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径流监测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176.50 KB
- 文档页数:27
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监测技术规范1 田间监测小区建设1.1 选点依据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点的选择应满足典型性、代表性、长期性和抗干扰性等几个方面的要求。
(1)典型性:试验地块应位于粮食、蔬菜、园艺等作物主产区。
(2)代表性:试验地块的地形、土壤类型、肥力水平、耕作方式、灌排条件、种植方式等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长期性:试验地块应尽可能位于试验站、农场或园区,避免土地产权纠纷,便于管理,确保监测工作能持续开展15年以上。
(4)抗干扰性:试验地块尽可能选择在地形开阔的地方,远离村庄、建筑、道路、河流、主干沟渠。
1.2 处理设置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监测点设常规对照、主因子优化和综合优化等3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
其中:处理1,常规对照:施肥、耕作、灌溉、秸秆覆盖或还田等农艺措施,完全参照当地农民生产习惯。
处理2,主因子优化:主因子是指特定分区、特定种植模式下,影响氮磷等面源污染物地表径流流失的关键因子,如黄淮海平原保护地种植模式下,过量施肥为面源污染发生的主因子,因此将农民习惯施肥设为常规处理,将优化施肥设为该模式的主因子优化处理。
除主因子与常规对照不同以外,其它农艺措施均与常规对照保持一致。
处理3,综合优化:是指除主因子优化以外,再对1-2个主要辅助因子如施肥、耕作、灌溉、秸秆覆盖或还田等农艺措施进行优化,各项优化方案均采用专家推荐方式。
除主因子、1-2项辅助因子与常规对照不同以外,其它农艺措施均与常规处理保持一致。
1.3 小区规格监测小区一般为长方形,面积为30~50m2。
平原小区规格一般为6~9m×4~6m,长宽比为3:2;山地丘陵区小区规格为9-15 m ×3-5m,长宽比为3:1。
中耕作物(如烤烟、玉米、棉花等)小区面积不小于36 m2,密植作物(如小麦、水稻等)小区面积不小于30 m2,保护地蔬菜小区面积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园地作物小区面积不小于40m2,园地作物应选择矮化、密植、成龄期果园、茶园或桑园,每个小区最少2行、每行最少3株。
附件一: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设置方案一、断面(点位)设置原则(一)代表性: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主要功能是全面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监测网要覆盖全国主要河流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重点湖泊、水库等,设定的断面(点位)要具有空间代表性,能代表所在水系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全面、真实、客观反映所在水系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及特征。
(二)连续性:在现有759个断面(点位)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我国环境监测数据的历史延续性。
(三)覆盖范围:1.河流:我国主要水系的干流、年径流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的重要一、二级支流,年径流量在3亿立方米以上的国界河流、省界河流、大型水利设施所在水体等。
一般每100km设置一个国控断面;2.湖库:面积在100km2(或储水量在10亿m3以上)的重要湖泊,库容在10亿m3以上的重要水库以及重要跨国界湖库等。
每50~100km2设置一个监测点位,同时空间分布要有代表性;3.北方河流、湖库:考虑到我国南、北方水资源的不均衡性,北方地区年径流量或库容较小的重要河流或湖库可酌情设置断面(点位)。
(四)国控断面(点位)类型: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国界断面;省界断面;湖库点位;重要饮用水源地断面(点位):指日供水量≥10万吨,或服务人口≥30万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地等。
(五)断面位置具体要求:1.对照断面:断面上游2km内不应有影响水质的直排污染源或排污沟;2.控制断面:应尽可能选在水质均匀的河段;3.监测断面的设置要具有可达性、取样的便利性;4.取消原城市内湖监测点位;5.取消原削减断面,统一设置为控制断面;6.根据不同原则设置的断面发生重复时,只设置一个断面。
(六)省界断面:一般设置在下游省份,由下游省份组织监测。
(七)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流域考核断面:优先纳入国控断面。
(八)关于新增断面:新增断面应从严掌握,每个断面代表的河长原则上不小于100km。
《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Soil Quality-Monitoring methods of surface runofffrom the farmland soil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国家标准《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标准起草组二〇一九年五月项目名称: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计划编号:20180949-T-326项目负责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项目负责人:薛利红技术委员会: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04)目录1 工作简况 (1)1.1 任务来源 (1)1.2 协作单位简介 (1)1.3 主要工作过程 (1)1.4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介绍 (3)2 编制原则和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 (5)2.1 编制原则 (5)2.2 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 (5)3 主要验证的分析 (7)4 国内外相关标准分析 (8)4.1 径流池收集装置 (9)4.2 径流桶/箱收集装置 (10)4.3 稻麦轮作系统径流收集装置 (10)5 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协调性 (11)6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12)6.1 径流定义的确定 (12)6.2 农田类型的分类 (13)7 对标准性质的建议 (14)8 对标准贯彻的建议 (14)9 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14)10 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15)11 参考文献 (15)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文件《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8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8]41号),《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获得批准成为2018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订计划项目之一,计划编号20180949-T-326,主管部门为农业农村部,技术归口单位为由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04),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担起草工作。
