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及节日课件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山南藏历新年习俗及文化内涵
山南藏历新年是藏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
1. 掸墓:在过年前,藏族人会自发地前往祖先坟墓,掸去坟墓上的灰尘,祭祀祖先,以表达尊重和缅怀的意思。
2. 点灯:在新年来临的前夜,每个家庭都会点亮酥油灯,以示向佛祖的敬仰和祈愿,同时表示迎接新年的到来。
3. 赛马:在藏历新年期间,赛马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参赛的马匹身穿盛装,主人和观众都着传统服饰,场面非常热闹。
4. 火把节:火把节是藏区藏历年末较为盛大的民间庆祝活动之一,也被誉为“雪域最壮观的节日”。
节日当天,人们手持火把燃烧,跳动着前往喇嘛寺庙,祈福众生平安。
5. 哈达送礼:哈达是藏族人互赠的一种礼物,尤以蓝色和白色为佳。
在新年期间,人们会相互送达哈达,表达祝福和感恩之情。
6. 贴门神:在过年前后,藏族人会在自家门上贴上吉祥物和门神,以驱除邪气,迎来好运。
通过这些传统节日活动,人们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和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藏族人民崇尚自然、敬畏神灵、互助互爱、感恩思考、奋发向前的精神。
Tibetan New YearTibetan New Year called Losar falls on the 25th day of the 10th month of the Tibetan calendar (late January or early February). The word Losar is a Tibetan word for New Year. LO means year and SAR means new. Losar celebrations take place over a week. People eat sumptuous meals,offer prayers to their family deities and visit nearby monasteries.Traditional ways of celebrating Losar have changed somewhat through time. For example,fireworks are a relatively recent addition to Losar, but have grown in popularity until today they are possibly Losar's main attraction (at least among youths). These days,on the first day of New Year, good tidings ring out all across the area by' means of the electronic media,and New Year celebrations are broadcast on television.注释:Monastery: 寺庙藏历新年:藏历年,在每年藏历的10月25日(一般在公历的1月底2月初)庆祝。
Tibetan New YearTibetan New Year called Losar falls on the25th day of the10th month of the Tibetan calendar (late January or early February).The word Losar is a Tibetan word for New Year.LO means year and SAR means new.Losar celebrations take place over a week.People eat sumptuous meals,offer prayers to their family deities and visit nearby monasteries.Traditional ways of celebrating Losar have changed somewhat through time.For example,fireworks are a relatively recent addition to Losar,but have grown in popularity until today they are possibly Losar's main attraction(at least among youths).These days,on the first day of New Year, good tidings ring out all across the area by'means of the electronic media,and New Year celebrations are broadcast on television.注释:Monastery:寺庙藏历新年:藏历年,在每年藏历的10月25日(一般在公历的1月底2月初)庆祝。
藏历新年的节日习俗有哪些藏历新年当然就是藏族人民的新年了,那么藏族人民的新年是怎样的呢?藏历新年的节日习俗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藏历新年的节日习俗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为藏历新年做准备了。
要准备的物品有牛羊肉、酥油、清油、青稞等食材,华美的民族服饰,祭祀时盘供所用的油炸面食、羊头、青苗,装饰屋顶的经幡、彩帏,还要进行大扫除、酿青稞酒等各种准备工作。
此外,制作切玛,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之事。
切玛是一种供物,外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斗,里面盛着炒青稞和用酥油拌好的糌粑,上面插着青稞穗和酥油花。
新年期间,人们把切玛供奉在家中,祈愿来年丰收。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是藏历新年的除夕。
这一天,吃古突和驱鬼仪式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活动。
古突是藏族的特色食物——面疙瘩里加萝卜、羊肉、辣椒等。
古突不能吃完,吃剩的古突须倒入一个破陶罐里,再用糌粑揉成小团,揩拭身体之后一并放入陶罐,据说可以祛除秽气。
傍晚时分,驱鬼仪式开始。
一人拿着破陶罐,另一人手执点燃的禾秸跟随其后,走遍每个房间,口中喊着“出来吧,出来吧”,同时做出驱鬼的样子。
最后将燃烧的秸秆和破陶罐扔向附近的路口,象征把鬼驱走。
至此,仪式结束。
翌日即正月初一,头一件事便是去河边抢吉祥水。
藏民们信奉新春的第一桶水最为圣洁、甘甜,谁家能汲到这第一桶水,在新的一年便能免去灾祸,吉祥如意。
汲水回来,全家换上节日的盛装,按长幼次序入座,食用以人参果、酥油和糖做成的吉祥饭。
饭后,每人要抓几粒切玛中盛放的青稞和糌粑,撒向天空来祭祀神灵,然后自己拈食一点。
这时人们要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恭贺新年。
这一天须闭门谢客,在家中进行祭神、祈愿和佛事活动。
