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蹈的文化底蕴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舞蹈的种类与欣赏舞蹈的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从传统的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到爵士舞、街舞等,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古典舞以优美的舞姿和华丽的服饰为人所喜爱,以《天鹅湖》、《胡桃夹子》等经典作品为代表,流传至今。
民族舞则以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为特点,如中国的京剧舞蹈、藏族舞蹈、日本的芭蕾舞等。
现代舞则更加注重表达个性与情感,将不同的舞蹈元素融合在一起,各具特色。
爵士舞和街舞则更具街头气息和年轻活力,以酷炫的动作和音乐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还有一些特殊的舞蹈形式,如芭蕾舞、肚皮舞、空中舞蹈等,各具特色,魅力无穷。
不同种类的舞蹈有不同的欣赏方式和角度。
古典舞蹈的欣赏需要欣赏者对音乐、服饰、舞姿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领略其中的美感。
民族舞蹈则需要欣赏者了解舞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现代舞和爵士舞等更加注重舞者个人的表达与情感,欣赏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舞者的内心世界。
在欣赏舞蹈时,观众可以通过观察舞者的动作、配合音乐的情感表达、感受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对于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观众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欣赏。
如古典舞蹈,可以从舞者的技巧、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等多个方面来欣赏,体会其中的高雅和华丽。
而民族舞蹈,则更注重舞者对于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的理解和表达。
现代舞和爵士舞则更加注重舞者个人的表达和情感体验,欣赏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舞者对于当代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欣赏角度,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来进行选择和欣赏。
除了在舞台上进行观赏,舞蹈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和体验的方式。
如在各种文化活动、节日庆典上,舞蹈都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舞蹈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通过舞蹈可以展示各国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在学校和社区中,舞蹈也成为了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可以增强体质,丰富课余生活。
浅谈傣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舞蹈风格充满了热情、欢快和自由的气息。
傣族舞蹈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傣族生活、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价值。
傣族舞蹈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在舞蹈形态、音乐节奏、身体动作和表情等方面。
其中,其主要特征和风格表现如下:1.舞蹈形态傣族舞蹈主要有环形、对合、长龙和群舞等形态,以环形和对合为主。
环形舞是傣族舞蹈的代表性形式,通常由女性组成,手拉手或肩并肩排成围圆,高举手中的花篮或手杖,围着场中心转圈舞蹈。
对合舞则是由男女双人配对,领舞者与伴舞者手牵手、肩并肩、脚踩前进,步伐轻盈、舞姿优美。
2.音乐节奏傣族舞蹈的音乐以木鼓、铜钹、铜鼓为主要乐器,节奏明快、欢快,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和节日气氛。
音乐有三个节奏部分,分别为慢节奏、中节奏和快节奏。
在慢节奏阶段,舞者的动作相对较慢,动作更准确、更协调;在中节奏阶段,舞者的动作更为紧凑、快速,动作更具力量感;而在快节奏阶段,舞者的动作则更加狂热、激烈、快速,表现出傣族人民热烈、欣快、热情奔放的生活态度。
3.身体动作傣族舞蹈的身体动作比较大、比较热情,注重腰、胯、脚的灵活运用,以及手、臂、肩的协调配合。
舞蹈中的动作相对简单,但从整体来看,却具有高度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例如,在环形舞中,手中的花篮或手杖,以及花环等舞具的优雅体现了傣族舞蹈的高度审美、超群技艺和强烈情感。
4.表情形态傣族舞蹈中,舞者的面部表情也是一大特色。
其面部表情有脉络贴肤,眼睛放光的笑脸,也有眉头紧皱、悲伤落泪的表情。
通过充满朝气的情绪与表情,舞者忘我地展现了傣族人民特有的自由、热情、豪放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傣族舞蹈的特征和风格具有艺术性、民族性和欢快性三个方面。
通过形态、音乐、动作和表情等方面的完美配合,既传达了傣族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温度,充分表现了傣族舞蹈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魅力。
浅谈寸跷在舞剧《粉墨春秋》中的风格特色舞剧《粉墨春秋》是一部描绘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艺术作品,其中的寸跷舞蹈是这部舞剧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寸跷在舞剧中的风格特色是如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寸跷舞蹈的起源。
