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苏《文心雕龙》研究述略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1
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结构《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结构》在大学的古代文学课堂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粉笔灰在空气中微微飞舞。
教授站在讲台上,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声音沉稳而富有激情。
而我,坐在教室的一角,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中的笔随时准备记录下重要的内容。
旁边的同桌则是一脸茫然,还时不时地打着哈欠。
教授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起了《文心雕龙》。
“同学们,这《文心雕龙》啊,就像是一座宏伟的文学大厦,它的结构那可是相当的精巧。
”我一听,心里想: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精巧的结构呢?就像我好奇一个复杂的乐高城堡是怎么搭建起来的一样。
《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咱们先来说说前面的五篇,这就像是大厦的地基。
比如说《原道》这一篇,它讲的是文学的根源是源于自然之道。
这就好比是告诉我们,文学这座大厦是建立在自然这个大根基之上的。
教授一边说着,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地基模样,还标注上“原道”等字样。
我在心里默默想着,这就像树的根一样重要啊,没有根,树怎么能长得高大呢?然后呢,从《征圣》到《辨骚》这五篇,就像是大厦的支柱。
它们在地基之上,起着支撑起整个文学理论体系的关键作用。
就像咱们盖房子,有了地基,没有坚实的柱子,房子还是会塌的。
《征圣》是说要以圣人的文章为标准,这就像在建筑里,我们要有一个标准的尺度一样,要是尺度都乱了,那建出来的房子肯定歪歪扭扭的。
同桌这时候碰了碰我,小声说:“感觉好复杂啊,像一团乱麻。
”我白了他一眼,心里想:你要是认真听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接下来的二十篇,那可是大厦的主体结构了。
这部分涵盖了各种文体的论述,从诗赋到乐府,从史传到诸子。
这就如同大厦里不同功能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它独特的设计和用途。
教授说道:“这就像我们住的房子,有客厅、卧室、厨房一样,不同的文体在文学的大厦里也各有其位。
”我不禁点了点头,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座有着各种风格房间的文学大厦。
再往后的二十四篇呢,就像是大厦的装饰和内部设施。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第1讲:概述)教学内容: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学欣赏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了解《文心雕龙》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及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文学欣赏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文心雕龙》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及中国文学史概要。
本课程以《文心雕龙》为基本教材,进行文学理论学习和文学审美欣赏。
贯穿人文精神、致用精神和愉快学习精神,力求实现经典性与现代性、人文性与思想性、通俗性与理论性的结合,贴近老年学员的实际情况,引导学员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能力,进而提升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本课程拟对《文心雕龙》50篇进行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及时代背景介绍、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
分64讲分别对《文心雕龙》逐篇进行讲解、对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进行欣赏评析。
一、文学欣赏概述1.文学欣赏的概念及其意义①文学欣赏的概念:文学欣赏是指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通过文学语言的媒介,逐步获得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在理解和把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与反响,得到审美的愉悦、满足与享受,从而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启迪、影响、教育、鼓舞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
文学欣赏既是一个认识活动,更是一个情感活动,文学欣赏重在审美。
也就是说,进行文学欣赏,首先要进入作品描写的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中,目睹各色各样的人、事、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觉,并激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然后。
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进行理解、分析、评价,从中吸取营养和教益。
②文学欣赏意义:学会欣赏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平和心态,促进健康。
它是我们进入文学殿堂的必由之路。
不会欣赏就不能真正领悟文学的真谛,就会虽入宝山却空手而归。
同时,学会欣赏还能给自己的写作提供最有意义,最实际的学习、借鉴,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路径。
中国古代《文心雕龙》研究之回顾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成书于南朝梁朝时期。
本书作者刘勰,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
《文心雕龙》共分六十篇,包括“始制文字”、“别兴新文”、“杂言”、“白话”、“精微”等部分。
全书涵盖了文学创作的方方
面面,内容十分丰富。
回顾研究史,早在唐朝时期,《文心雕龙》就已经成为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唐代文人陆龟蒙、王勃、韩愈等都曾对本书进行过详尽的评论和解读。
宋代朱熹也曾撰写《文心雕龙目录解》等著作对本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清代学者钱大昕和屠隆均提出了对《文心雕龙》的独特解读,认为本书思想精深、论述透彻,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钱大昕还从哲学和文化思想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阐释。
