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证人拒绝作证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20.83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思考摘要: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刑事审判方式改革面临的难题之一。
由于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低困扰着我国的司法审判活动。
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较多,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重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证人作证的法制意识;完善相关立法,保障证人出庭作证。
关键词:证人出庭制度;不出庭原因;重构一、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证人出庭作证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增强诉讼活动的透明度,保障司法公正。
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言词证据,原则上应当通过证人出庭,经过法定的质证程序后方可被采信。
然而在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中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状:一、证人出庭率低。
自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据调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有明确证人的达80%以上,然而出庭率却在5%以下,有的地方法院甚至审判多年都没有证人出庭作过证。
这种现状严重困扰着我国审判制度的改革成效。
二、证人出庭作证的随意性大。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的地位低,证人的权利不被公正对待,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不高,在实践中也没有强制证人出庭的有效方法等因素,使得证人出庭作证的形式随意性很大。
刑事证人不出庭作证严重影响到司法公正与效率,因此重构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二、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分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很复杂,但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证人不愿或不敢出庭作证。
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处世原则倡导“以和为贵”,明哲保身。
有的证人与被告人或被害人是亲朋好友、同事、邻里等关系,无法摆脱人情世故的干扰,不愿意出庭作证、害怕有伤和睦。
同时,证人也害怕出庭作证会遭受打击报复而不愿作证,特别是在暴力犯罪以及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中,证人作证的风险很大。
2、证人作证意识淡薄,证人作证的价值属性被忽视。
有的证人根本就不知道出庭作证是其法定义务,有的虽然知道该义务,但认为不出庭作证并不犯法,更不会受到制裁。
试论我国证人拒绝作证权制度的构建作者:王水明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文主要通对证人拒绝作证权的基本概述来分析我国现状,以及对域外有关证人拒绝作证权的立法规定及借鉴思考,同时对确立证人拒绝作证权制度的构想也做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证人拒绝作证权;制度;立法中图分类号:D91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2-0100-02作者简介:王水明(1982-),男,汉族,福建福清人,本科,福建省福清市人民法院,助审员,主要从事商事审判工作。
一、证人拒绝作证权的基本概述及我国的现状证人拒绝作证权,又称证人拒绝作证特权,指负有作证义务的证人,在遇到特殊情形时,基于社会伦理、公共利益等原因,法律赋予其依法拒绝承担作证义务的一种特殊权利①。
证人拒绝作证权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亲属型证人拒绝作证权、公务型证人拒绝作证权、职务型证人拒绝作证权。
证人拒绝作证权特征:首先,能够行使该权利的主体必须也只能是证人,即享有该权利的人必须符合法律对证人的规定。
其次,拒绝作证的主体有其特定范围,并非所有符合证人资格的人都享有拒绝作证权,该特定范围,包括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者具有特殊的关系。
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关系或特定的身份,证人才能够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
再者,证人拒绝作证权的范围、内容及相关程序等均应由法律明文规定,以立法形式明确确立证人的此种特殊权利,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司法作用。
最后,证人的拒绝作证权,实质是一种平衡社会利益的司法手段,是在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之间的价值选择,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②。
在我国,法律仅明文规定了证人有作证义务,并未明确赋予证人拒绝作证的权利。
由此,一方面,社会上高喊着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一味强调证人的出庭作证的义务应得以加强,而另一方面,在具体地司法实践中,很少有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
可见,证人的出庭作证义务和拒绝作证权利同属作证的两个重要方面,立法仅明确其中一项义务,不仅会使另一项权利得不到保障,也会影响到义务的履行。
田国宝:刑事证人作证行为法律定位的反思【内容提要】刑事证人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之外的、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向公安、司法机关陈述自己耳闻目睹的案件有关事实的个人和单位。
作证不应当定位为证人的义务,而应当定位为证人的权利。
《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1款的规定存在重大缺陷,应将其修改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所有耳闻目睹案件有关事实的人(单位)都有作证的资格。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刑事证人/作证行为/权利/义务长期以来,刑事诉讼中的证人拒绝作证(以下简称拒证)或消极作证的问题,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困扰我国司法实务部门的一大难题。
学术界和司法界一直都在声讨证人拒证或消极作证行为并试图找到解决此问题的良策(如很早就有人认为证人拒证是一种犯罪行为,建议在我国刑法中增设证人拒绝作证罪(注:参见袁春:《刑法应增设证人拒绝作证罪》,《法学评论》1988年第3期。
)),但时至今日,此问题“涛声依旧”。
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对刑事证人拒证或消极作证行为深恶痛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人作证行为定位不当的影响。
其实,如果我们能对刑事证人多一些人文关怀并站在一个比较公正的立场来审视刑事证人拒证或消极作证的问题,那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许会更趋于理性。
一、刑事证人的定义与特征科学界定刑事证人的内涵与外延,是我们正确认识刑事证人的前提。
