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方法、实践和辩证法(盛庆理)

科学方法、实践和辩证法(盛庆理)

科学方法、实践和辩证法(盛庆理)
科学方法、实践和辩证法(盛庆理)

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科学方法、实践和辩证法

盛庆理来

一、引言

笔者原治工程和科学,坚信科学方法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现虽改治道德哲学和社会哲学,仍以科学方法研究哲学,认为研究哲学和研究科学的方法并无不同,研究两者都应该用科学的方法。

笔者曾听大陆的友人谈起,毛泽东的/实践论0曾经脍炙人口,为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经典之作。15邓小平文选6第三卷也屡次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0o于此可见实践之重要。对此笔者深信不疑,并且认为实践也是科学方法之一。

又马克思主义中,辩证法唯物论为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者称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可见辩证法也是科学的。

然而,科学方法中传统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与实践以及辩证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是否三者为不同的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不同的问题或不同的场合?或者三者应该用于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或不同的情况呢?本文试图讨论此三者间的关系并予以诠释。

二、传统的科学方法

传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有二:一为归纳法;二为演绎法。另外还有统计的方法,可视为归纳法的旁支。

归纳法从实际情况中归纳出几个变数间的关系。如果每次实际情况中变数间的关系不变,即可获得一定律(law)。举一最简单的物理学的例子:如加一力F于一固定质量M上,其加速a与所加之力F成正比。用数式表示如下:

F=Ma

这是物理的力学中最基本的加速定律。

物理学的研究,分理论和实验两种。任何新的理论,开始时都是一种假设。假设经推导而并不发生矛盾,即可初步成立,但尚须经过实验的证明,才能完全成立,而成为一种定律或理论。换句话说,定律或理论必须用实验证明。一旦证明以后,就可以相信其为几乎永远可靠,笔者用/几乎0二字是因为物理科学中也有基本观念的改变,例如从牛顿的古典物理学发展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另有一种统计的方法,可视为一种独立的方法,但也可视为归纳法中之旁支。当个别的现象太多而不可能研究或不值得研究时,我们往往舍弃了个别的微观现象而用统计的方法去研究集体的宏观现象。因为统计的方法用的仍是据于实证的归纳法,所以可以视为归纳法的一个旁支。

至于演绎法,则是用于逻辑和数学的推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集合理论。我们定下了一个包含几个元件的集合,几个运作的方式和几个公理,那么就可以导出集合和

次集合间的许多关系,亦即是证明出许多定理(theorem)。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用的波林代数理论,与集合理论是同形的,其情况也完全相同。

通常演绎法除了用于逻辑和数学的推理以外,也用于自然科学理论的延伸、扩张和普遍化。我们往往从重复的实际经验中用归纳法归纳出一套粗糙简单的理论,然后再用演绎法延伸和扩张这套理论,使其精化、深化、复杂化和普遍化。

归纳法和演绎法二者不可偏废。过于重视经验或归纳,易流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过于重视推理或演绎,则又易流于哲学上的理性主义。二者之间,应取得适当的折衷或平衡。

此外,哲学的思考中有一种所谓的内省法,系用自觉或形上学的推理去悟出宇宙、生命和人生的道理。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说法。笔者不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用内省法去发现宇宙和生命的起源或是诠释宇宙和生命对笔者而言是一种不可思义的事。现在哲学的宇宙论已经演化为科学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气象学和地质学等。至于知识论中的哲学部分也在逐渐减少而由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所代替,因而产生了认知科学。当然,在研究价值论、人生哲学以及道德哲学时,内省法仍有它的用处。不过笔者认为内省法并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科学方法,所以也不在讨论之列。

三、对实践的诠释

实践的重要性,早已被毛泽东和邓小平提到、说明和强调,毋需多赘。笔者这里要提出的,是个人对实践进一步的诠释。任何知识都与哲学有关。上面曾经提到,过份重视经验,发生哲学上的经验主义;过份重视理性,又发生哲学上的理性主义。除此之外,任何知识,都具有知识或真理价值(epistemic knowledge),这就牵涉到了价值论。但我们在做研究工作时,平常很少想到所追求的新知识究竟有多少价值,所以这知识或真理价值,可暂时撇开不谈。但是有几种哲学,与知识的追求、理论的建立和实践的定位有密切的关系。这几种哲学是历史哲学、道德哲学和社会哲学以及讨论到知识于应用时所发生的效用之价值论。这其间的关系复杂,必须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开来看,也须把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分开来看。

先看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

大部分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都与时间有关。不用说动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时间的因素,物理学中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以及电子的流动、电磁波的传播等都是动态的,也因而都与时间有关。与时间有关都有历史的发展,都需要研究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但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动态研究不十分需要历史哲学,因为这些历史发展都是显而易见的,很容易从观察中发现。除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作人为的实验,在设定的及排除不相关因素情况下做实验,因而很容易找到许多因素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在应用,亦即是研究的结果可以应用到人生中,对人类或社会有效用或价值。但是人类对研究学问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或兴趣,在研究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时并不一定会想到其将来的应用。例如最初研究核子科学的人并不一定会想到将来的核子炸弹和核子发电;波林发现波林代数更没想到它会成为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虽然最后可以应用而对人类社会发生重大的价值或效用,但这种纯学术的研究并不需要价值论、道德哲学或社会哲学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份。

