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过程中停顿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同声传译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同声传译是一种高难度的翻译形式,不仅要求翻译人员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还需要充分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同声传译教学中,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同声传译能力,是考验教师智慧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基本策略同声传译教学中最基本的策略是:关注整体和局部。
这意味着同声传译员需要在听懂整个句子的同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其中每个细节和特别之处。
由于词语之间的关联在语言表达中十分重要,同声传译员还需要处理好词汇之间的连贯性。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听力训练和模拟翻译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处理语境和注意细节的能力。
二、技巧方法同声传译技巧是同声传译教学的重要内容。
除了基本的听力和口译技巧,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提高同声传译的效果。
其中,大多数方法都是基于观察和实践的,包括:1. 练习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个人口译能力是同声传译的关键。
口头表达能力通常是通过模拟翻译和专业术语训练来提高的。
同时,口头表达能力也与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听讲座和培训等方式提高。
2. 建立专业知识库:同声传译员需要掌握各种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知识库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专业术语。
这可以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途径实现。
3. 熟练掌握工具和设备:同声传译需要使用很多不同的工具和设备,如同声传译系统、麦克风、耳机等。
因此,同声传译员需要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用法,以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不出问题。
三、教学方法同声传译教学中的教学方法需要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进行调整和定制,具体方法包括:1. 小组研讨:同声传译研讨小组可以帮助学生交流经验和反思自己的翻译水平。
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解决问题和分享意见,以提高翻译水平。
2. 模拟翻译:在模拟翻译中,教师可以布置各种口译作业或作文练习,要求学生进行翻译和出版,以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娴熟运用翻译技巧。
英汉同声传译中的“断点”浅议苏州大学 杜争鸣 同传要求译员即时理解和迅速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源源而来的信息上,不能像连续翻译那样花精力去记忆讲话人已经讲过的内容。
在边听边译的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瞬间记忆问题,但所记内容不多,记忆时间也决不能长。
为了争取主动,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听解,同时保证恰当的速度和时差,译员必须当机立断地开口翻译,果断截句;为了使译语趋于自然,他必须随机应变,十分灵活地对待所听到的下文内容,设法使已经出口的话与后面的话连接起来。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断而不连,则很容易让人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
在此,笔者为了方便起见,不妨把英汉同声传译中断句的语言点称之为“断点”(cu tting po in t ),并将其最常见的出现位置总结如下:一、介词或短语介词例1.GST I’s h igh academ ic and in tel 2lectual standards and its respon siveness to developm en ts i n the rap idly evo lving fields of tran slati on and in terp retati on m ake its graduates greatly sough t after by p ro spec 2tive em p loyers ,including in ternati onal ,na 2ti onal ,and local o rgan izati on s ,co rpo rati on s ,bank s ,ho sp itals ,the cou rts ,the m ilitary ,and m any o ther in stitu ti on s that con stitu te global societies .口笔译研究生院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智力标准,并能适应发展情况,在越来越先进的口笔译领域赶上潮流,这使它的毕业生深受欢迎。
英汉同声传译中听辨理解障碍及其应对策略作者:王玉西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8期摘要:听辨理解是口译过程中第一步,决定是否能够成功的接收源语言信息以便进行接下来的翻译步骤。
同声传译过程中遇到听辨理解问题而使得翻译过程无法流畅进行时,译员需及时采取适当应对策略弥补翻译产出效果。
口译听辨理解是口译活动的一个最基本前提,能否高效、正确地理解演讲者源语,直接关系着口译质量高低,听不懂自然会译不出。
本文将探究影响听辨理解障碍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同声传译,听辨理解,应对策略一、同声传译同声传译又称同声翻译。
同声传译作为一种翻译方式,最大特点在于效率高,原文与译文翻译的平均间隔时间是三至四秒,最多达到十多秒,可以保证讲话者作连贯发言,不会影响或中断讲话者的思路,有利于听众对发言全文的通篇理解,“同传”成为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翻译方式,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声传译。
