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一、引言拖延无疑是非常普遍的行为现象,几乎所有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拖延行为,有些人甚至形成了一种行为习惯。
在学生中也存在这一突出的现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或作业,学生总要等到临近上课或收作业时才匆匆忙忙地完成。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学业拖延”。
当前学者们针对学业拖延的影响、后果和影响因素等问题展开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有关学业拖延的研究进行简单综述。
二、学业拖延的概念拖延(procrstin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推至明天,现在被推迟开始或者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Senecl 认为学业拖延是指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完成限定的学业任务,虽然个体曾想试图完成任务。
国内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学生在学业任务中的延迟和拖延行为。
综合已有研究,各个概念都体现了如下内容: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
学业拖延即在学习情境中对拖延现象进行研究。
三、学业拖延的影响(一)学业拖延的消极影响消极的学业拖延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能否完成。
研究者在关于拖延与健康模型的研究中发现,拖延会引起焦虑,进而导致身体状态的不健康。
Sirois等人的研究发现,拖延者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较少地参与锻炼,并且当身体状况不好时,他们也没有及时寻求干预,从而导致身体状况恶化。
拖延与焦虑,抑郁,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存在相关,拖延使得学生不能及时完成学业任务,引起了学生不好的心态。
而不好的心态又会导致拖延。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将会严峻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拖延导致的压力会引发学生比不拖延者的更多的焦虑情绪,以至于他们对问题的解决不够充分,这也会导致作业成绩质量的下降。
(二)学业拖延的积极积极影响近年来,也有不少的研究主题是针对学业拖延的积极方面,主要包括高峰体验和认知效能。
高峰体验是拖延积极方面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许多的因素可以增加高峰体验。
国外教师的学生学业乐观感研究述评近年来,国外学业乐观感研究成为学校教育成绩分析的重要领域,在众多学术期刊中发表的文章表明,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综合总结了国外教师对学生学业乐观感的研究,着重评价了学习乐观态度对学业表现的影响,以期对国内师生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和实践指导。
一、国外教师对学生学业乐观感的研究国外教师多次进行学业乐观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学业乐观感对学业表现有显著的影响。
马萨诸塞州突尼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乐观的学习态度是学业成功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另一项研究针对大学生学业乐观感和学术成绩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根据学生学业乐观感是否改变能够预测学生学习成绩的结论。
此外,新英格兰师范大学针对初中生进行的研究也发现,学生乐观态度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表现。
二、学习乐观态度的影响乐观的学习态度对学业表现有着显着的影响。
一方面,乐观的学习态度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因为乐观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充分接受新的学习内容,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乐观的学习态度能够有效抑制学习焦虑,学习焦虑会影响学习表现,而乐观的学习态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从容应对学习中的挑战。
三、施行建议根据国外的研究结果,学习乐观态度对学业表现有着显着的影响。
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乐观态度,学校老师应该采取一系列举措来增加学生学业乐观感。
首先,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激励机制,多给学生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业乐观感。
此外,老师也可以开展关于乐观态度的学习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乐观的心态,向学生介绍学习乐观态度的重要性。
此外,老师还可以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以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的表现。
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学习乐观态度将会有所提高。
本文综合总结了国外教师对学生学业乐观感的研究,着重评价了学习乐观态度对学业表现的影响,以期对国内师生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和实践指导。
关于人才流失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与理论建议作者:王淑王星予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8期摘要: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基于特定人才流失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匮乏,且尚无统一模式;研究方法单一;区域覆盖面过于局限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改进建议,以期对人才流失影响感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人才流失;影响因素一、国内外研究综述(一)人才的相关概念界定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54)在《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现代“人力资源”的概念。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62)的经济学思想、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的《国富论》以及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关于劳动力和劳动力价值的理解,都是早期人力资本思想的雏形。
根据《辞源》中的解释,“人之有才学者、人之材能、人之品貌”谓之“人才”。
按照知识结构可划分为“一”型人才、“I”型人才、“T”型人才和“π”型人才(张骏生,2006);根据所学专业,分为自然科学技术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根据工作性质,分为技术开发工作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政党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桂昭明,2004);根据社会称谓,可划分为科学家、工程师及其他。
(二)人才流失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1.关于自变量的理论研究。
环境是人才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去留(鲁建彪,2005;刘晓宁,2007),社会生产力、经济物质环境和政策因素的作用尤为明显(文湘,2007)。
①生产力因素。
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分工及生产社会化是人才流动的根本原因,三次产业划分理论(Colin Clark,1940)揭示了人才在不同产业间梯次转移的分布变化规律。
②经济物质环境。
宏观上,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与实力影响着人才的流动(杨锋,2006),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人才流动的决策模型(冯子标,1999)以人力资本营运为核心,将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流动成本与流动收益;微观上,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过高可能会导致高技能人才的流失(杨丽丽,2010)。
