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与叛逆
- 格式:pptx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2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 . 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他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翻译的过程中必然有创造性的发挥,前提当然是不能脱离原文肆意发挥。
译者同样也是原作的读者,译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将原作传达的内容信息转达给译文读者,就是译者创造性的一种体现。
但是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可能绝对的客观,译者虽然主观上追求再现原文,但是客观上不可能完全做到。
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谢天振,1999:137)。
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赋予它第二次生命”(埃斯卡皮,1987:137)。
翻译所涉及的文化上和表述上的差异,使任何翻译都注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原作的叛逆。
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译者会采取一些翻译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动,使译文尽可能忠于原文,传达出原作的精神和意境。
1/ 8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主要是儿童,儿童的经验、智力发展不足,如果译文不易于理解,没有站在儿童读者的立场上,采用他们感兴趣的语言和表达法,译文很难为儿童读者所接受。
译者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知识经验、心理认知、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给小读者做出正确的引导。
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使得创造性叛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成为必然。
谢天振(2007)认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包括了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就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而言,包括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和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增译减译、编译。
2 . 创造性叛逆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译本中的体现《狮子、女巫和魔衣柜》是英国著名作家、文学家C.S.路易斯的奇幻巨著“纳尼亚传奇”的第一部,书中充满了奇幻与迷人的想象。
【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一、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要性诗歌翻译,使用的是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
这种语言要能够重现原诗作者通过他的形象思维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和艺术形象。
因此,当在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诗歌作品被“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去时,为了使译作读者能产生与原作读者同样的艺术享受,译作就必须成为与原作同样的艺术品。
在这种情况下,诗歌翻译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说过:文学作品是“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最好的文字,最好的排列)”,但是最好的原文变成对等的译文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因为西方文字比较接近,对等的译文容易取得最好的效果;而中西文字差距较大,各有优势,对等的译文往往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时就要发挥译语的优势。
即要想译文取得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则要靠中国的再创论或神似论。
在实际的诗歌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承。
因此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他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埃斯卡皮,1987:137)。
因此,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是极为必要的。
二、许渊冲与庞德中诗英译的创造性叛逆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诗人特别强调炼字炼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既遵守语言规范,又超越语言规范——即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或创造语言。
诗歌的语言美是构成诗歌整体美的一个重要部分。
脱离或忽略了诗歌的语言美,诗歌的美也就无从谈起。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为例戎林海;许伟燕【摘要】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外国文学的译介、传播和接受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景记>,指出创造性叛逆具有一个内在的"度",它与不负责任的错译、滥译与讹译完全不同.【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27)005【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景记》【作者】戎林海;许伟燕【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江苏,常州,21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①是翻译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新的术语,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
埃斯卡皮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又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②当然,这里的翻译主要是指文学的翻译。
埃斯卡皮的这一观点与古老的意大利谚语翻译即“背叛”(traduttore é traditore)一脉相承。
文章以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景记》为例,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作简要探讨与论述。
一、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是翻译范畴中一个突出的、主要的翻译种类,也是学界讨论最多,研究成果最丰富的一个种类。
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文学翻译强调传达和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即艺术再创作,而不要求译者在文字上、句法上乃至修辞上对原作亦步亦趋。
茅盾先生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尊敬的评委、各位同学:我作为正方辩论队的一辩,我将阐述为何在翻译当代文学作品时,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当代文学作品旨在表达作家特有的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
若译者刻意保留原文的句式、结构和词汇,往往会导致译文在目标文化中显得别扭和生硬。
因此,译者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本土化转化,以让读者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作品。
其次,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译者在翻译当代文学作品时,不仅需要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还要准确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译者应该拥有一定的创造性,以更好地呈现作品的乐感和文学价值。
此外,创造性的翻译也能引发目标文化中的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和共鸣,推动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和发展。