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实施方案1、简介该监测点位于****,20**年**月建成,由**负责实施。
设**个处理,**次重复,**个监测小区。
监测目的在于摸清南方湿润平原-露地蔬菜栽培种植条件下,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排放特征及减排途径。
周年轮作模式为:西兰花-莴笋-茄子。
小区面积**m2。
2、监测点处理设置一、作物品种:西兰花为喜鹊-莴笋为红剑-茄子为引茄1号。
二、耕作处理:小区平均面积为**m2,耕作方式为平地平作,种植方式为移栽种植,每小区每季都需翻耕,翻耕深度为15-20cm,T型排水沟深10cm、宽20cm。
三、种植量:西兰花:60株/小区,无秸秆还田;莴笋:120株/小区,无秸秆还田;茄子:60株/小区,采用水稻秸秆平铺还田。
四、化肥配置方案(1)常规处理(CK):西兰花:化肥方案:尿素(N)52kg/ha;过磷酸钙(P2O5)200 kg/ha;氯化钾(K2O)807 kg/ha;商品有机肥21900 kg/ha。
过磷酸钙、氯化钾、商品有机肥作为基肥施用,尿素作为1次追肥在活颗期施用。
莴笋:化肥方案:尿素(N)52kg/ha;过磷酸钙(P2O5)200 kg/ha;氯化钾(K2O)807 kg/ha;商品有机肥7500 kg/ha。
过磷酸钙、氯化钾、商品有机肥作为基肥施用,尿素作为追肥施用。
茄子:化肥方案:N 630kg/ha;P2O5 180 kg/ha;K2O 180 kg/ha;商品有机肥10950 kg/ha。
复合肥(15%N+15%P2O5 +15%K2O)1200kg/ha、商品有机肥作为基肥施用,尿素(N)450kg/ha 作为追肥施用,分三次、每次150kg/ha,施用时间分别为5、6、7月中下旬。
(2)主因子优化处理(KF):西兰花:尿素52(N)kg/ha;过磷酸钙(P2O5)120 kg/ha;氯化钾(K2O)225 kg/ha;商品有机肥7500 kg/ha。
过磷酸钙、氯化钾、商品有机肥作为基肥施用,尿素作1次追肥在活颗期施用。
地表水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地表水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决策、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地表水的监测,可以了解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评估水体的生态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以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公众健康。
二、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应包括本地区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
具体的监测断面应根据水体的功能、水文特征、污染源分布等因素进行合理设置。
对于河流,应在干流和主要支流的上、中、下游分别设置监测断面;对于湖泊和水库,应在入湖(库)口、湖心、出湖(库)口等位置设置监测断面。
同时,还应在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等敏感区域增加监测点位,以确保水质安全。
三、监测项目(一)必测项目1、水温、pH 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等物理指标。
2、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总磷、总氮等常规污染物指标。
3、重金属指标,如汞、镉、铅、铬、砷等。
(二)选测项目1、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2、特定有机物,如多环芳烃、农药残留等。
3、水生生物指标,如藻类、浮游动物等。
监测项目的选择应根据水体的污染特征、环境管理需求以及监测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监测频次(一)河流1、对于国控、省控断面,每月监测一次。
2、对于市控断面,每季度监测一次。
3、对于重点河流或污染较重的河流,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频次,如每月监测两次或每周监测一次。
(二)湖泊、水库1、大中型湖泊、水库,每月监测一次。
2、小型湖泊、水库,每季度监测一次。
(三)饮用水水源地1、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监测一次常规项目,每年进行一次全分析监测(包括所有必测和选测项目)。
2、应急监测:在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或水质异常时,应立即启动应急监测,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确定监测频次和项目。
五、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应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河流监测方案河流是自然界中的血脉,它们是供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所需的重要水源。
然而,在当今世界,由于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河流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和水质,制定一个有效的河流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一种可行的河流监测方案,以辅助决策者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首先,河流监测方案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全面的监测网络。
这意味着在不同地理位置和河流的各个部分都必须设置监测站点。
每个监测站点应该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传感器,以收集有关水质、水温、鱼类和底栖动物群落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并发现任何潜在的问题。
其次,监测站点应该定期收集数据,建立长期的监测数据库。
长期监测的好处是能够检测到变化的趋势和模式。
例如,如果一个河流的水温逐渐上升,这可能意味着附近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增加。
通过建立长期监测数据库,决策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河流的变化趋势,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减缓负面影响。
第三,河流监测方案需要将传感器数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传感器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可以确定更加具体的问题,例如漏水或者底栖动物的死亡。
通过将传感器数据与实地观察相结合,决策者可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此外,河流监测方案还应包括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让决策者、科学家和公众能够获取和分享监测数据。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透明度和凝聚力。
决策者可以基于数据来做出决策,并与科学家和公众进行合作解决问题。
科学家可以使用共享的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对河流的环境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公众可以通过获取数据了解河流的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最后,河流监测方案还应该包括建立有效的河流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