寸跷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种,起源于汉唐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以脚尖着地,身体站立于一个脚跟的动作,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寸跷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舞剧《粉墨春秋》中的运用也非常贴合剧情和文化背景。
寸跷舞蹈的风格特色。
在舞剧《粉墨春秋》中,寸跷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既有悠扬的舞曲,又有激烈的动作,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寸跷的舞姿优美,线条流畅,展现出中国传统舞蹈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由于寸跷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因此在舞剧中的表现力也非常强,能够更好地体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寸跷舞蹈的传统元素。
寸跷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自然融合了大量的传统元素。
在舞剧《粉墨春秋》中,寸跷的动作和舞姿中融入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和仪态,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寸跷的音乐也采用了传统的古乐元素,使得舞蹈更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寸跷舞蹈的现代创新。
虽然寸跷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但在舞剧《粉墨春秋》中,导演和编舞家却赋予了寸跷全新的面貌。
他们充分利用了现代舞台和灯光技术,将寸跷的舞蹈呈现得更加精彩和生动。
他们也对寸跷的动作和编排进行了现代化的调整和创新,使得寸跷更富有活力和时代感。
寸跷在舞剧《粉墨春秋》中的风格特色体现在对传统元素的传承和创新上,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能够与现代舞台艺术相融合,给人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
寸跷舞蹈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当代舞剧的创新和进步。
相信随着舞台艺术的不断发展,寸跷舞蹈在未来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和感动。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一、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一)舞蹈动律藏族舞蹈中的主要动律颤(膝部的颤动),在不同的舞蹈形式里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在踢踏舞里主要是膝部的碎颤,弦子舞里膝部是软颤,而在锅庄里膝部的颤动则主要是硬颤。
所谓碎颤,是指膝盖松弛,有弹性地快速上下运动。
由膝盖的碎颤使踝关节灵活地带动脚掌,跟随音乐节拍打击地面,称为冈达。
所谓软颤,是指膝盖颤动时柔韧性较强,上下运动刚劲有力,连绵不断。
所谓硬颤,是指膝盖同时颤动,上身随膝盖的屈伸而上下起伏,即连续又有停顿。
主要动作有:跨腿踏步蹲、趋步捻转,悠颤跨退等。
(二)舞蹈体态在藏族民间舞蹈中,为了表达激动的心情和情感,舞蹈过程中,常用一些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跳,颤,跺,撩长袖,旋转等。
由于藏族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以及封建农奴制度,最开始舞蹈都是跳给贵族看的,形成了舞蹈上半身向前倾,以及舒展的手臂动作,都是特殊含义的表现。
这些操作主要是劳动者用以减少自身协调的身体上的负担,从舞蹈的角度来看,与另一种劳动形成身体的协调,具有艺术的再造之美。
在实际的教学中,体态与动律要结合起来训练。
不同的藏族舞蹈形式中,体态的表现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踢踏舞激情活泼,速度较快,动作时上身应随膝盖的颤动而被动运动,胯的摆动幅度要小,故身体动作整体比较灵活;弦子舞优美柔情,身体向前倾的幅度要大些,胯的摆动幅度要向两边送的大些;锅庄舞在训练中既要有踢踏舞的激情,又不失本身的沉稳矫健。
(三)动作与技巧颤、顺、左、开、绕这五大元素是不同类别的藏族舞蹈的共同特征,它构成了区别于别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以上主要特征之外,舞蹈基本规律仍然存在着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及四步回转。
根据该规则,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加上手势动作,身体韵律以及不同的音乐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十分丰富,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上肢动作可以概括为拉悠甩绕推升扬等七种手势。
摘要潮汕英歌舞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潮汕人民一代传一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舞蹈风格特点多样,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处处充斥着潮汕人民的民俗民风,十分值得去深入研究和分析。
此次选题先是就潮汕英歌舞的舞蹈风格特点与继承进行研究。
先是对潮汕英歌舞常用道具英歌棒的棒法的多变运用、演员戴着的脸谱是如何巧妙变幻、不同人数组成的灵活多变的舞蹈阵法以及潮汕当地风格独特的伴奏音乐进行分析,并且就其如何更好的继承创新去更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口味进行论述。
研究得出潮汕英歌舞要想在当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先需要以“情技结合”的创新表演风格,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舞蹈风格形式、然后对传统复杂不易懂的舞蹈结构进行重组创新改良,简化舞蹈的方阵队形、其次是将现代舞元素融合到到传统的英歌舞动作中去进行创新动作之中、最后是将原有的民族风格伴奏音乐进行拓展,加大其的伴奏音乐的感染力。
通过以上这四点去继承创新潮汕英歌舞。
