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货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存货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存货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存货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

存货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1存货管理概述

1.1存货管理的目的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等,存货管理指的是对这些物资的管理。万茹(2008)指出存货管理的目的就是:获得最经济的定购量;在最适当的时间定购物料;存货量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简而言之,存货管理的目的是配合生产,以最少的费用维持对生产或客户的服务。刘文旗(2004)也提出了存货决策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在存货的功能(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利弊权衡,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最佳组合。

1.2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郭燕鹏(2007)分析了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对正常运营的企业来说,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十分必要。存货既是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在流动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也是损益表中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来源。一般情况下,存货在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对存货收入、发出、结存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否正确,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正确,进而还会影响所得税、收益分配和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业绩评价等各个方面。通过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来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理。

1.3存货管理的方法

存货管理经过多次的变革,各个时期沉淀了不少的存货管理的方法。通过有效

的存货管理方法,企业可以降低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

资产周转率,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的。

李强(2002)认为保持最恰当的存货量的方法,努力降低营运资本,是存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研究了两种存货管理的方法传统的存货管理方法和现代存货管理方法。其中传统的存货管理方法分为(1)归口分级管理,(2)定额控制,(3)挂签控制。现代存货管理方法包括(1)ABC分类控制法,(2)零存货与即时性管理,(3)经济批量规划。

马金花,徐东梅(2004)通过对JIT存货管理与传统存货管理的对比分析,突出了JIT系统下存货管理的优点,并提出企业运用JIT系统进行存货管理应具备的内外部条件.。笔者相信,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应用,JIT这一现代存货管理理念一定会为我国企业所采纳,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服务。

王小波(2007)针对存货管理提出了一些相关意见,他还指出实现存货管理的基本目标,关键在于确定一个最佳的存货数量,对存货数量加以控制。对于何以控制,笔者提出了可以利用一些被证明有效的存货管理方法,如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存货储存期控制、存货ABC分类控制等。

李红仙(2008)阐述了存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分析了传统手工处理下存货管理的弊病和把计算机用于企业存货管理的优势, 论述了企业存货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针对存货管理软件设计的不足和网络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胡琼(2009)列举了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该模式(Vendo Managed Inventory,VMI)是一种库存决策代理模式,通过建立制造和分销两种资源计划信息系统和供需协调机制等管理方法,由上游组织对下游组织进行库存管理和控制,即由实力雄厚的供应商管理分销商或批发商的库存,使双方的库存水平和成本最低,提高库存周转率和客服水平。

刘雅琴(2010)通过对我国存货管理现状的分析,指出存货不正常的原因是我国企业对存货管理不重视,观念落后,缺乏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没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并列举了传统的存货管理方法有ABC分类控制法,归口分级法和定额控制。针对传统存货管理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新的存货全面管理的方法—PDCA循环法。

2存货管理的变革

西方国家自工业化开始,一直都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探索合适的存货管理模

式。形成了传统的存货管理理论和现代的存货管理理念。

狄金萍,朱晓丽(2009)指出1953年,日本丰田公司的副总裁大野耐一创造了一种高质量、低库存的生产方式“即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JIT技术是存货管理的第一次革命。在日本JIT技术又称为“看板”管理,这一管理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的库存,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王巧云,杨丽(2008)指出70年代,仍然是日本丰田公司率先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革,运用精密机床以及计算机等技术使得工厂的产品生产准备时间从原先的几小时缩短到几分钟,使在制品和间接费用等随之减少,劳动率也提高了一倍左右。数控和传感技术、精密机床以及计算机等技术在工厂里的广泛应用是存货管理的第二次革命。Balkhi Z T(2004)指出90年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兴起之后,通过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如ERP等),可以使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市场销售信息充分共享提供了可能,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企业管理层可以实时掌握了解整个企业的库存管理情况。而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了解整个市场相关信息,企业对市场预测较以前更准确可靠。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兴起是存货管理的第三次革命。

存货管理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变革,但还是无法消除整条产业链上的库存,针对这一顽症,王岩(2004)提出了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并成功通过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双向考验,促进了存货管理的第四次变革。

3 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3.1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谢梦影(2009)主要研究了存货内部控制不健全而使大量资金流出企业、存货管理方法不科学和企业存货的核算计量方面不够准确。其中企业存货资金从采购—存储—发出三个阶段分别指出问题。存货的采购阶段。许多企业的存货制度安排是:仓储部门负责采购与保管,财务部门进行核算。仓库保管员同时承担了材料的采购、验收与保管,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部分企业缺乏严格的原材料采购及定价机制。这些都容易导致违规交易的产生。存货的存储阶段。存货本身就是企业的资本,很多企业由于存货的大量囤积,导致企业的大量流动资金被冻结,无法动用。存货的发出阶段。传统的存货管理方法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对第三方物流明显利用不足。

蒲晗钰(2009)浅析了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个不足指出: (1)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缺乏真实记录。(2)存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3)存货的核算计量方面不够准确。(4)存货管理实现电算化管理的程度不