同时,同声传译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通常用于正式的国际会议。
对译员素质要求非常高。
同声传译除了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议之外,也运用外交外事、会晤谈判、商务活动中。
同声传译是一种受时间严格限制难度极高语际转换活动,它要求译员在听同声传译员工作状态辨源语言讲话的同时,借助已有主题知识,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对源语言信息的预测、理解、记忆和转换,要对目标语言进行监听、组织、修正和表达,说出目标语言的译文。
各种国际会议上,同传译员需要以闪电般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技巧,成功克服多重任务间的交织和干扰因此容易给大脑造成能量短缺或注意力分配困难。
同声传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技术。
因此,有一定基本原可以在翻译中遵循,达到更加有效完成口译工作。
同声翻译特别是汉英同声翻译工作中,以下几条作为指导进行翻译原则:①顺句驱动;②随时调整;③适度超前;④信息重组;⑤合理简约;⑥信息等值。
同声传译意味着译员的翻译与讲话人的发言几乎同步进行。
时间紧迫性和会话连续性必然对译员提出一次性完成的高要求,这就迫使译员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信息接收、存储、转换、提取各项任务。
说话停顿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说话停顿引言:说话停顿是在人类言语交流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停顿通常发生在发言者表达思维或者情感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思考问题、提醒对方注意或者缓解紧张等原因而出现。
本篇报告旨在通过分析一个说话停顿的案例,探讨该现象对语言交流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案例分析:在一次面试过程中,面试官询问应聘者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在过去的工作经验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应聘者听完问题后,停顿了约5秒钟后才开始回答。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说话停顿。
说话停顿对语言交流的影响:1. 突显重要信息:停顿可以帮助发言者突出需要强调的关键信息或者重要观点。
通过短暂的停顿,发言者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要传达的信息。
2. 表达思考和犹豫:说话停顿也可能反映出发言者在思考问题或者考虑观点时的犹豫或不确定。
这种停顿可以为发言者争取时间来组织思路或者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以免产生误导性或者不准确的陈述。
3. 影响流畅度和连贯性:如果说话停顿频繁或者过长,可能会导致语言表达的不连贯和流畅度下降。
听众可能会感到不耐烦或者困惑,从而降低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度。
解决办法:1. 练习口语流畅性:通过经常性的口语练习,发言者可以逐渐提高说话的流畅度和连贯性。
练习中可以加入自我倒计时的要求,鼓励发言者在回答问题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停顿。
2. 注重思路和问题分析:在面对问题或者需要表达观点时,发言者应该先进行思考和问题分析,以增加对问题的理解和准备。
这样可以帮助发言者更有信心并减少不必要的停顿。
3. 专注沟通技巧:发言者可以通过专注于短语、连句和语速控制等沟通技巧来改善自己的口语表达。
例如,使用连词和过渡性词语可以减少停顿的出现,并使语言表达更为流畅。
结论:说话停顿是语言交流中常见的现象,其对交流效果和理解度有一定的影响。
发言者可以通过练习口语流畅性、注重思路和问题分析以及专注沟通技巧来改善这一问题。
《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原因及应对策略》篇一一、引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英语同传(即科技类英文同声传译)在各类国际交流和商务会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科技英语同传工作者常会遭遇精力分配失衡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导致这种现象的潜在原因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的原因1. 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处理难度科技英语同传中涉及的领域往往专业性极强,词汇量较大,同时要求译者对专业领域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此外,除了语言信息外,还需要处理大量的非语言信息,如演讲者的语调、表情等,这无疑增加了同传的难度。
2. 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长时间的同声传译对译员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有极高的要求。
译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应对频繁的翻译任务,而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下,身体和心理都可能因疲惫而产生疲劳。
这种状态容易导致译员精力分配失衡,从而影响翻译质量。
3. 翻译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实际的同声传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如信号干扰、设备故障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翻译中断或延迟,进而影响译员的精力分配和翻译效果。
三、应对策略1. 提升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译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包括语言能力、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应对精力分配失衡的关键。
译员应学会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冷静和自信。
