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表径流及径流地带
- 格式:docx
- 大小:8.48 MB
- 文档页数:13
中国地表径流及径流地带
中国地表径流分布很不均匀,由于气候、地址、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中国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时程分布以及中国地表径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
这一部分我们将从中国的流域水系、年径流量、径流模数和年径流深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一)中国的流域与水系
1、流域概况
我国河流可划分为外流流域与内流流域两大部分。外流流域包括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和新疆西北部一角,总面积达61,213百平方公里,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63.8%。内流流域处于欧亚大陆内流流域的东部,分布在我国西部的蒙新干旱地区和青藏大高原内部,面积达34,787百平方公里,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36.2%。(具体见表1)
流 域 流域面积
(百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
的百分数(%)
外
流
流
域 太
平
洋 鄂霍次克海
日本海
黄海、渤海
东海
南海
直接注入太平洋 8,612
327
16,692
20,443
8,274
111 9.0
0.4
17.4
21.3
8.6
0.1
小 计 54,459 56.8
印
度
洋 安达曼海、孟加拉湾
阿拉伯海 5,582
663 5.8
0.7
小 计 6,245 6.5
北冰洋 喀拉海 509 0.5
合 计 61,213 63.8
内
流
流
域 内蒙内流区
西北内流区
西藏内流区
松嫩内流区 3,273
23,741
7,289
482 3.4
24.7
7.6
0.5
合 计 34,787 36.2
总 计 96,000
100
表1 中国内外流域面积
我国内、外流域的主要分界线,北起中、苏国界大兴安岭西麓,大致沿东北—西南向南下,经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山脉、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止于我国西端国境,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重合。分水线以东,除鄂尔多斯高原和松嫩平原有面积不大的内流区,其余均为外流区;以西除新疆西北角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为外流区,其余全属内流流域。
外流域中的内流区
a.鄂尔多斯高原
之所以在这里出现内流区,是因为:首先,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日照强烈,蒸发量大(如图);其次,由于该地的构造基底属于鄂尔多斯盆地,所以本来径流量不大的河流最终汇入内陆湖盆;再者,由于该地区沿河农业的灌溉用水,更加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致使河流在中途断流,形成内流区。
b.松嫩平原北部
该地区成为内流区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和河道变迁。早在几十万年前,松嫩平原就发展形成一个大型凹陷盆地,平原东、北、西面山地的各条河流相继延伸到平原内,后来,平原产生差异性沉降,河水漫溢消失在地势低洼的平原内。因地下水排泄和循环慢,地表径流也缓慢,蒸发较弱,地表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平原内最终形成一大片封闭的永久性淡水沼泽区(如图),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扎龙湿地。
内流域中的外流区
系指新疆西北角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如图),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大西洋西风气流的迎风坡),由于下面构造凹陷形成深大断裂,以及准噶尔
盆地西、北部的破碎山口地形影响,河流发源后沿阿尔泰山南麓向西北流,最后流入鄂毕河注入喀拉海,形成了我国内流流域中的外流区。
2、水系特征
(1)水系的分布
我国水系的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南半壁的外流流域,而内流流域的河流很少,水系很不发育。这种不均匀的分布现象,主要是由气候和地形条件决定的。我国外流流域处于东亚季风区,年降水充沛,水源充足,而且地表起伏显著,极少有封闭地形,从而河流众多,并形成许多庞大水系,构成我国基本的河流网。我国的内流流域,由于距海遥远,边缘又受山地和高原环绕,来自海洋的气团至此势力已弱,并受山地阻挡难以深入,降水极为稀少,而且地处中亚荒漠和半荒漠地带,蒸发极为旺盛,缺少地表径流,此外,内陆河流还有高山的冰雪融水补给(约占河流总补给量的10%),但流路都较短,出山后大多消失于沙漠之中,难以形成较大的水系,因而河流稀少,水网不发育。
从河流流向来看,我国外流河的流向,除东北和西南地区部分河流以外,受我国地形总趋势所控制,主要干流大都自西向东。这种流向形式,在我国水文地理上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的雨带往往近于东西向,且从南向北推移时降水渐减,雨带与大部分河流干流相平行,其结果不仅决定了我国河流径流量由南向北递减的基本趋势,而且当雨带移至或停滞于某一流域时,往往上、中、下游同时接受大量降水,使河流水量迅速增加,造成洪水过多现象。雨带移过以后,全流域常常同时减少流量,从而使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集中。
(2)河网密度
我国河网密度的地区变化很大,差距悬殊。一般来说,其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山区河流的河网密度都比较大。具体情况如下表:
地 区 河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外流流域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1-2
淮河流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 0.5(山区>0.7)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0.5(成都平原除外)
秦岭、淮河
以北 山西高原、渤海滨海低地、
