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莲堂古城周氏宗谱记录

爱莲堂古城周氏宗谱记录

爱莲堂古城周氏宗谱记录
爱莲堂古城周氏宗谱记录

爱莲堂古城周氏宗谱记录

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与妻周育玲访亲,遇周氏族人于2006年9月1日修缮之《爱莲堂古城周氏宗谱》,余正悉心搜集儒家文化之文史资料,因撷其要而作此记录。

古城周氏宗谱爱莲堂之溯源于黄帝轩辕氏曾孙帝喾及元妃之子后稷,得氏受姓之第一世为前750年之周王朝三十四世汝南王族烈王。

这部周氏族谱的序言中说:“登昆仑,可观众山来脉;临沧海,可察诸水渊源。修宗谱,能明世系来源。”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稽周氏系出始祖后稷,至文、武、周公而下,以国为姓,以封地为郡,故曰汝南周氏。《诗经》之《大雅》、《周颂》歌颂周王功绩。孔子赞曰:“周德之至,周才之盛,盖集上古贵族之大成。”

昔唐太宗命儒臣征天下谱谍质以考其真伪,有周氏不妄不诬,殆有独得其真者乎之赞。查周氏谱史,自周史小记,定世系、序昭穆,,魏晋以来续修宗谱,谱制始于李唐,详于赵宋。

周氏渊源及宗族文化,其先祖溯源岐阳,且以国为姓。陕西北部黄士高原地区的有熊国君少典氏公孙姓和有乔氏之女吴枢所生轩辕黄帝,率领部族抵抗外族侵略,修德政,安百姓,使部落日益强大,成为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由于长期居住于姬水流域,因此以姬为姓。

夏少康后政治腐败,废除农官,不窋逃至戎狄部落中,其孙公刘成为部落领袖,率领族人从邰(今陕西武功县)迁于幽(今陕西甸邑)《诗经大雅公刘》中叙述了这次部族大迁徒。自公刘始九代世居幽地,后古公亶父为避免夺士杀人的战争,迁于岐山(今陕西岐山县),部放人民追随这位仁厚的领袖,在岐山下周原地区,构筑城市,建立国家,设立官职,发展农业,古公亶父因建国之功,称周太王,太王生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季历生周文王姬昌,姬昌生子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秦始皇灭六国,周平王少子烈封于汝州(河南临汝),历十七世,遂以周为姓,另一支周赧王废除为庶人,迁于惮孤(河南临汝北)。这是周氏在夏代到秦朝之际的大致历程。

周氏的兴盛,在于武王革命建立周朝,和周公制定了礼乐典章制度,以孝悌之礼治天下。孔子曰:“孝,礼之先也。不爱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爱敬先于吾亲而后及于他人,斯不失先后之序矣。”博爱当首先对内孝敬父母亲长,友爱兄弟,然后才能敦睦邻里,以诚待人、奉献社会。中国家族文化的精神由此形成。

周氏族氏中,尊后稷为一世,八世不窋遁走西戎,十世公刘于戎狄中复兴农业。十一世庆节立国于邰。

二十二世西周武王姬发(前1027年生),其弟为周公姬旦,姬旦之子姬伯禽,为鲁国开国君主。

二十三世东周成王姬诵(前1005年生),武王之子。

继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之后,周氏精英辈出,或以军功名世,或以学问传家。

周勃,公元前169年生,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绛侯),公元前180年后,平吕氏,迎立汉文帝刘恒。其次子周亚夫,为汉景帝时名将,有细柳营之佳话。

三十世祖周浚,随王浑讨伐东吴孙氏,斩东吴丞相张悌以下数千级,以军功显赫家世。

三十五世周瑜,为东汉未东吴名将。

四十二世周颙,以道学名世,西元465年甚得宋明帝器重。

五十八氏周敦颐(1017—1073年),明代理学奠基人。号濂溪。本名敦实,避宋英宗《实录》之讳,改名敦颐。明神宗熙宁六年病逝。黄庭坚称“人口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生前曾作《太极图说》、《通书》,于《通书》中说人之至善本性即“诚”,“诚”为“五常”之根本。欲达“至诚”,则需“主静”之修养,在个人修养上主张“静虚则明”、“存诚主静”。他继承韩愈“文以载道”的思想,著《爱莲说》,开启了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朱熹《濂溪先生祠堂记》中称誉周敦颐有“上承孔孟,下启二程”之功。

《爱莲堂古城周氏宗谱》以东周平王少子姬烈所传汝南周氏为世传主干(P58--59)。

《锡山周氏光霁祠宗规》规定:

一、敦在本:尊崇天地,敬奉祖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友爱兄弟

二、重道德:

三、服礼教:强调教化与教育,要求族人循规蹈矩。

四、谨祭祀:通过祭祀,缅怀与继承祖先创建功业、创建家业的功德。

五、崇孝行:

六、笃友爱:和睦家族、兄弟相恤

七、严教子:养不教,父母之过。子孙须教养当须量材罕智,勿放其自流,游手放荡而致终身废弃。

八、奖名节:

九、敦族谊、睦邻里:要求家庭内部胡无相通,患难相恤,婚丧相助。戒争讼、惩赌博、慎阃范等到。

迎亲六礼:

一、纳采

二、问名(八字)

三、纳吉:定亲

四、纳征

五、请期

六、迎亲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

《古城周氏合修族谱赞》依《诗经·周颂·维天之命》写道:

玉宇澄清赫赫洪武颁旨移民钺公迁楚奉领龙票插标为记落户古城是为始祖岁月沧桑移星转斗族胄蕃衍枝繁叶茂随应两县人丁千数英才辈出实乃望族欣逢盛世和谐建构举族共襄谱牒合修理清脉络明白长幼儿序之昭穆

宗亲敦睦继承传统伦常固守崇尚科学顺应潮流兰桂腾芳樘棣竞秀祖德扬辉谱志已就煌煌典籍彰显吾族歌以咏之永垂不朽

麻城周泽润敬颂岁在丙戌季春之月

修族谱之目的,“盖欲族人观族谱而生孝悌之心,观族谱而息纷争之念,观族谱而起怀祖之情,观族谱而萌耀祖之望”

周氏族人深查普访、慎核、追溯,修考周氏谱牒,谨列七世如下:

80世周德申 164页

81世周道太 174页周育玲之太祖父

82世周长瑞 285页周育玲之曾祖父

83世周隆海 287页周育玲之祖父

84世周开金 293页周育玲之父

85世周晓华 302页周育玲之弟

86世周子瑞备忘记录周育玲之侄,周晓华之子。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张氏家谱序言篇1 张氏家谱序言 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大庄。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 1 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氏家谱修编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 2 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家谱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继承祖德

从辽代韩知古家族墓志看韩氏家族契丹化的问题

从辽代韩知古家族墓志看韩氏家族契丹化的 问题 王玉亭 2011-12-31 18:14:08 来源:《北方文物》(哈尔滨)2008年1期第59~64页 【作者简介】王玉亭,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现供职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政协文史委。(巴林左旗 025450) 自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在辽上京遗址附近陆续出土了多方韩知古家族(以下简称韩氏家族)的墓志。计有:《韩匡嗣墓志铭》、《韩匡嗣妻秦国太夫人萧氏墓志》、《韩德昌墓志铭》、《韩德威墓志铭》、《耶律隆祐墓志铭》、《耶律遂忠墓志铭》、《耶律敌烈妻萧乌卢本墓志铭》、《耶律元佐墓志铭》、《耶律宗福墓志铭》、《耶律高十墓志铭》、《耶律敌烈墓志铭》等11方。其中《耶律高十墓志铭》、《耶律敌烈墓志铭》均为契丹文。这些墓志的面世为研究韩氏家族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在一个地区,集中出土了一朝一族的这么多的墓志,是颇为罕见的。同时,也反映出了韩氏家族的兴盛和曾经拥有的地位。这些墓志代系清楚、承接有序,史料信息相当丰富。上述墓志所反映的信息,对辽史的补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也得到了辽史研究学者的特别关注。笔者在认真研读了这些墓志及其有关考释文章之后,对其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初步研析,并试撰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需要提示的是,韩氏家族的“德”字辈有重名现象。即韩德让被赐名为德昌,与其第九弟韩德昌同名。“遂”字辈有两人重名,即韩德威和韩德昌之子同名为“耶律遂忠”。元字辈也有两人重名,即耶律遂正和耶律遂忠之子同名为“耶律元佐”。