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时常需要实验来证明理论,这可以说是实践。但是严格而论,实验是研究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这实践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社会科学中的实践。

至于应用方面,则情形就不同。物理科学的应用是工程,生命科学的应用是医药和农林。例如土木和机械工程是力学和热学的应用,电机和电子工程是电磁学的应用,化学工程是化学的应用,矿冶工程是地质学和化学的应用,医学是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应用,农学是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应用等。

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也并不十分密切,也可以说这方面的应用并不十分需要历史哲学,但是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应用与价值和效用则密切相关,因为任何事物的应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对人类社会的效用。效用与价值有关,所以应用与哲学价值论相关,也与道德哲学和社会哲学相关。道德哲学中的效用主义(utilitarianism,旧译功利主义),尤其是笔者所改建的统合效用主义(unified utilitarian theory)?,则是基于笔者的效用主义一般性价值论?,并包含一种效用理论(utility theory)的道德哲学,最适合于诠释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哲学观。目前西方的道德哲学,效用主义衰退而道义论盛行。但道义论为唯心的,虽为大多数西方哲学家所相信,理论上却缺陷甚多?,而且实际上导致了过度的自由主义和人权论以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所幸的是,还有许多经济学家是自然的效用主义者。笔者深信统合效用主义理论除了最适合于诠释物理哲学和生命科学的应用之外,还足以驳斥资本主义并支持社会主义的一种学说。

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应用也可以说是理论的实践,但其意义还不及社会科学的应用那样明显和强烈。

社会科学与物理科学及生命科学间有几点基本的不同。这些不同点笔者认为主要是内容上的而不是方法上的。彼德#柯索(Peter Kosso)最近曾为文表示同样的看法。他说:

那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何不同呢?人们为什么称社会科学为软性的呢?这并不在于社会科学的知识结构或基本方法。以显微镜作为类比来讲,并

不是社会科学使用异于自然科学的造像装置,不是这些装置有些软性而对标本

造成模糊或不可靠的形象。每个人均用同类的显微镜。任何不同必在于标本之

性质本身或透镜之品质。社会科学中被用以赋与社会科学的意义的理论或许与

自然科学中者不属于同一种类。这是所声言的内容之问题而并非这些声言的方

法论形式之问题。?

柯索并未明确指出内容的不同究在何处。笔者则认为基本的不同点是:(一)社会科学研究难以做实验。(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中常有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应用或实践相互依赖和影响。

现将这三点相异处分别说明如下。

(一)社会科学研究难以做实验。

社会科学研究难以做实验,是因为实验(社会实践)不能在实验室做,而必须在社会中做。如果实验的范围很大,会影响到很多人民,甚至整个社会。如果实验成功,固然很好;但如实验失败,会使人民受到很大的损失,并会引起社会的不安、混乱甚至崩溃。举个现实的例子,俄国听信了美国经济学家的话,想用震撼治疗(shock therapy)来改善经济,结果经济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引起物资奇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弄得民不聊生,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失败。这样的实验,当然应该审慎,不可贸然从事。事实上在社会科学方面,理论的应用就是实践,也就是实验。如果有可能失败,而失败的结果又可能十分严重,但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那么应该从小规模的实验做起,万一失败,则立即用从实验结果获得的知识来修改理论。这样从小规模逐渐推广至大规模,方可不引起严重的问题。

(二)社会科学中所研究的对象有无法预知的因素。

现在研究社会科学,大多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研究许多变数间的关系。任何有关社会的系统都包含了许多未知的因素。即使在理论上我们掌握了所有重大的因素而建立了一个系统或模式,理论也未必完全无误。而且,即使在第一次的实践中未考虑到的小因素未起作用而实践成功,在这个特例中证明理论无误;但也许在第二次的实践中某个或某些小因素起了作用而使实践失败。如果那样的话,理论如果不被完全推翻,至少要加以修正。所以社会科学的实践不是一次就够的,而需要继续不断地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中的真理。

关于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之所以没有不可知的因素或可以建立一个能避免次要小因素的影响之模式,可以用简单的物理科学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实验主要是将环境维持恒定或将其他的变数消除,专门去寻求两个或几个我们已经知道其存在的变数间之关系。因此,如果实验正确无误,这些变数间的关系即可确切求得,并可据以建立一个模式、一个定律或一套理论。

严格而论,社会科学里的实践也可以说是归纳法的一部分,因为它和实验一样,也是根据实际的经验的。但是,由于社会科学的对象是社会,理论的实践是政策、制度的建立,法令规章的制定,或是对某一重大计划的整个实际执行,我们既无法将环境和其他变数维持恒定不变,也根本不知道除了已经考虑到的变数以外还有些什么未考虑到的其他变数。从某一实践的结果,我们也许可以发现一些前所未曾考虑到或被忽略掉但是足够重要而必须加以考虑的新变数,据此我们可以修改理论,但也许从另一实践的结果,我们并未发现值得重视的新变数,因此也无法据以将理论加以修改。这是为什么每一次实践,都要注意其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任务,若有新的发现,可据以修改理论。

