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从课程编排上来讲,教材共7章。其中,第5、6章分别讲述艺术的有关问题,基本可以视为1章。这样,如果从结构目录上来讲,课材各章的内容标题可以简化为美学、美论、美感论、审美范畴论、艺术论和美育这6大范畴。

2、这6大范畴之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内在逻辑上,都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关联。这种逻辑关联,其实基本上也就是课材在阐述美学理论知识方面的逻辑架构。如果利用图形框块的形象化标示,我们可以将这种内在逻辑关联概略外化为图1-3-1和图1-3-2所示。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经过上述图示之后,显而易见,只要理解并借助这种逻辑关联,也就大体把握住了课程的学习线索,并可据此将教材内容的各个知识版块,有机地组织和串联到学习和记忆中来了。

2、课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可以大致分为2大部分:一部分是6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概念和理论命题,另一部分是6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基本知识及其理论阐释。从学习和考试的角度来讲,前者基本重在理解上的识记,带有一定的外在客观性,主要命题形式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后者则注重于理解上的综合归纳,强调对各大版块理论知识的内在融汇和灵活运用,主要命题形式为选择题和论述题。

3、课程内容中的有关概念及命题学说,具体罗列如表1-3-3和表1-3-4所示。

4、除上述基本概念及命题学说外,6大版块内容之中余下的各相关知识要点,具体请参见本课程【笔记】栏目。该笔记基本上完全按照《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进行,因此知识点的罗列已经非常简明清晰。其中:有关艺术论的第5、6章部分合而为一,同时参照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一些知识要点的编排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便更加有利于读者的融会贯通和记忆理解。

图1-3-1 《 美学原理》课材内容知识逻辑结构示意图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艺术论内容的逻辑结构请见下页图示

审美范畴论

1、美感的产生

2、美感的生理基础

3、美感的心理功能

4、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

5、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美感论

美育

美论

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艺术

1、专门的美学著作→1750·德国鲍姆嘉登·《美学》

2、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

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1、崇高

2、优美

3、悲剧性

4、戏剧性

5、丑

图1-3-2 《 美学原理》第5、6章:艺术论知识逻辑结构示意图

艺术创作主体

意向、想象力作用下

意象的生成

意象孕育

意象生产





仿象

兴象

喻象

抽象

种类

特征

虚拟性

感性

想象性

情感性

意象的深入、升华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艺术操作

艺术之道

技巧美形式美

艺术品的鉴赏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主体不同的“期待视界”

艺术意象的再创造

灵感、艺术想象力

艺术接受主体

艺术的存在方式,即本体论

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

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艺术品

物质实在层

形式符号层

意象世界层

意境超验层

结构层次

本质特征

创造意象世界、传达人类审美经验

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

存在特征

表1-3-3 《美学原理》基本概念概览表

范畴概念名词解释

美学Aesthetica1、Aesthetica是鲍姆嘉登著作的名称;2、在原文中意即“感性学”;3、我国学者一般译为《美学》。
美学1、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美学研究的方法1、美学研究的方法极其多样,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2、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3、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的采用应遵循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美学1、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种美学理论;2、主要内容有: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美的规律的理论、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艺术本质理论等。

美论美(美的本质)1、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2、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

审美关系1、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2、这种关系既以感性的客观世界为中介,又能充分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它是开展审美活动的基础;3、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提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

人的本质属性1、自然属性,即物质性和动物性;2、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更内在的本质

属性;3、人的本质属性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所以,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

人的本质力量1、自然的本质力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感性基础;2、精神的本质力量。使人突破自然的物质束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

美的创造1、指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然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变化;2、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多层累的突创1、这是有关美的创造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2、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指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3、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以及突发性、完整性显现的特点。

美的形象性1、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美的社会性1、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2、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美的客观性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美的相对性1、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2、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中的时候,它是美的;而处在另外的审美关系中时,它有可能不美或变成另外一种美。

美的绝对性指美之所以美的内涵和标准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内在规定性。

美感论美感1、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2、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和自由感。(注意:自由感是美感中的核心感觉)

美感欣赏活动美感欣赏活动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

审美中的感受1、感受是感觉器官对对象的印象,这是美感的起点;2、感受是审美活动作为感性活动的前提;3、审美感受有两个特点,一是新鲜感,一是情感的荡漾。

审美中的直觉1、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它把我们感受到的外物,经过心灵的综合作用,表现为意象;2、审美中的直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