一、韩氏家族契丹姓氏所反映出的契丹化的现象 从韩氏家族的墓志看,其家族成员都有契丹名字。这种情况在《耶律(韩)高十墓志铭》和《耶律(韩)敌烈墓志铭》中反映的尤为明显。 根据《耶律宗福墓志铭》所显现的信息以及《耶律(韩)高十墓志铭》释读成果①,可知韩知古的契丹字为“延你”,他的契丹名为迪里姑鲁②。韩知古共有11个儿子,分别是:匡图、匡业、匡嗣、匡祐、匡美、匡胤、匡赞、匡文、匡道、图育氏、唐兀都③。“韩知古的两个小儿子的名字图育氏和唐兀都不像汉语,显然是音译的契丹语的名字。”④在韩知古的11子中,尤以韩匡嗣一支子嗣最为繁盛。韩匡嗣契丹名字为殿宁·尧治。韩匡嗣有子9人,8人有契丹名字。依据《辽代〈韩德昌墓志铭〉和〈耶律高十墓志铭〉考释》等论著分析,他们的契丹名字具体如下: 长子韩德源,名“延宁·苏得里赫”。次子韩德庆,名“崇翁”。第三子韩德彰,名“范”。第四子韩德让,名“兴宁·姚哥”。第五子韩德威,名“富乐宁·德韩”。第六子韩德冲,名“汉阿·哈”。第七子韩德颙(即耶律隆祐、韩德凝),名“三宁·定哥”。第九子韩德昌,名“富哥”。第八子韩德晟“未仕而终”,故不见详记。 韩德昌娶妻欧妮·偶宁娘子,生有二子,一名“留宁·郭三”(耶律遂忠),一名“解里·阿钵”,也是契丹名字。在耶律遂忠与大妻(解里夫人)所生儿子中,次子名“楚不古”,三子名“挞不也”,四子名“欧里本”。他与次妻(贵哥别胥)所生四子中,一名何鲁宁·高家奴,另一个就是耶律高十了,其契丹名字为“王宁·高十”。 根据契丹小字《耶律敌烈墓志铭》考释成果,可知韩德威的儿子契丹名字为“韩宁·雱金”,就是大家熟知的耶律遂正。其3个儿子的契丹名字分别为:延宁·谢十(即耶律元佐)、遵宁·涤鲁(即耶律宗福)、宫宁·高王留。耶律敌烈就是遵宁·涤鲁的仲子、韩宁·雱金的孙子、韩知古的第六代孙。

周姓有哪些名人

周姓有哪些名人 周公:周公解梦,传说中的人物。 周勃:江苏省沛县人,西汉时开国武侯,被刘邦赐予列侯的爵位,时称:“绛侯”。 周瑜: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省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周处:晋朝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南)人,是一位改恶从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兴:雍州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书左丞。 周忱: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书。 周亚夫: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名将,以治军严整闻名于世。 周氏子:汝南周氏子,吴郡人也,亡其名,家于昆山县。元和中,以明经上第。调选,得尉昆山。既之官,未至邑数十里,舍于逆旅中。 周日方: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于肖像、佛像画。画风“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五代南唐时画家,擅长于人物画,尤以仕女为最,题材多取自宫廷生活。 周越:[宋]字子发,起弟。官主客郎中。草书精熟,博学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酣,容仪纵肆,虽未可以语妙,于能则优矣。当天圣、庆历(一O二三至一 O四八)间,以 书显学者,翕然宗尚之。然终未有克成其业者。集古今人书并所

更体法为书苑十卷。黄庭坚云:“周子发下笔沈著,是古人法,若是笔意姿媚似苏子瞻(轼),便觉行间茂密,去 古人不远矣,何止独行于今代邪。”《宋史本传、山谷集、墨池编》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省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省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人。 周树人:浙江省绍兴人,笔名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淮安,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 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一般由本族长者或事业有成 者发起、阖族齐心方能编修成功。族谱主要分为家族渊流、家规祖训、 人丁生卒葬殁等篇章,单列的人物传记主要记载在科技、教育、文化、 商贸等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族中子弟。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百家姓大全张姓 的族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 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分布地区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范阳郡:三 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太 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京兆郡:汉时置郡, 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 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襄阳郡:汉 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 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

河以东、夏县一带。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 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 省长江以南一带。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 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 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一带。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 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魏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 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 省临漳西南)。蜀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 四川省成都市一带。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 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沛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梁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 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汲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河 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上谷郡:战 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问礼堂林氏族谱

《问礼堂林氏族谱》始祖:先贤林子放字子邱列国大夫配孙氏 二世:任配白氏 三世仲配金氏 四世增配马氏 五世伦配于氏 六世端配马氏 七世贞配吕氏 八世宗配江氏 九世欲配徐氏 十世松配唐氏

十一世始明配徐氏 十二世本配周氏 十三世义配余氏 十四世如愚配胡氏 十五世原配张氏 十六世起配岳氏 十七世占配路氏 十八世魁配秦氏 十九世尧配云氏子二长子昌安居故里次子衍奉汉诏迁兴化府蒲田县分支始此 二十世衍配王氏尧公系下

二十二世双配吴氏二十三世进豪配孙氏二十四世渭兰配孙氏二十五世志合配祁氏二十六世克嘉配苏氏二十七世代华配贾氏二十八世望辉配江氏二十九世仁平配江氏三十世渊配姜氏 三十一世自重配张氏

三十三世凤鸣配江氏三十四世能洁配汪氏三十五世枫配李氏三十六世佩金配孙氏三十七世白瑶配陈氏三十八世秉庸配吕氏三十九世永声配张氏四十世友配李氏 四十一世始柱配李氏四十二世淑颜配郝氏

