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加工学【1-8章课后习题答案】

资源加工学【1-8章课后习题答案】

资源加工学【1-8章课后习题答案】
资源加工学【1-8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资源加工学概述

1.简述从选矿学、矿物加工学到资源加工学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

【解】资源加工学是由传统的选矿学、矿物加工学发展演变形成的新的学科体系。

研究手段

选矿学是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对天然矿物资源(通常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煤炭等)进行选别、分离、富集其中的有用矿物的科学技术,其目的是为冶金、化工等行业提供合格原料。

矿物加工学是在选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对天然矿物资源进行加工(包括分离、富集、提纯、提取、深加工等),以获取有用物质的科学技术。其目的已不单纯是为其它行业提供合格原料,也可直接得到金属、矿物材料等。

资源加工学是根据物理、化学原理,通过分离、富集、纯化、提取、改性等技术对矿物资源、非传统矿物资源、二次资源及非矿物资源进行加工,获得其中有用物质的科学技术

研究对象

传统选矿学、矿物加工学的研究对象均以天然矿物资源为主。

资源加工学的研究对象涉及以下几方面:

(1)矿物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煤炭等;

(2)非传统矿物资源。包括:

①工业固体废弃物:冶炼化工、废渣、尾矿、废石。

②海洋矿产:锰结核、钴结壳、海水中金属、海底热液硫化矿床。③盐湖与湖泊中的金属盐、重金属污泥。

(3)二次资源。包括:

①废旧电器:电视机、冰箱、音响等。

②废旧金属制品:电缆、电线、易拉罐、电池等。

③废旧汽车。

(4)非矿物资源。城市垃圾、废纸、废塑料、油污水、油污土壤等。

2.资源加工学学科包括那些领域它的学科基础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如何?

【解】学科领域

资源加工学包括四大学科领域:

矿物加工(Mineral Processing);矿物材料加工(Mineral Material Processing);二次资源加工(Secondary Material Processing);金属提取加工(Metal Metallurgical Processing)。可简称为4-MP。矿物加工是根据物理、化学原理对天然矿物资源进行加工,以分离、富集有用矿物;矿物材料加工是根据物理、化学原理,对天然及非传统矿物资源进行分离、纯化、改性、复合等加工,制备功能矿物材料;

二次资源加工是根据物理、化学原理,对二次资源进行加工,分离回收各种有用物质;

金属提取加工是根据物理、化学原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化学溶出、生物提取、离子交换、溶剂萃取等加工,以获取有价金属。

学科基础

资源加工过程中物料的碎解、分离、富集、纯化、提取、超细、改性、复合等过程,涉及矿物学、物理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力学、采矿工程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体现不同的学科基础,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

①工艺矿物学。与矿物学、岩石学的交叉,研究资源物料组成的分析、鉴别、表征,物料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为“加工”提供基本信息;

②粉碎工程。以岩石力学、断裂力学、晶体化学为基础,对所处理资源进行选择性碎解,解离或进行超细加工;

③重力场、流体力场中的分离。以流体力学、流体动力学为基础,根据所处理的物料的密度、粒度及形状差异,分离、富集不同物料。如黑钨矿与石英的分离,聚氯乙烯和聚乙烯的分离,城市垃圾中重物料与轻质物料的分离,铜线与橡胶的分离等。

④电磁场中的分离。以电磁学、静电学为基础的磁力分选和静电分选,根据所处理物料的磁性质或导电性的差异,分离不同物料。如磁性矿物与非磁性矿物的分离,导电矿物与非导电矿物的分离,磁性炭粉与废纸的分离,红血球与白血球的分离,带电塑料与不带电塑料的分离,铜线与铝线的分离等。

⑤浮选。是资源加工中最重要的技术,可加工处理各种矿物资源、二次资源及非矿物资源,

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表面化学、电化学、物理化学等几乎整个化学学科领域,形成了浮选电化学、浮选溶液化学、浮选剂分子设计、浮选表面化学等交叉研究领域。如硫化矿及非硫化矿的浮选、废纸及废塑料的浮选、废水中的离子浮选、油污水及油污土壤处理等。

⑥生物提取。涉及生物工程、冶金反应工程、矿物工程及采矿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主要处理各种低品位矿物资源、难选难冶矿物资源、海洋矿物资源及非传统矿物资源,直接从这些资源中提取有价金属。如铜、金矿的生物堆浸、地下溶浸,重金属污泥、海洋锰结核的处理等。

⑦化学分离。包括溶剂萃取、离子交换、膜分离、化学浸出等,涉及化学与化学工程、冶金反应工程等。处理复杂矿物资源、海洋矿物资源、工业废水等。

⑧化学合成。涉及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包括矿物材料的化学合成、矿物复合材料,矿物——聚合物复合材料等。

⑨表面改性。通过表面化学反应、选择性溶解、溶蚀、刻蚀、涂层等对矿物表面进行化学处理、制备功能矿物材料,涉及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

⑩聚集与分散。细颗粒的聚集与分散,矿物胶体体系的稳定与分散,溶剂萃取,球团、型煤、水煤浆制备等。涉及表面化学、颗粒学等领域。

资源加工过程计算机技术。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控制等领域。研究资源加工过程的数学模型、仿真、优化与自动控制。

3.资源加工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向有那些?

