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尔顿《论出版自由》读后感.pdf
- 格式:pdf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10
论出版自由初中读后感作文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情绪仍在激动之中。
约翰。
弥尔顿的博才多学,激情慷慨深深的感染了我。
一遍阅读下来,弥尔顿的思想的精髓未完全的消化,但仍颇有感想。
《论 ___》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164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新的法案。
该法案规定:凡书籍、小册子或论文必须经过主管机关或至少经主管者一人批准,否则不得印行。
在著作横空出世之前,弥尔顿的一些关于离婚的小册子多次被检查人员打回,并对他做出了处罚。
这激起了他的愤怒,并痛切陈词。
他指出这项法令的订立时诸位不属于承认的。
此外,他还强烈的说明这项法令会使人们的日趋愚钝,宗教与世俗界的学术中的发展也会受到妨碍。
它的存在的唯一的作用只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
他提倡说:书籍不应该在出版之前就被秘密的扼杀,而是在出版之后再对其审查。
对此,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坏书同坏肉做比较。
坏肉,即使使用最合卫生标准的烹饪方法,他也不能产生什么营养。
而坏书在这一点上就有所不同:他对于一个谨慎而明智的人来说,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帮助他善于发现、驳斥、预防和解释。
这样把一切检查员认为不可以出版的书籍扼杀,这着实是一项重大的损失。
被禁止出版的书往往是关于渎神、无神论的,这样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与其将它扼杀在摇篮中,还不如拿出来杀一儆百。
雅典普罗塔哥的实例就是很好证明。
普罗塔哥在他的《论神》一书中开头便说他不知道“有没有神的存在”。
于是此书便被阿留坡阁下令焚烧了。
烧掉的不仅仅是他的书,一些蠢蠢欲动的无神论者铤而走险的思想也被禁绝。
他还说明了书籍的重要性。
他认为书不是死的,他非但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而且还跟作者一样的活耀。
他像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一不小心,误杀一个好人跟误杀一本好书会一样的容易。
但是,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理性本身。
一本好书是杰出人物的宝贵心血的熏制珍藏,目的是为着未来的生命。
《论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论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自由》的读后感1把一本叫《论自由》的小册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穆勒。
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一句《马哲》教科书中的话: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论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论。
人类对自身有多不满,就意味着人类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残缺。
同时,人类没有出现比现实更糟糕的状况,意味着人类某种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时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类则透过海量的探索,将这些碎片拼在一齐,并透过传播、共享。
这就有了主流与边缘(异端)的分界,自由意味着让主流之外的边缘(异端)存在。
这能够算作是一种宽容,但其实际上是对真理的维护。
穆勒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
异端可能是一种谬误,可能是一种邪说,也可能是尚未被人们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
不管怎样,它要么刺激着现有的主流真理使其尽量不被教条化、概念化,它要么将在未来补充现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类对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很多时候又似乎一无所知。
如果70亿的人类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器,真理就会收缩;如果这是70亿充满个性、首创精神的鲜活的人,真理才会扩张。
人类才有可能迈向终极目的地,如果有的话。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态度与行动,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它的原则是,如果不伤害到他人,能够为所欲为;如果伤害到了别人,就需要遭受处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囚禁人们自由的监狱,如果被正当使用,实际上也是维护自由的设施。
这就引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问题。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教育。
如果一种教育体系,它的存在是为了统治官僚机制输送人才,它就是一种反自由的,其结果是,最聪明的人被聚集在一齐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论出版的自由》读书笔记广播电视新闻1103班杨琪 1703110607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自由”的三个定义,天然的、社会的和道德的自由。
人作为自然人,在天然的状态下,服从于自然法则:自爱和怜悯,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成为了人们情感的任意性表达载体,这只是一种在平等状态下的自由,不存在自主意识。
而社会的自由则增加了社会契约的制约,人的理性在社会中得到发展和磨砺,在种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甚至精神的不平等打造下,再通过建立一种以法律形式制定的社会契约而形成的。
