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附40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22.50 KB
- 文档页数:2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搜集与研究,针对大面积脑梗塞病患在临床中的表现,总结了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及时发现病人的脑梗塞现象提供了正确方式,并提出了有效的脑梗塞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脑梗塞;临床特点;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111-011.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1.1 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意识发生障碍现象造成大面积脑梗塞的原因,是由于大脑内的动脉主干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堵塞,使得脑内血管中的血液流动缓慢,大部分的脑部组织由于缺血而导致梗死现象的发生。
缺血区的大脑半球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积水现象,使得患者的脑部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得脑部功能不健全,记忆发生损失,意识产生障碍。
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意识障碍是该病症一个显著的临床特点,大脑是控制人体思维与行动的中枢器官,大脑的供氧不足必定会导致智力水平的下降,意识障碍是智力下降的显著表现。
医生要随时关注患者的意识活动,包括觉醒状态与意识内容。
觉醒状态包括清醒的程度以及清晰度,而意识内容包括对自身和环境的理解程度。
只有及时发现患者的意识障碍现象,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脑梗塞现象,并进行治疗。
1.2 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脑部发生肿胀现象所谓的脑部肿胀现象,是由于大脑的颅内压升高从而引起的。
脑内动脉血管的堵塞,使得堵塞区域的大脑组织发生水肿现象,颅内的内容物大量增加,从而使的患者颅内压的压力上升。
颅内压的升高往往会带来脑疝的现象,极容易使患者呼吸衰竭,从而导致死亡。
颅内压临床表现很明显,有几大特征性表现。
由于排便,咳嗽等等一系列行为导致的头疼现象有可能是颅内压升高引起的。
头疼期间引发呕吐现象,呕吐后头疼稍有缓解,也是颅内压升高的临床表现。
视网膜中静脉扩展,视网膜内部有渗出物出现,同时视乳头附近有溢血现象发生,这都是颅内压力升高的典型表现。
颅内压升高的临床表现较为直观,较易发现,医生应当针对这些症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大面积脑梗塞的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摘要】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本文通过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病因方面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急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组织损伤等。
治疗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强调,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等。
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大面积脑梗死的病情特点和临床处理方式。
综合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指导,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见病因、临床特点、治疗、预防措施、临床病例分析、结论、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患者往往面临着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和生命威胁。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部分或全部缺血性坏死所致,而大面积脑梗死则是指脑梗死面积较大的一类。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加剧和人类压力增大,大面积脑梗死的患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
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样。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已经发现了许多可能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过度饮酒、心脏病及血管疾病等。
理解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1.2 研究目的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针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研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表现和发展规律,探讨可能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以提升对该病的防治水平。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为提高该疾病的诊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摘要: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大面积脑梗塞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
结果:61例患者好转,11例患者死亡,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4.72%;大面积脑梗塞好发于60岁老年人以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对大面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显著高于脑血栓形成( P< 0. 05);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表现出意识障碍(36例)、呕吐(16例)、语言障碍(47例)、抽搐(11例)、双瞳孔不等大(13例)、神经源性肺水肿(6例)、中枢性高热(12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大小便失禁(10例)、出血性脑梗死(9例)时预后效果较差( P< 0. 05)。
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特异性较强,应该改结合临床特点给予早期的对症治疗,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最大化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脑梗塞;临床也特点;预后效果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医上称为中风。
近年来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与日俱增,它以高致残率为特点,并且趋于年轻化,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致死率第二位疾病,严重威胁病人的生活能力和身心健康[1]。
为了分析其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通过有效、及时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作者结合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具体分析大面积脑梗塞临床特点及预后。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3.452.16)岁;既往病史:高血压13例,高血脂4例,脑动脉硬化23例,糖尿病史37例,冠心病16例。
30例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指的是梗死面积超过3.5cm的脑卒中。