从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登门拜访的人在门外高声祝福,男主人听到后手捧切玛出来迎接,客人先取一些切玛中的糌粑、青稞撒向空中,然后自己尝一些。
在互致问候后,客人被请进门,这时候女主人提着系上哈达的铜壶出来向客人敬青稞酒。
为表尊敬,客人须三口饮尽一杯。
西藏的固定节日走进藏历新年的欢乐氛围西藏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在西藏的固定节日中,藏历新年是最重要和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西藏人民迎接新年的日子,也是传承和弘扬西藏文化的重要时刻。
走进西藏的固定节日,我们将会感受到浓厚的欢乐氛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藏历新年,又称“洞爷节”或“贡日”,是西藏人民最重要和最隆重的节日。
它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为期十五天。
藏历新年是根据藏历历法进行计算,每年开始时间不同,一般在阳历的一月或二月份之间。
在洞爷节的前几天,西藏各地的寺庙会陆续开始放响鞭炮,拉响庆祝的号角。
人们开始忙碌准备祭祀和庆祝活动,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洗涤一年的疲惫和陈旧。
同时,还会准备各种美食和传统的节日装饰。
正月的初一是洞爷节的重要日子,被称为“发贡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灵,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风调雨顺。
同时,家人互相拜年,许下美好的祝福。
人们身着传统的西藏服饰,佩戴鲜艳的装饰品,摆放各种吉祥物和贡品,场面热闹而喜庆。
除了家庭祭祀,西藏各地的寺庙也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和活动。
在寺庙里,信徒们沉浸在庄严神圣的氛围中,听取佛经的诵读和寺庙高僧的布教。
此外,寺庙还举行各种游艺和集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参与。
在洞爷节期间,西藏还会举行传统的舞蹈、唱戏和摔跤等民俗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藏戏”,它是藏族人民最喜爱和擅长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藏戏经常在节日期间上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此外,摔跤比赛也是洞爷节期间的一大亮点,各地的选手会前来比拼身手,展现勇敢和力量。
洞爷节期间,西藏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也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人们会制作和展示各种艺术品和手工制品,如藏式唐卡画、饰品和手工编织品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的藏艺爱好者和收藏家。
总之,西藏的固定节日——藏历新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可以感受到西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藏族藏历新年舞狮赛马在中国西藏地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藏族藏历新年。
作为藏族人民传统的重要庆祝活动,藏历新年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其中舞狮赛马是一项备受瞩目的传统表演活动。
一、舞狮赛马的历史渊源舞狮赛马作为藏族传统的庆祝活动,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早在几百年前,藏族人民就开始通过舞狮和赛马来庆祝新年。
当时,舞狮被视为一种驱邪的仪式,能够驱逐疫病,保护村庄的平安。
而赛马则是展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也代表着丰收和繁荣的预兆。
二、藏族舞狮的表演形式藏族舞狮是藏传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宗教、民间艺术和运动元素。
一般来说,藏族舞狮分为两种表演形式:面具戏和人偶戏。
1. 面具戏面具戏是一种由舞狮人化妆成狮子形象,戴上狮头面具进行表演的形式。
在藏传佛教寺庙和村庄里,可以看到舞狮团队表演,他们身穿色彩鲜艳的服装,手持鞭炮和乐器,在舞台上跳跃嬉戏,犹如欢快的小狮子。
他们用舞蹈、音乐和杂技,表达祝福和祈福的愿望,同时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人偶戏人偶戏是利用木偶、布偶或陶偶来表演舞狮的形式。
人们通过拉线和控制木偶的动作,使其栩栩如生地模仿狮子的动作和神态,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传统上,人偶戏舞狮多在家庭庆祝或社区集会中进行,表演者通常选自家族、乡村中年轻的男子,以展示他们的力量和技艺。
三、藏族赛马的精彩瞬间除了舞狮,赛马也是藏族新年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在藏区的草原上,举办赛马比赛已经成为一项久负盛名的传统活动。
每年的新年期间,来自各个地方的骑手和马匹齐聚一堂,在草原上进行激烈的角逐。
1. 赛马的起源藏区的赛马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农耕社会时代,赛马被视为一种展示勇敢和力量的方式。
古人们通过赛马来选拔婚姻对象,以及进行部落间的友好竞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赛马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了体现牧民文化和民族自豪感的标志。
2. 赛马比赛的形式藏族赛马比赛可以分为长程赛和短程赛两种形式。
藏族传统节日的风俗藏族与汉族不同的是,藏族使用的是藏族日历。
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着自己民族特别的传统节日。
那么藏族都有着哪些传统节日呢?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藏族传统节日的风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蔵族传统节日的风俗1、藏历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藏族开始了藏历年。
藏历年是一种节日习俗,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
