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时空变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85 MB
- 文档页数:8
2022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第七中学高二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读西北地区部分地图,回答以下3题。
15.结合图可以看出 ()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16.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17.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A.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参考答案:15. C 16. B 17. B2. 下图为我国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该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程度减轻B. 毁林开荒,植被覆盖率降低C. 干支流兴修水库,拦蓄大量泥沙D. 人类过度引水,使下游水量减少15.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 保护野生的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B. 净化水质,为城市提供直接饮用水源C. 调节气候,改变气候特征与气候类型D. 涵养水源,大量削减土壤中的盐碱量参考答案:14. B 15. A14. 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的原因可能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程度减轻,河流泥沙含量减少,A可能。
毁林开荒,植被覆盖率降低,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面积扩大,B不可能,选B。
干支流兴修水库,拦蓄大量泥沙,携带到下游的泥沙少,C可能。
人类过度引水,使下游水量减少,携带泥沙能力减弱,D可能。
15.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野生的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A对。
位于城市上游地区的湿地,具有净化水质功能,为城市提供直接饮用水源,B错。
湿地能够调节气候,不能改变气候特征与气候类型,C错。
涵养水源,是河流上游湿地功能,D错。
点睛: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说明河流泥沙含量减少,可能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程度减轻,也可能是泥沙在库区沉积,或是河流径流量小,携带泥沙能力弱。
这是一片生长之地……湿地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土地。
这里,原本是汪洋一片,是黄河,以精卫般的执着,日复一日填海造陆,终于孕育出这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葱葱绿洲——黄河三角洲。
这里,是黄河母亲的入海口。
在这里,黄河张开双臂拥抱大海,用自己黄色的乳汁哺育最爱的稚子,看着他一天天茁壮成长。
这里,是中国最年轻的土地,流淌不辍的黄河从上游高原携带巨量泥沙冲刷着黄河口,留下了15.3万公顷的湿地。
这就是黄河口湿地——“地球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系统”,也是“国际重点保护的13处湿地之一。
黄河口湿地分为两大片,主要是现行清水沟流路和原刁口河流路冲淤形成的新生湿地,总面积约230平方公里。
这片处于黄河口的神奇土地,宛若传说中生生不息的金色息壤,平均每年向海中延伸2.2公里,年平均造陆32.4平方公里。
换句话说,黄河入海口平均每天就造出1个足球场。
历史上,由于黄河“善淤、善徙、善决”,造就了神奇的填海造陆功能,逐渐生成了今天黄河三角洲大部分陆地。
这是一片奇幻的土地……从空中俯瞰,大片新生地宛若巨幅水墨画,浑浊的河水在湛蓝的海面上呈扇面形铺展开去;交汇地带,碧波黄流,泾渭分明,如两匹美丽的锦缎缠绕在一起,呈现出裂帛般雄伟壮观的大美,让人不能不震撼于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怦然心动的激情喷涌而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独特的湿地生态和动植物景观。
这片“地球之肾”,不仅调节了气候,而且为众多珍稀、濒危鸟类栖息繁衍、迁徒越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目前,这里已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徒的“中转站”,被称为地球鸟类的“国际机场”,被誉为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的“基因库”。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各种鸟类达280余种。
翩翩起舞的丹顶鹤、悠然自得的大天鹅,和着苇波槐曲,洋溢着生命的祥和、流露出生命的深意。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各种植物39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野大豆分布广泛。
区内有天然芦苇3.3万公顷,天然杂草地1.8万公顷,天然柳林2000公顷,天然柽柳灌木林8100公顷,人工刺槐林5600公顷。
选择题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
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
黄河三角州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A. 黄河径流量大B. 黄河输沙量大C. 地壳上升运动D. 沿海海平面上升【2】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③在黄河人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A. 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B. 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C. 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D. 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答案】【1】B【2】C【3】B【解析】【1】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导致黄河含沙量极大,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向渤海推进,在入海口处沉积,从而使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2】河水为淡水,含盐量低,故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①对。
近海沿岸有河流的稀释作用,含盐量低,②错。
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受黄河水稀释,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③对。
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由黄河径流堆积而成,含盐量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受海洋影响,含盐量较高,④对。
选C。
【3】读材料可知:“黄河三角州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即磷主要来自陆地,故总磷含量整体上应由陆向海递减、由河道向外递减,C、D错。
“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故氮含量应与植物的分布一致,近海滩涂地区植物较多,故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B对、A错。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摘要在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开发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不合理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湿地高效生态农业的概念,立足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模式;对策;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暖温带地区最年轻、最广阔、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三角洲为海陆交界、咸淡水交汇的地带,在水陆交互作用以及人为扰动的影响下造就了复杂多样的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1]。
黄河三角洲湿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石油、工农业等综合开发的集中区域。
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历史只有100多年(作为整个黄河三角洲区,其他部分开发历史较久),农业开发始于垦荒且贯穿着垦荒的过程。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1882年)有农户在此垦荒,之后开发活动逐渐增加,到1910年,农户逐渐增多,大片荒地被垦殖[2]。
建国后,国家组织了3次移民垦荒,但在20世纪40—50年代,这里以草地为特征的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平衡状态[3],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的仍然是自然因素,尤其是黄河的状况和动态如改道、泥沙淤积、洪水泛滥等。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投资兴建了黄河、孤岛、郭局子、青坨子、一千二等大型林场,1959年建立渤海农垦局,标志着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垦荒开始,自此近代黄河三角洲进行“以粮为纲”的农业开发时期。
在此期间,林地、牧草地数量锐减,耕地数量增加,由于大面积的林地和草场被毁,破坏了原有的草地生态系统,使土壤条件改变,次生盐渍化加重,弃耕荒地面积增加,仅垦利县1977年的弃耕地就达到2 493.33 hm2 [4]。
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兴起,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进入停滞时期,直至1978文化大革命结束,胜利油田经过20年的建设,为东营市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黄河三角洲的大规模开发创造了条件,尤其1983年东营建市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黄河三角洲进入综合开发时期[5],但在开发过程中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约束作用认识不足,盲目垦荒,粗放经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开发和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大,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突出。
