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第一章-土的组成

1第一章-土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_教案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微生物; 2.了解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形成过程中腐殖质积累越多,土壤越肥沃; 3.了解土壤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土壤与地球上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试验,知道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会使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状况产生大量差异。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保护耕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土壤的构成; 2.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3.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诗歌欣赏: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马声唧唧遍传种,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的希望。 (同时出示一幅扎根于土壤中的大树。) 引入土壤。 板书:第四章:土壤。 教师: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生长在土壤中。 思考:若无土壤,世界将会怎样? 学生讨论(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肯定)。 提问: 为什么植物能在土壤中茁壮成长?

土壤中有什么物质提供其生长呢? 板书:第一节:土壤的利用和组成。 土壤的组成: 探究:土壤中有什么? 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50×30cm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本。 学生思考:应该取那一层的土壤样本?用什么工具观察。 2.观察土壤样本(四位同学为一小组,进行观察)。 3.分析讨论。 土壤中有无微小生物。 用手搓摸土壤,感觉是否有颗粒? 用手捏一捏,是否有水分。 把少量土壤放入盛水的杯中,是否有气泡产生。 观察记录填入表中: 有无 微小生物 固体物质 液体物质 气体物质 根据上述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土壤的成分。 教师总结: 土壤是由不同形态的多种物质混合构成的,在搓摸过程中感觉到的颗粒物,就是矿物质,土壤中除了矿物质这种固体外,另有一种叫腐殖质的固体,即由植物死亡后转化而来的有机物,是土壤中特有的。气体物质主要是空气,液体物质为水,这是存在于固体颗粒物空隙间的成分。 板书: (一)固体颗粒:矿物质和腐殖质——占50%: 气体:空气——25%; 液体:水——25%。 学生活动:将各种成分按体积比例,画出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扇形图可看出矿物质所占比例最多,因此,土壤很多形状都与其密切相关。土壤中矿物质的多少与土壤颗粒物有关,影响土壤形状的好坏。 引入:土壤颗粒组成的比较。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解析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 土壤矿物质 §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生物 §2.4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2.5土壤空气及其热量状况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熟悉土壤的性质 3.掌握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4.掌握土壤环境及其功能 关键词 土壤矿物(soil mineral)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次生矿物 (secondary mineral)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 胡敏酸(humic acids) 富啡酸(fulvic acid) 有机-矿质复合体(organo-mineral complex) 土壤微生物 (soil microorganism)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粒级(particle fraction)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土壤颜色(soil color)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部分组成。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如图所示。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土壤矿物质 本章重点介绍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主要教学目标:

1、基本概念 2 、三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性质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矿物:是经各种地质作用,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化合物或化学元素,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自然界矿物有三千多种,造岩矿物只有几十种,且主要是硅酸盐类(即硅的含氧盐)矿物(占地壳重量的80%). 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 *次生层状硅酸盐: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蛭石、绿泥石; 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锰; 碳酸盐: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由于粘土矿物是由硅氧片和水铝片迭合而成的,因此,要了解粘土矿物的构造和性质,必须先说明硅氧片和水铝片的结构状况。 1.基本结构单位 *原生硅酸盐矿物最基本的结晶构造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1、粘土矿物硅酸盐层的基本单位: *(1)硅氧四面体:由硅四面体连接而成,每一个硅四面体由一个硅离子与四个氧离子组成。 砌成一个三角形锥形体,一共四个面,故称为硅氧四面体 (SiO4)4- 。

1-土的组成与三相指标

《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教学模块 “土力学部分” 过程考核1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计算” 班级: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 1. 某土样的干密度3d g/cm 54.1=ρ,含水率%3.19=w , 土粒比重71.2=s d 。计算该土 样的e 、n 、r S 。 解:由题意有: 76.011.54 171.21=-?=-?=d W s d e ρρ %2.43100%76.0176.01=?+=+= e e n %8.68100%76 .071.2193.0=??== e d s s r ω 2.某工程勘察中采取一饱和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环刀容积为21.7cm 3,环刀加湿土重73g ,烘干后测得环刀加干土重62.35g ,环刀质量32.5g ,土粒比重为2.70,试求该土样的天然容重、含水量、干密度、孔隙比、孔隙率。 解:由题意有: 3/ 78.17 .215.3237cm g V m =-==ρ %5.73100%29.85 10.65100%32.562.3562.35-73100%=?=?-=?=S W m m ω 3/ 83.17.215.322.356cm g V m S d =-== ρ 957.011.38170.21=-?=-?=d W s d e ρρ 8.9%4100%957 .01957.01=?+=+=e e n

