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院研究的新视点——评《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
- 格式:pdf
- 大小:281.09 KB
- 文档页数:4
RESEA_RCHESINLIBRARYSCIENCE99
清代书院研究的新视点
——评《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
宋萍
【摘要】《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以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为研究区域,对东南重要书院予以全面的梳
理与研究。课艺集的调查与研究是该书的贡献之一,为研究书院与科举关系、书院师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
维度。书院是文士活动的重要空间,提供了雅集的场所。在对书院雅集交游的研究过程中,作者力图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
【关键词】《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清代书院教育史文学史
Abstract:Academies,ScholarshipandLiteratureinSoutheastinQingDynastyhasacomprehensiveresearch
andanalysisonthemajoracademiesinJiangsu,AnhuiandZhejiangProvinces.Oneofitsimportantcontributionsliesinitsstudyontheselectedwritingsintheacademies,whichsuppliesanewperspectiveto
theexplorat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academiesand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betweenacademiesandteachersandstudents.AcademyisaplacewheretheIiteratesgatherandcommunicatewitheachother.Whenstudyingtheactivitiesoftheiterates,theauthormanagestofindthecommonpointsbetweentradition
andreality.Keywords:AcademiesScholarshipandLiteratureinSoutheastinQingDynastyAcademiesinQingDynastyeducationalhistoryliteraryhistory
书院研究关涉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清代书院承宋元明书院而来,
与近世教育、文化体系有着较多的关联,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从清代书院的数量与其在历史中的地位来
看,当今的清代书院研究不够深广,论著亦稍欠丰厚。徐雁平先生的新著《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的出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为这一领域带来新
的视点。该书在阅读与研究近5000种清代文献的基础
上,以68万字的篇幅,重现了清代东南文士的活动图景。作者所说的“东南”是指江苏、安徽、浙江三省。
这三省在清代文化发达、书院众多、整体性强,是书院研究的重要区域。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五章,
是对特具代表性书院的个案研究;中编三章,是综合分析;下编三章为文献考订,是上中编的基础。文中
对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的种种关系的探讨,因有坚实的文献基础,所得结论可靠,令人信服。文末
附表甚多,可见文献的广为征引与使用。各类文献的整理与考订也为今后的书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
献。1课艺集的首次梳理与研究
书院生徒课艺集的整理与研究是其利用文献的亮
点之一。此类文献因其自身的习作性质与八股气息,少为学者与藏家所留意。作者在对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安徽省图
书馆进行地毯式搜检后,仅得出了86种东南书院的课艺集。这些课艺集在收录课作时,往往钤有书院戳记,
附有评阅者的批语与圈点。以当今学生的习作及其批
改比之,实没有太大的差别。课艺上的批语往往是书院生徒首先关注的对象,其中不仅包含鼓励之语,而
且多有对习作的具体指导与批评,在增强生徒信心与动力方面功劳甚大,具有很好的导引作用。作者在研
究课艺集价值时着重从时文、赋、诗与其中包含的学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抛却了单纯将课作划入科举产物的评价标准,将其置于教育史、学术史、文学史的
视野中考察,揭示此种被人忽略的文献的价值。