如果说天然的自由是人性的释放,那么社会的自由就是理性的约束。
社会自由使人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却没有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道德的自由在这一时刻便发挥了作用,嗜欲的冲动使人回归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于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自古以来,自由便是人们所渴望追求和获得的事物,人们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自由表达内心想法的人,而不是被压抑被控制只能道路以目。
弥尔顿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弥尔顿,是英国的诗人也是政论家,他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竭力奋斗,他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通过强调自由的重要性来反对封建专制下的出版管制制度,并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口号。
“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真理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
”弥尔顿在他的政论文《论出版的自由》一文中如是说道。
弥尔顿提出的“新闻自由观念”为近代自由主义报业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论出版的自由》被誉为时代的分水岭,他也被称为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奠基人”。
在施拉姆所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有一段对于《论出版的自由》的评价:“在自由主义传统上写出了主张思想自由的光辉的论点。
”施拉姆认为,虽然这篇政论并没有全面论述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原则,但也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和追求新闻自由的口号,影响了后来的新闻事业的发展。
读《论自由》有感读《论自由》有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自由》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论自由》有感1该书是由英国作家弥尔顿与1644年所写,当时英国升职欧洲都处于高压政治下,言论自由显得弥足珍贵。
弥尔顿是一位诗人,热情洋溢,关心政治,而他所发表的著名政论便是《论出版自由》一书。
此书从遥远先哲时代,来论述人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他列举了雅典法官所禁的渎神和无神论文字以及中伤的文字。
其中西塞罗虽然反对伊壁修鲁的看法,却没有任何命令禁止他们。
之后也举了屋大维和提图斯的例子,充分列举了古代先哲的示范,同时折射出当时教皇和国会对思想的禁锢。
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真理与缪误的解读。
他说唯有保持言论自由,才能让真理战胜缪误。
阅读好书与坏书怎么处理,弥尔顿巧妙地借用上帝之口来说“你不论拿到什么书都可以念,因为你有充分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探讨每一件事。
”一个人的判断力怎么来,那是通过阅读大量书籍,积累大量经验形成的一种理性且正确的判断与认知。
那么如果人类根本没有接触到饿,我们又有什么智慧可做选择呢?就像亚当尝的那个苹果的皮上,善恶是连在一起的,强行分开本来就有违约自然。
书上也列出了一些限制出版自由的客观弊端。
首先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认知也不同。
但是一本书确实要很多个通行证才能出版,这不仅会使好书的出版率大大下降,也会形成单一的书籍知识。
试想千篇一律的书本,还有什么思维的碰撞呢。
且复杂的审查制度,也会消磨作者写书的动力,就会停止思考,一个停止思考的社会该是多么的堕落,前途该是多么的灰暗呀。
当然,审查书籍也必须要有审查人。
作为掌握知识发行的人,他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准确的判断力及长远的目光。
且不说这样的人是否容易找到,在日复一日的审核中,是否浪费他们的时间,后逐渐机械化随意化我们可以想象。
《论出版自由》读书报告新闻与传播学院2班周雨薇2012300710064 书名:《论出版自由》作者:约翰·弥尔顿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1版2012年5月第7次印刷)页数:63页社会背景:1643年,国会中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长老会派,出于对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的恐惧,为巩固已到手的权利,下令实行书刊预先检查制度,禁止出版带有民主自由意识的书刊杂志。
这等同于剥夺人们的言论自由,和专制王朝时期所实行的新闻制度一样。
但其实,当时支配历史进程的还是集权主义,问题是在于这个权利应该集中于谁的手中。
未作革命的斗士,弥尔顿对此痛心疾首,对此“陋习”难以容忍。
在他由于论述离婚的小册子触犯禁令时,受到了国会的质询,于是他怀着满腔激情挥毫写下了《论出版自由》。
[1]报告心得:1644年,为了争取言论自由,约翰弥尔顿向英国国会提出一篇演说词,便是现在著名的《论出版自由》。
在这篇文章中,他将论点主要集中于论出版许可制的制定只能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从而应该被废除这一点上,然后将它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证:第一,纵然出版许可令该法有史可循,那些书籍出版许可的制定者,也是不为人们所承认的。
弥尔顿通过举例事实证明法条制定者是暴政、武断而专横的,则他们制定的法律也是危险而可疑的。
作者从历史上引证了古代著名的国家关于制止出版界紊乱情况的办法,以及古人认为那些作品应受限制的问题:雅典长官只注意两种文字:渎神和无神论的文学以及诽谤中伤的文字;希腊一个领袖城邦——拉栖第梦的立法者莱喀古斯非常崇尚高贵的艺术,其搜集荷马散篇,再请诗人泰利斯并请他制定礼法;斯巴达人一心崇尚战争,除简短警句外,根本不喜欢任何其它东西;罗马则禁止煽动、渎神、淫荡方面的书籍,但一些人说过的尖刻而露骨的讽刺言词及国事方面,统治者并未严加责罚,比如屋大维凯撒并未迫害提图斯李维在史书中表达对庞培表示同情。