关键词:潮汕英歌舞风格特点继承创新感染力拓展AbstractChaoshan singing and dancing has a history of hundreds of years and i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s dance style features are diverse, its national culture is rich, and it is full of the folk customs of Chaoshan people everywhere. It is worth studying and analyzing deeply. This topic first studies the danc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ance of Chaoshan singing and dancing. First, it analyzes the changeable use of the common props, English songs and sticks in Chaoshan singing and dancing, how the facial makeup worn by the actors is skillfully changed, the flexible dance array composed of different numbers and the unique accompaniment music of Chaoshan local style, and discusses how it can better inherit and innovate to better conform to the aesthetic taste of modern people.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Chaoshan singing and dancing need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boring and single dance style with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style of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technology" in orderto better inherit and develop at present. Then it needs to reorganize, innovate and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complex and incomprehensible dance structure to simplify the square formation of dance. Secondly, it needs to integrate modern dance elements into the traditional singing and dancing movements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movements. Finally, it needs to expand the original ethnic style accompaniment music and increase the appeal of its accompaniment music. Through the above four points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Chaoshan singing and dancing.Key words:dancing's style characteristics inherit expand its innovative appeal.目录一、引言 (1)二、英歌舞的风格特点 (1)(一)棒法的多变运用 (1)(二)脸谱的巧妙变幻 (2)(三)灵活多变的舞蹈阵法 (3)(四)风格独特的伴奏音乐 (3)三、英歌舞的继承创新 (4)(一)“情技结合”的创新表演风格 (4)(二)舞蹈结构的重组创新改良 (5)(三)现代舞元素的融合创新动作 (6)(二)民族特征的音乐感染力拓展 (7)五、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浅谈潮汕英歌舞风格特点与继承一、引言潮汕英歌舞是潮汕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也是我国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舞蹈风格独特、群众基础广泛,是潮汕民间艺术中的代表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蒙古族舞蹈的历史发展摘要:全程蒙古族萨满舞蹈是蒙古族特有的舞蹈,,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要想试图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就必须先了解全程蒙古舞,本文先进行追究了全程蒙古族舞蹈的起源,然后介绍不同的全程蒙古族舞蹈和未来发展情况。
关键词:全程蒙古舞;历史;发展一、全程蒙古舞的起源全程蒙古舞的起源和蒙古族文化是相互呼应,相互继承的。
《史记 .匈奴传》里说匈奴人是“秋,马肥,大会蹛林。
”古人云:“蹛者,绕林木而祭也。
鲜卑之俗,自古相传,秋祭无林木者,尚竖柳枝,众骑驰绕三周乃止,此其遗法也。
”《魏书.高车传》记录的是在地震之后,特定的时候会回到震源的地方,每个人拿着一根柳桋,然后进行举办特定的大场面的活动。
《金书》志十六云金拜天仪式后“皇帝回辇至幄次,更衣,行射柳、击球之戏,亦辽俗也,金因尚之。
凡重五日拜天礼毕,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
”这本书说的不是围绕着树进行跳舞,但是比赛中还是要围绕着树去展开,可见树对全程蒙古舞的重要性了。
辽国的祖先是契丹人,他们和蒙古的风俗习惯上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并且已经被考古学家证明了,内蒙古有一个习俗,就是父母死后会挂在树上三年,这里更能表面树对蒙古族的重要性。
另外当吧父母取下来的时候,就需要举办盛大的仪式,这里面舞蹈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了。
当蒙古族的领袖选举出来的时候,蒙古人民绕树而舞,于是蒙古人也进行围绕着树进行跳舞。
根据习俗来说,当部落的首领进行选举出来的时候,都需要进行比较的活动,其中活动的一项就是围绕大树进行跳舞,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表演节目而已。
从前面对蒙古历史的介绍来看,全程蒙古舞不但是蒙古族人民利用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发展出来的成果,也是从先人那边进行发展的最终结果。