高。(5)非正常存货储备挤占了正常的存货储备量

孙晓霞(2010)以实际案例为出发点,分析指出了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1)存货的真实记录不准确。(2)企业对于存货的管理方法较死板,储量不当造成积压。(3)企业存货分类不规范、不灵活。(4)企业存货内部管理控制混乱。(5)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执行能力未到达理想水平。

3.2存货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存货在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存货管理在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方法。以商品零售业为例,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表明,存货管理对企业绩效有着直接影响。

MarvinB.Lieberman &Lieven Demeester(1999)通过对日本汽车行业的研究,论证了库存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文章使用了52家日本汽车企业的数据(1965-1991)。对企业的绩效,文章采用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为了证明库存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文章首先划分了库存降低的时间区间,继而观察在这些库存降低的区间内,生产率是否有所提高;第二,文章利用回归模型来证明两者关系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库存降低提高了生产力。平均来说,库存每下降10%,就能够提高1%的劳动生产力。该结果表明,尽管有其他的因素促进日本汽车业的发展,但是库存的降低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黄亚峰, 赵泉午(2008)选取27 家国内上市家电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 采用面板分析方法, 分析2001~2006 年间家电制造业供应链库存管理影响因素以及供应链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总库存周转率、原材料库存周转率以及产成品库存周转率与销售毛利率、库存占总资产比重和提前期显著负相关; 家电制造企业总库存和产成品库存周转率随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加快; 研究还发现总库存周转率与企业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比例负相关, 与前五名销售商销售比例显著正相关; 原材料库存周转率与前五名供应商采购比例负相关。

徐志平, 姚明安(2008)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1998—2004年的经营数据为依据, 实证分析了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 存货和企业绩效呈倒U 型, 说明不是存货最少的公司能够获得最好的绩效, 而是持有最优存货量的企业才能获得最好的绩效,这为我国企业选择存货持有量提供了参考。

黄亚峰(2009)以1997-2006年国内制造业25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Panel data分析方法对库存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得出了不是库存最少的公司就能够获得最好的绩效的,而是持有最优库存水平的企业才能获得最好的绩效。

本人是以零售业为例展开研究的。许艺真(2008)在论文指出如何对存货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困扰内资连锁超市管理者的首要问题。更早的时候张晶(2007)通过对连锁零售业的经营特点,适时存货管理模式的适用条件以及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在论文中提出了适时存货管理模式仍然是我国连锁零售业库存管理模式改进方向的观点。

当前,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RamNarasimhan和SooWookKim(2002)通过比较供应链整合和多样化对绩效的主要影响和交互影响,说明了供应链整合战略改变了产品多样化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而且供应链整合战略和多样化战略的协调使用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Lisuhong等人(2005)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量表进行效度分析,构建了测定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六个因子的指标体系,六个因子覆盖了供应链的上链(战略供应商伙伴)、中链(精益系统和延迟技术)和下链(客户关系),而信息流贯穿整条链(信息共享质量和水平)。

张翠华、杨佰强(2006)首先论述了供应链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供应链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用协调管理和协同管理的管理模式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使企业取得更好运作绩效。

齐晶(2007)以连锁零售业为研究对象,以供应链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在国内外有关战略采购和企业绩效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战略采购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Wing S.Chow,Christian N.Madu,Chu-Hua Kuei,Min H.Lu,Chinho Lin,Hojung Tseng (2008)以来自美国和台湾企业的数据资料,使用SEM,对供应链管理的组成部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检验,发现了影响组织绩效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4存货管理研究的展望

在对大量研究文献的阅读基础上,我认为存货管理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只有选择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才会给企业带来效率与效能上的变化,还会因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发展壮大。我国企业存货管理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的原因造成,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相关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等。要达到企业绩效的提高,企业必须认识到存货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存货管理相关的信息,将存货管理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个员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存货管理,为存货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

目前研究库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文献较少。存货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一般有企业的存货量,产品周转率和原材料周转率等。有研究结果表明, 存货和企

业绩效呈倒U型, 说明不是存货最少的公司能够获得最好的绩效, 而是持有最优存货量的企业才能获得最好的绩效,我将选择一家零售行业企业为例,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希望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影响结论。

参考文献

[1]万茹.对存货管理的几点认识[J].管理天地,2008(08).

[2]刘文旗.企业存货决策研究[D] .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4.

[3]郭燕鹏.浅析存货管理的重要性[J].商业文化.2008(07).

[4]李强.存货管理方法浅议[J].经济师,2002(05).

[5]马金花,徐东梅.JIT存货管理与传统存货管理的对比分析[J].物流技术,2004(07).

[6]王小波.存货管理[J].企业管理,2007(02).

[7]李红仙.存货管理方法之我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3).

[8]胡琼.企业存货管理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9.

[10]狄金萍,朱晓丽.JIT存货管理系统在我国应用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2009(2).

[11]王巧云,杨丽.E即环境下采购业务的核算与管理[J].财会月刊,2008(7).