“以往书和生灵一样,可以自由进入这个世界。
《论出版自由》:西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基石
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第一次提出了伟大的反封建专制的“出版自由”口号,从此出版自由及由此延伸的新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他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的压制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和揭露,并提出出版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出版管制。
他认为限制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就等于压制真理,因为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证明自己的真理性。
因此,实行许可制和查禁制,实际上等于伤害真理本身。
上帝是一切的源泉,是上帝赋予人理智,他热爱真理和真正的品德。
他的思想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弥尔顿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利有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一定的的局限性。
它的合理性在于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应该有这些自由。
但是他也一些局限,它的局限是他的思想都建立在“上帝”这一虚幻的观念上,染有基督教神学色彩和先验主义特征。
当今社会的过度自由让人们的道德观沦丧,完全自由的出版会让一些不良的信息污染社会,亦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论自由》读后感范文《论自由》读后感范文1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
这部著作的要义能够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理解社会的强制性惩罚。
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
当我看到严复先生所翻译的这个标题,似乎这更是密尔所要表达的主旨。
整本书的建构清晰易懂,完全与其行文资料不同,开章引论,于后三章分述,末章叙述其应用。
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
这也是他所论自由区别于前人如自然法学派,把自由看作是不依靠于社会,而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
在老师在指定书目之前,我便有意地去尝试着去读这本论著,原因在于一次在网络上搜索,《论自由》是新闻传播学必读的课外读物,事实如此,密尔本书的'重点也在于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密尔在第二章的末尾总结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好处,那里有必要摘抄下来,因为这一系列的论证对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使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论证如下: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
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
不可能错误性的提出是密尔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论据,没有什么不可能错误,故而,任意意见都可能去发布。
第二,纵使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内含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充。
弥尔顿出版自由《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出版自由应以法律为准则【摘要】本文从自由主义新闻思潮发展史的层面,对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的局限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时代发展特征阐释了公民出版自由应该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规范的缘由,浅析了当下中国出版自由保障的几个困境。
【关键字】局限性;弥尔顿;出版自由;法律【正文】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潮一般被概括为在17世纪萌芽,而在萌芽期,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可谓是重中之重。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在其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弥尔顿的思想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面完备,事实上,从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发展到自由主义新闻思潮成熟时期,期间经历了明显的思想演变,其基本内涵和实现形式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基本常识。
然而,在公民言论出版自由问题上,有的人却有意无意地违背了这一规律和常识,断言“言论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指责“中国缺乏言论出版自由”。
这些观点和看法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中国现实,更不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保障公民的言论一、弥尔顿出版自由的局限性1、弥尔顿的出版自由以由长老派把持的国会议员的意志为准绳。