在藏历年中,其饮食风俗习惯,虽然吃的东西不同,但是过的习惯跟汉族是一致的,如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吃年夜饭,出息晚上,大家人再聚到一起,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
年初一要预祝新的一年好运气,分别再拜年。
初二回礼,相互送礼物,并且穿新衣服。
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
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
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2、上九节(农历正月初九)流行于宝兴县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
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
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3、谢水节(农历三月初六)流行于冕宁县一带。
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
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
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
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
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
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
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
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
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2024年藏历新年是几月几号藏历新年简介藏历新年,又称“洛桑会”、“噶尔梦”、“正月朔”,是藏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藏历的第一个月,通常在阳历的1月至3月之间举行,日期会因为每年的藏历闰月而有所不同。
藏历新年不仅仅是藏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福的时刻,也是他们团聚欢乐、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日子。
2024年藏历新年日期根据藏历计算,2024年的藏历新年日期是阳历xxxx年x月x日。
藏历新年通常持续数天,期间有一系列传统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舞蹈、赛马、民俗游戏等,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向亲朋好友问候祝福。
藏族新年庆祝活动藏族新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让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便是“舞狮”。
在新年期间,身着狮子服装的人们跳舞表演,寓意驱邪避祸,为来年带来好运。
此外,还有扎西米、沙龙等传统民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
藏族新年美食藏族新年也是一场美食盛宴,人们会准备精美的藏族菜肴,如酥油茶、青稞酒、酥油饼等,款待亲朋好友。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传承着丰富的藏族饮食文化。
感受藏族新年参与藏族新年庆祝活动,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还可以体验到藏族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新年期间,人们互相赠送祝福,共同庆祝节日,营造出一种融洽、温馨的氛围。
结语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祝福。
2024年的藏历新年即将到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共同庆祝这个喜庆的时刻。
以上是关于2024年藏历新年的相关信息和庆祝活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在新年里幸福快乐!。
藏历新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藏历新年,即藏历正月初一,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藏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作为西藏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藏历新年有着独特的民俗活动和庆祝方式,被誉为“西藏的春节”。
这篇文章将围绕藏历新年的名词解释展开,简要介绍藏历新年的起源、庆祝活动和文化内涵。
一、藏历新年的起源藏历新年,又称洛若祭、诺那等,起源于早期宗教祭祀和祈求丰收的活动。
根据历史记载和口头传承,藏历新年最早源于宗教仪式,以庆祝格萨尔王兴起和祈求来年的丰收和祥和。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历新年成为藏族人民共同庆祝的节日,也反映了藏族人民对农耕文化和自然灾害的关注。
二、藏历新年的庆祝活动1. 正月二十九:准备年食,即为新年前一天,家庭成员齐聚一堂,准备迎接新年的盛宴。
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如高原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牛羊肉等,以及特色的传统糕点,人们欢聚一堂,围坐在一起享用美食。
2. 初一:欢庆祭祀,初一是藏历新年的正式开始,一大早,人们会穿上盛装,前往佛寺或神山参拜,向神佛祈福祈求来年好运和平安。
同时,人们还会点燃鞭花和燃放烟火,制作各种传统装饰品,如经幡、彩灯等,给整个村庄增添喜庆的氛围。
3. 舞狮表演:藏族舞狮是藏历新年期间最具特色的庆祝活动之一。
一只用布、绸等材料做成的巨型狮子,由数人共同操作,舞动着欢迎来宾和信众。
舞狮形象威武庄重,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欢快的音乐节奏,给人们带来轻松愉快的氛围。
三、藏历新年的文化内涵1. 丰收祭祀:藏族人民在藏历新年期间,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上天恩赐和丰收的感激之情。
这种丰收祭祀的风俗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尊重,同时也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农耕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密不可分。
