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如何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双创教育的课堂体系,赛事体系和实践活动课堂体系(一)充实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双创教育需要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具有前沿性与实用性,能与专业课相互融合。
首先,双创教育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具有普适性与创造性。
双创教育课程配合专业课程,将创新与创业意识、技能的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专业课与双创课整合而组成既有知识性又有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其次,双创教育课程是专业知识和双创技能的综合应用。
通过双创教育课程学习,学生将拥有双创必备的知识体系,用于毕业后创业实践。
第三,双创教育课程紧跟时代要求。
高校应依据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而创设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编写符合时代背景的特色教材,使双创人才培养既继承传统理论,又符合社会需求,最终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改进双创教育教学方法双创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有较大差异,应采取积极灵活的教学方式。
现有的双创教育基本以传统讲授为主,主要依赖课堂讲解,而案例讨论、角色模拟等教学方法应用不多。
双创教育要求高校改革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双创理论,由专业型人才培养向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
要将双创教育贯穿培养方案的全领域,把双创素质和能力培养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创建专业化、系统化双创教育平台。
可以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双创教育。
双创教育方式主要有:典型案例分析——搜集和研讨双创实践的成功与失败案例,使学生获得基础经验和教训,减少学生未来双创可能走入的误区;实地参观企业创业史和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使学生领会创新创业流程,激励自己的创新精神,树立起勇担风险、开拓进取的精神,调整自己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追求;创新演练——通过建设实验室、学生创新社团和创业基地等平台,让学生模拟创新创业过程,检验自己的双创构想,体验双创过程中的细节,从而能够结合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双创能力,并规划职业生涯。
此外,还可以通过支持学生组建学术型社团、学生志愿者组织和创业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将双创活动向社会延伸;建立社会性双创教育平台,通过实战演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双创积极性。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
本文以XX大学为例,探讨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成功经验及启示。
二、XX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XX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体系改革XX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如《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创业项目设计与评估》等。
同时,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课程,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2.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XX大学建设了多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器、创新创业大赛等。
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XX大学注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课程主讲教师。
此外,学校还邀请企业导师、投资人等业界精英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和实战指导。
4. 创新创业竞赛与项目孵化XX大学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竞赛内容涵盖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社会创新等多个领域。
学校还为优秀项目提供孵化支持,帮助学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5.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XX大学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项目。
学校与企业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
同时,学校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三、成功经验与启示1.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XX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专创融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通过对专创融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实施策略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高等教育一、引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专创融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专创融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专创融合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战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专创融合式教学正是针对这一需求,通过整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创融合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专创融合式教学的实践模式1. 整合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可以开设“创新创业与计算机技术”等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建立实践平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例如,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 开展课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
例如,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
城校一体区域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引言的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所要探讨的主题和问题,引发读者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或思考。
根据目录的设定,本文的概述旨在引出"城校一体、区域特色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这三个关键词,并解释它们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互相之间的联系。
以下是对概述部分内容的建议:在当今社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已成为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将城市资源和校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则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
城校一体、区域特色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作为研究的重点,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校一体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将高校教育与城市的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借助城市的发展动力和创新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机会。