弥尔顿把希望寄托于议员的“仁厚宽宏”和政府的“富于人道精神”上,○1他在论述宗教改革中国会对各种意见和学说的态度时说“如果要知道现在这种写作自由和言论自由从哪里得到,那么除开诸位仁厚宽宏而富于人道精神的政府以外就找不出更确实的来源了”。
弥尔顿将出版自由理解成宽容和忍让。
他要求当权者对不同意见采取容忍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只要斩断主教的传统和教条,“加上一点点尺度较宽的谨慎和一点点慈爱,双方又互相忍让一些”,就可以把宗教法庭对人民的“防范的心情变成一个普遍而亲如兄弟的追求真理的心情”,这才是“更健康、更谨慎和更合乎基督精神的”○2。
弥尔顿所言的出版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自由。
这种自由观念在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成为英美等国限制政府对个人自由侵害的有力武器。
○3但是,在新兴资产阶级夺权的过程中,这种观念是不合时宜的。
论自由读后感为您整理编辑论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
论自由读后感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38—239页。
)这就表现出,民主做真正表达出的只不过是大部分人,或者说是在社会的教育力量之下,使一些不愿意自己做出判断的人们形成的一种普遍观点,而这种观点,终究不能表达所有人的意志。
前文提到,社会总是在某种限度上干预到个人的生活,那么正确处理社会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限度就显得至关重要,找出一个在实际中可操作的能被大家所接受的限度也正是密尔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密尔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研究该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言:凡是可以从抽象权利的概念本人是关切最深的,社会对于个人所怀有的关切只是部分的,并且是间接地,因此社会权威无论以何种方式以对社会成员施以所谓的“保护”为理由,如果不被当事人允许或认同,那么对于社会成员的自由都是一种压迫与威胁,需要加以阻止,以社会成员特有的方式,那就是意见自由,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地步,我们一定要争取到的是,完完全全的思想自由,讨论自由与个性自由,这样才会明清真理,纠正谬误,因为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
论自由读后感作者认为上述两种自由都应该毫无疑问的被予以限制,这是不言自明的,最后作者将讨论自由的重点放在:“意识的内向境地、趣味和志趣的自由、以及联合的自由。
“并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上述三种自由不是绝对的和没有规限的,那就不算完全的自由。
”“惟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
论自由读后感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
这部著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人们已经较为普遍地接受了政府应当容许出版自由的观念。
但是却必须注意以多数公众的名义压制少数人以论自由的情况。
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800字精选5篇2019《论出版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弥尔顿创作的政治学著作,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800字精选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精选5篇(一)《论出版自由》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民主斗士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被誉为新闻传播思想史上的开山之作。
我所阅读的版本是由吴之椿翻译,商务印书馆在第四次增印的繁体版。
全书不足60页,但作为一篇演说词却是长度惊人。
坦白说,第一遍读完非常迷糊,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事例,句式复杂甚至有时重复强调,加上翻译沿用了很多英文的表达习惯,阅读中很容易走神。
于是又通读了一遍,并且搜寻了一些读者的读后感,才觉得略有心得。
彼时的英国资产阶级刚取得初步胜利,革命内部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于是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会制定了《出版管执法》,规定“凡书籍、小册子或论文必须经主管机关或至少经主管者一人批准,否则不得印行。
”弥尔顿通过《论出版自由》论述了他反对《出版管制法》的理由,严肃地抨击了当时的出版审查制度,并详细地阐述了要求出版言论自由的思想。
弥尔顿引经据典、逻辑推演反证、严密分析,论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时政,不得不叹服他的雄辩和博学。
书中重点论述三个观点:人民有出版自由的权利;人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即对真理的追求;观点是需要公开的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思想。
弥尔顿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要相信读者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禁止好书出版是扼杀了理性本身。
这一段的论述尤为精彩:“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
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
不仅如此,它还象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菁华保存起来,我知道它们是非常活跃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不特别小心的话,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就会同样容易。