该类型的脑卒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病程短、死亡率高,因此具有较高的危险因素。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类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我们针对30例该类患者进行了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数据我们对这30例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进行了总结。
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
年龄范围从50岁到85岁,平均年龄为69岁。
另外,在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患者占60%、冠心病患者占10%、房颤患者占25%、糖尿病患者占20%、吸烟患者占30%、酗酒患者占10%。
二、临床特点数据根据我们收集的数据,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呈现出以下几个临床特点:1. 肢体瘫痪和失语是最常见的症状在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肢体瘫痪是最常见的症状,占80%以上。
其次为失语症状,占70%左右。
其他症状包括眩晕、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和呕吐等。
2. 意识水平降低较为普遍30例患者中,约有60%的患者出现了意识水平降低的情况,其中15%的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3. 轻度贫血/低红细胞比例(HCT)是常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30例患者中,80%的患者HCT低于30%。
一些研究表明,轻度贫血/低HCT可能会影响脑血流动力学和脑脊液流动,从而加重大面积脑梗死的预后。
4. ARAS(脑部动脉血管收缩)是引起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30例患者中,动脉狭窄或塞闭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占70%以上。
突出特点是脑部动脉血管收缩(ARAS)等器质性疾病和心源性栓子等血液学疾病导致的脑梗死较为常见。
5. 神经影像学检查对于阻塞性脑梗死的实时诊断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医学上,依靠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影响,仅靠临床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无法诊断阻塞性脑梗死,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
在30例患者中,CT或MRI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室系统狭窄,占70%以上,血管影像学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占40%。
此外,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对于诊断阻塞性脑梗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0例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可见到大面积脑梗死的病例。
下面是对30例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特点的分析。
1. 年龄分布: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
2.4岁。
2. 性别分布: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男性占78%,女性占22%。
3. 病程:大面积脑梗死的病程较短,其中25例患者病程在24小时内,5例患者病程在48小时内。
4. 主要症状: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突发严重头痛、剧烈头晕、意识模糊、肢体无力、语言困难、失语等。
5. 神经系统体征: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主要表现为瞳孔异常、躯干麻痹、肢体瘫痪、肌力减弱等。
6. 合并症: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存在合并症的患者占80%。
最常见的合并症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动脉硬化等。
7. 影像学表现:大面积脑梗死的头部CT或MRI影像学表现为大面积脑实质缺血、出血灶、梗死灶、脑水肿等。
8. 病理特点: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理特点主要包括广泛的脑梗死灶、脑组织坏死、神经元减少以及早期和晚期脑梗死的不同病理改变。
9. 预后:大面积脑梗死的预后较差,30例患者中,10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存活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10. 早期干预: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干预对于预防病情进展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如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支持性治疗、康复训练等。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包括年龄偏大、男性多见、病程短暂、主要症状为剧烈头痛和神经系统症状、合并症较多、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明显、预后差等。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大范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
该病病因多种多样,临床特点复杂,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有着严重影响。
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常见病因分析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易形成血栓,从而引起脑血管阻塞,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2. 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持续的高血压可以导致脑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栓形成,或者导致动脉壁变性、硬化,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3. 心脏病:心脏病包括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血栓栓塞性脑梗死的发生。
5.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疾病,这些均是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也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之一。
二、临床特点分析1. 急性起病:大面积脑梗死常常是急性起病,患者突然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随有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瘫痪等表现。
2. 神经功能缺失:大面积脑梗死导致大范围脑组织缺血缺氧,严重的损害了神经功能,患者常常表现为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意识模糊等严重神经功能缺失。
3. 颅内压增高:由于梗死区脑组织水肿、脑血管受损、脑脊液循环受阻等,会导致颅内压增高,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等症状。
4. 各种并发症: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往往合并有各种并发症,如呼吸道感染、尿潴留、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5. 高死亡率:由于大面积脑梗死损害了大片脑组织,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患者的生命受到了威胁,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症、糖尿病等。