城校一体的实践模式和特点各具优势,通过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区域特色则是指一个地区所特有的文化、产业和经济特点。
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差异明显,这也直接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因此,注重发掘和利用区域特色资源,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区域特色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地区创新教育发展的策略和案例。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学生能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探索和实践,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
本文将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和目标,并探讨不同的实践模式和方法。
同时,还会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综上所述,本文将重点研究城校一体、区域特色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三个主题,通过对它们的探讨和分析,旨在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策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024年第8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就业创业指导类)(2021SJGLX1038);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子项目(jg2252)㊂作者简介:王丽萍(1980-),女,山东禹城人,教育学硕士,郑州经贸学院副教授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探索王丽萍(郑州经贸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摘㊀要:借助NVivo12软件,按时间序列对2018-2021年关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49份文本资料进行词频分析,并运用扎根理论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㊂扎根结果分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包括创业主体㊁高校㊁社会和政府四大要素,其中创业主体是中心角色,通过 内部支持 协同合作 外部保障 形成体系㊂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已经取得了坚实的成果,但还存在成长的空间,比如在专创融合㊁家庭因素㊁创业主体的 反哺 作用等方面均需要继续探索㊂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校;扎根理论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8.0080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㊂充分说明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靠高校远远不够,需要将校内㊁校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㊂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发展到生态化阶段,建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是解决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 最后一公里 问题㊂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以期对我国高校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㊂1㊀文献回顾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文化培育㊁生态因子协作以及生态机制等方面㊂1.1㊀生态文化培育研究生态文化培育的研究多借鉴美国㊁以色列等高校的做法,再融入国内 立德树人 的思政元素㊂王志强(2020)认为从多个维度培育校内的创新创业文化,从而构建起所在区域内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和生态系统㊂1.2㊀生态因子协作研究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已初具雏形,但要素与要素之间尚未形成良好循环㊂鲍明旭(2020)认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政府㊁高校和产业同心协力,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㊂1.3㊀生态机制研究现阶段,学者们倾向于思考创业生态系统如何高效运作,研究重点多集中于生态机制研究㊂陈元媛(2021)指出要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机制㊂政府要发挥好 中介 作用,做好创新成果转化的服务工作㊂综上,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生态文化培育㊁生态因子协作以及生态机制等问题上,其中以生态因子协作研究为最多,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以高校为主体,外部要素包括政府㊁企业㊁社会等,但各生态要素之间如何良性协作尚未形成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作模型㊂2㊀研究设计2.1㊀研究方法本文对国内颁布的双创政策文件㊁学术期刊文章等文本进行逐步编码,并在编码的过程中运用NVivo12的词频检索功能对范畴内容进行时间序列上的比较分析,进而找出现阶段双创教育的重心领域㊂2.2㊀数据收集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两个部分㊂一是,收集2015-2021年间的官方文件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官方网站公布的关于 创新创业 的相关政策文件,共收集到9份;二是,收集知网数据库2018-2021年间的期刊论文㊂以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为主题词,检索到121篇北大核心㊁CSSCI 等期刊论文,从中随机选取40篇㊂㊃32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8期3㊀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3.1㊀开放式编码提炼概念与范畴将文本材料进行编码,主要包括开放性编码(OpenCoding)㊁主轴编码(Axial Coding)和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㊂(1)开放式编码㊂将49份文本资料随机选取28份导入NVivo12软件中,并进行编号和命名,对原始文本和范畴的确定进行不断理解㊁整合㊁筛选和比较,同时根据概念间的重复度和出现的频次进行反复推敲,最后形成了60个初始概念编码和18个范畴㊂(2)主轴编码㊂通过主轴编码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一步形成了4个主范畴㊂如表1所示㊂表1㊀三级编码过程主范畴副范畴初始范畴内涵解释创业主体B1创业主体A1个人创业主体校内参与创业的个人A2组织创业主体组织创业主体主要涉及高校㊁地方政府和企业高校社会B2领导体系B3课程建设B4师资建设B5制度建设B6文化建设B7校外合作A3专项工作领导机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总体推进校内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二是统筹协调与社会㊁企业㊁政府等各方的合作A4创业教育专门机构主要任务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学科建设,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教学团队A5理论基础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㊁专创融合课程㊁在线课程等的建设,以及双创教材㊁教学方法改革等研究A6课外实践活动包括非正规课程㊁专业社团㊁第二课堂㊁实践平台等实践活动A7校内师资校内师资包括专职教师和实践教师A8校外师资校外师资包括专家学者㊁企业人士㊁政府人员等A9师资制度包括师资培养㊁激励政策㊁考核评价等制度建设A10学生制度包括创业支持㊁学分认定㊁弹性学制等制度建设A11校内机制主要指保障机制㊁评价机制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A12校内文化建设包括创造高校创新创业的氛围营造和人文环境建设A13校外文化建设包括社交文化和创业文化的打造 