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389.79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3), 354-361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8 in Hans. /journal/ap

https:///10.12677/ap.2018.83044

A Review of the Type of Forgive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Ze Yun, Cheng Guo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Mar. 5th, 2018; accepted: Mar. 19th, 2018; published: Mar. 27th, 2018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giveness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we comb and integrate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forgive-ness, and summarize the concept, types, research method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ge relation-ship of forgiveness. Finally, this article looks forward to several aspects of the study of forgiv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lderly.

Keywords

Forgiveness, Own-Age Effect, Influencing Factors

宽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云泽,郭成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3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3月19日;发布日期:2018年3月27日

摘要

为了充分了解宽恕研究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宽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整合,并从宽恕的概念、类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与年龄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最后,本文展望了从老年人的角度进行研究宽恕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宽恕,同龄效应,影响因素

云泽,郭成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1. 宽恕的概念和类型

1.1. 宽恕的概念

宽恕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但两者存在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恕道”“仁爱”、“慈悲”、“包容”侧重于从“伦理道德”、“修己安人”、“心性修养”、“回归本真”的视角来审视和看待宽恕(李兆良,2011),把它看作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观或方法准则,它不完全等同于西方“forgiveness”,即强调宽恕在解决人际冲突中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中都有关于宽恕的论述,宽恕在中国被理解为宽容饶恕,宽大能容人、有气量,通常被理解为宽恕他人,使他人免于责备与惩罚,孔子强调“忠恕之道”,佛家所讲的“慈悲喜舍”以及我们常见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以及面对人际冲突时,提倡回避忍让,“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丁小斌,赵庆华,2014)。都可以阐明宽恕并非是我们选不选择的问题,而是特有的文化环境下每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西方文化中,宽恕更多的是圣经中神的宽恕,是上帝对于人类犯错的保密、净化和消除,可以理解为自我宽恕与饶恕,向上帝忏悔以减轻犯错人本身的心理负担。通过宽恕使生命重新获得至善力量。宽恕长期以来都是东西方文学和神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罗春明,黄希庭,2004),直到20世纪后期,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宽恕才慢慢被心理学研究者发现,进入心理学领域,受到关注并开始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和治疗领域的热点。大部分临床干预研究表明宽恕对于解决人们的情绪问题很有效,例如我们个案中常见的抑郁、内疚、悔恨、焦虑、愤怒、和恐惧等(Denton & Martin, 1998)。

因宽恕兼具复杂性与宽泛性,当前学术界关于宽恕的理解众说纷纭。Enright认为宽恕是受害者虽然受到不公正的伤害,但对冒犯者不存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的消极状态,而进一步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伴随着积极反应的出现过程(Enright & Fitzgibbons, 2012)。North认为宽恕是个体从内心减除对冒犯者的憎恨和愤怒,并出现积极情绪的整个心理过程,他认为宽恕包括两种心理成分:防止消极情感和展现积极情感(Subkoviak, Enright, Wu, Gassin, Freedman, & Olson, 1995)。McCullough等人也将宽恕定义为一系列的动机改变过程,该过程降低受害者报复的动机,增加其理解、善待冒犯者的动机(Mccullough, 2001) (Mccullough, Bellah, Kilpatrick, & Johnson, 2001)。Pingleton认为宽恕是被冒犯者受到冒犯者伤害后依然放弃自己想要报复和惩罚的需求与还击的权力(1997)。Hargrave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对侵犯者的愤怒与憎恨彻底消除,是一种和解的表示(Hargrave & Sells, 1997)。Exline和Baumeister将宽恕界定为:受到伤害和冤枉的人放弃对罪过的追究。

心理学研究对宽恕的定义主要采用Denton等人的概念:宽恕牵涉到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在身心、情感以及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深层、持续而长久的伤害,宽恕是使受害者不在持有愤怒、憎恨、和恐惧,并完全消除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Denton & Martin, 1998)。

同龄效应的提出最初来源于面孔识别的研究,是指要求学习者学习一系列面孔材料,在随后的再认测试阶段,个体对与自身年龄相仿的面孔识别和再认成绩显著好于异龄面孔的现象(Wright & Stroud, 2002)。而宽恕中的同龄效应是指在冒犯事件中,相比于年老的冒犯者,年轻人更加愿意宽恕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冒犯者;相比于年轻的冒犯者,老年人更加愿意宽恕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冒犯者。宽恕中的同龄效应研究,首先将研究对象拓展到了冒犯者,为研究宽恕提供新的视角;其次,揭示宽恕中的同龄效应,可以为我们有效利用这效应,改善和恢复消极的社会氛围,减少攻击行为和增加亲社会行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