大面积脑梗塞大面积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在短时间内导致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液供应受阻。
脑梗塞是由于大脑的动脉血管被血栓或者栓子阻塞所导致的,这会导致大脑血流受限,从而引起部分或者全部脑组织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不足。
大面积脑梗塞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失语、瘫痪和认知障碍等。
在大面积脑梗塞发生时,大脑受到的损害范围较广,通常超过1.5cm²的面积。
这种情况下,脑组织损伤程度较大,恢复的机会也较小。
大面积脑梗塞可能影响到很多脑功能区域,包括大脑皮层、脑干和小脑等。
这些区域的损害会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
大面积脑梗塞的症状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发生的严重头痛、意识丧失、突然出现的一侧或两侧肢体无力或瘫痪、失语、认知障碍、视力丧失等。
大面积脑梗塞的症状通常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对于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使用一些影像学检查技术来确认诊断,如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大脑血管供应区域的详细信息,以帮助医生确定梗塞的位置和范围。
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目标是迅速恢复血流供应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损伤。
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通过给予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来溶解血栓或栓子,恢复血流。
此外,还可以使用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或开颅手术等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
然而,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由于脑组织损伤范围较广,恢复的机会相对较少。
因此,对于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来说,康复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减少残疾和依赖程度。
这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训练等措施。
预防大面积脑梗塞的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
此外,戒烟、减少酒精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也是预防脑梗塞的重要措施。
总之,大面积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可以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大面积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作者:张从高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2期【摘要】目的研究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方法分析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言语障碍、头痛、呕吐、头颅CT和MRI是主要检查手段。
结论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差,致残率高,早期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是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1]。
临床病情进展快,神经功能损害严重,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种,为了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现将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2~82岁,平均68.5岁。
既往史为高血压32例,冠心病19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糖尿病12例,发病后6 h入院者8例,6 h以上及时间不明确者32例。
1.2 临床表现情绪激动或活动中发病15例,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发病25例,意识不清12例,抽搐4例,精神异常6例,双瞳孔不等大6例,头痛伴呕吐12例,双眼病侧凝视28例,肢体偏瘫36例。
1.3 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入院后给予头颅CT检查,发病后6 h内入院者8例,均未见明显异常,6 h以上及时间不明者32例,其中16例显示占位效应,24~48 h后复查CT或MRI检查均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灶,其中额颞顶叶梗死16例,颞顶叶梗死7例,额顶叶梗死6例,颞顶叶及基底节梗死6例,大脑半球梗死5例,全部病例均有侧脑室受压,24例中线结构轻度移位,4例明显移位。
1.4 治疗发病超过6 h或已经有影像学改变者32例及发病后6 h内2例给予20%甘露醇,甘油果糖部分配合呋塞米,人血白蛋白等脱水利尿降颅压,静脉滴注灯盏花素,醒脑静等活血化瘀,醒脑快窍,西药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及亚低温对症治疗,发病6 h内且头颅CT无异常者4例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目的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与措施、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2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治疗与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对痊愈与未痊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以及心源性栓塞是造成大面积脑梗塞的主要原因。
这种疾病具有发病迅速,发展快的特点。
结论脑梗塞病症中,大面积脑梗塞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类型。
医疗人员应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早正确诊断。
标签:大面积脑梗塞;临床特点;治疗脑动脉主干如果出现完全闭塞,导致大脑半球绝大部分脑组织因缺血而梗死的症状即大面积脑梗塞。
这种疾病往往发病时间短,病症非常危险并且变化较多很难控制,导致患者死亡率或致残率非常高。
由大面积脑梗塞流行病学与病因学可知,这种疾病的患者很多是年轻患者,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更加复杂。
很多血栓以及手术患者很容易出现这种疾病。
同时,这种疾病没有预见性,以致增加了患者接受治疗的难度。
通常情况下,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主要方法是运用内科治疗、介入溶栓以及外科手术等方法。
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患者脑血流,预防患者出现脑水肿现象,进一步改善患者微循环。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2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性患者28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8±4.7)岁。
女性患者24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1±5.1)岁。
男女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与病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患者具有既往病史的有:29例患者有高血压、13例患者有冠心病、7例患者有糖尿病、3例患者有房颤、14例患者有脑梗死。