【解】资源加工学的研究对象涉及以下几方面:

(1)矿物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煤炭等;

(2)非传统矿物资源。包括:

①工业固体废弃物:冶炼化工、废渣、尾矿、废石。

②海洋矿产:锰结核、钴结壳、海水中金属、海底热液硫化矿床。

③盐湖与湖泊中的金属盐、重金属污泥。

(3)二次资源。包括:

①废旧电器:电视机、冰箱、音响等。

②废旧金属制品:电缆、电线、易拉罐、电池等。

③废旧汽车。

(4)非矿物资源。城市垃圾、废纸、废塑料、油污水、油污土壤等。

研究方向

①工艺矿物学。与矿物学、岩石学的交叉,研究资源物料组成的分析、鉴别、表征,物料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为“加工”提供基本信息;

② 粉碎工程。以岩石力学、断裂力学、晶体化学为基础,对所处理资源进行选择性碎解,解离或进行超细加工;

③ 重力场、流体力场中的分离。以流体力学、流体动力学为基础,根据所处理的物料的密度、粒度及形状差异,分离、富集不同物料。如黑钨矿与石英的分离,聚氯乙烯和聚乙烯的分离,城市垃圾中重物料与轻质物料的分离,铜线与橡胶的分离等。

④ 电磁场中的分离。以电磁学、静电学为基础的磁力分选和静电分选,根据所处理物料的磁性质或导电

性的差异,分离不同物料。如磁性矿物与非磁性矿物的分离,导电矿物与非导电矿物的分离,磁性炭粉与废纸的分离,红血球与白血球的分离,带电塑料与不带电塑料的分离,铜线与铝线的分离等。

⑤ 浮选。是资源加工中最重要的技术,可加工处理各种矿物资源、二次资源及非矿物资源,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表面化学、电化学、物理化学等几乎整个化学学科领域,形成了浮选电化学、浮选溶液化学、浮选剂分子设计、浮选表面化学等交叉研究领域。如硫化矿及非硫化矿的浮选、废纸及废塑料的浮选、废水中的离子浮选、油污水及油污土壤处理等。

⑥ 生物提取。涉及生物工程、冶金反应工程、矿物工程及采矿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主要处理各种低品位矿物资源、难选难冶矿物资源、海洋矿物资源及非传统矿物资源,直接从这些资源中提取有价金属。如铜、金矿的生物堆浸、地下溶浸,重金属污泥、海洋锰结核的处理等。

⑦ 化学分离。包括溶剂萃取、离子交换、膜分离、化学浸出等,涉及化学与化学工程、冶金反应工程等。处理复杂矿物资源、海洋矿物资源、工业废水等。

⑧ 化学合成。涉及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包括矿物材料的化学合成、矿物复合材料,矿物——聚合物复合材料等。

⑨ 表面改性。通过表面化学反应、选择性溶解、溶蚀、刻蚀、涂层等对矿物表面进行化学处理、制备功能矿物材料,涉及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

⑩ 聚集与分散。细颗粒的聚集与分散,矿物胶体体系的稳定与分散,溶剂萃取,球团、型煤、水煤浆制备等。涉及表面化学、颗粒学等领域。

○11资源加工过程计算机技术。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控制等领域。研究资源加工过程的数学模型、仿真、优化与自动控制。

4.资源加工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解】矿物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铁器时代,到煤、石油、天燃气、原子能的利用,人类社会生产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伴随着矿物资源利用水平的飞跃发展,矿物资源是冶金、化工、航天、建材、电力、轻工、核工业等行业的主要原料来源。虽然矿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很小,但它作为基础产业支撑着其它行业生产对原料的需求。在世界上,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矿产资源。

随着天然矿物资源地不断被开发利用,天然矿物资源量逐步减少,而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又不断增大,因此,必须寻找开发利用新的资源。非传统矿物资源、二次资源、非矿物资源必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利用,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的增加,还可减少环境污染,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章、物料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

1.什么是矿石、矿物、岩石三者关系如何?

【解】矿物(Mineral)是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他们具有均匀且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Rock)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矿石(Ore)指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能被利用的矿物组成的固体集合体。一般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2.二次资源包含哪些物料?

【解】二次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含有有价成份并有回收再利用的经济或环保价值的废弃物料,或称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废旧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音响等);废旧金属制品(如电缆、电线、易拉罐和电池等);废旧机器、废旧汽车;工厂“三废”

(废渣、废液、废气);生活废物(如垃圾、废纸)等。

3.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解】(1)物料的物相组成;

(2)物料中元素赋存状态;

(3)物料中物相嵌布特征;

(4)工艺产品的研究。

4.物料的几何特性包括那三项?

【解】颗粒的几何特征主要包括颗粒的大小、形状、表面积等。

5.物质的磁性可以分为那几类,其磁性强弱如何?

【解】固体物质的磁性可分为五类:逆磁性、顺磁性、反铁磁性、铁磁性和亚铁磁性。

6.简述铁磁质物质的磁化过程。

【解】在磁化磁场的作用下,铁磁质的磁化包括两个过程:畴壁的移动和磁畴的转动。畴壁移动时,与外磁场方向相近的磁畴的体积扩大,其他方向磁畴的体积缩小,以致消失

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畴壁附近的原子磁矩在外磁场的影响下逐渐转向,由体积缩小的磁畴方向转到体积扩大的磁畴方向的结果,壁移所需的外加磁场强度较小,所以在低磁场中,磁化以壁移为主,磁化曲线的OA段为畴壁的可逆位移,即磁场强度减到零时,磁化强度可沿OA曲线回降到零。AB段畴壁的位移是不连续的、跳跃式的、不可逆的。畴壁位移的不可逆性,是由于磁晶中的杂质和晶格缺陷阻碍畴壁的移动,这种阻力相当于一种摩擦力,当畴壁

越过这些障碍后,退磁时,它又妨碍畴壁回到原来的位置,因而产生磁滞现象。磁畴转动是磁畴逐渐转到与外磁场方向一致。畴转所需的外磁场强度较高,因此,在较高磁场中,磁化以畴转为主。当所有磁畴都转到外磁场方向时,磁化即达到饱和状态。磁化曲线的BC段是以畴转为主的磁化过程。