近代学者钱锺书、杨恩山等也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钱锺书对本书的“创新”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解读。
总之,自唐代以来,《文心雕龙》一直备受文学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刘跃进--《文心雕龙》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文心雕龙》问世以来,经历了一个由隐而显的漫长过程。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则是促成这种质变的一部最重要的学术巨著。
从现存材料看,《文心雕龙》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集部总集类,今天看来颇感勉强,与之同类的著作还著录有挚虞的《文章流别论》。
不过,这部文论著作是附在总集《文章流别集》之后的。
而《文心雕龙》只有论,并未辑录作品。
这只能说明这类纯粹的文学理论著作在当时的学科分类中还未能独立出来。
宋代以后,诗文评类著作激增,故《新唐书·艺文志》在总集类最后,附以若干史评、文评类著作。
《郡斋读书志》依然归入总集类,但是单列“文说类”,《文心雕龙》居于首位。
而《直斋书录解题》在总集之外,另列“文史类”,《文心雕龙》列在第一位,说明已经从总集的附庸下独立出来。
此后,名称又有所变化,而“诗文评”则为其通称,附在集部之后。
故《四库提要》集部序称:“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
”从这种学科归类来看,这些文学评论文字,在古代作家和学者心目中虽不必说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总体上的感觉,不过是诗文的附翼,“讨论瑕瑜,别裁眞伪,博参广考,亦有裨于文章”而已。
《宋史·艺文志》著录辛处信《文心雕龙注》十卷,其书不传。
明代梅庆生对于《文心雕龙》有过简略的注释,多所未备。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问世之前,世间最为流行的注本是清代黄叔琳的《文心雕龙辑注》。
但是该书基本上出于宾客之手,谬误甚多,同时所引书目往往为今世所不见,展转取载而不著其出处。
这就是二十世纪以前《文心雕龙》研究的最基本现状。
《文心雕龙》逐渐成为“显学”,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事情,特别是近五十年,更是风起云涌,蔚为大观。
据研究者统计,五十年间出版的研究专著多达数百部,发表的论文更是数以千计。
198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文心雕龙》学会,并且已经举办了七次年会和四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历史第一部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介绍内容介绍《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 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 e )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 5 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 3 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 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实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 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 为中心,重点研究相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 4 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 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 篇。
主导思想《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
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
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质文统一的完美的艺术。
而这种统一在创作过程中是通过“神思”达到的。
“神思”是刘勰继《文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
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想象活动,对之作了生动的描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历史第一部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介绍《文心雕龙》还提出了文学理论的分类体系。
书中对文学形式进行了
细致而全面的划分,包括五种体裁:诗、赋、文、传、记。
这些分类的提
出对后来文学批评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文心雕龙》还对文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刘勰在字论部分提
出了“典雅之音”、“苇纤之声”、“道迩之音”的观点,对古代文字的
选择、音韵和使用进行了讨论。
他强调了文字的美感和表达的准确性,并
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后来文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在中国
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系统的文学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其次,刘勰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的论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他
的“雕琢语言,凸显意象”的观点对于后来文人的创作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文心雕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分类也开启了后来文学
形式的研究与探索之门。
总而言之,《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空白,对后来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刘勰的理论提出为后续的文学批评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和指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综述(下)
