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梭菌性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12.51 KB
- 文档页数:2
羊梭菌性疾病的防治摘要:养殖户在养殖羊的过程当中,极易受到疾病的困扰,羊梭菌性疾病就是其中之一。
健康羊只一旦染病,不仅会威胁到生命,而且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才这种情况下,做好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着重对其防治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羊梭菌性疾病;防治对策;研究分析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细菌引起的羊传染病,包括羊快疫、恶性水肿、肠毒血症、猝狙、黑疫和羔羊痢疾[1]。
梭菌性疾病在深秋、冬季和初春季节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必然引起大群的暴发流行,在疾病暴发后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影响羊的生长繁殖性能,甚至导致羊死亡,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在羊的养殖过程中必须注重羊梭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1羊快疫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绵羊。
发病突然,病程极短,其特征为真胃粘膜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
1.1 流行病学1.1.1 易感动物主要是绵羊,尤其是6~18月龄、营养水平在中等以上的羊多发。
山羊也可感染但很少,鹿也可感染。
1.1.2 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在自然界也广泛存在,污染的土壤、饲草,及一些动物的消化道中也有该病原菌的存在。
1.1.3 传播途径经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如经伤口感染则引起各种家畜的恶性水肿)。
1.1.4 影响因素(1)常发于低凹潮湿地区(腐败梭菌常以芽胞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及沼泽之中)及洪水泛滥之后。
(2)多发于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之际。
(3)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1.2 症状突然发病,未出现什么症状就死。
常可见到病羊早晨死于羊圈内或放牧时死在牧场上。
有的病羊死前有疝痛症状,鼔气,有的表现虚弱,离群独处,不愿走动,口内流出带血的泡沫,排粪困难。
体温一般不高。
病程通常为数分钟至数小时死亡。
1.3 病理变化真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明显的充血、出血、水肿,甚至有溃疡;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胆囊肿胀,俗称胆胀病。
简述羊梭菌病诊断及防治措施作者:赵岩来源:《新农业》2020年第10期羊梭菌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致病性梭菌所致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羔羊痢疾等。
1 流行病学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在春和夏、秋和冬季节交替时以及更换饲料时容易发病。
羊梭菌病的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羊机体免疫力下降,接触到环境中的致病菌就会发病。
该病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
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羔羊痢疾是发生在羊只不同日龄阶段的疾病,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多发于2岁以内的膘情较好的成年羊,绵羊较山羊多发;羔羊痢疾常危害1周龄以内的羔羊。
2 诊断2.1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羊快疫由腐败梭菌的外毒素引起,其发病突然,病程极短,迅速死亡。
剖检见真胃黏膜弥漫性出血。
病羊死亡后,惡性水肿、迅速腐败、膨胀,真胃黏膜坏死。
羊肠毒血症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羊只突然死亡,死后肾脏软化,故该病也被称为软肾病;剖检见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严重时整个肠道呈血红色,心包积液,肾脏肿胀,肾脏非常软,如稀泥一样。
羊猝狙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病程极短,常在3~6小时,急性死亡。
剖检见腹膜炎,溃疡性肠炎。
羔羊痢疾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俗称红肠子病,羔羊持续性腹泻,粪便中混有奶瓣、血液、肠黏膜,后期脱水,虚脱死亡。
剖检见整个肠道眼观为血红色或黑褐色,小肠黏膜广泛出血、溃疡,皱胃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腹腔与胸腔积液。
总的说,羊梭菌病主要表现突然死亡,死亡前都会出现痉挛、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2.2 实验室检测该病需要通过实验室细菌分离和鉴定,毒素检测来确诊。
3 防治措施由于羊梭菌性疾病的持续时间短和死亡率高,因此防治本病的核心是预防。
做好免疫工作。
每年高发期来临之前,注射三联四防疫苗。
每年2次。
颈部中上1/3,肌肉注射,前后2天不要应用抗生素,水中可加多维电解以防应激。
加强饲养管理,饲喂青、粗、精搭配合理的饲料,避免采食结冰饲料,适量补充微量元素。
浅谈羊梭菌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羊梭菌性病,也称为布氏菌病,是一种由布氏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该疾病可影响多种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
人类也可以感染,但其对人类的威胁程度相对较低。
在动物中,羊梭菌性病可以引起牛、猪、羊、马、狗等疾病,其中以猪和牛容易被感染。
本文将针对羊梭菌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进行讨论。
1. 临床症状羊梭菌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贫血、头痛、关节疼痛和静脉炎症,等等。
这些症状出现后,就需要进一步对疾病进行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诊断羊梭菌性疾病的可靠方法之一。
从受感染的动物或人类身上获取划痕的组织样本、尿样或血液,通过细菌学检测来确认是否存在布氏菌。
检测方法包括培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磁性分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
