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古诗翻译研究作者:赵铮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5期【摘要】文章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通过对古诗多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分析了接受理论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并从翻译审美主体的能动性角度,研究了古诗中模糊语言的主要翻译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模糊性模糊美古诗翻译接受美学理论概述及在中国的传播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姚斯和伊瑟尔。
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之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而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2]。
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期待视野,即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潜在的审美期待”决定着读者接受能否实现,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3]。
伊瑟尔认为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意义产生的关键是“视野融合”,即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接受美学扬弃了文本中心论,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这一创意也得到我国翻译界的重视。
在我国,对接受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的中国学者或转载或摘译简单地介绍了接受美学理论。
之后,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了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对翻译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一定成果。
接受美学理论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关于古诗词翻译理论的研究,大多从关联理论、译者主体性、功能语言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接受美学为古诗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是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古诗的翻译中,译者具有双重性,译者既要作为古诗原文的接受者(读者)对原诗进行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又要把握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通过模糊意象及意境的传达,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极大地激活读者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语义、句法、意象、意境的模糊性等方面。
《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而影视作品的名称作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观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
接受美学理论为影视名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就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进行浅谈,探讨其重要性及翻译策略。
二、影视名翻译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一种研究读者接受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在影视名翻译中,接受美学强调翻译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审美心理、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影视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的传递。
三、影视名翻译中的挑战在影视名翻译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审美差异。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同一名称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力求在传达原作内涵的同时,使目标语观众产生共鸣。
四、影视名翻译的接受美学策略1. 意译与直译相结合:在影视名翻译中,既要保留原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又要考虑到目标语观众的接受程度。
因此,可以采用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使翻译既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又能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2. 简洁明了:影视名的翻译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
这样有助于观众快速理解作品内容,提高传播效果。
3. 考虑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名称,可以通过注释、解释等方式帮助观众理解。
4. 创新与突破:在遵循基本翻译原则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和突破,尝试使用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使翻译更具个性化和独特性。
五、实例分析以电影《卧虎藏龙》的翻译为例,原名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这个翻译采用了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原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又使目标语观众能够快速理解作品内容。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050501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众所周知,阐释学的兴起与发展拓宽了文学翻译研究的范畴。
19世纪60年代末期,与阐释学有着密切关系的接受美学风靡了整个欧美文学界。
这一理论以其全新的观点,对整个文学领域乃至文学翻译领域都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影响。
姚斯和伊瑟尔是这个理论的两个代表人物。
他们都十分重视文本的歼放性以及读者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在他们看来,读者的参与是文学文奉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潜在因素。
迄今为止,围绕着接受美学及其相关课题,国内外研究者已展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
然而,中国译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凶此,从理论发展水平及研究成果上来比较,则落后于西方国家。
同时,在理论引进的过程中,由于研究缺乏系统性,也带来了不同层次的误解和问题。
由于接受美学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及观点,将其引入并应用到翻译理论界,其所遭遇的阻力可想而知。
针对现状,本文对接受美学的概念和观点做r充分而又透彻的研究,并总结了这一理论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
为了让读者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内容及其在翻译领域的地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本文首先详细的介绍了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翻译界的运行轨迹。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则阐述了如何引进一个全新的理论,以及如何对待理论引进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了,文章--1能进一步地证明将文学界的接受美学理论引入文学翻译领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由于现存的很多研究很片面,缺乏系统性,文章将会系统而又客观地阐述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各个范畴所产生的启示。
除此,文章还会提出并解决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的问题(比如,如果承认了文本的丌放性,如何看待不同译者的不同阐释?如何界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阐释的自山度?)此外,文章的这一部分还将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来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和争论,从而进一步论证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引进价值。
