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93.02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健康传播作为连接公众与健康信息的重要桥梁,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引导健康行为、优化健康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健康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对健康传播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以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总结中国健康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本文将关注健康传播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健康传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传播内容的同质化、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传播效果的评估难度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展望中国健康传播的未来走向,关注新技术、新媒体对健康传播的影响,以及健康传播在促进全民健康、构建健康中国等方面的潜在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健康传播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公众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健康传播作为连接医学知识与社会公众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当前,中国健康传播研究主要聚焦于健康信息的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以及受众接受度等方面。
在传播渠道上,研究者们关注到了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信息的传播方式、速度和影响力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健康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传播效果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健康传播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关于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的情况汇报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认真做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我们按照市卫生计生委、市疾控中心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制定方案,完善措施,全面促进了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开展,入户现场调查已基本完成,现正进行数据录入,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取得较好进展。
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提高认识,制定方案,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为确保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予以高度重视,进行专题研究,认真加强了对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的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工作职责,完善了工作制度,同时,按照省市制定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实施方案》和市卫生计生委印发的《XX市2015年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方案》,临卫政宣发[2015]13号,等有关工作要求,结合全县实际,制定了《XX县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方案》,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
组织指导选定的监测村居,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制定了专项工- 1 -作方案和监测计划,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监测队伍,并接受了技能培训。
通过一系列工作开展,为做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落实措施,积极促进,深入广泛地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为促进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我们按照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要求,采取了以下几项工作措施,一是进行了周密部署。
按照监测方案要求,我们及时督促指导被选定的XX街道和保太镇进行了各项工作准备,落实了人力、物力、财力等保障措施。
2个监测点的8个村居均抽调专人,成立了现场调查工作组,明确了负责人、协调员、调查员、质控员和数据管理员的工作职责。
二是完善了各项准备。
组织县疾控中心和各镇,街,参与监测调查人员,对所调查的村居绘制了详细的监测地图、备齐了调查问卷、KISH表等,制定了监测调查路线和工作流程,提供了照相机、调查用车和调查用具等物品,为做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健康科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21.研究背景................................................32.研究意义................................................3二、健康科普现状分析.......................................41.健康科普发展概况........................................5 1.1 科普内容...............................................6 1.2 科普形式...............................................71.3 科普效果...............................................82.健康科普面临的问题.....................................10 2.1 科普内容质量不高......................................10 2.2 科普传播渠道不畅......................................11 2.3 公众参与度低..........................................132.4 科普队伍建设不足......................................14三、对策研究..............................................141.提升健康科普内容质量...................................15 1.1 加强科普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16 1.2 增强科普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18 1.3 建立科普内容的审核和更新机制..........................192.拓展健康科普传播渠道...................................192.1 利用新媒体进行健康科普宣传............................202.2 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222.3 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与融合............................233.提高公众参与度.........................................243.1 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253.2 鼓励公众参与健康科普创作与分享........................263.3 建立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274.加强健康科普队伍建设...................................284.1 培养专业的健康科普人才................................294.2 加强科普人员的培训和管理..............................304.3 建立科普人员的评价和激励机制..........................32四、实施策略与措施建议....................................331.制定健康科普发展规划...................................342.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35一、内容综述健康科普是指通过科学普及的方式,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高血压患者健康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本文综述了高血压患者健康护理的进展,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精细化护理理念对健康护理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精准性等优点,提高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素养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结局,自我效能感提高有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教育健康素养自我效能护理进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病逐渐增加,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调查显示我国有两亿多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高血压患者【2】。
