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联邦国家科学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169.21 KB
- 文档页数:3
俄罗斯主要城市概况莫斯科一、城市概况(俄语:Москва[mɐsˈkva],俄语拉丁字母拼写:Moskva)是俄罗斯联邦和莫斯科州的首都,并且自成为首都起就一直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城区人口逾1,1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1/10。
面积2,510平方公里,与莫斯科州和卡卢加州接壤。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时代开始,到沙皇俄国至苏联及俄罗斯联邦政权都一直担任著国家首都的角色。
它是历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宫所在地,并一直作为上述政权的总部,为俄罗斯数个被列入世界遗产之一的建筑群。
二、历史概况莫斯科得名于如今穿越整个城市的莫斯科河,而莫斯科河的名字来源有三种解释,分别是低湿地(斯拉夫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密林(卡巴尔达语)。
莫斯科的建立被认为是在1147年,当时,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在争夺基辅王位的一次战争后战斗获胜后,他邀请了自己的盟友切尔尼戈夫公爵斯维亚托斯拉夫·奥利戈维奇去到了弗拉基米尔公国边境上的一个名叫莫斯科地点庆祝自己的胜利,这也是史书上第一次提及莫斯科这个地方,而后,俄罗斯人便把这一年作为莫斯科的诞生的日子,不过当时的莫斯科还是一个小村庄。
1156年,尤里·多尔戈鲁大公在莫斯科巩固了防御措施,由此莫斯科便有了一个防御性的要塞的地位。
1263年,莫斯科大公国建立,1276年,首任莫斯科大公达尼埃尔立莫斯科为首府,1238年-1480年期间,莫斯科被金帐汗国统治;15世纪俄国人以莫斯科为中心,集合周围力量进行反对金帐汗国统治的斗争,并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时在1478年最终统一了俄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俄罗斯沙皇国,而莫斯科则成为俄国的首都;1572年莫斯科被克里米亚鞑靼人袭击和和焚毁。
1700年后,彼得一世迁都到圣彼得堡。
1917年11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
俄罗斯有哪些城市1、莫斯科首都,位于东欧平原,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综合性城市,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是仅次于英国伦敦的欧洲第二大城市,已有800年的历史。
2、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第二大城市,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
3、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
位于亚欧大陆东面,阿穆尔半岛最南端,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
4、叶卡捷琳堡全国经济第三大、人口第五大城市,是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区中心城市、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首府,也是乌拉尔和俄罗斯联邦重要工业、交通、贸易、科学、文化中心。
5、下诺夫哥罗德人口第四大城市,伏尔加沿岸联邦区首府。
位于伏尔加河与其支流奥卡河的汇流处,西距莫斯科400千米,是俄罗斯城市机械工业中心、文化中心。
6、新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联邦区的中心城市,位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鄂毕河的交汇处。
俄罗斯人口第三多的城市,仅次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也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城市。
该城境内工厂非常多,并拥有一些俄罗斯最好的大学、博物馆和剧场。
7、罗斯托夫南方联邦区首府,位于顿河的入海口,罗斯托夫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8、乌兰乌德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城市,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首都,东西伯利亚第三大城市,城市风貌富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乌兰乌德市临近西伯利亚铁路与往蒙古乌兰巴托以至中国北京铁路的交界。
9、摩尔曼斯克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首府,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市,位于科拉半岛东北,临巴伦支海的科拉湾。
世界上最北的城市及北冰洋沿岸终年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10、索契位于俄罗斯联邦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与格鲁吉亚接界处、黑海沿岸,是俄罗斯最狭长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城市之一,黑海边俄罗斯最大的城市之一,全球著名的黑海海滨度假城市。
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科技潜力调查及中国新疆与之合作对策建议2019年6月底,在“西伯利亚协议”跨地区协会会议框架内,图瓦共和国政府在克孜勒市举办中蒙俄三方圆桌会议,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赵冲久率代表团出席此次会议,会议期间新疆和图瓦签署了经贸、科技和文化领域合作协议。
笔者对2019~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上海合作组织科技伙伴计划项目统计分析,迄今未有自治区科研机构、院所和企业申报与图瓦共和国之间的科研项目。