[12] ]Balkhi Z T,Benkherouf L.On an inventory model for deteriorating items with stock dependent and time-varying demand[J].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2004,31 (2):223 -240.

[13]王岩.存货管理的第四次变革—-供应链管理[J].物流科技,2004(108).

[14]谢梦影.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经营管理者,2009(21).

[15]蒲晗钰.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创新,2009(06).

[16]孙晓霞.关于企业存货管理方法问题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2).

[17]Maevin B.Lieberman Lieven Demeester.Inventory Reduction and Productive Growth, Linkages in the Japanese Automotive Industry[J], Management Science, 1999.

[18]黄亚峰,赵泉午.供应链库存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沪深家电制造业上市

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2008(03).

[19]徐志平, 姚明安.库存管理与企业绩效分析—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为例

[J].汕头大学学报,2008(24).

[20]黄亚峰.国内制造业库存管理的实证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9.

[21]许艺真.对内资连锁超市存货管理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8(12).

[22]张晶.我国连锁零售业库存管理模式研究—兼论适时存货管理在连锁零售业的运用

[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23]Ram narasimhan,soowook kim.Effe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Japanese and Korrean 

Firm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

[24] Suhong li,Subba Rao,S.,Ragu-Nathan,T.S.,eta1.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easurement instrument for study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23.

[25]张翠华,杨佰强.供应链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07).

[26]齐晶.连锁零售业战略采购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27]Wing S.Chow,Christian N.Madu,Chu-Hua Kuei,Min H.Lu,Chinho Lin,Hojung Tseng.Supply chainmanagement in the US and Taiwan:An empirical stud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8,36(5).

库存管理优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库存,在供应链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具有存储、应变等作用。是供应商的结束和公司生产的开始,也是供应的节点,合理的解决库存问题,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经营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为解决这些公司生产经营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就有必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库存管理。李波、洪涛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说到库存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于把库存控制在合理水平,防止超储积压或不足,减少资金占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成本,以提高公司竞争力。 库存是每个公司都能遇到的管理问题,它对公司生产的连续性及公司的利润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一个公司来说,物资库存工作能否顺利地进行,对于降低公司产品成本、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意义重大。作为一个大型公司,都会面临物资的采购和库存工作,如果处理得当,就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将会导致物资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严重的还会使公司停工停产。公司对其物资管理供应体制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目的就是规范公司物资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库存储备,一方面保障生产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提高公司整体的竞争能力。 不合理的库存管理具有这些表现为:低效的产品挑选、落后的沟通方式、昂贵的库存成本、不科学的采购成本、不合理的库存结构、过高的质量控制成本、过长的采购周期。由于库存的不合理,公司生产过程不够流畅、停工现象时有发生、工人积极性逐渐下降、销售机会容易错失。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收益进一步影响公司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 所以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公司的库存储备,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为将来的市场竞争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单级库存控制方面的研究,后来供应链管理理论横空出世,多级库存控制成为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1915年福特哈里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对一定时期内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最低时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的订货批量,提出了经济订货模型也就是非常著名的EOQ模型。这之后,随着国内外学者们对于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问题的不断研究,发现了很多存储管理问题也依次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终形成了库存理论。一开始的库存理论模型仅仅是对单个公司的库存最优化。分别建立了不允许缺货,生产时间短;生产需要时间, 不允许缺货;允许缺货,生产时间短;市场占据时间,允许缺货;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教育技术学2002级申政22# [摘要]: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也越来越关注绩效管理,并着手于以绩效来提高建构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上下协力树立注重实绩的理念和创造价值的理念。成功实施绩效管理,不但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更能提升管理部门的地位。 [关键词]: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绩效(Performance)就是企业的运作效率。近年来,有关绩效评价提出了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通常是选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如层次分析法[1]、数据包络法[2]、主成分分析法[3]等等,而在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和探讨企业绩效动态变化的理论和方法却不多见。研究企业绩效的变化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风险防范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绩效评估形成完整的闭环,使企业运作方式得以改进。因此,关于绩效的动态研究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入WTO使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让世界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及挑战,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切实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体系,探索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模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绩效评估的管理效用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绩效管理发展的总趋势 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模块是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把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价值创造结合起来,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通过“选、育、用、留”4个环节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因此,企业经理必须认真研究绩效管理,努力推动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有效利用绩效管理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的方法、手段和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 “商场如战场,商海多风浪”。一方面是日趋复杂的经营管理环境,一方面是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对于广大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而言真可谓是“前狼后虎”,进退两难。在这种情况下,惟一有把握的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将会发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4]。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商场中打拼也是如此。而且更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是,在商场中往往棋差一招,全盘皆输。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管理之王”的时代,钻研更为精要的经营管理之道,已经成为每一位矢志开拓市场、铸造辉煌业绩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第一要务[4]。 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绩效管理必将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走下去,并且会越来越有成效。 二、关于绩效管理 我们经常认为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只是为了奖优罚劣。于是绩效管理成为管理者手中的鞭笞,而员工则视之为监工的化身,秋后算帐的变种。实际上,绩效管理的真正目标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提升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意识,促使员工团结一致向组织目标前进[8]。 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以及战略的一种正式管理活动,是员工和经理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与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员工定立绩效发展目标,通过过程的持续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作一段时间绩效的总结,经理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确立员工的绩效等级,找出员工绩效的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帮助员工改进绩效提高中的缺陷和不足,使员工朝更高的绩效