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0这一句话,虽然对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并不显著,但对社会科学则是非常重要。传统的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科学的方法。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也是科学方法。二者相辅相成,都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方法。

其实真理之需要检验并不限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也是如此的,不过自然科学中一旦理论建立之后,维持不变的时间较为长久而已。例如牛顿的古典物理理论因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而必须加以修改。又如几年前我们只知道原子中最小的单位是核子和电子,而现在已经有顶垮克了。说不定在未来还会发现更新更小的颗粒。物理科学理论之所以可以维持较久时间不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能影响理论的小因素较少和较易被发现,二是新的理论主要系在较高的层次而并不完全否定旧理论。

(三)理论与实践相互依赖和影响

在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理论研究的对象往往受到应用的影响。例如在IBM公司中有庞大的基础科学研究,但是这些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应用在计算机上。因此,在整个社会中,能有应用的基础研究远较缺少应用的基础研究为多,这是很自然的的现象。但是理论研究所得的结果则并不受应用的影响。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研究所获得的真理不受应用的影响:二是研究不需要有关应用情况的资料作为研究的材料。

在社会科学中,则理论研究的对象大多是正在被应用或实践的事物。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如风俗、习惯等,比较自然客观,但是即使风俗习惯,有一部份也是有心人士具有目的而刻意造成的。动物中也有社会,例如蚂蚁和蜜蜂。它们的社会可以说是完全自然的。人类的智慧水准和理性远较动物为高,因而社会的形成具有人为的成份。至于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则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典章制度。政治学研究政治制度,经济学研究交易行为和经济制度,法学研究法律。这些制度或法律都是人已经或者可能建立制定的事务,也就是实践。由此可知,理论和实践是相互关连而逐渐发展出来的。实践要依据理论,但理论要有实践的事物作为其材料或对象。二者必定同时发展,而并没有自然存在的社会事物作为纯粹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理论和实践

二者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物理和生命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发现,而应用则是发明、创造和设计。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不单是发现,也包含发明、创造和设计在内,是一种综合的思想。

因此,社会科学和哲学密切相关。因为要考虑这些社会思想的历史发展原因,所以与历史哲学有关。在历史哲学中,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最为透彻和明确。实践要考虑效用或是社会成员的福利,所以与道德哲学和社会哲学有关。而在许多不同学派的道德和社会哲学中,笔者认为统合效用主义是最适宜最理想的学说,因为(一)统合效用主义是目的论,因而是经验的而无需形上学作为理论基础,也就不会成为唯心论;(二)统合效用主义用决策的方法,因而是科学的并且量化的;(三)统合效用主义包含效用理论,因而与经济学相容。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知道,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实践必须有理论指导或作为依据。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理论有时又必须赖实践来加以修正。

四、辩证法的特质

辩证法源自希腊哲学,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而形成了第二个形态。?但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错误的。他说:/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顺过来,才能从其辩证的外壳中发现合理的核心。0à恩格斯又详细说明黑格尔唯心论辩证法的错误之所至。他说:

这样,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阶段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而已。实质上

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

从量转化为质和从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所有三个规律都曾经被黑格尔以其唯心论的方式只当作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第一个规律是在他的/逻辑学0的第一部分中,在存在论中;第二个规律

占据了他的/逻辑学0的整个第二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本质论;最

后,第三个规律是整个体系构成的根本规律。错误是在于:这些规律是作为思

维规律硬加在自然界和历史上面,而不是从它们当中抽引出来。á

此外,英国的罗素也曾对黑格尔的绝对现实有甚为严厉的批评。 l u

本文不谈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及唯心唯物的问题,而只将辩证法作为一个科学方法来加以讨论。作为一个方法,辩证法的原义是,当处理一个问题时,必须考虑正、反两方面的理由,权衡利弊得失,以达到阶段性的了解、结论或决定,然后准备向较高层次发展。

笔者认为,辩证法有两大特质:(一)它对社会科学和哲学比对自然科学更为重要。

(二)它是一个无所不适,无所不包,最高层次的一般性科学方法,可以应用或延伸于任何场合。

关于第一个特质,前已在第三节中予以讨论。自然本身也有其系统性、层次性、历史性和辩证性等,并且反映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方法中 l v。但是自然科学的未知数较社会科学为少。而且一个理论成立以后,它可以解释现有的一切。至于社会科学,则旧的理论可以在某一时期或在某一情况下看起来很对,但在另一时期或另一情况下变成大错。旧的理论也许未考虑一个在当时并不存在、尚未发现或未起作用的因素。所以旧理论可以解释当时的现象,但不足以解释新现象,而被新理论所取代。在社会现象中,因

为因素太多,,我们非得忽略掉若干无足轻重的小因素不可,但是这些被忽略掉的小因素是否的确无足轻重,则极难预知。因此,我们不知道究竟还有多少未被考虑却值得考虑的因素。这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继续不断的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也要继续不断的应用辩证法的缘故。