7.简述矿物磁性的分类,及其分选特点。

8.【解】根据磁性,按比磁化率大小把所有矿物分成强磁性矿物、弱磁性矿物和非磁性矿物。强磁性矿物:这类矿物的物质比磁化率X>×10-5m3/kg(或CGSM制中X>3×10-3m3/g),在磁场强度H0达120kA/m(~1500奥)的弱磁场磁选机中可以回收。属于这类矿物的主要有磁铁矿、磁赤铁矿(γ-赤铁矿)、钛磁铁矿、磁黄铁矿和锌铁尖晶石等。这类矿物大都属于亚铁磁性物质。

9.弱磁性矿物:这类矿物的物质比磁化率X<×10-6 m3/kg ~×10-7m3/kg(或CGSM制中X=6×10-4 cm3/g~10×10-6cm3/g),在磁场强度H0800 kA/m ~1600kA/m(10000奥~20000奥)的强磁场磁选机中可以回收。属于这类矿物的最多,如大多数铁锰矿物—赤铁矿、镜铁矿、褐铁矿、菱铁矿、水锰矿、硬锰矿、软锰矿等;一些含钛、铬、钨矿物—钛铁矿、金红石、铬铁矿、黑钨矿等;部分造岩矿物—黑云母、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蛇纹石、橄榄石、柘榴石、电气石、辉石等。这类矿物大都属于顺磁性物质,也有属于反铁磁性物质。

10.非磁性矿物:这类矿物的物质比磁化率X=×10-7m3/kg(或CGSM制中X<10×10-6cm3/g),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不能用磁选法回收。属于这类矿物的很多,如部分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辉铜矿、辉锑矿、红砷镍矿、白钨矿、锡石、金等;大部分非金属矿物——自然硫、石墨、金刚石、石膏、萤石、刚玉、高岭土、煤等;大部分造岩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等。这类矿物有些属于顺磁性物质,也有些属于逆磁性物质(方铅矿、金、辉锑矿和自然硫等)。

11.

8.物质磁化率和物体磁化率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9.物质体积磁化率为物质磁化时单位体积和单位磁场强度具有的磁矩

10.退磁因子不为零的磁化试样的磁化率叫做物体磁化率

11.物体体积磁化率小于物质体积磁化率,即,

12.物体比磁化率小于物质比磁化率,即。

13.

9.矿物的电性质有那些?

10.【解】矿物的电性质是指矿物的电阻、介电常数、比导电度以及电整流性等,它们是判断能否采用电选的依据。

11.电导率是长1cm, 截面积为1cm2的直柱形物体沿轴线方向的导电能力

12.矿物的电阻是指矿物的粒度d=1mm时所测定出的欧姆数值石墨是良导体,所需电压最低,仅为2800V,以它作为标准,将各种矿物所需最低电压与它相比较,此比值即定义为比导电度

13.矿物表现出的这种与高压电极极性相关的电性质称作整流性。

14.

15.简述矿物的价键类型及解理面规律。

16.【解】矿物内部结构按键能可分为四大类:

17.(1)离子键或离子晶格。

18.(2)共价键或共价晶格。

19.(3)分子键或分子晶格。

20.(4)金属键或金属晶格。

21.破碎时,矿物沿脆弱面——裂缝、解理面、晶格间含杂质区等处裂开,也会沿应力集中地区断裂。单纯离子晶格断裂时,常沿着离子界面断裂。

22.其解理面的规律是

23.(1)不会使基团断裂,如不会使方解石中的拆开;

24.(2)往往沿阴离子交界面断裂,只有当没有阴离子交界层时,才可能沿阳离子交界层断裂;

25.(3)当晶格中有不同的阴离子交界层或者各层间的距离不同时,常沿较脆弱的交界层或距离较大的层面间断裂。共价晶格的可能断裂面,常是相邻原子距离较远的层面,或键能弱的层面。

26.

27.简述非极性矿物与极性矿物的矿物内部结构与价键特性

28.【解】一般来说,矿物内部结构与表面键性有如下关系:

(1)由分子键构成分子键晶体的矿物,沿较弱的分子键层面断裂,其表面是弱的分子键。这类表面对水分子引力弱。接触角都在60°~90°之间,划分为非极性矿物(如石墨、辉钼矿、煤、滑石等)。

(2)(2) 凡内部结构属于共价键晶格和离子晶格的矿物,其破碎断面往往呈现原子键或离子键,这类表面有较强的偶极作用或静电力。因而亲水,天然可浮性小。具有强共价键或离子键合的表面的矿物称为极性矿物。

(3)

12.矿物表面自由能的数值取决于晶体断裂面的几何形状及表面原子所处的位置在矿物颗粒表面不同的位置:晶面上,棱面上和尖角上的表面张力的关系如何?

13.【解】表面自由能的数值取决于晶体断裂面的几何形状及表面原子所处的位置。棱边及尖角处的原子的配位数K小于表面平台处的原子配位数,故拥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表现出较强的活性。例如,立方晶格表面上不同位置处的离子结合能[9]分别为:

14.晶面上a

15.棱边上a

16.尖角上a

17.可以预料,不平整的破裂面上,棱边及尖角较多,比平整的破裂面具有更大的活性;再者,晶体破碎得愈细小,它的棱边能、尖角能在表面能中所占的比例亦逐步增大。

18.

13.硫化矿物表面氧化的几种形式及规律是什么?