企业金融化的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作者:何金财滕竟来源:《财会月刊·下半月》2022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实体企业“脱实向虚”趋势不断增强,企业金融化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在充分借鉴已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金融化的概念、测度方式、成因、经济后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
总体来看,已有文献对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及测度方式的研究结论已较为明确,针对企业金融化的成因探讨尚存在不一致的结论;文献分别从股权激励、管理者特质、公司治理水平、税收激励政策、外部监督等方面分析了各自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但针对各类因素如何影响企业金融化尚存在争议,且对各类因素影响企业金融化的相关机制也缺乏细致梳理。
【关键词】企业金融化;成因;影响因素;测度方式【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2)22-0066-9近年来,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这导致实体经济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实业投资回报呈现不断下降态势。
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使得金融投资回报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而吸引了很多企业纷纷从实业投资转向金融投资[1] ,导致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脱实向虚”趋势。
企业金融化作为“脱实向虚”的重要微观表现形式[2] ,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系统梳理与总结现有文献中有关企业金融化的界定、测度、成因、经济后果与影响因素,对于厘清企业金融化发展趋势,防范企业过度金融化,进而有效引导企业发展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金融化的概念界定及测度方式(一)企业金融化概念界定“企业金融化”是“金融化”的一个分支概念。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金融化”概念尚缺乏统一的界定,比较普遍的仍是沿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将“金融化”理解为经济运行中的金融主导和金融渗透,具体定义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展开。
宏观维度的金融化指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部门中的相对比重(如产出占比、利润占比)上升;中观层次的金融化定义相对模糊,即商品金融化,也被称为金融产品的衍生化,以大宗商品金融化和资产证券化为代表[3] ;微观视角的金融化专指企业金融化,表现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投资占比和金融渠道利润占比的提升,以及向金融市场支付利息的增加。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研究项目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各种新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
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就是关于这些新兴研究领域的一个综合性评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研究领域本项目研究现状述评主要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
这些领域都是当前科技研究的热点所在,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目光,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
1.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最为火热的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交互等方面,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技术。
2. 物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
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未来,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大数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进,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当前科技领域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了商业价值,还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金融、医疗、交通等领域,大数据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4.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疾病,还可以改良作物和动植物,为人类生存提供更多可能。
5. 新材料新材料是支撑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从碳纳米管到功能性陶瓷,新材料的研究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前瞻性。
新材料的研发将为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状况在以上几个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们都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人工智能领域,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的认知水平,成为了某些任务中更为有效的方案。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述评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职业倦怠概述•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方法•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结论与展望•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逐渐受到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教育工作的影响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起源与发展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与特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空间与不足010203研究目的和方法分析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采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差异与联系提出今后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建议02职业倦怠概述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工作压力和情绪耗竭状态下,对工作、自我和他人产生消极反应,并伴有一系列身心症状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职业倦怠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
如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责任重大等。
工作压力如与同事、学生和家长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人际关系如对自我期望过高,缺乏职业认同感和满足感。
自我认知如对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导致教师压力过大。
社会期望离职倾向增加部分教师因倦怠而考虑离职或转行。
职业倦怠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职业发展受阻如工作动力下降、职业规划停滞等。
教育质量下降如教学热情减退、教育方法单一等。
03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研究起步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关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职业倦怠的概念与成因、倦怠的测量与评估、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
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个案研究和叙事研究等方法。
010203研究起步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开始关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起步较早且研究成果丰硕。