2. 合理分配注意力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应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
对于重要的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同时,对于一些次要或辅助性的信息,可以适当减少关注度,以保持精力的平衡。
此外,译员还可以借助笔记等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分配注意力。
3. 创造良好的翻译环境为确保同声传译的顺利进行,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翻译环境。
包括提供稳定的信号和设备、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等。
此外,还应提前与会议组织者沟通,确保对翻译需求有充分的了解。
4.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译员在参与同声传译工作时,应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与休息时间。
汉英带稿同传中的句法差异及应对策略
当今社会,人们对同声传译已经不再那么陌生,而作者对同传也一直十分向往。
同声传译包括无稿同传、带稿同传和耳语同传三种类型。
作者在这篇实践报告中回顾了他在2015“大美东湖”国际名校赛艇文化发展论坛上的带稿同传经历。
从接到口译任务,到译前准备,再到口译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最后的结论,作者都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作者在此次带稿同传中,主要碰到了如何处理中英句法差异的问题,更确切地说,就是如何处理流水句、重复的字词句信息以及调整句序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中英句法的差异,作者提出了三个应对策略,即增译、省译和调序。
其中,增译主要是增加主语、逻辑连接词和短语甚至句子。
省译主要是省略句中重复的字词,甚至是意思一样的句子。
调序则主要是将重点的信息在翻译时提前至句首。
借助这篇实践报告,作者主要希望大家能更加了解带稿同传,希望大家重视中英句法差异。
如此篇实践报告能对口译员在今后的实践中有一定的帮助,作者不胜欣慰。
《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原因及应对策略》篇一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技英语同传作为一种高效的跨文化交流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议、商务谈判和学术交流等场合。然而,在科技英语同传过程中,精力分配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这给同传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分析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的原因 1. 语音识别困难 在科技英语同传中,常涉及到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技术性内容,对同传人员的语音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语音识别困难,同传人员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理解源语内容,导致精力分配失衡。 2. 信息处理速度不足 在科技英语同传过程中,信息传递速度较快,同传人员需要快速处理并转换语言。如果信息处理速度不足,就会导致同传人员在理解、记忆和表达等方面出现困难,从而造成精力分配失衡。 3. 环境干扰与心理压力 会议环境中的噪音干扰、时间压力、紧张的竞争氛围等都会对同传人员的精力分配产生影响。同时,同传人员自身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其精力的合理分配。 三、应对策略 1. 提高语音识别能力 为了提高语音识别能力,同传人员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熟悉科技英语领域的术语和表达方式。此外,多进行听力和口语练习也是提高语音识别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同传人员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语音识别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科技英语同传中的挑战。 2. 提升信息处理速度 为了提升信息处理速度,同传人员需要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和知识储备。这包括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锻炼听力理解和快速记忆能力等。此外,多进行模拟同传练习也是提高信息处理速度的有效方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练习,同传人员可以逐渐适应高强度的信息传递速度,从而更好地进行精力分配。 3. 优化环境与心理调适 优化会议环境、减少噪音干扰以及调整心理状态对缓解精力分配失衡问题至关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同传人员提供安静的翻译环境,降低外部干扰。同时,同传人员自身也需要学会调整心理状态,如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等,以减轻心理压力对精力分配的影响。 四、结论 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语音识别、信息处理速度、环境干扰和心理压力等多个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传人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提高自己的语音识别能力和信息处理速度,优化会议环境并进行心理调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科技英语同传中的挑战,实现精力的合理分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科技英语同传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以提高同传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
英语口译过程中影响听辨的因素和应对策略刘洋张坤琦口译活动是通过一种口头的形式将源语进行加工传输到接受者,而进行传到信息的第一步就是对于源语信息的听取,即听力。