四十四世生配赵氏 四十五世习配戚氏 四十六世纟息配黄氏 四十七世汉才配韩氏 四十八世英配朱氏 四十九世尚配侯氏 五十世青长配阴氏 五十一世己敬配曾氏 五十二世秀祥配朱氏 五十三世仲春配赵氏诰封昭毅将军生有二子长子节次子濂

节祖率其子果定居肥城北于家庄 五十四世濂配韩氏仲春公次子字会海洪武戊辰科探花陕西上安府协镇谥十老 生有三子长子士元次子士敬三子士诚 士元公徙居东阿城南隐村士敬公仍居汶上士诚公徙居东平州城南门里 五十五世士敬配刘氏钦命武德将军 五十六世汝贤士敬公长子配韩氏继吴氏钦命大中大夫 汝德士敬公次子钦命广威将军 五十七世温汝贤公之子配陈氏伍德将军移居运河东渔营(现林堂)社南楼返葬后洛庄后祖营 良汝贤公之子配齐氏武略将军移居前洛庄 恭汝贤公之子配王氏钦命大中大夫移居寿张县后楼返葬后洛庄祖营

常见的族谱格式

一、常见的族谱格式 广东兴宁石卓欣辛卯年 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优点:亲疏易辨。 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 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优点:长幼易辨。 缺点:亲疏难别。 欧式苏式 ▲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

欧苏混合式: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 缺点:十分浪费纸张。 流水式:此谱式不分格,不划线,对于某一上祖来说,先记述其本人的具体信息如生殁葬、配氏、功绩事业、子嗣等,接着记述其长子(长子无嗣则次子,类推)的具体信息,再接着是记述长子的长子……直至嫡长世系记载到某一特定的世代(如五代或十代),再换行记载长子的次子信息至前述的特定世代。如此类推。 优点:节约纸张。 缺点:世代不划一,体系不整齐;而且很多时候,某上祖的名讳要多次出现,给人一种比较啰嗦的感觉。 欧苏混合式流水式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优点: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缺点: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比较凌乱的感 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优点:世系固定,依次分明;且较节约纸张。 缺点:上下代之间查找不太方便。 宝塔式 牒记式

探讨家谱中元代时期的数字人名

探究家谱中元代时期的数字人名 在翻阅家谱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所有家谱在宋末到明初(主要集中在元代)这段时期的老祖宗的名字几乎都是数字名字: 江西九江庐山区杨家大屋《王杨氏支谱》:省四、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念十郎、念三郎、念八、念九、千五、千四、千十、千十一、千十六、千九五、万五、万六郎、万七郎、再二郎、再四郎、云一、仲一、仲二、楠二、胡百、小一、百一、百七、宗一秀、宗四秀、福一秀、福二秀、尚二、尚八、贵大、贵二、贵三…… 同样为元末的始迁祖,江西九江县分水岭杨家大屋始祖兄弟名字是:保一、保二、保三、保四、保五;安徽潜山县的《王杨支谱》始迁祖兄弟名字也是:祖一、祖二、祖三、祖四、祖五…… 《三沙王氏宗谱》之中沙阳湖礼嘉桥周陈支:第一世(行四四)、第二世(行五十五)、第三世(行九十一)、第四世(行百十五)、第五世(行细二)…… 《新安琅琊王氏宗谱》思经公支派:第四世(伯五)、第五世(千十三)、第六世(就二)、第八世(祥二)、第九世(奇二)、第十世(万四)、十一世(代三)、十二世(兴四)、十三世(隆一)、十四世(次

六)、十五世(大四)…… 除了《王氏宗谱》有数字人名外,其他姓氏也有数字人名,如江苏省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二年刘世祺所编的《洞庭刘氏族谱》:刘伯亭生3子:刘金、刘石、刘丝。刘丝考中宣和年间(1119--1125年)进士,官任仆射。靖康二年(1127年),刘丝奉父随宋高宗南渡,迁居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岱心湾立业,后裔世代居此,形成洞庭刘氏。刘金、刘石则仍居汴梁。刘丝娶夫人周氏,生3子:刘巨丞、刘巨相、刘巨卿。其中,二子刘巨相生子刘昂,刘昂迁居常州县。刘巨卿生2子:刘吉、刘泰。刘吉生2子:刘谷、刘足。刘谷生2子:刘台、刘各。刘台生子刘承事,刘承事生子刘三九,刘三九生3子:刘十三、刘十四、刘十七。刘十四生的儿子叫刘四十一。刘四十一生2子:刘七四、刘七六。刘七四官任佥判,生2子:刘元一、刘子三。刘元一生5子:刘贵一、刘贵三、刘贵四、刘贵五、刘贵七。刘贵一生子刘仁一,刘仁一生子刘谦一,刘谦一生子刘忠一秀。刘谦一的从兄弟刘敬一秀长子刘升,字伯昂,生子刘旭。刘旭生子刘瑶,刘瑶生子刘秉文,刘秉文生子刘禄…… 再如朱元璋家谱:朱五一娶妻刘氏,在盱眙生了朱重一、重二、重三;朱五四呢,娶了陈氏,在盱眙生了朱重四和一个女儿。到了钟离以后,朱五一的家里又添了一个朱重五。朱五四又在灵璧生了朱重六,在虹县又生了朱重七和一个女儿,迁到了钟离东乡之后,又生了