库存管理文献综述

库存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21世纪是供应链竞争的世纪,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价格差异化优势逐渐减小,在提供同等产品或者服务下,降低库存成本却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传统的库存管理策略,报童问题,基本经济订货模型等六个方面对库存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库存管理的创新点,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库存管理;文献综述;创新点 库存管理研究现状 (一)库存管理策略 基于传统的库存管理VMI,CMI和JMI的基础上,提出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式,并从物质需求的特性、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地位的不平等,借鉴博弈论的思想,来处理主体之间的博弈和利润分享问题,借鉴商业信用方法给库存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视觉,改进了传统的的库存管理策略。2011年洪芳华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需求特性分析的物质分类方法,将具有相似需求规律的物质分为一类,通过针对不同物流的分类来设计各个子类的库存管理策略矩阵。构建动态多级库存管理模型,实现即时根据需求的变化调整库存的定额将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2011年赵道致等人,针对普遍存在的供应链下游零售商较上游供应商强势的状况,探讨VMI的演化机理问题,分别建立了传统库存模式与VMI模式下具有强势零售商的供应链模型,得到不同库存策略下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支付矩阵,在此基础上借助双种群演化博弈方法,分别从短期和长期的稳定均衡进行分析,指出在零售商谈判能力很强的供应链环境下,利润分享模式显然不是合适的解决方法,借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VMI 模式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2012年赵道致等人,从VMI模式可能引发的信息泄露问题入手,对具有信息优势的强势零售商选择库存模式的过程建立动态博弈模型,研究市场需求波动率对库存模式的选择和信息泄露有直接影响,为强势零售商选择库存管理模型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柏庆国等人将传统库存模型进行扩展,研究了带运输时间的易变质产品的二级供应链库存模型,考虑两种特殊情形:(1)当制造商将生产的产品运输给下游分销商时,在运输过程中只考虑其产品变质的影响,证明了问题最优策略的唯一性(2)当假设制造商和下游分销商的需求为常数时,证明了此情形存在唯一的最优解。2012年,孙莹等人,考虑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需求方构成的联合库存管理,并将缺货成本纳入库存成本中,建立成本分析模型,并将节约的成本视为剩余收益,基于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对剩余收益进行分配。后续研究将针对一对多,多对一以及多对多供应链联合库存模式下的成本问题,需要寻求其他的合作博弈的方法解决收益分摊的问题。2013年王小斌考虑到需求为模糊变量的情况下,在对两级的供应链,采用供应商寄售库存(VMCI)方式,这种方式对零售商有利,但未必对供应商有利,最后设计了基于数量柔性和转移支付的激励契约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协调。2013年,彭建强对流行的JIT库存管理策略、VMI库存管理策略、JMI库存管理策略、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前三种方法关注于库存的局部优化,最后一种策略是基于供应链总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而提出的包括中心化多级库存管理和分布式库存管理。 2011年,贾涛等人研究了部分延期付款条件下的联合库存决策,将利用供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绩效管理对于处于成熟期企业而言尤其重要,没有有效地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从绩效管理思想的起源、绩效管理的概念,以及绩效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绩效管理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综述。从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经历了由单一的评估制度,逐步向系统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关键词】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模型经济竞争文献综述 对于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下我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整个组织的绩效;二是指个人的绩效。对于绩效的含义,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从工作结果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二是从工作行为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因此我们主张应当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所谓绩效,就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其中工作业绩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工作的行为。 一、参考文献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2003年陈瑜编写的《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与设计》中以是以DT公司为研究对象。DT公司是一家由研究所转制形成的高科技上

市公司,本文的作者作为DT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同业界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合作,指导并实施了公司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业绩的高速成长。作者所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以对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为主线,针对DT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在对企业现有的职位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估并据此建立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分为部门、干部和员工三个不同的层面分别进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并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进行研究,构建了企业的基础激励框架。本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理论、技术与方法,根据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成功建立了适合于DT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并对体系的推行和实施进行了研究,为高科技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7年杨建奎编写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目标已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提升企业价值转变。经营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不仅是激励与约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成为企业实施价值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绩效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具体体现。从而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三大策略,即价值源泉、价值动力和价值形象进行了系统剖析,归纳出影响这些策略的驱动因素,进而应用价值战略的思想构建了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同时,在评价模型中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使模型更加完善和体现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特征。以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主体对价值的判断为依据,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是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 国外对绩效考核的测评工作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就利用360°反馈的评价模式来对组织绩效进行测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领导能力的测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测评方法日趋完善,成为企业人力测评和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进人,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测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大多数企业在对高管人员的测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般测试、个性能力测评和情景模拟测评等方法(主要偏向于定性分析)。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的测评方法还不够成熟,也可以说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高对高管人员的综合测评效果,追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组织的高效性,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先进人力资