3. 某一湿土重200g ,含水量w =15%,若要将其配制成含水量w =20%的土样,试计算需加多少水。 解:由题意有: 200=+w s m m (1) %15%100=?s w m m (2) 由(1)和(2)得g 173.9=s m ,g 26.1=w m 设增加水为w m ?时,能将其配制成含水量w=20%的土样,则有: %20%100m =??+s w w m m 即:%20%100173.9 m 26.1=??+w 得g 8.68=?w m 4. 某土样天然含水量为24%,比重为2.70, 天然重度为19kN/m 3,试求该土样的干密度、孔隙比、孔隙率、饱和度。 解:由题意有: 3/35.10.24 1 1.91cm g d =+=+=ωρ ρ ()()762.019.1170.224.0111=-??+=-?+= ρρωW S d e 43.2%100%762 .01762.01=?+=+=e e n %85.0100%276.007.224.0=??== e d s s r ω

土壤机械组成方法

实验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速测法 、目的要求 土壤矿物质颗粒是上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颗粒直径大小, 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土壤颗粒分析,测定各粒级所占的百分含量,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它是土壤学实验中的基本的分析项目之一。 土壤质地对土壤形成、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因素、植物生长及微 生物活动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比重计速测法,按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简制)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二、方法原理 比重计速测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土样(<1毫米),经过化学与物理处理,使其充分分散成单粒,然后置于一升容积的水中,让其自由沉降,其沉降速度符合司笃克斯定律(即球体(土粒)在介质(水)中沉降,其沉降速度与球体(土粒)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与介质(水)的粘滞系数成反比)。根据不同温度下土粒沉降时间,可以用甲种比值计测定悬液的比重。比重计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液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悬液中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的含量,再据卡庆斯基质地分类表查出质地名称。 司笃克斯定律: 其中:V 半径为r的土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 重力加速度土粒的半径 di 土粒的密度,平均为2.65克/厘米3 d2 介质(水)的密度 卩介质(水)的粘滞系数

三、试剂及仪器 1. 0.5mol ?L-1(N&C2Q)草酸钠溶液:称取33.5克草酸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2. 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克氢氧化钠(化学纯),加蒸馏水溶液后稀释至1升,摇匀。 3. 0.5 mol ?L-1(NaPO 6六偏磷酸钠溶液:称取51克六偏磷酸钠[(NaPO)6](化学纯),加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升,摇匀。 4. 天平(感量0.01克)、铝盒、有柄瓷钵、橡皮塞玻棒、大漏斗、定时钟、沉降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5. 甲种比重计(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为0—60,最小刻度单位1克/升。刻度代表比重计所处深度上的土壤悬液的平均比重。 四、操作步骤: 1. 称取通过1毫米孔径筛子的风干土50克,如为砂土则称取100克,精确至0.01克,放入有柄瓷钵中。 2. 根据土壤pH分别选用下列分散剂: 石灰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 ?L-1(NaPO)6六偏磷酸钠60毫升。 中性土壤(50克样品):加入0.5 mol ?L-1(2 NaC2O)草酸钠25毫升。 酸性土壤(50克样品):加0.5 mol ?L-1(NaOH氢氧化钠40毫升。 3. 加入分散剂后,用橡皮塞玻棒研磨15分钟,(粘土研磨25分钟),研磨好以后,将土浆通过大漏斗用蒸馏水全部洗入1000毫升的沉降筒中,用蒸馏水加至刻度,然后将沉降筒放在平稳处,用搅拌棒上下搅拌1分钟(每分钟上下各30次),搅拌停止后立即记时。 4. 根据悬浮液的温度,查表2 —1,小于0.01毫米土粒沉降所需的时间(如15C时为30分钟),在到达所需时间前30钞,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沉降筒,到达所需要时间时读出比重计的读数,取出比重计,用水洗净,放入空白液中读数。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生物。 3.了解土壤的腐殖质与土壤肥沃程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实践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2.通过对土壤利用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土壤的组成及各物质的比例 2.土壤的利用及土壤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将班级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每个小组自己准备1-2包土壤,烧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看幻灯片几副地球上丰富多样、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并用一幅扎根与壤中的大树做导图 师:将这些树苗种植在哪里比较合适? 学:土壤。 师:为什么种植在土壤里比较合适?土壤里有哪些物质?能为植物生长提供些什么?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活动:土壤中有什么? 让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土壤,观察它的颜色、气味和状态。给出下表,小组讨论完成。 分组交流结果。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呢?出示下表,学生讨论、操作,完成下表