全程蒙古舞是从元代开始发展起来的。
全程蒙古舞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民族特点极其深邃,力度大,有力。
具体动作有抖肩等,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民族精神。
其中代表性的有“马刀舞”和“筷子舞”,本论文中主要介绍的是筷子舞以及盅碗舞,他们在蒙古族舞蹈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浅谈傣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区。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傣族舞蹈以其热情奔放、饱满激昂的动作和独特的音乐节奏而闻名。
傣族舞蹈一般由舞蹈表演和音乐伴奏组成,通常是男女混舞,或是男女分舞。
舞蹈动作多样,在速度和力量上都很强烈,常常有跳跃、转身、旋转、姿势优美的动作等。
傣族舞蹈的表演场合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婚礼、节日庆典、农田劳作等各种社交活动。
傣族舞蹈的特点之一是手舞脚蹈的配合非常紧密,动作优美而协调。
舞者手舞脚蹈时,手臂摆动自如,头颈、腰胯和腿部都能灵活运动。
手的动作多样,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傣族舞蹈的手势独具特色,如“搓麻”、“揉紧”、“扒水”等手势动作,寓意着舞者对生活、大自然的尊敬和感激。
脚步紧凑有力,跳跃的动作给人以活力和激情的感觉。
傣族舞蹈的风格丰富多样,表现出傣族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态度。
不同的舞蹈有着不同的主题和内涵,如《独龙泽舞》、《唢呐舞》、《春天舞》等。
《独龙泽舞》是傣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它描绘了傣族人民勤劳善良的精神风貌,《唢呐舞》则以唢呐音乐和独特的舞蹈动作展现了傣族人民的豪放和热情,《春天舞》则形象地表达了对于丰收和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傣族舞蹈的服饰也十分讲究,通常都穿着传统的傣族服装。
男舞者通常穿着黑色或白色的长袍,戴着帽子,女舞者则穿着五彩缤纷的傣族服装,头上戴着饰有花朵和珠子的花环。
服饰的选择和搭配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对于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傣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美丽的形态融入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它通过独特的舞蹈动作、音乐和服饰展现了傣族人民的热情、善良和勤劳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对于生活、大自然的感激与敬仰。
傣族舞蹈是傣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民间舞蹈中的象征分析作者:陈如冰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0期摘要:舞蹈本是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感悟,它有着语言文字的功能,传承着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
本文主要就我国的民族舞蹈中的象征以及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间舞蹈;象征;文化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105-01象征是人类所惯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以及交流的方式,是人类文化的现象,象征在各个民族的文化领域都有所涉及,而舞蹈艺术是最具有象征性的一个人类文化现象。
从这一方面来说,对于舞蹈的文化理解以及象征意义的研究,对舞蹈背后的历史及文化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民间舞蹈的象征现象比较的活跃,并且是有着比较深厚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各个环节上每个象征都是对我国的文化的一种的诠释。
一、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分析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现象,它和民族的形成以及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着联系,在民间舞蹈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会成为不同的文化因素存留于舞蹈中。
舞蹈是动态形式展现的艺术,在文化的体现上也是通过动态的形式来呈现,这就有了民间舞蹈通过肢体进行展现的表现文化以及保存文化。
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以及社会的变化对舞蹈的艺术升华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文化特征上它们又彼此的制约互相的促进,是最为基础的,这也是非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这是自成系统的文化类型。
二、民间舞蹈和象征的关系辨析象征是艺术的开端,艺术活动需要按照自己的情感来进行表达,要能够具有情感以及思想和观念这些内容的涵盖能力。
不只是舞蹈,在文学及绘画等方面只要是以艺术形式进行展现的都有着其自身象征性的语言,而舞蹈语言正是以外在形式融合内在涵义结合后进行的一种综合概述。
肢体的动作形式以及媒质对于舞蹈语言的形象和写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内在的涵义上是朦胧和模糊的,通过动作以及姿态和节奏、韵律等能够对于内在的情感得以表达,并能够通过形态来将这一内在的情感用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传递往往有着象征性的涵义,这种不言自明的方式能够对于观赏者有很大的内心冲击以及震撼。