营造独立㊁自由㊁创业㊁实干的创新创业氛围A14资源体系高校与社会㊁企业合作,争取创业所需人力㊁技术㊁信息㊁场地㊁资金等资源A15对外合作高校可与名校㊁创业孵化器㊁企业㊁政府㊁公众等进行合作和交流政府B8保障服务A16政府支持政府通过多方来源可从资金㊁场地㊁政策㊁立法㊁科技㊁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A17创业指导服务高校㊁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信息㊁培训㊁商机等多方面服务㊀㊀(3)选择性编码与模型构建㊂经过选择性编码,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梳理出一条 故事线 :高校为创业主体提供 内部支持 ,社会通过 协同合作 为创业主体营造适宜创业的社会文化和资源体系,政府通过 外部保障 为创业主体提供资金㊁场地㊁政策等保障性支持和创业指导服务,创业主体向政府㊁社会和高校反哺科研成果和创新产品与工艺等㊂构建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㊂图1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论模型(4)饱和度检验㊂本研究对剩余的21份文本资料进行了理论饱和度检验,对其进行三级编码后,所得结果基本包括在以上所得范畴中,未发现新的范畴关系结构㊂由此得出,本文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的理论模型是饱和的㊂除此之外,还向本领域两位专家㊁学者请教了编码结果和理论模型,得到了他们肯定,说明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㊂4㊀模型阐释及扎根结果分析下面将阐释模型中的4个主范畴 创业主体㊁高校㊁社会和政府之间的逻辑关系㊂4.1㊀内部支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高校可以从领导体系㊁课程㊁师资㊁制度㊁校园文化等方面为创业主体提供内部支持㊂ 高校 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作为创业主体的 土壤 ,向大学生供给大量 养分 ㊂ 领导体系 通过建设合理的 课程体系 ㊁搭建全面的 师资队伍 ㊁设置科学的 制度体系 ㊂ 高校 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不断提供 物质基础 , 课程体系 和 师资队伍 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生产 知识能量 , 制度体系 保证 知识能量 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流通和循环㊂4.2㊀协同合作协同合作,包括校外文化建设和校外合作㊂校外文化建设指的是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外合作,包括资源体系和对外合作㊂一个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建立,需要国家㊁企业㊁媒体㊁高校㊁家庭等多种要素共同协作㊂4.3㊀外部保障外部保障,主要指的是政府的支持和创业指导服㊃42㊃2024年第8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务㊂政府需要从资金㊁场地㊁政策㊁立法㊁智力㊁管理㊁资源等方面对创业主体给予支持㊂创业指导服务也需要政府从信息㊁培训和项目等方面予以提供㊂如果将高校比作是 根 ,那么政府则更像是 土壤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源源不断向根系输送足够的养分㊂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校为创业主体提供 内部支持 ,与社会 协同合作 为创业主体营造社会文化和资源体系,政府为创业主体提供 外部保障 ,它们之间相互联动共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内外部各种要素的协同作用,最终达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㊂5㊀研究结论与展望5.1㊀研究结论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2018-2021年有关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的49份文本资料进行了逐步编码和系统分析,并按年份对文本资料进行NVivo12词频检索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已经取得了坚实的成果,但还存在成长的空间,比如在家庭因素㊁专创融合㊁创业主体的 反哺 作用㊁ 协同协作 和 外部保障 等方面均需要继续探索㊂(1)生态系统的主体中,缺少 家庭 这一重要主体㊂忽视了 家庭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要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风气和文化, 家庭 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我国自古崇尚中庸之道,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确实有一定难度,需要政府㊁社会㊁媒体等持续宣传,为家庭树立创新创业风气奠定基础㊂(2)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存在 两张皮 现象,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真正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㊂传统的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是什么)和演绎推理(应该是什么)的能力,而创业思维更注重培养溯因推理(可能是什么)能力,在面对当今高度不确定的环境,更需要学生的溯因推理能力㊂除此以外,双创课程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㊁教学形式㊁方法和手段都需要与时俱进㊁不断创新㊂(3)忽视了创业主体(大学生)的 反哺 作用㊂从当前研究来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过于注重自上而下的能量输送,即高校㊁社会和政府向创业主体(大学生),而对创业主体(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 反哺 能力较为忽视㊂高校㊁社会或政府可以建设更多的平台和渠道,让创业主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比如科研成果㊁产品㊁工艺等赋能高校㊁企业和政府,从而形成 能量 闭环㊂5.2㊀研究贡献(1)研究方法创新㊂首次运用扎根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梳理,阐述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借鉴㊂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现今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薄弱点,比如:生态系统的主体中,缺少 家庭 这一重要主体;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存在 两张皮 现象;忽视了创业主体(大学生)的 反哺 作用;针对 内部支持 的研究明显多于协同协作 和 外部保障 等,希望在高校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时予以重点补充和考虑㊂(2)研究理论创新㊂以 故事线 (StoryLine)的形式描绘和构建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㊂当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协作研究㊂本文从整体上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抽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模型,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发展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㊂5.3㊀研究不足与展望(1)研究不足㊂本文以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为基础,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论模型㊂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㊂比如,对数据的收集可能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疫情期间,去高校做访谈的条件有限,未能收集到一手资料,因此,本文收集数据是选取一定量相关政策文件和期刊论文,导致最终的模型构建有可能针对性不强㊂(2)未来展望㊂首先,在选取数据方面,未来的研究可偏重一手资料㊂比如,选择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的高校㊂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更加多样化㊂比如,采用实地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在注重进行结构化或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可同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深入挖掘数据现象,由表及里,探索出更内在的本质,此方式更有利于被访谈者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因此,所得到的信息也往往比个别访谈更加深入和全面㊂参考文献[1]杨晓慧.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8,(1):48-52.[2]王志强,朱黎雨.以色列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1):67-74. [3]鲍明旭.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 基于三螺旋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0): 31-35.[4]陈元媛.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7):94-96.㊃52㊃。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特制定本要求。