3. 临床效果羊梭菌性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临床效果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诊断因素。
治疗效果和治疗时间都是评估羊梭菌性疾病治疗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如果经过治疗症状明显改善,那么可以暂时确认患者病情好转。
如果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那么可能需要更多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1. 动物防护动物是羊梭菌性疾病的潜在宿主,因此,防止动物感染是预防该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必须对家畜进行定期检查、疫苗接种和治疗,以减少羊梭菌的传播。
野生动物的防护更加困难,因此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受野生动物舔舐或咬伤。
2. 人类防护防止与受感染动物接触是预防羊梭菌性疾病的另一种方法。
特别是在处理动物组织和分娩、接生和产后处理时,应佩戴适当的保护设备,如面罩、手套和其他防护用品等。
在食用牛、羊等肉类之前,也需要进行充分的加热,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羊梭菌。
3. 公共卫生加强公共卫生的措施也是预防羊梭菌性疾病的重要方案。
在动物运输和羊肉销售方面,需要对设施进行管理和卫生处理,以防止羊梭菌的传播。
同时,也需要在水池和饮用水方面加强管理,以确保安全饮用水的供应。
羊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陈世军来源:《兽医导刊》 2014年第11期陈世军/ 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一、羊梭菌病的概念羊梭菌性疾病(Clostridiosis of sheep)是由梭菌属(Clostridium)中的病原菌引起的羊传染病的总称,包括羔羊痢疾、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黑疫等。
这类疾病的共同临床特点是急性死亡(指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或指发病症状出现到死亡不超过1 d 时间)、病死率高。
这些传染病在病原学、流行病学、临诊表现等方面颇易混淆。
梭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大小(0.6 ~ 2.5)×(4 ~ 20)μm,为厌氧菌。
二、流行病学羊快疫:绵羊最敏感,山羊和鹿也可感染发病。
6 ~ 18 月龄羊发病。
多发于秋、冬、早春气候剧变时。
羊肠毒血症:散发,以2 ~ 12月龄绵羊羔羊最易感,山羊较少发病。
多发于春夏或秋冬换季。
羊猝狙:散发或地方性流行,6~ 24 月龄绵羊易感,山羊亦感染。
多见于早春和秋冬的低洼、沼泽牧场。
羊黑疫:绵、山羊均发病,以2 ~ 4 岁绵羊最易感。
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牧场。
羔羊痢疾:1 周龄内的绵羊羔发病。
母羊营养不良、产羔季节严寒或气候炎热时多发。
三、主要临床症状羊快疫:常见病羊放牧时死在牧场上或清晨发现死于圈内;有的病羊死前发生疝痛、臌气、眼结膜发红、磨牙呻吟、痉挛;口内流出带血泡沫;排便困难,粪便中混有黏液、脱落的黏膜,有时排黑色稀粪,间带血液。
发病羊往往是营养状况较好的。
羊肠毒血症:突然死亡,或发现症状后在2 ~ 4 h 内死亡;病羊死前步态不稳,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全身肌肉震颤,倒地抽搐,角弓反张,鼻流白沫,眼结膜和口黏膜苍白,四肢和耳尖发冷,发出哀鸣;体温一般不高,病死率很高。
羊猝狙:突然发病,常在3 ~6 h 内死亡;早期症状不明显;有时可见突然沉郁,剧烈痉挛,倒地咬牙,眼球突出,惊厥死亡。
羊黑疫:病程极短,多数未见症状突然死亡,少数可延长1 ~ 2 d。
浅谈羊梭菌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导语:羊梭菌性疾病是由羊梭菌引起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本文将从羊梭菌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大家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以及如何正确诊断和有效预防。
一、羊梭菌性疾病的病因羊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属于厌氧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它主要存在于土壤、水源和动物的肠道中,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容易在人际之间传播。
羊梭菌性疾病主要以肠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
肠道感染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胃肠炎、肠穿孔等并发症。
皮肤软组织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坏死性筋膜炎等危重疾病。
1.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结合病史等进行初步诊断。
2. 实验室检查:通过粪便培养、皮肤分泌物培养等实验室检查,确认病原菌的存在。
3. 生物学特性: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检测,如革兰氏染色、培养特性、生化鉴定等,进一步确定病原菌。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
1. 加强环境卫生:定期清洁消毒环境、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食物、水源被污染。
2. 个人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洗手,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 合理膳食:严格食品安全,避免食用不新鲜、不卫生的食物。
4. 预防接种: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如接触过患者的家庭成员、医疗人员等。
5. 早期诊断治疗:一旦发现疑似感染,及时就医,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典型病例:李女士,35岁,因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就诊,经实验室检查和病原菌分离培养,最终诊断为羊梭菌性肠道感染。
