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素养研究进展[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健康信息素养是指个体对健康信息的获取、评估、理解和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健康知识的广泛传播,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三个方面来介绍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
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健康信息素养能够帮助个体获取与健康相关的信息,提高对健康信息的理解和评估能力,进而帮助个体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
而健康决策的正确性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研究健康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
研究健康信息素养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
目前,研究健康信息素养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实验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调查个体的信息获取途径、信息来源和信息评估能力等来评估其健康信息素养水平。
实地观察可以观察个体在实际的健康信息获取和应用过程中的表现,从而了解其健康信息素养水平。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健康信息获取和评估任务,考察个体的表现和效果,从而评估其健康信息素养能力。
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健康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等与健康信息素养密切相关。
高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背景的个体更容易获取、理解和应用健康信息,具有更高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
健康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有更好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研究还发现,媒体和医疗机构在健康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个体的健康信息素养有显著影响。
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
研究方法多样,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实验等。
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和效果,为提高健康信息素养水平提供了依据。
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评估工具的选择和效度、信息获取和评估能力的培养等。
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慢性病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慢性病健康素养逐渐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定义、测量、影响因素和促进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定义慢性病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对慢性病的认知、预防、治疗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技能,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慢性病监测与管理、健康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健康沟通。
慢性病健康素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慢性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二、慢性病健康素养的测量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研发了多种慢性病健康素养的测量工具,主要分为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两大类。
主观测量是指通过问卷或访谈等方式获取患者或人群对自己慢性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技能的主观评价,例如在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慢性病健康素养问卷(The Chronic Disease Self-Efficacy Scale, CDSES)。
客观测量则是通过对各种慢性病相关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的定量测量来评估个体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
例如采用血糖、血压仪等生物测量仪器,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疾病相关指标。
三、影响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因素1.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等。
研究表明,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和健康状况等与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职业和健康行为与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无关或呈负相关。
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区和文化等。
其中,家庭作为个体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慢性病健康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鼓励对于患者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区的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也是慢性病健康素养的重要来源,而不同文化对于慢性病健康素养的态度、表现和行为也有所不同。
3. 医疗服务因素医疗服务因素指医疗机构的健康服务和医疗技术等。
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和医疗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慢性病治疗和管理,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
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一、概述健康素养作为个体获取、理解、实践健康信息和服务的关键能力,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健康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已成为推动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以期为未来健康素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国外,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自1974年首次提出健康素养的概念以来,相关研究逐渐深入。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健康素养进行了定义和探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同时,国外的实证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比之下,国内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健康事业的重视和投入,健康素养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
国内学者结合实际情况,对健康素养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当前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对健康素养的定义和评估标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研究结果难以直接比较和借鉴。
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多关注于健康素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而对于如何有效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策略和方法尚显不足。
本文将从国内外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入手,系统梳理其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健康素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本文也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推动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 健康素养的概念与重要性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理解、实践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以及作出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
它不仅包括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还涉及到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健康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健康素养已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健康挑战,如传染病、慢性病、心理健康问题等。
健康素养的提升对于个人而言,有助于预防疾病、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对于社会而言,则有助于降低公共卫生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健康中国背景下学生健康素养研究进展健康中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备受关注。
学生健康素养是指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实现健康全人格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从学生健康素养的概念、特征、现状和研究进展四个方面探讨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