源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剖析国内外现有绩效考核成熟经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综合测评提供参考依据。 一、国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一)绩效考核的引进 在国外,罗伯特于19世纪采用绩效考核;美国军队引进该形式是在1813年,而该国政府是在29年之后才引入的。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绩效考核已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组织。最早提出绩效管理的是美国学者奥布里,在这之后,各国学者开始对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1965年,斯坦利.E.西肖尔最先对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曾在《密执安商务评论》这本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指出将所有对企业绩效进行考评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虽然这种观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但是斯坦利.E.西肖尔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只关注企业本身的内部因素。 (二)全过程绩效管理 20世纪快进入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几个代表性观点。首先罗杰斯等人的主要观点是绩效应该从整体进行管理,他们于1990年指出在政府里面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计划、改进和考察。

库存控制方法文献综述

库存控制方法的文献综述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1552 学号: 姓名: 摘要: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经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本文参考了相关文献,总结了一系列物流库存控制方法,开展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库存量、控制方法 一、前言 库存量过大所产生的问题:增加仓库面积和库存保管费用,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资金呆滞,既加重了货款利息等负担,又会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收益;造成产成品和原材料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闲置,影响其合理配置和优化;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库存量过小所产生的问题:造成服务水平的下降,影响销售利润和企业信誉;造成生产系统原材料或其他物料供应不足,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使订货间隔期缩短,订货次数增加,使订货(生产)成本提高;影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装配时的成套性。

二、正文 目前,在库存管理中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另一种是现代的库存管理方法。对于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主要有定量订购与定期订购方法、ABC库存控制方法和经济订货批量等。对于现代库存控制方法,主要有MRP与MRPn库存控制方法、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及时生产(JIT)库存控制方法等。 (一)、定量订货法 定量订货法是指当库存量下降到预定的最低库存量(订货点)时,按规定进行订货补充的一种库存控制方法。当库存量下降到订货点时,即按预先确定的订货量发出订单,经过订货期、交货周期,库存量继续下降,到达安全库存量时,收到订货,库存水平回升。采用定量订货方式必须预先确定订货点和订货量(见图1)。图1 定量定货法原理 其中:Q——批量或订货量,T——周转期,S——安全库存 1. 订货点的确定 通常订货点的确定主要取决于需求率和订货交货周期这两个因素。在需求为固定、均匀和订货交货期不变的情况下,订货点由以下公式确定: 订货点 = 平均交货期全年需求量 / 365 + 安全库存量(1)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正在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公司所采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管理学者、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有效的方法、措施,综述如下: 一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考核发展而来,绩效考核的内涵也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科学管理”与“绩效考核”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高潮以后,人事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正式进入了企业管理活动范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 “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科学管理”是在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的运用中体现绩效考核。 (二).“组织行为学理论”与“绩效考核” 组织行为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强论,如奥法佛的ERG 强论、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强论和认知评价强论、亚当斯的公平强论和弗鲁姆的期望强论等对人事管理有广泛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早期理论与“绩效考核” 巴克的人力资源职能强论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不仅是使个人快乐,而且要是企业所有人员能有效地工作和取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在最高分可能的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有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做工作达到更高的效率。 彼特.德鲁克和巴克等人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1992年斯挂瑞认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之间有27个方面的不同点,可从信念和假设、战略领域及重要程度三大类来分析。 建立动态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绩效考核将侧重点由以往对员工的态度与特质考核,转向动态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二近年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状况 (一)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概念的提出

绩效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本科生学年论文1 题目:绩效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院(系)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班级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生姓名胡婷婷 指导教师(职称)麻凤梅(讲师) 提交时间二〇一三年七月

绩效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胡婷婷 (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陕西安康,72500) 摘要: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对国内、国外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理论经历了由单一的评估制度,逐步向系统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绩效管理理论体系。 关键词:绩效;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Hu Tingti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Shaanxi, 72500) Abstract:In the economic an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rought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ere summarized. From which it can be seen tha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has experienced by single evaluation system,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to the direction of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process, finally formed a complete set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 Key words: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review

存货管理开题报告

存货管理开题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连锁零售企业存货管理研究 --以华润万家公司为例 所在系管理系学生姓名郭增军专业财务管理班级财管201班学号12054045 指导教师马西 教学服务中心制表 2015 年 03 月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对题目的陈述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1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1.1选题意义 存货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一般情况下,存货占工业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商业流通企业的则较高,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及资产运作效率。 存加强存货管理,可以避免存货过多造成资金积压,以及缺货所带来的威胁。就是尽力在各种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实现存货管理的效率性和企业管理的效率性,存货管理指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

