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宿州学院和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其基础研究实力比较厚实的优势,加强事关我省皖北区域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充分发挥宿州学院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为皖北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同时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着力培养复合型智库人才,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将在合作单位安徽建筑大学、阜阳师范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队伍建设、咨询服务、服务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完善机构、健全制度、科学实施方案、开放研究、协同创新成果,把智库打造成为安徽省和中部地区有名的研究机构、知名思想库和研究咨询服务基地,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问题的研究平台。

(一)建设基础

1.三支团队建设

(1)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创新团队

该团队核心成员来自管理工程学院,依托学院重点学科“企业管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协作攻关,持续、系统地研究皖北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前瞻性、紧迫性和全局性的重大现实问题,持续、

系统地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重大应用性课题,推出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研究成果,使皖北地区三农问题、城镇化问题、城乡一体化问题等方面的整体研究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居于省内领先地位,使支撑该领域研究的相关学科达到全省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努力把团队建成皖北经济研究领域的“思想库”,成为城乡一体化(四化同步)问题的研究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机构提供决策的咨询团队之一。

(2)管理学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

管理学教学团队现有成员17人,团队成员勤于研究、专于教学,无论在教研、科研还是在教学上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团队成员主持省级“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项(安徽省提升计划项目),省级“工程管理新专业建设”项目2项(安徽省振兴计划项目)、省级“旅游酒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项目1项(安徽省提升计划项目);团队成员主持省级重大教革项目2项,省级重点教研项目4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团队成员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项;团队成员参加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1人次,在年终教学考核中大都为“优秀”;团队成员1人为省级优秀教师,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教坛新秀,1人为宿州学院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为优秀学术技术骨干。

(3)双能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大部分具有“双师”、“双能”教师资格,团队还成功获批宿州学院首批“双能”型教学团队。

2.已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科研能力提升方面

截止2015年9月,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级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4项,省级重点基地招标课题8项,1项留学人才项目,安徽省旅游局招标项目两项,其它各类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与本协同方向相关的论文近60余篇。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别为吴玲教授主持的“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中部农业大省失地农民市民化风险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BJY061,于2014年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周思山副教授主持的“新一轮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BJY040)、宋徽副教授主持的“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3CJY106)。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重点):团队成员韩传龙副教授于2014年成功申报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重点)“宿州旅游产品及商品开发”(项目编号:KJ2014A248)。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周冲老师成功申报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研究”(项目号AHSKQ2015D20)

(2)学术交流、科技服务平台和桥梁建设方面

为搭建学术交流、科技服务的平台和桥梁,与宿州市科协携手合作,承办2013年省科协(宿州)“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年会。各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广开言路,积极为皖北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年会共征集校内外会议论文43篇,其中:团队成员周冲的研究成果“基于产城融合视角的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

展路径研究”、韩传龙的研究成果“皖北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获得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征文一等奖,多篇研究成果获得二、三等奖。

(3)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

团队成员(城乡一体化方向)2篇研究报告被宿州市旅游局采纳、3篇研究报告被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采纳,1篇研究报告被安徽旅游局鉴定。如韩传龙副教授主持的项目“皖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运用调查所的资料描述了皖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了《基于“产城融合”视角的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研究》等成果,该研究成果部分被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采纳,为制定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相关政策作依据和参考,应用于宿州市城镇化及区域经济发展建设。

(4)成果推广方面

目前,团队编辑印发论文集两部。其中一部为面向全国征集的“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论坛”论文,共收集优秀论文43篇;一部为“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学生论文集”,围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研究、土地经营模式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新农村建设研究、农民工维权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乡村旅游研究等方面共收录优秀论文76篇。

(二)建设内容

1.总体目标:

