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制权之争

控制权之争

控制权之争
控制权之争

案例:国美控制权之争

案例目标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了解大股东治理与董事会治理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中国与国外公司治理背景的差异。

一、背景介绍

2006年7月,国美收购陈晓的“永乐”,家电业“老大”和“老三”的结合,让陈晓和黄光裕走到一起,陈晓担任“新国美”总裁。黄光裕曾公开说,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总裁人选。

2008年底~2009年初,黄光裕因经济犯罪被调查,陈晓被推至前台,才开始有了实权。但由于黄光裕案的不明朗,陈晓本人及国美管理团队,依然保持着对黄光裕的敬畏。

2009年6月,陈晓成功引入贝恩资本,救了国美却伤了黄光裕。一位知情人士说,即便当时二人有矛盾,也没公开化,引入贝恩,是黄、陈二人决裂的直接诱因。

2009年7月,包括陈晓在内,105位国美管理层获得总计3.83亿股的股票期权。黄光裕得知后对董事会很不满,并要求取消激励机制,但没有被采纳。

2010年5月,在国美股东大会上,黄光裕连续五项否决票,否决委任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竺稼等三人为非执行董事的议案,但遭到董事会否决。矛盾至此公开化。

2010年8月4日,黄光裕一封要求召开股东大会罢免陈晓等职位的函件,正式拉开国美控制权之争的大幕。

2010年8月,黄光裕独资拥有的 Shinning Crown向国美电器发函要求召开股东大会并撤销陈晓、孙一丁的职务。时隔一日,国美董事局就驳回了黄光裕这一要求,并且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提起诉讼,控告黄光裕在2008年一月二月前后的违规行为。事情发展至此,“黄陈”两人已正式决裂,再无挽回余地可言。

2010年9月28日,国美特别股东大会在香港铜锣湾富豪香港酒店举行。国美大股东黄光裕方罢免陈晓董事会主席动议未获通过,黄光裕胞妹黄燕虹及私人

律师邹晓春未能当选执行董事,陈晓将继续掌舵国美。

二、从国美之争看公司治理

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终于以国美电器董事局胜出而落下帷幕。这场纷争和围绕这场纷争所发生的激烈争论,凸显了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遭遇到的观念上的冲突与碰撞,反映出中国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因此,这场纷争,必将是中国的公司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性的事件,值得深入研究。

1.谁的国美?公司归属的追问

对于这场纷争,不仅当事双方互不相让,社会舆论也分为两大阵营。在黄光裕的支持者看来,黄光裕既是国美电器的创始人,也是大股东,国美电器理应“姓黄”,陈晓等人不过是受雇于黄光裕,其行为是“保姆赶走了主人”。而陈晓的支持者则认为国美电器已经是公众公司,“没有姓氏”。于是,纷争的双方以及社会公众均发出了“谁的国美”这一追问。

“谁的国美”?这一追问,问出了现代公司制度的本质和核心。

公司究竟应当归谁所有?这个问题从公司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争论不休。

“资本至上”“股东中心”主义者认为公司归股东所有,其逻辑思路是:既然公司是由股东出资设立,那么理所当然地归股东所有。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中的“所有权”就是指股东对公司享有所有权。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在这一理论之上所创立的制度。但是,这一理论却不断受到挑战。在挑战者看来,股东出资设立公司,无非是向公司投入了生产资料,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但是光有生产资料是不能创造财富的,还必须有劳动者提供劳动。因此,劳动者与股东一样,也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只不过所提供的要素不同而已。既然同样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为什么公司独归股东所有?另外,股东所提供的股本,仅仅提供了部分生产资料,公司为了扩大再生产,还需要向债权人借入资金(也包括公司对材料供应商、客户的负债),这些债权人要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一旦公司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他们的债权将会无法完全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债权人也是公司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公司是否也应当归他们所有?另外,公司不免要和社会公众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公众是否也应对其享有权利?也就是说围绕公司这个结点,存在着很多权利主体,这些主体的利益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如果完全奉行股东中心主义,认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那么,就很难防止股东损害

劳动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资本至上”和“股东中心主义”的观点存在缺陷,应当予以修正。依此思路,公司归属合理的结论应当是:公司不应当仅仅归股东所有,也应当属于劳动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

2.公司的权力:应各行其道

在公司的权利(权力)主体中,股东权利(权力)是最重要的权利(权力)。股东权利就是股东对公司所享有的股权,是基于股东出资人身份而产生的权利。股权概括起来就是公司股东享有资产收益、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尽管股东享有上述权利,并不意味着其可以随意行使这些权利。而是要由公司的全体股东组成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行使权利。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权力源于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同时也必须在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权力范围内行使职权,否则就是越权。而股东行使其股权的方式是按照其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或股份的多少,在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除了某些权利如知情权、建议权等股东可以自己行使外,绝大多数权利必须通过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行使。否则,就是滥用股东权力。因此,无论是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行使权力,还是股东行使权力,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法定方式行使,否则即为越权或滥用权力。

公司另一个重要权力就是公司的经营管理机构和经营管理者对公司的经营

管理权。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股东作为所有者通过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行使股东权利,公司的经营管理权交由公司的经营管理机构和经营管理者行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机构和经营管理者包括董事会和董事以及以经理为核心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公司的董事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选举和更换。董事组成公司的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的管理机构和决策机构,向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董事会的权力来源于法律、公司章程的规定和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授权。法律赋予董事会的权力,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无权剥夺,公司章程规定董事会享有的权利,股东会或股东大会除非通过修改公司章程的方式予以取消外,亦不能以其他方式剥夺。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行使的权力,非经法定程序不能取消。同时,董事必须履行对公司的忠实义务,董事必须在法律、公司章程规定的范围行使权

力,董事会也必须在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范围及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授权范围内行使权力,既不能失职,也不能越权或滥用职权。

以经理为核心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公司的经营机构。经理由公司董事会聘任,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由经理聘任或由经理提议董事会聘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经理的权力同样来源于法律、公司章程的规定和董事会的授权。法律、公司章程为经理规定的权力,董事会无权剥夺。董事会授权经理行使的权力,非依法定程序不能随意剥夺。经理必须履行对公司的忠实义务,必须在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范围、董事会授权范围内行使权力,既不能越权或滥用职权,也不能失职。

公司还有一个权力就是监督权。这是一个由监事会、公司职工等多个主体分别行使的权力。

以上就是公司的权力及其架构。理想的权力架构是各权力在其权力范围内行使,既相互制衡、监督,又运行有效。这才是一个公司基业长青的制度保证。

回到国美这场纷争。黄光裕作为国美电器的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他在8月4日以书面的形式向国美电器董事局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其提出的五项议案,符合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是正当的,无可厚非。其所提出的议案能否被通过,须由出席临时股东大会的股东的表决来决定。以陈晓为首的董事局,在公司没有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或临时股东大会没有作出决议前,据理力争,拒绝单一股东的要求,也是正当的,亦无可厚非。而黄光裕方面7月19日开始与国美董事局进行谈判,要求陈晓等人辞职,是滥用股东权力。同样,如果陈晓等人听命于黄光裕,而自动辞去职务,则为失职,是不负责任之举。

3.公司控制:中外各不相同

这场纷争也反映出中国公司控制权由大股东控制的现状。在中国的公司中,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分离,一般情况下,股东既是出资人,也是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公司的权力无非是在股东间进行分配,比如大股东担任董事长,二股东担任总经理,三股东担任监事长,等等。公司的股权结构是高度集中,而不是分散。因此,中国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股东控制公司尤其是大股东控制公司已经是一种常态,是普遍现象。而职业经理人控制则为特例。

欧美等国的公司控制正好与中国相反。在欧美等国的公司中,尤其是大公司,股权高度分散,在有些公司中,甚至找不到持股超过5%的股东。在这样的公司中,公司是不可能由股东控制的,更没有哪个大股东可以控制公司,而是由管理层控制的。因此,在欧美等国,管理层控制公司是普遍现象,而股东控制公司则为特例。