分析,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来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才能最终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2国内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经过同国际先进企业的交流,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存货管理对企业发展和控制成本的重要作用,存货管理水平和观念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企业学习应用联合存货管理模式、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以及协同式供应链存货管理模式等等,很大程度上压缩的存货管理成本,增加了企业效益。 但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存货的管理依旧不够重视,还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销售和扩大规模上,因此存货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存货的收入、发出、核算等都不健全,管理机制也比较薄弱,而且不少企业还将存货作为调节利润、偷逃国家税费基金的调节器。整体而言,企业存货管理依旧有存货结构不合理、存货核算账务不清、存货量占企业总资产比重过大、存货管理信息化进程缓慢等突出问题。 1.3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国家,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对存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时在存货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自工业化开始,西方国家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一直不断探索各种存货管理模式。传统的存货管理理论与方法孕育于卖方市场,在物质产品相对溃乏的时候,企业不愁产品卖不出去的风险。这个时期,企业存货管理思路只是从企业内部改善管理条件,加强和完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保证存货资产的安全,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传统的存货管理理论与方法有ABC分类控制法和经济订货批量法等,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有适时制、约束理论、供应链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和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等。现代存货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于买方市场,

企业库存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企业库存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母爱时光孕婴房 [摘要]存货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流动性资产,特别是母爱时光孕婴房-属于销售母婴用品的线上与线下结合连锁行业网络,属于连锁零售超市行业,在目前线下实体店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只有科学的进行库存管理,加快商品周转率与降低运营成本才能实现盈利。这就是说库存管理水平的强弱是制约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商业企业的库存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可高达80%,因此,库存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本文以母爱时光孕婴房为例分析了以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的ABC 分析原理、经济批量法、准时制库存原理及供应商管理库存原理为理论依据,并利用设施布置原理与方法及商品陈列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母爱时光孕婴房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商品订货分类不合理、对库存的控制手段选择过于简单、仓库区域布置不合理、品类设置不合理、商品陈列位置混乱、库存管理系统不完善等问题。 [关键词】存货管理;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1绪论 对于连锁加盟的母婴用品零售企业而言,拥有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存货管理模式十分重要。若要在整个产品市场上持续获取利润,其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成本,加强对存货的管理。而我国的零售企业在存货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大企业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例如,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市场风险的规避做得不到位。其次,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导致的存货核算不实,储存不合理,这些都是我国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者,由于管理人员素质的缺乏以及企业资源的有限,导致管理水平落后。在现如今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必须要创新管理模式。 1.1国外文献综述Claus(2011)在《浅谈如何加强存货管理》中提出:存货保管过程中可能发生霉变、损坏和偷盗等各种潜在的损失。当出现经济危机时,对于较高的库存,一旦产品价格出现跳水,公司管理层将无法回避存货价值缩水的事实。因此,企业就需要有较强的市场预测能力,把握市场前景,合理安排存货的储存数量。AltmanEI(2012)在《零售企业财务应加强存货管理》中提出:零售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很难做到随时购入所需的原材料或商品,从发出采购指令到存货入库,这个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零售企业储存一定的存货,因此会占用一定的资金,避免因缺货造成相关损失。 1.2国内文献综述 王华明(2012)在《建立产销联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中提出: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是报表分析的重要指标;存货对利润表中销售成本的确有直接影响。所以存货数量的确定、价值的计量,直接关系到资产计价和损益的确定。因此,企业必须要科学准确的核算存货。徐家尊(2012)在《零售企业存货管理策略研究》中提出:欧美零售企业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优势之下,及时地控制了他们的存货,但是在亚洲,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供应商不能及时获取这些消息,因此造成了这些供应商企业的存货数量不合理,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对于这个问题,企业应该要充分利用好现代互联网技术。

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摘要:政府绩效改革是西方国家在新公共管理思潮影响下风靡起来的一项管理改革举措,旨在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和公信力。近年来,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的理论界对政府的绩效结构,绩效管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政府绩效的改革运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本文将综述西方理论界在近几年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政府绩效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字:政府绩效绩效测量绩效管理 1政府绩效管理的内涵 绩效原来是管理学家德鲁克用来表示企业成本收益的经济学概念,而后被广泛应用。政府绩效内涵的表达是多种多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报告》中指出,政府绩效也称为“政府生产力”、“国家生产力”、“政府业绩”等,不仅指字面解读出来的政府成绩和效益,而且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的表现,以及政府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的表现。美国国家绩效评估小组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管理过程。总之,政府绩效就是政府的行为结果以及行动过程的表现,一般包括绩效评估、绩效衡量和绩效追踪三个阶段,也就是政府部门根据其价值选择确定治理工具和行为选择,并对行为结果按既定标准进行衡量并促使其做出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改变的整个过程。 2国外学者对绩效管理的研究 国外的政府绩效一般认为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的。由于政府绩效本来就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而且其制度和社会基础较好,因此国外的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研究自然也完备的多。 首先,是基础性研究。以美国史蒂文·科恩和威廉·埃米克为代表,其在《新有效公共管理者》中对政府推行绩效管理的原因、目标组织结构、工作关系等进行了阐述。 其次,是目标管理。帕特里夏·基利等著的《公共部门目标管理》指出,标杆管理效果显著,确定最佳而不是最好的标杆。标杆管理需提前进行组织准备并选择适当的标杆管理程序,防止“排异性”反应,最后对标杆管理的细节问题实践的基础上做了适当性研究。 再次。是预算管理排的。珍妮特·M·凯丽的《地方政府绩效预算》将绩效管理转化为绩效预算,只有将政府绩效管理指标与绩效预算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达到绩效管理的预期目标。 最后,实践经验型研究。阿·哈拉契米在《政府业绩与质量测量》中选择性地介绍了荷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 总体上,国外的研究呈现这样重视过程、程序、注意具体问题和案例以及积