《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名称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视名翻译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接受美学的体现。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影视名翻译的技巧与策略。
二、接受美学的概念及其在影视名翻译中的应用接受美学,顾名思义,关注的是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感知。
在影视名翻译中,接受美学强调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深入理解观众的心理和文化背景,将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准确传达给目标语观众。
三、影视名翻译的技巧与策略1. 文化适应:在影视名翻译中,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例如,某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目标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这时就需要采用意译、音译或直译加解释等策略,以实现文化适应。
2. 情感传达:影视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这些情感和意义需要在翻译中得以体现。
通过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翻译结果更具感染力,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相同的情感体验。
3. 精炼简洁:在翻译影视名称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简洁。
过长的名称可能导致观众产生疲劳感,而精炼的名称则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精炼的名称也有助于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4. 创新性:在遵循基本翻译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尝试采用创新性的翻译方法,如利用修辞手法、添加艺术元素等,使翻译结果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这有助于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关注。
四、实例分析以一部热门电影《疯狂动物城》为例,其英文原名为“Zootopia”,在翻译成中文时采用了意译加创新的策略。
将“Zoo”(动物园)和“Utopia”(理想国)结合,形成了“动物乌托邦”这一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翻译结果。
这个名称不仅准确传达了电影的主题和背景,还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结论影视名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也是接受美学的体现。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1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德国,它最主要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
该学派是在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由19世纪以作者创作为重点转向20世纪以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文本的接受者为重点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并深受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人物的现代阐释学的影响。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学史时,必须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
(孙淑芬,2007,12)在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空白”(blanks)、“偏见”(prejudice)、“期待视域”(horizonof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等。
对这些概念的清晰把握对理解接受美学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定性”在伊瑟尔看来,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
(姚斯、霍拉勃,1987)而文学作品里的“空白”指的是“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朱立元,2004:179)。
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使得文学文本成为一种被伊瑟尔称作的“召唤结构”(theappealingstructure)。
它激发、诱导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由此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各自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重构文学作品中的情景。
读者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不同,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进入文学作品的。
也就是说,读者无法完全客观地,从一种纯粹的透明的状态开始对作品进行理解,他们的理解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
伽达默尔把“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法的偏见”,它是由历史所赋予的,具有正面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另一种是“盲目的偏见”,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收的见解,往往会妨碍正确理解的现实。
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美学和儿童文学翻译是一项负责任而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更多人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中国学前教育需要经过翻译的优秀儿童文学,以促进中国儿童的全面成长,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中国幼儿教育水平。
首先,学前教育需要培养孩子爱国心,优良品德,这些都是通过儿童文学中宣传的主题来做到的。
中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在孩子们心中灌输优良的价值观,而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可以丰富儿童文学体系,帮助中国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体会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其次,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使中国孩子更好的学习西方文化。
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中饱含深刻的哲理,强烈的人文关怀,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深刻的思想感悟、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使孩子们学会深刻思考,开拓思维。
此外,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可以帮助中国孩子更好地熟悉外国文化,着重发展自我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获得更多的思想认知,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拓宽视野,强化认知能力等。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对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优秀的翻译作品能够帮助他们更丰富的接受知识,拓展视野,培养着重思考和深刻思考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接受美学的主体观综述接受美学(Rezeptionsasthetik)亦称“接受理论”(Rezeptionschorie),“接受与效果研究“(Rezeptionsforschutuny)等。
亦译作“接收美学”。
它发端于联邦德国,7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逐步成为德国的一支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
80年代中期,接受美学传到中国,我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工作者在探寻方法论的热潮中,迅速并敏感地译介了接受美学,展开了我国的接受美学研究。
