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人物画的创作构思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5
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史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形式,从远古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纹样中可以感受原始人记录自己的生活、狩猎、舞蹈等等情感流动的痕迹,这些原始意识的审美情趣,翻开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新一页。
这一时期艺术可以称之为原始初型时期。
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绘画仅见典史记载,由于历史的久远,其绘画形式已无法看到,但是从大量的青铜器上我们不难看到以人物、动物和植物原形而变化的餐纹,饕餮纹样等其他纹饰,以及青铜器皿造型的独特审美价值,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它比之原始社会彩陶造型和彩陶纹样,在表现力、艺术想象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
战国、秦汉时期的人物画,以战国《龙凤人物图》《御龙图》为当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独幅人物画作品。
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艺术表现,可以看出艺术的审美价值已经从实用美感独立出来形成自身一整套完美的艺术体系。
作品虽然以“线性”描绘方式为主,以平面装饰为辅,但似乎更多地带有写意因素。
由此而发展的秦汉绘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艺术形式都保留了“线性”特征和写意因素的特点。
霍去病墓前的雕刻那大气圆浑的写意精神、简洁明快的线条魄力都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价值取向。
是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哲学思想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千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思想、价值观、思辨心理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
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感性的“纯”文艺思想产生了。
这一时期的文艺理论和艺实践奠定了中国文艺思想的基石,二王的书法风格,谢赫的“六法”绘画理论,刘勰的文艺思想等都将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是“人的自觉”时期。
六朝是人物画的成熟时期,画家辈出。
著名画家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顾恺之《洛神赋图》《列女图》《女史箴图》造型典雅、用线流畅飘逸。
唐代张彦远评价:“顾恺之之迹,紧动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任伯年人物画欣赏1任伯年,1840年生,1896年卒,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
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
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遗作,是历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
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作的,最晚的作品为光绪乙未年冬十月,去世的前一个月作的。
重要作品如同治七年(1868)仿《陈小蓬斗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光绪三年(1877)作《五十六岁仲英写像》、《雀屏图》。
光绪七年(1881)作《牡丹双鸡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渔归图》,收入《陆氏藏画集》;仿《宣和芭蕉图》,收入《南画大成》。
次年作《人物册》,收入《南画大成》。
光绪十一年(1885)作《壮心不已图》、《墨笔人物山水册》、《为外祖赵德昌夫妇写像》。
华祝三多图立轴设色绢本(1.67亿元,2011年7月西冷)款识:仰乔先生封翁大人开八荣庆。
伯年任颐写。
钤印:任颐印(白文)、任伯年(白文)《华祝三多图》又名《华峰三祝图》,所绘的是一个历史典故,出于庄子的《天地》篇。
是讲古帝尧出巡至华封古地的一个深山丛林中,华封人向尧三祝,尧三次辞谢的故事,表现了尧的君子之风和华封人对圣人的讽谏,是一个极富有哲学意蕴的古老主题。
而这一典故却在任伯年的笔下展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此图所绘随尧出巡的侍女,武士和马佚,一行七人从透明的阳光里来到茵润蓊郁的丛林里。
华封三老从架临飞泉的石梁上迎过来。
在画面的中幅组成了复杂的人物群,一株大树隔为两组,人物相向围着,洋溢着欢悦的情调。
居于画中心的是帝尧,但目光所向,却集中在画右边的三个老人,古貌奇伟,不知其有几多寿。
尧的随行个个器宇轩昂,更衬托了尧的帝王之姿。
人物与环境结合得那么自然,而又不可移易。
高树茂林,昂然直上,潺潺流泉,横贯眼前;画面浓荫下露出空白,更将人们的视线引入充满阳光的地方。
三度空间的安排,运用了传统的三远法透视。
而人物画得古透浑厚,重彩大色,石青石绿的主调上,人物衣着五彩缤纷,仕女衣饰上勾着闪光的金色,岸草溪花更点缀得春光融融;芭蕉的翠绿映着洁白的流泉,浓翠的树林间时而闪出朱砂的藤叶,处处散发着抒情的气息。
美术时空A R T E D U C A T IO N R E S E A R C H清末传统人物画之嬗变—由观察方法和造型方法谈起□周燦摘要:任伯年作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为晚清人物画坛吹来了新鮮的空气,这直接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人物画发展。
徐悲 鴻所提倡的中西合璧的写实主义道路,则使人物画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