4.中国公司治理:特殊路径的选择

中国的民营公司并没有真正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公司几乎都是由大股东控制,在这种状况下,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几乎形同虚设,而管理层不过是听命于“东家”“掌柜”的,几乎不存在管理层控制公司这种现象和可能。

因此,中国公司治理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尽管也应当考虑管理层控制公司的代理问题,但是首要的、重点的是应当研究如何制衡大股东权力的问题,这是中国公司治理的当务之急。

国美电器这场纷争,终于使人们看到了有一种制衡大股东力量的出现。一方面,管理层敢于对大股东说“不”,体现了管理层对大股东的制衡,另一方面,大股东对公司控制权志在必得的争夺,也是对管理层最有力的监督。从权力相互制衡这一角度而言,国美电器这场控制权之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5.公司治理:一道没有定解的方程

公司治理,不仅有赖于制度安排,还受制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对股东、企业经营管理者、员工的影响,甚至与企业家的性格、见识、胸怀、修养、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公司治理光有制度上的安排是不够的,还要依赖公司文化的建设。这一点,从国美电器这场纷争中,反映得淋漓尽致。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帝王思想、权力欲望、家天下等观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反映在公司治理上,就是个人权力色彩极其浓厚,一人说了算,其他人只能唯命是从。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要么形同虚设,要么就是听命于大股东的工具。不存在权力的制衡和监督。在此种情况下,公司已不单纯是一个盈利的工具,也是一个满足个人权力欲望的工具。正是因为如此,对公司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就显得极其强烈,黄光裕即便身陷囹圄,也要力保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就是一个明证。

而企业家的胸怀、性格和见识,以及由历史、传统和文化所形成的心理,也会影响到公司治理。因此,公司治理只能有共同的原理,而不会有普适的模式。有效的公司治理,既要有良好的制度安排,也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以及企业家的性格、胸怀、素质、修养等各方面因素。

参考文献

付明德. 从国美之争看公司治理. 企业管理, 2010, (12).

思考题

[1-1] 财务活动的三大领域分别是什么?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获取资金的来源有哪些?

[1-3] 在寡头垄断行业,还是在一个竞争的行业,公司的管理者更有可能实施所谓的“有社会责任”的活动?

[1-4]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1-5] 股价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别是什么?

[1-6] 在什么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不会必然导致股价最大化?

[1-7] 利润最大化不能成为公司理财目标的原因是什么?

[1-8] 什么是代理关系?有哪几种代理关系影响财务管理。

[1-9] 什么是代理成本?如何减低代理成本?

[1-10] 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管理者的行为?股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管理者利益和股东利益的一致?

[1-11] 公司的债权人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

[1-12] 如何理解公司治理的定义以及公司治理和代理问题之间的关系?

[1-13] 如何理解控制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公司财务活动?并举例说明。

[1-14] 公司理财的法律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1-15] 阐述税收对公司理财产生哪些影响?

[1-16] 市场利率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1-17] 为什么可以把国库券的利率看做无风险利率?

[1-18] 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解释债券利率和债券期限的关系?

[1-19] 结合中国的债券市场的实际情况,讨论债券价格、期限和利率的关系。[1-20] 实际无风险利率的高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21] 流动性高的金融资产具有哪些特点?

[1-22] 与债券信用等级有关的利率因素是什么?

[1-23] 当再投资风险大于利率风险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思考题答案

[1-1] 公司财务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领域: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利润分配活动。[1-2] 企业获取资金的来源分为两大类:一是债务,其由契约条款构成,企业凭此借入一定数额资金并承担在某一特定时间偿还的义务;二是权益,企业为了获取资金而必须出售部分产权。

[1-3] 在竞争行业,公司的管理者更有可能实施有社会责任的活动。因为社会责任行为需要支付成本,而不是所有企业都自愿支付这些成本。这意味着社会责任一般通过强制的方式,比如法律和部门规章而不是基于自愿的原则来确保所有的企业平均分担。在竞争行业,企业更愿意承担社会责任,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声誉,还可以促进产品销售。

[1-4]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1-5] 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价最大化目标具有如下优势:

1. 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2.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公司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当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的目标利润也会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1-6] 首先,适用范围不同,利润最大化适合于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而股价最大化只适合于上市公司;其次,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风险因素和时间价值,当企业会计利润中包含大量应收账款,甚至坏账呆账,投资者考虑这些风险后,股价必然受到影响,无法实现最大化。

[1-7] 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同时满足与企业相关各主体的要求:

1. 没有考虑所获得的利润和投资资本额的关系,即没有考虑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不考虑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关系,会使财务决策优先选择高投入的项目,不利于高效率的项目。

2. 利润最大化的概念模糊不清。针对利润不同的定义,比如会计利润(账面价值)最大化或是经济利润(市场价值)最大化?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还是长期利润最大化?它们并不总是相一致的。

3. 利润最大化忽略了所获货币的时间差异。我们知道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而利润最大化只关注于最终结果,而忽略了得到货币的时间。

4. 利润最大化忽视了不同方案间的风险。如果两个企业预期收益相同,但如果一个企业比另一个企业波动大得多,那么前者的风险就比后者大,理性的投资者毫无疑问会选择投资于后者,这样,利润最大化就不能满足投资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

5. 利润最大化强调的是会计利润,只考虑了债务成本利息,但是忽略了重要资金成本之一的股本成本。且由于利润指标是根据会计标准、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的结果,便于管理者操纵。

[1-8] Jensen和Meckling(1976)把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

公司的基本代理关系包括:(1)股东和管理者之间;(2)股东和债权人之间;(3)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4)公司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

[1-9] 所谓代理成本,就是代理问题所衍生出来的成本。代理成本包括在利益冲突的各代理人之间建立、监督和组合一系列契约关系的成本以及契约实施的成本超过收益而造成的产值损失。

如何降低代理成本实质上就是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问题:(1) 用激励制度来降低代理成本;(2) 用约束制度来降低代理成本。

[1-10] 影响管理者行为的因素有:工作环境,领导风格、管理方法,教育背景,职业规划等;

一般分为两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如支付高额年薪,参与利润分配以及股票期权等;约束机制,合理的薪酬结构,恰当的支付方式。

[1-11]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债权人一般会在债务契约上加入各种限制条款,如规定资金的具体用途。而且,当债权人认为公司有剥夺其财富的意图时,可以拒绝进一步的合作或要求高出正常水平的利息率来弥补潜在的风险。

[1-12] 公司治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而言,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公司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和制度安排。广义地讲,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它界定的是企业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公司治理源于代理人问题。现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使得行

使管理权的“代理人”可能会做出一些只对自己有利而伤害到公司其他利益攸关方的行为。两权分离必带来一系列的“代理成本”。公司治理,广义地理解指的是可以用来降低代理成本、约束代理人问题的一系列机制的总和。

[1-13] 在所有权集中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在管理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选举权,甚至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控股股东可以通过发行多种股票、交叉持股、金字塔结构等方式,以掌控更多的实际控制权,从而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共享收益。

除此之外,控股股东利用其权利优势甚至可以通过内幕消息进行投机交易、关联交易、实施有利于自身的投融资决策、利益输出等方式来谋取控制权的私有收益(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如ST猴王被控股股东猴王集团占用8.9亿元,并为后者担保3亿元;幸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被控股股东占用1.66亿元,并用2.5亿元资产为其贷款提供抵押。

[1-14] 公司理财的法律环境包括:(1)企业组织法律规范;(2)税收法律规范;(3)证券法规;(4)财务法规。

[1-15] 税收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税收影响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