【解】硫化矿物的表面氧化反应有如下几种形式(式2-55 ~ 2-58),氧化产物有两类,一是硫氧化合物,如、、和等,二是金属离子的羟基化合物,如、。

(1)

(2)

(3)

(4)

研究表明,氧与硫化物相互作用过程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氧的适量物理吸附,硫化物表面保持疏水;第二阶段氧在吸收硫化物晶格的电子之间发生离子化;第三阶段离子化的氧化学吸附并进而使硫化物发生氧化生成各种硫氧化基。

14.矿物表面电荷是由哪几种因素引起的?

【解】矿物表面电荷的起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优先解离(或溶解)

离子型矿物在水中由于表面正、负离子的表面结合能及受水偶极的作用力(水化)不同而产生非等当量向水中转移的结果,使矿物表面荷电。表面离子的水化自由能可由离子的表面结合能和气态离子的水化自由能计算。

即对于阳离子M+,(1)

对于阴离子X—,则(2)

根据何者负值较大,相应离子的水化程度就较高,该离子将优先进入水溶液。于是表面就会残留另一种离子,从而使表面获得电荷。

对于表面上阳离子和阴离子呈相等分布的1-1价离子型矿物来说,如果阴、阳离子的表面结合能相等,则其表面电荷符号可由气态离子的水化自由能相对大小决定[5]。

例如碘银矿(AgI),气态银离子Ag+的水化自由能为-441kJ/mol,气态碘离子I—的水化自由能

为-279kJ/mol,因此Ag+优先转入水中,故碘银矿在水中表面荷负电。

相反,钾盐矿(KCl)气态钾离子K+的水化自由能为-298kJ/mol,氯离子Cl—的水化自由能为-347kJ/mol,Cl—优先转入水中,故钾盐矿在水中表面荷正电。

对于组成和结构复杂的离子型矿物,则表面电荷将决定于表面离子水化作用的全部能量,即(1)式和(2)式。

例如萤石(CaF2)。已知:,;

;。

由(2-59)和(2-60)式得

即表面氟离子F—的水化自由能比表面钙离子Ca2+的水化自由能(正值)小。故氟离子F—优先水化并转入溶液,使萤石表面荷正电。转入溶液中的氟离子F—受表面正电荷的吸引,集中于靠近矿物表面的溶液中,形成配衡离子层

↑↑

矿物表面矿物表面配衡离子层

其他的例子有,重晶石(BaSO4)、铅矾(PbSO4)的负离子优先转入水中,表面阳离子过剩而荷正电;白钨矿(CaWO4)、方铅矿(PbS)的正离子优先转入水中,表面负离子过剩而荷负电。

(2)优先吸附这是矿物表面对电解质阴、阳离子不等当量吸附而获得电荷的情况。

离子型矿物在水溶液中对组成矿物的晶格阴、阳离子吸附能力是不同的,结果引起表面荷电不同,因此矿物表面电性与溶液组成有关。

例如前述白钨矿在自然饱和溶液中,表面钨酸根离子较多而荷负电。如向溶液中添加钙离子Ca2+,因表面优先吸附钙离子Ca2+而荷正电。又如,在用碳酸钠与氯化钙合成碳

酸钙时,如果氯化钙过量,则碳酸钙表面荷正电(+)。

(3)吸附和电离对于难溶的氧化物矿物和硅酸盐矿物,表面因吸附H+或OH—而形成酸类化合物,然后部分电离而使表面荷电,或形成羟基化表面,吸附或解离H+而荷电。以石英(SiO2)在水中为例,其过程可示意如下:

石英破裂:

H+和OH—吸附:→

电离:

其他难溶氧化物,例如锡石(SnO2)也有类似情况。

因此,石英和锡石在水中表面荷负电。

(4)晶格取代粘土、云母等硅酸盐矿物是由铝氧八面体和硅氧四面体的层状晶格构成。在铝氧八面体层片中,当Al3+被低价的Mg2+或Ca2+取代,或在硅氧四面体层片中,Si4+被Al3+置换,结果会使晶格带负电。为维持电中性,矿物表面就吸附某些正离子(例如碱金属离子——Na+或K+)。当矿物置于水中时,这些碱金属阳离子因水化而从表面进入溶液,故这些矿物表面荷负电。

15.离子型矿物表面阴阳离子的溶解规律是什么?

【解】离子型矿物在水中由于表面正、负离子的表面结合能及受水偶极的作用力(水化)不同而产生非等当量向水中转移的结果,使矿物表面荷电。

表面离子的水化自由能可由离子的表面结合能和气态离子的水化自由能计算。

即对于阳离子M+,(1)

对于阴离子X—,则(2)

根据何者负值较大,相应离子的水化程度就较高,该离子将优先

进入水溶液。于是表面就会残留另一种离子,从而使表面获得电荷。

16.简述石英在水中的荷电过程及其机理。

【解】对于难溶的氧化物矿物和硅酸盐矿物,表面因吸附H+或OH—而形成酸类化合物,然后部分电离而使表面荷电,或形成羟基化表面,吸附或解离H+而荷电。石英(SiO2)在水中荷电过程可示意如下:

石英破裂:

H+和OH—吸附:→

电离:

因此,石英在水中表面荷负电。

17.什么是接触角、三相润湿周边?

【解】在一浸于水中的矿物表面上附着一个气泡,当达平衡时气泡在矿物表面形成一定的接触周边,称为三相润湿周边。在一浸于水中的矿物表面上附着一个气泡,当达平衡时气泡在矿物表面形成一定的接触周边,称为三相润湿周边。通过三相平衡接触点,固—水与水—气两个界面所包之角(包含水相)称为接触角,以θ表示。

18.如何通过接触角鉴别颗粒表面的润湿性?