究竟何谓刑事证人,《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似乎都未作明确的规定。
我国学术界在此问题上也未达成共识。
如有人认为,刑事证人是指“知道案件情况并且到案作证的人”。
(注:《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440页。
)也有人认为,刑事证人“是指知道案件的有关情况,应当事人的询问和人民法院的传唤到庭作证的人”。
(注: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还有人认为,刑事证人“乃指对于法律有关事实,就其五官觉察所得而陈述者”。
浅议证人怠于作证的价值博弈作者:吴明生张世平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9期【摘要】证人证言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对查清案件事实,正确处理案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司法实践中,在证人证言的使用上却差强人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诉讼效果。
本文拟围绕刑事诉讼中证人怠于作证问题,探讨证人作证时出现的价值博弈或利益博弈问题,分析证人怠于作证的原因,从而探寻解开证人怠于作证死结的方法,希冀对今后的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人;价值;博弈一、证人怠于作证问题的提出在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对保证诉讼活动正常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证人提供证言,尤其是出庭作证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在绝大多数案件中,知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都不愿意提供证言,尤其是出庭提供证言更是如此,即使有的案件也有证人出庭,但也只是个别证人出庭,而且现实中以没看清、记不得等理由或因某种偏私或害怕而不知或不实陈述案件事实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以致证人之作证功能大打折扣,使得诉讼法所确立的对抗式诉讼活动基本上处于控辩双方唱对台戏的状态。
①可以说,证人怠于作证已成为制约我国刑事诉法活动顺利进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谓证人怠于作证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知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为了使自身合法权益不受当事人一方的非法侵害,规避向司法机关提供证言的行为。
长期以来,证人怠于作证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类诉讼活动,其中以刑事诉讼为甚。
关于证人缘何怠于作证,尤其怠于出庭作证这一历史性难题,理论界、实务界研究者颇多,其中也不乏有真知灼见者,此外,立法机关也一直在进行着促使证人积极作证方面的努力。
然而,在对证人作证的能动性进行考察后,我们又不免心生困惑,那就是,尽管各方面都在不断地积极努力,然而证人怠于作证,尤其是怠于出庭作证的死结似乎始终未获得根本性的松动。
是什么原因导致证人在怠于作证上的态度如此坚决,是法律对证人权益保护力度的过于疲软,抑或是别的什么因素在作祟。
关于证人拒绝作证的思考
内容摘要:证人拒证是困扰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本文认
为,证人拒证首先是出于惧怕心理和躲避心理;其次是证人的权利义
务具有不对等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完善证人作证制度提出了三点
建议。
关键词: 证人拒证 ; 证人权利义务 ; 法律制度
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直接或间接感受到的有关案件事实的某些情况
向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所做的陈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证
据。证人一般是除当事人以外最了解案情的人,因此证人证言在诉讼
中一直具有其他证据无法替代的作用。证人拒绝作证制度作为现代法
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证据法律制度,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而其核心则
是赋予证人拒绝作证权。所谓证人拒绝作证权是指特定范围的证人,
基于其特定的身份,依法享有的拒绝承担证明责任的权利,或者免除其
作证义务的权利。以证人拒绝作证权为基础的有关证人的范围、拒绝
作证的内容等一系列法律规定而形成的制度便构成了证人拒绝作证
制度。 这一制度在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盛
行。我国大陆到目前为止尚未设立证人拒绝作证制度。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1]对《中华
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进行了重大修改,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在
司法实践中庭审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原来的纠问式改为现在的控
辩式。这种审判方式对证人作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让证人从“幕后”
走到“台前”,由原来的间接作证改为直接出庭作证,在法庭上接受公
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的讯问、质证。
一、目前我国司法诉讼中证人作证存在的现状;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自1998年9月8日起施行,至今已经7年。
那么,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证人直接出庭作证制度贯彻的如何呢?让我
们一起来关注这么几组数字:1999年8月22日《检察日报》载:修
改后《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长春市二道街检察院1997年共起诉
刑事案件185件258人,有证人出庭的仅8件,占起诉总数的4、3%;
1998年该区共起诉刑事案件197件277人,有证人出庭作证的仅11
件。另据报道,上海市证人实际出庭率最多只有30%。福建省永春县
法院审理的100件刑事案件,证人到庭率仅有25%,受贿案件无一证
人到庭。从这组数字不难看出,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现象是困扰司法实
践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刑事犯罪案件尤其是经济犯罪案件有增无减,
司法机关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办案人员还要
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证人的说服动员工作,个别证人经教育,仍
不愿作证或拒绝作证。我国刑法第311条规定: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
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
供,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对于普通刑
事案件的证人拒绝作证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这不能不说是立法
上的缺陷。证人不作证的现状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
国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它提高了诉讼成本并增加了诉讼结果的不确
定性。 ;
二、证人拒绝作证存在的原因
为什么证人不愿作证,特别是不愿意直接出庭作证呢?
