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栅格数据的分析 最短路径分析

栅格数据的分析 最短路径分析

栅格数据的分析 最短路径分析
栅格数据的分析 最短路径分析

实验三栅格数据的分析

—最短成本短径

一、实验目的

1、掌握Arcgis10.2空间分析的部分操作;

2、了解并学会栅格数据的分析,与矢量数据分析进行比较;

3、在实例中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实验步骤

1)打开文档EX2,载入数据库。

2)修改工作环境

1)选择工作栏上方地理处理—环境(即工作环境),工作空间本为

default,现在将其

改为我们需要的文

件夹result里面,

则输出文件均在此,

方便我们找到。

2)数据范围选择与

landuse相同,则操

作的数据范围就与

landuse相同。

3)栅格分析可以选择固定的像素,我们改为与landuse相同

到此,工作环境已经设置为我们适合的环境。

3)坡度分析

1)在Arctoolbox中选择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坡度

2)输入要素:elevation,自动保存到result文件夹,Z因子选择1,

对其不做改变,则生成单位为度的级别图。

4)坡度图的重分类

1)在Arctoolbox-重分类-重分类,输入要素:sloge,字段:value

2)点击分类,选择相等间隔,分为10类,确定。

5)土地利用图的重分类

1)方法同上,但由于图已经分类了,于是在重分类中,字段选择landuse

即可看到旧址如barren land和water之类。

2)对其按照农田、建筑用地、灌木丛、森林、裸地、湿地、水体分别

赋值1到7。点击确定。

6)栅格计算

1)Arctoolbox-spatial analysa-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

2)计算框内输入:slop*0.6+land*0.4 点击确定即可;

7)距离分析

1)成本分析-距离分析-成本距离

2)输入:destination。保存为cost1,讲回溯链接改为cost2,存入

result文件夹

8)距离分析

1)Spatial analysis-距离分析-成本路径

2)选择Start ,目标字段 objection ,输入成本cost1 回溯方向sost2

确定。

三、实验结果

黄色为起始点,蓝色为重点,中间的路线为最终的最短路径。

四、实验讨论和总结

这次实验,工作环境的设置,给内容的保存增加了很大的便捷,很方便。

在以后的运用中应该会经常用到。

最后的结果这一次没有到处成图,但是以后也会改进。在最短路径试验中,对于空间分析的操作,特别是上课时很难理解的坡度计算等,都有了很好的帮助理解的部分。我也是学到了很多。感觉到了这个软件的强大之处,以后还是要好好学习。

这学期的课程就要结束了,有很多的不舍,也有很多的遗憾。但是学习还是不会停步,希望我们一起进步。加油2015年!

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一、实验目的 理解空间插值的原理,掌握几种常用的空间差值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根据某月的降水量,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中国陆地范围内的降水表面,并比较各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制作降水分布图。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空间插值是利用已知点的数据来估算其他临近未知点的数据的过程,通常用于将离散点数据转换生成连续的栅格表面。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 样条插值法(Spline)和克里格插值方法(Kriging)。 实验方法: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对全国各气象站点1980年某月的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生成连续的降水表面数据,分析其差异,并制作降水分布图。 四、实验步骤 ⑴打开arcmap,加载降水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城市数据,河流数据,并进行符号化, 对行政区划数据中的多边形取消颜色填充 ⑵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将工作空间设置为实验数据所在的文件夹

⑶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 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extent标签中将分析范围设置与行政区划一致,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选province作为分析掩膜,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GIS矢量数据分析与栅格数据分析实验

G I S矢量数据分析与栅格 数据分析实验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姓名尹永义学号 专业地理科学班级 2014B _ 实验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实验) 实验名称矢量数据分析与栅格数据分析 指导教师及职称速绍华(讲师) 开课学期 2014 _至_ 2015_学年_下学期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编印