【解】在不同矿物表面接触角大小是不同的,接触角可以标志矿物表面的润湿性:如果矿物表面形成的θ角很小,则称其为亲水性表面;反之,当θ角较大,则称其疏水性表面。亲水性与疏水性的明确界限是不存在的,只是相对的。θ角越大说明矿物表面疏水性越强;θ角越小,则矿物表面亲水性越强。

19.简述润湿方程及其物理意义。

【解】或

上式表明了平衡接触角与三个相界面之间表面张力的关系,平衡接触角是三个相界面张力的函数。接触角的大小不仅与矿物表面性质有关,而且与液相、气相的界面性质有关。凡能引起任何两相界面张力改变的因素都可能影响矿物表面的润湿性。但上式只有在系统达到平衡时才能使用。

20.接触角的测量方法有那些躺滴法测润湿角应注意什么?

【解】(1)躺滴或气泡法;

(2)吊片法

(3)水平液体表面法

如果液滴很小,重力作用引起液滴的变形可以忽略,这时的躺滴可认为是球形的一部分。实际固体表面几乎都是非理想的,或大或小总是出现接触角滞后现象。因此需同时测定前进角(θa)和后退角(θr)。对于躺滴法,可用增减液滴体积的办法来测定,增加液滴体积时测出的是前进角,减少液滴体积时测出的为后退角。为了避免增减液滴体积时可能引起液滴振动或变形,在测定时可将改变液滴体积的毛细管尖端插入液滴中,尖端插入液滴不影响接触角的数值

第三章、粉碎与分级

1.粉碎作用在工业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什么是粉碎比部分粉碎比和总粉碎比的关系如何?

【解】粉碎作业在这些行业中应用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原料制备如烧结、制团、陶瓷、玻璃、粉末冶金等部门,要求把原料粉碎到一定粒度供下一步处理、加工之用。

共生物料中有用成分的解离使共生的有价成分与非有价成分或多种有价成分解离成相对独立的单体,然后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分离成各自单独的产品。

增加物料的比表面增大物料同周围介质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度,如催化剂的接触反应、固体燃料的燃烧与气化、物料的溶解、吸附与干燥以及强化粉末颗粒流化床的大接触面积传质与传热效率等。

粉体的改性在新材料,如一些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的制造中,就利用了粉碎过程中所产生的机械化学效应, 引起的粉末材料的晶体变形和性变来进行表面改性。

便于贮存、运输和作用如物料需要采用风力或水力输送,食品等以粉状使用。

用于环境保护如城市垃圾的处理、二次资源的利用中要将它们预先粉碎。

粉碎比:被粉碎物料粉碎前的粒度与粉碎产物粒度的比值。以i表示

i=i1×i2×i3×…×i n=D max/d max。

2.粉碎为什么要分段进行其各段的产品特性如何?

【解】矿石从开采出来到达到选矿要求,其粉碎比在3000~15000;如果是由矿物原料制备超细粉体材料,其粉碎比就更大。由于目前采用的粉碎设备结构上的原因,单靠一台粉碎设备是不可能达到最终粉碎目的的。因此,将原料粉碎到最终产品粒度要通过不同的设备完成,即通常都是分阶段进行的。粉碎各阶段产品粒度特征如表1所示。

表1粉碎各阶段产品粒度特征

阶段给料最大块粒度mm产品最大块粒度mm粉碎比

破碎粗碎1500~300350~1003~15中碎350~100100~103~15细碎100~4030~51~20

磨矿

一段磨矿30~101~1~100

二段磨矿1~1~100

超细粉碎~~1~1000

超微粉碎~1~1000

3.什么是选择性粉碎它与产品的粒度有何关系它在矿物加工过程中有什么意义?

【解】力学性质不均匀的物料在细磨过程中强度小的被磨细,强度大的则残留下来,这种现

象称选择性粉碎。

随磨矿时间的延长,矿物颗粒变细,软硬两种矿物的平均粒度差变小,磨碎时间足够长时,二者粒度可达到相同;软硬两种矿物小于产率差随磨矿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且时间愈长产率差值愈小,即粗磨下选择性磨碎现象显著,而细磨下选择性磨碎现象逐渐减弱。

4.什么是可碎系数如何用可碎系数判断颗粒的可碎性?

【解】可碎性系数

实践中常以石英作为标准的中硬矿石,将其可碎性系数定为1,硬矿石的可碎性系数都小于1,而软矿石则大于1。

在矿物加工实践中,通常按普氏硬度将岩石分为五个等级,以此来表示岩石破碎的难易程度。详见表2。

表2岩石破碎难易程度分类

硬度等级

σp

(kg/cm2)普氏硬度

系数

可碎性

系数

可磨性

系数

岩石实例

很软<200<2~石膏、石板岩

软200~8002~8~~石灰石、泥灰岩

中硬800~16008~16硫化矿、硬质页岩

硬1600~200016~20~~铁矿、硬砂岩

很硬>2000>20~硬花岗岩、含铁石英岩5.物料机械粉碎过程中粉碎机械对物料施力的方式有那些?

