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对比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20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故乡》对比手法的运用
运用对比的写法是这篇小说独到的特色。
本文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于逾越;闰土与杨二嫂的两个典型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闰土的崇敬同情,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黑暗社会病人膏肓,故乡情景的前后对比,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相比,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1、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2、动作、语态对比: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短短的一问,甚至“我”还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
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
3、思想、精神对比:。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对比2对比手法作用:把……和……作对比,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主旨。
1、与稻田重逢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
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村子起伏的版图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
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
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长方形的就叫长条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碟子状的干脆叫碟子丘。
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
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
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
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
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
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
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
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④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
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
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爷爷没那么幸运了,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
其实,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
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
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
小说专题训练------对比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杯茶【英国】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她站在店门外的台阶上,两眼望着冬天下午的天色。
下雨了,空气里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刚亮起的路灯看上去阴森森的。
路人躲在讨厌的雨伞下,匆匆走过。
罗斯玛丽感到一阵莫名的惆怅。
汽车停在这里,她只要走下人行道就行了。
应该马上回家去,吃一顿特备的茶点。
正想到这里,不料有个年轻姑娘,又瘦又黑,像幽灵一样出现在罗斯玛丽身边,说话的声音幽幽的:“夫人,我可以跟您说句话吗?”罗斯玛丽转过身来,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人,长着大大的眼睛,和自己的年龄相仿,正用通红的双手捂着衣领,哆嗦着。
“夫——夫人。
”她的声音磕磕巴巴,“能给我买一杯茶的钱吗?”“一杯茶?那你一点钱也没有?”罗斯玛丽问。
“一点也没有,夫人。
”她答道。
罗斯玛丽有点厌恶,可是,突然间她觉得这似乎就是一场奇遇。
这薄暮之中的相遇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情节。
假如她把这小姑娘带回家会怎么样呢?假如她真的做一件她总是在书里读到或在舞台上看到的那些事,结果会怎样呢?那一定很刺激。
她走上前,对身边那个昏暗的人影说:“跟我回家喝茶吧。
”姑娘惊讶地往后退了退。
罗斯玛丽伸出一只手拉住姑娘的胳膊。
“我不骗你。
”她笑着说。
她觉得,自己笑得是那么真诚,那么和蔼。
跟班把车门打开,一会儿她们就在暮色苍茫中疾驶而去了。
“好啦!”她把手悄悄伸进汽车里的丝绒吊带,心里真有一股凯旋的感觉,“别害怕,咱们都是女人嘛。
就算我福分比你好吧,你也应当指望……”正巧这时汽车停了下来,不然她真不知道怎样说完这句话才好。
门铃一按,大门开了,罗斯玛丽用一种娇媚的姿势,护着那姑娘,简直像搂抱似的,把她拉进了走廊。
“来吧,到楼上去,”罗斯玛丽说,巴不得显出乐善好施的气派,“到我屋里去。
”姑娘刚进门就站住了,看上去已经眼花缭乱,可罗斯玛丽并不理会这些。
“来,坐下,”她叫道,顺手把一张大椅子拖向炉边,“这椅子舒服,来暖和暖和,你看上去冷得要命。
026 阅读鉴赏I略谈《项链》中的对比手法◎李敬《项链》是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
巧借对比展开叙述,是本文一个非常显著的写作 特点,充分体现了莫泊桑独特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创作才能。
现就此粗略分析如下。
一、通过对比,巧妙揭示作品主题关于《项链》的主题,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有“虚荣说”,有“命运说”。
但无论哪种说法,我们都不难发 现,作者是巧借人物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来揭示作品 主题,展现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巴黎各个社会阶层 的生活图景的。
1.玛蒂尔德的梦想生活,就是巴黎上层社会奢靡 生活的现实版本。