审美中的知觉1、把直觉中感受到的印象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完形的整体;2、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概念在感性形象中的活动;3、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所以又不是清晰的概念的认识。

审美中的表象感性形象从客观的物质存在转化为内心的印象或意象,变成内心的形象的时候,便出现了表象。

审美中的想象1、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

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2、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进行活动的。

审美中的联想1、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2、它以记忆为基础,将新、旧知觉表象经由类似或相关的其它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从而使既有的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不已的审美意象。

接近联想1、联想的一个种类;2、指在时空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由甲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感反应。

相似联想1、联想的一个种类;2、指两件事物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相似,使人们习惯上把两者联系起来,由此物想到彼物;3、此喻、象征等手法都属于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1、联想的一个种类;2、指由某一事物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联想,从而强化了对两种事物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审美中的情感1、是审美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2、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着推动性和创造性作用;3、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幻想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以假当真;二是情之所至,化无为有。

通感1、通感是美感活动中基本心理功能之一;2、通感的实质是各感官之间的相互协作、影响和沟通。

审美

范畴论审美范畴1、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2、最重要的审美范畴是: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

崇高1、审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2、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使人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1、审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2、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3、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感情肯定。

悲剧性1、审美意义上的悲剧称为“悲剧”或“悲”;2、悲剧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是正义的精神取得了胜利;3、悲剧可以激起人们的悲壮之情,净化心灵,提升精神,从而达到审美效果。

喜剧性1、审美的一种范畴;2、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丑1、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3、外在组合形式往往凌乱,不能怡人。

艺术丑1、艺术丑是艺术美的对应面;2、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3、有时还指艺

术领域中一种特殊形式的美。

艺术论艺术品1、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2、艺术品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

物质实在层1、是构成艺术品结构的最基本层次;2、它是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是艺术品的间接性物质存在;3、是艺术品本体存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或构成因素。

形式符号层1、是构成艺术品结构的第二层次;2、它是艺术品的直接的物质存在,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3、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意象世界层1、是艺术品结构中建立在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上的第三层次;2、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3、指审美意象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和想象而产生的一种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意境超验层1、有广、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两种含义又往往混合为一体;2、是指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

意象1、是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2、“意”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3、“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4、“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两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

仿象1、是艺术意象的基本类型之一;2、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3、特点:仿象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

兴象1、是艺术意象的基本类型之一;2、是主体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3、特点:“天然”、“隐蔽”。

喻象1、是艺术意象的基本类型之一;2、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3、特点:喻象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

抽象1、是艺术意象的基本类型之一;2、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1、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过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

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2、意象的物化则是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3、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就是意象的生产过程,并最终使艺术品得以产生。

意境1、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2、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有我之境1、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2、指创作主体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无我之境①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2)指创作主体完全消失,隐藏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虚静1、虚静是中国古代对于创作心理的基本概念,庄子、陆机、刘勰等人曾作过描述;2、指艺术家在审美状态下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超越知性逻辑,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的一种精神状态。

灵感1、指艺术家在意象的创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2、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

艺术想象力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和程度。

艺术敏感1、是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的表现;2、主要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实质就是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操作中的技与道1、艺术操作中的技,主要指艺术创作过程的技能与技巧;2、艺术操作中的道,主要指艺术意象创作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3、艺术操作中的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美育美育1、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2、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3、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

审美人生观1、对人生进行审美观照的理论观点就叫审美人生观;2、审美人生观包括三个层面:人生的意识、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人生的价值。

表1-3-4 《美学原理》学说、命题概览表

范畴概念名词解释

美论美是理念说1、西方的一种美论,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等;2、认为物质感性世界不存在美或美的属性,美与某种超现实存在的神秘的非物质性精神实体紧密相联,由于这种精神实体的注入或显现,才使客观事物成为美的。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这是黑格尔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2、认为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美体现着理念的真实性;其次,理念还要直接呈现于客观

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是真的,美的。

美在关系说1、西方的一种美论,代表人物狄德罗;2、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

美是生活说2、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论;2、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在艺术中则认为生活美高于艺术美。