藏舞的审美特征有感双流县成人中专学校舞蹈是一种文化,它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一种轨迹,也是民族思想感情、宗教信仰、劳动生产、经济发展、审美观念、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精华的凝聚,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世代生活在我国西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藏族舞蹈,则是藏族传统文化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藏族舞蹈的历史作用和价值,更好地掌握藏族舞蹈的风格韵律,除应认真刻苦地学习技能、技巧外,也应从相关藏族传统文化典籍中加深了解。
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工艺学)。
这表明藏族人民把舞蹈艺术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形成了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就是古代藏族论述舞蹈的精辟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
古代藏族人民能把舞蹈艺术以及表现手段论述得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舞蹈艺术在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高度认识。
同时《舞蹈艺技九》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来表现人们的社会生活、抒发情感。
如:“优美、英姿、丑态”等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同样的可以用人体姿态,又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从上述几个方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舞蹈已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
“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
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地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
历史上的每一个民族,都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了一整套反映本民族生活和思想情感、并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舞蹈。
舞蹈艺术是一个民族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
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独立舞种和体系,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与造型,特别注重眼睛的表演和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具备独有的“东方式”刚柔并济的美感。
身韵课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创建,曾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它的创建让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可以说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它强调“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与运动规则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也是中国古典舞演员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与素质。
身韵的基本元素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仰、横拧、旁提”等,它们是从身韵动作中提炼出来的,充分体现了身韵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等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反律式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有着无可限量的创新功能。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核心“形、神、劲、律”是身韵的核心,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动作特征与审美规范。
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包含着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双重意义。
(一)形形是古典舞魅力的依附,是古典舞韵律的传达媒介,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路线都可以称之为“形”,它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要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境界,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要求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
浅谈傣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傣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舞蹈文化也是独具特色。
傣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音乐、动作及服饰,展现了傣族人民的文化精神和生活习惯。
傣族舞蹈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傣族舞蹈的音乐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傣族音乐有用铜铃打拍子的“丹纳”和高亢激昂的“糯糯呐”,它们配合舞蹈动作,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力。
2.傣族舞蹈的动作舒展流畅,具有柔美的艺术风格。
傣族舞蹈中大多数动作都比较简单,但是节奏感强,动作有力,且舒展自然。