图瓦共和国位于中国新疆的东北部,虽然未与新疆直接接壤,但其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类型、地质资源、人文地理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科技领域合作具有互补性和潜在点,图瓦共和国对中国特别是对新疆有较强的合作意愿。
图瓦共和国简介概况:图瓦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属西伯利亚联邦区管辖,首府为克孜勒市,俄语和图瓦语同为官方语言。
其位于中西伯利亚南部,萨彦岭以南,唐努乌拉山以北,叶尼塞河上游,历史上属于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全境面积17万平方千米,仅1/5是平地,其他全是山地,大、小叶尼塞河和大叶尼塞河在此交汇,水力资源丰富。
西部是阿尔泰共和国,西北部是哈卡斯共和国,北部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东北部是和伊尔库茨克州和布里亚特共和国,南部和东部与蒙古国接壤。
人口32万,主体民族为图瓦人,占82%,其次是俄罗斯人占16%,还有哈卡斯、吉尔吉斯、布里亚特等多个民族在此聚居。
当地居民主要信奉佛教、萨满教。
气候:图瓦共和国属显著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11月至4月)无风,少雪,日照天数多,极寒(低至-50℃),1月平均气温为-28℃到-34.9℃(盆地),山坡,尤其南部山坡有逆温现象。
盆地降雪厚度为10~15厘米,山区降雪为50-80厘米。
夏季温暖,干燥,盆地炎热,山区温暖,7月平均气温16~18℃(最高达39℃)。
年均降雨山区为600毫米,盆地为138毫米,夏季降雨最多。
植物生长期为150~160天。
俄罗斯概况一、地理概况1. 位置和领土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或俄联邦,由83个联邦主体组成。
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与多个国家接壤。
俄罗斯有漫长的疆界线,边界的东、北部是海疆,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濒大西洋的波罗的海、黑海;西、南部主要是陆界,边界2万多公里,约占其疆界的1/3,共与14个国家接壤。
俄罗斯领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最辽阔的国家。
俄罗斯现在的国土面积约占原苏联总面积的76.3%。
2. 地形地形的基本特点: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形平坦,地势南高北低,西低东高;西部多为辽阔的平原,以乌拉尔山为界,大约分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两部分。
东部多高原和山地,主要有中西伯利亚高原、南西伯利亚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和远东山地。
3. 气候俄罗斯处于多种气候带,由北往南从北寒带到亚热带,从西北端的海洋气候到西伯利亚的剧烈大陆性气候再到远东的季风气候。
但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以大陆性气候为主。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春秋季节甚短。
温差普遍较大,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从北向南逐渐升高,里海沿岸低地可达27度。
冬季几乎全境降雪。
4. 河流湖泊俄罗斯河流湖泊众多,境内有300余万条大小河流,280余万个湖泊。
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全长3690公里,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俄罗斯的“母亲河”。
贝加尔湖为世界淡水容量最大和最深的湖泊,最深处为1620米。
5. 自然资源俄罗斯地大物博,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自给程度高。
俄罗斯森林覆盖面积为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1%,木材蓄积量为807亿立方米,有大量珍贵的木材和动物资源;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170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强,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为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至13%;煤蕴藏量为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铁、铝、铀、黄金等的蕴藏量也均居世界前茅。
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
【俄罗斯研究】Л. 斯米尔诺娃钟建平:走向多层次外交的中国和俄罗斯——科学、教育与创新合作学人简介作者系拉丽萨·斯米尔诺娃(ЛарисаСмирнова)中文名“苏梦夏”,政治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中央经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译者系历史学博士,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资深翻译内容提要学术交流是中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以及巩固两国关系。
顺应时代的发展,中俄调整合作领域,重视传统经贸联系的同时强调教育、科学和创新合作的重要作用。
推动以学习语言和文化为主的大学生交流向联合开展科研与实验设计工作转变是中俄学术交流的战略发展方向实现大学生交流专业多样化、扩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交流以及创办联合大学和科研中心是实现中俄学术交流升级的必由之路。
1探索合作空间创新和新思维再次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
《俄罗斯联邦2020 年前创新发展战略》指出,“俄罗斯提出雄心勃勃但可以实现的长期发展目标,旨在保障居民的高水平福利,强化俄罗斯作为全球政治议程主导国家之一的地缘政治作用。