一、学生健康素养的概念学生健康素养是指在自我保健、身心平衡、正确认识自我、有益社会参与等方面,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参与个人和社会发展活动,实现身心和谐、整体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能力。
学生健康素养是学生实现健康全人格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体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学生健康素养的特征1、多元性学生健康素养包含了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多元的概念。
学生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2、可持续性学生健康素养需要长期的持续性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自我保健、身心平衡、正确认识自我、有益社会参与等方面更全面地发展。
3、综合性学生健康素养不是凭借单一能力或技能发展而来,而是需要各种综合能力的应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三、学生健康素养的现状学生健康素养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健康素养覆盖面较窄,过多的关注在体育方面,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关注不足。
其次,学生健康素养教育难度较大,实际操作中缺乏可行性和可实施性。
再次,学生健康素养教育缺少专业化,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实践经验。
最后,学生健康素养评价存在困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量化指标,很难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健康素养。
四、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1、探索实现学生健康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健康素养的实现需要探索相应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应该注重全员参与,积极推行课内和课外教育,发挥学校的优势和资源,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素养为目的。
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健康信息素养的概念。
究其原因,健康信息素养在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等专业领域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有利于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疾病风险等目的。
研究者们正致力于研究恰当的健康信息素养,并关注如何有效地传播和使用健康信息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实现全民健康。
从技术角度看,健康信息素养是指使用数字信息技术来收集、连接、分析和存储健康信息以做出有关健康领域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江懋芹等2018)。
目前,研究已越来越注重从健康信息素养的组成要素和评价方法来研究各段年龄段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
通过大数据分析健康信息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人更加充分地了解健康信息。
同时,为了有效传播健康信息并获得有效的健康信息素养,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
传统媒体(电视、报刊和广播等)仍然是普及健康信息素养的重要渠道,但它们也必须以有效性和相关性为中心,提供实用性强、有利于健康教育的信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成为广泛使用的媒介,以宣传和传播健康信息素养更容易、快捷。
此外,健康信息素养的教育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2025中国卫生信息素养“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全民健康信息保健能力。
为此,一些学校、培训机构和慈善机构等现已开展大规模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前景十分喜人,也大大促进了健康信息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健康信息素养对改善全民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国家政策的加强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但未来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也仍将面临着很多挑战,诸如健康信息传播效果、宏观层面健康信息素养宣传、衡量有效性等问题,有关专家必须努力研究解决。
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以前的人们生活条件艰苦,而现在的人们享受了更好的生活,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健康问题——慢性病。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2/3的死亡是因为慢性病所引起的,而且慢性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因此,研究慢性病健康素养已成为当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基本概念健康素养是指个人,家庭及社区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
慢性病健康素养即指人们对慢性病相关的知识、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慢性病是指病程长、缓慢进展并有时会在整个生命期间持续存在的疾病。
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疾病。
二、发展历程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对慢性病患者的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80年代,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慢性病的普遍和加重,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90年代以后,随着健康素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对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对于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三、研究内容(一)慢性病知识慢性病知识是慢性病健康素养的基础。
对于不同类型的慢性病,患者需要了解相应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方案。
慢性病知识的掌握是防治慢性病的重要前提,但是慢性病知识普及程度较低,患者应掌握的慢性病知识也不清晰。
(二)早期发现和预防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大多数慢性病无明显症状,在发病后已经处于中晚期,预后不良。
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和家族中患病者的筛查十分必要。
(三)自我管理能力慢性病的持续存在需要患者展开终身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括药物控制、饮食和运动等多个方面。
自我管理的核心是患者对于疾病规律的了解和对于病情的判断。
自我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
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与展望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与展望健康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了解、掌握以及运用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够在不同情境下做出有利于健康的决策和行为。
近年来,关于健康素养的研究不断发展,各学科领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解释,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健康素养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健康素养的研究在学术界和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先,健康素养的研究对于促进个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健康素养的形成方式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策略,并推进健康素养的提高。
其次,健康素养的研究对于推动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和需求,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公共健康政策,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再次,健康素养的研究对于改善医患关系也有积极的影响。
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对于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都有重要影响,而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能够促进医患之间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在健康素养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定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健康素养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了“变革模式”,将健康行为改变分为预动态、决策前动态、决策动态、行动动态和维持动态五个阶段。
Stoddart和Wilkinson则提出了“健康素质模式”,强调了健康素养与健康行为和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分为个人特质、独立性和发展性三个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自我决策模式、社会心理模式等不同的理论框架,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探索。
同时,在健康素养的研究中涌现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量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观察法和实验法等,通过对大量样本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健康素养的相关因素和影响因素。
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焦点小组法和案例研究法等,通过深入了解受访者的经验和观点,揭示健康素养的内在意义和实践过程。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如社交媒体分析、大数据分析等,对健康素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获取信息。