整个舞蹈呈现出柔美和谐的艺术效果。
3.傣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群舞、对舞、独舞等。
傣族舞蹈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民俗性,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主要分为男女对舞、男女混舞和全民舞蹈等。
4.傣族舞蹈的服饰独具特色。
傣族舞蹈常穿着五颜六色的傣族服装,如宽大的下摆、丰富的手工绣花等,使得舞蹈更富有傣族文化特色。
傣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了傣族的独特魅力。
傣族舞蹈风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傣族舞蹈富有热情奔放的南方气息。
傣族舞蹈的音乐节奏明快,动作夸张而有力,表现出傣族人民的豪放洒脱和无拘无束。
2.傣族舞蹈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和农村生活情趣。
傣族舞蹈的动作多呈现农民生活的图景,如稻谷晃动、耕田、放牛等。
3.傣族舞蹈具有独特的民俗特点。
傣族舞蹈体现了傣族群众的生活、工作和精神风貌,如傣乐舞、圆通教功舞、赛金花舞和过水桥舞等。
4.傣族舞蹈也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吸收了蒙古族、满族、壮族等民族的舞蹈特色,展现出多元文化的包容和融合。
综上所述,傣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音乐、动作和服饰,展现了傣族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
傣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独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而且也为人们诠释了傣族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浅谈傣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1. 引言1.1 傣族舞蹈的概述傣族舞蹈是傣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傣族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音乐、服饰、道具等多种元素的组合表现出来,展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傣族舞蹈通常以庆祝节日、祭祀仪式、婚礼等重要场合为主要表演场合,也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傣族舞蹈的形式多样,有腰鼓舞、竹竿舞、芭蕉舞等,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风格。
通过傣族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傣族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可以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傣族舞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结合,体现了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通过深入了解傣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傣族舞蹈的特征1. 舞姿优美动人:傣族舞蹈注重舞者的身姿和动作,舞姿多变,舞蹈动作优美,充满动感和抒情性。
2. 舞曲节奏明快:傣族舞蹈的音乐节奏明快而富有感染力,舞者随着音乐节奏起舞,展现出活泼欢快的气氛。
3. 舞蹈形式多样:傣族舞蹈的形式多样,包括环舞、长调、对歌舞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舞蹈动作。
4. 舞蹈技巧精湛:傣族舞蹈注重舞者的技巧和训练,舞者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表现出高超的舞蹈技巧和演绎能力。
5. 富有民族特色:傣族舞蹈深受傣族文化和习俗的影响,舞蹈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气息。
傣族舞蹈具有优美动人的舞姿、节奏明快的舞曲、多样的舞蹈形式、精湛的舞蹈技巧和浓厚的民族特色等独特特征,展现出傣族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2.2 傣族舞蹈的风格傣族舞蹈的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傣族舞蹈在动作和舞姿上非常优美,以柔和、细腻、舒缓为主要特点。
舞者的身姿端庄优雅,动作流畅自然,充满了柔美的线条和舒展的曲线,表现出婉转、舒缓、细腻的情感。
傣族舞蹈的风格还注重舞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力量感,舞蹈动作多为柔和轻盈的动作,配合细致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
2021年第08期120艺术纵横浅谈唐朝传统舞蹈李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文化馆,江苏省泰州市2255001 研究目的和意义人类文明尚在启蒙阶段时,舞蹈便成为了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到现代社会为止,舞蹈可以被列入中国“最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中,可以说历史的长河有多悠远,舞蹈史就有多悠长。
”中华传统舞蹈的体系建立来自于儒、释、道神传文化,博大精深又充满了神秘色彩,以肢体语言、舞蹈动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着重表现人们内心的丰富精神世界——“情感的细致,思想的深入和性格的鲜明,反映人们的情感与理想以及当时社会的风气”。
本文通过对唐朝舞蹈艺术及表现形式的研究,结合当朝当代的国情和人文风情进行分析,浅谈唐朝传统舞蹈鼎盛的原因,探讨唐朝乐舞风格。
西方潮流对当代舞蹈影响巨大,导致一些传统文化流失,传统舞蹈越来越难以发展,为了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可以学习唐朝取外来精华,扬自我文化的方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传统舞蹈,这便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唐代舞蹈提到唐朝很多人都会想到强盛繁荣一类的形容词,它的强盛在人们心里很多王朝都比不上。