其中14例脑梗死患者中,有4例在1年内有复发情况、7例患者在1~5年内出现了复发症状、有3例患者复发情况超过了5年。
52例患者中,有18例是在活动状态发病,22例患者是在休息状态发病,有27例患者是急性发病且没有征兆。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本文将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
一、常见病因分析1.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造成脑部动脉供血不足,容易发生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脑梗死。
3.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病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4. 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易导致心源性栓塞,形成脑梗死。
6. 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脑血管病变的风险,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7.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易导致血栓性疾病,包括脑梗死。
二、临床特点分析1. 急性起病:大面积脑梗死通常以急性起病为特点,患者常伴有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发展迅速。
2. 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表现常为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3. 大面积梗死区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脑部梗死面积较大,常涉及多个脑血管供血区域,病变广泛,病情严重。
4. 颅内高压表现:由于大面积脑梗死引起的脑水肿、颅内高压,患者常伴有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需要及时并积极地处理。
5. 并发症风险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易发生并发症,如颅内感染、吞咽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需要及时预防和处理。
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心脏疾病等,临床特点表现为急性起病、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面积梗死区域、颅内高压表现以及高并发症风险。
对于预防和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应加强对患者的相关病因因素的管理和控制,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希望本文能给大家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认识提供帮助。
说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脑梗死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临床根据梗死的面积将脑梗死分为三类,即腔隙性梗死、中等面积梗死和大面积梗死。
其中大面积脑梗死占梗死总人数的10%至20%左右,患者多为患有高血压疾病的老年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长期高血压导致颅内大脑中动脉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以致于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或是颅外颈动脉附壁血栓脱落也可引发梗死。
可见,大面积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次要原因为大脑前动脉闭塞。
该病具有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的特点,一旦患病将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鉴于大家对该病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刻,所以本文将面向大家讲解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一、临床特点大面积脑梗死主要是因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常呈脑叶或跨脑叶状态分布,与腔隙性梗死和中等面积梗死患者相比,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组织损伤的范围更广。
该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体,以高血压患者为主,在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群体发生率约为50%。
因长时间颅内高压导致患者大脑中动脉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一步促使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除此之外,糖尿病也是诱发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因素,虽然临床目前对于糖尿病引发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有研究已经证实两者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曾有研究人员在研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过程中发现,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大多患有房颤和风湿性心脏病,这说明两者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息息相关。
当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后,患者脑组织逐渐缺血缺氧,从而促使能量代谢障碍的发生,进一步导致神经元出现钙超载和钙内流的现象,同时神经末梢兴奋性递质谷氨酸会大量释放,从而发散出精神毒性作用。
在缺氧代谢状态下脑部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比如羟自由基和氨自由基等,使得神经元磷脂膜、核酸等重要结构慢慢解体,产生大量的花生四烯酸,损伤内皮细胞,加重脑水肿症状,引起脑缺血至水肿至颅内压升高的恶性循环。
大面积脑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患者多在活动过程中发病,原因在于当患者处于活动状态下时会因破溃原因导致颈动脉、瓣膜等部位斑块脱落,从而堵塞脑血管主干动脉血管。
30例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死范围大,病变区域涉及到大面积脑组织的一类疾病。
该病病情严重,预后差,一般常引起患者的严重后遗症,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困扰和损失。
本文将对30例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一、患者基本情况本组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1.7:1。
年龄分布在40-80岁之间,中位年龄为60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有28例合并高血压,占总例数的93%。
其他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7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5例,心房颤动3例,肺心病2例。
其中26例有慢性基础疾病,4例有急性起病。
二、临床表现1.运动障碍:所有患者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偏瘫(26例)或四肢瘫痪(4例)。
瘫痪部位以下肢为主,上肢多较轻。
瘫痪程度与梗死范围大小相关,即梗死范围越大,瘫痪程度越严重。
2.言语障碍: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听写能力、语音理解能力或阅读能力障碍。
