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通盆地基本概念及克拉通盆地构造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14
盆地及其相关术语刘池阳(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西安,710069 )第一部分一般概念一、基本概念1、盆地( Basin )基底( Basement ):褶皱基底( Fold basement)、结晶基底( Crystalline basement)、(与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相同);含未变质的沉积岩(盆地研究专用),也可称盆底 ( Basin floor )。
盖层( Cover ):沉积岩地层(与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相同);盆地发育期沉积的地层(盆地研究专用)。
2、地貌(地形)盆地( Morphologic basin ) 、沉积盆地( Sedimentary basin ) 、构造盆地( Structural basin ;Tectonic basin :常指受构造作用控制的盆地)。
二、与矿产有关的盆地含油气盆地( Petroliferous basin;Oil gas-bearing basin )、含煤盆地( Coal- bearing basin )、含盐盆地( Salt-bearing basin )等。
三、根据充填速度与盆地沉降速度的关系1、饱和盆地 ( Saturated basin ),或过补偿盆地,2、补偿盆地,3、饥饿盆地( Starved basin ),或欠(非)补偿盆地。
四、盆地剖面结构1、断陷盆地 ( Fault basin )、箕状断陷(盆地)、单断盆地、双断盆地,2、坳陷盆地( Down-warped basin ),3、下断上坳盆地。
五、盆地平面形态1、碟型(状)盆地,2、槽型盆地等。
六、盆地原型组合(同一或部分相同地区)1、复合盆地[Composite ( Compound) basin )](空间)----并列盆地(朱夏等),2、叠合(加)盆地(Superimposed basin, Superposed basin )(时间)----迭加盆地(朱夏等)、多旋回盆地( Polycycle basin, Polyhistory basin),继承(后继)盆地( Inherited 或 Inheritable basin ;Successor basin )。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
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2)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志留纪—泥盆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石炭纪—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
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1)寒武—奥陶系储层:(2)志留—泥盆系储层:(3)石炭系储层:(4)三叠—侏罗系储层:(5) 白垩—第三系储层:(1)成藏组合主要为古生新储式组合(2)成藏史复杂, 具有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3个成藏期:晚加里—早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及晚喜山期,与盆地烃源岩排烃主峰期大体一致。
震旦纪一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三造演化旋回,即震旦纪一泥盆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石炭纪一三叠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与中一新生代的陆内弱伸展一挤压变形构造旋回。
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前震旦纪末形成的新疆古克拉由于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而裂解,在塔里木克拉通周边形成裂陷槽盆地、大洋盆地。
在克拉通主体部位,由于岩石圈伸展减薄及热沉降,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欠补偿盆地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地斜坡和台地边缘沉积。
早奥陶世末加里东中期运动以后,在中、晚奥陶世至志留一泥盆纪,塔里木克拉通周围的大洋盆地、裂陷槽盆地开始闭合,发育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四川盆地位于华南克拉通的西北部,是一个早期的内陆盆地。
震旦纪-早寒武世是盆地演化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构造-沉积演化两个方面分析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演化过程。
一、构造演化震旦纪-早寒武世是四川盆地发育的早期,桂东隆起因四川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相互碰撞而形成。
在此基础上,四川地块西北边缘与楚南地块发生了剪切作用,形成了大破断裂(汶川—平武断裂)。
四川盆地作为克拉通内陆盆地,地壳稳定,在海侵过程中,发育了以多组走向不同的断裂组成的岩体应力系统,形成了星状断裂带。
在此基础上,盆地內生岩浆活动形成了褶皱和垂向挤压带,形成了一系列构造组合。
这些构造组合控制了盆地沉积—堆积—侵蚀等历史过程。
二、沉积演化受华南克拉通西北部地壳稳定的影响,四川盆地早期以低粘度流体运动为主,沉积物以砾石为主,其中以角砾岩相、角砾砂岩相为主。
晚震旦世以后,盆地受到次级构造的控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晚震旦世时期,盆地深水区发育了大面积的全球性寒潮,盆地沉积区南部也发生了显著的后碎屑流沉积。
早寒武世初期,盆地南部深水区发生强烈的浊化作用,形成了滑液沉积。
在滑液沉积的同时,盆地的浅水区发生了显著的澄清作用,发展了大面积的滩地沉积。
早寒武世中期,盆地的滩地和主要的深海有了明显的生物群落区分,并且开始发育富含有机质的黑烃层。
晚期则发生了多期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作用,形成了较厚的砂岩—泥岩地层,其期间还有断续的斜坡碎屑流沉积。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构造和沉积演化过程是相互交织的。
构造控制了区域沉积环境和沉积剖面的展布,沉积环境和沉积序列也反过来记录了盆地演化的历史过程。
这种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华南克拉通内陆盆地和华夏地区地质演化的规律和历史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克拉通是指大陆板块的核心地区,通常被认为在长时间的板块碰撞和地壳运动的结果下形成。
克拉通地区主要由古老的岩石构成,其厚度较大并具有高密度的岩石层。
克拉通内的地壳相对稳定且没有明显的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坚固而不易破坏的岩层。
克拉通也会发生一些破坏,其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地壳运动是克拉通破坏的主要成因之一。