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教学目标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原则(一)面向全体。
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
(二)注重引导。
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分类施教。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需求,分类开展创业教育教学。
(四)结合专业。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五)强化实践。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内容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
(一)教授创业知识。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
大学教育中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教育中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愈发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大学教育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人才竞争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和技能,为将来的创新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创业的机会和挑战,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精神,为将来的创业实践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大学教育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尽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方法还不够全面和系统。
有些高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创业意识的培养;有些高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应该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效益。
其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主要以学术论文和学分制为主,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评价。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综合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成果。
第三部分:改进大学教育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教育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各高校之间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共同研讨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共享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南华大学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为例摘要:南华大学作为团中央授予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一直在积极探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其核心就是基于“三个统一”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
三个统一包括:互补型师资力量的统一;基于知识分享的教育环节和教育功能有机统一;校内外横向联系、校内上下协调的参与主体的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三个统一”;南华大学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毕业生规模从2002年的140多万人增加到2013年699万人。
一边是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一边却是因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而导致的总体就业需求不充分。
改变这种供需失衡现状的途径之一便是改变就业观:即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而不仅仅是就业。
这样,就国家层面来说,需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
而对高校来说,鼓励大学生创业并探寻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基于“三个统一”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已开展多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还有值得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一是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范围有限,体现为创业教育施教对象面窄(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和施教教师来源面窄(主要是经管类专业教师,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和企业界导师少)[1];二是教学、教研、科研、实践之间的相互关联不强。
在国外,创业教育的研究本身就是创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科学研究的结果常常用来指导创业教学和创业实践;三是组织不协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和院系)、创业竞赛组织主体(高校团委)、教学管理主体(教务处)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不协调[2]。
南华大学在总结自身创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三个统一”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思想,以期为改变上述中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基于“三个统一”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观念即:调动和统一各类师资力量,构建创业教育的互补型师资平台;创建由理论教学、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创业模拟以及社会实践构成的一个相互支持和促进的循环体系,建设教育环节和教育功能有机统一的指导平台;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的组织主体,构建校外横向支持、校内上下协调统一的组织平台。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Academic New Vision of Sichu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第5卷第4期Vol. 5 No.42020年12月Dec. 2020实施“三联四融”模式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四川工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黄河(四川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四川眉山620000)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转型改革的方向之一。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 处于发展阶段,主要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和创业实践平台缺乏等问题,如何通过整合政、企、校三方资源,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是 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川工商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民办本科大学,立足校情和地方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首推"三 联四融”模式,被评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校内基地已纳入国家级众创空间培育计划。