课艺集中所收课作的内容,昭示着山长的喜好与书院教学的重点,是研究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的绝好
材料。李兵在<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一书中引
万方数据100图书馆学研究2008.1
用前人观点,将清代书院分为考课式书院与汉学式书
院两种类型进行分析。作者在对各种课艺集研究的基础上,亦对其进行了划分,“课艺所收内容较为繁富,
有为应科举考试而专收制艺、试帖诗的课艺集,有为
研求古学而专收考证、赋、古文的课作集,亦有融合二者的课艺集。”[1]课艺集的选刻是书院性质的一种体
现,更加客观地体现出清代书院对待举业的趋向。课
艺集内容的变化体现着士人对待举业态度的变化。从课艺集内容的变化中可窥见一些山长试图缓和举业与
经史之学关系的努力,亦可发现书院教学侧重点的倾
移。课艺集是教学情况的实录,也是师生之间学习交流的一种方式。作者从课艺集角度对书院教学情况与
生徒学习情况所做的图景还原,对研究书院教育与科
举关系这一领域做出了新的贡献。诂经精舍是一个十分重视学术传衍的书院,其所
留存下来的课艺集具有相当经典的代表性,所收课作
数量众多,相对完整,成系统性。作者用统计的方式将课作集中所选生徒的名姓与其所取得的科名相对比,
充分论证了诂经精舍所课古学的性质。考课中所出的
课题,生徒所交的答卷显示了诂经精舍的教学特点与肄业诸弟子的读书风气。其中,课艺集中的“自课”
尤值得我们注意。所谓“自课”是指山长所作的“带
有示范性质的‘程作”。这些自课对于肄业生徒而言,既有示范作用,也有激励作用。对山长而言,亦有自
律作用,是教学相长的一种良好方式。怎样做到教学
相长,怎样发挥山长的影响力是作者关注的重点,也
是其着力较多的地方。2书院作为文士活动的空间
在下编第二章<清代东南重要书院山长考>中,
作者对清代东南重要书院的山长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考订,共梳理出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书院163所,
山长1631人,其中浙江602人,江苏490人,安徽
148人,山长进士比例为50.7%,举人(含进士)比例78.8%。[2】明晰的数字客观地呈现出书院作为文士活
动的文化空间性。哪些重要文士曾主持过书院,哪些
书院曾集结过众多名士,在山长的排列组合中都可得到考察论证。这也是此书的一大亮点。山长籍贯、字
号的梳理及同一文士在不同书院间的重复出现,表现
出清代东南文士的流动特点。总体而言,三省之间文
士流动性较强,江苏吸纳浙江、安徽文士较多,而周边各省如福建、江西、山东文士进入三省书院网络较
少。这也是作者将东南三省的书院、学术、文学作为
整体考察的原因之一。山长的流动与聘请影响着书院的发展,新的山长往往能为书院带来鲜活的空气。故
山长的梳理与考订将为整个书院史研究带来便利,为某一书院的个案研究提供思考的维度。作者上编的暨
阳书院研究与诂经精合研究等专题的展开即以此为基
础。如果说山长的梳理与考订只是对东南文士活动的
简单线性勾勒,那么下编第三章《清代东南书院文士活动年表》则是从整体上对东南文士活动进行的详细
系年考察。历时性的呈现,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清代东
南文士活动的变化历程。清初为文士活动的寂寥期,乾隆中期得以改变,太平天国时,受到重创,同治中
兴后恢复生机。历程的变化对应着书院讲学的衰荣,
在年表中,书院的论学讲习得到了详细展示;同时,书院师生之间、书院师生与外部文士之间的雅集与交
流也得以重现。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士在书院的活动内
容。书院作为文士活动的空间,一是表现为以山长为
中心的讲学及学术交流。东南书院的山长大多是一代
名士,文学地位较高,科名显赫。所肄业的生徒大都通过层层甄选而来,是一省的文行兼优之士。名师才
俊会聚一起,赏奇析疑,讲学谈艺。相较而言,对山
长讲学情况的文献记载,形式不是很多。“答问”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师弟之间一问一答之情状,师如何领
弟子‘进门’以及弟子如何‘修行’,藉此存之。”[3]作
者在文中借《暨阳答问>为例,分析了李兆洛的学术思想及其与生徒的学术交流。另外,在文士的诗文集
中也有一些关于山长讲学情况的记录,张骏的《荔园
诗续抄》卷四即收有自己主讲安澜书院时作的《赋示
同学》,告诫生徒要珍重光阴0[41在《复盒类稿》卷三中,有对雷浚做学古堂学长时的描述,“雷浚严立课
程,首十三经,次‘三史’、《通鉴》、《:说文>、.(文
选》,凡读一书,令各条记所得以定甲乙,学者翕然宗之。”[5]这类记载因分布在个人的集子当中,较为零散,
不易被发现,作者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将其辑出,
汇总在年表中,从而为书院讲习重构了较为完整的图景。
书院作为文士活动的空间,另一表现是以山长为
中心的诗酒雅集。集众多文士于一地的书院自然少不了雅集的诗篇。作者在文中重点描画的雅集活动即有
“讲院荷觞”、“湖舫文会”及“一个小镇上的诗酒之
会”,,雅集活动之多,名目之繁,超出笔端。春秋佳
日,山长带领生徒往游泉石山水间,寓讲说、启迪、点化于游乐之中。在这样的活动中,师生之间可以脱
去身份的外衣,自由畅谈,共同探讨,师生关系也因
此变得更加融洽。道光五年六月,“暨阳书院荷花盛开,李兆洛具饮招客,集者三十余人,成诗者十有余
人,既罢,张怀白莹复为写图以记之,题日‘讲院荷
万方数据觞’,自是观莲雅集,岁以为常”。[6]“陈廷庆主讲蕺山书院时的雅集还有一些名目,如九九销寒会、销夏会、
莲花生日会,等等。”[7]这些雅集活动,很大程度上丰