克拉通地区周围的板块与其发生碰撞或挤压,这会导致地壳的受力变化,从而引起克拉通地区的地质变动。
这种地壳运动可以产生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进而破坏克拉通内的岩石构造。
长时间的侵蚀也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因素。
克拉通地区通常位于高海拔地区,受风化、溶解、冰川侵蚀等因素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侵蚀作用仍然会对岩石造成损害。
岩石中的裂缝会随着侵蚀的发展而扩大,最终导致岩石的破坏和崩塌。
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克拉通地区的破坏。
长期的气候变化可以引起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和冻融作用,这些作用会使岩石发生碎裂和剥离,最终导致地表的崩塌和破坏。
极端的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等也会给克拉通地区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
人类活动也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的工业活动、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污染都会对克拉通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下沉,最终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过度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开发也会对克拉通地区造成负面影响。
克拉通破坏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运动、侵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
了解和研究克拉通破坏的成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持其重要的生态和地质特征。
也有助于提醒人们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进一步加剧克拉通破坏。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克拉通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地球上不同地质时代的大陆块的地质形态。
克拉通破坏是指克拉通地壳发生变形、破裂和抬升,这种变化通常与板块构造、火山活动和地震有关。
克拉通破坏的成因可能涉及多种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包括板块构造演化、地壳运动、构造应力和地热活动等。
本文将对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这一重要地质过程的基本了解。
克拉通是大陆地壳中的一种特殊地质形态,通常具有广泛的地质年代和复杂的地质构造。
克拉通地壳通常经历过多次的构造运动和地质变形,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质岩石和丰富的地质资源。
随着地球板块构造的演化和地球内部地质过程的活动,克拉通地壳可能会发生变形、断裂和抬升,从而产生克拉通破坏。
克拉通破坏的成因可能涉及多种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
板块构造演化是导致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球上的大陆与大陆板块、大洋板块或地幔柱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可能导致地壳应力的积累和释放,从而引发克拉通地壳的变形和破坏。
地壳运动也可能是克拉通破坏的成因之一。
地球地壳的运动和变形可能受到地球内部地热活动、地壳物质变质和构造变形的影响,从而导致克拉通地壳的变形和破裂。
地热活动也可能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地壳的热液活动、热液透过和热液充注可能导致地壳物质的变质和断裂,从而引发克拉通地壳的变形和破坏。
克拉通破坏可能会产生多种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
克拉通地壳的变形和破坏可能导致地表隆起或下陷,引发地表地震或火山爆发,从而影响当地的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
克拉通破坏还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如地表裂缝、地面崩塌和地质涌水等,对当地的居民生活和生产造成影响。
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综合分析。
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工程学等学科都在对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地壳的演化和地球内部地质过程的活动,为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全球主要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全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有上千个,根据盆地结构特征可将含油气盆地分为3大类型: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和前陆盆地。
笔者按这3大类型盆地论述其油气分布规律。
克拉通盆地:油汽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的不整合及断裂带内;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内的构造带、陡坡带和缓坡带;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断摺带、斜坡带、逆埯带及坳陷帶。