实现这些目标唯一可能的手段是过渡到面向社会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创新也成为博鳌亚洲论坛2016 年年会的主题。
2016 达沃斯论坛宣布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
同时,人类社会日益关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进步。
中国和俄罗斯与时俱进,调整合作领域,不仅重视传统的经贸合作,而且强调科学、教育、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学术交流。
特别是两国正在就开办两所联合大学和若干联合研究中心进行磋商,增加为大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资助的项目数量项目质量也在提升。
中俄外交机构在这一领域的活动趋于活跃2016 年5 月30—31 日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办的中俄关系研讨会也把这一专题列入会议日程,说明两国科教合作具有优先性。
将两国学术合作列入建立多层次外交议事日程符合中俄的政治和经济战略目标。
历史经验表明,提高各国学者的流动性是解决增进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问题、奠定国家间关系牢固基础的最佳手段。
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管理的新模式新特点研究(综述稿)胡智慧李宏汪凌勇任真黄群王建芳世界各国有一类研究机构冠以国家、联邦、独立行政法人等词汇,这些机构是由国家建立和提供资助,并具有基本相同的职能定位。
为了借鉴近期国外研究机构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管理的新模式新特点,我们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研究机构的宏观治理和管理方式等进行了调研与分析。
一、背景当今世界,创新能力正成为每个国家的竞争力核心。
为此,世界各主要科技国家都在积极地思考和布局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战略、政策,并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把建设一流科研机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
国立科研机构既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更是完成国家战略需求、公益项目不可替代的研究主体。
因此,开展国际上科研组织活动模式的新特点、新模式的研究,以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机构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新的有效模式为发现和研究对象,将有助于我院了解和把握国际科技创新活动的新模式和新特点,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适应科技创新环境的发展变化,指导我院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发展。
二、科研机构的组织模式变革以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为主要功能的国立科研机构,在各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中,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世界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芬兰、韩国等积极推进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机构的组织模式变革,以适应科技自身和国家或地区科技战略的发展。
分析这些科研机构组织模式的变革,对于推动我国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NIH及NSF的组织模式变革美国是多元化的科技体制,没有统管科学技术的部门,涉及科技研发的联邦机构众多,预算分散,包括NSF、NIH、能源部、国防部、国家航空航天局、农业部等等,其中NIH和NSF近期推出了一系列调整组织建制、革新资助模式和改进人才管理战略等方面的战略举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其特点2007-01-13 12:11:56| 分类:国防工业|举报|字号订阅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俄罗斯加大了对国防工业的调整力度,在管理体制、企业整合、装备采购、武器发展、军品出口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计划及改革措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之路。
一、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国防工业产业结构体系。
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以上的军工企业,80%的科研能力,85%的军工生产设备和90%的科技潜力,国防工业体系庞大,国防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科研、生产能力强大,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所有武器及武器零部件的国家。
现有国防工业企业约1630家(不含原子能部所属企业),军事科研机构650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其中科技人员60多万人。
从武器装备的部门结构上看,除了生产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等特种生产部门外,俄罗斯国防工业产业结构体系可分为9大门类:第一类是生产各种作战车辆的企业;第二类是生产炮兵武器的企业;第三类是生产步兵武器的企业;第四类是生产火箭和导弹武器系统的企业;第五类是生产C3I系统的企业;第六类是生产弹药和弹头的企业;第七类是生产各种空战兵器,包括各型军用飞机和直升飞机的企业;第八类是生产海战武器(包括航空母舰)的企业;第九类是生产航空器材的企业。
