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文化的灿烂辉煌作文(精选3篇)第一篇: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正是文化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认识自己的民族,塑造了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和付出。
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学习汲取其中的精髓,并将其传承下去。
只有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让文化的灿烂辉煌继续发扬光大,让后人也能受益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第二篇: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各国之间相互沟通、学习、交流文化成果的重要途径。
通过文化交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可以增进了解、促进友谊、推动共同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的频率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
各国之间举办的文化节、艺术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层出不穷,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舞蹈、电影、美食等。
年轻一代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倾听不同声音,尊重不同文化,加强与世界各国青少年的沟通和合作。
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我们才能拓宽视野,开阔思维,使文化的辉煌在不同国家之间得以共享。
第三篇:文化创新文化是生生不息的,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青少年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我们应该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文化创新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青少年应该结合时代需求,积极探索新的文化表达形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成为时代的风向标和精神力量。
只有青年一代勇于创新,才能让文化在变革中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为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文化的辉煌永不衰落,继续照耀人类文明的道路。
根在中原,是谁在引领传统文化新高度?文/从众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源于中华文明和外来文明持续不断的碰撞和融合。
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建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
梁启超曾指出,中原的中国经过秦汉一统,成为中国的中国;中国的中国经由与印度、日本的接触,成为亚洲的中国;近世以来,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与欧美竞争,而成为世界的中国。
1中华文化尚群尚和▽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能够从太空俯瞰地球了。
在这浑然的星体上,在亚洲的东部,有一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
从青藏高原到太平洋的巨大跨度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千条江河,长江、黄河宛如两条主动脉流贯中华大地。
伟大的中华民族,背靠世界屋脊,自西向东,俯视着浩瀚的太平洋。
中华文化就是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着。
人类历史上,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种族灭绝事件。
比如,南斯拉夫大屠杀、纳粹大屠杀、卢旺达大屠杀、柬埔寨大屠杀,都与种族性歧视、种族性灭绝有关,但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屠杀不多。
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化能把一些比它强大的民族同化。
这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特点。
一切东西都可以消亡,但只有文化可以传承,所以江山还需文人捧,就是这个意思。
大唐的宫殿找不到了,但人们还记着唐诗。
大宋的宫殿找不到了,但是宋词流传至今。
元朝的暴力消亡了,但是元曲仍然存在着。
若干年之后,我们的肉体都不在了,但是很多朋友仍然“活着”,为什么?活在我的“作品”中。
《周易·贲卦·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对人文的重视程度。
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人的尊崇。
《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赞美中华历史悠久的优美句子1. 赞美“祖国历史悠久”的句子有哪些1、祖国,山清水秀。
祖国,历史悠久。
祖国九死一生。
祖国这条巨龙仍在腾跃,在翻飞,在盘旋,在升华。
我爱我的祖国。
2、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美丽富饶,蕴藏丰富;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祖国位居其中。
3. 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屹立在世界东方,她正日益强大、蒸蒸日上,我为她骄傲、为她自豪!4. 我们的祖国,她依然用坚毅刚强、慷慨无私的母亲般的宽广胸怀,哺育、呵护着自己的儿女,使炎黄子孙繁衍不息,兴旺发达。
5.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经过大自然千百万年的雕琢,构成了一幅景色旖旎、绚丽多彩的画卷。
黄河,世世代代流淌着母亲的乳汁;长江,岁岁年年奔涌着智慧的巨浪。
昂首屹立于世界之巅的珠穆玛峰,不正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气势和坚忍不拔的象征吗6.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大批的英雄豪杰,正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与泪水,才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生活条件,我们的祖国才如此的富强,因此,我们要时刻对自己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为祖国而骄傲!”7. 她孕育了悠久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孕育了数以千计的炎黄子孙。
我们敬仰她,爱她,她是一副壮丽的风景画,她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中国!祖国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才能变成现在我们幸福的家园。
8. 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9. 我的祖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北京的万里长城。
颐和园。
圆明园。
故宫。
等等,而秦兵马俑,更是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秦兵马俑位于我国西安,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历史文物。
《民俗社会学》期末论文中国汉族婚俗的演变之婚礼服饰【摘要】: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还创造了无数绚烂多彩的服饰艺术。
从古至今,婚礼都是人生中的大礼,婚礼服饰在婚礼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凤冠霞帔到今天的婚纱礼服,婚礼服饰经历了种种精彩万分的演变。
但当我们探寻华夏婚礼和婚服的源头,并上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时,会发现最初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而人们所熟悉的大红婚服实际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本文旨在追溯中国汉族婚礼服饰的源头,探寻其演变发展历程。
【关键词】:汉族,婚礼服饰,演变,凤冠霞帔,盖头,旗袍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婚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
唐代杜佑有言曰“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於庭;殷时亲迎於堂;周制,限男女三年,六礼之仪始备。
”华夏先民重人伦,婚礼很受重视,《礼记》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而我们现今最熟悉的汉族婚服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凤冠霞帔、大红盖头。
但其实,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作为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
发展到南北朝时还一度出现过白色的礼服,到了宋代,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中,婚服是青色的。
现在我们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传统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
经过中国服饰几千年的变革,婚礼服也有其自身的变化。
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也应运而生。
经历秦汉发展,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一大演变。
现阶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纵观华夏历史,中古汉族婚礼服制主要有三种“爵弁玄端-纯衣纁繎”,“梁冠礼服-钗钿礼衣”以及我们熟知的“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一、周制婚礼服饰——爵弁玄端,纯衣纁繎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
关于形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词语:形容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有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光辉灿烂、灿烂辉煌、博大精深。
一、源远流长[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释义: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出自:秦牧《一个黑人战士的豪迈声音》:“剥削阶级的幸福观,是~,影响仍然是相当深广的。
”例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可谓~。
二、璀璨夺目[ cuǐ càn duó mù ]释义:璀璨:美玉发光。
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出自:穆欣《南线巡回·“又照秦淮一叶枫”》:“方志敏同志和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的革命红旗已经插遍祖国大地。
”三、光辉灿烂[ guāng huī càn làn ]释义:色彩光亮耀眼。
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
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也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
”例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为创造~的社会主义明天而努力奋斗。
