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塘鳢养殖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沙塘鳢池塘精养要点2011-12-22 8:26:57近日,一名网友在江苏农业科技服务超市网站上发帖询问:沙塘鳢人工养殖技术和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据了解,沙塘鳢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一种小型经济鱼类,俗称“虎头鲨”,多生长于河沟及湖泊中,营底栖生活。
目前沙塘鳢人工养殖多以池塘养殖为主。
池塘条件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池塘。
要求池塘水深1.5米,池塘护坡完整,坡比1:3,注排水系统完善,并配备微孔增氧设施。
池塘准备一般冬季清塘消毒,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曝晒15~20天后再进水,清除池塘中的有害病原菌。
1周后用60目筛网过滤注新水50~60厘米。
鱼苗下塘前4~5天施肥培肥水质,每亩施用经发酵的有机肥150~200公斤。
苗种放养鱼苗放养前进行药浴消毒,可用30克/升的食盐溶液浸浴消毒5分钟左右或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20分钟。
鱼苗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活力强,一般每亩放体长3厘米的鱼苗8000尾。
生产上沙塘鳢的养殖多以混养为主,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的叶建生在《沙塘鳢池塘养殖技术》一文中提到,池塘在养殖沙塘鳢的同时每亩可混养200克/尾的鲢鱼50尾、100克/尾的鳙鱼10尾,调节池塘水质,也可在鱼苗放养前15~20天投放抱卵虾,繁育虾苗供沙塘鳢摄食,还可增加池塘养殖效益。
水质调控养殖期间保持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控制在40厘米左右,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其他消毒剂进行消毒,以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
养殖早期每7~10天加注新水5~10厘米,夏季高温季节,加大换水量,每周加注新水15~20厘米,并搭棚遮阳或加大池塘水体深度,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5—7月保持池塘水深0.5~1米,8—10月池塘水深控制在1.2~1.5米,11月以后池塘水位保持在1.5米左右。
饲料投喂沙塘鳢属肉食性鱼类,主要采食小鱼虾、蚯蚓、蝇蛆、黄粉虫、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
鸭绿沙塘鳢的人工繁育及鱼苗培育试验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俗称瞎胖鱼,属鲈形目、鰕虎鱼亚目、塘鳢科、沙塘鳢属。
为小型底栖经济鱼类,分布于鸭绿江水系,其中辽宁省岫岩境内的大部分河流是该鱼的主要栖息繁殖地。
该鱼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肉味鲜美,市场价格可达到40~180元/kg。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多年来无度酷捕,使该鱼产量急剧下降,目前已接近濒危。
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名贵品种,我们在2006年与大连水产学院合作的基础上,2007年继续与大连水产学院合作,进行鸭绿江沙塘鳢的人工繁育及鱼苗培育试验,并在人工孵化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今后的人工繁殖和推广养殖打下了基础。
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亲鱼来源与催产设施试验所用亲鱼是用地笼捕获的性成熟鱼,均捕自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大洋河炮台山橡胶坝内,亲鱼体长10.0~17.0cm,体重20~40g。
催产试验在5个3m×3m×0.8m网箱内进行的,网箱内放置平扁石块做鱼巢,上部用遮阳网遮光。
试验采用注射器量程为1.0ml,使用的催产药物为DOM、LRH-A2、HCG、SGnRH-A以及不同催产剂组合。
1.2 孵化用水与设备孵化用水为经过充分曝气的自来水,用1台135瓦的空气压缩机连续冲气增氧。
孵化设备采用80cm×50cm×30cm泡沫保温箱,孵化前用高锰酸钾消毒处理。
1.3 孵化用卵与孵化方法鸭绿沙塘鳢的孵化用卵从2007年5月13日到5月28日分3次采自辽宁省岫岩县红旗乡忙牛河中刚产出的自然卵。
卵附着在石块的避光面,每块石板上附有卵粒200到1300不等,采集到21块附有卵粒的石块,共有11820粒卵,鱼卵运输途中遮光。
把采集回来的附卵石块用同温水刷洗干净,然后放入孵化箱内,石块与石块之间留有空隙,注入孵化用水,把气石放在石块附有卵那面的下面,让鱼卵在气石鼓起的水波中来回摆动,但也不能鼓的特别大,避免鱼卵脱离附着物。
沙塘鳢养殖技术
第一节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沙塘鳢又称呆子鱼、土布鱼、虎头鲨、桃巴痴, 体粗壮,头大而阔,稍扁平,腹部浑圆,后部侧扁。
口大,上位,斜裂达眼中心的下方。
上下颌具细齿。
犁骨无齿,眼小,突出。
背鳍两个,各自分离,各鳍均无硬刺。
胸鳍大,圆形,尾鳍后缘稍圆,无侧线。