有的患者完全失语,只能用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3.感觉障碍:大部分患者出现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丧失、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
常见的感觉障碍有: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触觉过敏、位置感觉错乱等。
4.认知障碍:部分患者出现认知障碍,表现为注意力障碍、记忆力减退、思维障碍等。
严重的认知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5.眩晕和头痛:部分患者出现眩晕和头痛症状,但多数病例症状较轻。
三、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检查或MRI检查,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的范围和部位。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涉及多个脑动脉供血区,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灰质和白质病变、脑梗死灶、梗死性软化区等。
四、并发症1.脑水肿:11例患者出现脑水肿,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异常、持续性头痛等。
脑水肿是大面积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2.脑出血:6例患者出现脑出血,表现为突然加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呼吸困难等。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大范围神经细胞坏死和功能障碍的病变,其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症状明显,治疗难度较大。
本文将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病因以及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一、常见病因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斑块内部脂肪、胆固醇等沉积物质会逐渐增加,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管腔狭窄,进而影响到局部肌肉和神经细胞的供血。
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很容易发生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2. 心脏病心脏病可能通过心脏内的血栓形成或者是源自心房的栓子脱落,进入到体循环中,然后引起大面积脑梗死。
常见的心脏病病因包括心房颤动、瓣膜病变、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等。
3.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高血压的情况下,动脉壁会因为长期的高压负荷而变得僵硬和粗壮。
这也容易导致血管内的脂质沉积,从而导致脑血管病变。
4.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发展,在长期的高血糖的影响下,血管壁容易被不良血糖控制导致糖基化沉积,血管内的脂质聚积,也容易诱导血栓形成,从而引发脑梗死病变。
5. 血栓性疾病如携带因子V基因缺陷、凝血酶原変异、抗血小板抗体阳性等血栓性疾病,可使血液凝血过程严重失衡,产生血栓,引发脑部血管嵌塞。
二、临床特点1. 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时,很容易因为大面积的脑组织损伤而引发意识障碍。
病人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神志不清、被动性昏迷等症状。
2. 运动障碍因为大脑皮层以及局部运动区域的坏死和功能紊乱,大面积脑梗死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和运动障碍,如肢体无力、半身不遂等症状。
3. 失语大面积脑梗死也常常会引发失语,病人可能失去语言交流能力或者仅仅保留一些基础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些病人可能存在唇语障碍、语音替换、语调严重变化等症状。
4. 面瘫大面积脑梗死时,面部神经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引发面部瘫痪和感觉丧失。
面部先动和感觉的损失是一种明显的病理表现。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附40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2-11-30T14:35:29.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 作者: 尚晓峰[导读] 大面积脑梗塞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该病起病迅速,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预后较差
尚晓峰(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病房 476000)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059-02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近年我院收治的4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对病情加重的5例患者采用去骨瓣减压术,存活3例,死亡2例;3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死亡6例。存活的32例患者经早期经过的一系列治疗及配合康复治疗后遗留重度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4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11例,有17例患者基本痊愈。结论大面积脑梗塞病情凶险,死亡率及致残率很高,预后较差,尽早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关键词】大面积脑梗塞 临床特点 预后
大面积脑梗塞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该病起病迅速,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预后较差[1~2]。为了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3月~2012年1月间我院共收治4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为63岁。40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16例,糖尿病病史患者11例,心房颤动病史患者8例,冠心病病史患者12例,风湿性心脏病病史患者7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判定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塞。 1.2 临床表现:在活动状态下发病的患者11例,静息状态下发病的患者29例;其中12例患者伴有呕吐、头痛等症状,10例患者突发意识障碍,8例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偏瘫20例,偏瘫并发失语11例,18例患者双眼向一侧凝视障碍,大小便失禁患者25例,偏身感觉障碍患者32例,血压高于180MMHg/100MMHg的患者16例,吞咽困难患者34例,合并抽搐14例,肺炎9例,上消化道出血7例,合并心肌缺血19例,肾脏衰竭5例,眼底动脉硬化36例。 1.3 病情确诊: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CT检查确诊。CT扫描情况: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扫描12例,其中无特征性改变的患者有9例,3例显示病灶,病灶部位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沟浅,密度比正常侧低,脑实质饱满的不清晰病灶。发病24~48小时后入院扫描28例,这些患者均清晰显示病灶,其中位于颞顶叶7例,颞顶枕叶9例,额颞叶6例,额颞顶叶8例,顶枕叶5例,小脑2例,基底节区3例;病灶呈现占位效应,中线偏移、脑室受压29例,梗死后出血11例。梗死范围:范围最大者不小于同侧大脑半球表面积的85%,最小者达21.5cM2。 1.4 治疗方法及预后:40例患者中对病情加重的5例患者采用去骨瓣减压术,存活3例,死亡2例;余下3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利用甘油果糖、甘露醇、速尿脱水,制酸剂、自由基清除剂保护胃黏膜,35例患者中死亡6例,其中2例因抗凝治疗死亡,1例因溶栓治疗死亡,出血死亡1例,2例出血性梗死死亡。于1周内死亡的患者4例,死于脑疝;1周后死亡的患者2例,均死于并发症,其中1例死于肺部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另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存活的32例患者经早期经过的一系列治疗及配合康复治疗后遗留重度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4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11例,有17例患者基本痊愈。 2.讨论
