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泽书院新定条规”看清代书院的官学化
- 格式:pdf
- 大小:221.89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教育史专题期末综合复习题(形考答案)第一编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措施一、填空1.教育来源于人类旳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旳需要。
2.祭祀活动可以说是中国“礼”教之渊源。
3.最初旳教学形式重要是书和数。
4.西周学校从设置上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从程度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5.秦代旳文教政策重要有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董仲舒提出旳三大文教政策提议是兴学技重、选士、独尊儒术。
7.汉代太学建立于公元前124年,其标志是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
8.我国第一部由官方颁布旳经学统一教材是隋唐代孔颖达会同诸儒等撰写旳《五经正义》。
9 . 金代除一般国子学和太学外,还办有进士科。
10.元代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将孟子推崇为“亚圣”,还确立了理学旳官方学术地位。
11.国子学始建于276年。
12.唐代国子学、太学、国门滨旳区别是出身门弟之分。
13.明清国子监既是太学,又有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旳职能。
长官称为祭酒。
14.隋唐医学从属于太医署,下设四科分别是医科、针炙科、按摩科、咒禁科。
15.我国最早建立地方官学体制旳少数民族政权汉代。
16.明清“童试”分县考、府考、院考三步进行。
17.北宋旳六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18.明清科举旳正式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9.阮元开办旳杭州沽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学堂,是当时训诂考据学研究与教学旳重点场所。
20.我国最早用于识字旳教材是史籀篇。
21.科举前三各称为“一甲”,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名词解释1.六艺是西周官学旳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
书、数是小艺,重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旳课程。
汉代后来也把经孔子整顿并作为教材旳《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旳重要特性,重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清代书院的发展特点作者:万清华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5年第08期【摘要】清代的书院教育历经顺治至康熙年间的书院恢复发展期;雍正、乾隆年间书院的全面繁荣期;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书院的相对衰落期;同治、光绪年间书院的高速发展,快速变化,并最终消亡。
对每个阶段书院发展特点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清代书院的历史沿革。
【关键词】清代;书院;发展特点一、第一阶段:顺治至康熙年间的书院恢复发展期(1644年-1722年)清代初期,对于书院这种独立于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组织,最初是采取了一种抑制发展的政策。
顺治九年(1652年),曾经明确规定不许别创书院。
但是,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朝廷批准了修复衡阳石鼓书院的请求。
此后,禁抑的政策有了松动,各地书院都有了些恢复。
据统计,顺治年间,恢复旧有书院64所,新建书院也有61所,全国合计已有书院125所。
康熙年间,清政府对书院的态度明显改观。
康熙二十五年冬(1686年),曾颁赐御书“学达性天”匾额给岳麓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并颁发经史著作16种给岳麓书院。
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龙城书院中设满、汉教习,集中了满洲贵族子弟在这里学习,开创清代满族书院建设的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边疆开始设立书院,这也是当时书院普及的一种变现。
康熙一朝,修复248所,新建书院537所,共计785所,是顺治朝书院的十余倍。
总之,顺治到康熙年间,清政府的书院政策是不稳定的。
毫无疑问,当清廷对书院加以提倡、鼓励时,自然会促进书院建设。
同时也能看到,即使在清政府对书院发展采取抑制政策时,也没有下令废弃书院,而且书院历经900多年的发展,不仅对一般知识分子,而且对清朝的各级官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中间一些热心文教事业的人士,对于发展书院具有强烈的要求与主动性。
二、第二阶段:雍正、乾隆年间书院的全面繁荣期(1723年-1795年)雍正十一年后,颁布谕旨,肯定书院有助于“兴贤育才”,发布了著名的创建省会书院的上谕,重点建设23个省会书院。
99091 教育理论论文银冈书院―清代东北教育史的缩影(一)个性特色的教育宗旨银冈书院是清朝原湖广道御史郝浴于1658年谪居铁岭时所创建的。
作为清朝时期的一个教育单位,无论是它的教育、教学都遵循体现着一定的教育宗旨和方针。
“致知格物”原是书院创始人郝浴为自己确立的修养准则和信条。
这一词出自《礼记.大学》,本义是要人们通过修养,排除错误思想、错误观念、错误的方式方法,达到对事物的透彻认识和理解,对事物进程的正确把握。
在创办银冈书院后,郝浴将自己原来的书室命名为致知格物之堂,并亲笔提书与堂前。
致知格物也是郝浴为银冈书院确立的教育宗旨。
这样的教育宗旨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郝浴把银冈书院无偿的留给辽北官府作为办学之用后,在此执教的董国祥曾对致知格物给与进一步的阐释。
他把致知格物具体解释为正确认识与行为的统一,认识是重要的,按正确的认识去实践更重要。