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24.7%和6.1%,严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高血压的并发症如中风、心脏病也逐年增加,危害严重。
高血压高危患者就诊时往往需要紧急护理处理【3】,良好的护理措施由为重要,现就高血压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一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血压是导致全球心血管疾病及过早死亡的最主要原因【4】。
据估计,2010年全球31.1%的成年人(13.9亿人)患有高血压,中低收入国家成人高血压患病率(31.5%,10.4亿人)高于高收入国家(28.5%,3.49亿人),尽管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加,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很低【5】。
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9%,但知晓率46.9%,治疗率40.7%和控制率13.5%。
高血压危险因素水平的差异如高钠摄入量、低钾摄入量、肥胖、饮酒、缺乏体育活动和不健康饮食,可能解释了高血压患病率在不同区域差异性。
健康经济学研究新进展一、概述健康经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深入探索健康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健康水平以及制定科学的卫生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健康经济学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新进展。
健康经济学在理论基础方面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
传统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医疗服务的供需平衡、健康投资的经济效益等问题,而现代健康经济学则更加注重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社会的多维度研究,涵盖了健康不平等、健康行为经济学、全球健康治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理论创新不仅丰富了健康经济学的内涵,也为其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在研究方法上,健康经济学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工具被引入到健康经济学研究中,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精确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揭示健康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逐渐成为主流,健康经济学与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健康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健康经济学在实践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政策评估方面,健康经济学家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各项卫生政策进行量化分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在资源配置方面,健康经济学研究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在健康促进方面,健康经济学研究通过揭示健康行为的经济学动因,为制定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健康经济学研究新进展不仅体现在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创新上,更体现在其对社会实践和政策制定的深刻影响上。
随着全球健康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健康经济学研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1. 健康经济学的定义与重要性健康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健康、医疗服务、医疗资源分配以及相关政策的经济影响。
健康素养工作总结篇1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
按照呼伦贝尔市健康教育所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安排和部署,一年来,扎兰屯市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加大了医院、社区、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并加强与“行动”部门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了2010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任务。
一、领导重视,组织较为完善各医疗卫生单位均有分管领导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并设有职能科室及专(兼)职人员,将健康教育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推进,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确保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工作(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亿万农民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市“行动”办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及时调整了因人员变动的“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并于年初召开了“行动”领导小组协调会,详细部署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
各部门将“行动”工作与自身职责有机结合,推动“行动”工作的如期开展。
(二)各部门各司其责,各尽其职,促进“行动”任务顺利完成1、卫生局2010年实施了“四帮一”工程,即由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及市医院四家单位共同帮扶三个目标卫生院(成吉思汗卫生院、蘑菇气卫生院、卧牛河卫生院)的相关业务工作,其中健康教育工作是重点帮扶内容之一。
支援单位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学校、村民家中采取现场培训、观看科普片、面对面宣传及发放宣传资料方式,将卫生防病知识、正确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日常保健知识传播给村民,为增强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身体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另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除了面对面向患者及亲属提供多种形式(健康处方、宣传册、宣传板)健康教育服务外,同时将健康教育列入病区常规工作制度,纳入医护人员岗位责任制。
使病人及家属从门诊、住院、出院全程享受健康教育的呵护。
并利用“卫生三下乡”之机,适时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及面对面宣传,内容涉及重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布病、甲流感、地立病等)、生活方式和行为、保健常识等等,同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进一步强化了村民卫生防病意识和能力,培训的内容因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受到广大村民群众欢迎,并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的研究与发现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健康传播在当代美国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将有关健康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广大公众,以促进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的养成。