论自由读后感论自由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自由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自由读后感篇1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关于这个话题,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表达了他的独特的观点。
在此书里,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仍有绝大部分的内容至今仍会对我们产生启迪。
说到自由,让人不禁会想到这个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
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自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把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概括出来,因此只能用一种现象来表述,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或者也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自由”,这种自由i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篇一:论出版自由读后感论文一、《论出版自由》的时代背景从亨利八世开始,英国就实行特许出版制度。
到玛丽女皇时期,英国成立了皇家出版特许公司。
它规定,没有女皇的特许,不准出版书籍刊物,出版权利被严格限制在少数几个人手中。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设立星法院法庭,颁布星法院法令,对出版物出版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
出版松动出现在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国会,取缔了严格控制的星法院法令,出版自由开始涌现,但1643年资产阶级长老派恢复了出版审查,思想领域生机勃勃的局面迅速消失。
17世纪的英国是一个政局跌宕起伏的时代,代表封建利益的国王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议会冲突激烈,同时,宗教斗争复杂,清教运动和反清教运动的对抗一直持续不断;同时也是一个新思想、新经济、新文化和新阶级欲突破罗网,显示自己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转折时期。
在言论出版方面,突破就有的制度和陈腐的观念,寻求适合这些新生事物成长的言论出版空间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要求。
在长老派出版审查条例付诸实施时,弥尔顿无视这一条例,既没有获得出版许可,也不刊印出版机构的名字,出版了《论离婚的原理和实施》。
接着,他又直接以《论出版自由》为题表达了对出版审查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对出版自由的渴望。
该册子同样没有经过许可,没有经过登记,也没有开列印刷商和书商的名字。
它写成向国会演讲词的形式。
二、关于《论出版自由》几方面的探讨(一)出版许可制的历史渊源弥尔顿在行文的开篇以较长的段落赞颂了国会议员热爱真理的精神与正直的品德,并认为他们高人一等的证明即是“以深谋远虑的精神,听取并服从来自任何方面的理智的声音,并因之而乐于把一切议案,不论是自己通过的还是前人通过的,一视同仁地予以取消。
”[2]随即指出一个事例,即“重新审议诸位制定的《出版管制法》,”[2]由此引入正题。
这种表述既有演说的策略考虑,结合全文更可看出弥尔顿是将获得自由的希望寄托于国会的开明与议员们的理智决定的。
自由选择是神赐的权利——《论出版自由》读书报告“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
”1644年在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候,弥尔顿用以国会答辩的《论出版自由》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证明突破桎梏来自由的抒发选择真理的重要性。
一自我节制下的自由主义“言论与出版自由是全部自由的中心,凡是人们不能自由表达思想的地方,其他自由就没有保证。
”言论自由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天赋之权利,必须让公民有这样一个“自由说话”的环境。
实际上,弥尔顿在写这样一个讲稿时。
一方面是抵制反对限制出版权的法律——出版审查,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对自由权利的一种追求。
自由主义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在书的一开始弥尔顿就指出,“位列议会审议厅的先生们可以向共和国的当轴诸公直接进言,但身居草野、没有这种机会的人,如果看到有什么可以促进公益的事情,便只能笔之于书了。
”谏言权的不平等,本身就极易导致不同个体的的心理不平衡。
不同阶层的人的话语权势不等的,当有权利的人在拥有较多话语权,同时还在限制平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这无疑就堵塞了意见通道,还有一定的集权专制倾向。
弥尔顿的时期最大的政治问题是共和制度的尚未建立,在查理一世被处决后,这种政治辩论达到了巅峰。
弥尔顿呼吁言论出版自由,本质上就是在引领民众摆脱精神上的奴性,免于任何专制主人的统治。
古典的共和主义的自由,是一种不受支配,不受政府干涉,强调个人独立选择精神的个人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是指一种不受外界粗暴规范的但是有着自我克制的理智自由。
弥尔顿的自由观清晰的区别了外在强迫与内在自律,他认为个人应该自觉将规律内化,而不至陷入外在力量与内心统治的对抗。
他认为自由是与生而有的恩赐,就想启蒙运动时所宣喊的那样“人生而自由”。
他在演讲中说,人是理智的动物,所以有判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具有节制美德的是能够分辨善恶,从而发现真理的。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论自由》读后感《论自由》读后感1自由,乃吾心向往之,而不能久得。
逛卓越网时偶然看得《论自由》一书,介绍说此书主要解决个人与社会控制的关系问题,遂买下并决意静心读之。
然至今,只读了引论,有一点浅想,记之成陋文,望通读后看到此文不会成笑话。