世界韩氏云码宗谱库建设方案

项目历史背景与社会需求续修宗谱,历唐宋而大兴,至今方兴未艾。家国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携当今与时进俱进的续谱技术,真诚同世界韩氏宗亲会合作,弘扬韩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建韩氏(世界级)云码宗谱库。(投资400到700万,建成一个年利可达100万,自给自足的,一呼百应的世界韩氏宗亲会),任何一个宗亲会,要有经济收入才能长期生存与发展,靠部分宗亲的捐赠,不是长久之计,利用扩大的宗亲资源,为宗亲办实事,办好事,(本项目是协助宗亲节省开支,续修出高品质现代家谱)获取劳动所得,会得尊重与拥护。 任何一个姓氏,谈到统修国谱、省谱,就是各分支完成自已的宗谱,然后上交到省宗亲会或全国宗亲会。各地分支机构自筹经费,自已印刷宗谱,完全没有用到现代云技术,网络技术,数码技术,不能反应时代特色,费时费力费财。并且同总会的联系并不强。将一个姓氏,一个省各分支纸质宗谱汇集起来,可能要一至二百个平方来堆放,如柜式承列,那要几百个平方,将韩氏全国宗谱汇集起来,以传统的方式是:各省建立省宗亲会,县宗亲会,成立谱局,并开始续修宗谱,印刷成册,然后将各县,各分支宗谱汇集起来,单印成的家谱卷册数,将会有上百万本,必然是一个县级图书馆的存书量,一个县级图书馆的建设,从地皮征购,到地面建设,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更主要的是维护管理成本,一年就得上百万。还有,以各种文件格式(WORD、WPS、CRW)存入电脑的宗谱,随着载体软件的升级,版本的不兼容,

不能重复利用,更不利于下次续修宗谱。每届修谱只得重头再来,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循环浪费。如某分支,十三个村庄,五千男丁,第七届修谱,每男丁9元(日工时费),到第八届修谱,还是每男丁100元(日工时费),能不能第七届红丁费是日工时费,第八届是日工时费的1/2 、1/3 、 1/4。新届次的续修主要是新增世系,需要大量的人员,跑各家各户收集资料,还有核对资料,再加上宗谱资料要重新录入排版。走的是老一套的路子,重复损耗人力财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家国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启用云码宗谱技术,以后历届续谱,不用重新录入老新世系,能带给你不一样的续谱感受。为促进宗亲团结,弘扬宗亲事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族谱横排世系图

世代(字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祁锦春梅奕会珍云照轩伍秉文裕简 (图一) 雪耀 会珍辉 标云照轩伍文 祁锦春梅奕菁端 积秉与裕(见图二) 儒简 (见图三) 世代(字辈): 15 16 17 18 19 20 简时任济青太 (图二) 任 端杰升敬宗叔胜 佾姜孟 恭宗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简时任济青太玉章祥纶永芳 (图三) 淡玉润章质善信 简时英典书太常章文永益芳明(见图四) 济青杨太德玉成章斐祥瑞纶康暄太 太定章宪经康益民 祥昭 维康 晋康 世代(字辈):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芳湘崇荣德希诚皓光为恭克 希贤 (图四)德良光廷为成恭安克己湘湖忠良希圣诚恭皓光朝(见图五)芳明崇仁材良光国 湘灵崇德荣宝 崇道修良 善良 明良

世代(字辈):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克用卷建宫可守武进宏仁格 (图五)宏佐 宏伸 雍宏妙 宏益 宏肇 可祥宏广 建极宫宏崇 敬之卷达可奕守禄武兴道宏德 克己承伦宏义 用之宏韬 秀宏政 书奇宏秀格(见图六) 明洪宏亮仁京 宏福彬 宏仁 宏赛 宏俭 世代(字辈):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格安仕处德巽伦正义明仲 (图六)鸿泰容鸿德 宽明跃鸿程 宠龚鸿文 宝处善德甫旗鸿鸣格宁处尧德常奠鸿圣宦仕黎处高德裔典正卿鸿湛 定应徽处荣异伦章正荀义仕明荣鸿贵 安处英翼陈出正通鸿富 宣铎清巽义益鸿羡 铎渝出综鸿奇(见图七) 珍尹仲清 明卿仲奇 仲德(见图八)