3、实验理论依据或知识背景: 矢量数据分析矢量数据以点、线和面空间要素为输入数据。 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空间特征的位置及形状的准确性。 拓扑关系是一些矢量数据分析(如建立缓冲区和叠置分析)的一个因素。 基于邻近(Proximity)概念,建立缓冲区可把地图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位于所选地图要素的指定距离之内,另一个区域在指定距离之外。 在指定距离之内的区域称为缓冲区。 围绕点建立缓冲区产生圆形缓冲区。围绕线建立缓冲区形成一系列围绕每条线段的长条形缓冲带。围绕多边形建立缓冲区则生成由该多边形边 界向外延伸的缓冲区。 对线要素建立缓冲区未必在线两侧都有缓冲区,可以只在线的左侧或右 侧建立缓冲区。 缓冲距离(又叫缓冲大小)未必为常数,可以根据给定字段取值而变 化。 缓冲区边界也可以被融合掉,使得缓冲区之间没有叠置区。 地图叠置操作是将两个要素图层的几何形状和属性组合在一起,生成新 的输出图层。 输出图层的几何形状代表来自各输入图层的要素的几何交集。 输出图层的每个要素包含所有输入图层的属性组合,而这种组合不同于 其邻域。 所有叠置方法都是基于布尔连接符的运算,即AND、OR 和 XOR。 若使用 AND 连接符,则此叠置操作为求交(Intersect)。 若使用 OR 连接符,则此叠置操作称为联合(Union)。 若使用 XOR 连接符,则此叠置操作称为对称差异(Symmetrical Difference)或差异(Difference)。 若使用以下表达式 [(Input Layer)AND(Identity Layer)] OR (Input Layer),则该叠置操作称为识别(Identity)或减去 (Minus)。 模式分析是关于二维空间点要素空间分配的研究。 在整体水平上,模式分析可以揭示某分布模式是随机、离散还是集聚 的。 在局部水平上,模式分析可以检测出分布模式中是否含有高值或低值的局部集聚。 模式分析包括点模式分析、量测空间自相关的莫兰指数(Moran’s I)和量测高/低聚集度的G 统计量。 栅格数据分析 栅格数据分析是基于栅格像元和栅格的。 栅格数据分析能在独立像元、像元组或整个栅格全部像元的不同层次上进行。 一些栅格数据运算使用单一栅格,而另一些则使用两个或更多栅格数 据。 栅格数据分析也应考虑像元数值类型(数字型数值,类别型数值)。

GIS空间分析报告

本 科学生 设计报告 姓名 任富祖_ 学号__ 专业 地理信息科学 班级2013级GIS 课程名称 GIS 空间分析 指导教师 董 铭 开课学期 2015至2016学年_上 学期 上课时间 2015 年_9-12 月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 2015-2016学年 上学期统一考试 《GIS 空间分析》期末试卷(非制卷) 专业 GIS 课程名称 GIS 空间分析 任课教师 董铭 班级 2013GIS 姓名 任富祖 学号

SQL中输入大于1000小于1600,如图二。 图二 然后得出了高程数据1000米-1600米的栅格数据,如图三。 图三 2、坡度 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 tools-suface-Slope 用来提取坡度,得出坡度的分布栅格数据,如图四。 图四 然后将坡度重分类,将数据等值分成三类,以5和15为中间两个分割点,如图五。 图五 然后将5-15的值设为1,其余设为nodata,然后输出栅格,如图六。 图六 输出栅格如图七所示。 图七 3、水文图 三七畏多水,那么我们建立出水系,然后以1000米为缓冲区,即得出了三七不适宜生长的区域,然后通过擦除可得出适宜的区域,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先进行水文分析,水文分析的第一步为填洼,如图八。 图八 得出了填洼后的DEM数据,然后进行流向的提取,如图九。 提取出流向,然后提取流量,如图十所示。 图十 然后通过栅格计算器,来得出河网,阈值取3000。如图十一。 图十一 然后得出了河网的形状,如图十二。 图十二 通过转换工具,让栅格的河网,转化为矢量的河网,用到conversion工具中from 栅格to polyline。如图十三。 图十三 得出矢量数据河网,如图十四所示。 图十四 然后用到Analyst tool下proximity中的buffer工具,提取缓冲区,如图十五设置参数。 图十五 得到了水系旁边1000米的缓冲区,如图十六。 图十六 这时用到之前配准后数字化的文山polygon,用来擦除(Eraze)缓冲区,得到了矢量的擦除掉缓冲的图形,用这个在来掩膜(Extract by mask)文山的DEM,得到如图十七所示的适宜三七生长的区域。 图十七 4、温度 用到八个点要素,这八个点为文山州的八个县城,其年均温度非常容易得到,那么我们添加字段,将八县的年均温度输入,如图十八。 图十八 然后我们需要用到插值法来获取全图的温度分布,这时用IDW(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参数设置如图十九。 图十九 得到了温度的分布图形,如图二十。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一、实验综述 1、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目的:学习ARCGIS中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基本方法,掌握ArcGIS9中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 b5E2RGbCAP 实验内容: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扩展模块进行空间分析。 Arcgis10的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基本方法:栅格数据 重分类、距离分析、采样点数据空间插值、栅格单元 统计、交叉面积表、邻域分析、栅格计算器等。 p1EanqFDPw 2、实验仪器、设备 ARCGIS软件、landuse和elevation等 二、实验步骤 1.栅格分析环境设置: 首先在ArcMap中执行菜单命令<自定义>-<扩展模块>,在扩展模块管理窗口中,将“spatial analysis空间分析”前的检查框打上勾。DXDiTa9E3d