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银冈书院确定的致知格物的教育思想,其本意是以育人为本,重在教育修身,而不是专为科举和仕进,可以说这在清代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作为清代的办学单位,银冈书院虽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宗旨,但仍必须遵从清朝统一的教规和教条。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康熙三十九年颁布的圣谕十六条。
现将次条规附录于此,以供大家与银冈书院“致知格物”宗旨相比较。
康熙三十九年(1700),颁圣谕十六条于直省学宫:一、敦孝弟以重人伦;一、笃宗族以昭雍睦;一、和乡党以息争讼;一、重农桑以足衣食;一、尚节俭以惜财用;一、隆学校以端士习;一、黜异端以崇正学;一、讲法律以敬愚顽;一、明礼让以厚风俗;一、务本业以定民志;一、训子弟以禁非为;一、息诬告以全良善;一、戒窝逃以免株连;一、完钱粮以省催科;一、联保甲以弭盗贼;一、解仇忿以重身命。
每月朔望令儒学教官传集该学生员宣读,务令遵守。
违者责令教官并地方官详革治罪。
(二)最具特色的清代东北书院(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书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具书院特色体制和运行模式。
书院:由官署到学堂作者:杨林来源:《科教新报》2018年第35期书院,近年来频频出现在清华、复旦等高校的招生简章中,这一我国古老的高等教育专有名词也由此重新进入公众视线。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萌芽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
书院最早现于唐朝书院最初为读书的书楼。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于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
官立书院起初是中央政府官方修书、藏书、校书、偶尔也为皇帝讲经的场所,性质为官署。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下诏改东都洛阳“乾元殿”之名为“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再下诏改“丽正书院”为“集贤书院”。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发达并在全国迅速推广,书籍的质量得以改善,且数量大增。
这就为民间或私家藏书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唐中叶之后,各地民间或私人创建的书舍、书屋、书楼、书堂、书院之类的设施涌现。
在官方丽正书院、集贤书院更名的诱发下,“书院”之名便在民间更广泛地流行起来。
据统计,唐代共有57所书院。
这些书院的分布成点状,散布于今日全国12个省、区、市。
唐代書院普遍不具有学校的性质,直至唐末和五代,书院才真正具有学校性质。
闻名于后世的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龙门书院都始建于五代。
宋朝书院成教育机构宋初一统海内。
随着战乱渐平,民生安定,文风日起,读书士子纷纷要求读书就学,朝廷也需要大批治术人才。
宋初利用唐代以来出现的书院,通过赐书、赐额、赐田、召见山长等方式进行扶持,使其替代官学,为国家培养人才,形成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院。
岳麓、白鹿洞、石鼓、嵩阳、应天府、茅山等书院都是因教学有功获得御赐而扬名的。
经此一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强化,获得社会认同。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
随着晏殊和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
书院改学堂作者:王兆祥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03期摘要书院教育属于为科举制度服务的儒学教育体系。
清末,随着学堂教育的出现和对传统教育改革呼声的高涨,书院加速衰落,最终改为学堂教育。
书院改学堂,有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国家的政令、政策的监督,也有来自民间的呼声和志士仁人的努力,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的一个重要历史过程。
关键词书院,学堂,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一、清代书院改革的价值取向书院,作为一种民间聚众讲学的教育形式,对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清代,文化专制日趋严重,政府通过掌握书院的经费、控制书院的设立、书院院长的选聘和对书院生员的考核,把书院大部分官学化,民办的书院几乎无足轻重。
据有关资料统计,清代设立的书院有780多所,连同复兴的书院合计有1900多所,而其中民办的只有182所,所占的比例尚不及10%,绝大多数书院都掌握在政府及其各级官员手中。
书院教育逐渐成为科举教育的附庸,导致教育与社会应用严重分离。
清政府所以不遗余力地创办如此之多的书院,其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掌握书院教育,进一步保证封建政权的稳定。
同时,也正是这些书院教育面对西方教育文化的源源东渐,在相互的碰撞交接过程中,起到暂时承接和消化的缓冲作用。
谢国桢在《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中指出:“当清光绪中叶,提倡新学之际,学校尚未成立,所定学制章程,多取材于书院;而厘定章则,讲学宗旨,于今日学校犹不相远。
于此可以知近代书院学校之演变,而为今日教育可以借鉴者甚繁。
”这正是近代书院所处的时代所赋予它的教育改革的价值所在。
清代的书院,由于纳入官办儒学的封建科举教育体系,目的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教学内容以制艺为主,“多课帖括,无裨实用”。
冯桂芬就曾感叹:“今天下唯书院稍稍有教育人才之意,独惜其所习不过举业,不及经史,所治不过文艺,不及道德。
”改革书院,已经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