周氏溯源世系表

周氏溯源世系表 (上古世系(轩辕黄帝-----威显公) 一世 黄帝讳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其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门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生帝子轩辕之邱,因名曰轩辕,生而神灵,日角龙颜,有景之象,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习用于戈,以徵不享诸侯感来宾从,于是即位为天立,始立制度,万世赖之在位百年,寿百二十有一岁,崩于荆山之阳,葬在陕西省延安府中部县桥山(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即位,甲子)妣曰嫘祖,生子:昌意玄嚣。 二世 少昊讳玄嚣,名挚,其母曰嫘祖,见大星如虹,下临华渚之祥而生帝以金德玉,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寿一百岁,葬在衮州阜县云阳山(公元前二五九七年即位甲辰)妣无怀氏生子:侨极颛顼。 三世 颛顼祖黄帝,生身父昌意,初其父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业,是为女枢,感瑶光贯日之祥,而生帝于若水,年十岁佐少昊,年二十即帝位,以水德绍金天氏,初国高阳故号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七岁,葬在东昌府业阳(公元前二五一三年即位戊辰)妣邹屠氏,又妣胜溃氏生子:卷章、穷蝉、嗣子:帝喾。 四世 帝喾讳俊,祖少吴,生身父侨极,帝生而神灵,年十五佐颛顼,受封于辛年,三十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主以其肇基于辛故号高辛氏,都于毫,在位七十年,寿一百五岁,葬在直棣省大名府清丰县顿丘山(公元前二四三五年即位丙戌)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子:弃;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子:契;三妃陈锋氏女曰庆都生子:尧;四妃取訾氏女曰常仪生子:

挚; 五世 后稷讳弃,其母曰姜嫄,出杞郊,某见大人迹心忻然悦之,而履其拇遂,歆歆然如有人道之感,於是震动有娠,诞弥厥月,居然生子,以为不祥,乃弃之隘巷马牛羊过者皆避不践,县城腓字之徒,置之不林,适会伐山林者,多迁而归之,又置之渠中,水上飞鸟以翼覆之其母以为奇遂收养焉,因初欲弃之,故名曰弃,其为儿时游戲好种树麻菽,长大遂好耕农,虞命为农师,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天下得其利,启世赖之有功,封于邰以主,母祀号曰后稷,乃周人所由以生之,始周公制礼,尊后稷以配天实,以其受天命而生也(约公元前二二五五年)娶有娀氏女,生子:不窟。 六世 不窟先袭父爵,以服侍虞帝,后弃其官,守自徒于西北方,以化夷狄,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鞠陶。 七世 鞠陶善继父志,忠厚可风,娶葛天氏之女,生子:公刘。 八世 公刘公居在戎狄之间能修先祖之业,百姓怀之,多徒而保焉,乃相土地之宜回於豳,各修旧业服其先畴,虽豳地苦寒,能成活壤,使民殷富周道之兴,实自州始矣,娶姒氏之女,生子:婺玺。 九世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识其始祖者。时至今日,洪洞移民的后裔已遍及全国,而大槐树也就誉延神州大地了。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问,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民国《洪洞县志.古迹》)。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有明初移民记载,民间移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等地大量的民间谱牒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次移民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尔后我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朝政府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研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措施,对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张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在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

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耀,超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宇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生二子:祎、韪。棉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人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入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也同其他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已遍及全国各

山西娄烦韩氏族谱简介

山西娄烦韩氏族谱简介 娄烦家谱概况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过去有“三代不修谱,君子谓之不孝”的说法(李氏家谱语)。抗日战争以前,娄烦县大凡象样的家族都有家谱,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家谱被毁或失落了。其间也有少数有胆有识之士,不顾自身安危想方设法把家谱保存下来,既使本家族的历史记载得以延续,也为本县今后的修谱提供了必要的借鉴。截至本辑资料截稿,征集到的本县古谱有7部(以初稿时间为序)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尹家窑尹氏家谱 明崇祯十六年(1643)三元村李氏家谱 清康熙四十年(1701)下静游冯氏家谱 清嘉庆七年(1802)峰岭底段氏家谱 清嘉庆十一年(1806)双井郭氏家谱 清道光四年(1824)城北王氏家谱 民国二十六年(1937)常家坡褚氏家谱 其它家族有无保存下来的家谱则不得而知,但仅就这几部家谱也可以看出本县家谱的基本面貌了。 “盛世修史志,贤孙续家谱。”1990年以后,本县许多家族开始续编或新编家谱,至截稿时间已知的有下静游冯氏,大夫庄郝氏,峰岭底段氏,杨湾罗氏,上静游韩氏,上静游和