根据基于税收理论,债务利息具有税收抵减作用,具有更高税率的公司具有使用更多债务的激励。企业的利息支出在损益表中包含在“财务费用”中,是一种税前可扣除的开支,但企业向股东支付的股息则是在税后,不能抵扣公司所得税。这种差别对公司的融资方式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债务融资在税收方面可以产生较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是杠杆收购和财务重组的主要理由。因此,实际税率高的公司应使用更多的债务融资,以获得更多的债务税盾。

税收会影响公司的资本支出决策。为了获得所需资产,资本支出需要税后资金的支出。预期资产所产生的经营收益易受税收的影响。折旧是许多与资本支出有关的、可抵扣所得税的费用。折旧所提供的税收抵扣额等于可折旧资产,税收条款对资产提取折旧的方法有详细规定。由于提取的折旧额是非现金费用,使应纳税额减少,也就减少了需要支付的税额。税收条款关于折旧率的变化,直接影响投资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在企业投资决策时,还需考虑税收

对企业设立的地点和行业的影响、对企业分支机构设立形式的影响、对企业证券投资具体形式的影响等。另外,租赁资产还是购买资产的决策,也常常受到税收的影响,由于租金和利息均可抵扣所得税,如果支付的租金大于提取的折旧,那么租赁资产就比购买资产更为合算。

税收影响股利政策。股份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仅影响股东的个人所得税,而且影响公司的现金流量。股东获得的现金股利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公司将盈利留在企业作为内部留存收益,股东可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时股东虽然没有现金收入,但可以从以后的股价上涨中获得资本利得。

[1-16] 通常我们说的利率是名义利率,一般来说,它是由实际无风险利率、通货膨胀、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到期日的长短各种因素决定的。

[1-17] 无风险利率是指将资金投资于某一项没有任何风险的投资对象而能得到的利息率。在资本市场上,国库券(国债Treasury Bond)的利率通常被公认为市场上的无风险利率,这是因为政府的公信力被市场认可不会出现违约的行为。

[1-18]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主要有三种:一是纯粹预期理论;二是市场分割理论;三是流动性偏好理论。它们解释了为什么债券收益随债券期限的延伸而呈扁平式的上升关系。

纯粹预期理论,认为债券的收益取决于今后利息率的预期结果。它假定整个证券市场是统一的,不同期限的证券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所以长期利率是该期内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数,这为证券市场上不同期限的证券利率的同向波动提供了解释。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且假设不同期限的债券的风险是相同的,那么纯粹预期理论无疑是可以成立的。如果上述两个假设不成立,它就不能完全解释长期利率一般高于短期利率的现象。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各种证券之间毫无替代性,它们的市场是相互分割的、彼此独立的,因而各种证券的利率都只是由各自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彼此之间并无交叉影响,它能解释长期利率一般高于短期利率的现象,但无法解释不同期限债券利率的同向波动。

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长期投资比短期投资的风险高,因为长期债券的价格波动较大。结果,借债人应给长期债券持有者支付较高的利息。这部分多出的利息就是“流动性补偿”,所以,债券的收益随债券期限的增长而上升,“流动性

补偿”也随债券期限的增长而扩大。

[1-19] 债券作为证明债权关系的凭证,一般具有一定格式的票面形式来表现。通常情况下,债券的基本要素包括票面价值(币种和票面金额)、还本期限(从发行之日起至还清本息之日止的时间)和利率(即利息与债券票面价值的比例,一般以百分比表示)。在中国债券市场上,一般都是溢价发行,如一张面值100元的债券,卖104.8元。

[1-20] 实际无风险利率随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其高低受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和国家调节的影响

[1-21] 第一,债务人发行人的信誉高,在已往的债务偿还中能及时、全部履行其义务;第二,债务的期限短。这样它受市场利率的影响很小,转现时所遭受亏损的可能性就很少;第三,由于流动性高,风险就小,收益也较小。

[1-22] 与债券信用等级有关的利率因素是违约风险溢价。它反映证券发行人无法在约定日按约定金额还本付息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政府债券的违约风险溢价为零,发行人的违约风险越大,溢价就会越高。债券评价,实际上就是评定违约风险的大小。信用等级越低,违约风险越大,要求的利率越高。

[1-23] 当再投当再投资风险大于利率风险时,即预期市场利率持续下降,人们都在热衷寻求长期投资机会时,可能出现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现象。

股权制衡下的公司治理研究——基于阿里巴巴与雅虎的股权之争

股权制衡下的公司治理研究——基于阿里巴巴与雅虎 的股权之争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外扩张的需求,引入战略投资者已经成为了 一种潮流, 而引入战略投资者带来的股权结构的变化也是市场希望看到的, 而阿 里巴巴与雅虎股权之争的案例让我们对战略投资者和股权制衡结构有了更多的 思考, 两者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本文通过分析股权之争的整 个过程, 力求得出让战略投资者、股权制衡结构真正能对公司治理水平和投资者 保护发挥积极意义的条件和方法。 本文采取的是案例研究方法, 全文共两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是案例介绍部分, 从案例所面临的背景出发引出案例, 首先对该案例涉及的公司和行业背景进行介 绍,接着对案例的来龙去脉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第二大部分是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挖掘出本文的创新点和新角度。正文借鉴战略战略管理理论、 经理管理防御壁垒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博弈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来具体分析 整个案例的关键点, 从股权之争事件的各种动因出发, 研究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 股权制衡结构带给阿里巴巴集团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 重点探讨股权争夺及制衡 结构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 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此次事件中的得失, 中小投资者 为何成为了最终受害者。通过研究分析发现, 在不触及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及缺乏 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的情况下, 单纯靠引入战略投资者而形成的股权制衡结构难 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 护。最后结合案例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股权结构和 战略投资者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以保护投资者利益提出建议。 [ 关键词] 战略投资者,股权制衡,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I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of overseas

国美控制权之争的案例讨论(教学版1)

国美控制权之争 一、国美控制权之争的背景 第一,事件开端——黄光裕否决贝恩董事,董事会强行委任。 ①2008年底,黄光裕因涉嫌经济犯罪被羁押,2009年 1月18日,黄光裕正式辞职,陈晓出任董事局主席。 ②2009年6月22日,国美电器与贝恩签订合作协议, 贝恩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2016年到期的可转换债券人民币15.9亿元,如果转股成功,贝恩资本将成为国美第二大股东。 ③2010年5月11日,在国美电器借助贝恩资本正在走 出危机恢复正增长的情况下,拥有31.6%股权的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在年度股东大会上突然发难,向贝恩投资提出的三位非执行董事(竺稼、王励弘、雷彦)投出了反对票。不过,股东周年大会结束之后,当晚召开的董事会一致同意对贝恩资本的三名代表进入董事会(根据当初的投资协议,否则公司将向贝恩支付约24亿元的赔偿款)。 ④2010年5月13日,不顾黄光裕的反对,贝恩三董事 有惊无险进入国美董事会。

第二,事件发展——黄光裕发函要陈晓下课,国美正式起诉黄光裕,大股东和董事会的矛盾公开化。 ①2010年5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定黄 光裕非法经营、内幕交易、单位行贿罪,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四年,罚金人民币6亿元,没收财产人民币2亿元。 ②2010年8月04日,在狱中的黄光裕发出要求信函, 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撤销陈晓董事局主席职务、撤销国美现任副总裁孙一丁执行董事职务,同时提名黄光裕的胞妹黄燕虹及中关村副董事长邹晓春进入董事会。国美反对撤陈晓,否决黄光裕嫡系任执董。 第三,事件的高潮——从暗斗到明争,黄光裕与国美高层博弈控制权。 ①2010年8月12日,国美高管欲共进退,黄光裕方面 称无和解可能。黄光裕家族代表表示,目前双方没有和解的可能,大股东要求改选董事会的意志很坚定,仍在积极争取投资者的支持。 ③2010年8月17日,黄光裕发表致全体国美员工公开信,恳求支持。 ④2010年8月20日,国美发公开信回应指责,表示2004 年就已外资化,该信还呼吁所有国美员工在攸关公司命运的关键时刻团结起来。