在健康方面,大量的网上健康信息和广告充斥着我们的视线。
然而,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这些信息便利,但是它们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或有价值的。
因此,人们需要具备健康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获取、理解和应用健康信息,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健康。
健康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能对健康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了解,根据自身的需要合理运用健康信息、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使自身健康知识与身体状况相适应,从而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较快。
首先,相关学者落地问卷调查和定性研究,探究公众健康信息素养水平的现状。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无法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健康信息。
不少人甚至相信一些荒唐的偏方和非科学的疗法,会因此采用错误的治疗方法,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这说明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
其次,学者们开始探索教育培训及干预措施,为提高个体健康信息素养提供途径。
该领域的研究旨在较为系统地阐述如何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和训练。
比如开展健康知识的普及、建立识别和防范食品安全、涉毒涉艾病毒的培训和干预计划等。
此外,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还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健康信息。
结合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工具,开发良好的健康信息资源和健康类App等。
这些应用旨在提供更好的健康信息资源、加深人们的健康意识,促进人们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
在未来,研究者还需要从以下方面深刻研究健康信息素养。
首先,认识不同群体的健康信息素养现状。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健康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未来的研究必须切实关注到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制定有效的健康信息教育和干预措施。
其次,未来还需要研究更具体的健康信息素养内容,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医学进步的科技时代,研究人员应该重点关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医疗等新型健康信息来源和新技术的健康推广应用,加强对新型疾病、基因检测等健康领域的知识。
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慢性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它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原因。
随着慢性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研究慢性病健康素养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课题。
慢性病健康素养是指个体通过积极的健康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控制和预防慢性病的能力。
近年来,关于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教育与促进、自我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首先,教育与促进是提高慢性病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对慢性病预防和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可以增加人们对慢性病的认识和理解,并增强其防控意识。
此外,通过组织健康促进活动,如讲座、宣传和宣传册等,可以在社区中普及慢性病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其次,自我管理是慢性病健康素养的核心。
慢性病患者需要通过自我监测、管理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来控制疾病。
研究表明,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可以显著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合理的饮食控制、规律的体育锻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等。
此外,患者的自我管理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干预。
通过这些手段,慢性病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生活方式干预也是提高慢性病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
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例如,均衡的饮食结构、充足的运动、戒烟限酒等习惯可以显著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干预个体的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管理慢性病。
因此,加强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和实践对提高慢性病健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自我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对健康素养的测量、评估和提高策略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并在不同群体中进行推广和应用,以更好地提高慢性病健康素养。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年第20卷第4期J of Pub Health and PrevM ed 2009, Vol 20, Na 4 综述国内外居民健康素养研究进展胡晓云覃世龙马丽娜杜玉开[中图分类号] R181. 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2483 (2009) 04-0044-04当前,居民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而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则是这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素养作为一个与健康产出相关的变量,受到国内外学者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4年‘键康素养’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1990年后关于健康素养的研究才逐渐开始开展。
2006年,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众健康素养状况调查。
1健康素养概述1.1健康素养的提出健康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1974年一篇题为《健康教育和社会政策》 (health education as social po licy)的论文中。
该文章讨论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政策问题对卫生保健系统、教育系统、大众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并提出应为学生制定健康素养最低标准(1,2)。
从20世纪80年代末,健康素养这个名词陆续引入到研究中。
其后的10多年中,越来越多的医学键康教育机构把目光放在了对健康素养的研究上,其中包括医院、保健诊所、医药公司、医疗保险公司,还有一些专业协会、学会(如美国癌症学会、美国糖尿病协会、艾滋病健康教育机构等)。
他们研究目标人群的健康素养,目的在于使他们的服务最有效地作用于目标人群,并最大限度地唤起社区对某特定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1.2健康素养的涵义1995年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 (The N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andards)中,对健康素养的定义为:“个体获得、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并能运用信息和服务来促进个体健康的能力水平。
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进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素养成为公众的焦点。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的进展,涉及的研究历程、重要成果、影响因素和实践探讨。
健康素养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医学、公共卫生、社会学等。
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问卷调查、量表评估、实证研究等。
研究内容包括健康素养的测量与评估、影响因素分析、提升策略制定等。
虽然健康素养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标准化评估方法等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健康素养研究。
以下按照时间顺序,阐述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发展脉络。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健康素养的概念,认为健康素养是实现健康公平的重要途径。
21世纪初,欧盟、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纷纷开展健康素养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一是制定了健康素养评估工具和评估框架;二是分析了不同国家居民的健康素养状况;三是提出了提升健康素养的策略和措施。
国内健康素养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探讨健康素养的定义、内涵及评估方法;二是分析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地区差异;三是提出提升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其中,王烈等学者对老年人健康素养的研究,周英等学者对青少年健康素养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健康素养提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经济、教育等。