ArcGIS10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模块

3、高程数据生成坡向图 在“Arctools-Spatial Analyst-表面分析”中双击打开“坡向”。按如下设置。点击“确定”,生成坡向图。jLBHrnAILg

4、高程数据生成等高线图 在“Arctools-Spatial Analyst-表面分析中”双击打开“等值线”。按如下设置。点击“确定”,生成等值线图。xHAQX74J0X

GIS空间分析的功能和广泛应用

一、GIS空间分析的功能 前面已经介绍过GIS,大家已经知道空间分析就是对分析空间数据有关技术的统称。所以我们根据作用的数据性质不同,可以经空间分析分为: 1、空间图形数据的拓扑运算; 2、非空间属性数据运算; 3、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联合运算。 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仰仗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其运用的手段包括各种几何的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解决人们所涉及到地理空间的实际问题,提取和传输地理空间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以辅助决策。 GIS中可以实现空间分析的基本功能,包括空间查询与量算,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并描述了相关的算法,以及其中的计算公式。 1、叠加分析 叠加分析至少要使用到同一区域,具有相同坐标系统的两个图层。所谓叠加分析,就是将包含感兴趣的空间要素对象的多个数据层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要素图层。该图层综合了原来多层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叠加分析的目标是分析在空间位置上有一定关联的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和专题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层数据的叠加分析,不仅仅产生了新的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和专题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发现多层数据间的相互差异、联系和变换等特征。 根据GIS数据结构的不同,将GIS叠加分析分为基于矢量数据的叠加分析和基于栅格数据的叠加分析。 在GIS的矢量数据结构中,地理孔吉对象由点、线、面等要素来表示,所以基于矢量数据的叠加分析又可以分为点与多边形的叠加分析、线与多边形的叠加分析和多边形间的叠加分析三大类。

点与多边形的叠加,就是研究某一矢量数据层中的点要素位于另外一个矢量数据层中的哪个多边形内,这呀就可以根据点与多边形的空间关系,确定给点要素添加哪些属性特征。 线与多边形叠加,就是研究矢量数据层中的线要素与其他数据层中的多边形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判定线要素与多边形的相离、相交、包含等空间关心。 多边形的叠加,就是要研究两个或多个多边形矢量数据层的叠加操作,生成一个新的多边形数据层。 栅格数据的叠加分析可以表达为地图代数的元算的过程。所谓地图代数,就是指在GIS中将数据层作为方程变量的函数运算,通常情况下都是指栅格数据层运算。栅格数据中,地理实体都是通过规则网格单元来表示的,层与层之间的叠加操作是通过逐个网格单元之间的运算来实现的。在栅格数据叠加分析中,地图代数运算又分为代数运算与逻辑运算。 栅格叠加分析与多边形叠加分析一样,是求两组或两组以上空间图形的交集,但是多边形叠加分析得到的是合成多边形,而栅格叠加分析得到的是合成数据串,这些合成的数据文件是进一步进行空间聚类或聚合的依据。 类型叠加:将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地理编码数据,求它们的交集,以建立新的数据文件,根据分析任务,设置命令,得到最后的类型叠加结果。 统计叠加:将区域界线(政区、自然区域或经济区域等),与专题数字地图叠加,建立的合成数据串,作出各区专门内容的数量统计。动态分析:将同一种要素在不同时期的两组属性数据叠加,建立合成数据串,它们之差就是该要素在该时段内的变化,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常要使用这种分析方法。 2、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是根据点、线、面地理实体,建立起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扩展距离图,缓冲区的作用是用来限定所需处理的专题数据的空间范围。一般认为缓冲区以内的信息均是与构成缓冲区的核心实体相关的,及邻接或关联关系,而缓冲区以外的数据与分析无关。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网络分析

实验八、网络分析(道路网络分析) —xxxxxxx xxx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本实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加深对网络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熟练掌握ARCGIS下进行道路网络分析的技术方法。 (3)结合实际、掌握利用网络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准备 软件准备:ArcMap, 要求有网络分析扩展模块的许可授权 数据准备: Shape文件创建网络数据集(高速公路:Highways, 主要街道:Major Streets, 公园:Parks,湖泊:Lakes,街道:Streets) Geodatabase网络数据集:NetworkAnalysis.mdb:包含:街道图层:Streets 仓库图层:Warehouses 商店图层:Stores 在ArcMap中加载启用NetWork Anylyst网络分析模块: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3.1 最佳路径分析 3.1.1 数据准备 (1)双击ArcMap工程,或从ArcMap中打开工程EX8_1.mxd. (2)如果网络分析扩展模块(Network Analyst Extension)已经启用(参考实验准备中的步骤) (3)如果网络分析工具栏没有出现,则在工具栏显区点右键打开或执行菜单命令[View-视图]>>[Toolbars-工具栏],并点击[Network Analyst]以显示网络分析工具栏。

3.1.2 创建路径分析图层 在网络分析工具栏[ Network Analyst]上点击下拉菜单[Network Analyst],然后点击[New Route]菜单项.