第34卷第6期2023年11月㊀㊀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34,No.6Nov.2023DOI:10.14042/ki.32.1309.2023.06.015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系统演变与多维调控研究进展凡姚申1,窦身堂1,于守兵1,王广州1,吴㊀彦1,谢卫明2(1.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下游河道与河口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㊀450003;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㊀200241)摘要:河口三角洲是由水文㊁地貌和生态耦合作用形成的复合系统,其演变具有时空波动性强㊁响应高度敏感㊁边缘效应显著与环境异质性高的特性,属典型的易失衡区㊂从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子系统演变过程㊁耦合作用关系以及多维调控理论与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多重压力下的子系统自适应调整与状态特征,归纳了水文条件与河口地貌-生态系统演变的互馈关系,搭建了多维协同的水沙配置研究框架,并提出了基于水沙优化配置的多维调控策略㊂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从连续性监测平台建设㊁全过程模型构建㊁失衡风险预测以及多维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优化利用有限水沙资源维持河口系统稳定提供科学支撑㊂关键词:水文-地貌-生态;演变过程;耦合关系;互馈关系;多维调控;黄河三角洲中图分类号:P737;X17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6791(2023)06-0984-15收稿日期:2023-06-12;网络出版日期:2023-10-19网络出版地址:https :ʊ /urlid /32.1309.P.20231019.1237.0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2243207);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32300421017)作者简介:凡姚申(1989 ),男,河南项城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河口海岸水沙动力地貌研究㊂E-mail:fysmyself@通信作者:窦身堂,E-mail:doushentang@ 河口三角洲作为河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给人类和全球众多生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场所和物质来源,是地球表层极具价值的生态系统,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带[1],在全球有效碳存贮与碳中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3]㊂维护河口演变平衡关乎三角洲的稳定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㊂然而,河口三角洲演变具有时空波动性强㊁变化响应敏感㊁边缘效应显著以及环境异质性高等特性,属典型的易失衡区㊂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流入海水沙减小叠加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导致全球大多数河口三角洲出现岸滩侵蚀㊁土地淹没㊁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4]㊂因此,河口地貌演变与生态系统演化成为近期及未来研究热点, 大河三角洲计划 (Mega-Delta Programme)已列入联合国 海洋科学 十年行动计划(2021 2030年),同时相关问题也纳入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 2030年)“㊂黄河是以高含沙量著称的世界级大河,大量入海泥沙在河口沉积造就了广袤的河口三角洲,同时孕育了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㊁最完善㊁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黄河下游与环渤海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㊂黄河三角洲属于河控多沙型河口三角洲,由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流入渤海后经过11次大的流路变迁㊁泥沙堆积而形成[5-6]㊂黄河三角洲稳定是黄河流域与环渤海地区的防洪安全㊁供水安全㊁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基础㊂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明确提出 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㊂然而,与世界大河三角洲类似,黄河三角洲也同样承受着来自河流㊁海洋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压力,目前已出现入海泥沙急剧变化的新现象[7];河口由快速向海淤进到缓慢沉积,水下三角洲局部出现侵蚀迹象,正处于冲淤转型新时期[8-9];尾闾沟汊不断撕裂产㊀第6期凡姚申,等: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系统演变与多维调控研究进展985㊀生㊁孕育发展,拦门沙出露水面,河口前缘淤积延伸出现新状态[10]㊂在新情势下,黄河三角洲水文㊁地貌㊁生态演变与响应机制更加复杂㊂目前,国内外在黄河三角洲水文和地貌过程及生态现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但对其演变与调控研究进展综述性文献却较少㊂本文就近30a来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演变与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黄河三角洲子系统演变过程㊁耦合作用关系以及多维调控理论与技术等,探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方向作出展望㊂1㊀水文-地貌-生态子系统演变1.1㊀入海水沙变化与水文条件入海水沙是河口最典型的水文过程㊂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河流建坝㊁采砂和引水等工程的建设,全球主要河流河口来水来沙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如红河流域Hoa Binh大坝建成后,泥沙通量较建坝前减少了约60%~70%[11],人类活动使珠江口内泥沙淤积量减少约29%[12]㊂与世界大河河口类似,黄河口入海泥沙也呈显著减少的趋势㊂1960年三门峡水库开始运行以前是黄河入海水文过程的 天然期 ,据利津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水沙资料显示,该时期黄河口年均入海水量为480亿m3㊁沙量为13.4亿t㊂1986年后黄河年均入海水沙进入枯水少沙期,水㊁沙量分别是天然期的35%和18%㊂20世纪90年代河口出现连年断流,小浪底水库调控运用以来(2002 2022年)黄河不再断流,但黄河水文情势仍处于水沙延续枯少期[10]㊂黄河口入海水沙的这些变化势必会对河口地貌和生态演变造成影响,对于黄河口地区的管理和保护,需要综合考虑水沙输送的变化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河口地貌稳定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㊂河流入海泥沙输运扩散过程已成为河口海岸和近岸海洋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㊂入海泥沙扩散机制是三角洲地貌演变的重要环节,但受区域动力特征及混合过程和流域㊁海洋动力过程相互作用的影响,探究河口泥沙扩散途径和范围一直是难点[13-14]㊂黄河水沙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锋面拦阻,是限制河口入海泥沙的重要因素和河口拦门沙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15]㊂季节性海水温度变化是影响水沙扩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相比于冬季,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水体分层强烈,上下层易形成温度切变锋,表层高含沙冲淡水向外海扩展更远㊂入海水沙在黄河口不同区域呈现输运沉积特征差异,但已有研究结果并不统一㊂有研究认为扩散范围限制在15m等深线以浅区域[16];另一部分研究则认为入海泥沙输运按一定比例沉积在拦门沙(河口)㊁水下三角洲(滨海)㊁外海,但不同研究中各区域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未能达成共识[17]㊂黄河口海域盐度1958 200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18],盐度升高对河口三角洲地下水位变化㊁土壤盐分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对河口三角洲湿地发育有较大影响㊂黄河三角洲区地下水主要为微咸水㊁咸水和卤水[19],以往研究聚焦于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淡咸水的形成和演化㊁地下水土壤空间分异规律㊁营养盐入海通量变化等[20],但对地下水埋深㊁土壤盐分时空分布特征与黄河入海径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仍不充分㊂1.2㊀尾闾冲淤与三角洲地貌演变黄河 善淤㊁善决㊁善徙 ,其尾闾入海流路历经10余次大规模改道后叠置形成复杂的三角洲叶瓣体系㊂随着叶瓣不断向海延伸,改道点有向上游移动的趋势[21]㊂从水动力学机制来看,河床纵向坡度减小和回水效应是造成河流改道的重要原因[22]㊂自1976年起入海流路改道至清水沟,对清水沟河道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颇丰㊂Zheng等[23]将清水沟流路演变分为快速淤积(1976 1980年)㊁河道展宽(1980 1985年)㊁河道萎缩(1985 1996年)和河道下切加深(1996 2015年)4个阶段㊂Han等[24]指出河道地形受水沙调控㊁尾闾改道和三角洲前缘发育程度等因素制约,且河道在来水来沙量较小时萎缩变浅,在来水量较大时下切展宽㊂刘清兰等[25]基于正交曲线网格建立利津站以下河道数字高程模型,发现调水调沙改变了入海水沙的年内分配,造成尾闾河道的持续冲刷,2002 2017年累计冲刷泥沙量为6240万m3;但经过多年冲刷,986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受河床整体下切和河口淤积延伸影响,调水调沙的冲刷效率在持续降低㊂黄河三角洲总体地貌演变特征为行河流路岸线淤积延伸㊁不行河流路岸段持续蚀退,三角洲地貌演变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不平衡状态㊂陆上三角洲年代际地貌演变可归纳为4个连续阶段,分别为快速淤长期(1976 1981年)㊁缓慢淤长期(1981 1996年)㊁缓慢侵蚀期(1996 2002年)和缓慢淤长期(2003 2013年)[26]㊂Cui等[27]从三角洲平均高潮线的角度分析,也得出类似的三角洲演变阶段㊂Xu[28]认为陆上三角洲的淤长与夏季东亚季风指数密切相关,但也有学者提出人为河流改道等人类活动是影响陆上三角洲岸线动态的重要因素[29]㊂现行清8汊河(1996年开始行河)水下滨海区地貌冲淤演变特征可划分为中速淤积(1996 2002年)㊁快速淤积(2002 2007年)㊁缓速淤积(2007 2015年)和快速侵蚀(2015 2016年)[30],从空间上来看口门滨海区呈淤积状态,而孤东近岸和1996年废弃的老河口区呈冲刷状态[31]㊂Ma等[32]分析了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潮滩㊁低潮线和水下地貌的动态,认为12m等深线是冲淤平衡转换带㊂不行河的刁口河流路和神仙沟流路河口海岸侵蚀显著,1976 2000年岸线分别向陆后退约7km和4.5km㊂Chu等[33]指出1976 2000年最大的侵蚀区出现在刁口河和神仙沟行河期间形成的向海堆积的凸角处㊂Li等[34]提出刁口河流路河口的蚀退演变经历的主要3个阶段:1976 1985年的快速侵蚀㊁1985 1992年的缓慢侵蚀和1992 