围绕安徽省及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敏感问题和疑难问题开展深度研究和决策咨询;打造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形成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三年建设,力争使智库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决策咨询机构,成为支撑安徽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能说“安徽故事”的高端智库。努力将智库建成为四个功能平台: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的资料信息服务平台、决策咨询服务平台、研究报告发布平台、知识成果交易平台。同时借助内参报送、论文发表、刊物发行、书籍出版等方式扩大研究成果发布范围和影响面,提升智库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将智库建成为人才汇聚高地、人才培养阵地和政策创新基地。

2.建设内容:

(1)构建智库平台。针对我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管理的现

代化、农民工的市民化尤其是城乡一体化等问题,瞄准新型城镇化建

设的理论与实践前沿,筹备和建立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

织有机联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智库,促进思想创新与决策咨询结合、问题探索与政策应用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打造安徽省城

镇化发展综合开放式研究平台,形成具有持续创造能力和国内一流水

平的城镇化发展思想创新高地、城镇化发展政策咨询实体和城镇化建

设的战略思想库,推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由探索走向引领,显著

提高安徽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示范效应。

智库由宿州学院、安徽建筑大学、阜阳师范学院三所高校共建共

享,三所高校各自提供固定办公研究场地,独立挂牌,共同成立理事会,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分摊建设费用,分担建设任务,定期召开理事会研讨重大决策和重要成果发布。理事会下设秘书长,负责日常运行工作。智库实行年度考核制度,三校共建智库网站、成果要报、自办刊物,轮流主持召开学术会议。为凸显应用型研究,研究中心还与安徽省政府发展中心、安徽省城乡规划院、相关地市政策研究室、合肥市社会科学院合作,建立项目合作长效机制。

(2)凝练主攻方向。国家多次提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推进城镇化,是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安徽省是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走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安徽省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本智库将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和提供咨询,凝练主攻方向,聚焦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管理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四个研究领域。作为重点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智库,将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研究、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研究、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城乡房地产市场一体化发展研究为重点,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行动态调整,对于研究力量不足,成果质量不高的领域将适时舍弃。

(3)打造智库队伍。加大智库队伍建设力度,打造一支省内一流的创新团队。其一,新型人才引进机制和管理激励机制,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宽松的工作氛围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吸引、聚集国内城

镇化建设研究领域一流人才;其二,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联合培养机制,积极发挥高学历、高职称研究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年轻教师参与实际问题研究和政府决策咨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其三,与相关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实体等联合承担课题,形成跨组织、网络化科研运作模式和团队建设模式,通过科研合作促进人才联合培养,并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兼职研究人才队伍。其四,加强对现有研究队伍的培训,邀请相关政策制定者、报刊主编就撰写应用型论文和报告作交流,彻底改变高校老师脱离实际、只会写学术论文不会写对策建议的弊端。通过人才引进、自身培养、合作研究等方式,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高素质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精干稳定、理实交融的专兼职专业技术团队和管理保障团队。

(4)提升学科水平。首先,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学科特性是跨学科和综合性。其丰富的内容涉及了城乡规划、市政工程、结构工程、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多个学科,本协同创新体创建的多学科平台,必将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并有望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找到新的学科生长点。其次,新型城镇化智库将依托合作共建高校的各研究中心,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研究特色与优势,考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同创新问题,将会体现各自的学科特性。再次,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强学位点建设,促进城镇化建设相关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为安徽省城镇化建设相关

博士点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5)搭建成果发布平台。针对安徽省城市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产出一批创新性成果和标志性成果,搭建成果发布与共享平台,促进知识管理和运用,提升成果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用。计划搭建的成果发布平台包括:智库信息服务平台、决策咨询服务平台、研究报告发布平台、知识成果交易平台和不定期的重大成果发布会等,同时借助内参报送、论文发表、刊物发行、书籍出版等方式扩大研究成果发布范围和影响面,提升智库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