现再从质量间的变化来说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间的不同。恩格斯说:/到这里为止我们所讲的只是关于无生命的物体;对于有生命的物体,这个规律也是通用的,其情况非常错综复杂,现在我们还往往不能进行量的测定。0 l w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注释,/质量互变的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毫无疑问,它也完全适用于生物体。0 l x

笔者认为就质量问题的变化而论,物理科学最明显简单,生命科学较为复杂,而社会科学最为复杂。举例说,在物理学中,水吸收热量使温度上升到100e时水就变成蒸汽,热量的增加是水变蒸汽的唯一因素。再举一社会科学中相当的例子。如果一个政府腐败和暴虐到人民所不再能忍受的某种程度,那么人民就会起来造反或革命。这个腐败和暴虐的程度是否能确切量度呢?又即使腐败和暴虐到某种可以引起造反或革命的程度,人民是否一定造反或革命呢?这还难说,因为造反或革命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关于第二个特质,笔者认为辩证法的正、反两方,不一定是相互发生矛盾并具有无可妥协的敌对立场,而是可以延伸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或不同的程序。而且其间的冲突可以消解,或是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因此辩证几乎可以应用于任何场合,笔者提出几种重要的可能延伸,并简单说明如下:

第一种是决策中的可能选择。假定透过节选,只剩下两个可能选择。每个选择有其优点和缺点,必须反复推敲。

将辩证法延伸于决策,是相当适切的,因为辩证法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是量的变化可以导致质的变化,例如水加热后温度增高,是量的变化,但到摄氏一百度,水从液体的状态变为气体状态的蒸气,就是质的变化了。决策有时也有相似于从量变到质变的特征,兹举一个例子以说明之。假定两个重要城市之间的交通量增加,需要增建一条高速公路或铁路。又假定一条公路或铁路的功用已经足以应付增加的交通量而有余,而且经费也只足够修建一条公路或铁路,而不够同时修建二者。因此问题是在公路和铁路两者之间选择,这就需要一个可行性研究来决定二者的利弊得失,也就是比较二者的总效用作为决策的准则。假如二者的总效用相差无几,并假定原先是公路的效用比较稍大,倾向于兴建公路,但是有人提出了一个原先未曾想到的铁路的优点,例如目前已经研究成功的高速火车可以提前获得实践。这增加了铁路的效用,使最后的决定为兴建铁路。从兴建公路改变为兴建铁路是一个质变。但是这质变的决定却是系于效用的量变,而且是由于许多因素中间的最后一个因素之加入。这个决策的例子不一定需要用辩证法来解释,但笔者认为将其视为辩证法的延伸,似乎非常贴切。

第二种延伸是上节所谈实践中所需要的历史哲学和道德哲学效用主义间的往复。历史哲学是考虑时间性的因果关系,是动态的;效用主义则是考虑某一状态下的最大效用,是静态的。这两者间的反复推敲也可以解释为辩证法的延伸。又社会主义的理论无法预先定出每一实践中的每一个细微末节,这些细微末节必须由实践中决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即是历史的必然性,也可说是宏观的看法。但是历史的必然性只是宏观的大概趋势,细微末节太多,而且其中包含了许多偶然的因素。笔者前曾讨论并说明要将这些偶然的因素筛去只保留必然的部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l y因此,提出了将统合效用主义加于马克思主义作为辅助而以决策理论的方法去完成实践。 l z从这点看来,决策理论也可以说是微观的看法。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获得较大的期望社会效用。

第三种延伸,也是我们最常遇到的情况,是宏观立场与微观立场间的差异。这种立场间表面上看来似乎有矛盾或冲突,而事实上我们处理事务时需要有这样两种不同的立场,由于这两种立场之相辅相成才可以完成任务。

第四种延伸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间的往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理论初步建立以后,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是否真理,也就是检验理论中有无错误,如果没有错误,我们可以继续用理论指导并应用于新的实践。如果有错误,则根据实践的结果去修正理论。于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理论,这两者间之往复作用也可视为辩证法之/正0/反0两面,而这两者之反复辩证也自然提高了理论和实践的素质和层次。

依笔者看来,辩证法的目的,其实就是运筹学中的求最适化(optimization),或是科学的决策方法中的求最大期望效用。

但是运筹学和决策理论是静态的,而辩证法则是动态的。笔者曾在另一篇小文中用三种科学理论来诠释/摸着石头过河0这句名言。这三种科学理论是:(一)统计学中的贝氏定理;(二)运筹学中的动态规则;(三)控制学中的适应性控制 l{。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个具体例子,正好作为辩证法的历史和动态特质的例证,也说明了为什么辩证法是一个无所不适、无所不包的最高层次的一般性科学方法。

注释:

1毛泽东:5毛泽东著作选读6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136页。

o邓小平:5邓小平文选6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盛庆理来著,顾建光译:5功利主义新论)))统合效用主义理论及其在公平分配上的应用6第二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C1L1Sheng,A Ut ilitarian General Theor y of Value(Amster dam and Atlanta:Rodopi Intr national Publisher,to be published in1997)1?见注?290)296页。

?Peter Kosso,/Scientific Metho and Hermeneutic,0The Southern Jour nal of Philosophy,Vol.34,No.2(Summer1996), pp.169_182.