本人对90年代后接受美学的主体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做了一定的归纳,以供参考。
既然是接受美学的“主体观”,首先就必须对“主体”这个概念有一个很深刻的了解。
一、西方文论中“主体”概念历史演变的研究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参在着相当大的分歧。
对于西方文论中主体观念历史演变的研究我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归纳和分析比较。
有的作者从承担者意义上归纳了主体概念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体是个体的存在物,个别的人、个别的马、个别的树木等等,都可以成为主体。
这种作为主体的个体事物被他称为“第一实体”。
除了个体事物以外,不依存于其他主体,但又可以表述其他主体的东西,这种作为事物的“种”和“类”,他称为“第二实体”。
即主体是性质和状态的承担者。
到了笛卡尔时,认为主体是灵魂之类的东西。
即主体是现象的承担者。
18世纪起,人们愈来愈频繁地在精神现象在精神现象的承担者意义上使用主体概念。
康德认为主体是某种精神现象的超验存在,就等于自我。
康德理解的主体,并不是形而上学的主体,他的主体不是认识论上的主体,是认识意义上的主体。
从费希特开始,就认为主体就是自我。
即主体是思想活动的承担者。
到了马克思,他的著名论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揭示了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有的作者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问题上,探讨主体性思想历史演变。
古希腊哲学“物活论”,把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看做浑然一体。
柏拉图的“理念说”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分离了思维与存在,主体和课题,但他还没意识到主体性问题。
《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变得尤为重要。
而影视作品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原作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对于影视名翻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影视名翻译的特殊性影视名翻译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影视名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将原作的内涵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观众。
其次,影视名翻译需要简洁明了,便于观众记忆和传播。
最后,影视名翻译还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心理,使翻译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接受美学的概念及原理接受美学是一种以观众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对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审美需求和接受心理的关注。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影视名翻译中,接受美学要求译者充分了解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将原作的内涵以目标语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四、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实践在影视名翻译中,接受美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考虑:译者需要充分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和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
例如,在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或表达方式翻译为目标语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认知和接受程度。
2. 审美需求的满足:译者需要关注目标语观众的审美需求,尽可能地使翻译作品符合目标语观众的审美习惯。
例如,在翻译电影名称时,可以采用富有艺术性和吸引力的翻译方式,使观众一眼就能被吸引。
3. 接受心理的把握:译者需要了解目标语观众的接受心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相反,应采用简洁明了、易于记忆的翻译方式,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五、结论影视名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原作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以观众为中心的翻译理论,为影视名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以《参考消息》为案例研究对象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财经报道作为连接各国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其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日益受到关注。
财经报道翻译不仅要求传递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更需要在保持新闻原味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本土化和受众的接受度。
在这一过程中,接受美学视角为财经报道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倡以读者的接受和反应为中心,优化文本的翻译和呈现。
本文旨在探讨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问题。
通过选取《参考消息》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财经报道翻译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分析了财经报道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新闻的原汁原味,并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传播。
文章首先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简要介绍,然后结合《参考消息》的具体翻译实践,分析翻译过程中新闻味与汉语化融合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最后对财经报道翻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的今天,财经报道作为沟通各国经济动态、传递市场信息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财经报道的翻译工作,尤其是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对于促进国际经济交流、加深各国人民对彼此经济环境的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经报道的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需要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传递的基础上,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需求,进行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处理。
《参考消息》作为国内一份重要的财经新闻汇编刊物,其翻译工作对于传递国际财经动态、引导国内读者理解世界经济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参考消息》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中如何实现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视角,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从而实现译文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最佳传播效果。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深化对财经报道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理解,为财经新闻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可以为财经报道的汉语化表达提供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国内财经新闻翻译的整体质量。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摘要:接受美学重申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以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同创建的。
而翻译就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频频进行对话的两重沟经过程。
翻译活动应关注读者“期望视线” “呼唤性构造”和文学的历史性。