3.1.3 添加停靠点 (1) 在网络分析窗口[Network Analyst Window]中点选Stops(0). (2). 在网络分析工具栏[Network Analyst]上点击“新建网络位置”[Create Network Location]工具。 (3) 在地图的街道网络图层的任意位置上点击以定义一个新的停靠点。 程序将在街道网络上自动的计算并得到一个距离给定位置最近的停靠点,已定义的停靠点会以特别的符号进行显示。停靠点会保持被选中的状态,除非它被明确地反选(Unselected)或者又新增了一个另外的停靠点。停靠点的所在的位置会同时显示一个数字“1”,数字表示经停的顺序。 (4)再添加4 个停靠点。新增加的停靠点的编号为2,3,4,5。经停的顺序可以在网络分析窗口[Network Analyst Window]中更改。第一个停靠点被认定为出发点,最后一个停靠点被认定为是目的地。

GIS空间分析复习提纲及答案

空间分析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要求:基本掌握其原理及含义,能做名词解释) 1、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 2、空间数据模型:以计算机能够接受和处理的数据形式,为了反映空间实体的某些结构特性和行为功能,按一定的方案建立起来的数据逻辑组织方式,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表达。分为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 3、叠置分析:是指在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同一数学基础、不同信息表达的两组或多组专题要素的图形或数据文件进行叠加,根据各类要素与多边形边界的交点或多边形属性建立多重属性组合的新图层,并对那些结构和属性上既互相重叠,又互相联系的多种现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或者对反映不同时期同一地理现象的多边形图形进行多时相系列分析,从而深入揭示各种现象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 4、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是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以及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等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 5、缓冲区分析:即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它们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以便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其中包括点缓冲区、线缓冲区、面缓冲区等。 6、最佳路径分析:也称最优路径分析,以最短路径分析为主,一直是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交通工程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这里“最佳”包含很多含义,不仅指一般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最短,还可以是成本最少、耗费时间最短、资源流量(容量)最大、线路利用率最高等标准。 7、空间插值:空间插值是指在为采样点估计一个变量值的过程,常用于将离散点的测量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它包括内插和外推两种算法。,前者是通过已知点的数据计算同一区域内其他未知点的数据,后者则是通过已知区域的数据,求未知区域的数据。 8、空间量算:即空间量测与计算,是指对GIS数据库中各种空间目标的基本参数进行量算与分析,如空间目标的位置、距离、周长、面积、体积、曲率、空间形态以及空间分布等,空间量算是GIS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基本手段,所获得的基本空间参数是进行复杂空间分析、模拟与决策制定的基础。 9、克里金插值法:克里金插值法是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建立在半变异函数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有限区域内的区域变化量取值进行无偏最优估计的一种方法,不仅考虑了待估点与参估点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还考虑了各参估点间的空间相关性,根据样本空间位置不同、样本间相关程度的不同,对每个参估点赋予不同的权,进行滑动加权平均,以估计待估点的属性值。 二、分析类(要求:重点掌握其原理及含义,能结合本专业研究方向做比较详细的阐述) 1、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 答:分为三类: ①场模型:用于表述二维或三维空间中被看作是连续变化的现象; ②要素模型:有时也称对象模型,用于描述各种空间地物; ③网络模型:一种某一数据记录可与任意其他多个数据记录建立联系的有向图结构的数据模型,可 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网络。

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日期: ?

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of economy,the environment depravation degreedeepens,is apart ofthe economic activities,the logisticsactivity faces an environmentproblem equally, need from environment of the angle carries on animprovement tothe logistics s ystem,becoming green logisticssystem,is the newlogistics trend for21 centuries.This textanalyzed thethree greatest theorieses of thegreenlogistics foundation,and jointhe government theangle ofmansion andbusiness enterprise to put forward carrying out a greenlogistics of various item measure. Key words:Greenlogistics Thegreen transports The green packs The green circulatesto process