?恩格斯:/-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0,见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6,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页。

à同上,第28页。

á恩格斯:/辩证法0,见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6,第39页。

l u Ber trand Russell,T 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tenth impress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 y Press,1982),P P.82_88.

l v钱学成:5自然与科学技术论6,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0页。

l w见注á,第40)41页。

l x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编:5自然辩证法简释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71页。

l y C.L.Sheng,/On the Basis of Social Philosophy,0in Revolution,Violence,and Equality,ed.Yeager Hudson and Creighton Peden (Lewi ston,New York:T he Edwin Mellen Press, 1990),PP.381-398.

l z盛庆理来:/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读5邓小平文选6第三卷心得0,5纽约侨报61995年9月23、28、30日。

l{子东:/从科学观点谈-摸着石头过河.0,5经济评论6总第78期(1996年第2期),第38) 39页。

w盛庆理来台北淡江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江慧)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

最新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大全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复习 一、科学常识: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1、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像钉锤、剪子这些构造简单的机械,又叫做()。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各种各样的()就是简单机械。家中常用的工具有()等。 2、使用机械的目的:()、()、()。 3、要打开啤酒盖你用()、拔掉墙上的钉子你用(),拧下螺丝钉你用()。 4、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上有()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5、杠杆是一种(),杠杆有三个点分别是:()、()和()。6.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 7、省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费力杠杆:()。 8、杆秤由()、()、()、()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 9、杠杆有(),(),()。 10、“四两”拨千斤,称为()。 11、杆秤是杠类工具,“秤砣虽小,能压千斤”是因为杆秤应用了()。 12、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 13、轮轴可以()。在轮上用力时,();在轴上用力时,()。 14、生活中的轮轴有: ()、()、()、()、()、()等。 15、利用螺丝刀起出螺丝,是应用()原理,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其中刀柄相当于(),刀杆相当于()。在轮上用力(),在轴上用力();当轴粗细相同时,轮越大越()。 16.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滑轮叫(定滑轮);可以()的滑轮叫(动滑轮);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 17、定滑轮的作用:();动滑轮的作用:();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组的()越多越省力;提起重物用()绳子,就省几分之一的力。【要数吊着动滑轮的绳子几段】 18、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 19、旗杆顶端安装的是(),吊车上安装的是(),窗帘上安装的是()。 20、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有()的作用。 21、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坡度越大越()。 22、将重物提上斜坡,如果斜坡的高度不变,斜面( )越省力。(道理同上) 23、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斜面越平缓越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 24、生活中的斜面: ()、( )、( )、( )、( )、( )、( )。 25、不论是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还是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总是()转速(慢),()转速(快)。 26、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有车把是(),刹车是(),脚蹬子是(),螺丝是()。 27、自行车综合运用(),(),()等机械原理进行省力工作。 精品文档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技能测试题及答案整理.doc

小学教师知识测试题(科学) 学科文化知识部分(100分) 一、填空(20分) 1、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构成的。 2、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排出体外。 3、儿童的心率一般略于成年人。 4、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存差异的现象叫。 5、达尔文将自然界中的生生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收做。 6、把不溶于水的细沙土从水中分离出来可以用的方法。 7、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8、植物中的能量来自,并以另一种形式贮藏在中。 9、电磁铁是一种将能转化成能的装置。 1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 11、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引起的。 12、因地壳运动产生的自然灾害有、等。 13、在行驶的汽车上红红看到路边的树向后走,她是以为参照物的。 14、地球上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造成的。 15、地球上的可利用淡水大约只占地球总水量的。 16、春分时,太阳的直射点在上。 二、选择(40分) 1、世界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恒星和行星的天文学家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迪生 2、中国航天的创始人是() A、李四光 B、钱学森D、袁隆平 3、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时间在() A、1957年10月4日 B、1957年12月6日 C、1970年4月24日 4、我国是世界上第个有自主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空。 A、一 B、二 C、三 D、四 5、捆绑一个稳定的支架,至少需要()根木棍。