1996年的侵蚀淤积调整阶段㊂3个阶段刁口河口侵蚀速率逐渐降低,在1976年后刁口河流路水下三角洲被重塑成与1976年之前截然不同的缓坡形态[35]㊂Zhang等[36]认为尾闾河道摆动㊁相对海平面变化㊁区域海洋水动力及地方工程建设是影响该区域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㊂Fan等[37]对黄河三角洲北部潮间带范围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指出北部潮间带蚀退不仅受海洋动力影响,也受到人类围垦的影响㊂由此可见,黄河口地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受到河流水文泥沙㊁海洋水动力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亟需从微观层面揭示各影响因素的耦合互馈与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地貌变化机制,这是理解河口地貌演变的关键所在㊂1.3㊀河口生态条件与生态演化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广阔㊁最完善㊁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沿海滩涂广泛发育,湿地植物富集㊂根据水体类型和存续方式的不同,黄河三角洲湿地可分为淡水湿地㊁咸水湿地和半咸水湿地㊂淡水湿地多以河流为轴分布在河道两侧,咸水湿地主要分布于海岸带附近,半咸水湿地则主要分布于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地带[38]㊂黄河口湿地生境类型极为丰富,万千生物得以在此栖息繁衍㊂然而,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较短,土壤发育年轻,生态发育层次低,适应变化能力弱,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差,属脆弱生态敏感区[39]㊂近年来,对于世界大多数河口来说,高强度人类活动㊁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等引起的陆海水沙条件改变导致河口湿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㊁侵蚀或永久消失(如围垦),进而加剧了河口生境的脆弱性,危及河口生态安全㊂因此,最近10a来关于河口湿地恢复的一系列成果不断出现,长江三角洲通过构建低矮堤坝以形成坝内植被恢复生态[40],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试图将疏浚泥沙与沼泽恢复结合以稳定海岸[41],荷兰则努力推行利用北海沉积物哺育潮滩,构建牡蛎礁防护海岸侵蚀等一系列措施以恢复河口湿地生态[42]㊂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严重退化的问题,学者们开展了大量修复研究和示范工作㊂前期,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的修复工作,多注重植被覆盖的恢复效果,且多简单采取围封和补充淡水相结合的方式,过分依靠自然恢复,人工重建发挥作用不足㊂这样的修复方式,不仅耗水量巨大,且导致恢复后的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丧失,作为鸟类栖息地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被严重削弱,影响了湿地功能的正常发挥㊂近期,许多学者针对气候变化㊁工农业发展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共同影响下的植被动态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新进展,获得了新认识㊂例如,有学者发现黄河三角洲受人工干扰影响湿地植被景观破碎化程度剧烈,景观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43],加之河口来水来沙减少㊁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加剧致使湿地植被恢复和绿化受到更加严重的盐碱胁迫[44],而修复水文连通和实施生态补水对盐沼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存以及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45]㊂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着严重退化的挑战,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和努力,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修复工作需要更加注重湿地的生态功能,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恢复植被和保护生物多样㊀第6期凡姚申,等: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系统演变与多维调控研究进展987㊀性,以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㊂2㊀水文-地貌-生态子系统耦合关系2.1㊀水文条件对河口地貌的影响水文条件(包括水动力与泥沙运动)引起河口三角洲地形地貌变化㊂径流入海后与潮流㊁波浪等相互作用下的泥沙扩散㊁沉积㊁起动㊁平流及底沙再悬浮是河口区的典型水沙动力过程,见图1[46]㊂对于多沙河口而言,高含沙径流动力常以射流的方式入海[47],泥沙沉积与侵蚀的不同模式塑造了不同形态的河口前缘地貌[48]㊂Warrick[49]研究发现在入海泥沙通量突然增多时,泥沙首先在河口沙嘴潮间带淤积,几个月后波浪再悬浮和余流输运作用将泥沙带到口门附近的洲滩形成堆积体,随着堆积体在沿岸方向不断延伸,三角洲几何形态逐渐呈扇形发育㊂在洪水期间,径流作用尤为突出,往往取代潮流成为控制泥沙输移的关键因素[50],在强径流的作用下河床中形成双向螺旋流,掘蚀河床而将泥沙向河床两侧堆积,随后水下沙坝出露海面并逐渐将河道分汊[51]㊂黄河调水调沙塑造了强径流入海条件,黄河口近岸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减弱,含沙量显著增大[52],入海泥沙普遍以异轻羽状流的形式在河口附近的有限区域内沉积[53],在没有大风扰动的情况下河流入海悬沙浓度大于29.0kg/m3时会产生高密度泥沙异重流[54]㊂调水调沙期间大量泥沙沉积促使河口口门地貌发生快速变化,进而引起入海主流的快速摆动[55]㊂黄河入海泥沙还具有 夏储冬输 的特点,夏季在河口附近沉积的泥沙成为冬季泥沙输运的重要来源,冬季泥沙输运量远远大于夏季且有向外海输运的趋势[56-57]㊂图1㊀河口区典型水沙动力过程Fig.1Typical water and sediment dynamic processes in the estuary水沙供给的多寡是哺育河口三角洲地貌发育与否的充分条件㊂多沙时期遵循三角洲面上呈 大循环 及流路自身的 小循环 演变规律[58]㊂此后,针对流路地貌稳定问题,提出了出汊是影响流路稳定的关键问题,并揭示了 淤积 延伸 出汊摆动 改道 流路演变的自然规律[59]㊂在少沙情势下,行河口门造陆幅度趋于减缓,在个别来沙量较少年份甚至出现侵蚀[60],局部逐渐呈现由河控型向海控型转变的趋势㊂黄河口海岸动态平衡的沙量阈值是当前研究的焦点,但研究成果差别较大(表1)㊂研究方法大多是建立描述某一时段内陆地面积变化特征的因变量与水沙条件自变量的统计关系,得到因变量为0时的平衡沙量或临界水沙组合关988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系式㊂从反映流路淤积延伸㊁河海交汇作用最强㊁海岸侵蚀最剧烈的角度选择海岸线标准,研究三角洲陆地变化及海岸动态稳定沙量很有必要㊂表1㊀维持黄河口海岸动态平衡的沙量阈值Table1Critical sediment load to maintain the dynamic balance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coast序号空间范围时间范围研究资料临界沙量/(亿t㊃a-1)文献1行河海岸 ʈ2[61] 2黄河陆上三角洲1855 1976年滨海区水深 2.45[62] 3黄河陆上三角洲1955 1989年海域海图 2.78[63] 4清水沟陆上三角洲1976 1997年滨海区水深 1.51[64] 5刁口河陆上三角洲1953 1973年滨海区水深 4.21[64] 6清8汊陆上三角洲1996 2005年遥感影像 1.63[28] 7清水沟陆上三角洲1976 2005年遥感影像 3.31[28] 8清水沟水下三角洲1977 2005年水深地形 1.29~1.79[35] 9清8汊陆上三角洲2002 2015年遥感影像0.48[37] 10清8汊水下三角洲1996 2016年水深地形0.414~0.623[31] 11黄河陆上三角洲1976 2015年遥感影像 1.76[65] 12清水沟水下三角洲1997 2018年水深地形 1.09~1.65[32]㊀㊀需要指出的是,即便黄河入海水沙发生了显著变异,黄河进入了枯水少沙期,但2002年实施调水调沙以来现行河道仍在淤积延伸,尾闾河道依然处于不断出汊变动中㊂如2018年以来,黄河口各汊道交替成为行水主汊,河口泄洪排沙主通道不断变化(图2)㊂汊道频繁演变不仅严重威胁河口两岸防洪安全,而且可能破坏河势稳定㊁引起流路摆动㊂不仅如此,2020年多次洪水径流输沙入海后,河口河道呈现出明显的淤积趋势,河道前缘出现二级分汊,支汊淤积萎缩与拦门沙交互作用形势更加复杂㊂这些变化综合表明,在经历了近40a的黄河来沙减少后,黄河口地貌系统正在面临不同程度的转变,淤积和侵蚀共存,尤其是侵蚀型地貌,受前期沉积物特性㊁海洋常规/非常规动力和植被附着特征影响更为复杂,亟需从水文-地貌-生态系统的整体层面揭示河口地貌变化机制,这是理解地貌多维耦合响应机理与状态转化的关键所在㊂图2㊀黄河口主支汊道频繁演替Fig.2Frequent succession of the main tributarie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㊀第6期凡姚申,等: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貌-生态系统演变与多维调控研究进展989㊀2.2㊀河口地貌反馈影响水文条件水文条件塑造河口地貌,而河口地貌是河口水文条件的地形边界,其响应水文条件的结果必定也会反馈影响水文条件,因此两者存在明显的耦合作用㊂河口拦门沙(沙坝)是河海动力相互作用后径流能量耗散㊁咸淡水混合泥沙絮凝加速沉积而成的堆积体[66],也是河口地貌反馈影响水文条件最明显的区域㊂在黄河三角洲的各种沉积环境中,拦门沙的沉积速率最高,河流输送入海的沉积物中,约有30%~40%的入海泥沙沉积在拦门沙区域内[67]㊂不同径流量对拦门沙形态发育影响不同,在高径流量时期形成双叶瓣单河道形式的拦门沙,在低径流量时期形成单叶瓣双河道形式的拦门沙㊂拦门沙的淤高和延伸可以影响河口一系列水沙运动过程,如Li等[68]发现拦门沙的存在可以改变河口环流和床面剪应力,进而影响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Gong等[69]指出河口拦门沙的水力控制在被背风跳跃阻挡的状态下,可以通过潮泵输运增强向陆地的盐输送,这表明拦门沙对盐的运移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㊂细颗粒泥沙在黄河口不断淤积,口门拦门沙发育充分㊂拦门沙形成之后,侵蚀基面抬高,对河道泄水排沙十分不利,导致水位壅高,产生溯源淤积,加重下游河道抬升,是黄河口影响下游河道防洪安全的根源㊂学者们对于黄河口拦门沙淤积反馈的影响距离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河口淤积延伸将导致整个黄河下游河道长期难以平衡[70-71],有的则认为仅在感潮河段涨潮时才产生溯源淤积[72],大多认为溯源淤积影响范围在泺口与艾山之间[73]㊂曹文洪等[74]基于概化河工模型研究发现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与滞流点的关系非常密切,河口径流与潮流的交汇处(滞流点)的位置在拦门沙顶部变动㊂黄河口拦门沙出露水面后,河口沙嘴不断向外凸出,这导致现行河口外涨潮优势流呈舌状向南部莱州湾方向伸展,有利于泥沙的净输入[75]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地貌与水文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㊁多元和时空变化的,由于获取准确㊁连续的水文和地貌数据仍然是一项挑战,缺乏高质量的观测数据限制了对黄河口水文-地貌互馈机制的深入研究㊂2.3㊀河口生态与水文-地貌的相互作用河口生态过程与水文-地貌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水文是河口地貌演化㊁地下水及盐度等生境条件和生态演替的主要驱动因素,生态水量是各类生物生长的必要物质(水文的直接作用),水文作用引起的地貌演变为生物提供稳定的基底(水文的间接作用)㊂为此,生态专家提出在潮滩湿地生态修复时应着重注意生物和物理缓解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盐沼植被的存在削弱了水动力,从而减少了滩面侵蚀,反过来水动力的削弱和沉积物稳定性的增加也有利于盐沼植被生长[76]㊂地貌高程(影响水位)和盐度是决定滨海湿地植物存活和分布的最关键环境因子[77],不同植物对高程和盐度的要求不同,水-盐环境(一般指水位和盐度环境)对不同的盐沼植物存在一个临界值,一旦水-盐环境胁迫超过盐沼植物的耐受阈值,将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及存活[78-80]㊂受水-盐胁迫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从海向陆呈连续带状分布格局,主流植被类型依次为碱蓬㊁芦苇㊁柽柳㊂植物根系促淤,会抬高地表高程,是生物反馈地貌的集中体现㊂互花米草盐沼繁殖能力强㊁根系茂密,黄河三角洲于1990年首次引种互花米草,最初目的是用于保滩促淤,然而近年来却成为入侵物种,导致黄河口滨海湿地生态失衡;2011年后,黄河三角洲地区互花米草开始进入快速扩散期,并迅速入侵土著植被栖息地;到2020年,现行河口区互花米草分布面积达52.7km2,占总盐沼面积的31%[43]㊂互花米草具有较强繁殖能力,其形成的盐沼植被丰度较高,增强了局部沉积,黄河三角洲湿地互花米草群落的地表高程变化速率为58.8ʃ19.4mm/a,远高于土著植被碱蓬和柽柳[81]㊂互花米草增加了地表高程,也降低了黄河口自然湿地淹水频率[82]㊂河口生物与水文-地貌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在时间尺度上不断累积,也会通过空间尺度上的交流影响河口地貌形态㊂河口潮滩生物出现的规律性的斑图形态,是盐沼在不同尺度上对水动力和泥沙沉积作用的响应,也称为自组织斑图[83-84]㊂黄河三角洲潮滩微地貌斑图呈现季节性变化,每年4 6月伴随着滩涂上泥螺生物量的增加,微地貌斑图逐渐减弱,受泥沙扩散㊁水流再分配过程交互作用的影响,高丘上的底栖微藻生物量明显高于洼地[85]㊂随着对生物-地貌耦合关系的认识,在研究河口水沙地貌变化时,越来越多的学者考虑在传统地貌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生物过程[86-87]㊂以基于水沙动力过程的数学模型为主流,通过较准确地还。