关键词:任伯年徐悲鴻观察造型西画东渐一、 传统人物画观察方式向现代观察方式的转变中国传统人物画不太讲究写生,临摹前人模本是古典艺术 的重要学习方式,也就是谢赫“六法”中所说的“传移模写”。
传 统肖像画创作常以默记为主,以对真人写生为辅。
五代顾闳中 所绘长卷《韩熙载夜宴图》就是画家默识心记后的杰作。
完成肖 像作品的方法包括“面写”“背拟”“背拟”“默写”“追写”等,同时 相术所影响的造型程式也影响着画家的观察方式。
西方的素描强调准确科学的比例结构,对模特进行写生是 绘画训练的基础。
早在波臣画派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真人写生,任伯年早期也大量临摹了陈洪绶和任薰的人物画。
但任伯年后 期的风格与其同时代的画家之差异和他的学习方式有关:家传 写真术培养了他的造型能力;他坚持写生并学习素描、速写。
但 任伯年还是继承以传统临摹为主、写生为辅的模式。
而在任伯 年之后“五四”期间徐悲鸿、蔡元培、康有为提倡的造型观主张 用西方的“精准”“科学”来改造中国画,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现在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画的教学:先进 行人物素描写生教学,再辅以临摹。
从传统到现代,人物画写生 的观察学习方式已经逐渐地代替了临摹和固定的面部程式。
可见,西画东渐首先改变了中国画家的观察和学习方式。
二、 从传统的造型观到现代的造型观的转变西洋人物画准确科学的结构比例和光影明暗所产生的逼真 效果,对中国传统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造型观产生了 较大的冲击,在造型上推动了传统人物画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造型观从本质上不同于西方:西洋绘画以科学 理性的方式为基础,注重人物造型的比例、透视、解剖的精确性;而中国式的造型观则可以称作一种泛相术色彩的造型观。
中国画线条在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探索摘要:纵观中国绘画历史,其发展历程十分的辉煌,古人在进行绘画的时候,对“骨法用笔”已经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的艺术人员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往往都采取“以线造型”的方式,线条是构成一幅完美的美术作品的基础和关键。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就中国画线条在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与各位分享,希望能够给各位带来一些指导和帮助,并推动我们国家美术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水墨人物画;创作;运用基于中国绘画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比喻成为线条的艺术,线条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奠定了其在中国绘画之中所占据着的基础性作用,艺术家们能够通过运用线条,来对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进行充分的抒发。
与此同时,优美线条也能够让人们的审美能力实现根本性的提升。
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许多人员在进行中国画研究的时候,往往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中国话的笔墨问题上,对于线条的研究则存在着明显的短板,这就导致中国画线条研究一直难以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一、传统中国画线条艺术的起源和概述(一)传统中国画线条的思想起源中国画同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比喻成为古代哲学的动力和源泉。
相关创作人员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时候,往往十分关注中国画的内涵和精神,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核。
由于中国的古代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已经十分的完备,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人员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因此,他们构成了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二)“线”的概述因为中国绘画自身的实际情况,“线”在中国绘画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
我们国家著名的绘画大家潘天寿先生曾经说过:“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故意线为骨。
骨须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
任伯年人物画艺术欣赏发表时间:2018-09-18T10:00:41.730Z 来源:《知识-力量》1月中 作者: 陈白[导读] 早在同治年间评价上海画家的《论沪江书画七绝》中,任伯年(名颐,字伯年)就被列为少数名家之一。他所生活的年代,火炬与炮剑相映,号角与丧钟互鸣,然而就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成就了特殊的任伯年。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摘要:早在同治年间评价上海画家的《论沪江书画七绝》中,任伯年(名颐,字伯年)就被列为少数名家之一。他所生活的年代,火炬与炮剑相映,号角与丧钟互鸣,然而就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成就了特殊的任伯年。本论文基于大量确凿史料,对任伯年的生平及绘画基本脉络进行分析,从任伯年人物画的基本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对他的人物画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任伯年人物画是他在传统人物画的基础上,加以实践的结果,他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任何事物是非的标准。该论文从多视角剖析任伯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修养与画学思想之间的必然联系,摸索总结任伯年独特艺术风格之所在,为后人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艺术
