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9届高三小说复习之叙事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110.65 KB
- 文档页数:15
小说叙事(述)技巧2021.03.13一、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全聚焦模式、零聚焦叙事、无聚焦叙述、上帝视角)全知视角 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多于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和未来;而且活动范围也异常之大,可以随意进入人物内心。
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犹如上帝。
叙述者 世界 文本 叙述接受者 备注 主观型(议论式、编者式) 叙述者常以第一人称凌驾于故事之上,常发表感想与议论来干预叙述过程,如菲尔丁的《汤姆.琼斯》。
全聚焦模式对于那些具有宏大布局、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故事线索的题材具有特别的表现力。
虚幻性。
叙事的真实可行性一直遭到怀疑。
赋予作品以变化、多彩的特点。
封闭性。
小说的开头包含着结局,其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导向这个最终归宿。
读者阅读起来轻松、明晰。
被动性。
读者处于被动位置,阅读缺乏创造的乐趣和神秘的魅力。
客观型 多采用第三人称,以一种教隐蔽的态度进行叙述,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混合型 上面两种类型的复合。
一方面全景描写,另一方面聚焦某一个人物时,全景透视会让位给人物自己的意识活动,形式上往往由第三人称转向第一人称,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限知视角(有限视角)内视角(内聚焦模式、人物视点式、同视界式)叙述者好像寄居于某个人物之中,借着他的意识与感官在视、听、感、想,叙述者所知道的和书中人物一样多。
1.主人公视点(主要人物内视点)2.见证人视点(次要人物内视点)3.不定内聚焦如《喧哗与骚动》担负视点的人物在书中很难被全方位表出来。
该视点人物受自身身份等限制,不能有越界行动。
作品的真实感大大加强。
内聚焦有助于强化生活体验,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来把握世界。
内聚焦对生活的反映会留下许多空白,而且还存在许多盲区。
小说中空白点较多。
内心独白、意识流较明显。
形式上,消除了叙述者和读者的不平等关系,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的活动余地。
盲区会削弱读者对生活的把握。
外视角(外聚焦模式)叙述者所了解的情况少于书中人物,如同局外人和旁观者,这位叙述者可以用第三人称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形式出现。
【高考二轮】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及答题模板姓名:班级:【设问方式】1.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3. 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题角度】一、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二、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1、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
2、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3、儿童视角,如《吉祥如意》,4、动物视角,如《我是猫》)。
三、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等等。
四、叙述安排上的技巧:1、对话、2、心理、3、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4、回忆与现实交织、5、时空集中。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吉祥如意郭文斌五月是被香醒来的。
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
五月就醒了。
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
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
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
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
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
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
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
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地美好。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
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
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
【一轮复习】小说的叙事(二)线索、情节安排技巧、叙事的展开和叙事的节奏三、叙事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事件。
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明线+暗线)两种。
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从情节角度看,使情节更集中紧凑;从人物角度看,使形象更立体丰满;从主题角度看,使主题更突出鲜明。
小说的明线与暗线明线:由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016全国2卷《战争》问: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2015全国1卷《马兰花》问: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第一问(2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4分):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四、叙事的情节安排技巧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小说专题复——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考点分析作为高考必考内容,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常常在以下题型中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是属于小说考点中情节的艺术技巧。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还没有公布,但我们从《2018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来看,除了考试内容中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由选考变为必考,考情变化中有一点值得注意:“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这意味着高考语文侧重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
叙述视角与人称是小说的难点,也是整个一轮复的难点之一,搞懂这个知识点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1.高一、高二在上课文中的小说单元和小说专题的时候,几乎没有涉及到叙述视角及人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
2.一轮复教材《创新方案》分册一中对这个点讲得很简朴,要对这个知识点联合教材和考题进行扩大。
教学目标1.经由过程教材实际研究及举例,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2.归纳答题模板,掌握小说在叙述视角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课前准备1.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一轮复资料《创新方案》分册一26-27页,做导学案。
2.重温教材必修三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思考其叙述角度的独到的地方。
教学内容一、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1、概念解释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简单地说叙述视角就是作者是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2.改编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
【高考二轮】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及答题模板姓名:班级:【设问方式】1.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3. 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题角度】一、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二、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1、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
2、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3、儿童视角,如《吉祥如意》,4、动物视角,如《我是猫》)。
三、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等等。
四、叙述安排上的技巧:1、对话、2、心理、3、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4、回忆与现实交织、5、时空集中。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吉祥如意郭文斌五月是被香醒来的。
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
五月就醒了。
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
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
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
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
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
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
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
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地美好。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
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
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小说复习之理解叙事知识【复习任务】1.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叙事人称、视角与叙事方式。
2.学会分析小说叙事的特点,并能够掌握答题要点。
【前备知识——叙事三组】01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叙事人称常见的叙事人称有三种:(1)第一人称:①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②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①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②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第三人称:①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所叙人物或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
所有人称的变化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不同人称的出现会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
三种人称常常交叉使用,单纯使用一种叙述方法的文章比较少见。
使用第一人称时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扩大时空领域。
使用第三人称的,常有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也叫叙事聚焦,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类。
(1)全知视角,又叫外视角或零聚焦,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全知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空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传统的叙事作品多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比如《水浒传》中这么写,“李逵想……”“宋江想……”,叙述者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袒露心声。
但由于过多的叙事自由,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及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剥夺了阅读者探索、解释作品的大部分权利,因而受到许多现代小说批评家的非难。
(2)限知视角,又叫内视角,顾名思义,把视角限制在某个人物身上,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知识点总结一、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又可称为叙事视角,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
叙述角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
它包含了如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
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
叙述角度还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
有限视角中,叙述人所知受自身的视、听、想限制,读者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故事。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有限视角运用得多一些,当然也不乏两者结合或相互转换的情况。
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而结尾处则采用了有限视角,让苏艾来交代事情的原委,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
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
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二、叙述人称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
采用第一人称时,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取的是有限视角;使用第三人称时,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其采用的視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使用第二人称“你”,则是叙述者“我”对着故事里的“你”进行倾诉、交谈。
关于使用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外国小说欣赏》中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