政策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健康教育事业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健康素养提升。
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助于提升健康素养,因为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自身健康。
教育方面,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健康的认识和意识是提升健康素养的关键。
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也会对健康素养产生影响。
实践探讨:如何将健康素养研究应用于实际生活健康教育及培训: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培训,提高他们对常见疾病的认知和预防能力,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健康素养影响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1974年,一篇名为《将健康教育视为社会政策》的文章将健康素养这一词带入了大众的视线,然而直到十几年后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关于健康素养的研究才正式开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健康成为了另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
要如何生活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有意义的,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是有害健康的,这些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而出现。
众多的研究表明,健康素养与身体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较高的健康素养,能保证人身体更为健康。
标签:健康素养;健康状况;研究1 什么是健康素养要研究健康素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健康素养。
研究表明,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不一定与其学历成正比[1]。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信息的交流从中获取全部对自身健康有好处的信息,所以,健康素养一词应运而生,所谓健康素养,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获取和理解有关健康的信息并运用到自身,从而保证自己身体健康的一种能力。
健康素养一般分为三部分,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技能[2]。
当然,健康素养并不仅仅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问题,它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要求人在理解并选择了正确的健康信息之后,将其运用到自身。
与健康素养容易混淆的另一个概念是健康教育,实质上两者是不同的,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从而保证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高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健康教育则是提高健康素养的手段。
2 影响健康素养的原因健康素养是人对于健康信息的理解和接收,所以其主体是人,健康素养的高低由人本身的理解能力、接收能力以及执行能力决定,一个人的文化程度与其健康素养的高低有着一定的联系,相比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的健康素养要相对高出一些[3]。
当然,健康知识的来源、理解的难易程度也是影响健康素养的另一个因素,就比如:喝水有益身体健康,它能保证人体所必需的水分。
大多数人都能理解执行,但你如果换成:H2O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送各种营养物质的载体,直接参与了新陈代谢,所以,每天摄入足够的H2O对人体正常的运转至关重要。
国内外医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人们对医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视逐渐增加。
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领域的中坚力量,其健康素养的培养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的学者们对医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对进行综述。
首先,国内外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健康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它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维度。
在生理方面,医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体质和体能,以应对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压力。
同时,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医学生常常面临着人命关天的工作,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以保持心理健康。
此外,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也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素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其次,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健康素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因素。
这些影响因素既包括个体内部的因素,也包括外部环境的因素。
个体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医学生的性格、性格特点以及个人价值观等。
外部环境的因素则包括医学教育体系、教育资源等。
医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价值观往往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因此对医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医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教育资源的充足也是医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
再次,国内外的研究也发现了医学生健康素养与其学业表现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具备良好健康素养的医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工作中的挑战,提高学业表现。
同时,他们也更容易适应职业发展中的工作需求,提高职业素养。
因此,医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体的健康和发展,也关乎医疗领域的整体发展。
最后,目前国内外在医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有效的工作和探索。
这些工作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规划等。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心理辅导的目的则是帮助医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发展规划的目的是帮助医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职业素养。
健康素养研究进展Progress of health literacy research郭 欣1,王克安2GUO Xin ,WAN G Ke 2an【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9982(2005)08-0590-04【关键词】 健康素养;健康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作者单位】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0050;2 新探健康研究发展中心,北京 100067【作者简介】郭 欣(1979-),女,四川南充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流行病学方法、人口健康素质、意外伤害。
从1990年第一篇关于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 2cy )的文章在美国发表,到2004年美国医学研究院发布关于健康素养的报告,其间十余年,国外涌现了大量以健康素养为主题的文章。
低健康素养给人民整体健康状况和国家卫生保健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它成为美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普通成年人实际阅读理解能力与健康相关信息交流所要求的标准之间相差多远、如何有效地促进医患交流以及怎样充分保护病人自主权利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医生们的重视。
1992年以来,健康素养研究在方法学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尤其是一些快速文化评估工具的开发使用,方便了研究人员积极探讨病人文化程度和健康结局之间关联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重大相关政策的出台。
由于国内尚未明确提出健康素养理念,现就国外健康素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国内研究的设想。
健康素养概念的提出健康和教育是人类资本的两大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备受学术界关注[1,2]。
在早期的研究中,常常采用“受学校教育年限”这个反映一般意义上文化程度的一个简单易得的、有效的定量指标,它被用来估计研究对象的健康相关知识水平。
事实上,学校教育年限和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已经得到确定[3,4]。
然而,真实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关联并不是绝对的。
常常会出现某人的实际阅读理解能力低于本人的学历水平[5]。
大学生健康素养研究进展岳姝婷;代晓霞【摘要】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 )指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民健康素养都较低。
2012年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8.80%,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全国城市居民水平。