盐市崖张氏,秦家崖袁氏,西果园、王光塔景氏,步斗村李氏、苇院坪孙氏等。其中罗氏家谱是在清徐县罗氏于明隆庆元年(1567)初编的罗氏家谱的基础上续编的,本县罗氏是清徐罗氏之分支。 今将尹、李、冯、段、郭、王、罗、韩八部家谱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褚氏家谱因只见到序言一篇和部分世系,无法知其全貌。 韩氏族谱简介上静游韩氏族谱现存大清咸丰廪膳生员韩豹 南所著手抄谱。该谱虽有支系全、长幼失次、支股没有衔接之缺憾,但为上静游韩氏源渊脉络保存了不少宝贵资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上静游韩氏韩玉俊、韩有贵均发起续修韩氏家谱。2005年农历正月,玉俊、有贵到河南孟州寻根问祖,同年三月,玉俊、晋文、有贵应邀参加了在孟州召开的“世界韩氏寻根拜祖大会”和“韩氏起源与发展研讨会”。在孟州西武章村找到了上静游韩氏祖源,并印证了韩愈为其祖先。韩愈十八世孙韩庸元初至元庚辰迁至山西管州上静游,历时700余年。 新修《韩氏族谱》由韩玉俊主编,2006年出版,全书共4卷7个部分。上限768年,下限2005年,记载了韩氏家族1238年的历史,共44世,入谱2873人。古体线装竖排。 上静游韩氏族谱现存大清咸丰廪膳生员韩豹南所著手抄谱。该谱虽有支系全、长幼失次、支股没有衔接之缺憾,但为上

家谱版式体例

https://www.doczj.com/doc/f811978065.html,/cpz/proview.asp?id=51 版式体例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

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 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宝塔式牒记式 传统版世系图:

2021年张氏家谱字辈

张氏家谱字辈 欧阳光明(2021.03.07) 2011-03-25 21:08 张氏家谱字辈 1.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摘自《张氏族谱》) 2.摘自:《张氏三修族谱》民国13年孝友堂43册(派语: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 新增派语: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合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3.摘自:江西赣洲《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八修族谱》不分卷张士元等主修民国38年9册派语: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傅名扬。 4 .摘自:《张氏族谱》64卷,民国11年,金镶堂,14册-派语 族间尚有派行: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 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 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 仁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 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 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 五修派行: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 庆馀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 5.城南张氏五修支谱16卷民国己巳年孝友堂张先炳等主修16册,派语 旧派语: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 咸丰三年族先酌颁新派:傅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 通谱合派: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6.摘自:江西上饶《清河张氏宗谱》8卷张诸葛清编纂民国30年玉海堂8册派语: 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 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 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 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 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2014年重修坊沂庄韩氏宗谱序

坊沂庄韩氏宗谱序 盛世序谱,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本族之谱系,传家道之良风,受长辈之托,从二0一二年开始,经访亲问友,搜集资料,并于二0一四年春,由东连、东民、思芹、思彬、思存、思刚、思强、文生、继秋、文浩10人自愿组织一起去临沂市罗庄区大埠东社区寻根问祖,家人热情款待、共序情长、编制了〈坊沂庄韩氏宗谱〉,〈归根大埠东西支系〉。 韩氏原出自于“姬”姓,以邑为氏。据载,周武王逝后,周成王继位,把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封给了弟弟叔虞,称为唐公,他就是晋国的始祖,韩氏的祖先。其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封地临晋水,改名为晋,称为晋侯,晋侯之子毕万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其后有韩氏。 韩万:姬姓、韩氏、名万、谥武,故称韩武子。生活在约公元前679年。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 我韩氏祖万公后裔后来迁徙到昌黎,之后从昌黎迁徙到博野,后又从博野迁徙到相州,相州韩氏祖遭洪巾之乱迁徙到山西洪洞县,荣焕祖为我祖洪桐第一世,即相州第二十一世。洪桐韩氏第二十九世仕麟公、子三(长子孟公、次子仲公、三子叔公),公元二十六年孟公官至博川后为沛邑训导(即江苏沛县韩氏始祖,万公六十六