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站”)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09 年 4 月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和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同筹建,2011 年 8 月获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批复,属于中国科学院院级野外站,纳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管理,是唯一的院级滨海湿地研究站。
黄河三角洲站是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近海观测研究网络和海洋综合观测研究网络成员。
1主要研究方向(1)陆-海相互作用下湿地物质运移的动力学机制;(2)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3)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与示范;(4)滨海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对策研究。
2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建站 10 年来,黄河三角洲站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 100 多个项目,总经费 1.2 亿元。
在滨海湿地生源要素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驱动机制、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综合管理对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共发表论文336篇,其中SCI收录225篇,出版专著28部,英文专辑1期,授权发明专利19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项,发表数据库3项,国家和地方政府采纳咨询报告和谏言9项。
主要科学贡献有以下3个方面。
(1)揭示了陆-海相互作用下黄河三角洲物质运移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阐明了黄河调水、调沙过程中颗粒有机碳、盐度与悬浮物的运移特征及动力学机制;率先查明了土壤红黏层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阐明了滨海湿地生源要素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第46卷第3期2021年5月Vol.46No.3May2021林业科技FORESTRY SCIENCE&TECHNOLOGYDOI:10.19750/ki.1001-9499.2021.03.015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区鸟类群落季节变化和生境偏好吴立新赵先华王志错王强连海燕(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山东东营257509)摘要:采用样线、样点结合法于2015年3月~2016年2月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数量和分布生境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共记录鸟类140406只,隶属13目27科93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14种。
种类和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相同的趋势,表现为秋季迁徙期>春季迁徙期>夏季繁殖期>冬季越冬期。
对比4种生境调查的鸟类种类和数量,表现为开阔水面>芦苇沼泽〉潮间带滩涂〉人工岛,且开阔水面和芦苇沼泽的种类和数量远高于潮间带滩涂和人工岛。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区;鸟类多样性;季节变化;生境偏好中图分类号:S863;X37文献标识码:A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鸟类重要的繁殖、栖息地"21。
保护区大力开展湿地恢复工程,在大汶流管理站先后实施五万亩和十万亩湿地恢复工程。
十万亩湿地恢复区位于保护区内核心区,自2005年起陆续开展一系列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营造鸟类适宜生境,基本上无人为干扰活动,已成为鸟类群落最丰富的区域。
该区通过筑坝修堤,合理配置植被,实施生态配水等一系列生境恢复技术措施,已经形成了芦苇湿地与开阔水面相结合的生境,为鸟类取食、栖息提供良好的场所。
2010年起通过微地形改造,在地势较高处修筑人工生境岛,已成为鸟类繁殖的重要场所。
已有学者研究报告显示,保护区湿地恢复区内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长[3-4]o本研究以十万亩湿地恢复区为研究范围,对恢复区进行为期一年的鸟类种类、数量和分布生境监测,系统了解恢复区鸟类群落组成、季节变化以及生境利用现状,以期为保护区湿地恢复和营造鸟类适宜生境提供科学依据。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评估由佳;张怀清;陈永富【摘要】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ecological health of wetland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Nature Reserve were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The indicator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five grades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mbin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Delphi method have been adopted to mak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the wetland resources in the nature reserv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ng for ecological health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Yellow River delta was 1.02, indicating relatively healthy and close to unhealthy; the rating of utiliz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Yellow River delta is 0.73, which is generally rational. The main pressures are over exploitation of recours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oil salinization.%构建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湿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指标分为5个等级,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及DPH方法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生态健康评价得分为1.02分,属于较健康的临界值,接近疾病;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得分为0.73分,为一般合理,主要压力来自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土壤盐碱化等方面.【期刊名称】《湿地科学与管理》【年(卷),期】2017(013)001【总页数】5页(P9-13)【关键词】黄河三角洲;资源评估;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作者】由佳;张怀清;陈永富【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生态效用、社会效用以及经济效用(孙广友, 2000)。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原因分析及生态修复郭岳;徐清馨;佟守正;王雪宏【摘要】本文提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为农业活动、油田大规模开发、黄河断流和改道、风暴潮和污染等,结合目前该湿地开展的科研工作及修复效果,提出以植被修复为主,改善水文条件、土壤条件为辅的节水修复方法.【期刊名称】《吉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7(046)005【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原因;生态修复【作者】郭岳;徐清馨;佟守正;王雪宏【作者单位】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吉林长春 130022;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吉林通化 134000;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102;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7;P951湿地是水体和陆地之间的自然过渡地带,是一种具有较高生物生产力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景观[1,2],兼有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种特征,具有多种生态功能与社会价值。
滨海湿地是湿地重要类型之一,陆海相互作用动力机制造就了滨海湿地复杂多样的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3]。
我国滨海湿地约为5.0×106 hm2,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4]。
由于滨海湿地处于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优势,一直是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区,也正因如此,滨海湿地受到极大干扰和破坏,湿地退化现象日益严重,海岸退蚀,土壤含盐量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荒裸地日益增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显得日益重要。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重要滨海湿地和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但目前却是国内河口三角洲中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其经济开发潜力大,被誉为“金三角”地带。
