陈独秀
- 格式:docx
- 大小:22.68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陈独秀的小故事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关于陈独秀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
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
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
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
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
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
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
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
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1。
陈独秀调研报告
最近,我对陈独秀展开了一次调研,主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以下是我所得出的结论:
1.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起到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
他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
2.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陈独秀对于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入中国,并积极宣传和解释这一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4. 陈独秀在中国政治圈和文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的人物,他在这个职位上推动了一系列的文化和教育改革。
5. 陈独秀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独秀英雄的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故事,如儿童故事、睡前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名人故事、民间故事、幽默故事、其他故事等等,想了解不同故事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torie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bedtime stories, fairy tales, fables, idiom stories, historical stories, celebrity stories, folk stories, humorous stories, other stories, etc. Different stor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陈独秀英雄的故事组建新党非我所愿从1937年8月出狱,陈独秀自南京经武汉到重庆,一路进行抗战宣传,号召全民族各派政治力量联合起来抗战到底,展现出一个伟大爱国者的赤子之心。
对陈独秀的历史评价
纵观陈独秀的一生,早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成为五四时代伟大的旗手,此后又举起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袖。
在他担任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期间,也取得很大的成绩,如领导工人运动并在1922年形成高潮;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
然而在大革命后期却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大革命失败以后,党在批判陈的错误,处理陈的问题中,尽管有不妥之处,然而党的历史上许多干部在遇到类似的委屈时,能够顾全大局,妥善处理个人与党的关系,陈独秀作为总书记,却由情绪对立逐渐转为接受托派思想,搞小组织宗派活动,最终被党开除出去。
从党的总书记到反对派,表明陈独秀作为政治家,在素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关于陈独秀先生的演讲稿陈独秀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是中国共产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他的演讲稿充满了激情、理想和智慧,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顾并分析陈独秀先生的演讲稿,并试图理解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陈独秀先生的演讲稿通常以慷慨激昂的口吻开始,他经常对听众提出引人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听众的思考和行动。
他的演讲稿一般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开头、中间和结尾。
在演讲的开头,陈独秀先生通常以生动的事例和实际的案例引起听众的兴趣。
他以生动的语言和明确的论点来说明他的观点,并试图打动听众的情感。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吸引听众的注意,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内容感兴趣。
在中间部分,陈独秀先生会详细阐述他的观点和主张。
他常常用清晰的逻辑和具体的事实来支持他的论点,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
他的演讲稿充满了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改革和进步的热情。
他强调了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并倡导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
他鼓励人们思考和探索,用合理的论证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他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勇气,呼吁人们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进步和革新。
在演讲的结尾,陈独秀先生通常回顾了他的观点和主张,并呼吁听众付诸行动。
他的演讲稿以鼓励和激励人们为目标,他希望人们不仅仅是听他的演讲,而是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动力。
他经常引用历史人物的名言来加强他的观点,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文天祥的名言,以及“敢为人先”的辛弃疾的名言。
通过这些引用,他试图激发听众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陈独秀先生的演讲稿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演讲和思想不仅激励了人们,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演讲稿引起了大量的社会关注和热烈讨论,他的观点被广泛传播,并为中国的进步和革新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陈独秀先生的演讲稿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
陈独秀救国方案1. 背景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方案以应对当时国家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陈独秀的救国方案,探讨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救国方案的内容2.1 批判旧制度与文化陈独秀在早期提出了批判旧制度与文化的观点。
他认为,封建社会的旧制度和文化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需要进行改革。
他主张废除封建专制制度,推行民主制度,建立现代法治和宪政体制。
此外,他也呼吁摒弃封建文化,推广科学知识、现代教育和进步思想。
2.2 提倡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发起并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他在改革旧制度和文化的同时,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实践。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重视人权、女权和人性解放。
这种文化观念的传播和实践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2.3 良田改革陈独秀倡导的良田改革是他对土地制度的一种改革方案。
陈独秀认为,土地应当由农民合作社集体经营,同时实行土地承租制度,以保障农民的利益。
他还建议进行土地调查和分配,以解决土地不均等问题。
良田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2.4 实施工商业改革陈独秀对中国的工商业也提出了改革方案,主张实行工商业的自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可以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
在实施工商业改革的同时,他也主张保护工人权益,确保劳动者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劳动条件和报酬。
3. 救国方案的影响陈独秀提出的救国方案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批判旧制度与文化的观点为中国社会的改革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他的呼吁和主张激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和行动,促使社会逐渐开放和进步。