A 、2 B 、3 C 、5 6、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 A 、水草 B 、鱼类 C 、鸭子 D 、浮游生物 7 8、在摩氏硬度计对照表中硬度最大的矿物是( ) A 、金刚石 B 、石英石 C 、滑石 9、学校旗杆顶端安装的是 ( ) A 、动滑轮 B 、定滑轮 C 、滑轮组 10、风向仪指向西北方向,则此时刮的风是( ) A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不能确定风向 11、铁制用品最容易生锈的环境是( ) A 、干燥环境 B 、水中 C 、潮湿环境 D 、油封环境 12、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最慢( ) A 、水中 B 、空气中 C 、金属中 13、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 ) A 、白色 B 、黄色 C 、红色 D 、深蓝色 14、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 ) A 、磁铁的两端 B 、磁铁的中间 C 、磁铁各部分吸引力相同 15、下列哪种动物是通过拟态来保护自己的。( ) A 、蝗虫 B 、变色龙 C 、枯叶蝶 D 、青蛙 16、在行驶的汽车上相对于汽车来说,坐在车上的人是( )。 A 、运动的 B 、静止的 C 、不能确定 17、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 ( ) A 、风化作用 B 、风蚀作用 C 、蒸腾作用 18、白纸、黑纸、镜子三种物体,吸收光的本领从弱到强依次是( )。 A B C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对于西方科学哲学,我们要进行批判性地吸收,任何一种有前途的学术发展都必须适合中国的实际,因为中国有固有的文化内涵、特殊的思想理论背景和独特的现代化进程。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以实践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发展科学与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理性的作用,也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要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早期哲学家对认知的探索 哲学作为爱智之学,在其产生之初,就是要在变幻的“多”之下,寻求一个永恒不变的“一”。无论是米利都学者的“水”、“无定形者”、“气”、“火”“四根”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痴迷,不过都是要给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一个可靠的根基。探索万物的本原体现了早期哲学家对基础主义的追求[2]。 但理解世界的根基是什么?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知识论的传统来看,基础主义的追求目标经历了从绝对真理到绝对标准的演变,当绝对标准遭到质疑时,基础主义纲领就开始面临失败的命运了[3]。从柏拉图开始,基础主义者把可靠知识的根基设定为绝对真理,笛卡尔、康德等唯理论者是这一传统的后继者;培根及其后的洛克、实证主义者、分析哲学家在认识到唯理论的局限后,放弃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转而把知识的根基设定为永恒的标准。知识的真由绝对可靠的方法标准来保证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0、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辘轳;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0、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11、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

2015年下体育与健康科学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题,每题25示,共70分) 1."负重耸肩"可以发展下列哪些肌肉的力量 A.胸大肌和胛提肌 B.斜方肌上部和菱形肌 C.肩胛下肌和胸小肌 D.斜方肌下部和菱形肌 1.【答案】B。解析:负重耸肩对于上部肌群来说主要是斜方肌上部和菱形肌在收缩,因此答案选B。 2.游泳时若水温过低,易发生腓肠肌痉挛,其痛觉可沿下列哪一神经传导 A.股神经 B.腓总神经 C.胫神经 D.闭孔神经 2.【答案】 c。解析:颈神经是传导腓肠肌痉挛的神经。 3.下列哪一腺体,不属于于内分泌腺 A.肾上腺 B.汗腺 C.松果体 D.甲状腺 3.【答案】C。解析: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性腺均为内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和胃腺均为外分泌腺,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 4.儿童少年时期,经常进行超负荷训练容易导致 A.骨加快生长 B.骨密质增厚 C.骨过早骨化 D.骨小梁重新分配 4【答案】C。解析:依照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不宜过早地从事过多、过

重的力量练习,避免过早骨化. 5.投掷铁饼时(以右手为例),完成向左转体的腹部肌肉是 A.左侧腹内斜肌与右侧腹外斜肌下固定收缩 B.左侧腹外斜肌与右侧腹内斜肌下固定收缩 C.左侧腹内斜肌与左侧腹外斜肌下固定收缩 D.右侧腹内斜肌与右侧腹外斜肌下固定收缩 5.【答案】B.解析:右手投掷铁饼,向左转体,左侧腹外斜肌发挥主要力量,右侧腹内斜肌进行带动收缩,配合向左转体。 6.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在积极收缩,但仍被拉长,其收缩形式是 A.缩短收缩 B.离心收缩 C.等长收缩 D.等动收缩 6.【答案】B。解析: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这种收缩称为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 7.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器是 A.腱器官 B.肌梭 C.壶腹山脊 D.囊斑 7.【答案】 A。解析:腱梭或称腱器官,是位于肌腱、肌腹与肌腱连接处或腱鞘内的一种张力感受器,由包被在结结组织囊中的一些胶原纤维束与缠绕于胶原束之间的感觉神经末梢组成。 8在长跑运动中出现"第二次呼级",表明人体肌能水平已经达到 A进入工作状态 B.疲劳状态 C.恢复状态 D.相对稳定状态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答案)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 (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 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 )。 (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 (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道德 17. 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C) 代数 18.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 朱熹