玛蒂尔德狂乱地梦想着过贵妇人的生活:住豪 华别墅,有仆人帮佣,吃珍馐美味,用精美银器;穿漂 亮服装,戴昂贵首饰;每天要做的事就是闲谈。
这样 的生活图景我们在《包法利夫人》、《高老头》、《红与 黑》等其他法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这就是资本 主义上层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
其实玛蒂尔德的梦 想很有普遍性,在那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让人保 持安贫乐道是非常困难的。
连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都 不能免俗。
他在暴富之后,也有很多庸俗举动,生活 奢靡,债台高筑,却乐此不疲。
那种奢华的生活真是 一种诱惑,玛蒂尔德对此充满向往,并为不能过这种 高雅的寄生生活而不断感到痛苦,听起来虽然可笑 而不切实际,我们却可以从中获得有关人性的启发, 但作者并不以说教的方式告诉读者,而是通过人物 在面对自己简陋寒碜生活时生发的梦想委婉地揭示 给我们,这正是作者匠心独到之处。
那么,玛蒂尔德的现实生活又怎样呢?2. 玛蒂尔德的现实生活,则是巴黎小资产者(中 产阶级)生存状态的如实反映。
玛蒂尔德出身小职员家庭,拥有美貌,却无缘嫁 人豪门。
虽然她觉得生活寒碜不如意,但事实上还是 衣食无忧的:她丈夫有继承的遗产,有固定的薪金, 有小积蓄可以去打猎,也满足于有肉汤可吃;玛蒂尔 德有丈夫的宠爰,有个小女仆做家务,还可以去戏园 子看戏消遣。
虽然她生活稳定,但她并不满足。
小说《理智与情感》中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小说《理智与情感》中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处女作。
埃莉诺和玛丽安娜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小说以这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
本书和作者的《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讨论《理智与情感》中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
[摘要]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文学创作有着相当大的艺术魅力。
文章将以小说《理智与情感》为基本载体,对其作者简·奥斯丁的写作风格进行探讨,尤其是《理智与情感》中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人物性格;对比表现手法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其作品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在浪漫主义进入繁荣昌盛时期英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名叫简·奥斯丁,她的小说以英国中产阶级的平日生活为背景,以当时乡间略为体面人家的爱情婚姻为题材。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说过:“在所有伟大的作家里,简·奥斯丁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抓住的。
”[1]她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写作视角深受大家的喜爱,批评家托·巴·麦考莱语认为:“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
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
[2]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
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
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
” [3]赞赏奥斯丁的作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本文就以小说《理智与情感》为例从对比表现手法来探讨简·奥斯丁的写作风格。
小说专题训练…小说的对比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八粥袭山山赵清雅走进营业厅,取了一个号,就坐到大厅的长椅上等候。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
年过四十后,她本就没有好脸色了,长期失眠,还连续遭遇打击:母亲去世,鲁可失踪。
真是雪上加霜啊。
可是她已经哭不出来了,这反而让她很不自在。
忽然有人轻轻拍她,她睁开眼,是一张凑得很近的年迈老婆婆的脸。
那张脸与她只有几公分的距离。
老婆婆轻声说,小妹儿,麻烦你帮我个忙嘛。
赵清雅愣在那里,半天没应出话来。
老婆婆费力地解开自己上衣的第二顆扣子,指着怀里说,你帮我把里面口袋里的存折拿出来好嘛。
赵清雅伸手进去,在别针别住的那个口袋里,掏出了一个老旧的存折。
老婆婆宝贝似的接过来,颤巍巍地朝柜台走去。
赵清雅取完钱,起身回头,发现刚才那个老婆婆竟然还没走,赵清雅下了两级台阶,回头看她还站着,就说,婆婆,要不我送你回去吧,我有车。
老婆婆喜出望外,哦喲,我今天运气好好哦,简直有菩萨保佑哦。
一路上老婆婆自说自笑,赵清雅只是嗯嗯地应着,任老婆婆的絮叨在车里盘旋。
赵清雅早已与谈笑风生绝緣了,这十几年来,她的日子一直是黯淡的。
父母在她1岁时离婚了,她没有兄弟姐妹。
33岁时,准备结婚了,手续都办好了,请東都发了,丈夫却在婚礼前捽死。
赵清雅的车子绕过几座很摩登的高楼,拐进了一个狭小的巷子。
老婆婆忽然说,到了,就是巷子最里头杂货铺旁边的那个院子。
她开车进去,这是一个极狭窄的院子,停车开门,扶老婆婆下车,赵清雅需要側着身子走,这样的场景立即引来一些人的目光。
有人说,耶,周婆婆,你今天耍洋盘了嗖?老婆婆笑眯眯地说,就是,人家小妹儿送我回来的,人家小妹儿多好!老婆婆回身拉住她说,到我屋里坐一哈儿嘛。
赵清雅不想去,正迟疑着,忽见一只脏乎乎的小狗奔跑而来,冲到老婆婆跟前兴奋地扑腾,跟鲁可真像啊•赵清雅伸手去摸它的头,它却一下子闪开了。
赵清雅进了屋子,有些发傻,她从来不知道城市里还有这样的住房。
整个屋子只有她家厨房那么大。
红楼梦对比手法举例(最新版)目录1.红楼梦中的对比手法概述2.人物之间的对比3.事件之间的对比4.场景之间的对比5.主题思想的对比正文一、红楼梦中的对比手法概述《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之间、事件之间、场景之间以及主题思想之间的对比,使得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主题思想更加突出。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在《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对比手法被广泛运用。
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对比。
贾宝玉是一个出身富贵,性格矛盾重重的人,他既有贵公子的气派,又有公子哥的颓废。
而林黛玉则出身贫寒,性格刚烈,她对贾宝玉的爱始终如一,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无法与贾宝玉在一起。