最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弥补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活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因此,译者应该具备足够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以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难题。
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可以增强目标文化读者对原作的接受度,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译者在尽可能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进行适当的本土化转化,以更好地传递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加强跨文化交流,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谢谢!正方辩词二辩: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作为正方辩论队的二辩,我将进一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目的是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直译往往无法完全还原原作中的细微之处。
在此情况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正是弥补这种不足的有效手段。
只有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才能使原作中的美感和表达得以有效传递。
其次,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当代文学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表达形式和修辞手法。
如果译者仅仅是机械地照搬原作的结构和语境,无疑会使目标文化中读者无法真正领略到原文的独特魅力。
浅谈翻译的叛逆性摘要:关于翻译的标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翻译理论历来都强调一个“信”字,也就是说,将“忠实”视为翻译的基本标准。
而叛逆却似乎是翻译工作者应当极力避免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做到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
笔者通过例子分析了有意性叛逆的四种表现形式(权宜性叛逆、策略性叛逆、关照性叛逆和创造性叛逆),目的在于说明在翻译中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是必须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叛逆恰恰是为了做到更好地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翻译标准忠实叛逆有意性权宜性策略性关照性创造性1 引言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等, 2006:序论)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和自己翻译的实践,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其中他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背)原文”,也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忠实。
然而由于翻译是一项极为复杂艰难的工作,翻译工作者不但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又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得障碍,任凭再怎么努力费尽心思,最终还是难免被冠上“叛逆者”的帽子。
在意大利语中有这么一种说法:Traduttore, tradittore(translator, traitor),译者既叛逆者。
而且这一点也被许多认追奉为真理。
严复也曾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张培基等,2006:3)。
我国文学巨匠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的《钱钟书论“化境”》一文对翻译工作发表看法说:“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钱钟书,1985) 因而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
浅析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摘要:翻译在比较文学中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特别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理论家埃兹拉·庞德,他对中国古诗和典籍进行了大量的翻译介绍,曾在欧美掀起了一场引进和学习东方文学的运动。
他的诗学翻译,诗学理论,对当时英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庞德对中国古诗进行了大量翻译,那么作为一个译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必定包含了庞德作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当然创造性叛逆具体又表现在多个方面。
论文将从创造性叛逆的个性化翻译,误译两个方面入手,从译介学角度出发,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译介学庞德创造性叛逆个性化翻译误译一个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翻译”,其实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原则,在翻译中有其特有的追求目标。
庞德在翻译中就很有自己的见解方法和坚持原则。
庞德独特的译学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庞德十分反对将原著视为绝对权威,他反对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认为那样会使原作丧失生机。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也是一种尝试,翻译者将通过自己对原作的阐释和尝试将会再次创造出新诗歌。
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庞德认为翻译不应该过分强调直译,重要的是要关注文本意义,再现文本蕴含的感情。
他认为如果仅仅局限在文本的字面意思上,这样不利于文本意义的表达,最终会破坏整首诗的意境和美感。
所以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会把握诗中他所谓的“无法毁坏”的东西。
更简略地说,这个“无法毁坏”的东西就是我们古诗中的精神实质。
正因如此,庞德很多译诗中不完全忠于原作,尤其是在词句上的不同。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最末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庞德是这样翻译的: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 we come back in the snow,/ we go slowly,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 our mind is full of sorrow who will know of our grift?这是庞德在《神州集》中的汉译英诗歌。
2014.10学教育19摧残,但是他们仍然心系故国。
洪晧的使金诗歌中有很多写景咏物诗,但是这些诗歌的意境大都是凄婉悲凉。
即便是在壮观的景象,在经过洪晧内心的渲染之后也夹杂着悲苦离愁的情感。
洪晧在异国他乡正是用这些凄婉悲凉的意境来抒写自己内心苦闷的心情。
而范成大的诗则被公认是温润清新,但其使金诗七十二首,尽管有些地方也有记录风物、民俗的色彩,但沉痛激昂才是它最大的特色,如“黄沙如雨扑征鞍”(《市街》),“茹痛含辛说乱华”(《相州》),作者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痛苦屈辱的生活,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沦陷区的汉族人民所过的痛苦屈辱的生活,表达作者心中的怜悯和愤恨,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特点,表达了沦陷区的人民和作者爱国之情。
三、两人使金诗对后世的意义和影响1、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范成大、洪皓两人在使金诗的创作上不尽相同,但是二人对于后世的影响,却有着一样的积极的意义和影响,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洪皓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松漠纪闻》。
这为汉民族了解女真这个民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范成大的今传本《揽髻录》虽非完秩,但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书中记载了作者使金路过之地与相距里程,记载了宋金聘使往来的部分礼节、描述了金南京(今河南开封)及中都燕山(今北京)的建筑规模,这为我们研究宋金交通及古代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2、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潮两人不仅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更大的贡献是展现了其深沉地爱国情感,给后人树立了爱国的楷模,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潮。