2. 亲情团聚:藏历新年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的藏族人民,都会尽力回家与家人团聚。
藏族人民重视家庭纽带的关系,藏历新年是彼此问候、互赠礼物的时刻,家人之间的亲情得以更进一步的升华。
3. 文化传承:藏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和习俗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节日风俗藏族使用的是藏族日历。
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着自己民族特别的传统节日。
那么具体有哪些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藏族节日风俗,希望大家喜欢!藏族节日风俗1、藏历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藏族开始了藏历年。
藏历年是一种节日习俗,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
在藏历年中,其饮食风俗习惯,虽然吃的东西不同,但是过的习惯跟汉族是一致的,如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吃年夜饭,出息晚上,大家人再聚到一起,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
年初一要预祝新的一年好运气,分别再拜年。
初二回礼,相互送礼物,并且穿新衣服。
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
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
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2、上九节(农历正月初九)流行于宝兴县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
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
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3、谢水节(农历三月初六)流行于冕宁县一带。
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
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
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
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
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
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
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
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
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4、转山会(农历四月八日)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
我们的传统节日——藏历新年
我的家乡在雪域高原新城——天祝藏族自治县,那里有圣洁的白牦牛,雄伟的马牙雪山,还有热情好客的藏家儿女。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藏历新年。
新年一大早,阿爷起来便挤好了新鲜的牛奶,阿奶开始熬制奶茶,炊烟袅袅,茶香扑鼻,不一会儿,一大锅奶茶翻滚着香味,使我馋得直流口水。
阿爸拿来了上好的酥油,放在了龙碗里,阿妈舀上熬好的奶茶,金黄的酥油化开了,荡漾在洁白的奶茶上,闻一闻,真香啊!这天,人们还要吃手抓羊肉。
阿爷说,藏历新年这天吃手抓羊肉象征着幸福美满,来年五畜兴旺,庄稼丰收。
当阿爸把一只羊剁成大块时,我已迫不及待地端起盆子把肉倒进了大锅里,围在灶火旁等待吃超香的手抓肉。
整个下午,村庄里都飘着手抓羊肉的香味。
晚上的节目更热闹。
大人小孩都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村里的大场上,围着篝火跳锅庄。
音乐响起来了,篝火燃起来了,锅庄跳起来了,全村男女老少的脸都被篝火映红了,欢乐荡漾在他们的脸上,欢呼声、笑声、孩子们的呐喊声响彻了整个村庄,幸福洋溢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很美吧!希望你有机会也来我的家乡和我一起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藏历新年。
难忘的藏历新年
时间:2018-10-22 13:12:49 | 作者:次旺向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喜欢的节日,有的人喜欢母亲节,有的人喜欢中秋
节,有的人喜欢儿童节,而我最喜欢的节日是藏历新年。
每到节前,我们家乡的人民们都很快乐地问我们:“亲爱的小孩们,你们喜不
喜欢藏历新年?“我们都说,那是当然喜欢呀!因为每到藏历新年,全家人都
会在一起:我们在河边洗家具,聊有意思的事情,真的是非常幸福快乐。
藏历新年对我们家乡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那一天,家乡的人都会一大早
起床,然后互相说“新年快乐,扎西得勒,身体健康,美妙幸福,百年无
病”!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穿着很美很帅的藏装。老人们说:”亲爱的,今
天呢是我这一年中最快乐的一天,想吃什么就吃,想做什么就做,真的很快
乐。“到了中午,全家的老老小小都快乐地唱着歌,每个人都面带笑容地跳着
舞。真的是很开心的节日。
藏历新年之所以让我们觉得十分开心,是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是和自己
的家人在一起。幸福美满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家一边吃东西一边谈谈自己
的家乡,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团团圆圆的一家人组成了一个
和谐、快乐、幸福的节日。
一家人在一起真的很幸福。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藏历新年,我更爱我的
的家人。
藏族有什么节日知识按藏历来计算,几乎月月有节日。
小伙伴们不要太羡慕哦,跟小编来看看藏区主要的节日吧!藏族新年藏历新年,是西藏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藏历新年的庆祝共计15天,主要的庆祝活动在头三天。
在藏历新年的第一天会喝青稞酒。
藏历年第二天被称为国王节(上师节)。