关于库存管理文献综述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库存管理文献综述 姓名:聂岩松 学号:09335220 专业:物流管理 指导老师:周永祥 职称:讲师 二零一三年五月

库存管理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企业保证库存货物的完好无损,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近年来中国学者一直对企业物流战略发展保持了高度的关注。本文收集了2007年至2009年来对我国仓库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关于仓库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观点进行了分类和探析,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而明确了接下来研究的方向和目的。 关键字:库存;库存管理;文献综述;

库存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实现合作以及供应链实现集成管理的关键。库存管理技术也一直是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net)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供应链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这些不确定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衔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Interface)和运作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Operation)。供应链的这些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库存产生了很大影响。企业为了能及时满足客户需求,避免发生缺货或应对供应链不确定因素,需要有一定的库存库存管理的目的是在保持较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尽可能地降低库存水平,减少企业的成本负担,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推广和应用,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策略方面。

绩效管理综述

第一章绩效管理综述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绩效与绩效管理的含义;绩效管理的特征、意义、目的及其战略地位;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以及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绩效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关键概念】 绩效(Performance) 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引导案例】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与未来 题记:本文的12个问题是《首席人才官》的采访稿,简要勾勒了绩效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部分观点发表在《首席人才官》2008年第11期的杂志上。 问题一:中国企业目前在引入绩效管理体系方面做得如何? 我在企业从事绩效管理工作已有6年,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已有3年,根据我的观察,目前中国企业在引入绩效管理方面的工作现状可以用7个字来形容:认认真真走形式。 所谓认认真真是指我国的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都有要求,而且表格、程序都比较齐备,每年都会考核几次,而每次考核大家都会认真对待,因为要完成人力资源部布置的任务,否则就会欠账,就可能被老总耳提面命。所有的管理者都会认真地对待人力资源部下发的考核表格,在空白处打分。同时,为了不伤害下属的感情,避免在下属员工之间产生亲疏远近的嫌疑,通常管理者给下属的分数都会比较接近,要么都比较高,要么都比较低,也就是理论界所谓的“趋中效应”。这样的考核“成果”不宜用作薪酬和晋升的依据。于是,轰轰烈烈的考核过程,冷静的考核结局,郁闷的煎熬和等待,之后恢复平静,我国企业的考核大致都不会超出这样的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管理水平的提升需求越来越明显,一些原来一手掌握员工考核与工资的老板,越来越头疼发工资的事情,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员工工资水平的提升,老板已经越来越没有精力和耐心亲自提一袋现金去给每个员工发奖金。 于是,这些企业开始寻求外力的帮助,请咨询公司介入,帮助企业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根据我的观察,这些企业在考核方面开始走向规范化,考核目的更加明晰,帮助企业改善绩效的定位越来越明晰,在改善绩效的同时解决员工绩效工资和奖金的问题,考核程序更加正规,考核前的培训以及考核后的绩效面谈也逐步完善,使得考核逐渐向绩效管理的方向转变。 当然,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职业化程度比较低,企业管理者的素养可提升的空间还比较大,因此,在民营企业,绩效考核只是呈现出绩效管理的一些特征,要真正做到绩效管理,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题二:绩效管理在中国有没有一个演变或变革的过程? 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没有定论,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我认为,绩效管理总体的趋势是从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变,从事后打分到事前计划转变,从单纯以发放工资为目的的短期行为到致力于帮助员工改善绩效的转变。 问题三: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什么?它能带给企业哪些方面的帮助? 我的观点是,绩效管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帮助员工改善绩效,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在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它可以给企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 帮助企业落实战略目标。通常企业的战略目标都比较宏大,描述得比较宽泛,不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执行。有人形容企业的战略说,“三万英尺的高度”,也就是说,战略目标离现实有比较远的距离,和员工工作之间的联系不好界定。因此,企业要通过实施绩效管理,把战略目标从三万英尺的高度落实到员工可具体实施的工作目标,而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目标分解,逐级分解,层层落实。 (2) 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法律风险。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大背景下,这一作用体现得尤为突出。很多企业习惯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裁员或开除员工等方面做得比较简单,甚至很随意。当员工起诉到仲裁机构,需要企业提供相关证据的时候,企业经常拿不出证据,最多只能提供一些考勤、工资发放等基础的数据,而对于员工的表现,以及针对员工的表现企业作出的帮助行动等事实依据,往往很难提供,这就使得企业在劳动仲裁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实施了绩效管理,企业可以形成绩效沟通记录、绩效考核记录、绩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 】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正在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公司所采用, 也被越来越多的 中国企业家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管理学者、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有效的方法、措施,综述如下: 一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考核发展而来,绩效考核的内涵也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 科学管理”与绩效考核”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从 19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 高潮以后,人事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正式进入了 企业管理 活动范畴。19世纪末到20世纪 初形成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 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 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 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 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科学管理”是在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的运用中体现绩效考核。 (二) ?组织行为学理论”与绩效考核” 组织行为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 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 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 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强论,如奥法佛 的ERG 强论、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强论和认知评价强论、亚当斯的公平强论和弗鲁姆的期 望强论等对人事管理有广泛影响。 (三) ?人力资源管理早期理论与 绩效考核” 巴克的人力资源职能强论中认为: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不仅是使个人快乐, 而且要是企 业所有人员能有效地工作和取得最大的发展机会, 在最高分可能的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有的 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做工作达到更高的效率。 彼特?德鲁克和巴克等人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反映了 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四)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中的 绩效考核” 1992年斯挂瑞认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之间有 27个方面的不同点,可从信念和假设、战略 领域及重要程度三大类来分析。 建立动态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 21 世纪,绩效考核将侧重点由以往对员工的态度与特质考核, 转向动态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考核 体系,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二近年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状况 (一)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概念的提出 绩效管理概念是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人事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