(6)加强共建共享。筹划城镇化发展要素,优化配置智库资源,加强宿州学院、安徽建筑大学、阜阳师范大学三高校及其他单位的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学术交流等共建共享机制。一方面,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构建校政企院共建共享机制。积极加强与安徽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协同关系,开拓与安徽省住建厅及各地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实际部门的联系,双方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共同开展有关调研,共同召开学术研讨会,共同出版和发布有关科研成果,形成相互共融、分工合理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包括组织召开安徽省及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参加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设立安徽省社会学会城镇化发展专业委员会,拟申请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研究会,建立与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等知名智库的合作关系,开设“城镇化发展大讲堂”等学术交流活动等。

(三)预期成果

预期通过三年建设,智库将在平台构建、方向凝练、队伍打造、学科水平、成果发布及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

1.基本建成智库平台。深化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的合作,智库平台机构健全,目标任务明确,共建单位责权明晰,管理制度完善,运行健康有序。形成“1+3+1”的工作机制,组建1个稳定的理事会,年初审定工作计划和任务,3个共建单位就项目独立或者合作开展研究,每两个月开展1次共建单位联会,汇报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经费筹集采用“1+3”模式,在争取教育厅科研经费的同时,三所共建高校共同承担建设经费。共建内容固化为“4+x”,即一个网站、一个期刊、一个成果要报、一个年会,x为不定期的重大成果发布。智库机制体制灵活,创新能力强,成为省内典范。

2.主攻方向成果丰硕。聚焦安徽省及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凝练主攻方向,在城镇化建设与城市管理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安徽城乡一体化研究、城乡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领域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理论,提出安徽省新型城镇建设和试点思路,总结试点经验,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政策成果,引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

3.智库队伍明显强化。通过与政府实际部门的合作,聘请10名左右实际部门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形成2-3个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优势互补的智库专家队伍,彻底改变高校教师偏重学理性研究、政府官员偏重经验研究的极端局面,形成良

好的团队合作、协同研究机制。加强智库中青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建立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模式,吸引高层次专家“驻库”研究。智库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4.学科水平显著提升。以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该中心各优势研究力量和相关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高效运作与协调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局面。每年定期发布开放课题,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公开招标,项目成果每2年轮流出版《安徽城镇化质量评价报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理论版发表高质量新型城镇化领域的对策建议,一批研究成果进入安徽省决策层视野,承担一批安徽省政府重大招标项目,服务于政府科学化决策,在城镇化研究领域,走在全省的前沿。

5.搭建形成四大成果发布平台。经过三年建设,系统建成四大成果发布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决策咨询平台、研究报告发布平台、研究成果交易平台等,借助多种方式保证成果发布效力和影响范围,提升智库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定期通过论坛、论文、出版物、科研简报、成果要报、权威性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方式来公布成果,并加强对外宣传,建立信息快速通报和发布机制,增强智库在城镇化建设领域的“话语权”,扩大智库的影响力。

6.共建共享持续加强。强化数据库、资料库和网站的建设,积极与政府、行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分享数据资料,不断增强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咨询能力。每2个月召开1次共建单位交流会,每年召开共建单位年会,每两年召开1次全省性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学术研讨

会,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达7人次左右;联合合作单位申请成立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会,协调本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活动;密切与国内外专家的合作关系,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合作攻关的有效机制;委派本智库研究人员到国内知名高校和一流研究基地学习交流,做访问学者;面向全校开设“城市管理大讲堂”,每年邀请研究中心顾问、学术委员、专兼职研究员作高水平学术报告6人次左右,其中专职研究员每人每年至少作高水平学术报告1次,研究中心内部每月召开“学术沙龙”1次。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平台,形成定期合作机制,加强宿州学院、安徽建筑大学、阜阳师范大学三高校及其他单位的合作,共同发布和宣传智库产出的重大科研成果,建立协同创新、学术交流等共建共享机制。(四)智库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1.管理体制机制

通过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建立智库研究人员聘任制和科学合理的内部分配制度,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创新,力争在全省高校智库建设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1)组织机构设置

