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舞蹈的分类及其代表作-精选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6
海南黎族舞蹈基本动作组合
海南黎族舞蹈具有独特的韵律和动作风格,常见的基本动作组合包括:
1. 手舞:双手交叉于胸前,用掌心交替拍打胸口,然后向外推展开;或者双手向上伸展,再向下放松。
2. 蹬腿:双腿轻跃,交替向前蹬出,然后放松回到站立姿势。
3. 转身:身体向一侧转动,同时双手伸直向前,然后舞者转回原位。
4. 落步:一脚向前迈出,重心向前倾,然后另一脚落地,再迈出下一步。
5. 转脚:一脚旋转45度,另一脚跟随旋转,重复动作。
6. 扭腰:身体左右摆动,双手贴在腰上,以呼吸为节奏,扭动腰部。
7. 跳跃:双脚用力弹起,身体展开,然后双脚一起着地。
这些基本动作组合形式多样,黎族舞蹈以自然、舒展的动作为主,折射出黎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海南黎族舞蹈基本动作组合
海南黎族舞蹈是中国海南省黎族人民的传统舞蹈,通过舞蹈展示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文化和民族精神。
海南黎族舞蹈以舒展、优美、灵动为特点,动作多样,独具风格。
海南黎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转身、转体、举手、摆臂、扭腰、抬脚等。
这些动作在舞蹈中灵活运用,形成了独特的编舞风格。
海南黎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组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中间段和结尾。
开场部分通常以舞者们整齐划一的步伐走入舞台,展示黎族人民的团结和秩序。
中间段是整个舞蹈的重点,舞者们通过各种动作展示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他们可以模仿黎族人民捕鱼、耕种、打猎等生活场景,也可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结尾部分通常以高潮的动作和节奏结束,舞者们可以高举双手、跳跃、旋转等,展示出黎族人民的豪情和自豪感。
海南黎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组合需要舞者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
舞者们需要具备柔韧的身体,以便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他们还需要掌握舞蹈节奏和音乐感,以保持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
海南黎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组合不仅展示了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也传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舞蹈,黎族人民展示了他
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豪情。
海南黎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组合丰富多样,通过各种动作展示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文化和民族精神。
舞者们通过艺术的方式,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融入到舞蹈中,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海南黎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组合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黎族文化,让海南黎族舞蹈继续发扬光大。
艺术理论论文浅析黎族舞蹈跳娘舞的艺术特征一、相关背景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现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
曾以“骆越”、“里”、“蛮”、“俚”、“僚”等名称泛称,“黎”族这一称呼始于唐,到宋代固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黎族人民能歌善舞,其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带有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情。
跳娘舞俗称“打碗舞”,属于女子舞蹈,现流传于海南陵水、保亭、三亚一带的黎寨里。
关于跳娘舞,文献资料是这样描述的:“一称‘打碗舞’。
当地村民染重恙,辄请‘娘母’作法医治。
届时。
案陈酒肴,‘娘母’一手持碗,一手以筷击之,示意‘叫魂’。
有时携少女七、八人列队将碗置头顶,右手执筷自击,并随节奏作舞。
口中喃喃伴歌。
”①二、跳娘舞活动概况(一)跳娘舞活动的时间及地点跳娘舞活动时间通常不是固定的,一般情况是在黎族村寨中,村民家中有人身染重病(这里主要指孩子),其家人就请“娘母”来跳,地点就选在祈求人的家里,这是黎族民间的一种鬼神信仰活动,通过跳此舞来达到驱鬼祛病祈求的目的。
(二)跳娘舞的参与人员跳娘舞的表演形式并非单一的固定形式,或两人或七八人。
其核心人员即“娘母”(领舞者)。
“娘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巫师(女性),由黎族妇女担任,被认为是人与鬼的联系中介,多带有职业性质,并且世代相传。
表演跳娘舞的过程中,“娘母”需要有助手(伴舞者),一人到七八人不等,助手同样必须是女性,一般助手都是该“娘母”的徒弟。
(三)跳娘舞的活动过程跳娘舞整个活动大致包括前期准备、请神仪式、跳舞迎神、祭神四个部分构成,以下是对各个部分具体事宜的描述。
1.前期准备:由患者在家里设置香案或祭坛,准备祭品。
2.请神仪式:开始请神,“娘母”用方言念动咒语,告之各位神灵,请各位神灵前来助其除妖驱邪。
3.跳舞迎神:在摆好的香案或者祭坛前,“娘母”一手拿着碗,另一只手拿着筷子敲打碗沿或将碗顶在头上,一手拿着筷子敲击,在锣鼓的伴奏下,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
黎族面具舞
提到黎族舞蹈,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竹竿舞。
而在东方”的黎族村落里,流传着这样一种传统祭祀舞蹈——面具舞。
黎族面具舞主要在“傩祭”时表演,用来驱除疫魔消灾除难。
“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驱鬼逐疯的宗教辟邪仪式,而在举行这种仪式时跳的舞蹈称为“傩舞”。