本文针对英语口译过程中影响英语听辨的因素进行探讨,包括背景知识和词汇量、心理素质和原语发布者的语音、语调及语速;根据相应因素提出解决策略,包括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扩充词汇量,树立学生自信心、加强口译锻炼和加强影子跟读训练,借助认知语境。
1 引言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进程加快,口译作为翻译一种特殊形式,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
口译的过程相对复杂,包含了译员对于源语的信息听取、信息辨别、加工和输出,因而在整个过程中,“听”成为了最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首要的一步。
一位优秀的口译人员,尤其是专业口译人员,更应具有良好的听力能力。
口译过程中,口译人员不能只是笼统的将源语信息进行概括,而是需将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段落、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都要听清理清,任何地方的误译、漏译都将使接受者不知所以然。
在我国现在的大部分高校中都开设有英语口译相关课程,所开课程的年级也都是在大三、大四,老师培养的目标大部分是基于学生的听力水准已经达到能够进行基本的双语转换上,因而使得大部分教师在教授中着重强调记忆训练、语言输出能力、速记技巧等,忽略了对于学生听力能力的考虑。
本文将针对英语口译过程中影响听力的因素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 影响英语口译听辨的因素“听”作为英语口译活动中的第一步,对口译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大部分学生的听力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口译第二步难以实施,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英语口译教学中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
2.1 背景知识和词汇量的欠缺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单个单词能够听懂,但是连成一句话或是一个段落,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整体意思。
同时,与中国的典故、成语等相类似,英语某些意思的表达也有其特有的词汇,例如:rat race,在翻译时并不能按照单词本身意思翻译为老鼠竞赛,它代表的是fierce competition,e.g: She wanted to go out of the rat race. 译员在翻译的时候不能直译成“她想要走出老鼠竞赛”,而是“她想要远离你争我夺的生活”。
同声传译技巧探讨一、译员经常遇到的问题1、倒装句的处理英、汉语的语序差别很大,这就给口译造成了较大困难。
例如:Japan surrendered in 1945 after Americans dropped two atom bombs.同传时,往往是刚刚译出前半句“日本人在1945年投降了”,接着又出现了后半句“美国人投了两颗原子弹后”。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译员已按英文语序译出,只好把句子重新组合,再重复说一遍。
但这又显得翻译水平不高。
如何处理好呢?不妨试一试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译员不要接得太紧,而是等讲话的人将大部分句子说出后,再开始翻译。
但是,在快速的同声传译中,往往等不了这样长的时间。
这样,我们可以采取第二种方法:将一个句子断为二、三个简单句,在简单句之间,适当补充一些字、词,把它们有机地联结起来。
上述例句可以译成:“日本人投降了,那是在1945年,在这之前,美国人投了两颗原子弹。
”这样译,虽然不完美,但是主要意思都译出来了,而且句子也比较通顺。
2、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英语常用被动语态,相对来说,汉语则多用主动语态。
了解这一点,在互译时,就会避免译出英文式的中文,或中文式的英文。
例如:In some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 the people are given the big gest social benefit such as medical insurance.此句英文用的是被动语态,翻译时应将其改为主动语态,译为:“在有些欧洲国家里,人们能享受到最广泛的社会福利,如医疗保险等等”。
在同声传译时,由于时间紧迫,译员很容易顺着英文的句子结构往下译,译成“……人民被给予最大的社会福利……”。
仔细听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就会发现不少译员经常犯这一通病。
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长句的处理处理好长句子,是同声传译的基本功之一。
翻译长句,除要注意根据意群,将其切断为简单句外,还有一个关键要掌握,即英文句子之所以长和复杂,那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词,于是用who, which, that代替主词和宾语,因而使句子变得很长。
《顺应论下英汉同传译员失误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汉同声传译在各类国际会议、商务洽谈、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译员作为沟通的桥梁,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然而,在实际的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导致出现失误。
本文以顺应论为指导,对英汉同传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顺应论概述顺应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顺应原文的语境、文化背景、语言特点等因素,以便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这一理论对于英汉同传译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英汉同传译员常见失误分析1. 语言转换失误:包括词汇选择不当、语法错误、语序混乱等问题,导致译文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2. 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误解: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忽略文化内涵,导致译文与原文产生偏差。