①设立理事会作为智库的决策领导机构

理事会职能:审议确定秘书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审议秘书处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批准研究项目;任命专家委员会主任、副主任,聘请专家委员会委员;任命秘书处秘书长、副秘书长。

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若干名,理事若干名。

②设立专家委员会作为智库的研究指导机构

专家委员会职能:智库研究规划、年度研究计划评审;研究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项目验收评审。

专家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专家若干名。

③设立秘书处作为智库的执行机构

秘书处职能:负责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的执行。包括项目发布、组织申报、过程管理、组织验收、成果出版和发布等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若干名。秘书处下设项目管理部、联络协调部分别负责项目管理和联络协调工作。

组织结构图如下:

(2)管理运行机制。本着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思路,按照“联合、开放、流动、竞争”的原则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建设。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智库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设科学咨询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保证成果质量,以责权利统一为原则进行各管理岗位的聘任和绩效考评;在运营模式方面,智库将主要为围绕议题发现、决策咨询和政策评估等几个方面开展;在人事管理体制方面,智库实行聘任制,包括固定人员(主要为依托单位现有人员)和流动人员(来源于政府机构等);在财务管理体制方面,智库将实行单独建账,单独管理,由理事会审定秘书处编制的年度财务预算报告,并健全内部控制、项目预算和核算审计等项制度。

(3)人员激励机制。在人才激励政策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奖励政策、措施,包括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等,多劳多得、按绩取酬、灵活激励,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持续激发智库团队工作热情;在人才引进与流动方面,智库尊重人才发展规律,鼓励适度适量流动,严格做好资格审查,合法做好关系管理;在人才培训方面,智库将围绕整体目标和个人基础,制定培养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确保人才培养效率和效果;在健全成果评价机制方面,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从事智库咨询工作,保证高校智库咨询工作发展的可持续。

(4)具体管理政策。已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岗位工作职责、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例会制度、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聘任与考核暂行

办法、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科研成果管理办法、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管理条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学术道德建设实施细则等。

2.研究质量保障

(1)学科基础扎实。本智库主要依托三个合作高校中的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材料学、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扎实,大部分学科在安徽省及周边区域内具有一定领先性。

(2)平台基础厚实。智库主要依托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安徽建筑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安徽省农民工研究中心、安徽省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管理研究中心等作为基础建设平台,同时依托建筑健康监测及灾害预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先进建筑材料、智能建筑、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教育部工程中心、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管理学院等机构联合建设,已产出一大批优秀成果。

3.经费投入及其他保障措施

(1)经费投入保障

建立高校、社会和政府等多方投入的智库共建模式,合作的三所

高校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各自的智库建设,其中宿州学院计划三年拨款80万;同时智库将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社会资金以公益方式投入,可完全保障智库建设开支。

(2)办公场地保障

宿州学院已经建有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中心配置有300平米的专有用房,用于建设资料室、会议室、办公室、研究室等,并在建设的宿州学院实训大楼预留有700多平米用房用于中心的相关研究和专家使用。

安徽建筑大学已为智库配置12间约合600平米用房,分设学术报告厅、城市规划管理研究室、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研究室、城市资源环境研究室、城市社会安全管理研究室、主任室、实验室,为智库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另外,学校计划三年内将为智库建设再配置300平米用房,彻底解决用房问题,为下一步智库人才引进预留充足空间。

阜阳师范学院提供办公室、图书资料室,约220平米,设有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研究室、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室、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室、农民工创业平台实验室,农民工研究中心图书资料及情报信息部等机构。

(3)设施设备保障

为支持智库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宿州学院为支持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拨专款用于购买智库需求的计算机、工作平台、打印机、会议桌椅、投影仪、复印机、传真机等设施设备,购买有SPASS21.0等办公软硬件。安徽建筑大学