万科股权之争来龙去脉

万科股权之争的来龙去脉 先简单梳理下万科的发展历史: 1)、1984-1993年: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格局,利润以工业与商贸为主 2)、1994-2003年:确立以住宅开发为核心业务,提出住宅产业化 1994年,万科提出以城市中档民居为主,减少在房地产上的开发品种,成功的实现了企业的“减法”战略。此后整整十年间,万科在自己的住宅实验中心,将王石的理念转化成了产品。 3)、2004-2013年:推行绿色、环保、低碳领跑房地产行业 万科在这一阶段进一步扩大集团在各地的市场份额,实现成为行业领跑者的目标。跻身全球最大住宅企业之列。 2007年万科共销售住宅4.8万套,销售套数位居世界首位,已经跻身全球最大的住宅企业行列。 2013年,万科以1709.4亿元再次刷新中国及全球企业房地产业务年销售额历史记录,销售金额同比增长21.0%。连续4年蝉联全球住宅销售冠军。 如今,万科已走遍全国68座城市,成为中国约200万家庭的信赖之选。

从1984年成立以来,万科用20年做到了100亿,接着又用10年从100 亿做到了2014年的2000亿,其业务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0%。 第一个问题,这么牛气轰轰的万科为何会陷入股权之争,成为争夺的目标呢? 媒体称,对于万科成为争夺的目标,这似乎是包括万科在内的所有有所见识的人的共识。(看来万科股权结构问题由来已久了) 一方面是万科是一家优质公司,是地产界的领军人物。因此,向万科下手应是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家与投资家的一大愿望。 二方面是万科的股权分散,原第一大股东华润一直是纯粹财务投资者身份,不插手万科经营事务。且第一大股东华润持有万科A股股份只占15.23%。 作为实际掌控者和创始人,王石持有股份不到1%,在这场争斗中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在郁亮推行合伙人制后,万科管理层所持万科股份不过4%。 而王石、郁亮曾表示,这种极为分散的股权结构确实给潜在的投资人可乘之机。(这样任何觊觎万科的公司,都可以通过二级市场收集筹码,进而控制公司,达到想要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万科作为地产业的老大,为什么股权会如此分散呢?难道管 理层都是吃素的? 究其原因,要追溯到1988年万科的股改说起。

如何掌控公司控制权

如何掌控公司控制权 要实现对一家公司的控制,股份比例是很重要的,很多公司创始人就把占股51%看作一条基本原则。有些创始人坚持应当“要守住占股51%的底线,其他部分股份可以分配,但这一比例股份是不容谈判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公司会多次融资,加上有多个合伙人,以及需要对核心团队进行股权激励,创始人要始终保持51%的股权并非易事,那么,这样的情况应当怎么办呢? 《公司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四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的除外。” 所以,股东之间最为重要的表决权和盈余分配权等,都可以通过章程、协议的约定,“同股不同权”。即使股权比例低于51%,甚至低于33%,也可以享有绝对的表决权和控制权。 具体而言,抛开股权比例不谈,一家公司创始人要实现对公司的控制,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投票权委托 一般股东作为财务投资者,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参与公司具体运营,而且对创始人特别信任,那么为了让创始人始终能够对公司具有控制权,一些股东会把其投票权委托给创始人代为行使。 经典案例:京东股权投票权委托。京东在上市之前一共有11家投资公司对其进行过投资,虽然刘强东上市前仅仅持有约18.8%的股权比例,但是他通过DST、红杉资本、中东投资人、高瓴资本、腾讯等股东委托投票权的方式,取得了京东上市前超过半数(51.2%)的投票权。保证了刘强东对京东的控制权。 一致行动协议。公司的部分股东之间达成约定,就特定事项投票表决采取一致的行动,意见不一致时,参加约定的股东必须跟随被授权股东一起投票。它们签署这种协议,保证创始团队对公司的控制。 经典案例:蓝色光标。蓝色光标一共有五个创始人,主要由赵文全负责公司运营。2008年12月31日,孙陶然、陈良华、吴铁、许志平、赵文权五名股东《一致行动协议》,约定五方将在公司下列事项上采取一致行动,做出相同的意思表示,无论五方中任何一方或多方是否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1)行使董事会、股东大会的表决权;(2)向董事会、股东大会行使提案权;(3)行使董事、监事候选人提名权;(4)保证所推荐的董事人选在公司的董事会行使表决权时,采取相同的意思表示。2010年1月6日,他们又签订了《补充协议》,约定如任何一方违反《一致行动协议》的约定,擅自退出一致行动,则该方(以下简称“违约方”)应缴纳1,000万元的违约金,五方中的其他任何一方(以下简称“守约方”)均有权要求违约方退出一致行动发生之日起30日内缴纳前述违约金,前述违约金应全部上缴公司。如出现本人

万科股权之争

万科股权之争 相关背景及事件始末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也是股市里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总部设在广东深圳,至2009年,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 分公司。2010年公司完成新开工面积124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面积897.7万平方米,销 售金额1081.6亿元。营业收入507.1亿元,净利润72.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年销售额 超千亿的房地产公司,相当于美国四大住宅公司高峰时的总和。 2015年7月10日,潮汕姚氏兄弟旗下的前海人寿耗资逾80亿元,通过二级市场购 入万科A股5.52亿股股份,之后又和一致行动人通过连续举牌,将持有万科的份额猛增 至15.04%,超过了20年来始终位居万科第一大股东的华润。 8月底至9月初,华润通过两次增持,使其持有万科A的股份达到15.29%,夺回第一 大股东之位。 12月4日开始,隶属宝能系的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持续增持万科,又投 入了近100亿元,累计抢得万科A约20%的股份,并在12月10日和11日再度增持了万 科的股份,共耗资约52.5亿元。 12月11日,宝能系对万科股票增持占总股份比例达22.45%。 12月17日,在北京万科的内部会议上,王石对“宝能系”提出诸多质疑,并明确表 态“不欢迎”,最重要的理由在于,“宝能系信用不够,会毁掉万科”。 12月18日,宝能集团在其官网上发布声明,疑似回应王石的“指责”。宝能集团表示,集团恪守法律,相信市场力量。 12月17日、18日,万科股票连续涨停。18日中午,万科以有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 资产为由临时停牌,宣布将推进重组和增发,万科H股同时停牌。 截止12月18日,宝能系总计持股万科A股24.29%。根据目前规定,30%是上市公司 股东要约收购红线。 12月18日,针对媒体对宝能系杠杆收购万科股权一事的关切,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 晓军表示,市场主体之间收购、被收购的行为属于市场化行为,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 要求,监管部门不会干涉。 12月20日,前海人寿发布声明称持有保险资金运用合法合规。 12月23日,王石在拜访瑞士信贷时表示“宝能万科都是一家人,不应该内斗”,万 科也不会实行“毒丸计划”应对恶意收购。