2009年12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开发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山东科学SHANDONGSCIENCE第36卷第6期2023年12月出版Vol.36No.6Dec.2023收稿日期:2023 ̄08 ̄28基金项目:山东省民盟省委2022年重点调研项目(盟鲁[2022]13号)作者简介:蔡馨燕(1977 )ꎬ女ꎬ副研究员ꎬ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规划与科技情报研究ꎮE ̄mail:191523972@qq.com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蔡馨燕1ꎬ王毅2ꎬ陈英凯3(1.山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ꎬ山东济南250101ꎻ2.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ꎬ山东烟台264025ꎻ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ꎬ山东济南250131)摘要:系统综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现状及退化原因ꎬ并对其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概括归纳ꎮ发现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严重ꎬ总体面积逐年缩减ꎬ同时组成结构发生改变ꎬ自然湿地不断减少而人工湿地逐渐增加ꎬ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趋势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ꎮ造成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黄河水沙通量减少㊁海-陆交互作用增强㊁土壤盐渍化加剧㊁气候暖干化㊁外来物种入侵和人类活动ꎮ目前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物组分修复㊁水体修复㊁土壤改良和综合生境修复ꎮ最后针对性地提出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建议ꎬ对实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ꎮ关键词:黄河三角洲ꎻ退化湿地ꎻ湿地环境ꎻ生物多样性ꎻ生态修复ꎻ环境污染ꎻ海岸景观中图分类号:X ̄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 ̄4026(2023)06 ̄0112 ̄0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ProgressofappliedresearchontheecologicaldegradationandrestorationofwetlandsintheYellowRiverDelta:areviewCAIXinyan1ꎬWANGYi2ꎬCHENYingkai3(1.ShandongInstituteofScientificandTechnicalInformationꎬJinan250000ꎬChinaꎻ2.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ꎬLudongUniversityꎬYantai264025ꎬChinaꎻ3.Shando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ꎬJinan250131ꎬChina)AbstractʒAsystematicreviewwasconductedonthecurrentstatusandcausesoftheecologicaldegradationofwetlandsintheYellowRiverDelta(YRD)ꎬandtheecologicalrestorationtechnologiesweresummarized.TheresultsrevealedthatthewetlandareasintheYRDarecurrentlyinaseriousstateofdegradationꎬwiththetotalareaofwetlandsshrinkingyearbyyear.Alongwiththeshrinkingofthewetlandareaꎬthewetlandcompositionhaschangedꎬnaturalwetlandsaredecreasingwhileartificialwetlandsaregraduallyincreasingꎬthepatternofthelandscapeshowsatrendtowardfragmentationꎬandtheservicefunctionoftheecosystemhasbeenseriouslydegraded.ThemaincausesofwetlandecologicaldegradationintheYRDincludethereductionofwaterandsedimentfluxesfromtheYellowRiverꎬincreasedsea ̄landinteractionsꎬintensifiedsalinizationofthesoilꎬclimatechangeꎬinvasivespeciesꎬandhumanactivities.Currentecologicalrestorationtechniquesforwetlandrestorationincludebiocomponentrestorationꎬwaterbodyrestorationꎬsoilimprovementꎬandcomprehensivehabitatrestoration.ThisstudywillutimatelyprovidespecificrecommendationsforwetlandrestorationintheYRDꎬ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nationalstrategyofecologicalprotectionandthehigh ̄qualitydevelopmentoftheYRD.KeywordsʒYellowRiverDeltaꎻdegradedwetlandsꎻwetlandenvironmentꎻbiodiversityꎻecologicalrestorationꎻenvironmentalpollutionꎻcoastallandscape㊀㊀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流域保存最为完整㊁面积最大的一片湿地ꎬ以浅海㊁滩涂㊁沼泽等为主要内容ꎬ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㊁控制污染㊁蓄水调洪㊁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ꎮ黄河三角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ꎬ是实现海洋㊁渔业㊁盐业㊁石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ꎬ是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1 ̄5]ꎮ黄河三角洲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四大重点区域之一ꎬ维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平衡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6 ̄8]ꎮ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ꎬ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大幅降低ꎮ在人为方面ꎬ开垦湿地㊁修建水利工程等活动ꎬ改变了黄河三角洲水文过程ꎬ导致区域内湿地水体营养不足以及高度盐渍化[9]ꎻ在人为活动干扰严重的地方ꎬ湿地植被类型单一ꎬ植被群落的各种指标均较低[10]ꎮ在自然方面ꎬ黄河流域连年干旱少雨ꎬ枯水期增长ꎬ湿地水资源短缺ꎬ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不断退化[11]ꎮ这一系列人为与自然因素导致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㊁生态㊁灾害和资源4大问题凸显[12]ꎮ因此ꎬ黄河三角洲湿地亟待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13 ̄14]ꎮ长久以来ꎬ我国一直在实施许多湿地生态恢复项目ꎬ主要是通过自然恢复和工程修复相结合ꎬ进行退耕还湿㊁退耕还滩ꎬ从而恢复其退化的生态系统ꎬ但这些修复措施耗时长㊁成本高㊁成效低[15]ꎬ不符合当前绿色低碳发展需求ꎮ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ꎬ创新了一系列的技术和产品ꎬ比如生物组分修复㊁水体修复㊁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等技术ꎬ以及土壤改良剂和污染物吸附消纳材料等[16 ̄17]ꎮ但黄河三角洲正在遭受剧烈变化的人类发展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影响ꎬ部分修复手段和产品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18]ꎮ因此ꎬ本文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现状及原因ꎬ以目前的生态修复手段为研究重点ꎬ系统地探究我国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修复领域的总体研究进展与热点ꎬ明确现状问题ꎬ为黄河三角洲湿地以及其他河口滨海湿地的生态退化修复提供有效建议ꎮ1㊀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现状黄河三角洲湿地不断退化和萎缩ꎬ导致湿地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ꎮ遥感影像数据分析表明ꎬ1990 2020年ꎬ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ꎬ从1990年的1459.5km2减少到2000年的1437.4km2再增加到2020年的1975.5km2ꎮ滩地湿地显著减少约35.3%ꎬ养殖池塘显著增加约644.3km2[19]ꎮ近年来ꎬ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㊁生态㊁灾害和资源4大问题凸显ꎬ严重影响湿地生态服务功能ꎮ工农业污染㊁围海造地导致湿地环境受到污染ꎬ湿地面积锐减ꎬ湿地水土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20]ꎻ生物多样性降低㊁景观多样化受损ꎬ导致湿地生态平衡受到负面影响ꎻ赤潮㊁海岸侵蚀㊁海水入侵和油田开发等自然和人为导致的灾害ꎬ严重影响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ꎻ渔业资源的短缺和人为养殖的增加ꎬ导致湿地环境压力增大ꎬ湿地生态不断退化[21]ꎮ此外ꎬ外来物种的入侵也严重影响湿地功能ꎬ例如ꎬ互花米草的外来侵入ꎬ导致黄河口湿地的芦苇㊁盐碱蓬等原生植物物种的分布面积减小ꎬ减少速率分别为0.72km2/y与0.39km2/yꎬ芦苇斑块数目㊁斑块密度均有明显的降低[22]ꎮ这些问题相互交织ꎬ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23]ꎮ2㊀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原因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ꎬ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ꎮ黄河三角洲内油田开发㊁围垦㊁养殖㊁堤坝㊁公路等大规模的人类活动ꎬ侵占了沿海地区的大片土地ꎬ直接导致海岸湿地的结构和功能遭受了严重的损害[24]ꎬ工业和农业活动所产生的废水㊁生活污水以及油污等排放ꎬ长期以来未受到有效控制ꎬ造成了滩涂水体㊁盐沼以及土壤环境的严重污染ꎬ还对周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25]ꎮ除了人为干扰ꎬ自然因素也在加剧湿地生态恶化ꎮ黄河入海水量的减少以及泥沙供应的不足ꎬ直接影响了三角洲湿地的自然补给ꎬ造成湿地面临淡水资源短缺的困境[26]ꎮ同时ꎬ海洋动力的加强也进一步削弱了湿地的稳定性ꎬ加速了湿地的退化进程[27 ̄28]ꎮ2.1㊀黄河水沙通量减少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形成与发展ꎬ以黄河水㊁沙资源为基础ꎮ上世纪70年代开始ꎬ黄河入海流量和泥沙淤积量显著下降ꎬ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ꎮ虽然黄河自2000年调水调沙后ꎬ没有出现过断流现象ꎬ但泥沙流量很低[29]ꎮ2009年利津水文站的年径流量为140.9亿吨ꎬ是近50年来平均径流量的41%ꎻ年泥沙输送能力只有1.34亿吨[30]ꎮ黄河水沙通量缩小ꎬ造成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中淡水资源量大幅降低ꎬ土壤含盐量增加ꎬ不仅引起植被多样性减少ꎬ更加重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与退化[31]ꎮ同时ꎬ黄河来水量减少ꎬ也会造成河道对氮磷营养盐的消纳持留能力下降ꎬ河口湿地氮磷污染加重ꎬ提高了近海赤潮发生几率ꎬ危及湿地环境治理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2]ꎮ2.2㊀海-陆交互作用增强黄河近岸和河口的沉积动态变化十分显著ꎮ首先ꎬ黄河流域每年调沙活动不仅使河口潮汐动力变化ꎬ还会对泥沙沉积进程造成一定影响[33]ꎮ其次ꎬ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海岸线发生演变ꎬ随着新淤泥的生成ꎬ潮间带海岸线正在逐渐变浅ꎬ导致原有的潮汐作用减弱甚至消失ꎮ由于黄河三角洲海岸湿地淡水补充和潮汐效应的削弱ꎬ导致盐碱化问题日益突出[34]ꎮ再次ꎬ黄河河道变化频繁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ꎬ每当改道入海时ꎬ河口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沙嘴ꎬ而废弃水道也会受到海力的侵蚀ꎬ导致黄河流线经常性处于 