本文将围绕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的研究与发现展开讨论。
在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许多方面,包括传播方式、受众和效果等。
其中,最常见的健康传播方式包括大众媒体、社交媒体、健康教育课程和社区活动等。
这些传播方式在受众覆盖面和效果方面各有优劣。
大众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但信息传递的深度和精度往往不足;社交媒体则具有互动性强的优势,但需要有效的信息筛选和鉴别机制。
健康传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研究发现,有效的健康传播可以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健康相关的知识,从而促进健康的社群建设。
同时,为了提高健康传播的效果,研究者们发现,需要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例如针对年轻人群的社交媒体传播策略、针对老年人群的电视传播策略等。
另外,研究发现,健康传播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的传播和受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筛选和鉴别、提高信息传达的精准度和鼓励受众积极参与健康传播活动等。
在实践应用方面,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例如,政府机构可以利用健康传播来推广公共卫生政策,提高公民的防疫意识和行为参与度;医疗机构可以利用健康传播来普及疾病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机构可以利用健康传播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
社区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健康传播活动,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开展健康实践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的研究与发现对推动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实施方案例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全民健康覆盖的内涵在于全社会每个人公平的享有其应享有的服务,重点关注的是服务的利用及风险保护。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方案篇1 根据《章贡区(开发区)关于开展2011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全国高血压日和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区卫函字[2011]36号)精神和要求,为进一步落实2011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坚持倡导为主,以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宣传口号,减盐预防高血压为宣传主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创造支持性环境,将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有机融合,以科学为依据,从日常生活和工作入手,倡导和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实现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战略目标。
二、工作内容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核心内容,结合慢性病社区防治工作,通过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使社区居民的行为危险因素与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趋势有所控制。
(一)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宣传单、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媒介,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广泛宣传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合理膳食等内容,以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二)活动安排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中心将本次活动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社区办负责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的具体实施。
2、自9月1日开始,在院内悬挂宣传横幅,更新宣传栏、黑板报,发放高血压、糖尿病、合理膳食等方面的宣传资料。
各村级医疗机构必须出两期以上相关内容的黑板报。
开展免费测血压等健康咨询活动。
3、定于9月3日在潭口镇三十米大道开展健康活动咨询活动,届时由社区办、防保科、相关临床医师参加宣传活动。
4、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开展主题日宣传咨询活动。
5、活动形式活动期间,开展包括吃动两平衡、运动与健康、高血压、糖尿病、肿瘤预防、心里卫生等方面的健康咨询,向群众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问卷的研究进展 Progressing in studies on questionaire for effect estim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鲜敏,张新东,吴礼康 XIAN Min,ZHANG Xin—dong,WU Li—kang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82(2013)08—0732—03 【关键词】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问卷
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就是针对健康教育项 目活动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评估。随着健康教育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的众多专业领域普遍开展,健康教育 活动形式多样,业内逐步意识到健康教育工作中效 果评价环节的重要性,强调实施过程与结果评价并 重,并要求用评价结果来指导和调整工作方向。因 此,各健康教育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基层工作者 均致力研究出科学合理的评价问卷,以保证作出的 评价有效且可比。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健康教育与健 康促进工作效果评价问卷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测评问卷的指标和维度 健康教育的评价指标维度反映了对健康教育核 心信息的提炼、分类和侧重的状况。目前我国大多 数机构与项目进行的健康教育均以“知~信一行模 式”(KABP模式)作为指导理论。该模式认为行 为改变是最终的目标,而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 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基于该理论的效果 评价往往从知识、态度或信念以及行为3个维度进 行。由于KABP模式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工作中难以 指导对教育对象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 析¨J,近年来个别健康教育项目引入了健康信念模 式 、社会营销模式 等多种理论。这些在KABP 模式基础L发展起来理论优化了对健康相关行为改 变的影响因素,但效果评价仍然着眼于知识、态度 或信念以及行为3个维度。这些相关研究大都采用 了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持有率及行为持有率、行 为改变率作为评价指标。 1974年,国外第一次提出“健康素养”的概 念,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 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
·药物临床·患者症状,延缓病情快速加重,但既往研究显示,单纯给予该类患者西医治疗,在肾功能改善、总疗效提高等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4]。
本研究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给予慢性肾衰竭患者西药联合尿毒清颗粒剂治疗后,在症状、肾功能改善等方面均获得良好效果。
在中医学中,慢性肾衰竭被纳入“水肿”、“关格”等范畴,脾肾虚弱、血瘀浊留、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5]。