移情说1、西方传统美学中具有广泛影响和颇有势力的一种美论;2、认为美的事物是由于人把主观的感情移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3、移情说夸大移情的作用,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心理距离说1、英国爱德华·布洛在20世纪提出的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观点;2、认为美产生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保持的适度的心理距离,否认美的客观存在。

美在形式说1、西方的一种美论,如毕达哥拉斯学派;2、认为美仅在于事物的形式特征,即事物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和谐,忽视事物内容的审美价值。

美在完美说1、西方的一种美论,代表人物鲍姆嘉登;2、认为事物通过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多样统一的和谐关系,同它本身的概念或内在目的相一致,并同感受它的心灵形成和谐对应关系,就是完善的,也就是美的。

美在无意识说1、弗洛伊德创立的关于美的本质和根源的学说;2、认为美属于无意识,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美的本质就是无意识、特别是性本能的欲望。

人是“世界的美”1、关于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的一个子命题;2、认为“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美是对人而言的,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美是自由的形象1、关于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的一个子命题;2、认为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美的理想、规律、内容和形式就是自由的理想、规律、内容和形式,自由的形象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关于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的一个子命题;2、认为美离不开人,是人的本质决定美的本质。人总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现实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实现出来,使现实成为其自身的对象化。

美感论内在感官说1、18世纪英国学者夏夫兹别里提出的美学观点;2、认为在人的视听感官之外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内在感官来感受美,以此将人的审美能力与动物的一般感官反应区别开来。
“自上而下”的美学1、指古希腊以来的传统美学研究方法;2、这种美学主要通过哲学

思辨,运用观念去分析现实的方法来研究美学问题;3、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一传统的方法在19世纪受到了挑战。

“自下而上”的美学

(实验心理学的美学)1、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学者费希纳倡导的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的研究方法;2、这种美学重视运用心理学、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美学问题;3、这种美学成为19世纪中期后西方美学的主流,其主要派别有:以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论”美学,以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美学等。

审美

范畴论生命的机械化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3、这种说法不能解释所有喜剧的效果。

突然荣耀说1、英国经验主义学者霍布斯对于喜剧性产生的原因的解释;2、他认为喜剧性的效果——笑的产生,是因为发现别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感到自己现时的某种优越时而产生的一种突然荣耀感;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乖讹说1、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是喜剧产生原因的一种解释,斯宾塞进一步提出“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2、“上升的乖讹”指超过了预期效果;3、“下降的乖讹”指达不到预期效果。(4)这种说法不能解释所有喜剧的效果。

预期失望说1、是康德提出的关于喜剧的看法;2、认为人由于紧张的期望突然消失,就会引人发笑,产生喜剧性效果;3、这种说法不能解释所有喜剧的效果。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1、由瑞士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喜剧性原因的一种解释;2、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沉潜在无意识之中,喜剧性则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欣赏者通过对喜剧性欣赏发泄人的本能欲望,得到虚拟的满足。这种满足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巧智(如谐音带来的情趣)、想象、幽默等;3、这种说法不能解释所有喜剧的效果。

艺术论游戏说1、一种从起源角度探讨艺术本质的学说;2、首先由康德提出,后经席勒、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完善;3、认为艺术来源于游戏,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集体无意识说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模仿说1、一种从起源角度探讨艺术本质的学说;2、模仿说是流行于古希腊的艺术定义,以柏拉图为代表,

经亚里士多德的发展有了现实意义,影响了古典主义美学;3、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

表现说1、一种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艺术的学说;2、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艺术的本质在于主体情感的表现;3、在西方,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柏格森、克罗齐等;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

有意味的形式说1、一种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艺术的学说;2、由本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3、所谓“形式”,是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4、所谓“意味”,是指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就;5、“形式”与“意味”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美的结构。
符号说1、一种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艺术的学说;2、由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3、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表现的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表现出人类“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载道说1、从艺术功能角度对艺术的定义;2、最早源于孔子,到唐代韩愈加以完善;3、认为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艺术品的宣传儒道、教化人心的作用。

娱乐说1、从艺术功能角度对艺术的定义;2、娱乐说可分“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3、“自娱”说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戏剧家李渔。他认为艺术家是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4、“娱人”说的代表人物是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以音乐为例说明艺术有使他人产生快乐的功能。

美育寓教于乐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审美教育书简》1、德国美学家席勒于1795年发表的著作;2、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论述,从而奠定了现代美育学科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