研究内容涉及职业倦怠的成因、影响因素、倦怠的测量与评估、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
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并结合案例分析和文献综述等方法。
研究内容比较国内外研究都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测量与评估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但国外研究更深入探讨倦怠的影响因素,而国内研究则更多地关注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述评王林雪路静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6)【摘要】探究式教学具有参与主体自主性、教学方式问题性、教师参与辅助性及探究过程开放性等特点。
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探究教学的文献,综合阐述了国内外学者所做的探究教学研究成果与现状,提出了在国外研究中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并对国内需要加强研究的部分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内涵与特征;基本模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有效传播是知识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前提。
高校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向学生授课完成知识的传播。
而教师是否能够有效传播知识,传播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思维方式,高校进行教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探究式教学突破了“主动讲与被动听”的模式,提倡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方式,建构、获取并应用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力。
正确认识和理解“以疑促思,以思促学”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对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的提出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源自苏格拉底。
公元前400多年,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要求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以讨论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18世纪,卢梭提倡通过个人经验学习知识。
19世纪初,第斯多惠倡导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好的教师不是教学生“发现真理”,而是向学生“奉献真理”。
20世纪初,杜威提出“从做中学”,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做”的过程。
50年代末,在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和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理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让学生自主思考、自行发现并形成知识。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探究式教学”被约瑟夫·J·施瓦布正式确立为科学的教学方法,施瓦布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不应该是确认已有事实的过程,而是多方向探究思考过程,也更应该像科学家的实践过程。
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作者:陈秀丽张鸿宇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6期摘要:为了通过回顾与反思国内已有的关于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已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对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做了述评。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达到的条件、学习效率和学习层次这四个角度对有效学习进行定义,已有研究主要从有效学习的内外因素、心理结构、背景和过程三个方面分析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有效学习影响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近十几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
国内关于有效学习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目前相关学者关于有效学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在回顾与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做了述评,以期给有效学习的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有效学习定义的探究关于有效学习的定义,在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不同的学者下定义的角度也不同。
综合我国学者的观点,对有效学习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从学习达到的目标来定义,如果学习之后达到了一定的学习目标,那么学习是有效的,反之,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持有此观点的学者有鲍银霞[1]、何奎莲[2],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有效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优化学习环境,应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加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
(二)从学习要达到的条件上定义,张庆林认为,有效学习是能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是推动能力和态度发展的学习。
他强调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3](三)从效率上定义,余旋[4]、朱雪峰[5]、何善亮[6]等强调有效学习是高效率的学习。
朱雪峰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指出有效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主动加工,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达成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发展的过程。
[5](四)从学习的层次上定义,高利明认为学习有三个层次:一是死记硬背、单纯应对考试的学习;二是同记忆相结合的理解性学习;三是适应性学习,也称有效学习。
这种学习是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更加注意学习的迁移,帮助学习者达到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对自己的思维加以思考(元认知)的境界。
[7]总体上看,学者对有效学习的定义既存在着共识,又存在差异。
学者们都认为有效学习首先是通过学习,学生获得学习结果,促进自身的发展;其次是学生使用学习方法或策略,理解和加工学习内容;最后,学生将学习进行迁移,灵活运用于解决问题。
这三点是学者们对有效学习定义达成的共识。
由于学者们的角度不同导致学者们定义的重点不同,这是学者们对有效学习定义的差异。
综上所述,因为概念的模糊性和差异性等会影响研究的统一性和科学性,所以有必要基于国内外的研究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有效学习的概念深入研究。
二、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关于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学者各有自己的理论和解释。
不同的学者对影响因素的划分方法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划分。
(一)从学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虽然多个学者对于把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学生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达成一致观点,但他们对两个方面的具体维度的划分各不相同。
1.学生的内部因素关于学生的内部因素,燕国材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他指出影响有效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