因此,中医学角度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应坚持解毒降浊、利湿化痰、活血化瘀原则。
尿毒清颗粒属于一种中药制剂,其药物成分主要为白芍、黄芪、白术、丹参、苦参、桑白皮、茯苓、大黄、何首乌,能发挥良好的通腑降浊、健脾化湿、活血化瘀功效[6]。
既往研究显示,尿毒清颗粒应用于尿毒症早期、慢性肾衰竭等疾病治疗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尿毒清颗粒应用过程中可对TGF-β1分泌产生有效抑制,进而使肾组织纤维化进程获得显著缓解,保护肾功能;可使细胞表达及分布获得明显改善,进而促进肾功能减退速度减慢;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化产生有效抑制,使肾间质纤维化减轻;可促进氧化应激损伤、肾组织炎症反应获得明显改善[7-8]。
本研究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毒清颗粒剂给予观察组治疗后,患者临床指标、症状积分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1] 闫建锋. 尿毒清颗粒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医药学报, 2015, 43(4): 93-95.[2] 余彩华. 补肾通络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试验[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3): 274-275.[3] 汪远霞, 俞国庆, 苏晓英, 等. 尿毒清颗粒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的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 2016, 17(12): 1050-1052.[4] 卢发菊, 陈永建, 杨磊. 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联合复方α-酮酸片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 2016, 25(26): 2932-2934.[5] 殷娜, 孙秀丽, 吴红梅, 等. 前列地尔联合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 17(10): 1945-1948.[6] 刘红, 孙伟,顾刘宝, 等. 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 2015, 16(4): 303-310.[7] 薛薇. 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及肾纤维化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 2017, 26(21): 2358-2360.[8] 车蕙芳, 刘睿. 葛根素注射液与尿毒清颗粒合用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J]. 中药材, 2015, 38(8): 1784-1785.(收稿日期:2018-12-19)表2 疗效及症状积分比较组别例数/例疗效/例(%)症状积分/分/%对照组3812(31.58)14(36.84)12(31.58)68.4220.35±3.2114.89±3.32观察组3819(50.00)15(39.47) 4(10.53)89.4720.30±3.32 9.43±2.46χ2 5.066t值0.0668.145P值0.0240.9430.000《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18年)》发布近日发布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18年)》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升至17.06%,而2012年仅8.8%,农村居民、中西部地区居民、老年人群等的健康素养水平仍相对薄弱。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水平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日期】2024.01.25•【文号】国卫办职健函〔2024〕32号•【施行日期】2024.01.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与放射卫生正文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水平的通知国卫办职健函〔2024〕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教育厅(教委、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局)、交通运输厅(局)、应急管理厅(局)、疾控局、总工会: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各地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但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行业劳动者职业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职业健康培训和科普宣传等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等要求,推动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相关目标如期实现,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推动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管理(一)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
各地要以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为重点,督促用人单位切实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及时公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向劳动者书面告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依法依规开展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的重视程度和防护意识。
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自查。
可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的《工伤预防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开展矿山、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施工等行业重点企业职业病预防相关项目培训,持续提升培训覆盖面和培训效果。
(二)加强健康企业建设和争做“职业健康达人”活动。
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
2018-08-24T15:18:14.6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 作者: 周丽 金桂花 李春玉
[导读] 了解健康素养研究现状,为开展促进健康素养提供依据。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
摘要:目的 了解健康素养研究现状,为开展促进健康素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健康素养概念、评估工具、
健康素养与健康结局的关系为线索进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我健康素养研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结论 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多方面探
索提升健康素养的方法,为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提供新渠道。
1.
健康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1974
年“健康素养”一词在“健康教育视为社会政策”关于大众媒体和健康教育作学校的健康水平的最低标准中提及[1]。健康素养的概念
是逐渐发展的。美国医学会
1999年给出完整的定义“执行基本阅读和数字计算及健康技能组合的能力决定个人获得和使用健康信息,这种能
力可以促进和保持良好健康的方式。包括执行基本阅读和数字任务的能力。虽然这些健康素养的定义因素有很大差异,但它们都涉及认知
能力、技能和行为,反映了个体在医疗保健系统中扮演的角色的能力。另一方面,公共视角的健康素养观将概念扩展为超越个人能力和主
题语境的维度。典型的模型是
NutBulk[2],它区分了三种健康素养类型:(1)功能健康素养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技能。
(
2)交互式健康素养是指交流过程中的的认知和识字能力,它与社会技能一起,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参与,从不同形式的交流中提
取信息和获得意义。(
3)批评性健康素养是指深层次的认知能力,它与社会技能一起,可以应用于对信息的分析,并利用它来更有效地控
制生活事件和情况。在公共卫生保健视角中,
NutBulk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人、认知和社会技能决定个人获得、理解和使用信息以促进和
维持良好健康的能力
”。TangCu[4]指出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和能力来获得健康素养的能力,并将六个维度视为健康素养的必要前提,
即操作性、互动性、自主性、信息性、情境性和文化性。
2.