这种对比,使得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突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事件之间的对比在《红楼梦》中,事件之间的对比也被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
比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和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这两件事之间的对比。
前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纯真的爱情,后者是封建社会下包办婚姻的产物。
这种对比,使得小说中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场景之间的对比在《红楼梦》中,场景之间的对比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法。
比如,小说中的“荣府”和“宁府”两个场景的对比。
荣府是贾宝玉的家,宁府是贾珍的家。
荣府的繁华与宁府的败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五、主题思想的对比在《红楼梦》中,主题思想的对比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法。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比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对比了封建社会下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冲突,对比了封建社会的繁华和衰落,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对比手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于强调人物形象的不同特点和性格特征。
通过对比,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被深化和丰满化。
下面,我将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贾政为例,详细介绍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贾宝玉是贾府的少爷,被描绘成一个深情浪漫、才情出众的人物。
通过对比,他与贾政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凸显了贾宝玉的特点。
贾政是贾府的族长,他严肃、有责任感、讲究礼仪。
贾府作为一个大户人家,崇尚传统的礼仪道德,这在贾政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担负重任,冷静、务实,对贾府的管理非常严谨。
贾宝玉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形象。
他是一个不拘小节、放荡自由的人物。
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被社会约束和束缚。
与贾政相比,贾宝玉关心的是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的荣誉和地位。
他经常与贾绛和贾敏一起游玩,追求享乐和美女,对于家族的事务并不感兴趣。
他常常表现出一种旷达开朗的性格,喜欢与人交流和结交朋友。
通过对比,贾宝玉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和具体化。
他与贾政的对比凸显了他的个人魅力和性格特点。
贾宝玉的浪漫和才情使他成为贾府中备受欢迎的人物,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与此同时,贾宝玉的懒散和放荡也增加了他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在《红楼梦》中,贾政与贾宝玉的对比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贾政代表了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观念,他在家族和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贾宝玉则代表了追求个人自由和内心世界的人物形象。
两者的对比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有趣和复杂,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些人物的情感和动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运用对比手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与其他人物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差异化的特点来突出人物的独特性和丰满性,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化。
小说中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小说中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说明
修辞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下面是小说中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的说明:
1. 比喻: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意义,增加作品的形象化和感受力。
比如,“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2. 拟人:对非人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之具有感情和形象。
比如,“风儿轻轻地吹拂着脸庞”。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或情感表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
比如,“他的胃口和大象一样大”。
4. 对比:通过对两种事物进行对照,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强调某种情感或意义。
比如,“黑夜中点亮的小火把,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5. 排比: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排列句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比如,“她是温柔的、善良的、聪明的”。
6. 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来表达意义,使语言更加简练和生动。
比如,“他是我心中的一道光”。
7. 反问:用反向的问句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增加语气的强烈度。
比如,“难道你不明白吗?”