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哲学,当人们用它去说明世界的时候,是世界观;当人们用它去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时,就成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其中的自然辩证法,它与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关系特别密切,也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去对待。 笔者认为:应当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眼光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一、自然科学研究的进展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众所周知,哲学和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曾经在历史上视为一个统一的东西。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通常是一身二任。到了近代,一方面,自然哲学仍然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直至黑格尔,他的自然哲学也不仅有对自然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同时又力图回答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具体问题。近代的一些科学家也把自然科学看作是从属于哲学的,牛顿把他的力学著作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十九世纪的人们把望远镜、天平、经纬仪等叫“哲学仪器”。直至今日,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有相当造诣的人还被称为“哲学博士”等等。另一方面,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自然科学从哲学中不断分化出来。近代自然科学不再是对自然事物的整体直观和对自然奥秘的思辩猜测,而是以分门别类地考察各自然领域为内容的实践知识。首先分化出来的是力学、光学、化学;之后,热学、电学、生理学等也分化出来;各门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出现,是更加专门化的表现。现代自然科学中边缘科学的大量产生也是自然科学分化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化,使哲学成为专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但哲学并不因此而失去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推动哲学前进的,并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头脑,而是日益发展的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近代自然科学为哲学的概括提供了大量的实证 知识。 以自然辩证法中的物质观为例: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提出:“宇宙间一切物质都是由坚硬不可分割的极小的粒子——原子组成”。后来,不少人接受了这一思想,如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伽利略、牛顿、伯努利等人都曾作过物质是由许多不连续的、简单的始原粒子所构成的论述。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各种元素都是由许多原子组成的假设,把原子论的思想和化学、物理的实现事实结合起来,创立了科学原子论。此后,法国的迈耶尔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分别成功地提出元素周期律,确定元素的性质是原子量的周期函数。由于实验证实了元素周期正确反映各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内在联系的客观规律,对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哲学思想无疑是有力的支持。本来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还应当导致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但是,诸如:“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后质点?”、“各种元素都是最简单的物质,各种元素不可能相互转化”等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道尔顿就断言:“化学元素的原子是不可改变的”; 门捷列夫也说:“我们应当消除任何我们已知的单质的复杂性的痕迹”。 面对着上述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观点,作为自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凭着他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敏锐的哲学思想,在1867年6月16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就指出:“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它仅仅是物质结构的无穷系列中的一个…关节点?。”1885年,恩格斯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

2017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2017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 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 类的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 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 制作过程: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 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那么粗,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 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青梅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12、胡克发现了细胞。 13、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 程叫做风化。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7、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 8、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 岛屿。 9、七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10、四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1、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12、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麦哲伦 13、你的家乡的主要地形地貌是平原 14、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达到的最深深度是14千米 15、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用。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 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 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5、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6、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电镀、涂沥青、制成不锈钢。 7、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酸性物质。 8、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碱性物质。 9、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 10、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2014《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试题参考答案

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 一、单选 1. ()是在各种各样的科学共同体中进行的, 它本质上是共同体的产物。 A 实践活动 2. ()是在人们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步骤。 A 科学研究方法 3. ()是指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召集一些相关的代表而举办的学术会议。 A 代表会议 4. ()是指那些人们暂时无法打开或不允许打开并且也无法直接观测其内部结构,只能从外部输入和输出来认识的系统。 B 黑箱 5. ()是指学术团体定期组织的主要由本学术团体成员参加的会议,会议周期短的为半年,长的为一年或两年不等。 D 团体定期会 6 控制论、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 ()是现代通信理论、A 信息方法 7. ()是利用反馈的手段,对系统进行控制调节,以增强系统稳定性或实现系统目标的方法。 C 反馈控制方法 8 . ()在制定生物分类系统的过程中,创立了分类方法,开创了生物分类学,促进了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 D 林奈 9. ()不断地给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 B 社会现实的需要 10. ()第一次把试验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几何的演绎推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杠杆原理。 A 阿基米德 11. 报刊论文和()共同构成了社会研究的最主要的两大信息源。 B 图书专著 12. 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的研究为()创立形式逻辑体系奠定了基础。 A 亚里士多德 13. 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类系统是指()。 A 灰色系统 14.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新华日报》 15. 从阅读报纸、书刊或其他途径得来的少量信息出发,加上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运用一系列假设 性、创造性的演绎推理,导出一系列结论,然后在实践中加以证实的方法,这是指()术 。 C 信息推理 16. 从根本上讲,科研课题的产生来自于实践与理论的()。 D 矛盾 17. “重复别人的 , 不搞创新 , 盲目立项 , 甚至专门跟着别人后面模仿”的行为属于()。 A 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 18. 对逻辑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著作《论逻辑》中研究了归纳的人是()。 A 德谟克利特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题目: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E–mail: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强有力的工具。自然辩证法从深层次概略性地研究了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它所包含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是立足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从而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创新;科研工作 前言: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代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它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从哲学的指导意义出发,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哲学指导,而这种指导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 一、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1. 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 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1]。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万物皆为数”的格言,这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他们发现数是音乐和谐的基础,比如当一根弦被减短到原长度的一半,那么拨动时,发出的音调就比原来的高7度;类似地,比率是3: 2的话,相对应的则是高5度的和声。毕氏学派认为,和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和声由各种数值比组成。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种事物的数值比确定它们各是什么并显示彼此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可用数解释,数是永恒的,而任何别的都不能永存。 2.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大纲: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科学技术与风险的关系分析研究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课程考查试卷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课程编号:G209007 课程性质:学位课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安全工程学院领域年级: 上课时间:2018年3 月至2018 年 5 月卷面成绩: 阅卷评语:该同学写作态度端正,积极认真对待论文写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论文的写作。论文反映出该同学已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看待问题相对全面,综合分析能力较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资料检索及阅读能力。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好,能将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运用到课程论文中,未见明显抄袭现象。课程论文内容基本完整,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总体来看,论文工作量饱满,达到课程目的。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处制

诚信考试承诺书 我是学院专业(领域) 级的研究生。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每位科研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必然要求。我郑重承诺以下事项: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维护科学诚信。 2.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引证他人研究成果须实事求是。 3.严格遵守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写作、引文和注释规范。 4.不捏造、篡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已加标注。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相关责任。 承诺人: 年月