穆勒云,“虽有民主,而操纵力之国民,与权力所加之国民,实非同物。
”此话乃针对所谓的民主国家而言。
理论上的民主乃掌权者与被治者是一体的,因此国家的好恶就是人民的好恶,然而,实际中的掌权者与被管者不可能是一体,“人民的好恶”并不是整个国家的好恶,只是其中多数人的好恶,况且多数人的好恶也不是最多数人的好恶,或者实际上所谓的“多数人”只是少数人,这样的政治体制就容易造成人民与人民之间相互劫持。
穆勒感叹道:“太白之豪暴,且无异于专制之一人。
”其实,如斯统治较专制更残暴。
因为专制是让人民明白地看到它的武断专权,而这样的统治是在暗地里施加百姓于“暴力”,表面却打着民主的旗帜。
拿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来说,最后就流为了斯大林式的少数人专制:政治上控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权力,人民却没有监督党和政府的权力;经济上它可以“卫星上天”,却不能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求;思想文化上进行高度垄断,书报检查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创作自由,作家经常遭意识形态恫吓。
据索尔尼仁琴在《古拉格群岛》中引用俄国刑法专家的统计,沙皇1876——1905年的30年间共处死486人,被斯大林在1930——1953年所谓23年中处以极刑的人是沙皇的一千多倍。
此种“专制”无人民自由的国家,表面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实则是将国囚禁起来,里面的溃烂终会蔓延至表面的浮华。
因而为国治理者,应当为民之权益谋事,万不可将自己当做人民代表,却把为自己谋权当成是在为人民谋权。
自由之初义乃不为外物所拘牵,无胜义也无劣义。
有个性的人大多事上不为外物所牵,正如穆勒所说,个性就是个人具有独立意志,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性格与利益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而不是根据他人、社会、传统和习俗作出判断。
专业:09广告学学号:1106060104 姓名:唐尚校《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躍。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倾注了作者心血,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菁华保存在其中。
如果一个国家对书籍有着各种禁令,将会阻断文化的有效传播,书籍不能自由出版的话对作者、对书籍、对学术的庄严与特权,都是一个莫大的侮辱。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不特别小心的话,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就会同样容易。
——米尔顿认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
相比之下,没有了出版自由没有了言论自由将是多么残忍的事。
许多人的生命可能只是土地的一个负担;但一本好书则等于把杰出人物的宝贵心血熏制珍藏了起来,目的是为着未来的生命。
——好的书籍能给人带来好多好多,能滋润许多生命,而且是用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最为珍贵的东西,谁也不应该去扼杀这么珍贵的东西,应该让它自由流动、传播。
在这种屠杀中,杀死的还不止是尘凡的生命,而是伤及了精英或第五种要素——理智本身的生气。
——各种书籍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而有选择的控制和否定一些书籍的出版,控制出版言论的自由将,最后只能是资本家们相互竞争,争取利益,而以牺牲人们的言论自由为代价的产物,而这是不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也不是一个自由、进步的国家所应该有的。
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既是对理性的藐视,又是对人权的践踏。
以往书籍和偿灵一样,可以自由进入这个世界,心灵的生育受到扼杀并不比身孕的生育受到的多。
——书籍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既是对理性的藐视,又是对人权的践踏。
表达了弥尔顿对当时实行的制度的不满,一本书在出生到世界上来以前,就要比一个有罪的灵魂更可怜地站在法官面前受审。
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制度,没有了出版的自由社会难以和平。
只要心灵纯洁,知识是不可能使人腐化的,书籍当然也不可能使人腐化——如果一本坏书对读书者是不宜的,那么就可以信有权利判定这本书好坏的人不被腐蚀吗?书不在于好坏,而在于读者。
论自由读后感,《论自由》读后感为您整理编辑论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
论自由读后感(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论自由读后感。
———卢梭。
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关于这个话题,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表达了他的独特的观点。
在此书里,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仍有绝大部分的内容至今仍会对我们产生启迪。
说到自由,让人不禁会想到这个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
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自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把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概括出来,因此只能用一种现象来表述,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或者也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自由”,这种自由i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而所谓的“规则性自由”也可以称为“制度下的自由”这里的“规则”包括了“法律、道德”等等,人们的自由首先就是必须符合规则,是一种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思想,同时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应该是平等享有的,并且相互不能侵犯的。