体呈黑褐色,带有黄色光彩,腹部淡黄,体侧有不规则的大块黑色斑纹,各鳍都有淡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
沙塘鳢喜生活于河沟及湖泊近岸多水草、瓦砾、石隙、泥沙的底层。
泳力弱。
冬季潜伏在水层较深处或石块下越冬,以虾、小鱼为主要食物。
当前,市场上的沙塘鳢大部分捕于自然水域,人工养殖的比例还比较低。
沙塘鳢人工养殖方式也以池塘混养为主,受制于人工繁殖技术没有成熟,苗种多采集野外,作为“配养鱼”与其他养殖品种混养在同一池塘内,养殖规模较小,鱼的规格、产量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由质量型向营养型的演变,以前不为人看重的沙塘鳢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和自然水域的污染加剧,沙塘鳢的生存环境不断受到威胁,资源量剧减,这使得沙塘鳢的市场价格节节攀升,并且供不应求。
沙塘鳢是安徽宣城的地方本土水产品,市场所售沙塘鳢成鱼主要靠捕捞为主。
宣城市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在沙塘鳢人工繁殖技术上的突破,为广大养殖户池塘大面积精养沙塘鳢的苗种供应提供了保障,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沙塘鳢的人工养殖,其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第二节营养价值及繁殖性能
沙塘鳢虽属肉食性鱼类,但其食物大多为小杂鱼和经济价值低的虾,池塘套养能明显抑制池中野杂鱼、虾的繁衍,有助于增加池塘综合效益。
沙塘鳢历来被归在高档水产品行列,清明前后,菜花金黄,沙塘鳢体肥籽满,成为长三角地区餐桌上独特的佳肴。
其含肉多、少刺、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39克、脂肪0.98克、钙0.42克,还含有磷、铁、维生素等。
人体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鱼类,有滋补、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痔疮等功效。
妊娠期和产妇多食有保健作用,与螺肉、河虾、竹笋、春韭共称为江南五大春菜名鲜。
在宣城地区,沙塘鳢多在1龄性成熟,雌性最小成熟个体体长5.7厘米,体重4. 7克,4~6月为产卵繁殖季节。
雌鱼成熟系数在3月底4月初急剧增大,4月上旬达最大值21.21%,之后急剧下降,7月底最低为0.59%。
个别鱼有雌雄同体现象,左侧为精巢,右侧为卵巢。
产卵场多在背风的湖湾内。
雄鱼于晴朗的夜间或中午先在水深1~2米的岸边石洞、破瓦罐及蚌壳内营穴,发出“咕咕”叫声,引诱雌鱼入巢。
产卵活动一般在早晨6~7时,水温18~25℃时进行。
卵整齐排列粘附于蚌壳、瓦片或石块上。
雌鱼产卵后即离去,雄鱼则守巢护卵,直至仔鱼孵出。
第三节池塘条件
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无污染,面积以1~5亩为宜,用石砌塘基,塘底铺沙,且要平坦,排注水方便,水深1.5米左右。
第四节鱼苗投放
放苗前,池塘要排干水。
清淤后,曝晒至池底干裂,曝晒后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或用漂白粉5~10公斤消毒,以杀灭病原菌、野杂鱼和敌害生物。
3~5天,在池底铺瓦筒、瓦片、大口径竹筒、报废大轮胎或灰色塑料管等作为栖息隐蔽物,然后用40目网过滤进水,水深60~80厘米,并施碳酸铵0.5~1公斤/亩及过磷酸钙0.05~0.1公斤/亩肥水,3~5天便可放鱼苗。
入池前的鱼种可用5×10-6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5分钟左右。
投放时要小心地从池边不离水面放鱼入池,对于活力弱、死伤残的鱼种应及时捞起。
鱼种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成的具体情况而定。
沙塘鳢成鱼既可混养也可单养,尤以混养为好。
沙塘鳢饲养池中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以供其栖息隐蔽,还可改善水质。
混养不仅可让沙塘鳢捕食池中的野杂鱼,还可增加放养品种及产量,有利于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一般在养殖河蟹、青虾和四大家鱼等的池塘中混养沙塘鳢,每亩放养体长2厘米的沙塘鳢夏花鱼苗1000~1500尾,可利用塘中的野杂鱼、虾作饵料,每亩可捕获沙塘鳢商品鱼50~75公斤。
如利用小型池塘主养沙塘鳢,每亩放鱼种2500~3000尾,饲养7~8个月,亩产量可达120~150公斤左右。
不同规格的鱼种应按大、中、小分池养殖,避免残食现象的发生。
在饲养后期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可在池塘中投放野杂鱼苗、抱卵青虾,让其在池中自然繁殖,以便连续给沙塘鳢供饵。
第五节饲养管理
沙塘鳢对水质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水质控制指标:水温13~32℃,pH值7.5~8.6,透明度30~50厘米,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氨氮0.5×10-6浓度以下。
定期适量换水,每15天左右用消毒剂消毒池塘,如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等。
沙塘鳢有底栖穴居的习性。
因此要注意控制好底质环境,除注意进排水的管理,平时要注意巡塘,注换新水,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
由于沙塘鳢对氧气要求高,应注意防止沙塘鳢浮头,避免发生泛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