四、灿烂辉煌[ càn làn huī huáng ]释义:灿烂:鲜明耀眼。
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
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
出自:刘流《烈火金钢·开头语》:“《西江月》:“领导全靠共产党,胜利~。
””五、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释义:博:广,多。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自:明·姜世昌《〈逸周书〉序》:“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译文:其中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的要旨,不是后世的人可以比及的。
例句:《红楼梦》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
1 中原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 2007年1月19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召开了“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恳谈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引起与会人士和香港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与强烈共鸣。徐光春书记首次对中原文化进行全面、准确、系统、深刻的解读,经本报在第一时间报道后,迅速引起广大读者和省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大河网等网站予以转载,引发网友热议。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今日特别推出大型专题《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将录音整理后的讲话予以刊发。敬请关注。
这次我们以文化为抓手和平台,组织“中原文化香港行和2007年豫港贸易洽谈会”活动,目的是为更好地促进河南和香港各界增加了解、增进互信,加强合作。这里,我愿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这个题目作一主题发言,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大家知道,河南又称“中州”、“中原”,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有九州,河南称“豫州”,因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因境内平原多,故又称“中原”。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中心相对的区域性概念。一个是大概念,就是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个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中游地区,包括河南、陕西、山西、安徽、山东一部分,湖北一小部分;小概念,特指河南。我们现在讲的中原崛起,就是小概念,指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加快实现崛起。现在我要讲的中原文化就是指河南文化。那么什么是中原文化呢?外面的人未必了解,甚至有些河南人也未必清楚,我到河南工作两年多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次来香港前,我又花了时间专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在河南乃至全国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的热潮,两种文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是否是一种文化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或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因此,在介绍中原文化之前,不能不说说河洛文化,尤其是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一般来说,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根据我个人的学习和思考,参考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认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域文化,集中体现在地域范围、存在时间、文明起源、思想内涵等几个主要方面。从地域范围看,河洛文化的产生地与发展地都在中原文化的地域内,主要是在豫西的洛宁、孟津、巩义一带,比中原文化的范围要小的多。从存在时间看,河洛文化只是中原文化的一段历史,主要是宋代之前,尤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重点;而中原文化不仅包括古代、近代,也包括现代和当代的一切文化现象。从文明起源看,河洛文化只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主要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为标志,中原文化除此之外,还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其他源头。从思想内涵看,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都是包罗万象,但人们对它们的关注点并不一样,对前者主要是以社会上层为依托,侧重于精神上和理论上的研究,而对后者则是以社会大众为基调,贯通上下,融会古今,注重传承、实用研究。由此可见,河洛文化诞生在中原,繁荣在中原,并由此传播到全国各地和海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前期的核心和主流,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的根源性、传承性、厚重性和辐射性。
下面,我就中原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显著特点和重要作用向大家做一扼要介绍。 一、中原文化的主要内容 2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具体讲,她包含以下十七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 史前文化 中原的史前文化,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在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墓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特别是出土的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出土的酿酒遗物,被美国人配方复制后,生产出来了9000年前的古酒,引起世界轰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我们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河南也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由此可以看出,史前文化在河南发现不只一处,也不只是少数、若干处的几件历史遗存,而是连续的、有规模的历史遗存。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2 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里。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我省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中原和全国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就是龙。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3 政治文化 历史上的中原大地长期是政治角逐、政权更迭、政体演变“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大舞台,发生了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政治文化。黄帝是公认的先祖,开创了初始的政权制度,建立了国家治理的雏形。从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夏、商、周的世袭制,完成了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变。之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纷争、交往与联盟等政治行为,不断地推动政体的发展,开启了封建社会的先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封建制度。从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 3
几度形成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中国自古“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由此而来。
4 圣贤文化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各种文化背景不一样,崇拜也不一样,印度崇尚动物,希腊和埃及崇尚神,中国非常崇尚圣贤。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的中原,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圣人,而且名气很大。比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癱等,他们不仅以其伟岸的人格为人们所敬仰,而且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创制了一大批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阐述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韩非子提出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思想,都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在普通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
5 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祖籍是河南,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道家思想的老祖宗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长期生活与活动在河南,《道德经》就是在河南写的。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是河南人。总的来看,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许多杰出人物如伏尔泰、狄德罗、托尔斯泰、布莱希特都曾受到《道德经》的影响。托尔斯泰直至暮年还在阅读《道德经》,他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6 名流文化 名流是一个以圣人为顶峰的特殊社会群体,也就是说,圣人肯定是名流,但名流未必是圣人,名流的外延要远大于圣人。名流以其文化素养、文化格调和文化创造影响着社会,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效应和文化风尚。中原历史名人辈出。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为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河南居两成。在中原名流中,既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也有社会贤达和社会名士,如纵横家张仪、苏秦,兵家吴起,政治家子产、李斯、张良、晁错、司马懿、姚崇、赵普等等。尧舜时代的贤士许由,坚辞帝尧的禅让,被奉为隐士的鼻祖。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当时主要在河南焦作一带活动,其中阮籍、阮咸、山涛、向秀都是河南人。这些名流对社会历史进程或者社会风尚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
7 英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