3. 听力理解失误: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同时关注发言人的讲话和观众的反馈,容易导致听力分散,产生理解失误。
4. 紧张与压力导致的失误:同声传译工作强度大,译员容易因紧张和压力而产生失误。
四、对策研究1. 提高语言转换能力:译员应加强词汇、语法、语序等方面的学习,提高语言转换的准确性。
同时,要扩大知识面,提高对专业领域的理解能力。
2. 增强文化敏感性:译员应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避免误解。
3. 提升听力与注意力集中能力:译员可以通过听力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等方式提高听力理解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同时,要学会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合理分配注意力,关注发言人和观众的反馈。
4. 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译员应学会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在同声传译过程中保持冷静和自信,减少紧张和压力带来的失误。
《纪录专题片《长白山》汉英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不流畅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纪录专题片〈长白山〉汉英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一、报告概述本报告是关于《长白山》专题片的汉英模拟交替传译实践的总结。
在本次实践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尤其是语言流畅度的问题。
本报告将详细分析这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二、不流畅问题1. 语言理解障碍: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差异大,中英文转化时经常出现语言障碍,影响译语的流畅度。
2. 信息量大而速度过快:专题片信息密集,对快速交替传译造成了较大压力,容易导致表达断续、重复、甚至误解。
3. 缺乏实践经验:初次接触此类题材,对长白山文化背景、地理知识等了解不足,影响了翻译的流畅度和准确性。
三、解决办法1. 提前准备与练习:针对纪录片主题进行语言学习和模拟练习,包括长白山的相关地理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习惯的熟悉,以及通过多次练习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2. 沟通技巧的提升:了解并运用英语交替传译中的有效沟通技巧,如适时的提问以获取更多信息、适当补充信息以保证语义清晰等。
3. 练习表达流利性:针对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在不断实践中熟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常用词汇及口语表达习惯。
这样,当我们在交替传译时可以更快地反应和准确表达。
4. 利用语境预测信息:学习并运用语境预测技巧,在理解前文信息的基础上预测后续内容,有助于在交替传译过程中保持连贯性。
5. 团队合作与反馈:与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分享经验,及时反馈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此外,充分利用现场实践的机会进行多角度学习,并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心得。
四、实施措施与成效通过上述方法实施后,我们在汉英模拟交替传译实践中的流畅度和准确性有了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在:1. 语言表达更加流畅自然,减少了断句和重复现象;2. 理解能力增强,能够快速捕捉并准确传达信息;3. 团队合作更加默契,能够及时分享并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4. 应对压力的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自信地完成交替传译任务。
《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原因及应对策略》篇一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英语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in English for Technology)在各类国际会议、商务交流、技术研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同传人员常常面临精力分配失衡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也间接影响到沟通效率和整体会议的效果。本文旨在探讨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的原因,并就此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的原因 1. 技术知识储备不足:科技领域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技术知识。若同传人员未能充分准备,便难以准确理解和翻译专业内容,进而导致精力分配失衡。 2. 语速与思维速度不匹配:在同传过程中,发言人的语速往往较快,而同传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和翻译出相应的内容。若思维速度跟不上语速,便容易出现精力分配不均的情况。 3. 情绪与心理压力:面对高强度的同传任务,同传人员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思维混乱,进而导致精力分配失衡。 4. 硬件设备与环境因素:同传过程中,硬件设备的性能、声音质量以及环境噪音等因素也可能对同传人员的精力分配产生影响。 三、应对策略 1. 加强技术知识储备:同传人员应不断学习和积累科技领域的知识,熟悉专业术语和行业动态。此外,定期进行相关领域的培训和练习也是提高技术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 2. 提高听力和笔记能力:良好的听力和笔记能力是保证同传准确性的关键。同传人员应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听力和笔记技巧,以便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关键信息并准确翻译。 3. 