基于ArcGIS对栅格进行平滑处理

基于ArcGIS对栅格图像进行平滑处理 栅格数据获取的途径多种多样,造成了栅格数据质量的很大差异,一些质量较差的栅格数据存在大量“噪音”象元,即在表达同类型的地理要素时,出现个别像元值与周边像元不一致的情况,数据中噪音栅格象元的存在为数据的使用和分析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经常需要对栅格进行平滑的预处理操作。 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箱中,提供了大量的栅格数据处理工具,其中对栅格数据进行平滑处理的工具在去除图像上的椒盐噪音的处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主滤波工具 1.1 主滤波工具原理 主滤波工具的原理是根据像元邻域内的众数值来替换像元。主滤波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发生替换。首先,相同值的邻近像元的数量必须多到可以成为众数值,或者至少一半的像元必须具有相同值。即,如果指定的是众数参数,则四分之三或八分之五的已连接像元必须具有相同的值;如果指定的是半数参数,则需要四分之二或八分之四的已连接像元具有相同的值。其次,那些像元必须与指定的滤波器的中心相邻(例如,四分之三的像元必须相同)。第二个条件与像元的空间连通性有关,目的是将像元的空间模式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将不会进行替换,像元的值也将保持不变。 在下图中,主滤波应用于输入栅格,使用最近的四个像元(四个正交的相邻像元)作为滤波器,并要求众数(四分之三的像元)值是相同的,才能更改相应像元的值。仅更改那些被三个或三个以上值相同的(正交)像元包围的像元。 输入栅格输出栅格 在下图中,应用了主滤波,使用最近的八个像元作为滤波器,并要求至少一半的值(八

分之四的像元)相同,才能更改像元的值,此时的平滑效果更佳。 输入栅格输出栅格 1.2 主滤波工具应用 在“ArcToolbox工具箱——空间分析工具——栅格综合——众数滤波”路径下找到工具双击打开,工具界面如下图所示: 要使用的相邻要素数: 确定在滤波器核中使用的相邻像元数。 FOUR —滤波器内核将是与当前像元直接相邻(正交)的四个像元。这是默认设置。EIGHT —过滤器内核将是距当前像元最近的八个相邻像元(3 × 3 窗口)。 替换阈值 在进行替换之前指定必须具有相同值的相邻(空间连接)像元数。

要素转移与聚集融合发展的机理与路径分析

要素转移与聚集融合发展的机理与路径分析 %笪唐运舒,冯南平,高登榜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眼摘要演通过理论和案例剖析了产业转移过程中要素转移与聚集融合发展的机理和发展路径。认为:生产要素的转移与集聚本质是一个集成创新的过程;按照时间的演化顺序,要素转移与聚集融合的发展路径依次为要素的初步集聚、组织的中度集成和产业要素的高度融合三个连续的阶段。要素的初步集聚是因为系列外部事件冲击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中度集成阶段是组织、制度、资源相互作用,自我强化回馈的过程,是市场推动的结果;高度集成阶段则是在中度集成的基础上,生产系统成功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网络中,形成具有创新功能和一定竞争优势的区域创新系统。 眼关键词演要素转移;聚集融合;发展路径眼中图分类号演F062.9 眼文献标识码演A 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3)03-0054-05 收稿日期:2012-11-09 网络出版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d13704867.html,/kcms/detail/13.1356.F.20130321.1330.201303.54_00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3-3-2113:30:10PM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CZH140)。 作者简介:唐运舒(1976-),男,安徽霍山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转移与创新发展;冯南平(1981-),女,安徽潜山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转移、区域创新与发展;高登榜(1961-),男,江苏泗洪人,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 一、引言在全球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转移集中已成为经济的一种常态。区域经济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聚。然而,生产要素为什么会流动,生产要素会沿着什么样的方向流动?要素又会在哪里形成集聚?集聚的要素又如何融合发展?以上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即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聚融合的机理和路径问题。厘清上述问题对于指导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集聚经济在国外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代表流派主要有马歇尔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理论;韦伯和胡佛区位集聚理论;佩鲁的集聚的增长极理论和缪尔达尔的集聚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以及克鲁格曼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等。但集聚经济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逐渐兴起,其主要研究文献分布在对国外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理论的介绍以及产业集聚的生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经济效应的分析上,研究的着眼点为产业集聚,没有区分产业集聚和要素集聚,实际上,产业本身是要素 的集聚体,并不是要素本身。也有少量的学者针对要素的集聚及其效应展开了一些零星的研究:高振沧,刘勇,赵恩祥研究认为在我国要素的跨地区转移根源为我国二元经济的非均衡性,且要素转移对地区经济产生巨大影响[1];王胜英从要素集聚整合的角度,阐述了要素集聚整合的差异性与城市发展模式的相互关系[2];苏雪串研究了要素集聚与城市化的关系,得出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为要素集聚的基本结论[3];张幼文、梁军研究认为要素集聚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4];米娟研究认为要素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5] ; 孔善右、唐德才和程俊杰研究认为城市化和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本质上是要素集聚的结果[6];朱汉清对要素转移与产业转移进行了比较,认为产业转移承载着要素转移,要素转移不一定伴随着产业转移[7]。李胜会、李红锦研究了要素集聚与规模效率的关系,研究得出我国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要素集聚过度的特征,从而导致规模效率下降[8]。从已有文献看,相对产业集聚而言,要素集聚研究比较欠缺,尤其是要素集聚提高经济效率的机理和路径的研究十分缺乏。 本文从要素转移和集聚融合发展的角度,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剖析,指出产业转移过程中, 2013年3月第35卷第3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 Mar .2013Vol.35No.3