党圣元;师雅慧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1
【摘要】在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取得了新的丰硕成果,这些研究在继承以往"龙学"成果的基础上,又在不少方面有了进一步深入与拓展,全文从思想文化研究、文体论研究、批评方法论研究、学术史研究、跨文化研究、言说方式研究6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文心雕龙>研究予以归纳综述.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党圣元;师雅慧
【作者单位】中田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中田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关于《文选》与《文心雕龙》文学观的同异问题——《文选》与《文心雕龙》比较(下) [J], 力之
2.建构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的操作平台--《文心雕龙研究史》评述 [J], 鲍晓东
3.新世纪《文心雕龙》研究综述(上) [J], 党圣元;师雅慧
4.《文心雕龙·镕裁》知网论文研究综述 [J], 高彬倩
5.新世纪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综述(下) [J], 戴元光;张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第一部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介绍内容介绍《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实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相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主导思想《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
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
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质文统一的完美的艺术。
而这种统一在创作过程中是通过“神思”达到的。
“神思”是刘勰继《文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
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想象活动,对之作了生动的描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在他看来,“神思”虽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逻辑思维那样受着概念的规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与物、象、言相结合,始终在感性形象中运动,并伴随着主体情感的体验和自由抒发。
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述略万奇【摘要】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马白首次在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开设“《文心雕龙》专题”,标志《文心雕龙》研究在内蒙古起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文心雕龙》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陶格图慕在蒙文系用蒙语讲授“《文心雕龙》专题”,并撰写《<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研究》.王志彬(林杉)在汉文系授诸生“《文心雕龙》创作论”,开辟从写作实践角度探索《文心雕龙》理论价值的新路.一九九七年至二○○二年,王志彬推出《文心雕龙》研究系列著作——《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和《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三论”的面世,奠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自治区《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标志内蒙古的《文心雕龙》研究达到新的高度.【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51-56)【关键词】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马白;陶格图慕;林杉;三论【作者】万奇【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刘勰在谈到《文心雕龙》文体论时指出:“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从“原始”至“举统”,兼综史(原始以表末)、评(选文以定篇)、论(释名以章义、敷理以举统),是“论文叙笔”的司南,也可以应用于学术史研究。
有鉴于此,笔者以“原始以表末”和“选文以定篇”为重点,考察内蒙古《文心雕龙》的研究情况。
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马白首次在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开设“《文心雕龙》专题”,标志《文心雕龙》研究在内蒙古的起步。
马白先后发表《评刘勰的“六义说”》(《学术月刊》1980年第8期)、《<文心雕龙>在世界美学史上的地位》(《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齐鲁书社1983年)、《从方法论看<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论<文心雕龙>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论<文心雕龙>的系统观念和方法》(《文心雕龙学刊》第四辑,齐鲁书社1986年)等论文多篇,分别从文艺批评、美学史和方法论角度阐发《文心雕龙》的理论价值,既有微观研究,又有宏观考察,在龙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文心雕龙》与《文学理论》内容形式观比较研究综述作者:张文君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年第07期【摘要】钱钟书认为比较诗学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阐发,是比较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文心雕龙》与《文学理论》的比较是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两者关于文学规律共通点的探讨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另一方面,《文心雕龙》对文学规律的探讨可以进行无尽的言说,就比较诗学而言,它完全可以与西方诗学展开对话,而这些研究将为比较诗学添砖加瓦,本文就两者在内容形式观的比较上进行研究综述。