淤积-抬高-漫流-摇摆-改道 的周期性变化中[35]ꎮ这种剧烈变化的海-陆交互作用加剧了黄河三角洲海岸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ꎮ2.3㊀气候暖干化受全球变暖影响ꎬ黄河三角洲呈现暖干化趋势ꎬ区域降水量下降明显ꎮ黄河三角洲平均降雨量592mmꎬ多年平均蒸发量1550mmꎬ且年内降水分配极其不均ꎬ7~8月占全年降水的48.9%ꎬ冬春季的蒸降比高于2ꎬ甚至超过6[36]ꎬ降水量减少导致湿地水源的匮乏ꎬ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态功能ꎬ尤其是冬春季节性干旱期ꎮ冬春季节性干旱期会导致冬春土壤返盐严重[37 ̄38]ꎮ气候暖干化趋势造成的年降水量减少和季节性干旱频率增加ꎬ将使土壤盐碱化程度进一步加剧ꎬ一些盐分耐受能力不强的本土植物产生胁迫影响ꎬ可能导致植被的改变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ꎬ从而引起湿地盐生植物群落演替和湿地生态环境恶化[39 ̄40]ꎮ2.4㊀人类经济活动加剧导致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油田开采㊁围海养殖㊁农业发展㊁城镇化活动等[41]ꎮ这些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围垦ꎬ这直接引起了湿地面积的减少ꎬ破坏了湿地的完整性和生态功能ꎮ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面积在1976 2014年间呈逐年递减趋势ꎬ耕地面积不断扩大ꎮ到2015年ꎬ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的碎裂化程度和斑块形态的复杂性都明显提高ꎬ而滩涂面积则显著减少ꎮ以农业活动为例ꎬ一方面ꎬ农田频繁的引黄灌溉ꎬ与湿地竞争淡水资源ꎬ水资源的匮乏使得湿地难以维持正常的水生态系统[42]ꎻ另一方面ꎬ农业施用的大量化肥与退水排盐ꎬ造成下游受纳湿地盐㊁氮㊁磷㊁农药㊁抗生素输入量增加ꎬ加重了湿地生态净化功能负担并危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43]ꎮ2.5㊀互花米草入侵威胁湿地生物多样性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原产于北美地区ꎬ具有生长迅速㊁耐盐碱㊁强大的生殖能力等特点ꎬ在引入中国后迅速扩张成为入侵物种ꎮ自2010年起ꎬ互花米草在黄河三角洲的分布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ꎬ截至2015年ꎬ互花米草覆盖面积超过20km2[44]ꎮ互花米草入侵导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趋向简化ꎬ系统内能流和物流中断或不畅ꎬ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减弱ꎬ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有序性降低ꎮ研究表明ꎬ互花米草的生长会消耗大量水分ꎬ导致湿地水源减少ꎬ加剧湿地退化[45]ꎮ互花米草生长也会改变湿地微地形和水流状况ꎬ影响湿地的水动力学过程ꎮ互花米草的竞争性生长还会使得本土植物难以存活ꎬ威胁本土湿地植物的多样性[46]ꎮ由于互花米草的侵入ꎬ黄河口湿地内芦苇和盐碱蓬的分布范围逐渐减少ꎬ湿地景观斑块呈现破碎化ꎬ景观类型趋于多样化与均匀化ꎬ景观异质性降低ꎬ对湿地植被多样性㊁底栖动物与鸟类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47 ̄48]ꎮ3㊀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生态修复是指根据自然㊁可行性等原则ꎬ选择合理的生态修复策略ꎬ以恢复退化湿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ꎬ并尽量保持其稳定[49]ꎮ生态修复包括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ꎮ自然修复指在消除了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干扰后ꎬ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恢复ꎬ形成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态系统[50]ꎮ人工修复指在排除了外部的压力和干扰后ꎬ仅靠自然过程是很难或无法恢复到预期的ꎬ需要借助人为干预手段来进行修复ꎬ通常是对破坏超过一定阈值㊁不能恢复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ꎮ根据上文所提到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原因ꎬ本文将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归纳为生物组分修复㊁水体修复㊁土壤改良和综合生境修复4个部分[51]ꎮ3.1㊀生物组分修复3.1.1㊀植物群落重建技术在滨海盐沼和淡水湿地的基础上ꎬ通过引入种植碱蓬㊁盐碱蓬㊁芦苇等本土湿地植物ꎬ增加生物多样性㊁提高湿地生产力[52]ꎮ或者通过优化和提升土壤种子库ꎬ如盐地碱蓬种子库的强化与促发技术ꎬ柽柳和芦苇群落的种子库的改造技术ꎬ促进湿地植被物种更新和植被演替ꎮ植物群落重建可以结合生态工程方法ꎬ如建立湿地过滤系统㊁植物滨岸带和人工湿地ꎬ缓解湿地盐渍胁迫㊁减轻水土污染ꎮ例如辽河河口正在实施的修复工程ꎬ采用了本土先锋植物碱蓬ꎬ修复效果明显ꎬ但工程对时间和人力需求比较大ꎬ对气象和气候条件要求严格ꎬ且后期监管和维护也需额外的资源[53]ꎮ3.1.2㊀生物入侵防治技术采取工程㊁物理㊁化学等多种方法对外来植物进行杀死和清理ꎬ防止其再次侵入ꎮ工程措施包括围堰㊁淹水㊁晒地㊁引水ꎻ物理措施包括刈割㊁铲除㊁火烧等ꎬ防止其在当地建立繁殖种群ꎻ或者修建屏障㊁围栏等ꎬ限制入侵物种的移动和传播ꎻ化学防治方法以滩涂米草除控剂为主[54]ꎮ在采取防治技术后ꎬ常移栽本地植物ꎬ加速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ꎬ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对抗入侵物种的抵抗力ꎬ但此技术除成本高以外ꎬ其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实施的工程复杂性和风险也比较高ꎮ3.1.3㊀增殖和释放技术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和海洋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ꎬ根据水生动物种类构成ꎬ释放各种鱼类㊁虾㊁蟹㊁螺㊁贝等水生动物ꎬ使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得到合理优化ꎬ恢复鱼类的种群与数量[55 ̄56]ꎮ尤其在黄河三角洲地区ꎬ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提高鱼类的数量和多样性ꎬ保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ꎬ维护渔业水体的生态平衡ꎮ在实施增殖和释放技术时ꎬ需要考虑水生动物生存率㊁遗传多样性㊁生态位竞争等问题ꎬ同时也需要系统追踪和评估实施过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57]ꎮ生物组分修复技术主要针对黄河水沙通量减少㊁影响湿地景观结构与功能稳定㊁生物多样性等问题ꎬ对黄河三角洲的水土进行固持ꎬ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服务功能有较好作用ꎮ3.2㊀水体修复3.2.1㊀生态补水技术生态补水技术主要靠水库㊁堤坝等蓄水方式ꎬ实现淡水资源的季节均匀分配ꎬ缓解湿地盐碱化程度ꎬ为湿地中各类生物提供所需的生存和繁衍场所[58]ꎮ黄河三角洲湿地淡水资源短缺ꎬ可以通过历史径流量和生态-水文过程分析ꎬ优化湿地的生态补水方式㊁数量和补水时间ꎬ并建立起一种长效补水机制维持湿地咸淡水体系平衡[59]ꎮ但也需考虑水量不足ꎬ当地生产生活对水资源争夺等社会问题ꎮ3.2.2㊀水系连接技术水系连接技术主要通过疏通潮沟㊁涵洞改造㊁堤防拆除等措施强化水体直接的连续和水文交换ꎮ比如ꎬ有研究表明潮水可以保证翅碱蓬不会因为盐结晶而导致死亡ꎬ从而避免翅碱蓬群落退化[60 ̄61]ꎻ但海堤会使地形抬高并造成潮汐作用减弱ꎬ造成翅碱蓬群落的退化ꎮ通过拆除堤坝ꎬ恢复潮汐作用ꎬ增加湿地的水流动性ꎬ可以促进翅碱蓬群落恢复[62]ꎬ但是相关技术实施时的水质变化㊁病害传播㊁维护和管理成本等问题也需考虑ꎮ水体修复技术主要针对黄河三角洲黄河来水来沙持续减少ꎬ流路固化ꎬ河床下切ꎬ黄河与湿地㊁滩涂的水文联通性降低ꎬ淡水补给减少等问题ꎬ有利于调控区域内的海陆交汇总作用[63]ꎮ3.3㊀土壤改良3.3.1㊀微生物修复技术黄河三角洲的胜利油田开采对湿地土壤环境造成巨大负面影响ꎮ虽然传统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石油碳氢化合物ꎬ但成本过高ꎬ可能造成二次污染ꎬ对退化土壤生态功能的修复不足[64]ꎮ有研究表明ꎬ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p.)等特定微生物能较好地降解碳氢化合物ꎬ常常与生物表面活性剂一起用于土壤修复领域[65]ꎮ生物炭等富碳材料能够促进盐沼土壤中一些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细菌(如根瘤菌和芽孢杆菌)繁殖ꎬ抑制一些有害真菌的生长ꎬ从而重塑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碳代谢功能ꎬ也能从微生物层面实现改善退化盐沼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66]ꎮ对于黄河三角洲湿地ꎬ需考虑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否适用于治理当地的污染物ꎬ技术实行是否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ꎮ3.3.2㊀盐碱地改良技术盐碱地改良技术主要采用水利㊁生物㊁物理㊁化学等方法ꎬ通过对土壤特性进行优化ꎬ建立适合于盐沼湿地生态修复的土壤环境[67]ꎮ主要途径有:(1)水利改造ꎮ以排水方式将多余盐分排出农田ꎬ以减少土壤含盐量ꎬ常用的有暗管㊁明沟㊁竖井排水等[68]ꎮ(2)生物改良ꎮ通过种植耐盐植物ꎬ能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和避免表面盐渍化ꎬ同时还能减少地下水含盐量ꎬ改善土壤生态环境[69]ꎮ(3)物理改造ꎮ通过改变土壤和土体物理构造来调节水盐运移过程ꎬ以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和减少深层土壤盐上行输运[70]ꎮ(4)化学改造ꎮ利用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中的吸附离子ꎬ以达到降低土壤pH㊁碱化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的目的ꎮ常用的化学改良剂包括石膏㊁脱硫石膏㊁硫磺㊁腐殖酸㊁糠醛渣等[71]ꎮ盐碱地改良技术可以较好地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盐碱状况ꎬ但此技术的可持续性也是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ꎮ3.4㊀综合生境修复3.4.1㊀鸟类生境仿真技术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鸟类主要栖息地ꎬ由于湿地退化造成的鸟类栖息地环境破坏ꎬ要根据鸟类生存习性ꎬ采取人工方法建立栖息环境ꎬ吸引鸟来栖息ꎬ从而使湿地鸟类的多样性得到恢复和提高ꎮ常用措施包括生境岛的隔绝㊁微细地貌改造㊁生态补充㊁围堰矮化㊁人工鸟窝㊁设置鸟食区㊁干扰隔离等[72]ꎬ但是此技术对气候㊁食物和栖息地要求较高ꎬ人工管理依赖程度也较高ꎮ3.4.2㊀人工礁石技术人工礁石是一种人造的结构ꎬ它可以模仿自然礁石的某些特征ꎬ为湿地水生动物提供安乐窝ꎬ可为湿地鱼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ꎬ对保护渔业资源㊁保持海洋多样性㊁促进渔业资源的稳定和增殖有重要作用[73]ꎬ但其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流和沉积也会产生影响ꎮ常见的人工礁石技术主要是在水体中放置混凝土构件㊁废旧船体㊁塑料和竹制建筑等ꎮ综合生境修复技术整体技术要求高ꎬ且经济成本高ꎬ具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ꎮ4㊀结论与展望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严重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ꎮ造成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黄河水沙通量减少㊁海-陆交互作用增强㊁土壤盐渍化加剧㊁气候暖干化㊁外来物种入侵和人类活动的影响ꎮ尽管学界已经初步认识黄河三角洲海岸生态系统退化的一般成因ꎬ但对退化因子的互作机理及其调节机制还缺乏足够认识ꎮ因此ꎬ需要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㊁过程㊁功能及调控的系统深入研究ꎬ并依托黄河三角洲典型的盐沼㊁滩涂等湿地建立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区ꎬ创新和示范植被恢复㊁地表径流控制㊁海陆水文调节㊁滩涂微地形改良㊁土壤改良㊁水盐调节㊁水环境净化㊁土壤修复㊁生境重建㊁生物多样性恢复等综合修复技术ꎬ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设计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ꎮ结合已有研究进展ꎬ从以下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1)在充分考虑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问题下ꎬ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大规模筛选㊁中试与示范应用ꎬ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非常重要ꎮ(2)需进一步优化与升级湿地生态修复技术ꎮ一方面ꎬ降低技术的生态风险ꎬ提升修复效果ꎻ另一方面ꎬ降低技术实施成本ꎬ提高实施效果的可持续性ꎮ(3)在使用土壤添加剂进行土壤改良时ꎬ应着重注意材料本身的环境安全性ꎬ以防对原生生态系统造成二次污染ꎮ参考文献:[1]邵鹏帅ꎬ韩红艳ꎬ孙景宽.