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对全球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ccording-to-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petroliferous-basin-can-be-divided-in-to-three-major-basins:Craton-basins,Rift-basins-and-Foreland-basins,thousands-of-which-de-veloped-in-the-global.-The-distribution-of-oil-gas-is-discussed-in-the-three-major-basins.-Oil-and-gas-is-mainly-distributed-in-the-paleo-uplift,paleo-slope,regional-unconformity,fault-belt-of-the-Craton-basins,and-is-also-distributed-in-the-structural-belt,steep-slope-belt,gentle-slope-belt-of-the-Rift-basins-and-in-the-fault-folded-belts,slope-belt,overthrust-belt,depression-belt-of-the-Foreland-basins,which-proved-that-it-has-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in-the-oil-gas-ex-ploration.【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12页(P14-25)【关键词】含油气盆地;油气田;油气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TE3全球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多构造体系发育,形成了七大地块,各地块之间地质条件和成藏条件均有较大差别,为搞清油气的分布规律,笔者经多年研究和实践认为,以盆地类型为基础,以油气成藏因素为核心,以构造体系控油为条件,进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总结。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克拉通是地球表面上一种尺度较大的地质结构,其起源于地质历史演化中的大陆碰撞、板块运动和岩浆活动等过程。
克拉通的破坏与成因是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将就克拉通的破坏及其成因进行综述。
克拉通破坏的成因有多种,板块运动是克拉通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地壳被划分成数块板块,它们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引发岩石的压力变化和形变,从而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板块运动可以使克拉通发生地震、地壳隆起或下沉等现象,最终导致克拉通的断裂和破坏。
大陆均衡和重力变化也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因素。
大陆均衡是指地壳的平衡状态,它与地壳的强度和构造有关。
当克拉通所在地区发生地壳变形或板块运动时,会破坏大陆均衡,从而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重力变化则与地壳内部的密度分布有关,当地壳发生压力变化时,会引起重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对克拉通产生破坏作用。
克拉通的破坏与成因还与地壳本身的性质和环境因素有关。
地壳的性质包括地壳的厚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它们在克拉通破坏中起着重要作用。
克拉通所在地区地壳的厚度较薄,强度较低,容易受到外界作用力的影响,从而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环境因素则主要包括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因素,它们会对克拉通内部的岩石和地质构造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克拉通的破坏及其成因是地质学中的重要课题,其成因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大陆均衡和重力变化等因素。
地壳的性质和环境因素也会对克拉通的破坏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克拉通的破坏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过程和地壳运动规律,对于地质学和自然灾害预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克拉通是具有片状变形和地壳稳定的大陆区域,例如北美大陆上的凯迪拉克克拉通和澳大利亚克拉通。
克拉通也会遭受破坏,具体的破坏成因有很多。
本文将综述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
克拉通破坏的成因之一是地质构造活动。
孤立的克拉通通常位于活跃的板块边界,这种地质背景使得克拉通易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
当两个板块碰撞时,会造成地壳的挤压和变形,从而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地壳的拉张和扩张也会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地壳裂谷的形成会导致克拉通的裂谷和断裂,破坏其稳定性。
气候变化也是造成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克拉通地区通常被认为是地壳最稳定且最不容易受到侵蚀的地区。
随着气候的变化,例如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冰川活动的增加或减少,克拉通地区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气候变化可以导致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从而对克拉通地区的地形和地貌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最终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例如城市建设、能源开发和大规模土地利用改变,都会对克拉通地质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改变会增加地表和地下水体的压力,从而导致地壳的不稳定。
能源开发,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可能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表下陷,进一步破坏克拉通的稳定性。
地震和火山活动也会对克拉通造成破坏。
克拉通地区通常是相对地壳稳定的地区,但在地壳板块的交界处,特别是地震带和火山带,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发生。
这些地震和火山活动会对克拉通地区的地表和地下结构产生破坏。
地震活动会导致地表的抬升或下陷,地震断层会破坏地下构造。
火山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火山喷发物,覆盖在克拉通地表,对克拉通的地貌和地形造成巨大破坏。
克拉通破坏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活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这些因素可以单独或同时作用,导致克拉通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对于克拉通地区的管理和保护,需要充分了解这些破坏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破坏和保护克拉通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