黎族面具舞主要在“傩祭”时表演。
跳这种舞蹈时都带面具,一般为木质面具。
“傩”源于周代宗教辟邪祭祀活动,相继传播到中原各地。
后来,随着中原文化的发展,“傩”逐渐退出中原,转向西南地区传播扩散。
“傩”应是由汉族巫觋输入五指山区的。
“傩”不仅是巫觋在驱鬼逐疫时所施行的一种巫术手段,也是民间宗教祭祀舞蹈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现今只发现聚居于白沙县的润黎,保亭、琼中县的杞黎,陵水县和三亚市的哈黎等三个民族支系中把“傩”传承沿袭了下来。
<tips>
巫觋[wū xí] :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
成稿编辑:小悦。
海南黎族舞蹈基本动作组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海南黎族舞蹈概述
2.海南黎族舞蹈基本动作组合
a.手部动作
b.脚部动作
c.身体动作
正文
【海南黎族舞蹈概述】
海南黎族舞蹈是海南省黎族人民的一种传统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
黎族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是黎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婚恋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黎族舞蹈形式多样,有祭祀舞蹈、喜庆舞蹈、战争舞蹈等。
其中,基本动作组合是构成黎族舞蹈的基础元素,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韵律特点。
【海南黎族舞蹈基本动作组合】
黎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组合包括手部动作、脚部动作和身体动作三个方面。
a.手部动作
手部动作是黎族舞蹈中最为丰富多样的部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常见的手部动作有:捏掌、张开、合十、横掌、掌心向上、掌心向下等。
这些动作在不同的舞蹈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捏掌代表力量,张开代表热情,合十代表虔诚等。
b.脚部动作
脚部动作主要包括脚尖点地、脚跟点地、脚内侧点地、脚外侧点地等。
这些动作在舞蹈中与手部动作相互配合,形成独特的舞蹈韵律。
脚部动作的变化多样,反映了黎族舞蹈的丰富内涵。
c.身体动作
身体动作是黎族舞蹈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包括弯腰、转身、跳跃、俯身等。
身体动作在舞蹈中与手部动作、脚部动作相结合,塑造出黎族舞蹈独特的动态美。
不同的身体动作代表了黎族人民的不同生活场景,如跳跃代表欢乐,俯身代表虔诚等。
【结语】
海南黎族舞蹈基本动作组合是构成黎族舞蹈的基础元素,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韵律特点。
海南竹竿舞又称“跳竹竿”,是当地的一种舞蹈,人们在两竹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是当地的一种游戏娱乐活动。
竹竿舞具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参与的人分成两队,一队持舞具打柴,一队跳舞。
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棍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两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握,两两相对,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
竹竿舞的舞蹈节奏强烈有力,动作古朴粗犷,生动形象,艺术感染力强。
跳舞者不仅要注意脚下的节奏,同时还要做出优美的动作。
持竿者高呼“嘿!呵嘿!”,豪迈洒脱的热烈氛围感染着路边的围观群众,跳舞者拉起跃跃欲试的观众们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感受着竹竿舞的魅力。
2005年,黎族的竹竿舞被确定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竹竿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外,在庆祝海南省成立30周年时,文昌市邀请全省竹竿舞艺人同台表演技艺;在2018年海口市五源河体育场举办的万名演员同跳竹竿舞活动中,该舞蹈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黎族舞蹈的分类及其代表作
舞蹈,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
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海南岛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中,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发展、积淀而形成的。
在祖国锦绣河山里,海南岛像一颗灿烂的明珠,闪耀在浩瀚的南海碧波上。
自古以来,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黎族人民生息繁衍在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美丽富饶的宝岛上。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
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而光辉、灿烂的文化,而黎族舞蹈是祖国文化花园中一朵绚丽奇葩,是华夏名族的瑰宝。
一、生产劳动舞蹈
舞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戚戚相关,舞蹈起源于劳动,于文学、音乐相伴而生。
自古以来劳动和劳动对象始终是舞蹈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生产劳动舞蹈在黎族中倍受喜爱,因为生产劳动舞蹈体现的主要是人们的劳动场面,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和自我发挥的机会,它无论在取材方面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都来得更加自由,可以不受年龄和地理环境的限制。
由于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