到目前为止,大面积脑梗塞尚无统一定义,有人认为梗死部位的直径大于4.0cM或梗死的区域涉及两个脑叶以上才可认定为大面积脑梗塞,也有人认为梗死面积应不小于同侧大脑半球面积的1/2或者2/3可被认定为大面积脑梗塞,还有学者认为应该以脑部动脉或(和)颈部动脉堵塞引起的梗死为限。2000年全国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提出大面积梗死CT分型的定义:梗死区域超过1个脑叶,直径在5cM以上。本组患者的诊断标准均以上述标准来判定[3~4]。但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有时候并不容易,尤其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和意识障碍很突出时,与脑出血很相似,给诊断造成麻烦。头颅CT扫描是大面积脑梗塞确诊的必需条件,当条件不允许时,以下可作为确诊的依据:①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常有脑血栓病史,在发病前数日或数周会有头晕,一侧肢体麻木、乏力等前躯症状。②因劳动、饮酒、排便、情绪激动发病时,脑出血的可能性较大,一般认为脑梗塞常于静息状态下发病。③脑出血患者多数在开始发病时血压就显著升高;大面积脑梗塞此类现象少。④脑出血患者发病时,就伴有呕吐、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大面积脑梗塞颅内压增高症状的出现相对较晚,多为进行性加重。⑤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且出现较早;大面积脑梗塞一般很难查出,或晚些时候出现。
大面积脑梗塞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常见,性别差异不明显[5]。病因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尤其是心脏病合并房颤。由于大面积脑梗死是脑血管主要血管堵塞,不能及时建立侧支循环,导致大脑组织区域性坏死,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在早期就发现病灶或部分病灶。大面积脑梗死因为严重缺血、出血,血管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早期脑水肿,易引起中线结构移位,并牵涉到脑干和间脑,使患者在起病后很快就出现意识障碍,且意识障碍程度与患者的存活率成正相关。早期保持血压平稳,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杜绝心律失常,尤其要防治房颤患者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形成,如此可大大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后,若症状加重,应警惕是否有梗死后出血的可能性,通常需要经过头颅CT复查来确诊[6~7]。
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使大脑局部供血得到恢复、降低缺血程度,改善脑水肿。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有:①使用药物溶血栓、神经保护剂、脱水剂等综合治疗。②通气治疗,通过机械通气,使CO2排出量增加,改变脑脊液pH值,引起大脑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③亚低温治疗:采用特殊方法让患者的体温降低到28~35℃,以保护脑组织。④手术治疗:包括去骨瓣减压术,以及因缺血而坏死的脑组织的切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脑疝时,使用药物已经不能阻止病情的加重,此时必须采用手术治疗来缓解缺血脑组织对正常组织的压迫[8]。由于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出现较早,早期使用甘露醇十分有必要,因为甘露醇快速静滴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明显作用。但甘露醇也有不小的副作用,在减轻脑水肿的同时,会暂时性增加血容量,若应用不当会使心脏的负担大大增加,使病情恶化。另外,甘露醇对肾脏有伤害,可能有部分患者用后出现蛋白尿、血尿,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所以,我们采取早期联合使用脱水剂,甘露醇120Ml,每5小时一次,间歇期适量使用速尿、甘油果糖静脉滴注,速尿由于其良好的利尿作用,既可有效减轻脑水肿,又可以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的负担;甘油果糖的脱水作用缓慢而持久,与甘露醇相比,对肾脏的伤害小,同时还可以补充能量,弥补了甘露醇时间短、作用快、对肾脏伤害较大的缺点。另外,年龄较大的患者的脑组织退行性变化更显著,脑组织周边空间大,代偿空间相对也较大,脱水剂的用量可适当减少,而相对年轻的患者,脑组织饱满,代偿空间较少,脱水剂的用量相对要大一些。使用脱水剂的时间应视病情而定,一般治疗1~2周后,若患者意识障碍消除,颅内压恢复正常,可继续使用柔和的血管扩张剂及活血化瘀药物。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血压平稳,维持电解质和水的平衡。脑水肿引起的脑疝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面积脑梗死抢救的关键步骤是急性期脱水降低颅内压以防脑疝形成,对经内科保守治疗致颅内高压而病情加重者,尽早转外科行去骨瓣减压术,本院5例患者转外科行手术治疗,存活3例,死亡2例。急性期注意降低颅内压,采取综合疗法,积极处理并发症,注意溶栓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应用,以防发生梗死后出血。防止复发对大面积脑梗死的预后也有重大意义,同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尽可能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9]。
通过对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综合治疗,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凶险,要以预防为主。一旦患病,应尽早治疗。同时,医生对并发症准确及时的处理,对病人体质、有无心肾基础病的了解,以及并发症出现的早晚,对病人的预后情况都有直接影响。因此,急性期注意降低颅内压,采取综合疗法,积极处理并发症,加上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参 考 文 献 [1]薛影,叶淑萍,周宏.大面积脑梗死3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8):58~59. [2]王学仕,陈姝凤,高双苓.大面积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9):91~92. [3]吕云惠.大面积脑梗塞32例治疗临床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5):265~266. [4]王慧君.大面积脑梗死48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4):501~502. [5]邓桂辉.62例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09,1(12):127~128. [6]欧明辉.大面积脑梗死49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药,2009,31(5):705~706. [7]刘 臻,王德重.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19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79~180. [8]张忠民,苟芳芳.大面积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4):33~33. [9]刘持善,孙士营,孙 颖,等.大面积脑梗死9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