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和恢复对柽柳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红外碳组分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ꎬ2022ꎬ41(7):1258 ̄1265.DOI:10.13292/j.1000 ̄4890.202207.026.[2]王岩ꎬ陈永金ꎬ刘加珍.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空间分布对土壤环境的响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ꎬ2013ꎬ41(9):59 ̄62.DOI:10.13759/j.cnki.dlxb.2013.09.001.[3]王永丽ꎬ于君宝ꎬ董洪芳ꎬ等.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空间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ꎬ2012ꎬ32(6):717 ̄724.DOI:10.13249/j.cnki.sgs.2012.06.013.[4]路广ꎬ韩美ꎬ王敏ꎬ等.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ꎬ2017ꎬ26(3):422 ̄428.DOI:10.16258/j.cnki.1674 ̄5906.2017.03.009.[5]刘峰.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污染㊁退化与湿地修复的初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ꎬ2015.[6]战琦梦.黄河三角洲潮滩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D].烟台:鲁东大学ꎬ2020.[7]黄玉芳ꎬ葛雷ꎬ单凯ꎬ等.黄河下游河道湿地演变与河防工程建设时空关系分析[J].环境影响评价ꎬ2021ꎬ43(3):13 ̄18.DOI:10.14068/j.ceia.2021.03.003.[8]宋守旺.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环境与发展ꎬ2019ꎬ31(1):188 ̄189.DOI:10.16647/j.cnki.cn15 ̄1369/X.2019.01.109.[9]安乐生ꎬ周葆华ꎬ赵全升ꎬ等.黄河三角洲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解释[J].生态学报ꎬ2017ꎬ37(20):6809 ̄6817.DOI:10.5846/stxb201607261518.[10]陈柯欣ꎬ丛丕福ꎬ雷威.人类活动对40年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ꎬ2019ꎬ38(5):736 ̄744.DOI:10.13634/j.cnki.mes.2019.05.014.[11]张心茹ꎬ曹茜ꎬ季舒平ꎬ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ꎬ2022ꎬ42(1):56 ̄69.DOI:10.13671/j.hjkxxb.2021.0492.[12]王薇ꎬ陈为峰ꎬ王燃黎ꎬ等.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以垦利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ꎬ2010ꎬ17(1):82 ̄87.[13]于君宝ꎬ王永丽ꎬ董洪芳ꎬ等.基于景观格局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J].湿地科学ꎬ2013ꎬ11(1):1 ̄6.DOI: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3.01.006.[14]贾文泽ꎬ田家怡ꎬ潘怀剑.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ꎬ2002ꎬ15(4):35 ̄39.DOI:10.13198/j.res.2002.04.37.jiawz.011.[15]任葳.基于微地形营造的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ꎬ2017.[16]ZHANGXQꎬHESYꎬYANGY.EvaluationofwetlandecosystemservicesvalueoftheYellowRiverDelta[J].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Assessmentꎬ2021ꎬ193(6):353.DOI:10.1007/s10661 ̄021 ̄09130 ̄x.[17]张绪良ꎬ张朝晖ꎬ徐宗军ꎬ等.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J].安全与环境学报ꎬ2012ꎬ12(6):145 ̄149. [18]高瑞ꎬ王志勇ꎬ周晓东ꎬ等.利用多时相遥感监测与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动态[J].测绘通报ꎬ2021(4):22 ̄27.DOI:10.13474/j.cnki.11 ̄2246.2021.0105.[19]LIUXZꎬQISZ.WetlandsenvironmentaldegradationintheYellowRiverDeltaꎬShandongProvinceofChina[J].ProcediaEnvironmentalSciencesꎬ2011ꎬ11:701 ̄705.DOI:10.1016/j.proenv.2011.12.109.[20]张婉婷.基于生态系统崩溃风险的滨海湿地生态退化诊断方法研究[D].厦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ꎬ2022. [21]钱逸凡ꎬ刘道平ꎬ楼毅ꎬ等.我国湿地生态状况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9):3372 ̄3382.DOI:10.5846/stxb201805181093.[22]杨俊芳.现代黄河三角洲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遥感监测与分析[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ꎬ2017.[23]YANJFꎬZHUJꎬZHAOSYꎬetal.CoastalwetlanddegradationandecosystemservicevaluechangeintheYellowRiverDeltaꎬChina[J].GlobalEcologyandConservationꎬ2023ꎬ44:e02501.DOI:10.1016/j.gecco.2023.e02501.[24]ZHANGXJꎬWANGGQꎬXUEBLꎬetal.DynamiclandscapesandthedrivingforcesintheYellowRiverDeltawetlandregioninthepastfourdecades[J].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ꎬ2021ꎬ787:147644.DOI:10.1016/j.scitotenv.2021.147644. [25]韩美ꎬ张翠ꎬ路广ꎬ等.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强度的湿地景观格局梯度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ꎬ2017ꎬ33(6):265 ̄274.DOI:10.11975/j.issn.1002 ̄6819.2017.06.034.[26]韩美ꎬ张晓慧.黄河三角洲湿地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ꎬ2009ꎬ19(6):37 ̄43.DOI:10.3969/j.issn.1002 ̄2104.2009.06.007.[27]孙志高ꎬ牟晓杰ꎬ陈小兵ꎬ等.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现状㊁问题与建议[J].湿地科学ꎬ2011ꎬ9(2):107 ̄115.DOI: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1.02.002.[28]范延辉ꎬ王君.黄河三角洲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与耐盐性初探[J].滨州学院学报ꎬ2010ꎬ26(3):35 ̄40.DOI:10.3969/j.issn.1673 ̄2618.2010.03.008.[29]王学金ꎬ陈立强ꎬ宋玉敏ꎬ等.三角洲地区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ꎬ2013(1):18 ̄19.DOI:10.3969/j.issn.1692 ̄2469.2013.01.007.[30]RENGBꎬZHAOYJꎬWANGJBꎬetal.EcologicaleffectsanalysisofSpartinaalterniflorainvasionwithinYellowRiverdeltausinglongtimeseriesremotesensingimagery[J].EstuarineꎬCoastalandShelfScienceꎬ2021ꎬ249:107111.DOI:10.1016/j.ecss.2020.107111.[31]LUCXꎬZHAOCꎬLIUJꎬetal.IncreasedsalinityandgroundwaterlevelsleadtodegradationoftheRobiniapseudoacaciaforestintheYellowRiverDelta[J].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ꎬ2022ꎬ33(4):1233 ̄1245.DOI:10.1007/s11676 ̄021 ̄01422 ̄9. [32]郑明喜ꎬ解伏菊ꎬ侯传美.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植被与土壤的恢复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ꎬ2012ꎬ28(1):11 ̄16.DOI:10.3969/j.issn.1673 ̄503X.2012.01.002.[33]DINGZꎬSUFZꎬZHANGJJꎬetal.Clusteringcoastallandusesequencepatternsalongthesea ̄landdirection:AcasestudyinthecoastalzoneofBohaiBayandtheYellowRiverDeltaꎬChina[J].RemoteSensingꎬ2019ꎬ11(17):2024.DOI:10.3390/rs11172024.[34]WUXAꎬBINSꎬSYVITSKIJꎬetal.CanreservoirregulationalongtheYellowRiverbeasustainablewaytosaveasinkingdelta?[J].EarthᶄsFutureꎬ2020ꎬ8(11):e2020EF001587.DOI:10.1029/2020ef001587.[35]HUORꎬCHENHꎬLILꎬetal.FloodvariabilityintheupperYangtzeRiveroverthelastmillennium Insightsfromacomparisonofclimate ̄hydrologicalmodelsimulatedandreconstruction[J].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ꎬ2023ꎬ66(3):547 ̄567.DOI:10.1007/s11430 ̄022 ̄1008 ̄5.[36]郝继祥ꎬ王一帆ꎬ邹荣松ꎬ等.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对冬春地下水盐运动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ꎬ2021(17):22 ̄24.DOI:10.15979/j.cnki.cn62 ̄1057/s.2021.17.007.[37]杨婧文.