但是由于没有新的教育模式做参照,也没有出现新的教育体制,因此他们的“改革”追求,仅仅是企图突破八股取士体制的束缚,对于已经破损的科举价值体系进行恢复或修补,并且局限在追求实学的专攻经史的“通经致用”圈子里。
明清官学制度1. 嘿,你知道明清时候的官学制度吗?那可真是个特别的存在。
就好比是一个大棋盘,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走法。
官学就像棋盘里的关键棋子,有着严格的布局。
在我老家,有个老先生,他就跟我讲过,以前他们镇上的官学,那可是整个地方最庄重的地方,就像一座神圣的城堡,一般人轻易进不去呢。
2. 明清的官学制度啊,有点像现在的学校等级制度,不过那时候复杂多啦。
你想啊,官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中央的官学就像大树的树干,粗壮又重要,地方的官学呢,就像树枝,虽然细一点,但也布满各处。
我听爷爷说,他爷爷小时候在地方官学读书,那里面的先生可严格了,就像拿着放大镜看学生,稍有不对就会教训。
3. 哇塞,明清官学制度里的入学资格那也是有讲究的。
这不像咱们现在,只要符合年龄等基本条件就能上学。
那时候啊,就像一场特殊的选拔比赛。
比如说,你要是出身不好,就像一只小蚂蚁想混进大象群一样难。
我朋友的祖上就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连官学的门槛都摸不到,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进去读书。
4. 明清官学里的教学内容可真是丰富多彩,又很有深度。
它就像一个装满宝贝的大箱子。
这里面既有儒家经典,又有历史、文学等知识。
我邻居的老祖宗在官学里读书的时候,天天都要背诵那些厚厚的经书,就像小和尚念经一样,不过人家念着念着就成了有学问的人。
5. 你能想象明清官学的考核制度吗?那简直就是一场残酷的战争。
就好比一群士兵在战场上,只有最优秀的才能活下来。
我曾看过一本古书,上面记载着一个学子在官学考核时紧张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要是通不过考核,就像被逐出家门一样,在社会上都会被人看不起。
6. 明清官学的师资力量也不容小觑啊。
那些先生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学生们前行的路。
我有个远房亲戚说他家族谱里记载着一个在官学教书的先生,那可是满腹经纶,学生们对他就像对神仙一样敬重,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被当作金科玉律。
7. 嘿,再说说明清官学的建筑风格吧。
那可真是高大上啊。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
明清书院内部建制及教师准人制度研究与启示明清书院教师选聘的标准为德才兼备,有些还明确规定教师须是举人、进士等出身,或要求本地人员明清书院教师的薪酬和社会地位较高,但由于他们常需要承担一家生计,薪酬有时入不敷出j明清书院的教师会定期为学生升堂讲学,为学生批改功课簿。
在闲暇时间,明清书院的教师会选择多种形式进行放松借鉴明清书院教师日常生活,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严把准入制度建设,关注教师日常生活状态以及加快建设教师公务员制度。
书院是我国自唐末以后古代教育体系中一种重要的办学形式,在人才培养、学术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因此,对不同时期书院内部建制的研究也一直是我国教育史研究和历史研究中的热点。
我国书院自唐宋起步,兴于明清,柳诒徵先生就曾盛赞明清书院为“赫然一徵帜,风靡宇内”。
在明清书院蓬勃发展时,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巩同,政府逐渐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官学化倾向日益严重。
其中,政府加大了对教师选聘权的控制,要求教师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可进入书院讲学。
与此同时,书院在不断发展中也明确和严格了教师的选聘标准和薪俸标准等。
但是,关于明清书院教师的选聘标准和任用方式,书院教师如何获取薪酬,薪酬是否足以支撑起生活所需,以及教学活动和教學之余的课外活动如何开展等这些关乎明清书院教师日常生活的问题,研究者还较少进行研究本文拟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以更好地还原明清书院教师的日常生活状态,并汲取当时较好的经验,对当今教师选拔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提供一定借鉴。
一、回归历史:明清书院教师日常生活场景还原(一)选聘活动:严格把关,德才兼备明清书院,尤其是清代书院,加强了对山长选聘的控制。
如乾隆时期朝廷下诏曰:“书院讲席,令督抚学臣悉心采访,不拘本省邻省,亦不论已仕未仕,但择品行方正,学问博通,素为士林推重者,以礼相延,厚给廪饩,俾得安心训导。
”在遵循国家总方针的同时,明清书院聘任山长主要有自任和聘任两种形式。
●历史悠久,贡献卓著。
历史长:起于唐代,废于清末,绵延达千年以上。
数量众:由唐至清,逐渐增多,至清代有近5000所书院(历史上共有7000多所)。
分布广:既有位于省府的高级别的省级书院,也有大量遍布州县、乡镇的地方书院。
特色明:书院一般是在个别著名学者领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贡献著:书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又是传播文化、进行教化的重要场所。
影响大:书院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她还走出国门,对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文明化进程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经验宝贵,遗产丰厚。
办学经验。
书院是在总结官学和私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办学宗旨、师生来源、经费收支、课程设置、图书管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处理、建筑布局等等方面,都很有特色和可取之处,值得总结,值得借鉴。
一、书院的发展轨迹(一)唐代:书院开始出现时间:唐朝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地点:中央——丽正、集贤书院地方——湖南光山书院(二)宋代:书院名扬天下宋代是我国书院发展最富有朝气的时代:一是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千年学府”,书院之名天下闻名;二是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顶尖级学者如朱熹、张栻、陆九渊、吕祖谦等有丰富的书院活动;三是规范书院教学和讲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确立。