——企业组织体系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俄罗斯国防工业生产体系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一个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型经济体系。
有三大类别:第一类,是以军品为主的国有制企业。
这类企业由国家重点保护,是各个军工行业中的骨干企业。
这类企业有700家左右,占总数的43%,其中273家禁止股份制化。
第二类,是军民品并重的国家参与的股份公司。
此类公司在生产军品的同时,积极扩大民品生产,大多数公司的民品生产比例超过公司产值的一半以上。
国家拨款只占20%—25%,其余的经费主要靠军品出口、生产民品及与国外合作研制新产品获得。
俄罗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政局不稳,经济困难,政府无暇顾及教育变革。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曾一度放弃了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权。
1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制定的新教育政策使国家重返教育管理领域。
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教育现代化改革重新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
俄罗斯政府认识到,实现教育系统管理体制本身的现代化是俄罗斯教育系统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
为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理顺各教育政策主体之间的关系,俄罗斯行政当局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俄罗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基本原则苏联时期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突出特点是中央集权,即国家对教育实行垂直的统一领导。
这种管理体制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有它的优点,但随着社会制度的改革,其弊端更加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限制了地方和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教育政策容易脱离地区、学校及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管理上也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
当今的俄罗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变革,中心议题就是解决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即理顺联邦中央与地方、学校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教育权限,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
随着教育法规和政策的实施,俄罗斯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民主化原则逐步渗透到俄罗斯教育管理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为:(一)分权管理原则俄罗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首要措施是明确规定各教育政策主体的权力范围、功能定位及应承担的责任。
1992年《教育法》颁布之后,俄罗斯确立了联邦、地区和地方(市)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将过去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改为分级管理,并明确详实地划分了俄罗斯联邦、各联邦主体、地方自治机构、教育机构在教育领域的权限和职责范围。
《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教育管理的民主性质。
2000年俄罗斯政府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国民教育要义》规定应“扩大社会对教育管理的参与”,国家应为“教育职业团体参与制定联邦级和地区级的教育政策”提供保障。
22002年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了《2010年前俄罗斯实现教育现代化构想》(以下简称《构想》)。
一、教育行政制度1、?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依据1992年正式公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国家教育治理机关要紧职权包括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对教育机构进行资格鉴定,确定教学人员任职资格要求,建立教育系统体制,为自己创办的教育机构拨款,制定教育开展,监督国家有关教育、标准、纪律的执行情况等。
由此可见,俄罗斯中心政府差不多改变了过往对教育机构的中心集权治理,实行分权治理。
总的方针是在维持文化、教育的联邦完整统一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地点教育行政和教育机构的自主权,以保障教育的自由和多样化,保卫民族文化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联邦政府和国家教育行政中对本国教育政策、制度、财政预算、标准等方面进行宏瞧调控,地点那么依据联邦政府的有关因地制宜地建立相应的教育政策、制度、标准等,并负责具体实施。
2、1996年,俄罗斯为了更好地解决整个教育面临的咨询题,将原来的联邦教育部和科学、高等学校、技术政策部合并,统称为一般和职业教育部,任命副总理级官员为该部部长。
原教育部主管全国公立学前教育、中小学、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校外教育、教师进修、治理直属学校和俄国教育科学院。
原科学、高等学校、技术政策部下设高等学校委员会,治理全国公立综合大学、专业大学(学院)和中等专业学校。