【解】物料粉碎是在机械力作用下进行的,任何一种粉碎机械都不只用一种力来完成粉碎过程。根据粉碎机械施力方式差异,粉碎施力种类有挤压、弯曲、剪切、劈碎、研磨、打击或冲击等,如图。对于某一种粉碎设备,多数情况下是以一种施力方式为主,若干种施力方式同时存在,这样有利于提高粉碎效率。

6.简述三种粉碎模型的特征

【解】(1)体积粉碎模型如图(a),整个颗粒均受到破坏,粉碎后生成物多为粒度大的中间颗粒。随着粉碎过程的进行,这些中间颗粒逐渐被粉碎成细粒。冲击粉碎和挤压粉碎与此模型较为接近。

(2)表面粉碎模型如图(b),在粉碎的某一时刻,仅是颗粒的表面产生破坏,被磨削下微粉成分,这一破坏作用基本不涉及颗粒内部。这种情形是典型的研磨和磨削粉碎方式。(3)均一粉碎模型如图(c),施加于颗粒的作用力使颗粒产生均匀的分散性破坏,直接粉碎成微粉成分。

7.简述三个粉碎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解】Rittinger的“表面积假说”认为“碎磨过程中所消耗的有用功与表面积成正比,与产品粒度成反比”。这种假说不太符合实际过程。

Kick提出“体积假说”认为:“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首先发生弹性变形,当外力超过该物体的强度极限时该物体就发生破裂,故破碎物料所需的功与它的体积大小有关”。这种假说适合于解释物料的粗碎过程。

综合以上两种假说Bond推出了“裂纹假说“,他认为:“物料在破碎时外力首先使其在局部发生变形,一旦局部变形超过临界点时则产生裂口,裂口的形成释放了物料内的变形能,使裂纹扩展为新的表面。输入的能量一部分转化为新生表面积的表面能,与表面积成正比;另一部分变形能因分子摩擦转化为热能而耗散,与体积成正比。两者综合起来,将物料粉碎所需要的有效能量设定为与体积和表面积的几何平均值成正比”。该假说接近于符合一般的粉碎过程,长期以来用于指导粉磨工艺和设备的研究,但至今没有从粉体特性和能量输入方面作出合理的科学解释。

8.什么是功指数?

9.【解】(1)

10.式中,F、P-——给料及产品中80%通过的方形筛孔的宽度(微米)

11.W ——将一短吨()给料粒度为F的物料粉碎到产品粒度为P时所消耗的功;12.W i——功指数,即将“理论上无限大的粒度”粉碎到80%通过筛孔宽(或65%通过筛孔宽)时所需的功。

13.

14.什么是助磨剂对助磨剂有什么要求简述助磨剂的助磨机理。

15.【解】在粉碎作业中,能够显著提高粉碎效率或降低能耗的化学物质称为助磨剂。16.从化学结构上来说,助磨剂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分散作用;能够调节料浆的粘度;具有较强的抗Ca+2、Mg+2的能力;受pH的影响较小等等。也即助磨剂的分子结构要与磨矿系统复杂的物理化学环境相适应。

17.对于助磨剂的助磨作用机理,主要提出了两种学说。一是“吸附降低硬度”学说:助磨剂分子在颗粒上的吸附降低了颗粒的表面能或者引起近表面层晶格的位错迁移,产生点或线的缺陷,从而降低颗粒的强度和硬度,促进裂纹的产生和扩展:二是“料浆流变学调节”学说:助磨剂通过调节浆料的流变学性质和颗粒的表面电性等,降低浆料(如矿浆)的粘度,促进颗粒的分散,从而提高浆料的可流动性,阻止颗粒在研磨介质及磨机衬板上的粘附以及颗粒之间的团聚。

10.什么叫分级分级的方式有那些?

【解】分级是将粒度不同的混合物料按粒度或按在介质中沉降速度不同分成若干粒度级别的过程。因此分级是物料按粒度分离的一种形式。根据分级的原理、设备及分级介质的不同,分级的方式有筛分分级、水力分级和气流分级。

11.筛分作业的形式或作用有那些?

独立筛分——当筛分产品作为最终产品供给用户使用时;

准备筛分——当筛分作业是为下一道工序提供不同粒级的原料时;

辅助筛分——当筛分与粉碎设备配合使用时;

预先筛分——当筛分作业用于粉碎前将粒度合格的物料预先分出时;

检查筛分——筛分作业用于控制粉碎产品粒度时。

筛分作业还可用于物料的脱水或分离矿浆,如选煤和洗矿的脱水及重介质选矿产物脱除介质等。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筛分物料的性质差别,筛分还可起到分选某些有用成分的作用,这种筛分称为选择筛分。

12.什么是筛分分析、标准筛、基筛、筛比筛序?

【解】筛分分析是将物料样品通过一系列不同筛孔的标准筛,筛分成若干个粒级,求得以重量百分数表示的粒度分布。标准筛是由一套筛孔大小有一定比例的、筛孔孔径和筛丝直径都按标准制作的筛子。标准筛筛孔尺寸有规律按一定比例逐渐变化构成筛序。各国都制定了不同的标准筛系列,常用的是国际标准筛和泰勒标准筛。标准筛由“基筛”和“筛比”两个参数决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传热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杨世铭-陶文铨)]

第一章 思考题 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试 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 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 )(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 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水壶很快就 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内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6. 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到热。试分析 其原因。 答:当没有搅拌时,杯内的水的流速几乎为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自热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小,当快速搅拌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强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大,热水有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杯壁的外侧,因此会显著地感觉到热。 7. 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情况可能使热 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圆筒壁,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热面积不相等,可能造成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8.有两个外形相同的保温杯A 与B ,注入同样温度、同样体积的热水后不久,A 杯的外表面就可以感觉到热,而B 杯的外表面则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试问哪个保温杯的质量较好? 答:B:杯子的保温质量好。因为保温好的杯子热量从杯子内部传出的热量少,经外部散热以后,温度变化很小,因此几乎感觉不到热。 第二章 思考题 1 试写出导热傅里叶定律的一般形式,并说明其中各个符号的意义。 答:傅立叶定律的一般形式为:n x t gradt q ??-=λλ=-,其中:gradt 为空间某点的温度梯度;n 是通过该点的等温线上的法向单位矢量,指向温度升高的方向;q 为该处的热流密度矢量。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地大硕士土地资源学真题