[8]—[9]有的学者则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内部因素。
刘启珍、杨黎明[10]从静态的认知因素的角度把影响有效学习的内部因素分为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及其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
非认知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态。
鲍银霞[11]从认知的动态过程来分析,认为有效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和经验基础;二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实践活动。
心理倾向涉及学习的需要与兴趣、情感与态度、学习的动机等因素;实践活动涉及学习方法与策略等因素。
张慧[12]的观点与鲍银霞的观点相似。
另外,也有学者从其他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内部因素。
王佐书指出影响有效学习的主观因素有:学习者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13]司继伟的一项研究证明原有知识、学习策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响有效学习。
[14]邵瑞珍指出,内部因素有认知结构与迁移、认知发展、个别差异、动机。
[15]谢钢则重点强调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是有效学习的关键。
[16]多个学者的观点看似不同,但仔细分析后,学者们基本认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影响有效学习,分歧之处在于他们对于这些因素内的部分具体因素的强调不同。
2.外部因素虽然研究者们对有效学习的外部因素的表述和分类不同,但他们各自发现的外部因素大同小异。
王佐书认为有效学习的客观因素有:社会风气和就业状况、班风和校风、教科书、教学的条件、教师的特征。
[13]邵瑞珍[15]、刘启珍[10]等从物与人这两种类别,将整个外部因素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学的方法与媒介,二是学习中的集体与社会因素。
如果将以上观点概括起来表述则是鲍银霞的观点,她认为大至社会、学校的管理、家庭的教养方式,小至班级、课程、教师和同伴都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
[11](二)从有效学习的心理结构上分析。
沈德立[17]教授根据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提出有效学习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选择性注意;(2)元认知;(3)学习策略;(4)非智力因素;(5)内隐认知。
刘建峰的有关成人学习心理因素的研究,认为成人有效学习与个体心理因素的认知能力、情绪和动机有关,也与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期望、社会群体、教师心理紧密相关[18]。
张典兵认为影响成人自主有效学习的因素主要有自我效能感、学习目标、归因、意志控制和情绪因素等方面。
[19]以上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此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从有效学习的背景和过程上分析。
陈厚德认为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别:(1)背景性要素(或基础性要素)。
背景性要素包括情境(或环境)要素和个性要素。
情境要素指影响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要素,如校园、教室和教学设备,和社会环境要素,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个性要素指学生自身内部的因素,如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心态、认知结构等。
(2)过程性要素(或实践性要素)。
过程性要素是学生自身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动机要素、选择要素、建构要素、应用要素、计划要素、评价要素。
[20]三、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以上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关于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理论分析相对较多,实证研究相对缺乏。
通过整理国内学者关于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已有研究对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多是基于经验和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而实证研究缺乏,且实证研究中国内的硕士研究生进行的实证研究占绝大多数,研究的权威性有待提高。
(二)研究领域较广,研究深度不够。
从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的文献来看,国内关于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领域较广,主要涉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多个领域。
另外,目前的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探讨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有效学习,但是这些因素到底在实践中能不能影响有效学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有效学习?影响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控制这些因素?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影响因素的归纳混乱,界限不清,系统性不足。
有的学者对影响因素的归纳没有依据,只是各种因素的堆砌,缺乏科学性,因素的类别之间界限不清,有交叉、重叠部分。
另外,已有研究对影响因素的归纳不够完整,缺乏系统性。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继续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研究的深度,强化实证研究,不仅要钻研于国内的研究,而且要放宽视野,借鉴国外研究,改进国内研究,使之更科学、系统,探索出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的本土化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1]鲍银霞.有效学习的前提、特征和旨趣[J].现代教育论丛,2006,(2):54-56.[2]何奎莲.构建有效学习的舞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8-91.[3]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5.[4]余旋.基于中学课堂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13.[5]朱雪峰.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管理制度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OL46,(2):104-106.[6]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42.[7]高利明.用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1.[8]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燕国材.智力因素与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刘启珍,杨黎明.学与教的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94-97.[11]鲍银霞.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及其对教师教学的要求[J].教育导刊,2005,(9):14-16.[12]张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6.[13]王佐书.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15-25.[14]司继伟.心理因素对高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2):7-12.[15]邵瑞珍著.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17-383.[16]谢钢.论知识的有效学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3):25-27.[17]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8-40.[18]刘建锋.成人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2):150-151.[19]张典兵.自主学习:适合成人特点的有效学习方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