三江低地 0.3-0.5
大小兴安岭山地、
长白山地、山东丘陵 0.2-0.3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0.1-0.2
嫩江下游地区 <0.05
内流流域 山 区 0.1-0.5
西藏内流流域 东 部 0.2-0.3
西 部 0.1-0.2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0.05
(二)中国的地表径流量
中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外流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3.8%,内流流域约占36.2%。全国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7,115×108m3,折合平均年径流深为284mm。从河流的分布来看,长江、珠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雅鲁藏布江等8大江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980×108m3,占全国年径流量的62.6%。从地区分布看,西北内陆诸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占全国的4.3%。东北的黑龙江与辽河流域占6.1%。长江流域径流量为9,513×108m3,占全国年径流量的35.1%,居第一位;珠江流域年平均径流量为4,685×108m3,居第二位;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径流量为1,654×108m3,居第三位。
全国冰川总面积约58,500km2,总储水量约51,000×108m3,冰川年融水径流量仅560×108m3,约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2%,占西部甘、新、青、藏四省区河川径流量的10.62%,是西部河流的补给来源之一。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
(三)中国径流模数
径流模数是单位流域面积上单位时间所产生的径流量。单位立方米/秒*平方千米。在所有计算径流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消除了流域面积大小的影响,最能说明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特征。通常用径流模数对不同流域的径流进行比较。 计算公式为:
M=Q×1000/F
式中,Q为流量(立方米/秒),可以是瞬时流量,也可以是某时段的平均流量;F为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中国径流模数的分布,总的趋势是南部大于北部,山地多于平原,近海大于内陆,与降水量分布的趋势大体上一致。
南岭山地与东南沿海的多雨地区是中国地表径流最丰富的地方,径流模数大都在35秒公升/平方公里以上,其中桂林、清源-河源、龙泉-蒲城等三个雨量中新(雨量均在2,200毫米以上),径流模数达40或45秒公升/平方公里上下。海南岛的东南部也大致如此。台湾由于降水特别丰富,所以地表径流模数极大,平均估计为70秒公升/平方公里上下,是我国地表径流最多的地方。浙闽海滨地带,
特别是福建沿海的雨影区,由于雨量较少,地表径流也显著减少,径流模数只在30秒公升/平方公里上下。江南丘陵地区径流模数大都在30-35秒公升/平方公里之间,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的周围和云青高原径流模数大致在10-20秒公升/平方公里之间。其间山地如大别山、大巴山、川西山区,一般可达30秒公升/平方公里上下,其中峨眉山由于降雨特多,地表径流模数更高达40-45秒公升/平方公里上下,成为中国西部地表径流最丰富的地方。在平原及盆地中部则径流模数较小,如四川盆地、汉中盆地、江汉平原等地便是如此。云青高原和广西的西北部,一般在15-20秒公升/平方公里,其中云南的东部,甚至不到10秒公升/平方公里。南盘江上游及滇池流域更少到7秒公升/平方公里以下,成为中国南部地表径流最贫乏的地区。
淮河、秦岭和白龙江在地表径流分布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界线,大致与径流模数10秒公升/平方公里的等值线相当。自此以北,径流模数迅速减小,黄土高原南部只有2秒公升/平方公里,大部地区仅在1秒公升/平方公里上下。黄淮平原为5秒公升/平方公里上下,淮河中下游严重内涝的低洼地区,径流模数甚至不到5秒公升/平方公里。山东半岛和太行山区是秦岭淮河以北地表径流比较丰富的地区,迎风坡径流模数最多可达5-7秒公升/平方公里,山东半岛较高山岭甚至可达10秒公升/平方公里。长白山地之地表径流最为丰富,一般地区径流模数为7-15秒公升/平方公里,鸭绿江上中游甚至可达15-20秒公升/平方公里,成为中国北部地表径流最多的地区。小兴安岭的高山地带减少到12秒公升/平方公里上下。大兴安岭的北部与南部差别很大,一般在7-2秒公升/平方公里之间。
东北平原与海河平原的地表径流极少,东北平原的北部甚至地表水完全消失。河北平原上也由于人工筑堤的关系,地表径流也不能进入河川,河流经过这里,径流呈现向下递减的形势。河流两侧大都为无流区,或有断头河存在。
中国西北的干燥地带除了山区径流较多以外,由于降水太少,气候干燥,终年全无表流,因之大部地方成了内流区域或无流区。高山上的地表径流主要的来源是积雪,此外山地夏季降雨较多,也与径流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祁连山区、天山与昆仑山,便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河流的发源地。祁连山和天山号称“沙漠中的湿岛”,高山径流可达7或10秒公升/平方公里以上。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大部分属于干燥山区,所产径流较少。阿尔泰山,地表径流也较丰富,多在7秒公升/平方公里以上,其高山地带更达10秒公升/平方公里,这是由于这里冬季积雪较多和春季多雨造成的。
中国西南部地表径流分布很悬殊。如澜沧江、怒江流域受印度洋气流的影响很大,降水比较丰富,特别是高黎贡山以西和喜马拉雅山的南麓连接印度阿萨密多雨的地区,地表径流必然会显著的增高。至于沿河而上,必然渐渐减少,到了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地表径流就更少了。此外,这里东南部的纵谷区域,地表径流的垂直分布和背风面、迎风面的分布情况亦必有很大悬殊,高山之上地表径流较多,河谷地带则较少。
中国地表径流分布的情况与生态景观的关系也很密切,二者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径流模数(秒公升/平方公里) 生态景观
0 荒漠半荒漠
<2 草原和森林草原
2-3 森林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