关键词:三联四融;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中图分类号:G647. 38 文献标识码:AImplementing the “Three Links and Four mtegrations" Mode to Improve Students 1 Innovation andEntrepreneurship Ability----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Sichuan Technology andBusiness UniversityHuang He(Publicity Department of S ichuan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Meishan 620000 China)Abstract :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breakthrough to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one of the directions of transfonnation and refor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unscientific orien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imperfe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and the lack of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platform. How to scientifically position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by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the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and serve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alent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Asa newly established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Sichu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has initiated the "Three Links andFour Integrations" mode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and was rated as an advanced uni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its campus base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mass innovation space cultivationplan.Key words : Three links and four Integration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l exploration前言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作为高校院校半壁江山的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却显得力不从心。
高校创业教育如何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 高校学生创业,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弱势。高校创业教育作为学生提高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让创业学生学会扬长避短,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标签:高校创业教育 有效整合 校内校外资源 尽管在出台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同时,相关部门当年也曾对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出过指导意见,但直至今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视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高校创业教育如何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创业教育校内校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高校校内校外资源虽然都十分丰富,但这些资源目前并没有被合理的运用和挖掘,特别是没有被有效的整合,从而致使大量的宝贵资源被浪费。高校和社区、组织、市场、公司以及政府部门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可以将其充分运用到高校创业教育的资源整合过程中,而当前的高校专业设置相对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此类专业可以作为创业活动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各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完善自身的创业项目及框架。其次,有些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某些实验成果,这些创意创新对于创业项目来说无异于新生命,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渠道,不能通过充分挖掘资源,将会使得这些创意创新被白白浪费。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有机结合,不但能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技能,弥补在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的弱势,也能让任课教师在过程中得到学习与提升,为后续的创业教育打下基础,解决创业教育专职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的现状。
二、高校创业教育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 1.两种实践资源 按教学资源归属进行区分,高校普遍具备两种创业教育资源,即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可以将其视为软性创业实践教学资源,校外资源可以将其视为硬性创业实践教学资源。
校内资源主要包括研究中心、各种协会、团委以及学生会等社团组织,通过校内资源实现高校学生的课堂创业实践教学,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思想方面加强创业能力。
校外资源主要包括现有经营主体、设备、设施以及场地等,通过此类硬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机会,从而在实践中收获创业体验,为日后的实际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业教育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的主要方式是高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活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传授良好的创业知识以及理论,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课堂也是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从目前高校中存在的组织社团等软性教学资源中汲取有益的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当前诸多高校均意识到校内资源的创业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创业学生的积极作用。例如某高校通过学生会、校团委、学院团委等校内组织实现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各学院以及校团委总共承办31个创业竞赛项目以及16个模拟创业。同时,该高校拟定于每年的5月为“创业技能竞赛月”,每年的9-11月为“学生创业技能学术节”,主办各种模拟商务谈判、企业案例分析决策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CI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业理念辩论赛以及创业设计大赛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实现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的目的。某年级的同学通过时代问题调查大赛,于赛后获得启发,自行注册了一家小型的信息咨询公司,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获得了较为优良的经营业绩。高校中也有着由协会、社团等组建的各种模拟商店、模拟银行以及模拟公司等,通过上述的模拟实现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活跃创业气氛,有力补充了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