在完成表格的基础上分组交流结果。 师: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动物死亡后的尸体在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下返回到哪里去了? 学:土壤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土壤的腐殖质形成过程,引出腐殖质的定义。 师:我们把粘附在固体颗粒物质表面,由动植物残体在土壤表层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解,转化为黑色的腐泥状物质称为腐殖质。 师:土壤中腐殖质的多少与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何关系? 学: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植物生长就越好。 师:在土壤中大小不一,粗细不均的固体颗粒状物质我们称它为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学:我们称它为矿物质,它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师:分析上述表格能否得出土壤的成分?小组讨论完成,请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二节土壤的固相组成(1)

第二节土壤的固相组成练习卷(1) 姓名 1、土壤是由、和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2、固相部分包括和。固相物质的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其中矿物质占固相物质的,有机质占固相物质的;液相是指。三相物质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3、土壤矿物质就是。 土壤中的矿物质按其来源可分为和。 4、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5、次生矿物是土壤中的的主要组成成分,次生矿物也叫 或。 6、粒级是指。 7、粒级分类:、、。 8、我国采用的土粒分级标准。以为土粒的上限,以为土粒的下限,以为界限把土粒分为物理性和物理性。 9、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主要有 以及等,其中四种元素含量最多。矿质土粒中不含元素。 10、土粒愈细,所含越多。 11、砂粒无、、和性。黏粒具有、、可塑性强,现象明显。 12、土壤质地指。常用来表示。 13、土壤质地分类是指。 14、我国多采用分类标准,根据 和的含量,将土壤质地分为。 15、灰化土类的中壤土,物理性黏粒占,物理性砂粒占。碱化及强碱化土类的重黏土,物理性黏粒占,物理性砂粒占。 16、土壤质地可以决定土壤、、、、、、和等各项性能。 17、不同质地土壤的合理利用,就是。 18、砂土可以种植、、、、、。黏土可以种植、、、。壤土非常适宜和。19、砂土有之称,因为早春,利于。黏土有之称,因为早春,不利于。壤土常被称为。 20、土壤质地的改良方法有,, ,。

第二节土壤的固相组成课前测评(2012.5.30)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 1、土壤中的固相物质的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 A、50% B、60% C、80% D、95% 2、卡庆斯基制以()为界限,把土粒分为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黏粒。 A、0.1mm B、0.5mm C、0.01mm D、0.001mm 3、土壤矿质土粒中不含()。 A、O B、Al C、N D、Fe 4、根据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百分率进行的土壤分类,叫做()。 A、土壤质地 B、粒级 C、土壤质地分类 D、土壤有机质 5、适宜砂质土种植的作物是()。 A、玉米 B、芝麻 C、小麦 D、果树 二、判断题。 1、土壤水分是土壤组成的三相物质中最活跃的部分。() 2、土壤中次生矿物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3、地壳中所含的元素中,氧、硅、铝、钙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4、砂土类称为“冷性土”。() 5、改良土壤质地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增施有机肥。() 第二节土壤的固相组成课前测评(2012.5.30)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 1、土壤中的固相物质的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 A、50% B、60% C、80% D、95% 2、卡庆斯基制以()为界限,把土粒分为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黏粒。 A、0.1mm B、0.5mm C、0.01mm D、0.001mm 3、土壤矿质土粒中不含()。 A、O B、Al C、N D、Fe 4、根据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百分率进行的土壤分类,叫做()。 A、土壤质地 B、粒级 C、土壤质地分类 D、土壤有机质 5、适宜砂质土种植的作物是()。 A、玉米 B、芝麻 C、小麦 D、果树 二、判断题。 1、土壤水分是土壤组成的三相物质中最活跃的部分。() 2、土壤中次生矿物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3、地壳中所含的元素中,氧、硅、铝、钙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4、砂土类称为“冷性土”。() 5、改良土壤质地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增施有机肥。()