长期以来,国内新闻传播学术界对于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和他的《阿留帕几底卡》(Areopagitica, 1644)抱有一种定见,这种定见可以概括为“弥尔顿影响”。包括如下几个层次:1. 《阿留帕几底卡》是新闻传播思想史上的开山之作,开启了表达自由传统。2. 弥尔顿所表达的“观点的自由市场”观念具有恒久的思想价值。3. 《阿留帕几底卡》在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均起到巨大作用,并转化为《人权法案》和《人权宣言》。4.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受此影响写下了《论自由》(On Liberty, 1859),此书与《阿留帕几底卡》并称为自由至上主义传统的两座里程碑。其实,这种判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成分。一则见木不见林,忽略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潮以及英国独特的自由传统。二则倒果为因,所谓“观点的自由市场”乃是后世人为阐释的结果。三则扑风捉影,夸大了《阿留帕几底卡》在两次革命中的影响。四则移花接木,将弥尔顿与密尔直接联系,高张了现代自由至上主义,却抹杀了古老的共和主义遗产。在思想史领域,一直有两种阐释存在,其一是“去语境化”(decontextaulisation)的阐释,也就是“哲学地阐释思想”;另一种是“高度语境化”(hypercontextaulisation)的阐释,也就是“历史地阐释思想”。前者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支持阐释者自身的观点,起决定作用的是阐释者所处的历史语境,旨在解决的也是阐释者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由于功利性使然,容易神化圣化阐释对象,掩盖差异和矛盾,附加过多的意义和价值。而后者追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试图在历史中解释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阐释对象所处的历史语境,旨在探究的也是阐释对象在具体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所采取的对策。由于过于追求历史客观性,反而容易迷失在史料的丛林,有放大差异和矛盾的倾向,失之于碎片化和庞杂化。客观而言,合理的解决之道应该是二者的结合,以限度意识对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惟其如此,才可以既避免过度阐释的危险、又防止食古不化的弊端。在这个意义上,学界耳熟能详、却又一笔带过的“弥尔顿影响”,一直过于依赖“去语境化”的阐释,简化了思想体系内部的矛盾。所以,补上“高度语境化”的一翼实属必要。
一、中国语境下的弥尔顿在我国,对弥尔顿的译介一直相当积极,比如早在解放前就有《失乐园》(Paradise Lost)的译本,50-60年代不仅翻译了弥尔顿的大量文学作品,商务印书馆还陆续译介了弥尔顿的著名政论,1958年出版了《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下,这个译本的末尾加译了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弥尔顿”辞条,为中国读者理解此书定下了基调。在该辞条中,作者简单地将弥尔顿的矛盾之处归纳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性”,也没有提及弥尔顿在克伦威尔政府中担任首席出版检察官的事实。这种解释避讳了弥尔顿“黑暗的另一面”,无形中也阻碍了对弥尔顿思想的深入挖掘。受左倾思潮影响,我们对弥尔顿的阐释遵循着恩格斯(F. Engels)的评价——“第一个为弑君作辩护的人”;以及别林斯基(Belinsky)的思路——敢于反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简言之,就是强调弥尔顿的“革命家”身份。步入新时期之后,大量的西方著作涌入中国。这其中,有三本西方著作极大地影响了学术界对弥尔顿的阐释。第一本是美国传播学经典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1956),此书于1980年出版中译本,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西方新闻传播学著作。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指出:弥尔顿“在自由主义传统上写出了主张思想自由的光辉论点”;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形成了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Marketplace of Ideas)以及‘自我修正(self-righting principle)过程’的概念。” 由于施拉姆是西方传播学的奠基人,他对弥尔顿的这个评价奠定了学术界将弥尔顿与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础。由于当时的翻译有一些疏漏之处,使中译本读者误将自由主义等同于自由至上主义,在学术界造成了多年的混淆。第二本是英美文学史经典著作《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1953)。其作者、美国左翼学者安妮特?鲁宾斯坦(Annette Rubinstein)于1982年到1983年来华讲学,这部著作也因此为国内学术界、特别是英美文学专业的师生所熟悉。在特定的环境下,国内相当多的文学史教材受到此书的影响。鲁宾斯坦将弥尔顿视为参与现实、反映现实的“伟大传统”中的一员,加强了我们早已有之的视弥尔顿为自由斗士的观念。她还提到弥尔顿对法国革命、俄国革命的影响,亦成为学术界不断征引之处。第三本是美国政治思想史经典著作《政治学说史》(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1937),自中译本在1986年出版之后,就一直是国内异军突起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必备参考书。其作者、美国政治学家乔治?萨拜因(George Sabine)在此书中指出:《阿留帕几底卡》和《论自由》是“以英语写就的为自由所做的最经典的辩护”。受此影响,我们习惯于将《阿留帕几底卡》和《论自由》视为自由主义传统、特别是表达自由传统中的两座里程碑。这三部著作分别从新闻传播学、文学、政治学的角度对弥尔顿作出了“自由主义”的阐释。