%Health literacy refers to one's ability to acquire ,understand and process health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to enable sound health decision‐making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as claimed that residents in both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low healthliteracy .The results of Chines e residents health literacy sur‐veillance suggeste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adjusted health literacy in 2012 was8 .80% ,and the level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was the lowest .Recent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the level of health 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e level of health literacy among urban residents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4页(P280-282,286)【关键词】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作者】岳姝婷;代晓霞【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61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没有身体上的病痛,开始注重影响健康的其他因素,如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
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
伴随着环境的恶化、疾病的增多和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居民的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健康素养是近年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面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本文介绍了健康素养的发展、定义和评估工具。
结合目前国内外健康素养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健康素养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素养作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
问题,受到国内外政府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它既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标,也可以衡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结果或产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其具有核心作用。
尤其是近五年来,随着社会对国民的健康素养的关注,国内对健康素养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一、健康素养的提出
健康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1974年一篇题为《health education as social policy》的论文中。
20世纪80年代末,健康素养的研究才逐渐开展。
2006年,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众健康素养状况的调查。
2007年我国政府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三个基本点之一。
2009年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既是重要目标之一,又是各项指标最终实现的基本保证。
二、健康素养的定义
目前,各国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比较接受nlm和who的定义。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的定义: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取、理解、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做出适当的卫生健康决策的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包含提高和改善个人能力及健康行为的定义: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从而促进和维持健康。
健康素养不仅是个体具备的信息获取、理解、决策和其他在卫生保健系统运用自如、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而且健康素养是个人能力、文化因素、医疗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互动。
要求个体具有理性的思考分析的能力,通过做出健康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等高级认知技能和沟通提问方面等社会技能来改善自身
的健康状况,从而提高个体和整个社区群体的健康水平。
三、健康素养的评估工具
成人功能性健康素养测试(tofhla和s-tofhla),主要是用于测试病人对临床语境的基本理解来评估健康素养,如能否看懂处方的内容。
在1998年开发了简化版(s-tofhla),同样适合青少年健康素养测评。
成人医学素养快速评估(realm),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估计病人的知识水平并据此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材料或指导,测试内容是低健康素养的病人带来困难的词汇。
目前只有英语版,已在国外公共卫生界、医学研究和临床领域成功应用。
成人健康素养评估分量表(hlc),是美国进行2003年全国素养评估使用的健康素养评估工具,测试受试者临床、预防和合理使用健
康保健系统的健康素养。
测量的是成人对健康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和计算等素养水平。
成人公共健康素养知识测评,内容基于“facts for life”(生命事实),包括:出生,免疫,疾病,卫生,预防等13个方面。
目前还在完善中,以期在全球推广使用。
上述的测量工具采用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没有对口语交流、记忆存贮等方面测试,只是倾向于测量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来确定健康素养水平。
以致受试者实际具备的健康素养水平可能比测量结果低。
全面测量健康素养水平的测量工具的开发有待完善。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的现状
who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民健康素养普遍偏低。
美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民的健康素养,已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
2003年第二次全美成人素养调查结果发现 36%美国成年人健康素养有限。
2005年,23个国家参与的国际成人素养调查也显示近一半的人基本素养偏低。
据美国医学研究所(iom)报告,自2003年以来,因成年人健康素养缺乏,美国每年增加了本可避免的690亿美元医疗费用。
2008年一项研究指出健康素养缺乏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增高。
有研究表明提高健康素养在预防慢性疾病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健康素养对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影响”作为最新的一个研究前沿,在艾滋病方面尤其突出。
2.国内现状
我国健康素养的研究刚刚开展。
2008年1月4日,我国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这是世界上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健康素养也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
2009年12月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公布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仅为6.48%。
目前健康素养的调查对象一般包括城乡居民、学生、特殊群体、流动人口。
常用的评估工具是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项目办统一开发设计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有研究指出,影响个体健康素养的因素包括:贫穷、性别、缺乏教育和政治,年龄、语言障碍、文化的不同也有一定影响;群体的健康素养也受到医疗体系、教育体系、文化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2009年李春玉等认为健康素养可以通过其自我效能的作用影响患者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能力,间接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五、小结
健康素养的研究可能涉及科学素养、教育体系、信息技术、媒体素养、现存的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医疗保障制度等方面。
由于我国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同时需要政府的主导、社区的参与、卫生服务的支持等方面综合进行。
同时社区护理工作者应逐渐参与到健康素养研究中来,对健康素养的评估方法、干预手段及其在社区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前景等进行具体的研究与分析,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肖砾,陶茂萱.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61-363.
[2]mccray at.promoting health literac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2005,1 2(2):152-183.
[3]roberta,p.economic considerations of health literacy nurse econ.2005,23(4):173-80.
[4]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j].中国实用乡
村医生志,2008,15(5):1-2.
[5]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
报告.2009-12-28.
[6]贾雪媛,李春玉.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研究现状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0):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