证人不愿作证,大致出于两种心理:其一是害怕打击报复,产生惧怕
心理;其二是法律对证人的权利义务规定不完善,尤其是对证人不作
证缺乏制裁性规定,致使证人认为作证不作证无所谓。具体来讲,主
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证人普遍存在一种惧怕心理。从我国近几年刑事犯罪的发展看,
犯罪活动出现了团伙犯罪的趋势,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严重暴力性犯
罪呈上升趋势,这是使证人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之一。
2、我国现行法律中对证人的保障措施不力,这也是使证人产生惧怕
心理的一个原因。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在对证人的保障方面可以说
迈进了可喜的一步,在第49条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
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
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
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我国刑法对于上述行为也规
定了相应的罪名,如侮辱罪,妨害作证罪和打击报复证人罪等。但这
些规定都只侧重于事后制裁,缺乏事中、事前的保护。法律一方面要
求证人公开身份,直接出庭作证,一方面对证人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
这是使证人产生惧怕心理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前不久,喜闻广东省在
对证人的保障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
审理一起重大职务侵占案件中,要求该案的证人——一名香港商人出
庭作证。为保障证人的安全,检察院专门成立了证人保护小组,从证
人进入罗湖口岸即对其进行24小时贴身保护,直至证人作证完毕,
由保护小组护送证人顺利出关返回香港,保护任务才告结束。在此案
中,实现了对证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保护,可以说是一次有
益的实践。如果我们能借鉴这种措施保护证人,就可以使证人减轻甚
至消除恐惧心理,直接出庭作证。
; 3、证人存在一种躲避心理。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法律对证人拒证缺乏
制裁性的规定,使证人的作证义务成为一纸空谈。我们都知道,法律
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较,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强制性。它是由国家制
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从逻辑角度看,任何一个法
律规范都必须具有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这两个构成要素。“行为模式”
是指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如何行为,“法律后果”是指人们在作出符合或
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时,应当承担的相应的后果[3]。行为模式只有与
《刑事诉讼法》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才能更好
的发挥法的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仅规定:“凡知道案件
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而对知道案件情况却拒绝履行作证义务
者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没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就会使有的证人产生
“事不管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拒绝出庭作证。
如果在刑法中增设一个罪名——藐视法庭罪,对故意不履行作证义务
的证人追究刑事责任,可能会对存在这种心理的证人起到警示作用,
督促他们履行作证义务。
;4 、证人不愿作证,还因为证人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对等性。法是规
定人们权利义务的社会规范,权利和义务作为构成法律关系内容的要
素,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
义务。但是,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对证人权利的保障与证人承担的
作证义务相比是不对等的。
三、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刑事诉讼中证人的主体资格主要指:(一)证人不能指定、更换和代
替。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亲自作证的义务。法律规定:生理上,
精神上有缺陷和年幼,不能辩明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二)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
如他们在非执行职务中了解案情,不应参加本案的审讯、侦查、翻译
等工作,而应以证人身份参加诉讼,出庭作证。(三)党、政、军、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各级领导人,也都有作证的义务,没有
拒绝作证的特权。
1、作证是证人义不容辞的法律义务
(1) 作证是证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
人在市民社会中必须为创建一定的公共生活空间而尽义务,当市民社
会成员因利益发生纠纷时,其他成员就有义务为解决该纠纷提供协助,
其中为纠纷解决而作证就是一个重要的义务,不过只是伦理性义务而
已。所以市民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承担作证的义务是市民社会的秩序得
以维系并形成必要公共生活空间的必要条件。
(2) 作证是证人作为国家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政治社会中,人们的公共生活必须服从国家的规则安排,人的身份
由市民而转变成公民,原先仅靠人的良知为支撑的市民社会伦理性作
证义务,通过构架于市民社会之上的政治力量的强制性作用转变成公
民义务。
(3) 作证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证人应当承担的义务。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
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
提供证据。”;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
义务。”。从以上的法律规定来看,我国法律对证人作证行为的法律
性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作证是公民的义务。;
作为义务,证人的作证义务总是与相应的法律责任联系起来的,目前
我国法律还必须完善证人的法律责任规定。世界各国的刑事诉讼法律
都对证人的作证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了证人拒不作证的相
应法律责任。《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4]规定:法庭可
向证人发出传票,无正当理由却未按照被送达的传票执行,可以被视
为蔑视签发传票的法院。英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无正当理由拒
绝到庭作证,可以签发逮捕令,必要时以蔑视法庭罪论处。法国则规
定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到庭作证,由司法警察强制拘押到庭并处以罚
款[5]。德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不论有否拒证权均有出庭作证的
义务,无正当理由拒绝作证的可以强制其到庭作证,也可处以1千马
克罚款或6个星期以下的拘禁。日本《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受传唤
而无正当理由未到庭的,处以5千日元的罚金或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