重点词:接受美学期望视线呼唤性构造翻译一、接受美学的理论纲要接受美学的理论源于阐释学文论,盛行于60 年月后期,在 70 年月达到热潮。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 Hans Robert Jauss)、伊塞尔(Wolfgang Iser)。
它是读者反响责备的一个派别和突出代表,确定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新的美学思想,对“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进行了责备,实现了文艺研究史前一次重要打破,进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势发生了根天性的变化。
接受美学解读的基本特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以读者为中心接受美学重申读者“接受”的重要性,正如姚斯所说:“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分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明” 。
“在艺术的历史传统中,一部作品不断持续的生命,不是经过永远的疑问,也不是经过长久的回答,而是经过疑问与回答、问题与解决之间的动向的阐释,才能够激发一种新的理解并同意从头开始过去与此刻的对话。
”姚斯以为“读者在阅读中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充分调换能动性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从作品中能意会出意想不到的意义来”,“只需作品不被行动的主体接受、获取,它一直只好是未达成的可能的存在,所以接受是最实质的”。
[1] 读者不不过是鉴赏家、责备家,并且仍是作家,因为责备、鉴赏自己就是一种创建和重生产。
作家写出来的作品,还不可以称其为作品,而是称之为“文本” ,因为它还不过潜伏的文学作品,而真实的文学作品,则是读者阅读后的文本。
文学作品是为广大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心义和美学价值只有经过读者的详细化的阅读过程才能表现出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旅游翻译一、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与国外的交流日趋紧密,旅游行业对外开放的力度与广度都不断加强。
旅游翻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外交流及人文环境建设的水平。
随着宣传意识的增强,旅游翻译的质量已大为提高,但现实中国外民众对我们旅游翻译的认可度、接受度仍然不高。
鉴于此,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一种文学批评范式,它源于现象学、阐释学、俄国形式主义等文学理论,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研究主体的一种理论体系。
在传统文学理论的视角下,作品的意义是绝对的,否认社会存在对作品的制约作用,读者只能被动地对其单向静观,这割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否定了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将文学活动中作者、作品、读者这一动态过程切割为封闭的、互不相连的片断。
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只具备潜在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可能的存在,读者的阅读活动是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实现审美价值的唯一途径。
[1]23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参与,认为其对作品意义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仅是作家对作品的创造,更是读者对作品的接受。
[1]52作品并不是向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更像是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作品意义的实现是作品本身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一个运动过程,它是一种动态产物,不是绝对静止和绝对客观的东西。
[2]608-609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作品的接受和判断都必须以下列因素为基础:对文学规范的预先认识,对已经熟悉的作品的形式技巧和艺术风格的了解,以及过去积累的审美经验。
[1]80这些认识和经验先于读者对该作品的主观理解和心理反应。
一部作品会通过公开或隐蔽的信号、人们所熟悉的特点或含蓄的暗示,把它的读者引向一种特定的接受方式,它一定唤醒读者对过去作品的记忆,引起一定的审美期待。
[2]606读者不是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参与,作品通过读者的这种参与,才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中。
48 海外文摘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总第846期 2021年第7期 Total of 846No.7,2021翻译 TRANSLATION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以《绿野仙踪》为例席志芳(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儿童教育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传入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一时间成为流行的话题。
然而,近几年来,的确有许多有关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但是从接受美学视角下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少之又少。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从鲍姆的巨作《绿野仙踪》的陈伯吹[1]译本中选取案例进行研究,分别从译著采取的方法和词语的使用方面分析并论证接受美学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接受美学;《绿野仙踪》中图分类号:I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7-0048-020引言《绿野仙踪》[2]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弗兰克·鲍姆创作的经典童话。
故事讲述了小女孩多萝茜被龙卷风带到遥远的异乡后,图铁皮人、稻草人、胆小狮子为实现各自的愿望,结伴去找奥芝王的过程。
它是鲍姆的代表作,因为这部童话,鲍姆被称为“美国儿童文学之父”。
与许多其他经典的文学作品一样,这部作品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情节主要围绕主人公多萝茜“离家-寻路-回家”的过程展开。
但因为“梦想”,也因为“信念”,整个故事结构简单,而寄寓深广,篇幅短小却蕴含无限。
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113名各学科教授也一致认为,《绿野仙踪》是直接影响他们人生的作品。
1接受美学接受理论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期望视野,读者的角色和地位,不确定性。
期望视野是姚斯(1987)[3]提出的,是整个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支柱。
它可以让读者回忆起以前的阅读记忆,并使读者处于某种独特的情感状态,然后唤起他们的某些期望,这些期望将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类型或特定规则得以保持或改变。
《浅谈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变得日益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名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关乎作品在国外的传播效果,更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原作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接受美学理论为影视名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就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进行浅谈,探讨其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二、影视名翻译与接受美学的关系接受美学是一种研究观众如何接受和解读艺术作品的学说。
在影视名翻译中,接受美学强调翻译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审美习惯、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影视名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作的意义,还要考虑到译语的接受度和审美价值。
三、影视名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实施策略1. 文化适应: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使译名在文化上适应目标语环境。
例如,在翻译中国影视作品时,可适当采用意译法,以更贴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作品名称。
2. 简洁易懂:译名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以确保目标语观众能够轻松理解作品名称。