虽然它往往落在同一天,在农历新年(有时差一天或一月或一月又一天),但一般不认为是文化相关的假日,虽然藏历借鉴了农历的一些功能。
2018年农历春节与藏历是同一天。
酥油花灯节元月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即元月十五酥油花灯节。
白天,人们到各寺进香朝佛,夜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高者达三层楼房,低者也有两层楼高。
上面摆有酥油做成的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或高大宏伟,或小巧玲珑,加上成百盏灯光的照耀,使整个街道光彩夺目,辉煌灿烂。
林卡节藏历五月十五日是林卡节。
藏语称“藏木林吉桑”,意为世界焚香日,世界快乐日,据说是以此纪念莲花生大师曾于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
热爱大自然又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带着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种美味食品来到林荫密布的林卡,搭起帐篷,边吃边喝边歌舞,尽情享受大自然。
各帐篷间还互相邀请,并有民间艺人到此献艺,此节日常常延续达一月之久。
藏韵圣宴藏品:莲花生大士唐卡雪顿节藏历七月一日,是雪顿节,意为“吃酸奶的节日”,由于雪顿节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为“藏戏节”。
17世纪以前,“雪顿”纯属宗教活动。
按当时的法规戒律,僧人在夏日要行长净、夏安居之事,其间禁止出门,几十天开禁后方可下山,百姓们在下山时要准备酸奶布施,此为“雪顿”的来源。
17世纪中叶,加入了演出藏戏的内容,“雪顿节”也固定下来,但宗教及娱乐活动仍被限制在寺庙之外。
直到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并成为__喇嘛的夏宫,雪顿节的活动才移至罗布林卡,百姓也被允许入园观戏,从此形成一整套固定的节日仪式。
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藏历新年及节日
7月28日至8月15日第三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将在我省举行。这次活动
对进一步弘扬青海优秀民族文化,打造青海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丰富人民群众的
精神文化生活,树立青海改革开放新形象,,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都具
有重要的意义。本报特组织一版反映我省民族文化瑰宝的专刊,为本届民族文化
旅游节添彩。
藏族拉伊
“拉伊”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藏区的一种反映爱情内容的山歌艺
术。“拉伊”种类繁多,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拉伊”的曲调因不同地域
而具有多种风格,有的强调音乐的语言性,节奏比较紧凑;有的旋律深情、悠扬,
形成比较自由、婉转的长调山歌风格;有的旋律甜美、节奏规整,形成雅致、端
庄的抒情歌曲风格等。
“拉伊”脱胎于山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它的形成与藏族一万年前
产生的雏型语言直接相关。随着六千多年前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拉伊”逐渐以
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公元七世纪三大藏区的划分,促成“拉
伊”在“下部多康”之安多藏区的广泛传播。
玉树卓舞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素有三江之源,歌舞之
乡的美称,其中尤以玉树卓舞蜚声海内外。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内容广泛,主要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反
映了人们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感情。完整的卓舞演出形式分为祭奉神佛的序
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等三个部分,它不但表现出强烈的自
娱性,而且有非常浓厚的庆典性、仪式性和高超的表演性,因而在功能上又分为
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深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
玉树卓舞的结构由慢、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语言华
丽、精辟,音乐沉稳、激昂,舞步凝重、热烈,总体上以庄重、舒缓、豪迈、奔
放见长。
土族盘绣
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土族。土族所
独有的盘绣艺术,装扮着土族人民的民族服饰,也装点出一个民族灿烂的心情。
土族盘绣是土族刺绣的一种。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
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
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
值。
黄南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我国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产生于公元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
族地区,后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
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
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涉及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
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体现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热贡艺术在传统的创作习惯中,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
藏传佛教信仰服务。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随着大量佛徒的还俗,开始流向
民间,并在民间传播。
热贡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吴屯村、年都乎村、尕