一、任伯年人物画的基本内容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绘画被紧紧包裹在由战争引发的民族文化大冲突中,毫无生气的画坛局面即将面临崩解,沿海城市的的画家群体首先接受洗礼。外来民族文化思想的影响使他们背负起了寻求民族艺术精华的重担,力纠柔媚,重生活,不薄洋技,敢于创新变革,使近百年中国的画坛转而焕发生机,创造出堪称不朽的艺术高峰。这功绩得首先归功于清末的海派画家。而任伯年作为海派画家中人们较熟知的一员,他的绘画创作曾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
(一)肖像画
任伯年的肖像绘画不光重神,而且还注重形似,从而形成了形神兼备的风格特点。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任的绘画进入了高峰时期,绘制出了许多精彩的的肖像画艺术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高邕之书丐图肖像》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任伯年对于画中人物的举止、动作、神态等的的细腻体现。该画将高邕的内在精神气质表现的入木三分,比清代同期只求形似、忽略人物精神气质的肖像画高出许多倍,近而充分体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特点。该作品以生动的笔墨、有趣的立意和奇妙的构思方式,体现了艺术家对于画中物象的怜悯之心。任伯年的肖像画在造型上不仅传承了以往传统的形似,还加入了文人画所具有的的笔墨情趣韵味,并吸收西方绘画的风格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模式,开启了肖像画由古典样式向现代样式转化的先河。
1工笔人物重点 第一章1.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人们一般以笔触洗练,水墨淋漓的方法完成的画称为写意画,把工整细致,色彩鲜丽的方法完成的画称为工笔画。
2.1973年和1979年先后在湖南长沙发现的战国时期的楚墓帛画《龙凤人物图》和《人物御龙图》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既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作品。
3.人物画至唐代达到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
4.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在历史经历过两个重要的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是盛唐时期.5.目前我能见到最早的卷轴人物画作品是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和,《烈女图卷》。
6,东吴三国的曹不兴画佛像风格独特,被誉为《曹衣出水》,南朝宋国的陆探微,梁国的张僧繇,晋朝的卫协等各有所长。
7。
凹凸法或叫“渲染法”是吸取了印度佛像的画法才出现的,即使人物的衣服产生凹凸,分出阴阳向背增加了空间感,体积感,达到更高的视觉真实。
9: a 唐代的人物画由于国力强大,文化繁荣,总的面貌气度恢弘博大,刚劲厚重,工整浓艳,丰顾典丽代表作品和画家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韩滉的《文苑图》。
b:唐代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百代画圣”;画风 被当时称为“吴家样”特殊的线描画法被当时誉为“吴带当风”。
传其作品有《送子天王图》;《地狱变相图》;《鬼伯图》。
10宋代以后,人物画的社会地位逐渐让位于山水,花鸟画,盛唐面貌已不可见,风俗画有张择端的《清明河上图》;李嵩的《货郎图》;李唐的《采薇图》;马远的《踏歌图》还有李公麟的线描画法“淡毫轻墨,不施丹青”等。
11:壁画,敦煌壁画;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壁画.中国经典的庙堂壁画。
第二章 工笔人物画的基本特点其他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人物画的最大特点是“传神”,最高境界是神似,然而传神是建立在写形的基础之上的,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论点;既要注意对象的客观外在形体,更注重通过主观想象,对客观对象进行取舍,概括之后的“心中形象”。
人物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绘画活动开始,中国人物画就是以线造型,用线来表达人们的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在逐渐改变,与此同时,中国人物画的线描艺术也在随之改变。
一、“线”的审美价值中国画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以线作为造型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
线条在工笔人物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学习和了解工笔人物画,首先就要从“线”开始,理解“线”的组织结构,“线”与“线”之间如何表现,以及用线的规律与技巧等等。
通过对“线”的学习和运用,探讨“线”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线”在绘画中起着塑造形体、界定形象的作用,纵观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趋势,了解“线”在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线”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线”:中国书画家们坚持“线”的文字书写和“骨法用笔”的绘画特色,使“线”融入了东方哲学和美学思想,创造了一种以线造型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中国绘画的线描艺术。