传递路径分析法

传递路径分析法 对复杂的汽车系统来说,如何找到一种既能较好地表征整车振动噪声特性,而其实现起来又较为简明、迅速的方法,一直是汽车NVH 研究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基于频率响应函数(FRF )的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方法成为各大汽车公司和汽车研发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这种方法从子结构传递函数的角度出发,在频域上描述了系统的振动噪声特性,为汽车噪声预测、振动噪声快速诊断等工作提供了一种快捷、精准的有利工具。此方法建立的模型中,一般把整个系统划分为几个较为独立的子结构,每个子结构都以频响函数来表征其结构特性,各子结构之间通过各种弹性元件相联结来传递信息。图2.1即为一个由动力总成和车身组成的简单汽车模型,在这模型里,汽车被划分成两个子结构,一个是车身子结构(以子结构A 表示),另一个是动力总成子结构(以子结构B 表示),二者之间通过动力总成悬置相联结。在研究过程中,可将此系统进一步理论化,把各子结构简化成一个个结构块,把联结子结构的各弹性元件(如动力总成悬置)简化成各个标量弹簧。这样,系统就以“结构块-弹簧”的形式表征出来,本章的主要工作即是研究这种“结构块-弹簧”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推导相关函数,建立基于频率响应函数的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方法[15][27~40]。 2.1、系统响应 假设一辆汽车受m 个激励力作用,每一个激励力都有x,y,z 三个方向分量(下面分别用k=1,2,3表示),每一个激励理分量都对应n 个特定的传递路径,那么这个激励理分量和对应的某个传递路径就产生一个系统的响应分量。以车内噪声声压作为系统响应,这个声压分量可以表示为: 其中,是传递函数,是激励力的频谱。 车内噪声声压受某个激励力作用,传递过来的所有声压成分之和可表示为: 车内噪声受所用激励力作用,传递过来的所有声压成分之和可表示为: 在式(2.1)中,激励力如果直接作用在车身,所对应的传递函数就是车身传递函数;激励力如果直接作用在车轴,所对应的传递函数就是从车轴到车身,再到车内声场的传递函数。传递路径分析中首先需要明确所需分析的激励点,这根据不同性质的问题而定。例如,车身问题只需考虑底盘与车身耦合处的力激励;整车问题就需考虑车轴处、发动机悬置减振器处、空气压缩机悬置鉴真处、甚至活塞和汽缸缸壁之间的力激励。明确所需分析系统的耦合点后,下步就需要估计各种耦合激励力和各种传递函数,工作量常常很大。本文只考虑了动力总成与车()() mnk mnk nk p H F ωω=?mnk H nk F ,3,3 1,11,1()() N N m mnk mnk nk n k n k p p H F ωω===== =?∑∑m m p p =∑

ARCGIS空间分析操作步骤

ARCGIS空间分析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于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基本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操作。 2. 掌握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间的相互转换、栅格重分类(Raster Reclassify)、栅格计算-查询符合条件的栅格(Raster Calculator)、面积制表(Tabulate Area)、分区统计(Zonal Statistic)、缓冲区分析(Buffer) 、采样数据的空间内插(Interpolate)、栅格单元统计(Cell Statistic)、邻域统计(Neighborhood)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和用途。 3. 为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工具求解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实验准备 预备知识: 空间数据及其表达 空间数据(也称地理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空间数据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等。它是GIS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后的内容,一般通过扫描仪、键盘、光盘或其它通讯系统输入GIS。 在某一尺度下,可以用点、线、面、体来表示各类地理空间要素。 有两种基本方法来表示空间数据:一是栅格表达; 一是矢量表达。两种数据格式间可以进行转换。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空间信息或者从现有的数据派生出新的数据,是将空间数据转变为信息的过程。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空间分析能力(特别是对空间隐含信息的提取和传输能力)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方面,也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指标。 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 空间分析运用的手段包括各种几何的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 空间分析可以基于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进行,具体是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空间分析步骤 根据要进行的空间分析类型的不同,空间分析的步骤会有所不同。通常,所有的空间分析都涉及以下的基本步骤,具体在某个分析中,可以作相应的变化。 空间分析的基本步骤: a)确定问题并建立分析的目标和要满足的条件 b)针对空间问题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 c)准备空间操作中要用到的数据。 d)定制一个分析计划然后执行分析操作。 e)显示并评价分析结果