富了生徒的课余生活,增加了求学时的读书之乐,培养了生徒的性灵与才情。山长与其他文士的雅集活动
也较为频繁,有些山长还是幕府中成员,他们的饮酒
赋诗更为风雅,与社会有着较多关联。一地之文风便在山长的雅集交游中影响着书院的文化内蕴。所以,
对书院雅集活动的研究,除能了解文士的文学活动外,
还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书院的内在精神及其传承过程。
3传统资源的传造性转化作者在导言指出:“本书有意于跨学科的学术探
索,故题名为‘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在对
东南书院所做的研究与文献考订中,作者将问题置于
清代学术史与清代教育史的脉络中考察,可以深化对当今教育改革与文化现状的思考。清代书院培养了一
大批有识之士,是文士活动的重要空间,延续着一千
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其后,书院虽被改为学堂,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却时见其身影。从无锡国学专修馆
的建立,到章氏国学讲习会,再到1984年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一批有志之士,一直在为维持或恢复书院
的一线生机做着不懈的努力。众多书院研究者在教育
体制发展的背景下,亦对书院史的研究日益重视。这不单是对书院讲习研求精神及从游之乐的追求,更是
缘于研究者学术研究中的人文关怀。如何将书院的优
良传统传衍下去,如何在传统中找寻可供转化的精神
资源是学者始终关注的焦点,也是作者研究清代东南书院的意义所在。
注释[1][2][3]E43[5]1-63ET]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6,317,96,679,749,681,389
宋萍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接第48页)
目录和馆藏图书进行数字化,使这些图书信息可以通
过互联网检索。这种基于网上图书零售商亚马逊推出的图书全文的“书内搜索”,引起很大反响,当时只是
一种书摘搜索,随着合作范围与内容的扩大,也开始
搜索图书全文,开展了图书馆与网络搜索公司的各种合作的前景和计划。
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与著名的网络公司进行了一项
合作计划,即与美国Thomson(DIALOG)公司及其中
国合作伙伴——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国首家“DIALOG联合实验室”。广东省科技图书馆
通过与DIALOG联合实验室合作共建,借助DIALOG
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平台为本馆和省内科研院所培养高级信息人才,充分发挥图书馆在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科技文献支撑保障作用,更好
地服务于全省的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增强图书馆
为科研服务的能力。DIALOG联合实验室将结合广东省科技图书馆现有的中外文资源及DIALOG庞大的数据
资源,为广东乃至周边省市的信息用户提供定题、专
题信息检索,项目咨询,科技查新,专业信息检索人
才培养等服务。综上所述,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根据广东省科研机
构改革的要求,应对现实的挑战,结合科技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服务情况,通过不同合作与发展的
服务模式,在合作中把握发展良机,在发展中务求管
理和服务创新,实现共赢,在网络环境下不断探索出不同的新路,面向未来提升广东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
需求,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和相互促
进的资源保障体系,进一步把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建设
和转型为本省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基地,科技创新咨询服务基地和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发挥科技图书馆在广
东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科技支撑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1姜恩波,林曦等.中国科学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6)2韦艳芳.总馆分馆制——一种有效的资源共享模式.图书馆建设,2006(2)3黄如花,余世英.出版社与图书馆合作的新模式.图书发行研究,2004(11)4快速数字印书机问世将带来一场图书业的革命.图书情报行业聚焦.http://www.stlib.cn/5胡小菁.Google图书馆合作计划的背景、目的与分析.图书馆杂志,2005(5)
莫煊海广东省科技图书馆。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