科学技术与风险的关系分析研究 摘要:科技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它也带来了风险。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高科学技术引进了风险,风险阻碍着高科学技术。当然,社会的进步是离不开高科学技术的,所以理解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众多利益的同时,又不得不面临着高科学技术带来的风险问题。下面,本文具体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如何让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科学技术风险双刃剑发展伦理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isk Abstract: Technology brings convenience, but it also brings risks. There is a certain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introduced risks, and risks have hindered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ourse, social progress is inseparable from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understanding and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Science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le acknowledg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many benefits to mankind, we also have to face the risks brought by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low,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how to m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ndle well.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risk ;double-edged sword ;development;ethics 引言 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了火热的科技创新时代。许多人因此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与迷信,以为人定胜天,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这个建立在和平与发展的前提下的时代,在大大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前提下,正以前所未有的范围和层次改变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今时代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2017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荷兰人列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 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 制作过程: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 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那么粗,

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青梅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12、胡克发现了细胞。 13、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 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践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

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毛泽东说:“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们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毫无价值。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

从科学研究中看自然辩证法

从科学研究中看自然辩证法 发表时间:2011-10-08T10:53:13.69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孙龙 [导读] 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是单纯的思维现象和思维产物。 ◎孙龙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 中图分类号:B0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47-01 摘要: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有其指导性思想,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内涵和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本文以污淤泥研究中含有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为例进行讨论。 关键词:科学研究;自然辨证;马克思主义 一、自然辩证法的内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的成就,批判吸取了前人思想的合理成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科学认识方法——辩证法,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标志,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继续发展的广阔道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自然辩证法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二、自然辩证法对科学研究的作用及意义 恩格斯指出:“恰好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为发生于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似物,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自然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自然辩证法之所以对自然科学研究起促进作用,其基本原因在于,自然界本身是按照客观辩证法运动发展的,而自然辩证法正是对自然界辩证本性的正确反映;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按照认识的辩证法来进行的,而辩证法的规律与自然界本身的辩证发展规律是高度一致的,因此,遵循辩证法的规律可以逐步揭示自然界的一些特殊的规律。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必须联系历史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是单纯的思维现象和思维产物。一个同科学家发展水平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使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就没有失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科学研究成果的多少与好坏,去判断哲学对科学是否有指导作用。自然科学工作者在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关于自然界的一些看法,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对自然科学所描绘的自然图像的进一步普遍化,从而形成一定的自然哲学思想的过程。科学工作者对方法的推敲、对理论的描绘、对观点看法的领悟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所以说,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自然辩证法在污淤泥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一)研究污淤泥的辩证分析。 1.系统分析法。 污淤泥科学的发展进步应以系统分析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法塑造了污淤泥科学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它要求对污淤泥的研究应把“污淤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处理”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追求其发展过程中“综合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空间分布与时问过程的统一,福利增长与社会进步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的统一,区域发展与全球发展的统一,结构合理与功能优化的统一”。 2.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在食品科学的研究中,可以把总系统拆分为分系统和子系统,把分系统和子系统合并成总系统,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从分系统和子系统的特征归纳出总系统的性质和特征,从总系统的特征演绎出分系统和子系统的性质和特征。具体到污淤泥科学研究中去:污泥的处理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所以可以先把污泥的处理分成污泥的浓缩、机械脱水和消化等。分别对污泥的浓缩、机械脱水和消化现分别研究,然后再从所有的具体研究方法中归纳出一种最适合的方法。现行的污水处理厂从这些方法中选出的方法就是: 生化处理→重力浓缩→机械脱水 对于污泥的处置,现行的污泥处理方法大体有填海、填埋、焚烧和土地利用。先分别对这些方法分析,最终选择出一种可行的处置路线。 污泥卫生填埋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污泥处置技术。污泥既可单独填埋也可与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一起填埋。这种处置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污泥又不需要高度脱水,适应性强。填埋场一般为废弃的矿坑或天然的低洼地。但是污泥填埋也存在一些问题,尤指填埋渗滤液和气体的形成。渗滤液是一种被严重污染的液体,如果填埋场选址或运行不当,这种液体就会进入地下水层,污染地下水环境。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主要是甲烷,若不采取适当措施会引起爆炸和燃烧。另外,适合污泥填埋的场所也因城市污泥的大量产出而越来越有限,这也限制了该法的进一步发展。 污泥土地直接利用因投资少、能耗低、运行费用低、有机部分可转化成土壤改良剂成分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处置方式,这种处置方式是把污泥应用于农田、菜地、果园、草地、市政绿化、育苗基质及严重扰动的土地修复与重建等。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可减少污泥带来的负面效应。 湿污泥干化后再直接焚烧应用得较为普遍,没有经过干化的污泥直接进行焚烧不仅十分困难,而且在能耗上也是极不经济的。以焚烧为核心的污泥处理方法是最彻底的污泥处理方法,它能使有机物全部碳化,杀死病原体,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泥体积;但是其缺点在于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