地点教育行政包括联邦成员共和国国家教育治理机关、边疆区、州、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自治州、自治州教育治理机关,区、市、学区教育治理机关。
这些地点教育治理机关的职权范围,均由相应的国家政权和最高治理机构依法决定。
二、学校教育制度〔一〕学前教育〔二〕初等教育〔三〕中等教育〔四〕职业教育〔五〕高等教育俄罗斯学校教育制度分为一般教育〔含学前教育、一般初等教育、一般根底教育和一般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含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后职业教育〕以及相应的各类教育机构。
〔据?俄联邦教育法?,一般高等教育包括在“高等职业教育〞之中,研究生教育、接着教育被列为“高校后职业教育〞。
俄罗斯联邦国家科学中心
康斯坦丁诺夫核物理研究所
所长
数学物理科学博士
弗·阿·纳扎列恩科
1954年,在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列宁格勒市郊的一个古老的小
城嘎特钦纳,开始修建苏联科学院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分部以集中开
展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1959年底,WWR-M型研究用反应堆开
始运行,而在1970年,建成了当量为1千兆电子伏的质子同步回旋
加速器,它们到现在依然是研究院的主要试验设备。此前,生物方面
的研究已经形成。
1971年,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分部改组为独立的研究所,并以
曾为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康斯坦丁诺夫院士的名字
命名。1992年起,研究所被命名为圣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1994年
被授予俄罗斯联邦科学中心资格。
研究所现有600多名科研人员和近1000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
博士62位,副博士275位。该所完成的许多工作被授予列宁奖金和
国家奖金,苏联部长会议奖金,科学院康斯坦丁诺夫奖金。5位研究
所成员当选为科学院通讯院士。
组织结构
协调委员会 董事会
学术委员会 行政委员会 中子研究分部; 高能物理分部; 理论物理分部; 分子及放射生物物理分部下属科技部门; 下属生产部门; 下属辅助单位; 夏季休养基地,宾馆和体育设施专题学术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编辑出版; 委员会研究生部; 大学贮备干部 科研分部、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
·基本粒子物理及基础性相互作用;
·原子核及核反应物理;
·中子物理;
·凝聚介质物理;
·理论物理;
·核反应堆及加速器物理与技术;
·分子及放射生物物理;
·科研新方法与新设备
主要科研成果
在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上完成的试验工作最重要的成果
有:核嬗变和核分裂中其空间对称性破坏现象的发现与研究;中子偶
极矩搜寻;中子寿命的精确测量及其β衰变研究。
在凝聚状态物理领域取得了HTSC和原子级磁体结构研究的基
本成果,依靠极化中子研究了相位转换的自旋动力,试验发现了在三
自旋交互作用下的临界扩散和加入磁场时非弹性扩散的不对称性。
运用该院所研究的高分辨晶体衍射分光镜方法,可以得到固体物
理和核光谱一流的结果,并可转到对通道粒子效应的研究,在高能物
理和加速器技术中加以利用。
在同步回旋加速器中试验研究了核子—核子和π介子核子的扩
散,原子核中核子的空间和脉冲分配,以及脱离β稳定带的原子核特
性。对氢同位素聚变核反应μ介子催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将彼得
堡核物理研究所推到了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在同步回旋加速器
上的医学通道治疗了上千例病人。
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的理论研究人员的许多研究成果为大家所
公认,如在强子相互作用振幅渐近性质、扰动和非扰动QCD研究,弱
电相互作用标准模型的概括,重原子和复杂原子核理论中复合计算方
法,原子和分子P
— 和T —
奇数效应的描述。
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在生物活性高分子结构及作用与细胞结构
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蛋白生物合成的力学细节的确定。人的遗传病诊
断方法研究,生态监测的生物测试系统的开发。
PIK反应堆
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的发展前景与能量为100兆瓦、热中子流为
10
15n/cm2
s的高通量中子流试验反应堆PIK的建设息息相关。该反应堆
将拥有热、冷、超冷中子源,8个中子水系统和近50个射束点。现
在整套设备中有70%多已准备完毕。
1993年PIK堆的设计通过了国际鉴定,被评为是世界一流水平
的设计。反应堆的物理参数及其广泛的试验能力,以及该所发达的信
息组织结构,可以成为组建国际中子研究中心的基础。
由于自身的科技实力,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在国际合作中,作为
平等的合作伙伴,在自己所有的研究领域与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型研
究中心开展了合作,如:
—— 欧洲核研究中心(CERN,瑞士);
—— 费米国家实验室(FNAL,美国);
—— 布鲁克哈文国家实验室(BNL,美国);
—— 拉叶—兰热文研究所(ILL,法国);
—— 标准与工艺国家研究院(美国);
—— 萨克拉核研究中心(法国);
—— 汉堡研究中心(DESY,德国);
—— 帕乌尔—舍列尔研究所(瑞士);
—— 重离子研究中心(德国);
—— 柏林嘎纳—梅特涅尔研究所(德国);
—— 卢瑟福实验室(英国);
—— 列欧—布利陆恩实验室(法国);
—— 宇亚斯库拉大学(芬兰)。
通讯地址
PNPI RAS, Gatchina, Leningrad, 188350, Russia
Tel: 7-812-2983538; Fax: 7-812-7137196
E-mail:
pnpi@lnpi.spb.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