健康素养评估工具的国内外现状
目前关于健康素养的测评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较多的研究测试倾向于健康素养的知识和技能,国内外所使用的评估工具如下:(见表
1
)国外测评工具多用适用于医疗情境中,缺乏对社会、文化因素的评估;我国对于健康素养领域的研究起步晚,测量工具适用于普通人
群。
3.
健康素养的研究现状
美国全国性的调查发现,几乎一半的成年人在阅读或计算技能方面存在不足,高达48%的英语患者没有足够的功能健康素养。文化程
度、年龄、种族、收入、教育、生活及工作环境都可能是影响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
[4-5]。Health literacy(健康素养)从字面上可译为健康
文化程度,指理解、掌握、运用健康知识的能力,这种健康能力需要个体不断学习形成,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对应较
高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同职业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农民健康素养情况较差
[5],这可能与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和工作环境相关。
健康素养通过影响健康行为和健康服务的使用,从而也会影响健康结果和社会健康水平。在社会层面,人群的高健康素养水平会使得
公共卫生的合理利用率大大提升,从而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更多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李现文
[7]等对延边地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
预,结果显示健康素养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管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由此可见,推进健康素养将提高个体更大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的力量并提高健康水平。
目前,新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电子设备使用情况与健康素养之间的关系。对于健康素养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研究表明[3-6]包
括知识、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作为中介效应对健康结局。关于健康素养的干预措施,目前主要针对提高知识素养的水平,而行之有效的干
预措施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关键。
综上所述,健康素养不足的后果包括较差的健康状况、对医疗保健和医疗服务的认识不足、对医疗信息的理解能力下降、缺乏对预防
性服务的理解和使用、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较差、就诊依从性较低并增加医疗费用。医学、护理界必须承认这一问题,并制定策略以确保
患者在克服限制他们在医疗保健环境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能力方面得到帮助。
表1 国外常用健康素养评估工具
4
提高健康素养水平的措施
4.1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和普及
针对人群的年龄特点,在健康教育中,注意内容和形式上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通俗性。可以以社区、家庭为单位,并根据人
群的不同文化背景,组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如文化水平高的人群,可采用与专家面对面互动的方式、专题健康宣讲、专家会诊等。随
着互联网网络的发展,资讯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改善,在健康方面,除了有健康知识外,还可以将健康专家和健康服务有机结合,建议权威
部门设立健康素养信息平台,运用网络整体上增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4.2
加强健康素养水平检测
健康素养与社区卫生服务涉及的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内容密切相关。现阶段,社区护
理人员要真正把健康素养这一概念全面引入到社区护理服务中来。以健康素养为切入联合专业健康教育机构着手建立健康素养固定监测
点,开展连续、系统的动态监测,定期开展不同人群健康素养监测,动态掌握不同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变化特点,及时分析健康素养的影
响因素,制定干预策略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及时调整政策方向。
4.3
制定细化的干预措施
首先,进一步研究更广泛的人群。第二,干预专注于更广泛的结果,让干预对结果的影响进行推断。此外,某些因素似乎是使干预措
施有效的关键远端结果(例如,自我管理,住院,死亡率),此外实行包括高强度、理论基础、全面实施前测试必不可少,与此同时强调
技能健康干预的建立和交付专业人员(如药剂师、糖尿病教育者)更加专业的缉拿康教育能力。
小结
健康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在与医疗保健领域中。我国该领域研究起步比较晚,需要开展进一步的高质量研
究和调查,以明确和强有力的研究方法来评估当前不同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Mullen E.Health literacy challenges in the aging population.[C]// Nursing Forum.2013
:248-255.
[2]Nutbeam D.The evolving concept of health literacy[J].Soc Sci Med
,2008,67(12):2072-2078.
[3]
李现文.健康教育文本材料适用性评价及朝鲜族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素养干预研究[D]延边大学,2013.
[4]Belo P
,.e-Health literacy in ageing[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ical Ecosystems for Enhancing Multiculturality.ACM,
2015
: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