其次,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和实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陈独秀,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而又十分特殊的领袖人物,民国以来,尤其是到五四运动、大革命和抗战前期,他一直都是一位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的历史风云人物,并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既是近代中国一位有重要影响而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陈独秀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离开了“举人“的旧路,踏上了“共产党”的新路。
陈独秀几乎参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从拒俄运动、辛亥革命到反袁斗争;从励志会、青年会、暗杀团、欧事研究会到岳王会;从《国民日报》、《甲寅》、《安徽俗话报》到《新青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更为辉煌的是他成为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既是指1919年5月4日的学生爱国运动,又是指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最先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他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
无庸讳言,陈独秀在领导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发表过一些过激的言论,对一些问题也确实是矫枉过正。
然而,矫枉过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包袱过于沉重的民族来说,不啻为跳出窠臼的必要动力。
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观点“固然偏激武断,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不能不说,它是打破宗法礼制、圣贤名教一统天下的禁锢,为中国文化步入现代化进程,立下不世之功的。
” 因此,毛泽东和孙中山都对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然而,长期以来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反而被其他文化人盖其锋芒。
对此,一位台湾的学者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中国大陆的文化界长期以来高举鲁迅而贬低陈独秀,在台湾及海外则高举胡适而贬低陈独秀,两者都是有欠公平,而不合乎实际的。
事实上,陈独秀无疑是这一时代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的领导者,而鲁迅和胡适乃是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时代的左右大将罢”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非常注重启迪民智、民德的工作。
对陈独秀思想总结陈独秀(1879-1942)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被誉为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陈独秀的思想主张以反帝反封建和推进社会变革为核心,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理论,对中国历史和政治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总结,详细阐述他的观点和理论。
首先,陈独秀强调了人民解放和社会革命。
他认为,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人民真正得到解放。
陈独秀主张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只有通过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斗争,才能推动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他提出了“工人运动当代化”的思想,主张将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
其次,陈独秀关注农民问题和农村革命。
他指出,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
陈独秀认为,只有通过农民群众的觉醒和组织,才能推动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他提出了“农村革命化、农民政治化、农民实力化”的思想,强调农民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更是革命的主力军。
他主张通过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和发展,培养农民的意识和力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此外,陈独秀还对文化和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只有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革命意识和素质的新一代。
陈独秀主张革命的教育和民族的教育相结合,提倡发展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旨在推动新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最后,陈独秀提出了党的建设问题。
他认为,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纪律性和统一意志的政党,才能推动革命事业的进行。
陈独秀主张党的领导是革命的核心,只有通过党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实现革命的最终胜利。
他强调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党的组织和纪律的思想,旨在确保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陈独秀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民解放、社会革命、农民问题、教育改革和党的建设等方面。
我心目中的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县(今属安庆市)人。
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他于1927年7月被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
两年后被开除出党。
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命运颇为坎坷、经历非常丰富的传奇人物。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创办了月刊《新青年》,自任总编辑。
宣传倡导“民主”和“科学”,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打倒孔家店”。
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青年中影响巨大,可以说培养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与领导者。
同时,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认为中国社会黑暗的根源是“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单独的政治革命不能生效,“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需要先进行伦理道德革命,于是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主张改文言文为白话文,文章内容也要趋向实际。
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又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1919年4月20日,陈独秀公开点章宗祥、曹汝霖、江庸、陆宗舆为亲日派四大金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领导并指挥了五四运动。
6月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表《研究室与监狱》,提出入监狱和入研究室,是青年人生最高尚最优美的生活。
6月11日,陈独秀在城南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
9月16日保释出狱。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号创始人和五届中央的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陈独秀的发起下在上海成立,并被选为总书记。
陈后被选为党的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
但是后来中国大革命期间,蒋介石发动叛变,发生了七一五政变,共产党员遭到血洗,大革命失败。