监测数据可以为河流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例如,如果监测数据显示某个河流的水质急剧下降,决策者可以立即采取行动,停止附近的工业排放或加强污水处理。
行动计划可以包括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以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Soil Quality-Monitoring methods of surface runofffrom the farmland soil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国家标准《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标准起草组二〇一九年五月项目名称: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计划编号:20180949-T-326项目负责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项目负责人:薛利红技术委员会: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04)目录1 工作简况 (1)1.1 任务来源 (1)1.2 协作单位简介 (1)1.3 主要工作过程 (1)1.4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介绍 (3)2 编制原则和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 (5)2.1 编制原则 (5)2.2 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 (5)3 主要验证的分析 (7)4 国内外相关标准分析 (7)4.1 径流池收集装置 (8)4.2 径流桶/箱收集装置 (9)4.3 稻麦轮作系统径流收集装置 (10)5 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协调性 (11)6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11)6.1 径流定义的确定 (11)6.2 农田类型的分类 (13)7 对标准性质的建议 (13)8 对标准贯彻的建议 (13)9 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13)10 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14)11 参考文献 (14)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文件《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8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8]41号),《土壤质量农田土壤地表径流监测方法》获得批准成为2018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订计划项目之一,计划编号20180949-T-326,主管部门为农业农村部,技术归口单位为由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04),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担起草工作。
1.2 协作单位简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简称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现有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平台;设有土壤地力与保育、土壤环境与修复、植物营养与肥料等5个研究部,还拥有多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地表水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地表水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地表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确定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预测水体质量的发展趋势,为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
二、监测范围本次地表水监测范围包括_____地区内的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
具体监测点位将根据水体的功能、规模、水流特征以及周边污染源分布等因素进行合理布设。
三、监测项目(一)物理指标1、水温:使用水温计或热敏电阻传感器进行测量,了解水体的热状况。
2、色度:通过目视比色法或分光光度法测定,反映水体的颜色程度。
3、浊度:采用浊度仪测量,表征水体中悬浮物质的含量。
(二)化学指标1、 pH 值:使用 pH 计直接测量,反映水体的酸碱性。
2、溶解氧(DO):采用碘量法或溶解氧测定仪测定,是评估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生生物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
3、化学需氧量(COD):常用重铬酸钾法或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反映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程度。
4、生化需氧量(BOD):通过稀释与接种法测量,用于评估水体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含量。
5、氨氮: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或水杨酸次氯酸盐分光光度法测定,是反映水体受氮污染的重要指标。
6、总磷:使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量,表征水体中磷元素的含量。
7、总氮:通过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反映水体中氮元素的总量。
8、重金属:包括铜、锌、铅、镉、汞、铬等,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检测。
(三)生物指标1、浮游植物: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了解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2、浮游动物:同样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类计数,评估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四、监测频率根据水体的类型和功能,以及污染状况的不同,确定相应的监测频率。
1、对于主要河流,每月监测一次。
2、重点湖泊和水库,每季度监测一次。
地表径流监测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的地表径流是指降雨后通过地表流动的水流。
对地表径流的监测有助于了解降雨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工作方案的目的是制定一套全面、系统的地表径流监测方案,以确保数据准确性和操作可行性。
二、监测站点选取1. 选择代表性站点:根据地理条件、流域面积和降雨概率等因素,选择代表性的监测站点,以获取全面的地表径流数据。
2. 遵循规划原则: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土地利用情况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在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和地质条件下建立监测站点。
三、监测设备及参数1. 流量计:安装流量计用于测量径流量,可选择机械式流量计或电子流量计,同时需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雨量计:设置雨量计用于监测降雨量,可选用自动雨量计或人工测量雨量计。