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同传人员应学会进行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在面对高强度的任务时,应保持冷静、专注的心态,通过调整呼吸、放松心情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此外,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减压活动也是有益的。 4. 合理利用硬件设备与环境:同传人员应熟悉并掌握各种同传设备的使用方法,确保设备性能良好、声音质量清晰。同时,应选择安静、无干扰的环境进行同传工作,以减少环境因素对精力分配的影响。 5. 团队协作与分工:在大型的同传任务中,可以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将不同领域的任务分配给相应的同传人员。通过分工合作,可以减轻单个人的压力,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6. 反馈与总结:同传结束后,应及时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分析问题所在,不断优化同传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未来的同传效果。 四、结论 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加强技术知识储备、提高听力和笔记能力、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合理利用硬件设备与环境、团队协作与分工以及反馈与总结等方法,可以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同传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实现更好的同传效果。同时,相关机构和部门也应重视科技英语同传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同传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支持,以促进科技英语同传事业的发展。
《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原因及应对策略》篇一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英语同传在跨国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同传人员常常面临精力分配失衡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还可能对交流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二、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的原因 1. 语速与信息密度差异 科技英语同传中,源语与目标语的语速和信息密度往往存在差异。当源语信息密集且语速较快时,同传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容易造成精力分配失衡。 2. 专业术语与复杂句式 科技英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同传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理解和翻译。当遇到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时,同传人员容易分散注意力,导致精力分配失衡。 3. 环境因素干扰 同传过程中,环境噪音、设备问题等干扰因素可能影响同传人员的注意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翻译。此外,长时间连续同传也容易导致疲劳,进而影响精力分配。 三、应对策略 1. 提高语言功底与专业知识 同传人员应加强语言功底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解和翻译速度。通过阅读科技文献、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增强对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的掌握,从而更好地进行同传。 2. 合理分配注意力 同传人员需要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在同传过程中,应关注主要信息,忽略次要细节。同时,要善于利用上下文信息,减少对单个词汇或句子的过度关注。此外,还可以通过笔记等方式辅助记忆,减轻记忆负担。 3. 练习速记与预测能力 速记和预测能力是同传人员必备的技能。通过练习速记符号和缩写,同传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记录关键信息。同时,预测能力有助于同传人员提前预知下一句话的内容,从而提前做好翻译准备。 4. 合理安排同传时间与休息时间 同传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时间与休息时间。长时间连续同传容易导致疲劳,影响精力分配。因此,同传人员需要在同传间隙进行适当的休息,以恢复精力。此外,合理安排同传顺序,避免在短时间内连续进行高强度的同传任务。 5. 借助科技辅助工具 借助科技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同传人员更好地进行同传。例如,使用同步翻译软件、语音识别技术等工具可以减轻同传人员的负担,提高翻译效率。此外,还可以利用耳机、麦克风等设备提高语音质量,减少环境噪音的干扰。 四、结论 科技英语同传精力分配失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通过提高语言功底与专业知识、合理分配注意力、练习速记与预测能力、合理安排时间与休息以及借助科技辅助工具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同传人员应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同传水平,为跨国交流和合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声传译过程中停顿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应
对策略
[摘要]当今世界,人们在许多全球性的经济、教育、政治等问题上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口译则因其省时性和高效性被应用到许多场合中。
为了满足社会上对口译者的需求。
许多大学。
尤其是在沿海省市,都开设了口译课程或专业。
当学生在练习交替传译过程中,许多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到了口译的质量。
其中,停顿现象非常普遍。