8. 平行ism:利用语言的平行结构和重复手法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打动力。
比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以上是小说中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作家在创作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表现力。
红楼梦第六十六章之对比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一部充满哲理、教育意义的小说。
其中,对比手法是作者曹雪芹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并在第六十六章中运用得淋漓尽致。
1. 对比手法在红楼梦中的应用对比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第六十六章尤为突出。
这一章节通过对比薛蝌和秦钟两个人物的经历和境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突出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2. 薛蝌与秦钟的对比薛蝌是个聪明才智、博学多才的人物,被誉为“薛学士”。
他虽然身世卑微,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成为了封疆大吏,名扬四海。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钟,一个因家贫而不能接受教育的平民百姓。
他虽然很聪明,但因为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施展才华。
最终,他被勾结官场的人陷害而惨遭杀害,死得很不光彩。
3. 对比手法的作用通过对比薛蝌和秦钟两个人物的经历和境遇,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人的身世和家庭背景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薛蝌虽然身世卑微,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最终摆脱了贫困,成为封疆大吏,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望。
而秦钟则没有这样的机会,只能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最终被迫走向人生的失败。
同时,这个对比也强调了个体的努力和奋斗的重要性。
薛蝌和秦钟都是聪明才智的人物,但只有薛蝌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秦钟则没有这样的机会。
因此,这个对比体现出了小说中强调的“天道酬勤,人事积善”。
4. 结语对比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仅是第六十六章,还包括其他章节。
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物和情节,作者呈现出了强烈的反差效果,深刻地展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多面性。
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还有助于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专题训练-------小说对比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淖记事汪曾祺坐在大淖的水边,可以听到远远的一阵一阵朦朦胧胧的市声,但是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
这里没有一家店铺。
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
这里的人也不一样。
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花轿吹鼓手是挣不着他们的钱的。
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
大淖东头有一户人家,只有两口人,父亲和女儿。
父亲名叫黄海蛟,原来是挑夫里的一把好手,女儿叫巧云。
黄海蛟又当爹又当妈,不愿巧云去挑扁担,于是巧云从十四岁就学会结渔网和打芦席。
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
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
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
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
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唏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
她在门外的两棵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人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
她上街买东西,甭管是买肉、买菜,打油、打酒,撕布、量头绳,买梳头油、雪花膏,买石碱、浆块,同样的钱,她买回来,分量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的好。
这个奥秘早被大娘、大婶们发现,她们都托她买东西。
只要巧云一上街,都挎了好几个竹篮,回来时压得两个胳臂酸疼酸疼。
巧云十七岁,命运发生了一个急转直下的变化。
她的父亲黄海蛟在一次挑重担上高跳时,一脚踏空,从三丈高的跳板上摔下来,摔断了腰。
起初以为不要紧,养养就好了。
不想喝了好多药酒,贴了好多膏药,还不见效。
她爹半瘫了,他的腰再也直不起来了。
他有时下床,扶着一个剃头担子上用的高板凳,咯噔咯噔地走一截,平常就只好半躺下靠在一摞被窝上。
他不能用自己的肩膀为女儿挣几件新衣裳,买两枝花,却只能由女儿用一双手养活自己了。
还不到五十岁的男子汉,只能做一点老太婆做的事:绩了一捆又一捆的供女儿结网用的麻线。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对比1对比手法作用:把……和……作对比,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主旨。
1、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
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
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
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
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
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
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
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
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
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
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文章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卖豆浆的孩子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
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
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红楼梦对比手法《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以下是几个例子:1.宝玉与黛玉:宝玉是溺爱与宠爱的象征,黛玉则是被冷落与疏离的代表。
这种对比展现了阶级和命运对人性的影响。
2.贾府与荣府:贾府代表富贵与享受,而荣府则象征着艰辛与磨难。