将拨专款用于购买智库需求的计算机、工作平台、打印机、会议桌椅、投影仪、复印机、传真机等设施设备。另外,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已拥有社会保障模拟系统一套、人口预测系统一套,与资源环境学院共享GIS实验室、GPS实验室。阜阳师范学院“安徽省农民工研究中心”配备较为完善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专业数据库、网络电视创业平台以及集实物、文字、图片、影像、网络于一体的农民工广场。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科左后旗城镇化建设以建设蒙古族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坚持南移东扩的发展格局,抓规划、绘蓝图,抓建设、强基础,抓管理、上档次,抓美化、变面貌,各项基础工作整体上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左后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做大县城、做精集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甘旗卡镇建城区面积13.24

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近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老城区三街六路总长29.12公里,新城区道路为九街五路,目前已完成铺设20公里。完成的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工程。重点建设了博王大街、潮海街、巴彦路延伸、团结路延伸、建设路延伸及南工业园区路网工程。(2)市政工程。通过实施亮化改造,镇区路灯总数已到3000盏,亮灯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厕100余座,人行路彩砖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更新、扶正路边石8万延长米,新铺和改造雨水管网100公里。(3)园林绿化工程,每年自繁自育在各街路栽植各类花卉30万株。镇区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达到24平方米。(4)集中供热工程,目前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平方米。(5)垃圾处理场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即将竣工。(6)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近期1.5万吨/日,远期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此外建筑开发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五年来共完成各类房屋建设工程271项,面积146.83万平方米,投资14.73亿元。 (一)科学规划管理,拓展城镇空间。科左后旗投资135万元,聘请北京、沈阳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甘旗卡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金宝屯镇城市总体规划》、《甘旗卡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甘旗卡镇区 5.44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甘旗卡镇37平方公里和金宝屯镇18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构筑了甘旗卡镇“东

2015安徽省干部在线学习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宏观社会矛盾解析

2015安徽省干部在线学习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宏观社会矛盾解析

试卷名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宏观社会矛盾解析 考试人员: 提交日期:2015-04-10 考试用时:6分钟43秒 考试得分:94.0 未评分试题:0 答对试题数:19 正确率:95% 单选题:共10题,正确10题多选题:共5题,正确4题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问答题:共0题,正确0题 1 城镇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而不断扩大的。(分值:4.0/得分:4.0) 人口素质的提高 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 人类文明的发展 2 城镇化的过程是各个国家在实现()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分值:4.0/得分:4.0) 工业化、现代化 工业化、农村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信息化 工业化、信息化 3 城镇化水平要与()相适应。(分值:4.0/得分:4.0) 工业化发展水平 农业现代化水平 城镇化速度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 城镇化是要在产业支撑、()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分值:4.0/得分:4.0)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9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发展阶段。(分值:4.0/得分:4.0) 正常 快速 高速 低速 10 对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要加快()(分值:4.0/得分:4.0)

建设区域性大城市 培育新的城市群 建设全国性大城市 建设中小城市 11 对城镇化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分值:6.0/得分:6.0) 城镇化=城市现代化 城镇化=大城市化 城镇化=投资建设 城镇化=土地城镇化 12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指()相结合。(分值:6.0/得分:6.0) 城镇化和工业化 集中型和分散型 据点式和网络式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13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包括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发挥产业支撑作用、()(分值:6.0/得分:0.0)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积极破除体制障碍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4 要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突出()(分值:6.0/得分:6.0) 节材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 研报告正式版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xx,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xx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