(三)明代:书院与政府关系紧张明代书院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政府对书院的打压。
大体而言,前期书院不受政府支持和重视,发展缓慢;中后期虽发展迅猛,但多次遭到政府的禁毁。
明代三毁书院一是嘉靖之毁:矛头直指王阳明、湛若水二是万历之毁:张居正痛恨讲学三是天启之毁:魏忠贤残害东林(四)清代:书院的普及与改制清代书院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所知有四千多所,比以前所有书院的总和还要多两倍以上,接近明朝的3倍。
其中有三大突出的现象:一是书院的普及。
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省级书院,一方面乡镇大建书院。
二是书院的科举化。
三是书院的改制。
明清时期杭州书院教育及其特点——以敷文、崇文、紫阳和诂经精舍四大书院为例王文章【摘要】明清时期是杭州书院发展的鼎盛期,依托省城优越的政治、经济、人文与自然环境条件,以敷文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和诂经精舍为代表的杭州书院在办学理念、教育制度、经营管理等方面既秉继传统,因循守成,又能融通互补,推陈出新.杭州书院的传统教学特征及其在合作交流、争取各方襄助和书院环境营建等方面的地域性特点,映现了明清时期杭州书院教育的大环境,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Relying on Hangzhou'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tus, superior humanistic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Hangzhou's colleges made constant innovations while inheriting traditions,especially in school-running concept, education system,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etc.Hangzhou college's traditional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such as mutual cooperation,assistance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college,represent the whole college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Hangzhou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7页(P92-98)【关键词】明清;杭州;书院教育【作者】王文章【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学中心,浙江杭州 31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299杭州是浙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江山秀丽,人文荟萃。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第一篇: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潍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引言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新课改的前提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校在积极的倡导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弊端。
因此,作者认为,探寻书院教学中处处体现出的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对现代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尽早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开放性的学术交流都有很大益处。
这也是论文选题的背景所在。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一)古代书院的产生书院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
[1]广收图书、聚徒讲学为书院教育的本质特征。
“刚开始时,书院只是一种藏书楼或者学者们聚集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
”[2]袁枚的《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主要职责是为朝廷修书。
而作为真正教育机构的书院,始于私人著书讲学。
科举的刺激、学者的留意、地主家族政治的需要、官学的颓废,都促使了中唐时期私学性质的书院产生[3]。
书院的职能全面进入讲学和读书阶段,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社会的动荡、文化的衰落,使士儒们寄居草野,潜身讲学。
书院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其千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二)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以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中国历代书院制
中国历代书院制,萌芽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延续于元朝,全面普及于明清。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发达并在全国迅速推广,书籍的质量不仅得以改善,而且数量大增。