企业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食科一班 姓名:曾浩学号:201241905103 课程名称:食品企业管理 摘要: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本文从绩效管理的概述、当前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企业绩效管理的综述,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绩效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关注重点。 关键词:绩效管理、企业管理、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竞争永远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大部分企业的成长,是源自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成长将主要依靠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所培育的独特竞争力。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必要的程序,运用在每一个组织中,如果设计的合理,绩效管理能使企业中的每个部门的活动和每个员工的努力都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就会成为企业战略落地的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体现企业战略执行的能力,其重要性引起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关注。绩效管理是所有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综合,可以说,企业的管理就是企业对绩效的管理。尽管绩效管理有着它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企业的实施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1.1绩效管理的涵义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在职责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并且在管理实践中创造机会,促进员工取得有效成果的过程。西方国家对绩效管理进行过很多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针对绩效管理的含义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最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这种观点是从对组织绩效进行管理角度来解释绩效管理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是英国学者罗杰和布莱德普(Rogers,1990;Bredrup,1995)。其核心在于决定组织战略及通过组织结构、技术事业系统和程序来加以实施,这种观点并不考虑个体因素即员工受到的技术、结构、作业系统等变革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员工绩效的系统,这种观点是从对员工个人绩效进行管理的角度来解释绩效管理的,其核心在于将绩效管理看作组织对一个人关于工作成绩以及其发展潜力的评估和奖惩[5]。 第三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事综合管理组织和雇员绩效的系统,即组织和人员整合的绩效管理,在这一观点中所强调的重点也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更加强调组织绩效,绩效管理通过将每个员工或管理者的工作与整个工作单位的总旨连接在一起,来支持公司或者组织的整体事业目标;其二是更加强调员工绩效,绩效管理的中心目标是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其绩效,并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结合在一起来提高公司的绩效[6]。 因此,我们认为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侧重于信息沟通与绩效提高,强调事先沟通与承诺,它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1.2绩效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及全部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绩效管理奠定了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战略是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的实现要依靠组织的所以成员、按一定的职责和绩效要求、通过持续努力和发挥创造性来实现,因此绩效管理的系统成为企业战略控制系统落地的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其次,绩效管理能够增强企业计划管理的有效性。绩效管理能使企业中每个部门的活动和每个员工的努力都朝向企业目标,从而强化了企业中对业务的计划性,增强了计划管理的有效性。再次,绩效管理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有效工具。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组织通过对考评指标维度及权重的设计,可以引导和强化员工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的价值导向,形成核心的价值观,这更有可能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

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 xxx 科技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题目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院(系)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会计学本科 2006 级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指导教师(签字) xxx 文献综述要求 1.文献综述是要求学生对所进行的课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综合分析而写出的一种学术论文。其特点“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材料更加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描述和评价。 2.文献综述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内容必须与课题或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理工类不得少于 10 篇,其它不少于 12 篇。 3.文献综述不少于 2000 字。其所附注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同正文。文献综述的评阅评阅要求:应根据学校“文献综述要求”,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内容的相关性、阅读数量以及综述的文字表述情况等作具体的评价。指导教师的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xxx 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 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摘要:存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存货管理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并能有效地服务于基本生产、技术改造的全过程。存货管理的好坏已成为衡量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存货储备是否合理、流动资金占用是否最低的重要标志关键词:存货管理,存货问题,对策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原有的企业存货管理方式不论是在管理模式上还是在管理效果上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市场经济的要求。原有的存货管理方式不但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且在成本的控制上属于薄弱环节,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及限制。本课题希望能通过对一些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