土壤组成

第二节土壤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土壤组成物质总体来看,它是一个复杂而分散的多相物质系统。固相主要是矿物质、有机质,也包括一些活的微生物。按容积计,典型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5%以上,有机质约占5%左右。典型土壤液相、气相容积共占三相组成的50%。由于液相、气相经常处于彼此消长状态,即当液相占容积增大时,气相占容积就减少,气相容积增大时,液相所占体积就减少,两者之间的消长幅度在15—35%之间(图1-6)。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一)土壤矿物质的类型及性质 1.原生矿物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土壤原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随母质的类型、风化强度和成土过程的不同而异。土壤中的粉砂粒、砂粒几乎全是原生矿物(图1-7)。土壤的原生矿物,除构成土壤的大小颗粒外,还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它的类型和它的相对稳定度及其化学成分如表1-2。 土壤原生矿物种类主要有: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1)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土壤原生矿物中以硅酸盐、铝硅酸盐类占绝对优势,一般为晶质矿物。常见的有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等类。 (1)长石类长石类矿物占地壳重量的50—60%,占土壤重量的10—15%,是岩石中分布最广的一类矿物。从化学成分上看,长石是钾长石(KAlSi3O8)、钠长石(NaAlSi3O8)和钙长石(CaAl2Si2O8)的固溶体。K、Na含量多而Ca少的称碱性长石,Ca和Na多而K少的为斜长石。自然界纯钾长石很少,大多含有部分钠长石。长石风化可产生高岭石,二氧化硅和盐基物质(如钙、钾、钠等)。钾长石含氧化钾16.9%,是土壤中钾素的重要来源。 (2)云母类占岩浆岩矿物4%,常见的有白云母[KH2Al3(SiO4)3]和黑云母[KH2(MgFe)3 Al (SiO4)3]。此外,还有金云母[KMg3(AlSi2O10)(OH)2]、钠云母[NaAl2(AlSi3O10)(OH)2]、锂云母[KLi2Al(Si4O10)(OH)2]等。白云母和黑云母在理论上含K2O分别为118克每千克和

土的三相组成

问答题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和工程分类 1.何谓土粒粒组?何谓分界粒径? 答案:工程上常把大小相近的土粒合并为组,称为粒组。 2.什么是土的粒度成分(颗粒级配),工程中如何表示粒度成分? 答案:土的粒度成分(颗粒级配)是指土中各粒组的相对含量,通常用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干土质量)的百分数表示。 工程中一般用土的累积曲线(级配曲线)来表示粒度成分。 3. 累积曲线在工程中有什么用途? 答案:累积曲线图的用途很多,根据累积曲线图的形态,可以看出各粒组的分布规律,可以大致判断土的均匀程度与分选性。曲线平缓,说明土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土粒不均匀,分选差,级配良好;曲线较徒,则说明土颗粒大小相差不多,土粒较均匀,分选性较好,级配不良。 根据累积曲线图还可以确定土的有效粒径(d 10),平均粒径(d 50 ),限制粒径(d 60 与d 30 )和任一粒组的百分含量。 4. 常见的粘土矿物有那些?它们的性质如何? 答案:常见的粘土矿物有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或水云母)三种。 高岭石晶层之间连结牢固,水不能自由渗入,故其亲水性差,可塑性低,胀缩性弱;蒙脱石则反之,晶胞之间连结微弱,活动自由,亲水性强,胀缩性亦强; 伊利石的性质介于二者之间。 5.土是如何形成的?土的结构有哪些? 答案:土是由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的堆积物;有单粒、蜂窝状、絮状的三种结构。具有单粒结构的土,一般孔隙比大,透水性强,压缩性低,强度较高; 蜂窝状、絮状结构的土,压缩性大,强度低,透水性弱。 6.土的三相实测指标是什么?其余换算指标是什么? 答案:三相实测指标是土的密度、土粒密度和含水率。 换算指标包括土的干密度(干重度)、饱和密度(饱和重度)、有效重度、孔隙比、孔隙率和饱和度。 7.砂土的密实度如何判别?不同指标如何使用? 答案:砂土的密实程度可以采用孔隙比、相对密实度来判断。 砂土的密实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孔隙比,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土的级配情况。粒径级配不同的砂土即使具有相同的孔隙比,但由于颗粒大小不同,颗粒排列不同,所处的密实状态也会不同。 为了同时考虑孔隙比和级配的影响,工程中一般采用砂土相对密实度将砂土划分为密实、中密、和松散三种密实度。实际工程中还有利用标准惯入试验指标N63.5值的大小评判砂土的密实度。 8.土中的水对粘性土的状态有什么影响? 答案:粘性土含水多少而呈现出的不同的物理状态称为粘性土的稠度状态。土的稠度状态因含水率的不同,可表现为固态,塑态与流态三种状态。 含水率相对较少,粒间主要为强结合水连结时表现为固态。 含水率较固态为大,粒间主要为弱结合水连结,具可塑性,表现为塑态。 含水率继续增加、粒间主要为液态水占据,连结极微弱,表现为流态。 9.什么是塑性指数,其工程用途是什么?

23.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一、复习目标导航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3、从岩石到土壤 4、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5、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二、重难点精讲 1、土壤中的生命物质——土壤生物 实验1:观察土壤 (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50×30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本。 (2)观察: 有一些动物,还有一些植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具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提问:土壤除了这些生物外还有其他的物质吗? ①土壤中有空气吗?有水吗? ②土壤中有有机物吗?有无机盐吗?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实验2:土壤中是否有空气?