线是工笔人物画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最主要的造型手段,它的丰富变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画中,一根线看似简单,但在绘画过程中,线有快慢、粗细、干湿等富有节奏的变化,这些具有变化的线丰富了绘画作品的内容,表现了人们的情感状态。
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越加讲究线条美,越加重视意境情趣。
画家们赋予线条更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中国画对“线”的表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期绘画中的“线”主要强调造型,起描画“形”的作用。
二、工笔人物画中的“线”的作用在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中,工笔人物画占居重要位置。
根据创作者的不同,工笔人物画可分为两派:文人学士派和民间画工派。
文人学士派淡彩薄敷,格调清新;民间画工派设色艳丽。
例如顾恺之、李公麟、陈洪绶、任颐等画家的工笔人物画属于文人学士派,寺庙道观和洞窟的壁画以及宗教画,民间年画等属于民间画工派。
无论是文人学士派,还是民间画工派,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占居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海上巨擘——任伯年、吴昌硕吴晓丁 任伯年、吴昌硕的画集不知出版过多少了,每本画集从选题编辑到开本规模,或精或简或厚或薄都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画集差不多总是畅销。
此次,天津人美与台湾锦绣合作,再次出版了任伯年、吴昌硕的画集,这次出版的画集不但装帧考究、印刷精美,而且将其置于《中国现代名家画集》系列之中,更有一番世纪回眸的意味。
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变革,中国绘画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变化。
在这风云变幻、宕荡起伏的大潮最初开始涌动的时候,首先因经济的发展,在海上出现了绘画的繁荣。
一时间名流汇聚、画手辈出,但多少人随潮而起只是名噪一时,又有多少人好运当时,却昙花一现。
只有少数人靠着自身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努力以及命运的特殊关照才能真正在历史中突现,成为振衰起弊、承上启下、独造高峰的一代宗师。
这些大师给予我们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
我们被他们吸引,我们贴近他们。
然而我们越是贴近他们就越是感到一种重负,越是觉得无所作为,于是我们又竭力地避开他们,尽可能地逃走……任伯年和吴昌硕就是这样的大师。
任伯年和他的画是我们所熟悉的。
曾作过太平军兵勇的任伯年,早年蹲在街头卖任渭长伪画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以后他的画就一直被当时的人们和以后的人们所喜爱。
看到任伯年的画总是觉得眼前一亮。
他的画有一种很独特的东西,特征鲜明,不用看题款签名,只一看画儿,甚至只看几笔就可以认出是他的画。
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宽袍大袖,缩脖耸肩的造型,钉头鼠尾、流动飞舞的线条,还有那只有画在画儿上才感觉得好看的美人面孔,一看便知是任伯年的作品,看他的“人物”看多了甚至让人觉得任伯年本人的长像就是他画上的人物那样,那些画中人就是任伯年。
道中人说起任伯年,都不免感慨,任伯年天生就是画画儿的材料,没有办法,他画画儿总是那么痛快淋漓。
那么放纵飘逸,那么生动活泼。
而且画起来总是那么轻松自如,一点也没有那种“两句三年成,吟得鬼神愁”,苦苦推敲的痕迹。
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题材分析作者:杨若涵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10期摘要:中国工笔画发展历史悠久并且成果丰硕,但明清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艺术文化领域愈发开放包容,中国工笔人物画继承传统并且不断创新,融合先进理念、技艺等,促进了自身题材的多元化发展。
简述中国工笔人物画及其作品创作题材的影响因素等,分析中国工笔人物画作品常见题材类型,如城市与乡村、爱国与少数民族等,进一步探析中国工笔人物画未来发展趋势,对促进中国工笔人物画创新发展提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中国画;工笔人物;创作题材中国工笔人物画出现时间较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初见端倪,随着历史发展,题材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成为中国画重要画种之一。
但是受传统创作理念、模式影响,中国工笔人物画陷入发展僵局。
新发展阶段,我国积极推进工笔人物画发展与创新,不断引进新理念、技艺等,创新工笔人物画题材,提高创作者的创作水平,从而促进中国工笔人物画繁荣发展。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概述工笔人物画属于中国画范畴,是映射现实的传统画科之一,主要表现人物活动。
一般情况下,工笔人物画主要分为淡彩与重彩。
工笔人物画是一个较为古老、经典的画种,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创新后,不仅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还拥有了丰硕成果。
中国工笔人物画自魏晋时期快速发展,经过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后,至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萧条与衰落。
但近几十年来,中国工笔人物画重新焕发生机,作品题材、造型、构图等方面均产生较大变化。
经过古今工笔人物画对比可知,当代工笔人物画继承传统人物工笔画特色并进行创新发展,融入时代内涵,呈现新发展态势。
如今,中国工笔人物画正处于探索、变革的重要时期,如何架构联系古今的桥梁,是中国画领域学者及画家重点研究的课题,但这并不能一蹴而就,应持之以恒地摸索、积极大胆地创新[1]。
二、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历程(一)古代工笔人物画发展历程中国工笔人物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与创新,留下了无数杰出作品。