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概念(每题6分) 土地资源— 国土——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土地利用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有哪些特点?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将会采用什么措施去保护仅有的耕地? 2、用1—2个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概念( 每题5分共40分) 土地资源—— 土地所有制—— 土地报酬递减率—— 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2、分析一下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 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79 特别提示: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所有制 土地利用土地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些? 2、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3、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4、如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5、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2、阐述基本农田的涵义、保护对象及其农田保护区规划的思路,并论述其对解决我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79 特别提示: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问答题(每题20分,共80分)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3、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4、土地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二、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2、如何解决21世纪中国耕地状况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传热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 1-3 宇宙飞船的外遮光罩是凸出于飞船船体之外的一个光学窗口,其表面的温度状态直接影响到飞船的光学遥感器。船体表面各部分的表明温度与遮光罩的表面温度不同。试分析,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与遮光罩表面发生热交换的对象可能有哪些?换热方式是什么? 解:遮光罩与船体的导热 遮光罩与宇宙空间的辐射换热 1-4 热电偶常用来测量气流温度。用热电偶来测量管道中高温气流的温度,管壁温度小于气流温度,分析热电偶节点的换热方式。 解:结点与气流间进行对流换热 与管壁辐射换热 与电偶臂导热 1-6 一砖墙表面积为12m 2,厚度为260mm ,平均导热系数为1.5 W/(m ·K)。设面向室内的表面温度为25℃,而外表面温度为-5℃,确定此砖墙向外散失的热量。 1-9 在一次测量空气横向流过单根圆管对的对流换热试验中,得到下列数据:管壁平均温度69℃,空气温度20℃,管子外径14mm ,加热段长80mm ,输入加热段的功率为8.5W 。如果全部热量通过对流换热传给空气,此时的对流换热表面积传热系数为? 1-17 有一台气体冷却器,气侧表面传热系数95 W/(m 2·K),壁面厚2.5mm ,导热系数46.5 W/(m ·K),水侧表面传热系数5800 W/(m 2·K)。设传热壁可看作平壁,计算各个环节单位面积的热阻及从气到水的总传热系数。为了强化这一传热过程,应从哪个环节着手。 1-24 对于穿过平壁的传热过程,分析下列情形下温度曲线的变化趋向:(1)0→λδ;(2)∞→1h ;(3) ∞→2h 第二章 2-1 用平底锅烧水,与水相接触的锅底温度为111℃,热流密度为42400W/m 2。使用一段时间后,锅底结了一层平均厚度为3mm 的水垢。假设此时与水相接触的水垢的表面温度及热流密度分别等于原来的值,计算水垢与金属锅底接触面的温度。水垢的导热系数取为1 W/(m ·K)。 解: δλt q ?= 2 .2381103424001113 12=??+=?+=-λδ q t t ℃ 2-2 一冷藏室的墙由钢皮、矿渣棉及石棉板三层叠合构成,各层的厚度依次为0.794mm 、 152mm 及9.5mm ,导热系数分别为45 W/(m ·K)、0.07 W/(m ·K)及0.1 W/(m ·K)。冷藏室的有效换热面积为37.2m 2,室内、外气温分别为-2℃和30℃,室内、外壁面的表面传热系数可分别按1.5 W/(m 2·K)及2.5 W/(m 2·K)计算。为维持冷藏室温度恒定,确定冷藏室内的冷却排管每小时内需带走的热量。 解:()2 3 233221116.95.21101.05.907.015245794.05.1123011m W h h t R t q =+ ???? ??+++--=++++?=?= -λδλδλδ总 W A q 12.3572.376.9=?=?=Φ 2-4一烘箱的炉门由两种保温材料A 和B 做成,且δA =2δB (见附图) 。 h 1 t f1 h 2 t f2 t w δA δ B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传热学课后题答案整理

3-15 一种火焰报警器采用低熔点的金属丝作为传热元件,当该导线受火焰或高温烟气的作 用而熔断时报警系统即被触发,一报警系统的熔点为5000C ,)/(210 K m W ?=λ,3/7200m kg =ρ,)/(420K kg J c ?=,初始温度为250C 。问当它突然受到6500C 烟气加热 后,为在1min 内发生报警讯号,导线的直径应限在多少以下?设复合换热器的表面换热系 数为 )/(122 K m W ?。 解:采用集总参数法得: ) exp(0 τρθθcv hA -=,要使元件报警则C 0500≥τ ) exp(65025650500τρcv hA -=--,代入数据得D =0.669mm 验证Bi 数: 05.0100095.04) /(3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 ,宽2m ,厚0.2m ,导热系数为45W/(m.K),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 w1t 150C =?及 w1t 285C =?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2w2w121t t 285150q gradt=-4530375(w/m )x x 0.2λλ??--?? =-=-=- ? ?-????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 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q A 30375(32)182250(W) Φ=?=-??=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 ,长2.5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空气的h=73(W/m2.k),热流密度q=5110w/ m2,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 解:热流量 qA=q(dl)=5110(3.140.05 2.5) =2005.675(W) πΦ=??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w f hA t=h A(t t )qA Φ=??-= 管内壁温度为: w f q 5110t t 85155(C)h 73 =+ =+=?