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 第一章总则 第条编制目的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于年底已实施到期。为适应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确立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条编制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号)》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送审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条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坚持“双轮驱动”。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增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全省空间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第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共个地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2019年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XX镇严格按照市县关于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要求,围绕“产城融合、功能配套、生态宜居、城乡一体”的目标定位,努力将城镇化工作与XX和XX建设融合推进,加快建成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XXX。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标准完善镇区规划。依托XX服务区,按照“规划先行、区镇一体”的整体思路,先后委托XX规划设计院、XX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镇驻地和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反复论证,高水平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化和部分区块详规编制。 (二)突出产业支撑,加快“两区同建”步伐。一是配合XXX加快东营XX服务区建设。目前,园区已经形成“六横十纵”的道路框架,北二路、淄博路、南一路实现与东西城全面对接,XX路园区段也建成通车,区内道路全部实现了亮化。加大项目载体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好投资XX亿元的XXX、XXXX、XXXX等14个服务业项目建设,打响XX创新创业品牌,引领全市电子商务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区镇一体建设步伐。二是坚持实施XX新型农村社区和XXXX示范园区“两区同建”。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宣传现代农业,提高群众土地流转积极性,培育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XX社区群众已为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XX万亩,XXX示范区现已引进XXXX、XXXXX、XXXXXX等17个现代农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XX亿元,为XX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XXX多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X个,家庭农场XX个。“两区”同建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社区群众与农业企业的“双赢”。 (三)城建重点项目推进迅速。一是加快推进镇驻地老旧区块改造。按照“成熟一片,启动一片”的原则,高标准编制XX以西3.16平方公里片区规划,尽快启动XXX周边、XXX区块搬迁改造提升工程,争取年内实施XXX西延工程,拉开镇区向西发展的空间。二是加快镇南部区块开发。抓好总投资X亿元的XXXXX项目建设,一期建设住宅楼XX月底前竣工,二期工程年内完成主体施工。积极推进投资XX亿元的XXXXX项目建设,加快项目手续办理,确保年内完成病房楼主体工程。规划建设职工公寓楼,年底前竣工。探索引入PPP模式,与社会主体合作进行供热、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稳步推进XXXXXX搬迁改造工程。投资XX亿元的XX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期XXX万平方米搬迁楼房竣工投用,XXX户群众乔迁新居。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队伍,在加强物业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宣传引导社区群众文明居住,确保社区物业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调整完善XXX社区二期规划,加快前期工作,及早开工二期建设工程,让XXX村群众全部享受到搬迁改造的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几年的开发建设,我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规划方面: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XX新型城镇能否做到科学发展,能否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未来XX 城乡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XX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XX市新的战略规划提出的“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把XX区59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村庄视为整体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加以深度统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以“总规”规范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广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些年来XX城区形象不太理想,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展城市设计。为彰显XX区城乡规划建设的XX文化特色,下一步有必要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以“XXXXXXXXX”城市设计征集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注重发挥规划专家智慧,以扎实的宏观研究政策为先导,以功能设计为基础,把功能研究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大力推广城市设计理念。一是对XX几个城区出入口、旧城改造片区、新开发区域等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将每一处形态设计根植与相应功能细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二是严格新征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优先编制拟拍卖(出让)地块、旧城改造区、近期重点发展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3、切实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主动协调配合、推动有关部门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民生民安项目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各项目尽快上马建设,弥补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重点要做好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林地保护、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工作。 4、积极助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树立“规划”+“策划”理念,积极吸引策划机构,在规划的基础上,找准规划与项目的结合点和规划实施的着力点,推介、吸引一批重点投资项目落户XX,重点规划和策划好XXXXXX、XXXXXX、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任务: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60%,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问题。实施该项计划涉及诸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尤其涉及到障碍新型城镇化的住房体机制机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需求。 满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需要,不可能由政府包揽,住房保障不能走福利分房的老路,政府只能“补好位”对社会上及少数丧失劳动能力的、吃低保的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市场化是以货币来调节商品供给的经济法则,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基本住房保障的土地也必须执行有偿使用,应该与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匹配,定性为政策性商品房,处理好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把基本住房发展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一、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用地从哪里来? 城市以“就业人口”数量来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以人均100㎡划定城市边界,鼓励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在划定的城区内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由政府统一规划,提高容积率、增加人口密度,把新建的住房全部纳入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在满足原地居民基本住保障后,将多余房屋向当地符合购买基本住房人群出售,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建设用地问题。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调研报告 卢氏县发改委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县当前经济建设战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城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两省八县交汇处,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全县辖19个乡镇,352个行政村,3112个居民组,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一)城乡规划全面启动。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分阶段实施,多角度宣传,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