3.创业教育校外资源 想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仅仅依靠自身的知识能力储备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高校学生能够“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这个真实的实践“乐园”。比如在校外的咖啡厅中,让咖啡厅老板介绍自己的创业经历,分享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困惑,还有解决方法,学生也可以对其进行提问,此种访谈式的实践将会使得学生初步具备创业的基本意识和思路,切身体会创业的相关经历。
又如,通过一定的资金整合,班级整体招标,使得学生进行小资本创业。高校负责联系校外的公园关系,进行门票销售,从起初的营销推广,到后来的实际操作,均由高校学生自主进行,不管亏盈,均由所在班级自己承担,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
由于资金限制,高校的实验实训以及设施设备等方面难以满足当前的实践需求,因此,高校往往需要通过联合校外企业的方式实现校外资源的利用,将学生推往实践的第一线,实现职业情景和社会交往情景的交融,使得学生在良好的职业氛围中得到充分的培训以及培养,接触到实际中的商务谈判、策划推广等内容,为高校学生奠定良好的创业基础。
4.利用和整合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各有各的优势所在,各有侧重点,如何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1教学内容和创业实践相结合 高校中的师资力量是校外任何企业都难以企及的,而校外的社会环境也是校园内难以百分百模拟出来的,因此为了二者兼顾,有学者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即教学内容和创业实践相结合,例如创立酒店班。学生在大一时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大二时则通过个人意愿设定酒店专业班,聘请当地知名酒店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讲授专业课以及对其职业规划进行初步设定,在大三时,需要到当地的酒店里实习,确保自己能够定岗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待到大四之后,侧重进行创业方向指导,要求学生能够自行制定出一套创业可行性方案,能够对酒店行业的一些基本常识了然于心。该方法具有诸多优点,比如在基础的学习阶段,通过高校教师的浓缩知识点教育,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基础,为实际操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还会促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进行能力培养,促使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兼职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针对性的制定创业方向,使学生零距离的感受实际工作,避免高校创业学生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4.2设置校内创业项目
校内现有的创业实践资源也并不缺乏,比如小卖部、电脑店、复印店、咖啡厅、校园餐厅等。通过设置校内创业项目,使学生切合实际的运用理论知识实现创业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的特长,在小型的校内创业实践资源中谋求发展,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理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的效果。如果学生在这些项目中受益良多,具备了一定的创业能力,就可以在大四实习时在校园内进行“试水”,投资一个小型店面,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以及锻炼出来的基本功,保证创业的盈利性,为创业项目的做大做强打下良好的基础。
4.3校内研究和校外投资相结合 目前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均会设置各种各样的实验课以及实践课等。学生在校内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实验过程中的某个灵光而联想出创业的基本雏形,这种基本雏形也许并不成熟,并没有多大可行性,但是通过学校外的联合创业竞赛等方式,能促使学生在这个基本雏形上进一步对其予以丰满,从而渐渐形成一定具有可行性的项目。在创业大赛中,如果学生的这个项目被校外的投资商所看重,那么还会节省了繁冗的招商引资过程,使学生的创业项目在学校内便得到一笔赞助资金,实现校内研究和校外投资的结合。这种方式的校内校外资源整合,更容易提高高校学生创业的质量。
4.4利用免费资源及时间 在高校内,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合作者,也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客户,自己的支持者,通过他们的声音传播自己的创业思想或者创业项目,可以迅速得到客源,甚至得到资金赞助,在学校内便打造属于自己的知名度。另外,尽管很多的老师并不是自己的课程导师,但是他们仍然愿意抽出宝贵的课余时间去补充、完善学生的创业想法,不用学生自己耗费大量心血去从零开始重新进行研究。同时,在学校里有很多分享自己的机会,比如高校中的演讲、竞赛等途径, 均能够利用来宣传自己的产品,锻炼自己的谈判能力及演讲能力,还可以根据众人的意见对自己的创业思想及项目进行修正、完善。
三、校内校外资源整合实例 北京易净星科技创始人肖鹏飞便是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的受益者之一。实验室中,肖鹏飞无意间发现实验后杯子上某种物质具备一定的清洁功能,从而打开了他的创业思路。经过数次试验之后,他发明出一种强力清洁剂,尽管这种清洁剂在国外已经存在,但在国内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几经波折之后,肖鹏飞发现创业不仅仅需要具备好的产品,更需要学习。
后来,随着各种校外资源在校内的引进,其中包括清华科技园、清华企业家协会、天使投资者以及校外企业家的支持,两者强强联合,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创业途径。在高校与企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校长杯”创新挑战赛中,肖鹏飞取得优异成绩,受到企业负责人的青睐,获得了创业基金,在校内校外均为其打开“方便之门”的情况下,终于进行了自己创业项目的开发,并联合合作伙伴,得到政府方面的授权。肖鹏飞的创业项目无疑是成功的,但是这个成功也绝非偶然,如果没有有效的校内校外资源整合,想必他的机遇会少了,他的路也会比现在多了不少的崎岖坎坷。因此,高校学生必须充分利用高校创业教育中整合的校内校外资源,将其变为己用,自我开阔,谋求出路,物尽其用,实现理想。
总 结:由于创业教育属于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综合活动,校内涉及的部门主要包括各院系、教务处、就业处、学工处以及团委等,校外涉及的部门主要包括行业、社区、公司以及政府组织等,与此同时,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大量师资,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校内校外资源整合并非一蹴而就。我们相信,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兼顾统筹,将各种力量整合到一起,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有效互补,定必能为高校创业学生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勇明,鄢爱芬.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力资源整合的策略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80-81.
[2]廖丽金.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训模式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月刊,2011:77-80. [3]胡巍威.浅析高校大学生创业平台的构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3-104.
[4]姚冠新,杨道建,李洪波,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2:104-106.
[5]周璐,姜晓荷. 浅谈高校如何运作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践——基于德鲁克创新思想[J].魅力中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