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唐朝的历史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安史之乱以前的一百多年间,唐朝国力十分强大,经济非常雄厚,疆域辽阔又文化繁荣,达到极盛时期;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统一国家走向藩镇割据局面,逐渐由极盛走向衰败,最终灭亡。
唐代乐舞是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史上的顶峰,主要由社会背景、文化观念、乐舞承传、乐舞创作、乐舞传入等使然。
3唐代乐舞兴盛的具体体现3.1.1 活动十分频繁歌舞活动的繁多是使得唐朝舞蹈兴盛的原因之一,在唐代,老百姓运用各种方式进行着多姿多彩的舞蹈活动。
3.1.2 空间的广泛不止是宫廷,民间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歌舞活动。
3.1.3 舞者人数庞大除普通民众及宫中专业团队会参与乐舞表演外,唐朝时期贵族也乐于起舞,达官贵族参与乐舞的事例很多,如中宗集宴,中宗令参宴者各作表演,参与的近臣和文人修士纷纷即兴起舞,“工部尚书舞《谈容娘》、左卫将军舞《黄獐》等”,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参与舞蹈的人数之多。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论文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
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
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
:本文通过对舞蹈作品《一个扭秧歌的人》的欣赏,探讨了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一个扭秧歌的人》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
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
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历史上各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不等,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观念,宗教礼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因此造成中国民间舞样式之多,内容之广,风格之别,动律之异的鲜明特色。
从具有原始图腾痕迹的模拟舞,到带有原始遗风的祭祀舞,以至具有宗教色彩有寺院舞蹈形式或民间风情舞、礼仪舞、庙会、灯会、走会、花会上的舞蹈表演以及专职艺人的出现,并登上艺术性舞蹈表演的舞台,因而中国民间舞构成了中华民族形象的活的文化见证。
在辽阔的三江流域和松辽平原广大地区主要居住的是汉族,受其历史和自然条件影响下,形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并具有地区特点的民间舞蹈,据统计有700余种。
其中北方规模较大,比较著名的是秧歌,如东方高跷身歌,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号种三大秧歌。
还有陕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不下百余种,南方有采茶灯、莲花灯、竹马灯、云南花灯、香山花灯等各种名目的花灯种类繁多。
北方的秧歌等各种民间舞蹈多具有粗犷刚强,热情奔放的特点。
南方的花灯等民间舞蹈则以优美委婉、秀丽别致见长。
两江之中的淮河流域的花鼓灯等民间舞蹈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刚柔并济的特色。
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舞各具鲜明特色:草原上蒙古等民族具强悍刚强的风格特点。
浅谈舞蹈的文化底蕴
姓名学院:专业:学号:
谈起舞蹈的文化底蕴,就不得不提起舞蹈和文化的起源与含义。
有的学者认为,人有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还有就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从而产生了舞蹈;也有学者认为,舞蹈起源于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的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
总之舞蹈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而文化,是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实践的总结。
舞蹈就是源于生活实践,所以舞蹈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
看一个舞蹈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就像一个纽带,将舞蹈艺术与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舞蹈艺术与文化互相渗透,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文化是大众生活的体现,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所以她的本质决定了她的群众性。
因此舞蹈不是象牙塔上遥不可及的塔尖,而是普通大众所能够接受的生活艺术。
有人认为,懂得舞蹈欣赏,必须具有一定的前提,欣赏舞蹈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欣赏艺术所需的最基本的素质。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在此,我并不能苟同。
我认为不仅有艺术修养的高层次专家,艺术家有资格欣赏舞蹈,普通的人民大众同样有资格欣赏舞蹈。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就属于后者,因为对舞蹈的了解极其有限,所以只能从感性的方面,粗陋地谈谈《大梦敦煌》这部作品,以表达我所理解的舞蹈的文化底蕴。
首先《大梦敦煌》这部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华丽和多元。