【关键词】情采观;内容形式观;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一、研究意义刘勰的《文心雕龙》融儒、道、释三家为一体,承前启后,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性的文学理论巨著。
正如鲁迅在《论诗题记》一文中所说:“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
”《文心雕龙》之后,中国诗学论著层出不穷,逐渐形成了中国诗学的独特体系。
就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西方文论还是中国古代文论,历来存在很多争议,而《文心雕龙》在这方面却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然其研究成果表明,《文心雕龙》研究一直囿于对《情采篇》创作理论的研究中,且存在大量重复的现象。
此外,绝大部分学者仅从古代文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方法单一。
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在欧美广为流行,被视为经典的文学理论读物,至今还未有一本类似的著作可替代它。
韦勒克从二十世纪新的文学批评形态着眼,总结了从俄国形式主义到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实践,重新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加以审视,重新定义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将文学分为内外部研究,从而确立了新的文本观。
《文心雕龙》的“情采观”是其创作论中引起古今中外的研究者最大兴趣的文学理论之一,因而向来众说纷纭,未有共识。
本文试图将这一具有浓厚中国文论色彩的术语置于比较诗学的视野中进行研究,具有以下研究意义:1.从传统对《情采》篇的研究,转向比较诗学视野下“情采观”即内容与形式观的研究,有助于拓宽《文心雕龙》研究范围,促进文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俄罗斯是欧美国家中研究《文心雕龙》较早的一个,差不多与中国本国的现代《文心雕龙》研究同时开始。大约在1918年,后来成为科学院院士的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现代俄罗斯新汉学奠基人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ВасильМихайловичАлексеев,1881—1951)就在他为出版《世界文学》而拟定的中文翻译计划中列入了《刘勰的诗学》(Алексеев2002:91)。1920年,他在为世界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文学》一书撰写的《中国文学》一章中,谈到中国古代儒家的文道关系学说时,全文翻译了《文心雕龙·原道》篇(Алексеев1978:51-52)。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是《文心雕龙》最早的俄文节译文本。这时的阿列克谢耶夫首先注意到刘勰所谓“文”这个概念的复杂内涵,为此他没有把“文”简单地译成诸如“文学(литература)”“文字(письмена)”或“文化(культура)”一类俄语中现成的术语,而只是音译为“Вэнь”,表现出他对解读和翻译这个概念的谨慎。他指出,刘勰“赋予文的概念更深刻的意思”,他把它理解为“道的表现,准确地说,是某种与不可见的、受大自然支配的创造力相关联的一切可见的东西。这样一来,文就是高度智慧的表现,是沟通我们与绝对正确思想的联系的卓越的文辞。”(Алексеев2002:68-69)
B.M.阿列克谢耶夫是在中国传统的“艺术批评”
框架中来研究刘勰的《文心雕龙》的,这种批评框架包括诸如钟嵘《诗品》的品第划分、司空图《二十四诗
文学文化研究20世纪俄苏《文心雕龙》研究述略*
天津师范大学李逸津提要:俄罗斯的《文心雕龙》研究大约始于1918年前后,现代俄罗斯汉学奠基人B.M.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译的《原道篇》,是《文心雕龙》最早的俄文译本。他提出了许多启发后人思考的问题,规范了后世俄苏“龙学”研究者探讨的方向。Л.Д.波兹德涅耶娃的教科书《中世纪东方文学》(1970年)、K.И.戈雷金娜的专著《19—20世纪初中国的美文学理论》(1971年)、B.A.克利夫佐夫的论文《论刘勰的美学观点问题》(1978年)、И.С.李谢维奇的专著《古代与中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思想》(1979年),以及苏联解体后Б.Л.李福清发表的论文《中国中世纪文学中的体裁》(1994年),都对《文心雕龙》概念术语、文学理论、美学思想等做了有益的探讨。K.И.戈雷金娜于1995年出版的专著《太极:1—13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世界模式》,用宇宙本体论解读《文心雕龙》,体现了学术新潮在俄罗斯“龙学”研究中的兴起。近年来俄罗斯的《文心雕龙》研究开始有年轻新秀加入,出现了专门研究《文心雕龙》的博士论文,呈现出后继有人的良好态势。关键词: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心雕龙、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10(2017)04-0041-11
2017年10月第36卷第4期中国俄语教学
PУCCKИЙЯЗЫKBKИTAE
Октябрь2017г.
T.36No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16ZDA1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俄语教学2017年第4期品》的诗性言说,以及后世各类诗话、词话及小说评点的“由读者和文学家建立的批评草图和标记”,再有就是刘勰《文心雕龙》式的“整体、协调的结构”。(Алексеев2002:63)阿列克谢耶夫认为,在所有这些批评模式中,占优势的原则是“历时性”,这也成为由他奠定的俄罗斯《文心雕龙》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阿列克谢耶夫指出,刘勰的著作“是作者在评价文学现象时表现出的,在深刻性上……最优秀的。”(Алексеев2002:87)B.M.阿列克谢耶夫认为,刘勰的功绩在于他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文学理论家而对中国文学历史发展本质的精辟理解,这种文学表现在“(儒家的)幻影与(道家的)幻想的交替”。他写道:“(刘勰)使用了道家的术语,它们来自那个时代,无疑影响到诗学词典,称外部的美、华丽的想象为‘繁采’,同时作为‘果实’,它具有相反的因素——坚实的果实,它出自于花开之后,——这自然是染上儒家想象色彩的教谕性的古典主义。这样一来,刘勰就一方面辨别出了带有人性印记的古典美的诗人,和另一方面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美的诗人。”(Алексеев2002:130,141)阿列克谢耶夫指出,这种中国文学的内部矛盾在中世纪隐藏在外部的“世界观……二重性”之后:“用于正统标签的儒家和内部理想探索的道家。”(Алексеев1916:28)阿列克谢耶夫对《文心雕龙》研究虽然着力不多,但作为俄罗斯《文心雕龙》研究的开创者,他提出了许多启发后人思考的问题,如他以刘勰的理论前驱——陆机《文赋》为例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中世纪中国诗学存在着一个矛盾:它的理论家们“勉强区分散文和诗歌”。中国诗学中所说的“文”,“既是诗,又是散文,既不局限于形式,也不是体裁”;但“在谈到散文和诗的体裁的时候,又强力扩展和强调了这种要求。”(Алексеев2002:356,360,362)他对中国诗学中“文”的概念内涵的这一追问,后来成为许多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俄罗斯汉学家重点探索的课题。如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女汉学家基拉·伊万诺夫娜·戈雷金娜(КираИвановнаГолыгина,1935—2009)在她1971年出版的专著《19世纪至20