绪论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喻户晓的驱鬼逐邪之神,人们将其形象绘入画中以借助他的威仪驱邪祈福。
从古至今,钟馗图一直被人们奉为至宝,这当中,画家无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以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赋予钟馗形象以千姿百态的造型特点。
随着时间的迁移,其艺术形象从最开始的驱鬼辟邪到祈福平安再到借画寓意,这些都体现了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的笔墨思想和情感寄托,从而赋予了钟馗图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对于人物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艺术参考价值。
一、钟馗之形起(一)物性到人性的转化形起的“形”指形象和形态。
关于“钟馗”一词的来源,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说法。
一部分学者认为“钟馗”起源于“终葵”,支持这一说法并不是毫无依据。
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所限,人们无法科学地认知疾病,把一切治不好的病都归结于病魔邪鬼的作祟,人们为了打鬼驱邪,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打鬼小队[1]3。
随着驱鬼活动的日益壮大,便形成了一种仪式,即“傩仪”。
《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2]大致的意思是舜帝在继位之后举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驱魔仪式,将邪祟灾厄从四面八方中消灭殆尽。
由此可见,早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人们的驱邪意识已经形成,这也为后期“钟馗捉鬼”的形象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中国最古老的巫师方相士带领奴隶驱邪,奴隶们手持大圭,“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3],郑玄注:“终葵,椎也。
”《说文解字》载:“椎,击也,齐谓之终葵。
”根据这几点,我们可以推测出终葵其实指的就是古代人们驱鬼的利器“椎”。
那么“终葵”自然而然也就被赋予了驱鬼的能力。
古代战乱频频,百姓们受尽磨难,颠沛流离,为了能够祈求多福、转危为安,一部分人们将“终葵”取为名,后因直接挪用显得不够尊敬,便改“终”为“钟”[1]9,从此,钟馗形象发展的萌芽期由物性转化为人性。
(二)钟馗形象的诞生在唐朝敦煌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中有关于钟馗形象的描述:“衣领铜头铁额,魂(浑)身总着豹皮。
任伯年《群仙祝寿图》的艺术探析
颜廷坤
【期刊名称】《天工》
【年(卷),期】2024()1
【摘要】《群仙祝寿图》为承前启后集大成者海派画家任伯年的早期代表作,规模宏大,技法精湛,艺术价值极高。
其与陈洪绶人物画存在异同点。
从作品的布局、造型、线条、色彩四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以供其他人学习借鉴。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颜廷坤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2
【相关文献】
1.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应用的协同创新--以超大屏实时互动3D版《群仙祝寿图》多媒体展示秀项目为例
2.《清康熙御制黄天祥云海水龙爪纹朱红卍寿庆典缂丝群仙祝寿图》鉴赏
3.《清康熙御制缂丝群仙祝寿图》辨析
4.《清康熙御制缂丝群仙祝寿图》辨析
5.群仙祝寿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任伯年人物画之肖像画浅谈作者:李康楠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3期摘 ; 要:任伯年是“海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亦是将“海派”绘画推向现代画的重要角色,他自幼学习肖像画,对人物造型把握准确,生活中注意观察人物行为举止并善于抓住人物的神态特征。
后师承任薰、任熊两位大家,又吸取陈洪绶人物绘画艺术风格,融汇民间绘画,逐自成一家。
任伯年最善于肖像人物画,是绘画史上杰出的肖像绘画大师。
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肖像画;金石中图分类号:J209.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43-01任伯年,名颐,字小楼,初名润,后改字伯年,号山阴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任伯年的艺术生涯虽然只有30余年,但却在“海派”绘画中成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为中国绘画道路留下了光辉的历程。
他兼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其中以人物画成就最为显著。
一、任伯年绘画艺术背景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绘画的发展已从宫廷画派走向“海上画派”,宫廷绘画创作的毫无新意,扬州画派的草率作品,导致绘画市场直指“海上画派”。
以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为代表左右着绘画市场的走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职业画家集聚于此,由于市场对绘画作品的需求,职业画家有了稳定的生活环境,促进了绘画事业的发展。
二、任伯年人物画之“肖像术”肖像画是任伯年看家本领。
绘画作品《任淞云先生遗像》是他在30岁所作,这是一幅默写肖像,是任伯年作品中的代表作,这幅作品的成功是他从小注重培养默写技能,虽然画中主角是任伯年的父亲,是他熟悉的人,但作品表现不仅仅是像主人公,而是要表达出主人公的性情。
这里就回归到人物画的前提“传神”。
任伯年肖像画需在形准确的基础上达到神态的统一,如果形太过于相似也会成为一种病态,任伯年晚年就发现了这一问题,《蜗牛居士全集·椿阴闲话》记载:“昔陈老莲先生摹周昉美女,至再三,见者曰:已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