在官方丽正书院、集贤书院首先以书院命名为“修书之地”“藏书之所”的诱发下,“书院”之名便在民间更广泛地流行起来。
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等学者应运而生,他们在庙学讲学,标志着宋代理学的滥觞。
这些学者虽然分散在各地讲学,但他们的思想却一脉相承。
明朝时期,书院建设出现了官学化的趋势。
明朝初期,由于官学变得日益僵化,讲学之风盛行,书院开始充当讲学的角色。
在此背景下,许多著名学者前往书院讲学,如顾宪成、高攀龙等。
清朝时期,书院逐渐成为官学的一部分。
清政府对书院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不断加强对于书院的管控。
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时作弊,清政府开始限制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这一政策导致了书院教学内容与官学内容的趋同化,使得书院逐渐失去了其独立性和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书院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院制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然而,无论在哪个时期,书院制始终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
1 第一小组讨论稿 小组成员:刘娇娇、孙颖、沈琦、鹿珊、程杰、武楠楠 时间:2011年11月12日中午 地点:原来园 1号楼 415
任务安排: 主持人:刘娇娇 讨论人员:孙颖、鹿珊、程杰、武楠楠 记录员:沈琦
讨论总结: 关于对中国古代官学和书院的异同,我们小组几个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积极地陈述我们各自的观点。以下是我们所讨论的几个方面: 关于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形成于唐末、五代,发展、兴盛于两宋,延续、衰落于明清,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属于地方性私人教育组织,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集体听课,学习气氛较浓厚。清代书院由山长讲经书、批改或评讲习作,后来山长讲课停止,每月只举行二次课考。书院的发展史是自由讲学与君主专制的斗争史。自由讲学是书院存在的前提,但又为君主专制所不容,即使许多书院讲学大师所做的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标新立异的探索和讲学的方式,却为明清统治者所猜忌和恐惧,明朝统治者采取禁毁书院的方式,而明朝统治者采取积极控制的办法,阉割书院的真谛。 关于官学 中国古代官学起源于汉代,是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官学类型主要分成四类。 一是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是专科学校--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三是贵族学校 --东汉的四姓小候学,类似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四是短期学校,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的学校称为短期学校,宋代的外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期学校。 官学作为一种服务于封建统治的的教育机构,有着一定的特色。 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 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 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两者比较 2
从苏州书院看中国书院制度【摘要】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苏州地区从南宋开始创建书院, 经元明两代的发展, 至清代进入繁盛阶段。
苏州书院促进了苏州教育的发达,培养了大批人才,繁荣和振兴了学术。
【关键词】苏州书院中国古代书院“书院是古代私学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结果,是趋向于制度化、正规化的私学。
”①苏州自宋以来,历代均建有书院,培养了大批学有专长的人才。
在苏州教育史上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宋代建立的苏州书院两宋时代,那些从门阀制度下解放出来的读书人,挟开拓万古心胸之豪气,凭藉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繁荣,依靠印刷技术进步带来的丰富藏书,纵贯古今,横论百家,将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事业推进到了一个空前发达的黄金时期。
其间,书院受到大家重视,创建711所。
宋代是书院获取显赫声名、得到大发展并形成为制度的时期。
苏州在南宋时期也创建了两所书院。
(一)和靖书院建于南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年),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一所书院。
创建人提举曹幽。
院址在虎丘云岩寺西。
为纪念和靖先生尹燉而命名。
尹燉为河南人,是宋代哲学家程颐的学生。
(二)学道书院建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位于城东南旧长洲县学南。
为纪念言偃而建。
南宋咸淳年间,平江知府黄镛奏立书院、祠,以祀言子,祭祀是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积累功能之一。
祭祀是古代书院的的一大规制,是书院教育的重要特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祭祀系统。
除祭祀至圣老师孔子之外,还包括与本院尊崇学统的相关人物,地方的名儒乡贤,创建书院的有功之士等。
这种书院的祭祀具有很浓厚的传承传统,彰显了地方文化的文化积累功能。
学道书院取“爱人”、“易使”之义而得名,选氏子孙及民间俊秀入院读书。
建正己、选贤、问礼、知本四所书斋,作为书生讲读之所。
又拨官田,别置育才庄,充书院经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