1-1.按20℃时,铜、碳钢(1.5%C)、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 铝=237W/(m·K),λ 黄铜 =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 铜>λ 铝 >λ 黄铜 >λ 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0.12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0.0424+0.000137t W/(m·K) =0.0424+0.000137×20=0.04514 W/(m·K); 矿渣棉: λ=0.0674+0.000215t W/(m·K) =0.0674+0.000215×20=0.0717 W/(m·K); 由附录7知聚乙烯泡沫塑料在常温下, λ=0.035~0.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

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 ,宽2m ,厚,导热系数为45W/,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 w1t 150C =?及w1t 285C =?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2 w2w121t t 285150q gradt=-4530375(w/m )x x 0.2λλ??--??=-=-=- ? ?-????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 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q A 30375(32)182250(W)Φ=?=-??=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 ,长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空气的h=73(W/m 2.k),热流密度q=5110w/ m 2,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 解:热流量 qA=q(dl)=5110(3.140.05 2.5) =2005.675(W) πΦ=??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w f hA t=h A(t t )qA Φ=??-= 管内壁温度为:

w f q5110 t t85155(C) h73 =+=+=? 1-1.按20℃时,铜、碳钢(%C)、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铝=237W/(m·K),λ黄铜=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铜>λ铝>λ黄铜>λ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 W/(m·K) =+×20= W/(m·K); 矿渣棉: λ=+ W/(m·K) =+×20= W/(m·K);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 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地形与降水 2.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答: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2)坡度: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3)地貌类型: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3.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土壤和地下水 (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形成各种沉积物 4.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答:(1)水文条件: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水文地质 (2)地球化学条件: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的规律。 5.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传热学第五版完整版答案

1.冰雹落地后,即慢慢融化,试分析一下,它融化所需的热量是由哪些途径得到的? 答:冰雹融化所需热量主要由三种途径得到: a 、地面向冰雹导热所得热量; b 、冰雹与周围的空气对流换热所得到的热量; c 、冰雹周围的物体对冰雹辐射所得的热量。 2.秋天地上草叶在夜间向外界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叶面有露珠生成,请分析这部分热量是通过什么途径放出的?放到哪里去了?到了白天,叶面的露水又会慢慢蒸发掉,试分析蒸发所需的热量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的? 答:通过对流换热,草叶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通过辐射,草叶把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物体上。白天,通过辐射,太阳和草叶周围的物体把热量传给露水;通过对流换热,空气把热量传给露水。 4.现在冬季室内供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就你所知试分析每一种供暖方法为人们提供热量的主要传热方式是什么?填写在各箭头上。 答:暖气片内的蒸汽或热水 对流换热 暖气片内壁 导热 暖气片外壁 对流换热和 辐射 室内空气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暖气片外壁 辐射 墙壁辐射 人体 电热暖气片:电加热后的油 对流换热 暖气片内壁 导热 暖气片外壁 对流换热和 辐射 室内空气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红外电热器:红外电热元件辐射 人体;红外电热元件辐射 墙壁 辐射 人体 电热暖机:电加热器 对流换热和辐射加热风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冷暖两用空调机(供热时):加热风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太阳照射:阳光 辐射 人体 5.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传热现象,如加热、冷却、冷凝、沸

腾、升华、凝固、融熔等,试各举一例说明这些现象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答:加热:用炭火对锅进行加热——辐射换热 冷却:烙铁在水中冷却——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凝固:冬天湖水结冰——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沸腾:水在容器中沸腾——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升华:结冰的衣物变干——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冷凝: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冷凝——对流换热和导热 融熔:冰在空气中熔化——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5.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穿单衣感到舒服,而冬季在保持同样温度的室内却必须穿绒衣,试从传热的观点分析其原因?冬季挂上窗帘布后顿觉暖和,原因又何在? 答:夏季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高,室外物体向室内辐射热量,故在20℃的环境中穿单衣感到舒服;而冬季室外温度低于室内,室内向室外辐射散热,所以需要穿绒衣。挂上窗帘布后,辐射减弱,所以感觉暖和。 6.“热对流”和“对流换热”是否同一现象?试以实例说明。对流换热是否为基本传热方式? 答:热对流和对流换热不是同一现象。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的换热过程为对流换热,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相混合的换热过程为热对流,对流换热不是基本传热方式,因为其中既有热对流,亦有导热过程。 9.一般保温瓶胆为真空玻璃夹层,夹层内两侧镀银,为什么它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并分析热水的热量是如何通过胆壁传到外界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 ,宽2m ,厚0.2m ,导热系数为45W/(m.K),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w1t 150C =?及w1t 285C =?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 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 ,长2.5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空气的h=73(W/m2.k),热流密度q=5110w/ m2,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 解:热流量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管内壁温度为: 1-1.按20℃时,铜、碳钢(1.5%C )、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铝=237W/(m·K),λ黄铜=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铜>λ铝>λ黄铜>λ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0.12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0.0424+0.000137t W/(m·K) =0.0424+0.000137×20=0.04514 W/(m·K); 矿渣棉: λ=0.0674+0.000215t W/(m·K) =0.0674+0.000215×20=0.0717 W/(m·K); 由附录7知聚乙烯泡沫塑料在常温下, λ=0.035~0. 038W/(m·K)。由上可知金属是良好的导热材料,而其它三种是好的保温材料。 1-5厚度δ为0.1m 的无限大平壁,其材料的导热系数λ=100W/(m·K),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画出稳态导热时如下两种情形的温度分布并分析x 方向温度梯度的分量和热流密度数值的正或负。 (1)t|x=0=400K, t|x=δ=600K; (2) t|x=δ=600K, t|x=0=400K;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 无限大平壁在无内热源稳态导热时温度曲线为直线,并且 x x 02121t t t t t dt x dx x x 0 δ δ==--?===?-- x x 0x t t q δλ δ==-=- (a ) (1) t|x=0=400K, t|x=δ=600K 时 温度分布如图2-5(1)所示 图2-5(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