沙日村、郭麻日村等村落,并自成体系,其中吴屯村以绘画为主,兼事雕塑和堆
绣;年都乎村以堆绣为主,兼事雕塑、唐卡和壁画创作;尕沙日村和郭麻日村以
唐卡和壁画创作为主。热贡艺术以其精美的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成为
艺术瑰园中的一朵奇葩。
加牙藏毯
、藏毯是青海藏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安多藏
区和康巴藏区在藏毯的编织工艺及图案设计上有所不同。康巴藏区较多地保留了
传统藏毯的编织技艺;而安多藏区则在图案的设计上,突出表现了藏汉文化融为
一体的独特风格,构思巧妙,色调和谐统一。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是安多藏
毯的主要发源地。
加牙藏毯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等。加
牙藏毯品种繁多,工艺讲究,采用的是植物染料低温染色、低温洗毯,毛质不易
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性好、不脱色掉毛。
民和三川纳顿节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的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举行纳顿
节的三川地区,包括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各地举行纳顿节的
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7月12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
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直延续到农历9月15日结束,历时63天,
因而被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节的筹备和举办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筹备、小会和正会。
筹备:从每年的清明节开始,三川各地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
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节的总负责人和执行负责人即“大牌头”和“小牌头”,
负责节前筹集纳顿节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等。
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
大小牌头敲锣打鼓,用轿子迎来二郎神像,村民进行还愿、献祭、占卜、念经、
布施等一系列活动。
正会: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纳顿属于乡人傩,具有久远的历史,以民间信仰为纽带,连接村落,年年举行,
在形式和规模上,具有延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广泛的特点。
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撒拉族传统的婚礼
仪式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
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需要半年多时间。
在撒拉族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突厥民族的婚礼习俗,比如敬献“羊背
子”等习俗,这些习俗在现有的突厥民族后裔的习俗中早已绝迹,但却在时间和
空间上远离突厥文化圈很远的撒拉族风俗中得以传承,可以说是研究突厥古代文
化的活化石。
撒拉族的婚礼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堆委奥义纳”,这是一出以
民族迁徙史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带有一定话剧特点的民族舞蹈,20世纪50
年代以前的婚礼中尚有保存,但是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丹麻土族花儿会
“丹麻花儿会”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集会,集戏曲表
演 、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6月13日举行,会期为5
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
举办“丹麻花儿会”的丹麻镇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东部,是一个土族
聚居的乡镇。该镇民族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诸多的民间群众文体活动构成
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活。
“丹麻花儿会”起源于明朝后期,盛行于清朝、民国及建国初期。1966年在“文
革”期间被认为低俗野曲会而被禁止,1978年以后逐步复苏。据专家认定,“丹
麻花儿会”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
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现在,经过历史的演变,已成为展示土族民族风情的一座
平台。
年都乎於菟
土族於菟系列民俗活动系至今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的一种特有的民俗
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11月初5至20日举行。包括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
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则是对半裸上身、纹有虎豹图案表演人员的称谓。
年都乎村位于同仁县隆务镇以北1.5公里处。该村拥有一座古城,即年都乎
城。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有楚风说、羌俗说、本教仪式说等观点,民间
尚有多种说法。历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动曾在隆务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传,
解放后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一度中断。现今仅在年都乎村保留至今。“於菟”
系列民俗活动,以原生态文化形态蕴涵了当地先民原始而纯朴的精神需求,表现
了村民对真、善、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