Arcgis操作 实验八:栅格数据处理

实验八:栅格数据处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栅格数据进行裁切、拼接、提取等操作; 2、掌握投影变换方法。 二、实验准备 数据准备: 1幅1:25万矢量数据(Vector),为白水县的行政范围。地理坐标系统,其中大地基准是D_North_American_1927,参考椭球体是Clarke 1866。 2幅1:25万DEM数据(DEM1和DEM2)。地理坐标系统,其中大地基准是D_Krasovsky_1940,参考椭球体是Krasovsky_1940。 软件准备: ArcGIS Desktop9.x,ArcCatalog 三、实验内容 白水县跨两个DEM图幅,提取出白水县的DEM数据,并将数据转换成高斯克吕格投影系统。获取具有投影坐标系统的特定边界DEM数据。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流程 四、实验步骤 (1)白水县行政范围的提取

1) 打开1:25万矢量数据(图2)。 2) 利用Analysis Tools 工具箱,Extract 工具集中的Select 工具,依据“name ”字段, 即SQL 表达式设置为“"NAME" = '白水县'”,提取出白水县地图数据(图3)。 A 展开Analysis Tools 工具箱,打开Extract 工具集,双击Select ,打开Select 对 话框。 B 在Input Features 文本框中选择输入“E :/ChP4/Ex1/Vector ”矢量数据。 C 在Output Feature Class 文本框键入输出的数据的路径与名称“E : /ChP4/Ex1/vector_Select ”。 D 单击Expression 可选文本框旁边的按钮,打开Query Builder 对话框,设置 SQL 表达式“"NAME" = '白水县'”。 E 单击OK 按钮,完成操作。 图2 原始矢量数据

7_栅格数据基本分析方法

实验七栅格数据基本分析方法 1.实习目的 掌握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基本方法,提高利用栅格数据解决地学空间问题的能力。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1)掌握距离运算与制图分析方法; (2)掌握栅格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单元统计、邻域统计、分区统计等运算方法; (3)掌握栅格重分类方法,理解栅格重分类的基本思想和应用领域; (4)学会使用栅格计算器进行栅格运算,体会栅格数据信息挖掘方法和应用的模式。 2.实验环境与数据准备 (1)软件准备:ArcMap、ArcCatalog、加载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平台) (2)数据准备:河北省城市、县城、乡村位置点文件,河北省交通线要素,河北省湿地分布的多边形要素。 3.] 4.实验方法 ArcGIS在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中提供了一套用于栅格数据分析的工具集。Spatial Analyst 是ArcGIS的外置扩展模块,需要单独进行加载。在ArcMap的【Tools】菜单下,点击【Extensions】,选中Spatial Analyst,即可加载此模块。 3.1.分析环境设置 进行空间分析前,首先设置分析环境。包括工 作目录选择、栅格单元大小设定、分析区域选定、 坐标系统模式、过程文件管理等。 点击【Spatial Analyst】,选择【Options】菜单项, 弹出环境定义对话框,选择General、Extent、Cell Size 进行切换,实现分析环境的自定义(图7-1)。 3.2.距离运算 ArcGIS中的距离制图包括:直线距离函数 (Straight Line)、分配函数(Allocation )、成本距 离加权函数(Cost Weighted)、最短路径函数 (Shortest Path),可以实现常用的距离运算与制图 图7-1分析环境设置 分析。 直线距离分析计算:点击【Spatial Analyst】,选 择【Distance】→【Straight Line】,打开直线距离制图对话框(如图7-2所示)。通过Distance to选择需计算直线距离的图层,定义最大距离的值(Maximum distance),设定输出单元大小(Output cell size),选择是否创建直线方向数据(Create direction)和直线分配数据(Create allocation),最后确定输出栅格的文件名(Output raster)。在设定文件名时,如果保持选项,则生成临时图层。最后点击OK按钮,即可完成直线距离制图。 如图7-3所示,为利用游憩点数据生成的直线距离制图结果,因在直线距离制图对话框中选择同时生成直线方向(Create direction)和直线分配(Create allocation)数据,所以运算时,同时生成了直线方向数据(图7-4)和直线分配数据(图7-5)。 ; 如果考虑通过路线的耗费成本,则需要利用成本距离加权函数。在【Spatial Analyst 】下拉菜单中选