从阿里巴巴合伙人制看公司控制权

摘要:公司控制权配置实质上是公司各利益相关方对公司权力和利益的安排。控制权的争夺不应成为为自身利益的权力斗争,而应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正如阿里巴巴对外宣称的合伙人制在于维护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得以延续,控制权只是手段,手段要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合伙人制;控制权;企业目标 一、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是2010年确定的,目的是确保公司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得以持续健康发展。马云在其内部邮件中描述“湖畔合伙人制度”:阿里巴巴合伙人的产生必须基于――“在阿里巴巴工作五年以上,具备优秀的领导能力,高度认同公司文化,并且对公司发展有积极性贡献,愿意为公司文化和使命传承竭尽全力。”合伙人制度是通过公司章程规定的,在权力机构之外建立“合伙人”,从而获得多数董事提名权、过渡董事指定权。 阿里合伙人制度是在不违背《公司法》“同股同权”的前提下,通过“提名权”安排信赖的董事,再由董事会控制公司。合伙人制度具有流动性,具有重大贡献的公司员工能参与其中,使公司价值观得以延续。 (一)合伙人的类别 合伙人有永久合伙人、普通合伙人和荣誉合伙人之分。马云、蔡崇信为永久合伙人,即不受退休年龄限制;合伙人委员会从退休的普通合伙人中选取荣誉合伙人,其不再具有普通合伙人的管理权力,但可享受奖金分配。 成为普通合伙人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通过现有合伙人提名并投票,得到75% 以上的现有合伙人支持,最后由合伙人委员会确认才能成为正式合伙人。永久合伙人不仅有被选举出来这一种方式,还可由退休的或者在职的永久合伙人指定。合伙人退出受生理、自愿影响,同时可被除名。 (二)合伙人权利与义务 1.董事提名权。阿里合伙人对董事会半数以上席位拥有提名权。若提名未获得通过,合伙人有权指定临时董事直至股东大会。 2.奖金分配权。阿里集团每年会向包括合伙人在内的管理层发放奖金。 3.义务。合伙人任职期间不得减持任前的40%;任职期满后三年内不得减持60%。 二、公司控制权 什么是公司控制权?有人认为能够选任大部分董事会董事,进而任命管理层人员是公司控制权;有人认为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就是控制权;有人指出公司控制权是从股东所有权中派生出来的经济性权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利益存在方式,是利益冲突的产物。公司控制权的正当行使,有利于建立股东之间、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任基础,有利于提高公司运行的效率。公司控制权是一种公司运行状态评价的表征,其真正价值是各方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和合理的期望利益之间相互制约平衡的结果。 伯利和米恩斯1932年就指出,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股权分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状的出现,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落到公司经营者手中,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伯利和米恩斯认为,控制权是通过行使法定权力或施加影响,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控制权“是一组排他性使用和处置企业稀缺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利束。” “两权分离”理论的前提是资本雇佣劳动,即资本的所有者雇佣经营的劳动者。 我们知道, 完全契约理论指出,委托代理关系中一切权力来自所有权,即企业所有者具有的权力。委托人总能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使代理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从而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实际情况是代理人是具有主动的人力资本,并具有信息优势,机会主义倾向和利己动机。因此,

公司股权与公司控制权

公司股权与公司控制权 对于创始人而言,创业公司就是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情感,哪怕吃饭,走路,甚至做梦都想到如何发展公司。这样的事业在创始人精心浇灌下逐渐长大,但如果突然中途被人抢走,这将给创始人带来多么巨大的痛苦? 如果创始人忽视了公司治理架构与公司控制权,这一切,并非遥远的故事,很可能就发生到创业者身上。事实上,俏江南的创始人张兰,1号店的创始人于刚,雷士照明的创始人吴长江,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已经不在公司的董事会里,也不在公司的管理岗位上,有的甚至在公司的股权也没有了,而阿里巴巴的马云,京东的刘强东,百度的李彦宏,他们从进公司到今天,一直都在公司,而且是公司核心的灵魂人物,牢牢把握着控制权,带领着公司往前发展。在华创教育研究院郑旭院长编著的畅销书《创业突围》中,创始人柳长勋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的职位,放弃高科技公司的股份,就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为了这份梦想,他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但在发展过程中,居然面临被团队赶出自己创办公司的尴尬境地。这就提醒我们,创业不仅仅靠的是理想与激情,还要高度重视公司控制权。 如果公司是创始人一个人持股,就没有必要对公司控制权进行详细研究;但当前绝大部分创业公司,是由一个创始人为主,带着一批兄弟出来创业,而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还会用股份吸引新的人才进来,这就必须要了解公司股权比例、治理结构与公司控制权,提前做好长期规划。 关键股权比例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如下比例是关键股权比例,在公司控制权中有着重要作用,从小到大依次是: 1%:核心权利是公司的代表诉讼权。公司董事、监事、高层管理人员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如果发生这种情形股东有权要求公司董事会(执行董事)或监事(会)对侵害公司利益的董事、监事、高层管理人员提起诉讼,如果超过法定期限公司相关机构不提起诉讼的,股东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3% :核心权利是临时提案权。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十日前提出临时议案。根据《公司法》及《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十日前提出临时议案并书面提交召集人。召集人应当在收到提案后两日内发出股东大会补充通知,公告临时提案的内容” 10%:核心权利是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包括请求法院解散公司的权利。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10以上的股东,当其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公司召开临时

「阿里 IPO」阿里巴巴的 10 个关键历史节点

「阿里 IPO」阿里巴巴的 10 个关键历史节点

1999 年,阿里巴巴成立。靠中国黄页进入互联网创业的马云和 17 名合作伙伴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为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提供渠道。同年 10 月,阿里巴巴获得 500 万美元首轮投资。这笔投资由高盛牵头,参与者还包括富达亚洲风险投资。有报道称那一轮的投资者共获得了公司 40% 的股份。 据称交易几个月前离开瑞典投资公司银瑞达,加盟阿里巴巴担任首席财务官的蔡崇信在此次融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初创团队的首个有财务专业背景和海外教育背景的成员,蔡崇信帮助阿里巴巴建立了财务体系、并参与了阿里巴巴早期的多个重要融资。 不过高盛并未从此次投资中获得数百倍收益。2003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高盛卖掉了所有阿里巴巴的股份。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在经过对 UT 斯达康的成功投资后决定加大投资力度,马云和蔡崇信千万日本确定了这笔对阿里巴巴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投资。软银的资金成为阿里巴巴未来扩张的重要基础。根据阿里巴巴今年披露的信息,软银不但没有卖出股份,还继续追加了投资,目前持有 34% 的股份,是此次阿里巴巴 IPO 的最大赢家之一。

淘宝类似当时已经通过收购易趣进入中国的竞拍 C2C 网站 eBay,但去掉了交易佣金,简化了沟通流程。在半年时间里,淘宝便完成超过 3000 万元交易,很快便成为一个比阿里巴巴本身更为人所知的品牌。今天的淘宝已经占据阿里巴巴整个集团总交易额的七成以上。

支付宝最初是伴随淘宝而生,在信用卡尚未普及的中国以预先存入资金的方式解决交易安全问题的第三方担保平台。2004 年年底,阿里巴巴将支付宝独立出来,成为第三方线上交易平台。支付宝在 2010 年开始推出操作简单的信用卡快捷支付,并在一年后从央行拿到全国第一张支付牌照。今天的支付宝已经有超过 3 亿用户,每天仅移动端支付就超过 2500 万笔,此外它还称为生活服务、余额宝的基础。

争夺控制权5大模式

企业发展之下争夺控制权不可避免,如何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以最小的成本,最巧妙的方法,来夺取或保护企业控制权? 模式一:管理层收购(MBO) 股权过于分散的企业,极有可能被管理层收购股权。施行MBO之前,新浪的股权相当分散,由于股权分散性企业注重短期收益,无人敢对长期收益负责。2009年底,新浪CFO余正均、COO杜红、总编辑陈彤、无线业务总经理王高飞、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以及CEO曹国伟,共同出资在英属维尔金群岛注册了新浪投资控股公司,以1.8亿美元的价格,购买新浪约560万普通股,由此在新浪持股比例达到9.41%,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增持的目的是彻底解决新浪股权分散的历史问题,加强管理层对于公司的控制权。”曹国伟的观点说明了管理层收购带来的好处。