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对于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已经有很多论著进行了论述,但还是肯定得不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陈独秀至少有六大历史贡献、两大杰出成就,并为我们做出一个杰出的表率. 其六大历史贡献是:第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 第二,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 第三,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第四,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现在说,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说法不准确.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仅仅这一条,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第五,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现在我们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这是不科学的,毛泽东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而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从中共“一大”到"五大"的领导集体,才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陈独秀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这一代领导集体,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党的"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的队伍也从50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第六,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其两大杰出成就是: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第二,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他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如果不是后来转向政治斗争,他无疑会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之一.陈独秀生平陈独秀,安徽安庆人。
原名庆同,字仲甫;曾用过陈仲子、陈由己、陈铎生、三爱、只眼、方桓甫等笔名或化名。
出身封建官僚家庭。
早年读私塾,17岁时中秀才。
1897年,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后来,因有反清言论,被警察追捕,逃回安庆。
1901年,到日本东京留学;翌年返回,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在中国第一次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
旋被清朝当局追捕,逃亡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3年,陈独秀和留日学生一起参加拒俄运动,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
不久,回到安庆,组织"安徽爱国会",并被推选为该会章程起草委员会主席。
后到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日报》。
1904年,到芜湖安徽公学任教,创办《安徽俗话报》,并组织了反清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英语。
1907年回国,在杭州浙江陆军小学任国文史地教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安徽独立,成立了都督府。
陈独秀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1913年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军事斗争。
失败后亡命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
1915年,陈独秀回到上海。
9月,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文科学长。
在此期间,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袁世凯复活》、《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文学革命论》等许多文章,高高举起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反对封建军阀专制,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孔教;提倡科学,提倡文学革命。
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和主将,对当时的青年一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6月11日,他到天桥新世界游艺场散发自己起草的传单,因此而被捕入狱。
出狱后,因在北京无法立足,由李大钊护送到天津,然后转至上海。
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革命》、《谈政治》、《讨论社会主义》等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曾说;“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
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陈独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920年5月,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
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于8月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
同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接着,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并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2月,陈独秀应陈炯明的邀请到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广东大学预科校长。
到广州后,他又和谭平山等组织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影响,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创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次会议上,他缺席当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
1922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1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
1923年回国。
6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在此期间,陈独秀先后发表《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农民问题》、《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主张由资产阶级来领导革命;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丢掉农民。
形成了右倾投降主义的理论基础。
1925年2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5月,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
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在中山舰事件中;5月,在“整理党务案”事件中,陈独秀都采取了右倾、妥协、退让的政策。
蒋介石乘机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7月,陈独秀又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反对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陈独秀参加领导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4月5日,陈独秀和汪精卫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宣言》,硬说蒋介石“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农之事”。
使党和人民处于毫无戒备的状态。
结果,在几天之后,蒋介石便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遭到严重损失。
大革命时期,党中央的领导机关一直设在上海。
1927年初,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央机关由上海迁至武汉。
4月27日,陈独秀在武汉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作了一定的批评。
但是,大多数代表对其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还认识不足。
因而,他仍然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会后,陈独秀继续坚持他的右倾投降主义。
7月,他下令解散了武汉工人纠察队,并交出全部武器。
致使汪精卫叛变革命时,当地工人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
由于陈独秀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也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致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惨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