山高林茂的山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以木为弓,以竹为弦”打猎为生,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腾挪自如。
在训练、强化这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劳动舞蹈,有《舂米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因动作健美,气氛热烈,经过历代的流传,已经成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
打柴舞:
打柴舞又叫竹竿舞,不论从艺术技巧的规范完整、劳动舞蹈的代表性抑或整个黎族民间舞看,打柴舞都是首屈一指的。
黎族民间传说,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啊。
这情形颇具趣味,就逐渐模仿和改进,便形成了“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
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
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打柴舞有很强的娱乐性,是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较好方式。
除此之外,跳柴能锻炼劳动者脑、眼的快捷反应与腿部的弹跳协调,增强心理承受素质和节奏感,抒肝壮肺进而强壮体魄、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生活习俗舞蹈
黎族作为海南岛的最早居民,在海南岛这种自然环境条件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都有吉、凶、福、祸。
所以黎族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
形成了各种生活习俗,诸如生产劳动、建屋迁宅、婚姻、生儿育女等,都非常注重节令时辰,而且每当行动前都要举行一定的祈祷仪式,以期盼一切平安顺利,不出意外。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祝福舞》。
祝福舞:
在黎族“合亩”制地区(今五指山市),流行着逢农历三月、七月和十月做“牛日”的习俗。
每当举行这种仪式之日,全寨人都集中在亩头家中杀猪摆酒设宴,跳《祝福舞》。
首先由众人轮番敲打锣鼓,然后身穿盛装的亩头夫妇,饮用曾洗过“宝石”(相传祖先传下来的一种石器,是福魂的象征)的“福酒”,继而起舞。
舞时,亩头手拿蘸着“福酒”的两枝红藤叶,从门口至屋内来回走动,并不停地摇动着红藤叶,其妻则捧酒紧随其后,以示引“福”入屋,接着向众人洒“福酒”,以示“福气”上身。
亩头夫妇舞毕,寨人齐上阵,男者身着青、蓝、绿色的长袍于屋内至门口来回招手甩袖,左右摆动;女者则手捧酒碗,跟着男者后面边舞边敬“福酒”。
不论男女,舞者身腰都平稳挺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时进时退地踩小步,口中不停地齐声呐喊,直至通宵达旦。
这种舞蹈舞姿粗犷古朴,原始舞蹈气息极浓。
三、宗教祭祀舞蹈
纵观舞蹈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舞蹈和宗教之间存在扯不开、剪不断的关系,二者交织融合在一起,互为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在艺术发展史上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以宗教艺术为主
导,在人类艺术宝库中有相当一部分艺术珍品都和宗教有关。
巫傩舞,是世界范围内一种以驱鬼逐疫、消灾祈年、求子祝寿为主旨,同时又有酬神娱仙功能的古老的文化现象。
巫傩舞:
源于原始巫舞的傩舞,明清时也随着道教一起传入了黎族地区。
傩舞主要流行于白沙、保亭、琼中和三亚等市县。
跳傩舞时,扮演主角的是“道公”,由少则几个人多则二三十人来配合,所有扮演者均戴上面具。
“道公”请两个人来当助手,他们身穿黑色或灰色长袍,腰束黑色带,头缠素布;“道公”还腰佩匕首,额上插三支雉尾,助手额头则插一支雉尾,一人手拿弯弓,一人手持箭支;剩下的人皆扮演各种“恶鬼”,他们一律身穿黑色长袍,所戴面具尖头大耳、青面獠牙、阔口大鼻,个个面目狰狞,阴森可怕。
在摆好各种祭品后,“道公”开始作法,口念咒语,大意为:现在的妖魔鬼怪把瘟疫病痛带给了本村或某家,请上天速派天兵天将前来帮助驱赶鬼魔,消灾除难,保护村人平安。
四、娱乐喜庆舞蹈
娱乐喜庆舞蹈,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舞蹈。
在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都要举行群众性的舞蹈活动。
人们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猴子舞:
在丰富多彩的黎族舞蹈中,《猴子舞》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
民间舞蹈,最有浓厚的远古遗风,有极高的观赏性,一般在节日、娱乐、婚庆时跳。
《猴子舞》的表演形式有单人跳、双人跳、四人跳三种,均为男性表演。
表演时要身着民族服装,头上扎长70厘米、宽15厘米的黑边白头帕,再插上三根羽毛,下身穿牛鼻裤(俗称包卵布),打赤脚。
单人跳时,舞者扮猴子,于木鼓面上自己跳。
双人跳时,一人扮“猴”,另一人男扮女妆,“猴”者徒手蹦蹦跳跳于鼓面上;“女”者则手持30厘米左右长的“钱铃”棍,绕着木鼓时而转身、时而下蹲、时而跳跃,“钱铃”棍则不停地在自己的肘、肩、胯、膝、脚等部位轻轻拍打。
4人跳时,一人依然扮“猴”,于木鼓面上跳,另一人则击鼓并和余下的两人一起,踩着所击的鼓点绕木鼓而舞。
4人均学着猴子的各种动作,做出逗人发笑的举动来,诙谐而有趣,极力显示出猴子的灵性,场面轻松欢快。
五、英勇斗争舞蹈
公元前110年,西汉第一次在海南岛上设立郡县。
自此就拉开了黎族及其先民与封建统治政权反抗斗争的序幕。
黎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持续2OOO多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族人民获得翻身解放,黎族人民当家做主。
多年的反抗斗争,对整个黎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英勇斗争舞蹈的形成,只不过是这种影响的必然结果之一。
钱铃双刀舞:
钱铃双刀舞,它表现了男子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机警矫健、粗犷剽悍的一面。
钱铃棍约两尺长,意喻扁担,两端各系一串铜钱,意喻山兰稻丰收。
舞者头缠红巾,身穿传统服装,一人手持五寸双刀,勇猛地向持钱铃棍者佯刺,持钱铃棍者上下、左右、前后地灵巧招架和周旋。
此舞刀棍翻飞,场面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