本文将讨论停顿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口译;停顿;原因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77-02
1 口译的特点和避免停顿现象的必要性
口译是一种交际过程,它把源语信息真实地用目标语,以口头形式传达出来(梅德明,2006:6)。
Kade(1968)将口译界定为翻译的一种,在此活动中,源语信息只出现一次,具有不可重复性,并且,与源语信息相对应的目标语语篇在较短的时间内产出,几乎无法进行更正和修改。
由Kade 的口译定义可知,口译活动的时间紧迫性使口译工作者无法像在笔译时一样,反复斟酌最佳答案。
口译是在源语一次性表达的基础上向其他语言所做的一次性翻译(Pchhacker,
2004:11)。
受到译者知识,翻译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停顿现象便会产生。
但是,口译又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其标准应该符合Grice的合作原则,其中the maxim of Manner 要求语言的表达清晰有条理。
如果话语间总出现停顿,甚至于“嗯……,那个”等停顿时经常会出现的口头语,将使听者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以及心理上不愉悦的感受。
尤其是当前,中国的影响力逐步上升,口译凭借其省时高效的特点,经常服务于中国的各种国际会议中。
各领域国际会议的频率不断增加,会议的议题涉及方方面面,从粮食问题,移民,教育,宗教到反恐等议题,参会人员从一般的商业机构,慈善团体到国家首脑和国际机构。
会议级别普遍都较高,对译员口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译员水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代表,停顿现象更应该避免。
2 口译停顿现象原因的分析
2.1 口译多项任务短时间内同时进行
根据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同声传译SI=L+M+P,其中,L代表Listening and Analysis,即听源语语篇和分析其意思,M代表Short-term Memory,即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储存,P代表Production,通过一系列的大脑活动,提取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并结合知识产生目标语。
同声传译当时,听到(Listening)源语语篇时,要即刻进行语篇意思的分析(Analysis),分析的建立在理解(Comprehension)的基础上。
理解(Comprehension)是口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后面的所有环节都以理解(Comprehension)为前提。
Gile重点分析了口译过程所需要的技能,强调其重要性,并提出了口译的理解模式:C (Comprehension)=KL+ELK+A (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Analasis),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1995:80)。
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了L这一步,几乎是同时要把理解的信息储存到短时记忆中,再几乎是同时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通常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个部分在大脑的运行过程中有一定的先后,但在具体的时间表现上,几乎是要做到同时完成:边理解,边记忆,边重构并产出目标语。
时间的紧迫性,往往让译员应接不暇,产生停顿。
2.2 各部分任务的高要求,也对译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高要求
(1)在听和分析的过程中,为了理解源语语篇意思,我们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语法词汇发音句法等;作为跨文化的一种交际行为,要求译员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正如Hnig和Kussmaul在1982年指出,“文本是社会语言的一部分”,文本根植于它所在的场景和社会文化中,同时口译
时还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以及说话者的意图,正确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避免误译。
如果,在听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和疏漏,或者说,只听懂了源语语篇中的单词而没有把其意思听明白,容易失去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导致上下文不连贯,引起停顿。
(2)将理解的源语信息存入短时记忆并提取,并迅速再储存再提取,步步向前推进,此过程对译员的短时记忆力要求也非常的高。
短时记忆的短时性和有限性,使译员无法源源不断的储存信息。
短时记忆的信息储存时间平均为6~30秒,其存储量仅有5~9个单位。
口译工作的巨大信息量要求译员极佳的短时记忆能力,并且,需要将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单位扩展为意群。
如果,未能记住说话者所表达的源语意思,或者说,只记住部分内容,也会失去对通篇的把握,产生停顿现象。
(3)在重构目标语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容易在以下几个方面犯错,产生停顿。
第一,英汉数字差异
数字是口译最难翻译的一部分之一,英语中,较长的数字会每三位数用“,”号隔开,也就是从后往前三个数字一个单位,而汉语中的,从后向前每四个数字一个单位。
口译时,若不够熟练,短时间内没有做好换算,不仅停顿,还可能造成误译。
第二,成语,俚语、谚语的译法
很多成语,俚语、谚语寓意深厚,但如果译员翻译质量不好的时候,就有可能使人费解,达不到表达者初始的目的,翻译质量不高。
3 应对策略
3.1 在听和理解过程中
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语言技能,并储备文化背景知识,对于不同的科目要有所了解。
因为在涉及译员较为陌生的领域时,即使听懂了每个单词,也极有可能误解或者无法理解源语语篇的意思。
可以通过看新闻或报纸来拓宽知识面,同时关注财经,政治,医疗,教育,环境等不同的新闻主题。
这是译前的准备工作。
如若在口译过程中出现不熟悉的单词和内容,也不要停顿,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跳过不确定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译出语篇的整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