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经济状况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3.宝玉与王熙凤:宝玉是温文尔雅、感情丰富的人,而王熙凤则是精明干练、追求功利的代表。
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性格和人生观的人在追求成功过程中的冲突。
4.林黛玉与薛宝钗:林黛玉体弱、敏感、自卑,而薛宝钗丰韵、周全、自信。
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性格和处境下的人在面对生活时的态度和选择。
5.晴雯与袭人:晴雯心灵手巧,任性而为,而袭人则是“没嘴的葫芦”,嘴上不说心里有数。
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性格和处事方式的人在处理问题时的差异。
6.尤二姐与尤三姐:尤二姐逆来顺受,任人宰割,而尤三姐则自信刚烈,自尊果敢。
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性格和价值观的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反应和选择。
7.凤姐与李纨:凤姐有才而少德,李纨则有德而才平。
这种对比展现了德才兼备和有才无德或无才却有德的人的不同表现。
8.袭人与平儿:袭人尽忠尽职,委曲求全,而平儿则是忠智兼备,息事宁人。
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职责和身份的人在处理事务时的差异。
9.主仆之间:凤姐残害人,平儿帮助人;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仗势欺人,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暗中助人。
这种对比展现了主仆之间不同的处事态度和道德观念。
以上只是《红楼梦》中运用对比手法的部分例子,这些对比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生百态。
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和主题对比手法是一种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的手法,它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进行对比来突出思想和主题,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运用对比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本文将讨论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思想和主题。
1. 对比描写人物形象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命运或者社会地位。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比富贵贾府和贫困荣府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社会阶级的差距和人物命运的残酷。
2. 对比表现环境和氛围通过对比环境和氛围的对比,可以更好地展现主题和情感。
例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导演通过将监狱的冷酷和囚犯间温暖的人情世故进行对比,表达了希望与自由的主题。
3. 对比呈现时间变迁时间变迁是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一个主题,而对比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现时间的推移。
例如,在小说《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对比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的命运,揭示了时间的循环和历史的无常。
4. 对比凸显道德观念和社会问题通过对比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问题,可以更好地表达观点和思想。
例如,在小说《1984》中,乔治·奥威尔通过对比极权主义社会与自由民主社会的对比,探讨了权力、自由与个体权利的重要性。
5. 对比展示情感和感受情感和感受的对比可以更好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与冲突。
例如,在李白的诗歌中,他常常通过对比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自己内心的孤独和痛苦,表达了诗人的思想与主题。
通过对比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思想和主题,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无论是描述人物形象、揭示社会问题,还是表达情感和思考,对比手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传达。
运用对比手法,不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还可以加深读者对思想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对比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故乡》对比手法的运用运用对比的写法是这篇小说独到的特色。
本文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青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日益凄惨;“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于逾越;闰土与杨二嫂的两个典型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闰土的崇敬同情,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忠厚淳朴;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黑暗社会病人膏肓,故乡情形的前后对比,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相比,反映了作者对以后生活的向往。
1、外貌对比:青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青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脸,差不多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专门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动作、语态对比:青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短短的一问,甚至“我”还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奇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喜悦──凄凉──尊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
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尽管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看起来石像一样。
”3、思想、精神对比:⑴对“我”的态度的对比:青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中年闰土;尊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青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明白事”,不成“规矩”。
⑵对生活态度的对比:青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对比的作用:通过闰土那个形象,作者所揭示的是劳动人民的凄惨命运。
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残酷压迫,压得他们喘只是气来,而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更在他们的精神上套上了繁重的枷锁,使他们麻木,使他们默然地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