融资设计是MBO中最重要的环节,在目前国内的融资市场远未成熟和规范的前提下,国内的融资设计和国外差别很大。目前国内MBO的融资方式主要有3种,见下页图1—图3。 然而,通过MBO进行恶意收购,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如1988 年美国RJR Nabisco 公司收购案。当时,以CEO罗斯?约翰逊(Ross Johnson)为首的管理层看到公司被市场严重低估,出现投机机会,希望通过收购获得潜在的收益空间。当妄图通过收购侵占股东和员工利益时,罗斯?约翰MBO 计划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模式二:引入外来资本

引入外来资本争夺控制权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外来资本直接购买股份,如VC/PE,欧肯资本副总裁范卫强透露了一个业内知名的案例:2007年,某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部分要分拆一部分股份,这部分业务属于机器零部件,在中国属于细分行业前三名,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非常稳定。由于不是公司主业,公司希望让出控股权,于是找来一个财务公司作为中介,财务公司的总经理认为价格很便宜,虽然他不是管理层,但是看到有利可图,与跨国公司签署了一份协议,约定在某个期限之前,只要融到资金,就由该财务公司独立购买40%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他在海外成立了一家公司,做了一个商业计划书,计划吸引VC、PE投资,海外VC、PE对这个公司非常感兴趣,如果不是因为该财务顾问公司要价太高,差点就达成交易。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即使没有资金,借助外来资本,亦可空买空卖,完成购买股权所需的融资。 另一种模式是管理层与外来资本联合,一起进行的管理层收购(Investor-led Buy-out,简称IBO)。收购完成后原企业管理者取得企业控制权,外部投资者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向管理者或其他投资者转让股权退出企业。这是最为常见的管理层收购形式,因为管理层如果发动收购,往往需要外部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收购策划支持。如果是外部投资者发动收购,则需要利用管理层对企业的信息优势,借助于管理层的能力实现投资回报。 模式三:第二大股东“篡权” 同样是在股权分散型企业,第二大股东PK第一大股东取得控制权的情况非常多。美国出现这样的案例:第一大股东持股7%~8%,这时候突然会出现一个新的公司,和过去目标公司没有任何关联,它在市场上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收购到5%的时候,变成第二大股东,它就开始向散户提出,我希望你们把投票权给我,在下一次股东大会干掉老大,因为老大现在做得不好,我的人能够把公司的整个业绩改善。这样的例子很多。 上市公司景谷林业第一、二大股东股权争夺由来已久。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景谷森达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二股东为中泰信用担保公司。历史上第一大股东景谷森达曾跳过董事会直接提请召开股东大会,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改选,夺回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权;其次,在二级市场上不断增持,也是大股东间争夺控制权的手段。

创始人如何“4招”拿下公司控制权

创始人如何“4招”拿下公司控制权 【导读】:今天有创业的朋友跟我聊,谈到如何保持公司控制权的问题。朋友说,他非常愿意财散人聚,愿意把股权分一分,大家一起把公司做大,分享成功的收益。但是为了把公司做起来,他需要掌握对公司的控制。在股权分出去的时候,如何保持公司的控制权呢。 公司的控制权,我认为包括这么几个方面:股权层面的控制权、董事会层面的控制权、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控制权,以及对产品和人的控制权。   一、股权层面的控制权1、掌握半数以上股权比例 股权层面的控制权,就是指核心创始人要持有公司至少51%的股权,为保险最好还以可以达到67%,这样能够达到三分之二,在决策上都可以完全掌握在手中。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的股东会表决事项,都是二分之一以上多数通过。按照中国公司法,个别事项还需要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掌握了控股权,就能够掌握股东会。 2、投票权问题/一致行动人协议 如果核心创始人不掌握公司的多数比例股权,但是其他股东又同意让核心创始人说了算,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用投票权委托和一致行动人协议,使其他股东的投票权变相

地集中到核心创始人身上。 “投票权委托”即通过协议约定,某些股东将其投票权委托给其他特定股东行使。比如,曾投资过Facebook,Groupon、Zynga、京东商城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明星企业的投资基金DigitalSkyTechnologies(DST),一直就有全力支持被投资企业CEO的传统,通常都会将其大部分投票权委托给被投资企业CEO行使。根据京东的招股书,在京东发行上市前,京东有11家投资人将其投票权委托给了刘强东行使。刘强东持股只有18.8%(不含代持的4.3%激励股权),却据此掌控了京东过半数(51.2%)的投票权。 “一致行动人”即通过协议约定,某些股东就特定事项投票表决采取一致行动。意见不一致时,某些股东跟随一致行动人投票。比如,创始股东之间、创始股东和投资人之前就可以通过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加大创始股东的投票权权重。 3、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的同股不同权 上面说的,都是公司会陆陆续续出现外部投资人时的标准操作。如果不考虑将来会陆陆续续出现许多外部投资人的情况,只有内部几个股东的话,还可以有其他方式来使得某个股东的投票权占多数。通常投票权是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进行表决投票的计算,但是也可以在公司章程里规定不按照出资比例进行表决的,可以依据公司章程制定的方式进行。例如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且全部实缴到位,其中A出

阿里巴巴控制权之争

阿里巴巴控制权之争:马云和一个女人明争暗斗 马云:过去一个多月我很痛苦、很纠结、很愤怒导火索:杨致远下台巴茨执掌雅虎 协议定于2005年,但雅虎完成投资后的几年时间马云似乎从来没有担心过2010年可能存在的这些变化。甚至在2007年阿里巴巴B2B上市时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有关2010年“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不会被辞退”条款到期时怎么办的问题,马云非常自信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说2010年以前,我答应我一定在。所以,我就在书上写2010年马云不会离开,不是2010年以后他们把我开掉。” 显然,马云对雅虎方面不冀望阿里巴巴控制权有十分的信心。据阿里巴巴内部人士介绍,马云与雅虎前任CEO杨致远两人私交不错,而之前的资本合作也是杨致远促成,而这样的关系或许让阿里巴巴集团认为,即使到2010年,雅虎也不会行使上述条款所赋予的权益。 然而事件却因雅虎公司创始人杨致远的下台、新CEO卡罗尔·巴茨上台执政产生转折。 曾有国外媒体报道,马云在2009年巴茨上任之初时去美国拜访,巴茨当着阿里巴巴管理层的面,指责马云没有把雅虎中国做好。 在这种情况下,马云和他的管理团队开始重新审视雅虎39%股份给公司带来的不确定性。 雅虎的坚持引发冲突 为了避免发生控制权危机,阿里巴巴集团开始酝酿减少雅虎在其公司股份,但一直没有得到雅虎