关键路径分析法

关键路径分析法(Critical Path Method, CPM) 关键路径法是用寻找关键路径及其时间长度来确定项目的完成日期与总工期的方法。通俗地来讲,项目活动很多,工期各异,先后顺序不同,需要一定的方法找出关键路径和关键路径上的关键活动和总工期等。步骤 1. 2. 的EF的最大值,即前置所有相关活动完成后才能开始当前单元活动。如下图 3.从最后一个单元开始逆推计算LS,LF,最后一个单元的LS=ES,LF=EF,当前单元的LF是后置活动的LS的最小值,即要保证后置所有相关活动能及时开始不耽搁总工期,当前单元活动的LF不能超过后置所有相关活动的LS。 4.找出所有LS=ES,LF=EF的单元,即关键路径上的关键活动,这些活动的总工期就是整个项目的总工期,每个活动都不可获取,其它非关键路径上的活动就允许一定范围内稍微提前或推迟完工都对总工期没有影响。 Case: Psi engineering desires to open a new facility. The timings for the project are shown in the table. Illustrate the following a) activity network b) start times & finish times c) critical activities d) Psi engineering can pay extra so that activities F, G, H and I can each be finished two weeks quicker than the times shown in the table. Is it worth paying for any of these activities to be speeded up? Give your reasoning.

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空间分析

一、矢量、栅格数据结构的优缺点 矢量数据结构可具体分为点、线、面,可以构成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的实体,当问题可描述成线或边界时,特别有效。矢量数据的结构紧凑,冗余度低,并具有空间实体的拓扑信息,容易定义和操作单个空间实体,便于网络分析。矢量数据的输出质量好、精度高。 矢量数据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操作和算法的复杂化,作为一种基于线和边界的编码方法,不能有效地支持影像代数运算,如不能有效地进行点集的集合运算(如叠加),运算效率低而复杂。由于矢量数据结构的存贮比较复杂,导致空间实体的查询十分费时,需要逐点、逐线、逐面地查询。矢量数据和栅格表示的影像数据不能直接运算(如联合查询和空间分析),交互时必须进行矢量和栅格转换。矢量数据与DEM(数字高程模型)的交互是通过等高线来实现的,不能与DEM 直接进行联合空间分析。 栅格数据结构是通过空间点的密集而规则的排列表示整体的空间现象的。其数据结构简单,定位存取性能好,可以与影像和DEM数据进行联合空间分析,数据共享容易实现,对栅格数据的操作比较容易。 栅格数据的数据量与格网间距的平方成反比,较高的几何精度的代价是数据量的极大增加。因为只使用行和列来作为空间实体的位置标识,故难以获取空间实体的拓扑信息,难以进行网络分析等操作。栅格数据结构不是面向实体的,各种实体往往是叠加在一起反映出来的,因而难以识别和分离。对点实体的识别需要采用匹配技术,对线实体的识别需采用边缘检测技术,对面实体的识别则需采用影像分类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费时,而且不能保证完全正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的优缺点是互补的(图2-4-1),为了有效地实现GIS中的各项功能(如与遥感数据的结合,有效的空间分析等)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数据结构,并在GIS中实现两种数据结构的高效转换。 在GIS建立过程中,应根据应用目的和应用特点、可能获得的数据精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硬件配置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一般来讲,栅格结构可用于大范围小比例尺的自然资源、环境、农林业等

最短成本路径分析

最短成本路径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使用ArcMap软件的spatialAnalyst工具进行最短成本路径的分析 2、掌握最短成本路径分析的原理 3、熟悉ArcMap软件的操作环境 二、实验数据 Destination、start、landuse、elevation 三、拟解决问题 新建路径成本较少 新建路径为较短路径 新建路径的成本因素同时考虑坡度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将二者按照0.6:0.4的权重进行合并 成本=重分类坡度*0.6+重分类土地利用*0.4 其中土地利用中的农用地、建筑用地、灌木丛、森林、裸地、水体、和湿地分别重分类为1、2、3、4、5、6、7。 四、实验步骤 (一)环境设置 点击工具栏中的“地理处理”项,选中其中的环境,出现如下对话框,当前工作空间和临时工作空间分别设置为容寻找的文件夹,输出坐标系设置为与图层“elevation”相同,栅格分析项设置为“最小输入数”,确定。

(二)坡度分析 点击ArcToolbox→spatialAnalyst工具→表面分析→坡度,出现如下对话框,输入栅格为数据“elevation”,确定。 (三)坡度和土地利用方式重分类 1、坡度分析数据的重分类

选中spatialAnalyst工具中的重分类项的“重分类”,出现如下对话框,输入坡度分析工具slope-elevat,确定。 2、土地利用方式数据的重分类 如坡度分析重分类步骤一样,输入栅格数据“Landuse”,重分类字段设置为“Landuse”,在重分类中分别将农用地、建筑用地、灌木丛、森林、裸地、湿地和水体分别重分类为1、2、3、4、 5、6、7,确定。结果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