需要辨析的是,这三部著作的产生年代为20世纪30-50年代,无论是鲁宾斯坦的“红色”、施拉姆的“右倾”还是萨拜因的“中立”,均留有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印记。他们所提出的观点经过西方学术界近半个世纪的补充和修正,早已有了不同的面貌。但也许是“先入之见”使然,也许是“期待视野”所致,久旱逢甘雨的中国学术界不仅全盘接纳了这三种原本不是一个阵营的阐释,而且很少加以辩难,对于西方学术界的修正观念亦置之不理。例如,在同一时期,美国新闻史经典著作《美国新闻史》(The Press and America, 1954)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在1982年出版,书中提到弥尔顿的言论出版自由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并简略提及弥尔顿在克伦威尔政府中充当检察官的情况。但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此书观点往往被忽略。从我们的“阐释者语境”来看,当时的主要任务不是“反右”而是“防左”,拨乱反正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们始终将19世纪才出现的“自由主义”标签贴在17世纪的弥尔顿身上,忽视了他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内在矛盾,对古典共和主义进行现代自由主义的理解。90年代之后,我们并不乏对《阿留帕几底卡》的文本细读,也不乏从历史背景角度解读弥尔顿的尝试,但是由于定见使然,长期不能深入。1992年有两本关于弥尔顿的书籍面世,一是三联书店出版的19世纪英国学者马克?帕蒂森(Mark Pattison)写作的《弥尔顿传略》(Milton, 1879),一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弥尔顿研究资料集》。前者成书年代久远,了无新意;后者收录了德莱顿(John Dryden)、蒂里亚德(Eustace Mandeville Wetenhall Tillyard)等人撰写的评价弥尔顿诗歌作品的经典论文37篇。但是由于前者符合我们对弥尔顿的程式化理解,不断再版、影响较大;后者深入弥尔顿复杂的精神领域,展示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弥尔顿的解读,却反响平平、应者寥寥。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人权”观念炙手可热。本来人权观念是文艺复兴以降富于人文主义特质的普遍传统,但是在很多阐释者的视野中,“人权”成了自由主义的专利。受此影响,我国多部外国新闻史教材为了将弥尔顿定位为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鼻祖,反复强调其“天赋人权”观念,不加辨析地使用“自然法”、“自然权利”等概念。不仅如此,根据东鳞西爪的资料,有不少学者在论文和著述中拼贴出从弥尔顿开始、经米拉波而至杰斐逊、又经托克维尔而至斯图亚特?密尔的所谓表达自由传统的影响和传承谱系。至21世纪,我国学术界经过20年的阐释,已经完成了将弥尔顿和《阿留帕几底卡》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乏陈陈相因,俨然将弥尔顿等同于老生常谈。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判断在论点上存在着偏颇之处、在论据上存在着不够翔实之处、在方法上则大大受制于我们自身的阐释语境,远远不够客观。二、西方语境下的弥尔顿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阐释史和接受史,无不充满着有意无意的误读和曲解,这使影响研究成为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幸运的是,随着20世纪后半期思想史、书籍史、阅读史、智识生活史等领域的长足进展,西方学术界对于弥尔顿和《阿留帕几底卡》的实际影响和传承路径有了进一步发现,这些结果对于我们客观评价弥尔顿的影响和学说谱系不无助益。在弥尔顿的时代,《阿留帕几底卡》不是唯一的呼吁出版自由的小册子,甚至不是这个话题中最著名的小册子。弗雷德里克?西伯特(Fredrick Seaton Siebert)通过缜密的研究列举了至少6部足以媲美之作。《布莱克维尔百科全书》也指出:尽管弥尔顿作为一个论辩家在国外很出名,但他在当时的英格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他为离婚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的几本小册子引起了一些震动,但除此之外,他的同时代人对他兴趣不大。事实上,自复辟之后直至1674年辞世,弥尔顿一直颇受冷遇,即便被人提及也往往冠以“毒蛇弥尔顿”的绰号。他的巨著《失乐园》从书商那里仅仅获得18英镑的版税,其中的8英镑还是付给他的遗孀的。在这种形势下,《阿留帕几底卡》一直没有获得再版的机会。对弥尔顿的第一次“改造”发生在光荣革命之后稍为宽松的氛围里。1688年华丽对开本的《失乐园》终于面世,书商在宣传中尽量淡化弥尔顿的激进共和色彩,转而从美学上提高弥尔顿的声望。随后英国作家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对《失乐园》进行了柔和化、道德化、诗学化的阐释,将一部富有激进精神的危险之作变成了具有永恒美学价值的文学经典。以在英国的实际影响而言,弥尔顿的《阿留帕几底卡》远不如他的《失乐园》;从声望来看,作为诗人的弥尔顿远胜于作为政论家的弥尔顿。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弥尔顿在英国之外的声誉。由于宗教的差异,北美殖民地将弥尔顿尊为叛逆者、雄辩家和清教徒。随着清教力量在北美的崛起,弥尔顿因其独特的诗学、反传统的精神、被迫害的后半生而获得读者的青睐。与班扬的《天路历程》一道,《失乐园》以清教徒的标准宗教读物而闻名。比如,1728年,年仅21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已经开始引用《失乐园》中的诗句。在法国,弥尔顿的声望与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发表的弥尔顿传记《辉格派的一生》(Whiggish Life,1698)不无关系。托兰德自己是自然神论者,对弥尔顿的阐释也颇有自然神论的意味,因此,盛行于法国的自然宗教将弥尔顿引为同道——尽管真实的弥尔顿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1727年,《失乐园》的第一个法文译本出现。1728年,一直提倡宗教宽容的伏尔泰在一本小册子中将弥尔顿与荷马并提,评价之高远甚于英国同胞对弥尔顿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