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及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讲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独家庭心理疏导案例及心理援助的十条

实操

失独家庭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困难,六十年代的文革活动,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九十年代的分流下岗,这代人可谓一路风雨。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却还得品尝失独的惨痛。据估计,不久后的中国将有千万失独家庭。

失独心理援助实际操作方法与技术,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无论心理服务工作者、失独者本人及亲友,还是关注这一现象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助人助己的力量。教学与科研也可从中找到实证的依据。

失独是失去独生子女的一种社会现象。失独者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失独家庭是以失独者(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内核的包括其他与失独者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家庭。失独家庭的社会关系,还应拓展到与失独者相关的家庭社会成员,如叔叔、伯伯、阿姨,以及与失独者生活相关的邻里、组织。

失独群体一般具有诸多共同特征。从失独发生的时间上看,有刚刚发生一个月的,有长达七八年的,也有已经十多年的,失独是一种状态。从失独类型上看,有因突发事件死亡和病故两大类型。突发事件中,地震、建筑事故、车祸、被杀、牺牲、自杀等情况不一,病故中也有久病人财两空、暴病突然离去、先天染病夭亡等多种情况。从关系上看,失独的核心是丧失,是父母对独生子女的丧失,但从家庭、社会关系上看,绝非只有失独者的夫妻、亲子关系那么单一。这里有隔代的爷孙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多种关系。作为心理服务工作者,我们应当如何根据失独发生的时间、类型,以及失独带来的一系列家庭社会关系变化,有效开展失独家庭的心理援助呢?

一、不要急于介入沉痛期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失独者的心路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失去孩子半年至一年,大多数失独者不愿与人沟通,不愿相信失去孩子的事实,称为回避期;

第二阶段是失去孩子2到3年,失独者已接受事实,但终日哀伤,沉浸在痛苦中,故称哀伤阶段;

第三阶段为失去独生子女多年后,逐步走出阴影,乐意接受新生事物,称作新生阶段。

这三阶段中,哀伤阶段是失独者能否“重生”的关键时期。

失独者群体很少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也不可能改变失去孩子这个事实。失独者的亲朋好友不能单方面要求心理咨询师介入。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不要轻率让失独者讲述他不愿回忆的痛苦历程,除非他们需要倾诉。这对咨询师了解情况造成一些困难,但总比“打开”后不能很好“缝合”造成“二次创伤”要好。日子久了,许多信息自然会汇总起来,别期望像来访者主动来到咨询室一样的交谈,那样的来访者心中积蓄了许多话语要倾诉,而失独者面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回避都来不及。因此,陪伴是主要的。

二、陪伴也是主要方式

案例一:不愿接受事实的失独者

某街道计生办科长发现失独者张某(女)情绪不稳定随即让她跟心理咨询师作个面谈,她答应了。

张某现年66岁,丈夫葛某67岁。他们的儿子生前在某区机关担任领导工作,2012年5月的一天,因公出差期间突然暴病去世。所以夫妇俩至今不能接受儿子已经离世的事实。他们瞒着3岁的孙子,对孙子说:爸爸到国外去了,要过好长时间才能回来。他们特意搬了家,不让原先和新居住地的邻居知道失去儿子的情况。夫妇俩经常到儿子墓地,久久不愿回家…….

心理咨询师通过初次交谈感到:张某夫妇需要通过陪伴接受失独事实。

陪伴,是失独家庭心理援助的主要方式。

首先,援助者要注意首次接触,寻求被接纳。也许与失独者接触过程会给人有一茬没一茬的感觉,这要看他们的心情与需要,能保持接触就好。第一次接触要精心设计,可以随街道人员的上门慰问,可以在街道办事机构“偶遇”。第一次介绍自己时要突出能为他们做什么,可以暂时不提自己是心理服务人员。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那些处于回避期的,那些知识层次越高的,那些已经想好了自己该怎么做的,那些感到自己冒然被打扰的,那些性格上有敌对、怀疑倾向的失独者,都有可能拒绝陌生人的介入。

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校正不合理、非理性认知,这似乎更符合心理治疗范畴,给咨询师更大的施展空间。常见的认知问题有:孩子走了,千万别被人知道,免受人瞧不起;她长的就是克子、克夫命相,孩子死了,都是她惹的祸;本来这件事是可以避免的,这全是我的错;孩子没了,谁都欺负我,邻居冷落我、居委会干部歧视我、社会遗弃我;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以后的日子怎么办...等等。还要能够正确诊断抑郁、焦虑、偏执等症状,明确需作何种调整或治疗。

再次,要做长期伴随式服务的准备。可以在电话里问候,过年过节是打电话的良机,而且适用于老年人;在网上陪伴,告知有人在关心、重视他们的话题,但这适合于知识层次较高者;在聚会上陪伴,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场所,而我们则可退居一边;在遇到难题时陪伴,以此建立信任关系,这种陪伴,不止一年、两年,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三、自我疗伤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案例二:“星星点灯”,点亮了什么?

2001年9月,8岁的儿子阳阳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在睡梦中去世,母亲王子美悲痛欲绝,那年她正好40岁。老房子里处处是儿子的记忆,夫妻俩忍痛搬家到城市另一头。阳阳被安葬在上海福寿园。王子美无意中发现,墓园的网站上可以发表纪念文章。于是,她在网站上为儿子建立了一个“阳阳小屋”,每天上网、写文章,感到往事如溪水一样在心中流过,很平静。她还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在痛苦的人。两年后,她决定请墓园的工作人员帮忙,邀请同样遭遇的十对夫妻举行一次网友聚会。聚会的那天,网友们讲述着去世的孩子,边讲边哭,所有人也一起流泪。从中午一直进行到晚上11时,大家久久不愿散去。相聚几次之后,大家感到该为这个团体起个名字,最终商定叫作“星星港”。星星是孩子,天上每一颗星都是孩子明亮的眼镜;港是港湾,告别痛苦、寻找平静的地方。

“星星港”2003年7月正式成立,是国内第一家以提供精神支持为主的哀伤辅导机构,成为失独者自我疗伤的一个典范。

“抱团取暖”,是失独者自己的发明。我们应有效地利用失独者自我组成的一些团体,给予指导,倡导自救、互救。同时,抱团也是一种心灵相互抚慰,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