实验过程: 取相同形状、体积的土壤和铁块,分别放置于两只完全相同的大烧杯中,分别标记为A、B;向A、B中注水,直到水面恰好将土壤块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 实验结果:A烧杯中注入的水比B烧杯中注水量多。 实验结论:土壤中不全部是土壤,还有空气。 实验3:土壤中是否有水?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结果:试管壁有水珠生成,试管口有雾状水蒸汽。 实验结论:土壤中有水的存在。 实验4: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

实验原理:有机物可以燃烧。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将一定质量的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待土壤冷却时,再用天平称量。 实验结果:土壤能燃烧,冷却后称量,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实验结论:土壤中存在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实验5: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 实验原理:部分的无机盐可以溶于水。 实验过程: 将燃烧后的土壤放到烧杯中,加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下来;提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后蒸发。 实验结果:发现浸出液中蒸发后有无机盐。 实验结论:土壤中也有无机盐。主要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物质。

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成。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孔隙约占50%。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 一般来说,土壤是地球的最上层,我们在其上挖、犁,植物在其上能生长。土壤覆盖了陆地的大部分。一个地区土壤的类型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当地的气候和降雨、地形、水在本地区的运动、矿产成分和形成土壤的岩石碎片、栖息在土壤里的动物、生长在这里的植物、附近的人类活动等等。这些变化的因素使得每一种土壤具有特殊的混合成分。大部分土壤是如下物质的混合物: (1)无机物——已经风化成沙、淤泥、黏土的小颗粒的岩石 (2)有机物——分解的植物和动物遗体和肥料,统称为腐殖质,来自于拉丁语的“earth”(土地) (3)水

(4)空气 典型的菜园土可能包含45%的无机物,5%的有机物,25%的水分和25%的空气。如图所示。 土壤通常是分层的,最上面的一层是表层上,是能找到腐殖质、植物的根和活的动物(如微生物和蚯蚓)的地方。腐殖质越多,表层土越肥沃。在一些地方,例如一些森林的地面,有许多的腐殖质以至于形成一个在其他所有东西之上的一个隔离层。在表层土之下是下层土,它可能包含的黏土比率更大,含有的有机质更少。在下层土之下是风化岩石,再往下就是坚硬的岩床。 伴随着黏土和沙,许多土壤包含一定量的淤泥质。淤泥质比沙子更细,比黏土更粗糙,它经常被风和水带到离它的发源地很远的地方。淤泥质是农作物生产所需要的,是好土壤的重要的组成。如果没有淤泥质,沙和黏土土壤会变得坚硬而结实。

土力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

第1章土的组成 第1章土的组成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土的颗粒级配?什么是土的颗粒级配曲线? 2.土中水按性质可以分为哪几类? 3.土是怎样生成的?有何工程特点? 4.什么是土的结构?其基本类型是什么?简述每种结构土体的特点。 5.什么是土的构造?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6.试述强、弱结合水对土性的影响。 7.试述毛细水的性质和对工程的影响。在那些土中毛细现象最显著? 8.土颗粒的矿物质按其成分分为哪两类? 9.简述土中粒度成分与矿物成分的关系。 10.粘土的活动性为什么有很大差异? 11.粘土颗粒为什么会带电? 二、填空题 1.根据土的颗粒级配曲线,当颗粒级配曲线较时表示土的级配良好。 2.工程中常把的土称为级配良好的土,把的土称为级配均匀的土,其中评价指标叫。 3.不同风化作用产生不同的土,风化作用有、、。 4. 粘土矿物基本上是由两种原子层(称为晶片)构成的,一种是,它的基本单元是Si—0四面体,另一种是,它的基本单元是A1—OH八面体。 5. 不均匀系数Cu、曲率系数Cc 的表达式为Cu=、Cc=。 6.砂类土样级配曲线能同时满足及的土才能称为级配良好的土。 7. 土是的产物,是各种矿物颗粒的集合体。土与其它连续固体介质相区别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它的和。 8.土力学是利用一般原理和技术来研究土的物理性质以及在所受外力发生变化时的应力、变形、强度、稳定性和渗透性及其规律一门科学。 9.最常用的颗粒分析方法有法和法。 10. 著名土力学家的《土力学》专著问世,标志着现代土力学的开始。 三、选择题 1.在毛细带范围内,土颗粒会受到一个附加应力。这种附加应力性质主要表现为( ) (A)浮力; (B)张力; (C)压力。 2.对粘性土性质影响最大的是土中的( )。 (A)强结合水; (B)弱结合水; (C)自由水; (D)毛细水。 3.土中所含“不能传递静水压力,但水膜可缓慢转移从而使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的水,称为( )。 (A)结合水; (B)自由水; (C)强结合水; (D)弱结合水。 4.下列粘土矿物中,亲水性最强的是( )。(2005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职业资格考试题,三峡大学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A)高岭石; (B)伊里石; (C)蒙脱石; (D)方解石。 5.毛细水的上升,主要是水受到下述何种力的作用?( ) (A)粘土颗粒电场引力作用; (B)孔隙水压力差的作用