在人们心目中,洪皓是一座气节铿锵的不朽丰碑。
虽然被困在外,但是洪皓对国家依然念念不忘,尽力奔波。
宋徽宗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洪皓泣血,早晚致祭。
这都反映了洪皓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范成大对于古代爱国志士的赞颂及对其无畏精神的赞叹,我们可以窥见其满腔的爱国热情;他在金国英勇无畏、誓死捍卫宋朝尊严的忠贞表现使其爱国精神得到完美展现。
比较文学视野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摘要】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本文集中讨论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表现、不可避免性、可接受性以及其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力求在比较文学研究发生文化转向的背景下,把对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深入到文化层面的一个切入点,揭示其独特的文化研究价值。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性;可接受性;文化差异1.引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它的“文化转向”。
转向文化意味着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美学或语言学的模式,上升为一种文化的反思。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繁盛、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当今世界,翻译充当着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沟通的枢纽。
在表层语言转换的背后,是深层的文化理解、沟通与互动,因而翻译中文化研究的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
曹顺庆(2010a)指出,翻译是文化交往中的常见现象,也是文化交往的重要途径。
他更指出,翻译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纯语言学问题,两个语言文本背后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异质文化体系……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异质文化的潜在对话(曹顺庆,2010a)。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作为文学翻译中的一种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更是比较文学中一个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课题。
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指出:翻译研究实际就是文化互动的研究。
在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发生碰撞、改铸,变形等现象表现得特别集中,也特别鲜明。
创造性叛逆反映了译者自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创造性,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最初赋予作品的形式。
创造性叛逆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异质文化的差异性。
一方面,它是译者寻求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去理解和再现迥异于自身文化体系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时的一种必然选择。
译者对原作的选择、改变和增删,既体现了译者对原作的兴趣和欣赏程度,也体现了译者对媒介作品的理解与评价(曹顺庆,2010b)。
另一方面,它是翻译活动在主体文化环境规范和制约下的产物。
关于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思考戎林海戎佩珏摘要:文章论述了“创造性叛逆”的内在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指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翻译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文章进一步指出对待创造性叛逆必须持科学辩证的态度,切不可将“创造性叛逆”与错译、讹译和滥译相提并论。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引言自从谢天振教授在其《译介学》中引进并介绍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以来,国内翻译界如沐春风,专题研讨的论文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见解独立、真知灼见的论文&但也毋庸讳言,不少论文观点雷同,人云亦云;有的是《译介学》中讨论创造性叛逆章节的浓缩或介绍,有的是在“创造性叛逆”头上戴上一顶新帽子,冠以“描述翻译学”、“阐释学”、“目的论”以及“译者诗学”或“某某视野下的……”等等;更有甚者,有的作者恐怕连《译介学》也没有通读过一遍(更不要说读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了),因此论文发表时连“创造性叛逆”的英文也不知该如何说①;此外,学界在如何认识创造性叛逆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创造性叛逆”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创造性与叛逆性什么是创造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指“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二指“属于创新的性质”&就“创造性叛逆”而言,笔者认为,这里的创造性显然应取第二义,因为它是修饰中心词“叛逆”的一个修饰词,用以揭示和表明这种“叛逆”的本质属性。
什么是叛逆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叛逆”就是“背叛”,就是“背离”,换句话说,就是“不忠实、不忠诚”。
因而,我们可以将“创造性叛逆”理解为“有创新在内的背离”,或“为了创新而进行的背叛”,或“不忠的(翻译)行为导致了出新出彩”。
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互为因果。
没有叛逆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没有叛逆$叛逆为创造提供了机会与条件$创造为叛逆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创造的结果就是叛逆的-•!35翻译研究追求与最终目的。
中西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作者:罗丽文汪军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02期摘要中西文学的翻译是指把原作者的想法用另一种表达方式重新诠释,让读者能在阅读时候身临其景,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应符合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以及阐释的普遍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可接受性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Creative Treas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ranslationLUO Liwen, WANG Jun(N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029)Abstract Transl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 refers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ideas expressed in another way to re-interpretation, so that readers can read the time and proximity, was the translator in the understanding,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creative rebellion. Creative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he rebellion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objectivity of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universality.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creative treason; acceptability翻译不仅是沟通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桥梁,翻译也为文化与文学影响的传播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媒介,而且翻译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一种再创造,其“创造性的叛逆”及应用一向来都为国内外文学界所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