一是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2003年,县委、县政府委托河南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县城规划进行了第三次修编。2008年,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2020)》。在广泛征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经县政府常务会、县四大班子会讨论研究及有关专家评审论证后,确定了“一轴一带六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将城区规划控制区由原来的16.6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同时,我们还对城市局部规划进行专项修编,如城镇供排水、停车场、水体景观、重点建筑等,力求使规划更合理、更完善,体现人民意愿,贴近群众生活。二是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要求,将产业集聚区建设同城市建设相结合,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 3.9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呈报省政府批准,从而使城区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了100%。三是完成了重点集镇、重点村等规划。按照村镇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乡镇经济发展特点,由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完成了各乡镇集镇规划和全县确定的61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同时,并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完成了全县所有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县城、重点镇、小集镇同步建设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一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

部署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 焦点。下面是为大家搜索的一篇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您喜欢!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 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 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 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 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 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 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

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d9206645.html,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作者:何鑫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9期 摘要: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作出一系列方案部署和规划,在统筹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构建了与人口、资源等和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试点省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经济建设;公共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doczj.com/doc/fd9206645.html,ki.kjycx.2015.19.023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在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仅1978—2011年这33年间,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了51.27%.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和规模的扩大让我们坚信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所以,城镇化过程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遵循城镇化建设原则,有序推进人口转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生态和谐一体化发展。 1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和面积扩展,是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新转变。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进程,营造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局面。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在生态环保、人文和谐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1.1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人作为核心建设内容,以提高建设质量为动机,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转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展现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是以科技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吸引人口、以人口聚集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四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空间 差异分析 关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和特征的理解,文章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五个方面选取了21个指标,运用爛值法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 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通过系统聚类法将全省16地市分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较高、中等和较低四大类型区,基本呈现南高北低,屮心突出的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对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爛值法;空间差异;聚类分析;安徽省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3%,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岀的城镇化发展的“S〃曲线理论,我国已进入城

镇化率为30%?70%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快速城镇化在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城镇体系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悖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旨。因此,我国亟需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牛文元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之路〃。胡际权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伴随着新型工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李红波和张小林把新型城镇化内涵概括为资源集约化、城市现代化、城乡统筹化的城市化。 通过不断总结,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在总结和汲取国内外城市化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演进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道路。它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应城市群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相协调的和谐城市化Z路。新型城镇化致力于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市布局合理, 它还致力于城际、城乡互促共进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共促、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18812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

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目录 序言 (2) 一、规划背景 (3) (一)规划目的与意义 (3) (二)规划依据 (4) (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 (5) (四)“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12)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16)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8)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 (18)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总体目标 (18) (三)六合区新型城镇化目标体系 (18) 三、“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2)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筑多元包容的和谐社会 (22) (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形成梯度有序的城乡聚落体系 (24) (三)明确重点发展空间,塑造多心辐射的空间格局 (32) (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的转型示范 (37) (五)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畅行畅游的城乡交通网络 (42) (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8) (七)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承载保供服务能力 (54) (八)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宜居宜游的城乡生态环境 (61) (九)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文古都风貌 (66) (十)推动建筑绿色发展,提高建筑科技水平 (67) 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大保障机制 (72) (一)健全城乡统筹机制 (72) (二)深化依法治理机制 (72) (三)推行智慧管理机制 (73) (四)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74)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库 (76)

序言 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工作已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明确要求党政齐抓城市工作,改革原有城市发展制度政策,并提出了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江苏省党代会、南京市党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这些国家、省、市宏观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为《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明了方向。 同时,《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回顾了六合区“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成效,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空间布局、城乡统筹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为六合区辖区范围,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包括南京化工园区、各街道及区属园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2 / 1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