震撼首先来自于忠贞不渝,纯洁真挚的爱情、冲破世俗的藩篱,为争取爱情自由、人性平等而抗争的精神和为艺术痴狂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主人公青年画师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前往敦煌。
哪知世事难料,在穿越大沙漠的时候差点死去,恰巧为路过的月牙所救,而后种种,两人陷入爱河,奈何月牙的大将军父亲认为莫高配不上月牙高贵的身份,从中百般阻挠,为了救莫高,
月牙被自己的父亲误杀,最终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婉爱情故事。
后来莫高在巨大的悲怆中创作并最终成就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代不枯,凄婉的唯美爱情也将在艺术的殿堂中永垂不朽,千古传响……
另一个让我震撼的是舞蹈美,作为一个民族舞剧,首先是阵容强大,实力雄厚。
舞蹈编排也非常有独到之处,群舞表演则体现出了极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个军团对舞台空间的占据暗示了它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严密的社会结构,这种稳固,板滞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对追求自由的个体生命构成威胁,它有着摧毁一切的力量。
军团像一个黑色的魔鬼来如风雨,去如闪电。
军团逼近,莫高惊恐奔走。
军团强大虽,但它没有真正吓倒满怀憧憬的莫高。
他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存在,义无返顾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艺术和爱。
同时地位的差距暗示了结局的悲剧性,鲜明的矛盾冲突震撼人心。
军团的群舞常常与男女主人公的独舞、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对照,也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两方面的冲突给人以舞蹈美与戏剧美的双重享受。
接着是来自音乐的音乐美,著名作曲家《青藏高原》的作者张千一用古朴典雅的西部音乐风格,贯穿作品始终。
筝、埙、琵琶、箫管等传统乐器的加入与烘托,使苍凉、寥廓、雄浑、粗犷的主题音乐得以强化,大大增强了全剧的艺术感染力。
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内敛时而奔放的音乐,仿佛把人们带到了那个,大漠中驼铃声声、沙场上兵器交击声、大漠风沙的呼啸声混杂在一起的严酷环境中。
同时曲作者巧用静场手法,融一些中国古典音乐元素于音乐中,把整体氛围烘托的沧桑古朴典雅大气。
真可谓“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情节陡转间,鼓乐激昂,一如“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艺术效果。
地动山摇的现代管乐和打击乐的交响与行云流水、优美抒情的弦乐演绎出了此消彼长的主题变奏,增强了全剧的艺术内在张力。
细腻舒展的音乐笔触,伴和着莫高流畅含蓄的舞蹈,恰如其分地抒发了主人公对爱和自由的遐想。
当月牙在莫高的怀抱中香消玉殒之际,一弓小提琴凄美悠长的旋律,穿透音乐的围剿遮蔽,喷礡而出,辉煌灿烂的飞天冉冉升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以致人散场归来,仍觉余音绕梁,满目惊叹。
华丽来自服装,来自舞台色彩的搭配,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服装,既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也反映着他们迥异的个性特征和心境,色彩搭配绚丽多姿,服装美轮美奂,很像一个古代时装的展示台。
单单一个飞天形象就有黑、绿、蓝、金等四五个颜色,她们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散发着轻柔、飘逸、洒脱、优美的动感,浸透着敦煌壁画《飞天》的神韵。
而观众就像是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充满浪漫气息的西域世界里,看着在那片土地上演绎的一个又一个传奇,同时使观众对西域充满向往,使之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
绚丽的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引人遐想,如此神秘的地域又会发生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呢?特别最后一幕将近结束的时候,整个色调都变得明快轻盈,令人赏心悦目,充满震撼。
多元主要是来自舞蹈,优雅飘逸的飞天舞不仅给人以视觉享受,而且还融合了很多的现代文化元素,莫高为壁画冥思苦想的那段独舞,多多少少都带有些现代舞蹈的影子。
特别是第三幕,比武招亲,就像是各民族舞蹈的集体亮相,妩媚的琵琶舞、优雅的飞天舞、风情万种的肚皮舞、异域之风的胡旋舞、英气勃发的将士群舞,令人目不暇接,使人不知不觉的就会沉浸在那博大精深的中华舞蹈文化当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最后就是结构美,生命与爱情构成了该剧所要表达的艺术的两翼。
爱情与艺术常常和谐共生,他们相互滋润着,融合着,升华着。
艺术在爱情的催化下辉煌无比,同时受艺术的濡染熏陶,爱也更为纯洁崇高。
在艺术所创造的特定的艺术氛围中,生命实现了自身的完全自由。
莫高和月牙为艺术所吸引,两个凡俗的生命开始升华。
两人自由意志的结盟,就像春天小草注定要萌生一样简单自然。
人顽强的生命意志不会屈服于军团所象征的外在的一切强权和秩序。
舞剧《大梦敦煌》在揭示人类反复咏叹的永恒主题时,强有力的传达了伟大而神圣的生命追求。
纵观全剧,《大梦敦煌》是在传统的飞天古韵与现代舞台艺术的构建中,形成了音乐与舞蹈,舞蹈与书法,书法与绘画(舞台布景)相互交织,浑然一体的舞台艺术结构。
在各种元素的和谐共振中,它尽情的演绎了艺术与爱的永恒。
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可以在人的艺术创造中顺利地实现。
《大梦敦煌》所表现的神秘、凄美、简约、隽永的艺术韵味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便是我对舞蹈的文化底蕴的一些浅薄的理解,虽然没有多少专业的术语,但是我依然相信,艺术源于生活,也必将归于生活,艺术也必然是属于人民大众的艺术,无论怎样变化,舞蹈它都会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个瑰宝。
而艺术最终也必将成为被广大的人民所接受的艺术,同时,舞蹈也将始终在文化艺术的长河中熠熠发光,要相信,它终不会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