3. 情感共鸣:译名应能够引发目标语观众的共鸣,使其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这需要翻译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译名具有情感色彩。
4. 统一风格:对于系列作品或同一导演的作品,翻译应保持一致的风格,以强化观众对作品的认知和记忆。
四、影视名翻译的实例分析以电影《卧虎藏龙》的翻译为例,其英文名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这个译名在文化上适应了西方观众的审美习惯,同时简洁易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引发了西方观众的共鸣,使他们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成功的例子充分体现了接受美学在影视名翻译中的重要性。
五、结论影视名翻译是影视作品国际传播的关键环节。
接受美学为影视名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强调翻译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审美习惯、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作者:刘丹丹 刘强强
来源:《办公室业务》2016年第04期
【摘要】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
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对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并对该理
论和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尝试性总结。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研究;综述
一、接受美学概述
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语言学转向”,对文学理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百年
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理论转折:19世纪风行的社会历史批评之后,
它经历了以作者的创新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范式时期,以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
为理解文学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范式时期,和以读者的阅读、反映、创造性理解为文
学意义生成的主要依据的读者中心论范式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就
是读者中心范式的一种理论观点,本文就主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首先,读者阅读的主体性。20世纪60年代,聚集德国康士坦茨的五位年轻学者鉴于对社
会现实与传统的文艺理论和方法的不满,开始探寻文学研究的新突破口。几经寻觅,最终他们
选择“走向读者”这一道路。走向读者,意味着文学研究在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之间的鸿沟
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阅读的创造性,强调接受的主体性。读者
作为接受主体,其接受过程又是如何?认为离开了读者,就没有了文学。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
读者的接受。姚斯认为,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
来的。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加以填充,
从而使文学作品得以实现。伊瑟尔则关注研究文学阅读的具体过程。他认为文本和读者的会聚
使文学作品真正进入存在。文学作品不是作者独家生产的,而是读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
的积极参与是解读文本潜在意义的重要因素。接受美学还十分重视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教
育,认为培养读者的知解力和想象力尤为重要,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了,才能促使作者创造出
更好的文学文本。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是指参与了作品存在甚至决定作品存在的接受美
学意义上的读者。“文学作品赖以出现的历史情境,并不是一种把观赏者排除在外的,事实上
独立存在的事件系列。”文学作品“仅仅为它的读者才成为文学事件。”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并
非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能动的参与过程,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等于读
者。姚斯主张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获得现实的存在与生命,否
则,只是一堆死的文学符号的纸张而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次,文学的历史性。文本时历史的文本,所以研究文学理论也就是研究文学史。把文学
史看成是文学效果的历史。姚斯说:“文学的历史性并不取决于post festum(过去神圣的)“文
学事实”的组织整理,而毋宁说取决于由读者原先对文学作品的经验,具体说,它是靠读者的
审美期待视界及其改变这个中心概念来描述作为接受和效果的历史的文学史,一部文学作品的
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能
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期待视野。”文学作品在历史中的连续性正是连接文学的产生、再现与
接受维度的桥梁,即文学史研究中连接历史和美学的桥梁。姚斯提出,文学作品只能作为连续
几代读者的集体阐释而存在。每一代观众或读者都是通过特殊的期待视野的透镜对文学作品做
出反应。对姚斯发生深刻影响的是哲学解释系统,尤其是伽达默尔的著作,伽达默尔认为,阅
读是试图在过去与现在的空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们当下的阅读无法避免我们的文化成见,
但可以在这个历史局限性之内达到一种理解,这种理解终究会对旧的文本新的解释。文学的历
史发展并非完全由它本身决定,而是由作家、作品、读者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多重交互作用决
定的。读者每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必须与他以前读过的作品相对比,调节现时的接受。每一次
具体的阅读都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意识的调节。
再次,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接受美学反拨以“新批评”、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强
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在接受美学中,文学作品并不等同于文学文本。文学作品的概念包含两
级:一是具有未定性的文学文本;一是经由读者阅读后的具体化文本。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本
文,也不同于本文的实现,它必须被确定为两者之间的中途点上。(Iser,1978:274)。姚斯
(1982)则提出本文的历史本质,即本文存在与文学视野中,存在于时间系列中视野的不断交
替演化中;文本不过是文学效应中永无止境的显现。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相融合,
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
二、结语
概而言之,接受美学关注的范围较为广泛,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拓展了翻
译研究的空间。但由于该课题在我国起步较晚,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它还存在一些不足。第
一,对相关原理研究不够全面,应努力拓宽研究视野。虽然,该课题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
原理研究不全面,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还有许多原理可以为翻译研究所借鉴。第二,加强理
论指导实践,一种理论如果对实践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而只是空谈,那是没有持久生命力
的,只有综合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美学的优势才能显露出来。第
三,研究缺乏系统性,给人一种零散、凌乱之感,有待进一步深化。总之,面临以上困难,我
们更应该拓宽视野,全面系统透彻地研究相关领域,相信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更广
阔的前景,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译坛会涌现出更多既新且深的翻译接受美学观点。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现代教育研究所课题“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开发及
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R-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