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土的形成 一、土和土体的概念 1.土(soil) 地球表面30-80km厚的范围是地壳。地壳中原来整体坚硬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形成固体矿物、水和气体的集合体称为土。 土是由固体相、液相、气体三相物质组成;或土是由固体相、液体相、气体相和有机质(腐殖质)相四相物质组成。 不同的风化作用,形成不同性质的土。风化作用有下列三种: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土体”(soil mass) 土体不是一般土层的组合体,而是与工程建筑的稳定、变形有关的土层的组合体。 土体是由厚薄不等,性质各异的若干土层,以特定的上、下次序组合在一起的。 二、土和土体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表面广泛分布着的土体是完整坚硬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等外力作用而瓦解的碎块或矿物颗粒,再经水流、风力或重力作用、冰川作用搬运在适当的条件下沉积成各种类型的土体。 再搬运过程中,由于形成土的母岩成分的差异、颗粒大小、形态,矿物成分又进一步发生变化,并在搬运及沉积过程中由于分选作用形成在成分、结构、构造和性质上有规律的变化。 土体沉积后: a.将经过生物化学及物理化学变化,即成壤作用,形成土壤(1)靠近地表的土体 b. 未形成土壤的土,继续受到风化、剥蚀、侵蚀而再破碎、 再搬运、再沉积等地质作用。 (2)时代较老的土,在上覆沉积物的自重压力及地下水的作用下,经受成岩作用,逐渐固结成岩,强度增高,成为“母岩”。

总之,土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就是土的性质和变化过程,由于不同的作用处于不同的作用阶段,土体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土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成因类型 (一)土的基本特征 从工程地质观点分析,土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1.土是自然历史的产物 土是由许多矿物自然结合而成的。它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经过各种复杂的自然因素作用后形成各类土的形成时间、地点、环境以及方式不同,各种矿物在质量、数量和空间排列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其工程地质性质也就有所不同。 2.土是相系组合体 土是由三相(固、液、气)或四相(固、液、气、有机质)所组成的体系。相系组成之间的变化,将导致土的性质的改变。土的相系之间的质和量的变化是鉴别其工程地质性质的一个重要依据。它们存在着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 3.土是分散体系 由二相或更多的相所构成的体系,其一相或一些相分散在另一相中,谓之分散体系。根据固相土粒的大小程度(分散程度),土可分为①粗分散体系(大于2μ),②细分散体系,(2~0.1μ),③胶体体系(0.1~0.01μ),④分子体系(小于0.01μ)。分散体系的性质随着分散程度的变化而改变。 粗分散与细分散和胶体体系的差别很大。细分散体系与胶体具有许多共性,可将它们合在一起看成是土的细分散部分。土的细分散部分具有特殊的矿物成分,具有很高的分散性和比表面积,因而具有较大的表面能。 任何土类均储备有一定的能量,在砂土和粘土类土中其总能量系由内部储量与表面能量之和构成,即: E 总=E 内 +E 表 4.土是多矿物组合体 在一般情况下,土将含有5~10种或更多的矿物,其中除原生矿物外,次生粘土矿物是主要成分。粘土矿物的粒径很小(小于0.002mm),遇水呈现出胶体化学特性。 (二)土体的主要成因类型 按形成土体的地质营力和沉积条件(沉积环境),可将土体划分为若干成因类型:如残积、坡积、洪积…… 现就介绍几种主要的成因类型、土体的性质成分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1.残积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残积土体是由基岩风化而成,未经搬运留于原地的土体。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剧风化带。 残积土一般形成剥蚀平原 影响残积土工程地质特征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和母岩的岩性: 1)气候因素 从而使得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残积土具有特定的粒 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 ①干旱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只能使岩石破碎成粗碎屑物和砂砾,缺乏粘土矿物,具有砾石类土和工程地质特征。 ②半干旱地区:在物理风化的基础上发生化学变化,使原生的硅酸盐矿物变成粘土矿