经过抗生素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结语:羊梭菌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医务人员要提高对羊梭菌性疾病的认识,做好早期诊断和治疗工作,广大市民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个人卫生,共同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藏羊梭菌性疾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王富婷X u m u s h o u y i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菌感染引发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的组成,梭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了羊猝疽、羊黑疫、羊肠毒血症,羊快疫。
在自然条件之下,羊梭菌性疾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发病率最高,特别是在4~5月份牧草返青阶段,发病率最高。
因此做好疾病的诊断和防控工作,对保证羊养殖安全具有很大帮助。
一、羊梭菌性疾病的临床症状1、羊快役。
该种疾病的潜伏期通常在12~72小时,具有发病突然,发病过程短,致死率高的特点,有的患病羊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出现临床症状之后,患病羊主要表现为腹痛,不能正常行走,运动失调,身体虚弱,随后出现剧烈腹泻症状,排出黑色的稀软粪便,有时在粪便当中还会加杂大量脱落的肠粘膜或者大量粘液。
发病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温正常,一般在发病当天就会死亡。
2、羊猝狙。
该种传染性疾病的潜伏期更短,通常在12~24小时,整个发病过程较短,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3~6小时之后就会出现死亡,最急性型的患病羊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具有临床症状的患病羊主要表现为卧地不起,出现腹泻症状,肌肉痉挛,跟不上放牧节奏,在出现临床症状3~4小时之后就会死亡。
3、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的潜伏期通常在12~24小时,发病也十分突然,并且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死亡,急性期的患病羊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根据患病羊临床症状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安静或者昏迷状态下死亡,大多数患病羊在死亡之前从下颌会发出摩擦声音,患病羊不能正常行走,随后昏迷衰竭而死。
有的患病羊会出现剧烈腹泻症状,排出鲜红色的粪便,粪便当中夹杂很多血液,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3~4小时之后就会死亡。
4、羊黑疫。
羊黑疫与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症状十分相似,发病过程较短,大多数患病羊在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时就会出现死亡,极少数的患病羊会表现出较短的发病症状。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细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抯、羊黑疫、羔羊痢疾等病。
该类疾病主要以病羊和带菌羊、被污染的牧草、饮水、饲料为传染源,经消化道感染。
当季节交替、天气寒冷多变、饲养管理不当时,造成羊抵抗力降低及免疫注射不当等,可诱发该类疾病。
这类疾病临床症状相似,多造成急性死亡,对养羊业危害很大。
因此,快速鉴别诊断,加强羊梭菌性疾病防控意识尤为重要。
一、病原与流行病学1.羊快疫。
该病病原是腐败梭菌。
通常以6~24月龄、膘情较好的绵羊易发,并多发于秋冬寒冷季节。
羊梭菌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控措施文│孟凡曜(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2.羊肠毒血症。
该病病原是D型产气荚膜梭菌。
绵羊比山羊易发,通常以2~12月龄膘情较好的羊只多发。
当羊群缺乏运动、肠蠕动减弱时,细菌在肠道大量繁殖,毒素在肠道内积聚,进入血液后,引发毒血症。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春末夏初和秋季。
3.羊猝 。
该病病原是C 型产气荚膜梭菌。
绵羊比山羊易发,通常以6~24月龄的绵羊多发。
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于冬春季节。
病菌随着动物采食和饮水经口进入消化道,在肠道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致使动物形成毒血症而死亡。
4.羊黑疫。
该病病原是B型诺维梭菌。
绵羊多见,通常以2~4岁、膘情较好的绵羊多发。
多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
该病发生常与肝片吸虫的感染密切相关。
5.羔羊痢疾。
该病病原是B型产气荚膜梭菌。
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2~3日龄发病最多,多发于立春前后的寒冷季节。
诱发的主要原因是母羊在妊娠期间营养不良,所产羔羊体质衰弱。
二、临床症状1.羊快疫。
该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仅为数小时。
羊突然发病,食欲废绝,昏迷,呼吸困难,排便困难。
羊病死前腹部膨胀,通常1天左右死亡。
2.羊肠毒血症。
该病的特点为打且养殖顾问Consultant88☆中国畜牧业羊突然发病,很快死亡。
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包括羊快疫、
羊肠毒血症、羊猝狙、黑疫、羔羊痢疾等。
羊快疫
羊快疫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为腐败梭菌,是由革兰氏阳性的厌气大杆
菌年引起,发病突然,病程极短,其特征为真胃呈出血性、炎性损害。
一、流行特点
本病绵羊多发,发病羊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年龄在六至十八月龄之间,一般经消化道感染,
多发于秋、冬、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的季节。
二、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不出现症状,突然死亡,稍慢的病例可见卧地,不愿走动,运动失调,腹部膨胀,
有疝痛症状,有的病例体温可升高至41.5℃左右,病羊最后极度衰竭、昏迷而数小时内死
亡,罕有痊愈者。
三、病理变化
病羊呈现真胃出血性炎症,在胃底部及幽门附近,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块,表面坏死;胸
腔、腹腔、心脏大量积液;粘膜下组织常水肿;心内外膜有点状出血;肠道,肺的浆膜下
可见出血;胆囊肿胀,死羊若未及时剖检则出现迅速腐败。
四、防治
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
每年高发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菌苗。
发病时采用对症疗法用强心剂,抗生素等药物,青霉素80-160万单位,1-2次/日。SMZ,
5-6g/次,连用3-4次。10%安钠咖加5%葡萄糖1000ml静注。
该病发生时,转移牧地可收到减少或停止发病的效果。
10%石灰乳50-100ml口服,连用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