方面的同意。 今年5月,在阿里巴巴B2B业务的股东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公开表示,阿里巴巴很想买回雅虎手中所持有的股权,阿里巴巴不缺钱,但雅虎还不愿卖。 也有接近阿里巴巴的知情人士称,阿里巴巴曾有计划游说多家中国国有银行从雅虎手中购回阿里巴巴集团股份,以确保现有管理团队在董事会的话语权不被雅虎所替代。 但这一切都未任何进展,雅虎发言人9月12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维持阿里巴巴的39%持股不变。 这是阿里巴巴集团近期恶化与雅虎关系的直接原因。 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拥有的未上市资产淘宝网及支付宝价值不菲,投行人士估计淘宝网价值100亿美元,支付宝价值50亿美元。投行人士认为,市场无法对这两家公司做出准确估值是雅虎暂时不愿出售阿里巴巴集团股权的原因之一,雅虎的最佳退出时机或是淘宝网和支付宝上市以后。 孙正义成关键先生 阿里巴巴上市招股书所披露的条款显示,阿里巴巴集团修改公司章程或细则,阿里巴巴集团进军海外及扩张新业务,阿里巴巴集团出售核心业务(如淘宝、支付宝、雅虎中国、搜索、B2B业务),淘宝、支付宝和雅虎中国的资产通过阿里巴巴B2B业务上市等,都必须经过雅虎的批准同意。 媒体人士指出,这些条款表现出雅虎在当时谈判中的强势,而“五年大限”的条款,则是对雅虎渴求更多权益诉求的平衡--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第一大股东的雅虎有权获取更多,但阿里巴巴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对集团的绝对控制权。 从十月开始,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团将拥有与39%经济权益对等的投票权,而成为“真实的”第一大股东,董事会席位也将增加一个席位。如果雅虎现阶段只是谋求财务回报,他可以选择不行使大股东权益,雅虎和阿里巴巴管理层暂时相安无事。如果雅虎愿意出售阿里巴巴集团的股权,他手上掌握的大股东的权益会成其谈判的重要砝码。 另一方面,如果阿里巴巴集团在经营上发生变数,雅虎有权根据公司章程行使他的大股东权益(具体权益将取决于公司章程)。同时,如果雅虎能争取到软银的支持,他们拥有的董事席位总数将超过阿里巴巴管理层,投票权总数也将达到68.3%从而超过三分之二,这无论是从董事会层面还是股东大会层面,都能够获得阿里巴巴的控制权。同时,更换CEO的可能性也同样存在。 就像五年前雅虎入股阿里巴巴集团的交易一样,软银的孙正义是一位平衡双方利益的关键先生,现在他又将充当这一角色。软银持有阿里巴巴集团29.3%的股份,软银同时也拥有雅虎日本约41%的股份,且软银持有雅虎不超过5%的股份。对于孙正义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 马云如何保持住他创办的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不受到影响(成功回购股票还是协商新的协议)、巴茨如何在这场局中让雅虎的利益最大化、孙正义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同时保证软银的利益,三个利益方的博弈远还没有结束,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网易科技将持续跟踪阿里巴巴控制权争夺报道。

国美控制权之争

国美控制权之争,始于8月4日,黄光裕一封要求召开股东大会罢免陈晓等职位的信函。国美董事局次日随即在香港起诉黄光裕,并要求索赔;之后国美电器定于9月28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由股东投票表决黄光裕关于罢免陈晓职位等五项决议。 这场争夺战的实质是大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现代企业具有股权分散化的趋势,股权分散虽然有利于防止“一股独大”问题的出现,但也为经理人阶层“造反”提供了可能。从公司发展的历史来看,公司创始人被职业经理人夺取控制权的案例还不在少数。 在国美的股权结构中,黄光裕间接持有约3成的股份,是国美持股最大的股东,也远远超过法律规定“持股5%的主要股东”的规定,虽未绝对控股,但对公司的影响力十分巨大。此外,黄光裕是国美的创始人,公司先后经历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发行上市等阶段,虽然逐步稀释了黄光裕的持股比例,但黄光裕一直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直到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控制权才逐渐旁落给以陈晓等职业经理人为首的董事会。 我国目前的公司法,在立法理念和技术上都足够先进,不输给任何一部国外的公司法。但是,在现实中,公司法的理念却并没有深入人心。在律师接触到的案例中,发现我国目前的股东们普遍缺乏现代公司法的知识,不懂得利用现代公司法的理念来管理公司,这些表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公司设立之初,不懂得利用出资协议书和公司章程来分配股东权益,规范 公司管理制度。律师发现,很多投资者在决定设立一家公司时,往往只盯 着经济利益,只想着如何把公司尽快做大,让公司赚钱,却忽视了从一开 始就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公司章程,用来规范股东之间、股东和公司管理层 之间、股东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就是出资协议书简单、笼统,缺 乏可操作性,公司章程很多都是用的工商登记机关提供的样本,没有根据 公司的实际情况添加内容,缺乏纠纷解决机制和风险管理意识,一旦股东 之间出现纠纷,往往找不到解决的依据和办法,最后只能看着好好的公司 断送掉。 二、 在律师的办案过程中,已经遇到不只一个这样的案例:公司成立之初,股东齐心协

六大案例,再讲创始人如何掌握控制权教学内容

六大案例,再讲创始人如何掌握控制权

滳慧商学创始人高度强老师在广东解法律师事务所的大课中带来了公司控制和股权设计课程的讲解,引用六大案例(京东、汽车之家、马云蚂蚁金服、真功夫、泡面吧、逻辑思维),帮助律师朋友在公司治理中创造管理者思维,帮助企业家掌握控制权。 ★课程实录★ ?股权的核心是什么? 人类所有的资源都有限,人类最根本的方式是竞争,人类竞争的本质是争夺控制权。管理公司的本质是资源的抓取,获取资源的本质是竞争,竞争的本质是控制,对公司最核心的是控股。 ?控制权的几个关键点 67%、50%以上是掌握绝对控制权、34%是拥有一票否决权、20%以上不能同业竞争,不能投资同行业其他公司股份。 公司控制权 公司控制权包括主要三个方面:股权控制、董事会的控制、日常经营的控制。其中股权控制中除了比例控制以外,还可以通过约定方式进行控制。 案例1 汽车之家 在汽车之家的案例中,创始人李想早在2008年就已经转让了公司的控股权,无论是创始人李想还是后来的CEO秦致,如果在持有股权不足5%的情况下,还想把握公司的控制权,谈何容易? 小股份也可大控制

投票权从其他股东的股权中分离出来,主要有以下四种体现形式: 1、投票权委托,外部人委托内部创始人行使。 2、一致行动协议,内部人之间委托老大行使权力,违反协议就会失效。 3、有限合伙,GP普通合伙人来决策,LP有限合伙人没有决策权。 4、双股权结构,股票分AB股,A类和B类,国内主板上市不承认AB股,香港放开了AB股上市。非上市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AB股,可以进行约定。 案例2 双股权结构——京东 简单来讲,按照京东的 AB 股规则,刘强东所持股票属于 B 类普通股,其 1 股拥有 20 票的投票权(一般美国上市公司的 AB 股投票权比例是 1:10 ),而除刘强东之外的其他股东所持股票属于 A 类普通股,其 1 股只有 1 票的投票权。所以,虽然刘强东此番成为了京东的第二大股东,但是他仍然拥有超过80% 的投票权,这也是为什么说京东仍是一家刘强东说了算的公司。 案例3 有限合伙的架构蚂蚁金服 根据阿里巴巴公示的信息以及蚂蚁金服工商登记的信息,我们发现,马云虽然在蚂蚁金服上市前最终持有的比例不超过8.8%,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情况类似,但是马云通过自己的独资公司以管理合伙人(GP)的身份控制杭州的两家有限合伙企业,这两家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LP)分别是阿里员工和阿里巴巴的湖畔合伙人,这两家有限合伙企业在蚂蚁金服上市前将持有不少于51%的股份。也就是说,马云将能够以不超过8.8%的股权比例实现对蚂蚁金服上市前半数以上股权的控制。 把股东都放在一个有限合伙里面,让其间接持有股权,同时,让创始人或其名下公司担任GP,控制整个有限合伙,然后通过这个有限合伙持有和控制公司的