第一章土的物理成分和组成

第一章土的物理成分和组成讨论问题 (整理:66B-冒险 90A-奋进)2015.2.5 本次讨论6日晚进行,共有95A-鄂-小草80B-甘-朱小明74A-杭-猫儿 90B-鲁-九零 68B-鲁-铁蛋-721 沪-赵老白 六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问题。在次表示感谢,下面将问题整理解答如下,并附上14年小鱼群的物性讨论解答。 问题一: 2010年下午案例题第27题: 某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试样含水量w=15.6%,土粒比重G s=2.70,质量密度ρ=1.60g/cm3,液限w L=30.0%,塑限w p=17.9%,桩基设计时需要根据饱和状态下的液性指数查取设计参数,该试样饱和度达85%时的液性指数最接近下列哪一选项? (A)0.85 (B)0.92 (C)0.99 (D)1.06 根据w、G s、ρ,求出孔隙比e 再根据e、G s、饱和度85%,求出含水量,继而求出液性指数。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孔隙比e保持不变?(95A-鄂-小草) 解答: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浸水后不发生湿陷,浸水后饱和度增加可认为

是水填充空隙,而不引起空隙比的变化。 问题二: 土力学(李广信,第二版)习题1-3: 1-3 用来修建土堤的的土料料场,土的天然密度ρ=1.92g/cm3,含水量w=20%,比重Gs=2.70. 现在要修建一压实干密度ρd=1.7 g/cm3,体积80000m3的土堤,如果备料的裕量按20%考虑,求修建土堤需在料场开挖天然土的体积。 问题:备料裕量是指:(1)土堤填料的20%,即8*1.2=9.6万m3,需要准备的天然土体积要满足9.6万m3填料的要求;(2)还是料场的天然土的量要多准备20%?(80B-甘-朱小明) 解答: 此处的20%是在满足压实需求的8万方量所需要备的天然土料的基础上加的20%,(即算出所需天然料场的土方量再乘以1.2) :

土壤的成分

《土壤的成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生活中熟悉的土壤,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组成以及来源。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以及大量的生物构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的认知土壤的基本组成,最后过渡到土壤的形成。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形成有关土壤的认知结构。知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在实验设计、操作的技能方面要求比较高。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接下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土壤和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与设计思想 学生熟悉土壤,但对土壤中的物质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和无机盐。因此说学生缺乏对土壤的知识的深刻认识,在课堂教学前组织学生对土壤进行直观的观察认识,再经过进一步的探讨,有利于学生知道土壤的组成。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实验,对于学生有些困难。在教学中先全面开放式的自主设计验证土壤中有水和空气方案,再将学生不太熟悉的两类物质---无机盐和有机物,采用半开放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不仅要注重实验的效果,更要从实验的设计、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能预测土壤中有各种类型物质; ⑵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 ⑶知道土壤中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⑵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⑶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⑵愿意亲近土壤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土壤主要组成 (2)难点:学习用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多种方法

土壤的组成

第20课土壤的组成 一、教材分析 土壤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之一,它和生物、水、空气等一起构成学生应该了解的周围自然世界最基本的领域。本单元在内容上,以土壤本身的特点和土壤重要性作为探究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开展定性观察、实验和动手制作探究活动,学习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关于土壤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先用观察的方法了解土壤分布和土壤颜色,再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组成。其中第18课< 哪里有土壤 >以“哪里有土壤’为切入问题,驱动学生研究土壤的分布,知道土壤广泛覆盖地表。第19课< 网络课堂:家乡土壤的颜色 > 以网络课堂的形式,鼓励学生采集和了解当地土壤,并与祖国其他地区的伙伴进行跨地域的交流,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第20课〈土壤的组成 >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的组成,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在科学知识方面,主要包括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知道地球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了解不同质地的土壤,说出沙土、黏土和壤土等不同土质的特征。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着眼于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收集、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比较分类、查阅资料和研讨交流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样本、观察、记录、实验、分类、归纳等探究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学生在探究身边的土壤等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保持与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了解土壤与生态及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并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因为一二年级没有什么自然课,科学课,所以学生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土壤一课,学生在前两个课时,18课〈哪里有土壤〉和19课《网络课堂:家乡土壤的颜色〉,对土壤在哪里采集,并如何记录采集土壤标本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土壤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特别通过19课,学生已了解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颜色的土壤。也学会了记录采集的土壤标本的基本常识和注意事项。而且通过网络课堂,学生发现到我国土地之多变。更能激发学生对土壤的探究兴趣。为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做了一定的铺垫。