世孙),孟公后裔儒公(七十二世)、儒公长子温公、温公长子隆公,隆公子三(长子升沛县,次子旭邹县,三子暹泗水,四子旻铜山),旭公子三(长子建邹县,次子德去向不详,三子勋大埠东始祖七十六世),勋公子三(长子一江大埠东东支,次子一山大埠东中支,三子一美大埠东西支), 我姓始祖是大埠东西支后裔,清朝康熙年间(郯城地震1668年)后、从沂州府大埠东村迁徙而来。始祖(八十一世)携长子孟公,次子灵公、三子彪公北上寻生活出路,来到秦朝时期修筑的鹅鸭湖边,发现鹅鸭湖水去湖枯,土质肥沃。湖南坊顶已有徐氏、宋氏、冯氏、张氏等宗族居住。,韩氏定居此庄、安家立业,繁衍生息。 始祖为人耿直,历有厚德,勤劳持家,节俭守日,因而每年常欣有余,衣食无忧。常曰:一勤天下无难事,有钱不可使尽也。此乃祖训。 清朝同治年间,其十五世韩清胜被清军征收,因名字含吉祥之兆,被封为先锋军正旗手,参加了几次平叛军之战,屡次得胜。后因思念家人,被准许归家,并赐营级待遇,赏玉印一枚,良田百亩,家人凭玉印可享受政府津贴。此乃后人之福也。 抗战时期,十五世韩德胜少年入伍,随红军征战,屡立战功,曾升任某师参谋长。建国后调入吉林省长白

【9A文】张氏家谱世系图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家谱编修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 (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继承祖德 清河张氏,广居丁旺,黄帝赐姓,源远流和。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众多。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泽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农桑,禁戒非为,习武自强。 忠效国家 国家与民,关系互相。民忠国盛,国富民康。国泽黎民,民增国光。天经地义,效国理当。劝我族人,以此为尚。奉事国家,蹈火赴汤。为国稳安,戎马扛枪,为国振兴,农工学

蔚县故城寺壁画绘制年代考-文档

蔚县故城寺壁画绘制年代考 蔚县故城寺位于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大固城村东,俗称“东大寺”。现存释迦殿及三间禅房。释迦殿为单檐悬山布瓦顶,通高8米,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五架梁前后各出单步廊。根据释迦殿脊檩上的木匾题记,知此殿创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殿内有总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水陆壁画,保存完整,风格鲜明。壁画高2.7~3.6米,总长约34米,可以看清的儒、释、道各类人物539位。北壁绘“十大明王”,其余三壁人物以组列队,为“人神行进图”,分为112组,每组都有榜题及供养人条框。供养人条框内填写有供养人的有67组,可分辨清楚的有62组。东、西壁画面呈“凸”字形,中部上下分4排8列,两侧分3排2列,每壁各有44组。南壁东、西次间各绘壁画4排3列,各12组。关于此壁画的绘制年代,多数学者根据壁画题材、风格、人物造型及释迦殿脊檩上的木匾题记,认为与释迦殿的建筑年代一致,为明正德二年(1507)[1]。本文通过对壁画中供养人的年代进行考证,推断此水陆壁画的绘制年代应为清道光前期。 首先,仔细观察壁画,可见一些榜题和供养人条框均叠压于云纹、图像及浅绿色背景色之上。如南壁东次间顶部东侧第二组壁画右侧的榜题“军阵杀伤等众” 条框,叠压旗帜与云纹图案,但条框又被顶部的蓝色背景色叠压(图一,1)[1]。再如东壁顶部北侧第一组“无色界四禅天众”壁画中的榜题条框及供养人

条框都被蓝色背景色叠压(图一,2)。从这些上下叠压关系可以看出这些条框和壁画是同时期绘制完成的。 另外,东壁顶部北侧的第一、二组壁画,南壁东次间西边一列的三组壁画,南壁西次间东边一列的下边两组壁画的供养人条框各有两个(图二,1、2),但两个条框内的字体和笔迹是一致的,可以肯定这多出的一个并非后来添加的,而应该是因供养人的供养需求不同或供养人较多在绘画之初就有的。因此可以推断出这些供养人的生活年代和壁画的绘制年代是一致的。 故城寺壁画供养人中可分辨清楚名字的191位,除18人没有注明住址外,其他人分属大云疃、九宫口、千子村、北门子、石家庄、“本村”等六个村庄及“本城”,另有大成店、尉景肉房、赵东肉房、瑞和永、永信成、义成钱铺、德升钱铺、合成缸房、天恒缸房等9处本城商铺。这些供养人中多数记为某门某氏,其他的记为某妻某氏或直接记其名。姓名及其所属村庄明确的有:大云疃8人,九宫口17人,千子村7人,北门子7人,本城12人。 按蔚县现行行政区划,九宫口、千子村、北门子、石家庄等行政村现在仍然存在,另外,“本村”应指故城寺所在的大固城村,“本城”应指蔚州城(蔚县民国前称蔚州)。大云疃已分为东大云疃与西大云疃两个村。据《蔚县地名资料汇编》,大云疃建于元末,因村南有山峰高耸入云,故名,1926年分成两村。根据这些线索,笔者重点对东大云疃、西大云疃、九宫口、千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