黄河三角洲濒海区土壤质量盐碱退化评价与遥感反演[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ꎬ2022.[38]宋静茹ꎬ杨江ꎬ王艳明ꎬ等.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及改良措施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ꎬ2017ꎬ45(27):95 ̄97.DOI:10.13989/j.cnki.0517 ̄6611.2017.27.030.[39]何敏ꎬ陈萍ꎬ张明增.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ꎬ2012(6):33.DOI:10.3969/j.issn.1001 ̄8972.2012.06.001.[40]SHIHHꎬLUJFꎬZHENGWꎬetal.Evaluationsystemofcoastalwetlandecologicalvulnerabilityunderthesynergeticinfluenceoflandandsea:acasestudyintheYellowRiverDeltaꎬChina[J].MarinePollutionBulletinꎬ2020ꎬ161:111735.DOI:10.1016/j.marpolbul.2020.111735.[41]肖杨.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及其土壤盐碱退化效应[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ꎬ2018.[42]ZHANGBLꎬYINLꎬZHANGSMꎬetal.AssessmentoncharacteristicsofLUCCprocessbasedoncomplexnetworkinModernYellowRiverDeltaꎬShandongProvinceofChina[J].EarthScienceInformaticsꎬ2016ꎬ9(1):83 ̄93.DOI:10.1007/s12145 ̄015 ̄0234 ̄2.[43]谢晓天ꎬ陈良ꎬ陈晓鹏ꎬ等.黄河三角洲农业面源磷污染时空分布研究[J].广东化工ꎬ2020ꎬ47(6):153 ̄154. [44]刘展航ꎬ张树岩ꎬ侯玉平ꎬ等.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ꎬ2022ꎬ31(7):1360 ̄1369.DOI:10.16258/j.cnki.1674 ̄5906.2022.07.008.[45]李昱蓉ꎬ武海涛ꎬ张森ꎬ等.互花米草入侵和持续扩张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潮沟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J].湿地科学ꎬ2021ꎬ19(1):88 ̄97.DOI: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1.01.009.[46]ZHANGCꎬGONGZNꎬQIUHCꎬetal.Mappingtypicalsalt ̄marshspeciesintheYellowRiverDeltawetlandsupportedbytemporal ̄spatial ̄spectralmultidimensionalfeatures[J].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ꎬ2021ꎬ783:147061.DOI:10.1016/j.scitotenv.2021.147061.[47]张光亮ꎬ白军红ꎬ贾佳ꎬ等.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口盐沼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8ꎬ54(1):90 ̄97.DOI:10.16360/j.cnki.jbnuns.2018.01.012.[48]张晗旭ꎬ李馨宇ꎬ崔保山ꎬ等.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效果研究[J].环境工程ꎬ2023ꎬ41(1):222 ̄231.DOI:10.13205/j.hjgc.202301027.[49]杨薇ꎬ裴俊ꎬ李晓晓ꎬ等.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效果的系统评估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8ꎬ54(1):98 ̄103.DOI:10.16360/j.cnki.jbnuns.2018.01.013.[50]LISZꎬXIETꎬBAIJHꎬetal.Degrada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ofestuarinewetlandsinChina[J].Wetlandsꎬ2022ꎬ42(7):1 ̄10.DOI:10.1007/s13157 ̄022 ̄01589 ̄9.[51]马玉蕾ꎬ王德ꎬ刘俊民ꎬ等.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与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盐分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3ꎬ24(9):2423 ̄2430.DOI:10.13287/j.1001 ̄9332.2013.0487.[52]LIUZZꎬFAGHERAZZISꎬMAXꎬetal.Consumercontrolandabioticstressesconstraincoastalsaltmarshrestor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ꎬ2020ꎬ274:111110.DOI:10.1016/j.jenvman.2020.111110.[53]郭乾友.滩涂互花米草除治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ꎬ2011(2):3 ̄5.DOI:10.13601/j.issn.1005 ̄5215.2011.02.019. [54]芦康乐ꎬ杨萌尧ꎬ武海涛ꎬ等.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底栖无脊椎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以石油开采区与淡水补给区为例[J].生态学报ꎬ2020ꎬ40(5):1637 ̄1649.DOI:10.5846/stxb201901100087.[55]潘怀剑ꎬ田家怡.黄河三角洲水质污染对淡水鱼类多样性的影响[J].水产科学ꎬ2001ꎬ20(4):17 ̄20.DOI:10.16378/j.cnki.1003 ̄1111.2001.04.006.[56]SHANGSꎬHUSXꎬLIUXXꎬetal.EffectsofSpartinaalterniflorainvasiononthecommunitystructureanddiversityofwetland。
中国农业大学博十学位论文第三章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驱动因子分析第三章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驱动因子分析耍了解事物的变化,首先要了解这一事物变化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演变发展的动力机制。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同时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而且,这些因素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包括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各有不同。
其中,自然环境条件是土地利用的基础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而社会、经济、技术等人文因素mⅡ对土地利_l}j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冈此,土地利用的驱动因子可以分为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
自然环境因子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两个方面,如地形、地貌、温度、降雨、植被等;社会经济网子包括人口、经济、制度、政治、管理等。
3.1研究区概况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是我国三人河口三角洲之一。
1988年国务院将东营市所辖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县、利津县、广饶县和滨州市所辖的沾化县、无棣县共七个以区县划为“黄河三角洲”范围,面积为12057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处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努岛环抱的地理中心,北连京津唐经济区,南接山东半岛各开放城市,属于国家划定的沿海开放地带,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
固3_1东营市区域位置图Fi鲁3—1Dongyingcitylocationpicture黄河二角洲地区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盐卤、地热等,同时具有巨大的湿地资源、丰富的海产资源、广阔的土地资源,使黄河三角洲成为一个具有极大持续综合开发潜力的地区,国务院先后将其列为黄淮海农业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和全国八大农业开发区之27背河方向则是近河高、远河低。
西南部最高高程为28米(大沽高程,下同),东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为11米,东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7000。
如图32所示。
图3—2东营市DEB图Fig.3—2DEMpictureforDongyingCity东营市除广饶县境内小清河南部地区为山前冲积平原外,大部分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典型的三角洲地貌。
环境科学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35DOI:10.16660/ki.1674-098X.2018.14.135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措施及效果分析①李德峰1 高坚2 张冬2(1.黄委水文局 河南郑州 450004;2.黄委山东水文水资源局 山东济南 251000)摘 要: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新生湿地,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由于降水量大大少于蒸发量,如果没有及时足量的补水,黄河口湿地就无法存在,其功能和作用也自然消亡。
随着黄河口自然保护区湿地补水规模越来越大,黄河口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得到恢复和扩大,自然生态进一步好转,动物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大,生物的多样性显著改善。
但如何达到稳定可持续补水,为黄河口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河口湿地 生态 生态恢复 引水能力 补水效果中图分类号:S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5(b)-0135-02①作者简介:李德峰(1970,9—),男,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水文水资源。
1 黄河口湿地概况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渤海之滨,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一个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一块新生湿地,保护区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黄河在保护区内长61km。
据多年资料统计,黄河多年平均入海泥沙16亿吨,在三角洲淤积了大面积新生陆地,平均每年新造陆地3~4万亩,平均每年以3km的速度向渤海湾推进。
黄河三角洲上河流纵横交错,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各种湿地景观成斑块状分布。
在湿地存在形态上,黄河三角洲湿地以常年积水湿地(河流、湖泊、河口水域、坑塘、水库、盐池和虾蟹池以及滩涂)为主,占总面积的63%,且滩涂湿地在其中占优势地位;季节性积水湿地(潮上带重盐碱化湿地、芦苇沼泽、其它沼泽、疏林沼泽、灌丛沼泽、湿草甸和水稻田)占湿地总面积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