土壤基本组成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教案设计 赵旭东一、说教材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版本的第三章第一节第一个问题内容。土壤的基本组成是第三章土壤肥料部分的开始部分,是以后学习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精力不容易集中,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主要是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所学内容上,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理解土壤的概念 2.学生通过观察土壤组成示意图掌握土壤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 1.介绍土壤的概念 2.示土壤组成结构图,学生熟悉掌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介绍土壤的组成,学生们认识到土壤形成的漫长,从而树 立珍惜保护土地的信念决心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土壤组成物质 重点的依据:土壤组成物质是基础,列为重点 教学难点:土壤肥力 难点的依据:土壤肥力不好理解。 五、说教法

采用土壤组成挂图等直观教具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避免了知识枯燥乏味的不足,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土壤的组成,学生们认识到土壤形成的漫长,从而树立珍惜保护土地的信念和决心。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2、直观演示法: 采用土壤组成挂图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演示,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问题主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探讨没有土壤会怎样等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过度,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观察法,学会全面地观察土壤组成挂图,培养观察能力。 2.归纳法,学会根据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3.阅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4.讨论法,通过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学生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面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土壤孔隙约占50%,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内,三相之间亦经常变动而相互消长。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左右。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岩石(母岩)和母质,它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很大。土壤中的矿物质由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或土粒)组成的。 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土壤质地。 (二)土壤有机质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

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腐殖质不是单一分子的有机质,而是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一系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可以呈腐殖酸或腐殖酸盐类存在,亦可以铁、铝的凝胶状态存在,也可与粘粒紧密结合,以有机-无机复合体等形态存在。这些存在形态对土壤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对土壤肥力有重大作用。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木栓质、角质、有机磷及灰分等。 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 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小学自然课教案:《土壤的组成》教学教材

小学自然课教案:《土壤的组成》 一、猜测土壤的组成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土壤发现,土壤有哪些不同? 生:颜色不同。有黄色的、棕色的、还有土黄色的。 生:采集地点不同。有的是花园里的、有的是从山上采集的、还有的是菜园里的土。 生: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软硬也不同。 生:气味也不同。有的臭、有的像草药味。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虽然有怎么多的不同,但你们发现没有,不论在哪里只要有土壤都会长有什么? 生:都会长植物。 师:能长植物的土就叫土壤。哪么植物为什么要长在土壤里呢?你认为可能与土壤里的什么东西有关? 生:我认为土壤里有水分。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生:我认为有空气。植物也不能缺少空气。 生:还有蚂蚁、蚯蚓。 生:还有植物的根、叶。 生:还有植物的枝条。 生:还有小石头。 师:同学们猜想了土壤里有怎么多的东西,土壤到底有哪些东西组成?它与植物又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设计实验验证 师:刚才这些都是我们的想法和猜测。怎样才能进一步地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一种方法。下面我们先来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是否有空气。 生:把土壤倒入水中。 师: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有气泡产生。 师: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观察。 生:一个同学,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师:实验时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还要注意慢慢的倒。 (学生分组实验)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有许多气泡产生。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还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杂物。

师:是什么杂物? 生:是植物的叶、枝。 生:还有根。 师:这些都叫植物残体。它们和动物的尸体一起在土壤中会腐烂,所以又叫腐殖质。土壤中有什么呢?请同学们用筷子把烧杯里的土充分搅拌。每个同学都要动手操作,但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不要太快,不然水会溅出来。 师:为了防止水溅出来,操作时要按同一方向进行搅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搅拌后怎么样了? 生:有许多泡沫。 生:成了泥浆。 师:这种现象叫浑浊。烧杯里的土过一会儿会怎样,我们过一会儿再观察。现在看一看还有什么成分要证明的? 生:水分。 师:你想怎样证明呢? 生:用手摸。 生:也能看出来,是湿湿的。 师:请每一小组打开桌子上的塑料袋,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新鲜土壤有什么感觉。 (学生都用手去摸土壤) 师:有什么感觉? 生:凉凉的。 生:软软的。 生:湿湿的。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师: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由于烧杯中的土壤没有全部沉下去,现象不明显,所以增加了这个环节) 生:可以加热。 师:加热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生:有白烟。 生:是白雾。 (师演示:在一块石棉网上放一些新鲜土壤,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有白雾向上升。 师:为什么是白雾而不是白烟? 生:我们在第一节课时就用冰块做过实验。 师:真棒!还能记得当时的情境。这是因为土壤里的水加热会变成了水蒸气,而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空气又凝结成液体小水滴,就像前两天早晨的雾一样。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也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师:现在我们可以来观察烧杯里的土壤怎么样了。 生:都沉下去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