万科股权之争详解

万科股权之争 万科股权之争概述 ? 最近一段时间,万科股权之争事件愈演愈烈。港交所数据显示,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钜盛华)在2015年12月10日在场内买入万科H股1.91亿股,每股均价19.33元,涉及资金36.92亿元;12月11日再次场内买入万科H股7864万股,每股均价19.728元,涉及资金15.51亿元,两天合计增持52.43亿元。对万科H股的持股比升至22.45%。 12月7日,万科就曾发布第一大股东变更提示性公告,至2015年12月4日,钜盛华通过资管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公司A股股票549,091,00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4.969%。至此,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公司A股股票2,211,038,918股,占公司现在总股本的20.008%,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这是宝能系取代华润,再次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而在此之前,宝能系通过大量买进万科股票,于2015年8月26日首次超越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当时宝能系与华润之间的持股比例差距仅为0.15%。随后,华润在2015年8月31日和9月1日两次增持万科,耗资约 4.97亿元,新增万科约0.4%的股份,使其持股达到了15.29%,又超越了宝能系的15.04%,重新夺回第一大股东之位。因此,这一次钜盛华的再度增持,又让宝能系重新夺回了万科第一大股东之位。[1] 而正当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之际,半路却杀出了同样是保险资金代表的安邦。根据万科公告,截至12月7日,安邦保险通过旗下公司动用上百亿元资金合计持有万科5%股权。 事件最新进展 1.万科17日再次被机构扫货超26亿[2] 2015年12月17日,万科A再次涨停,公开信息显示,买入金额前两名为两家机构专用席位,合计净买入近26.5亿元。 港交所信息显示,12月10日、12月12日,钜盛华又买入万科2.7亿股,涉及资金超过50亿元人民币。 至此,宝能系数次增持累计动用资金在380亿元左右,多次拉涨后,账面浮盈约160亿元左右。(下图:万科今年七月以来的股权变化)[3] ? 2.王石表态:不欢迎宝能[4]

公司控制权争夺战:如何撤换总经理实操经验和典型案例

公司控制权争夺战:如何撤换总经理?实操经验和典型案例 法客帝国所有文章版权清洁,欢迎↑订↑阅↑在后台回复数字'9'可合作、交流、咨询,投稿:27588775@https://www.doczj.com/doc/fa10302933.html, 公司控制权争夺之“撤换总经理”作者和来源|唐青林张德荣李斌摘自新书《公司保卫战》经法客帝国重新编辑整理转载须注明 延伸阅读:?? 重磅!与公司印章证照控制权纠纷案件有关25个典型判例及裁判规则汇总(2017)?? 最高法院: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签署对外担保协议是否合法有效?(2017典型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完整全文,为什么还不公布???最高院公报:违反法律规定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双方的责任应如何分担???注意!最高法院:担保合同也可通过公证赋予强制执行效力(9个典型案例)??这下终于明白了!担保合同是否可以在担保责任之外,约定担保人的其他违约责任??? 重磅!与公司印章证照控制权纠纷案件有关25个典型判例及裁判规则汇总(2017)?? 最高法院: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权签署对外担保协议是否合法有效?(2017典型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完整全文,为什么还不公布?编者按:公司控制权是每一个企业家都应当关心的问题,企业家对公司控制权的掌控程度,既关乎企业家的成败荣辱,也可

影响到公司的生死存亡。但是在实践中经常发生自己辛苦抱大的孩子被别人抢走的情况。鉴此,企业家及为他们服务的律师必须关注:公司章程的条款如何设置;股东权利如何实现及限制;股东会、董事会权限及限制;公司证照、人事权争夺的危险如何避免。 如何在公司控制权争夺战中获胜?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唐青林律师、张德荣律师、李斌律师根据公司控制权律师实务多年总结的实战经验,结合国内百余公司控制权领域的真实实战案例,编写了《公司保卫战——公司控制权案例点评与战术指导》,近日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真实案例的形式,全面梳理了公司控制权争夺中的各种重要阵地的得失、法律手段,公司控制权的战略战术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公司治理法律建议,堪称第一本控制权争夺战的战术指导书。 该书通过实战案例的介绍及点评,给创业者和从事创业公司法律服务的同行回答了“创业者如何牢牢掌控公司控制权”、“公司融资如何避免引狼入室”、“如何打胜公司控制权争夺战”等关键性问题,有助于广大企业家提高保护公司控制权的意识和能力。欢迎关注该问题的读者与我们切磋交流。该书在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等网上店与各地新华书店均可购买。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法客帝国(Empirelawyers)出品]公司控制权争夺之“撤换

阿里巴巴公司控制权之争 案例分析

(一)回购股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尽管以马云为代表的创始团队和核心管理层,并不持有多数股权,但在阿里巴巴集团整体上市之前,尤其是在2010年10月之前,马云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问题,并不会过于担忧。因为,虽然阿里巴巴的创始团队和核心管理层并不持有多数股权,但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他们依然牢牢掌控着公司的控制权。但随着阿里巴巴集团业务的高速增长和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整体上市计划的启动,对于马云来说,也就意味着“失去阿里巴巴控制权”的巨大风险,马云及其团队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避免失去对阿里巴巴的控制。其中一个方法是回购雅虎手中的股权。2011 年9 月,阿里巴巴启动了员工股权购买计划,“长征计划”即回购雅虎股权计划随后展开。2012 年5 月,阿里巴巴集团与雅虎签署协议,允许阿里巴巴集团分阶段回购雅虎持有的股份。该协议规定:阿里巴巴将以76 亿美元回购大约50%雅虎持有的该集团股份。根据2005 年阿里巴巴集团与雅虎签署的协议估算,该笔回购使雅虎的持股比例由原来的40%减少到20%。该协议还规定,如果阿里巴巴集团上市,阿里有权在上市时以IPO 价格回购雅虎剩余股份的一半,其余的股份可以在阿里巴巴集团上市禁售期过后选择出售。在2012年9月阿里巴巴成功回购了雅虎手中一半的股权股权(20%)。作为回购交易的一部分,雅虎放弃了委任第二名董事会成员的权利,同时也放弃了一系列对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和经营决策相关的否决权。在支付了76亿美元的赎身款之后,马云不无得意地说:“股份回购计划的完成,让公司的股份结构更加健康,也意味阿里巴巴集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确,在此次交易之后,

6751343020股权对控制权的区别

67%、51%、34%、30%、20%股权对控制权的区别 股权生命九条线 1、绝对控制权67%,相当于100%的权力,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并、变更主营项目、重大决策 2、相对控制权51%,控制线,绝对控制公司 3、安全控制权34%,一票否决权 4、30%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线 5、20%重大同业竞争警示线 6、临时会议权10%,可提出质询/调查/起诉/清算/解散公司 7、5%重大股权变动警示线 8、临时提案权3%,提前开小会 9、代位诉讼权1%,亦称派生诉讼权,可以间接的调查和起诉权(提起监事会或董事会调查)在2016年度的商战中,与王石相关的宝万之争、与董明珠相关的收购事件都一度被炒得轰轰烈烈,有关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纠纷被热烈讨论;年底,90后美女、“空空狐”的创始人兼CEO余小丹又“控诉”投资人周亚辉在其生病期间将其“踢出局”,掀起投资圈和创业圈的一阵波澜……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久 的命题,本文仅就管理层如何保持其对公司的控制力进行简要分享。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其控制力1、扩股扩股系指企业向社会募集股份、发行股票、新股东投资入股或原股东增加投资扩大股权,从而可以增加企业的资本金,管理层有机会扩大持股比例。扩股的具体方式有多种,包括:在二级市场增持股份;通过定向增发进行扩股;与其他股东达成股份转

让协议,受让其他股东的股权。就定向增发而言,根据《证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向符合条件的少数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时,要求发行对象不得超过10人,发行价不得低于公告前20个交易日市价均价的90%,发行股份12个月内(认购后变成控股股东或拥有实际控制权的36个月内)不得转让。对管理层而言,他们最常通过MBO程序取得公司的控制权。MBO程序(Management Buy-Outs,“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从而引起公司所有权、控制权等变化,以改变公司所有制结构的一种行为。通过管理层收购,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关于这种所有权变化能否有助于企业的发展,目前并无定论。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时候,管理层作为股东,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趋同,能够有助于降低成本、加速公司的发展;不过也存在由于缺乏外部的监督和管控,管理层作为股东反而不利于公司进步的情形。 2、一致行动人协议一致行动人协议常指在公司没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下,由多个投资者或股东共同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从而扩大共同的表决权数量,形成一定的控制力。我们平日在做投融资项目和股权转让类项目的过程中也经常会用到“一致行动人”这一条款,目的同样在于保护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力;于上市公司而言,此方式亦适用。比如,作为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