克拉通是指大洲板块上较为稳定的地壳区域,是一种大面积内陆高原、低山丘陵等地形地貌。
克拉通的存在是陆地地球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克拉通的稳定性并非绝对,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克拉通的破坏,例如大陆边缘挤压、地震活动等。
克拉通破坏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地壳扰动
地壳扰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
当地震发生并断裂地壳时,震波会产生释放和聚焦的效应,局部区域的剧烈运动会产生地表破坏、山体滑坡等现象,从而导致克拉通破坏。
另外,火山喷发也会导致大面积的地壳活动和地表破坏,加速克拉通的破坏进程。
2. 沉积物质及水体冲刷
陆地上的河流、小溪、海岸线附近的海浪、风等都会对地表进行剧烈的冲刷,这些流动中的水体携带大量的沉积物质,经常不断地侵蚀着克拉通的地形地貌,使得克拉通的岩石物质逐渐被剥蚀、削减,达到破坏和分散的状态。
3. 海平面变化
地球上的海平面可能随着气候变化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当海平面下降时,大量的水分会被吸收到地下水层中,造成地下水层的消耗,这可能导致克拉通的地表下降。
当海平面上升时,海洋会向内陆侵蚀,导致克拉通的地形地貌受到侵蚀,或者导致克拉通的河流入海口的淡水变少。
4. 人类活动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加,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水土流失、采矿、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会导致克拉通的破坏和消耗,对地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克拉通的破坏与多个方面的因素相关,这些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为因素。
为了避免克拉通的破坏,我们需要重视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克拉通。
名词解释:坳拉谷盆地:以正断层为边界、发育于克拉通内的地槽或地堑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变质相:以岩石中出现一定的变质矿物组合为标志,反应变质作用发生时特定的温度压力条件薄皮构造:大陆碰撞过程中,大陆地壳拆多成薄片并伴随变薄的地壳楔相互叠覆逆掩作用。
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沉积相:沉积相就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包含了岩相和古地理两方面的含义沉积盆地: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
成山作用:造成明显正地形的地质过程,可以是造山带的隆起成山,也可以是断裂作用造成的基本未变形的地质体的过程。
超高压变质作用:以出现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为标志拆沉作用:泛指由于重力的不稳定性导致岩石圈地幔、大陆下地壳或大洋地壳沉入下伏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地槽:指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大陆裂谷:指地壳上延伸很长、切割很深的张裂谷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圆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复理石沉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构造层:构造单元的物质体现,指同一构造阶段产生的建造和改造的总和。
建造包括沉积、岩浆和变质建造,改造指构造运动的频繁、方向和强度以及构造的形态、类型和组合特征。
构造区:构造单元的具体化,是指处于同一地壳演化阶段且大地构造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区,一个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构造区构造单元:地壳分为地槽、地台和过渡区海底扩张: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开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华北克拉通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含煤盆地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华北地台(华北克拉通)的北部裂谷陆缘盆地断陷过程中,是典型的陆相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的形成、断块构造活动的影响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古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受华北地台北缘裂谷盆地形成的影响。
在下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华北地台北缘发生了裂谷分离,形成了鄂尔多斯裂谷盆地。
当时的地质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古老的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的特点,裂谷盆地内部处于断陷状态,沉积环境主要是碎屑沉积和海相沉积。
在这一阶段内,鄂尔多斯盆地的基本构造为裂谷断裂盆地。
中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受到了侏罗纪-第四纪的构造活动的影响。
在侏罗纪时期,盆地出现了多期次的碎屑岩和维兰纪系列沉积,表明盆地处于持续的沉陷阶段。
这一时期的地质构造特征表现为北部盆地的断块活动、南缘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山-坳盆布局格局,盆地内部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和断裂活动。
在这一阶段内,盆地地壳运动的影响加强,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山-坳盆布局格局。
综合以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裂谷盆地形成、断块构造活动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在演化过程中,裂谷盆地形成的古老地壳稳定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断块构造活动造成了盆地内部各地块的隆升和断裂活动,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广泛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分布以及新的断裂构造的形成。
这些地质构造特征共同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