世纪初中国的美文学理论》一书中,就以刘勰《文心雕龙》对各种文章体裁的定义,来说明中国古代“文”的各种体裁。2002年答辩通过的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教师А.Б.扎哈里应(АлексейБорисовичЗахарьин)的文化学副博士论文,也以《古代中国“文”
(文化)范畴的形成》1为题,对自远古至近代中国“文”的概念,作了相当全面的梳理和探讨。此外,阿列克谢耶夫还把刘勰的《文心雕龙》归入“艺术创作领域”,认为它“绝对有美的、合韵律的叙述特点”,“完整的、合韵律的结构”,它们全都存在于无论说是“论文”还是“理论”之中。(Алексеев2002:63,87)对《文心雕龙》自身艺术性的探讨,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到有人做这方面工作,但相信今后也会成为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龙学”传人感兴趣的话题。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的蜜月关系,使俄苏中国文学研究一度出现高潮,《文心雕龙》自然也受到俄苏汉学家的重视。1959年,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东方学家尼古拉·约瑟夫维奇·康拉德(НиколайИосифовичКонрад,1891—1970)在为P.M.马马耶夫主编的《中
国文学选集:古代、中世纪、新时代》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简论》一文中,指出了《文心雕龙》研究前景的广阔性,他写道:“在这部论著中表达了对艺术文学的观点的极为多样和系统化的样式,用我们的术语来说,作者从创作心理、美学和哲学方面研究了艺术文学的问题。”(Конрад1959:25)在60年代苏联出版的《简明文学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等大中型工具书中,都有关于刘勰和《文心雕龙》的词条。21970年,莫斯科大学出版了由该校教授、女汉学
42李逸津20世纪俄苏《文心雕龙》研究述略家柳鲍芙·德米特里耶芙娜·波兹德涅耶娃(ЛюбовьДмитриевнаПозднеева,1908—1974)主编的教科书《中世纪东方文学》,其中有长达10页的篇幅论述早期中世纪中国的诗歌理论,主要介绍的就是刘勰。这是苏联最早出现的比较全面论述《文心雕龙》的著作,尽管作者对《文心雕龙》的分析和阐释不一定完全准确和深刻,但由于这是一部国立大学的教科书,有一定的权威性,对《文心雕龙》在俄苏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里有必要插叙一下20世纪中期俄苏《文心雕龙》研究所面对的两大学术语境,即“道家唯物主义”说和“东西方文学类型学平行”说。从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就出现了努力把中国道家学说解释成“进步的和革命的”所谓“新道家”。他们的推理逻辑是:因为儒家是中国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而在中国意识形态中,道家是与儒家对立的。所以如果说儒家是反革命的,那么道家就是革命的;如果反革命利用儒家思想,那么革命者就应该倾向道家学说。1938年《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问世,这本书在当时被奉为“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高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的真正高峰。”从此把历史进步与唯物主义联系起来的观点,开始统治苏联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汉学家中如阿列克谢耶夫的弟子阿波龙·亚历山大洛维奇·彼得罗夫(Аполлон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Петров,1907—1949)在1940年发表的《中国哲学概论》,就提出了道家学说中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Петров1940:251—252)之后,苏联在1947年召开了由当时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安德烈·亚历山大洛维奇·日丹诺夫(Андре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Жданов,1896-1948)亲自组织的对Г.Ф.亚历山大洛夫《西欧哲学史》的讨论会,日丹诺夫在大会发言中断言:“哲学史主要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哲学仅只是被作为唯物主义批评的对象而允许出现在哲学史著作中。”(Жданов1947:257)这就进一步促使认为道家是唯物主义的、进步的观点成为俄苏汉学研究中的主流意见。在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文学学术中,还出现了套用西方文学理论的一般法则和范式去解读特殊模式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倾向。如Н.И.康拉德院士在他1966年出版的专著《西方和东方》中就提出了东西方文学之间存在着类型学平行、其中包括“文艺复兴”的思想。这一观点一度影响了1960—1970年代苏联的汉学—文学研究。许多研究论著中充斥着诸如“民间诗人”“现实主义”“中国文艺复兴”“中国启蒙运动”等等来自西方的术语。Л.Д.波兹德涅耶娃在197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涉及《文心雕龙》研究的论
文,就鲜明体现了上述学术背景的影响。1971年,Л.Д.波兹德涅耶娃在《莫斯科大学学
报》上发表论文《3—6世纪中国诗学论著和它们的哲学基础》,在这篇文章里,她继承了当年由B.M.阿列克谢耶夫提出的中国文学发展的推动力量是“道家想象”的思想,提出:“中国中世纪诗歌艺术理论家观点的基础,是由道家哲学组成的,尽管在这里或那里掺杂了儒学。”(Позднеева1971а:45)Л.Д.波兹德涅耶娃认为,古代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与表述方式是同时形成的,“研究形式——修辞的方法,很难与内容——这一或那一学派的理论观点分开。”而“世界观原则是建立在修辞原则之上的。”(Позднеева1971б:313,316)站在这一立场上,通过对《文心雕龙》话语
系统作追根溯源的考察,Л.Д.波兹德涅耶娃得出自己的结论是:虽然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怀疑刘勰各章文本源头的儒家学说属性”,但其实它的“源头的或者原始版本却是属于道家的”(Позднеева1971а: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