3. 温度传感器:安装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水温变化,以了解水体状态及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4. 水位计:设置水位计用于监测水位变化,以计算地表径流的流速和流量。
5. 水质监测仪器:根据需要设置水质监测仪器,定期对地表径流样本进行水质分析。
四、监测频率与时长1. 监测频率:地表径流监测应根据降雨情况进行,设定适当的监测频率,以确保能够覆盖各种降雨事件,并捕捉到地表径流的变化。
2. 监测时长:监测应持续一定的时长,以获取完整的径流数据。
建议监测时长不少于一年,以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五、数据采集与处理1. 数据采集:根据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地表径流数据,并记录下降雨量、水位、温度等相关参数。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校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地表径流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六、数据报告及共享1. 数据报告:根据监测结果编制数据报告,包括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评估和建议等内容,以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决策者参考。
2. 数据共享:数据应在保护隐私和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共享,以促进学术研究和科学合作。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表水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方法测绘技术在如今的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地表水资源调查与监测。
地表水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
而测绘技术能够通过获取地表水资源的相关数据,为水文学、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探讨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表水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方法。
首先,测绘技术在地表水资源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地形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
地形测量可以精确测量水体的高度、坡度、地貌等信息,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将地形测量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的工具,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水体的相关信息。
遥感技术则利用卫星等遥感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可以监测水体的悬浮物、水质、水温等参数,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水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其次,测绘技术在地表水资源调查与监测中的方法包括测量与分析。
测量是指通过实地调查和使用仪器设备,获取地表水资源的各种参数,包括水位、流速、水质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测量仪器,例如流速仪、水质监测设备等进行获取。
分析则是指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通过建立水文模型与计算机模拟,来研究水体的水动力学过程、水质变化等。
通过测量和分析,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地表水资源的状况和特性。
最后,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表水资源调查与监测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测绘技术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帮助我们了解水体的分布和特征,为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测绘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地表水资源。
通过对水体的测量与分析,我们能够了解水体的供需状况、水质状况等,从而为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指导。
此外,测绘技术还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应对水资源的变化和调控。
综上所述,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表水资源调查与监测是一种有效且必要的方法。
地形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测量与分析的方法,能够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深度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地表水资源。
地表径流自动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地表径流自动检测系统用于实时在线自动测量液位高低,适用于野外及室内各种情况下的测量、传输、处理、存储、显示。
选配光电池备电及无线数传,可很方便的适用用于各种野外实验观测或长期定位自动观测。
地表径流自动检测系统使用于江河、湖泊、水库、渠道、蓄水池、污水井、地下水等等的液位测量。
系统以实时在线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大量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测量数据的汇总、报表。
工作原理本仪器是以浮子、辐轮、角位置传感器测量液位。
其工作原理是:采用稳定近红外平面透射,接收电流信号变为模拟量,同时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信息量,用于记录、显示、传输、和处理。
在液位测量的测井中,安装一个感测液位的浮子,当液位变化时,浮子灵敏的跟随液位变化做相应的涨落,同时把涨落的直线位移借助悬索传递给浮轮,转换为相应的角位移量。
在液位传感器内部通过角度传感器又将角位移量转变为液位信号的数字量,通过三芯电缆输出。
仪器安装因仪器浮子直径较小,测井可采用直径较小的工业管材,因此,液位计整体结构简单,投资小,建造周期短。
建造测井及安装、使用仪器应注意事项:仪器室安装水位传感器的工作室,因空间小,应设置恰当的通风窗,或其他完善的自然通风设施。
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尽可能将井中的水蒸气排出。
仪器室屋顶应有隔热层,以免温度太高。
湿、热的环境条件,对仪器工作是不利的。
安装水位计平台高度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平台应安装水平,垂直偏差应小于5°。
测井根据液位量程,确定悬索的长度;根据浮子直径,选用相应直径的工业管材。
管材为钢管、混凝土预制品管,临时性可采用PVC管。
当水位变幅小于2M,管材质量好,施工条件可确保管子安装垂直,这时浮子、平衡锤可同放在一个管材中;如水位变幅大于2M,各方面条件较差,可采用两个管材(一个装浮子,一个装平衡锤)并联。
在水工建筑物处,用作测井的钢管可倚墙而立,并固定在墙上;测井设置在岸边时,应有进水管与江河连通;测井固定在河边时,应有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