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动脉瘤
- 格式:docx
- 大小:15.65 KB
- 文档页数:2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致假性动脉瘤病例分析随着心脑血管及神经介入的发展和普及,股动脉穿刺是各种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常见路径之一,对股动脉的损伤难以避免,如局限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
如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本文介绍2例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AP)。
1. 病例资料病例1:女,72岁。
因突发头晕4 h入院。
入院后MRA示基底动脉末端结节样膨隆,动脉瘤可疑。
经右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示基底动脉上段左侧小脑上动脉起始可见一约6 mm×4 mm大小结节状突起。
3 d后,全麻下经右股动脉穿刺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手术顺利,拔除长鞘后右腹股沟穿刺处局部形成血肿,压迫止血半小时无活动出血后加压包扎后返回病房。
随后,腹股沟区穿刺处出现10 cm×10 cm皮下血肿,并进行性增大,出现中度贫血。
右侧股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侧腹股沟区异常回声,考虑假性动脉瘤形成可能;复查示瘤体扩大明显。
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动脉瘤切除并瘘口修补术。
术中发现皮下大量凝血块位于大腿内上侧,清除血肿时见有活动性出血自血肿腔向外喷射,探查见股总动脉一针眼样瘘口活动性出血,压力较高,用橡皮带控制股总动脉,暂时夹闭股动脉近端,以6-0无损伤缝合线8字缝合瘘口。
术后股动脉搏动良好,原瘘口亦无出血,右下肢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腹股沟区皮肤张力下降,右下肢活动无受限,右侧腹股沟区皮肤青紫瘀斑逐渐好转,半月后皮肤拆线病情好转后出院。
病例2:女,70岁,因头晕1个月余入院。
外院颅脑CTA等检查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经右股动脉穿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手术顺利,术后左侧肢体活动好,右侧肢体肌力稍差,股动脉穿刺点给予血管缝合器封堵后返回病房。
但术后逐渐出现右侧腹股沟穿刺处有搏动性皮下肿物,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为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压迫、制动等对症处理后,病灶未见明显扩大。
病人经严格卧床休息及股动脉加压器压迫右下肢制动,超声复查假性动脉瘤未见明显扩大,后逐渐好转出院。
临床报道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8年5月第5卷第5期 W orld Health Dige stM edica l Pe ri odica l LAVH组2例膀胱损伤,两组均无切口感染、肠麻痹、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LAVH开展以前,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病变、宫颈病变、卵巢囊肿、子宫脱垂等良性疾病需切除子宫的患者主要施行开腹全子宫手术(T AH),约占全子宫切除术的75%[1]。
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无切口疼痛,无需镇痛剂,手术并发症低,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较短,是较理想的全子宫切除术式[2],VH的适应症主要为子宫脱垂,近二年手术指征不断扩大。
当子宫明显增大或有盆腔粘连时,施行LAVH手术,我们应用双极电凝止血效果好。
从围手术期恢复指标来看,LAVH明显优于VH,它既可用于子宫正常大不伴子宫脱垂者,也适于子宫增大至3孕月大者,此外,可以镜下分离子宫与附件、周围脏器的粘连、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也可同时进行单(双)侧附件切除,包括剥除粘连的附件囊肿,这是VH手术难以做到的。
再者,LAVH腹部小切口的几乎VH和一样,达到了患者美观的要求。
LAVH的局限性是子宫大小超过3孕月时,影响手术野暴露及操作的活动范围;盆腔粘连严重者会妨碍镜下操作[3]。
子宫过大(>3孕月)、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应行开腹手术。
LAVH要求具有娴熟的腹腔镜下操作技术,我们进行的此项手术大部分在镜下完成。
本研究结果表明LAVH比VH手术适应症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VH,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1]赵学英,冷金花.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血管损伤的临床分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178-180.[2]叶明,唐家龄.80例大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310-311.[3]Har m anli OH,K hilnani R,Dandolu V,et a l.Na rr o w public a rchand inc reased risk of failure for V aginal hysterect o m y.Obstet Gyneco l,2004,104:697-700.(接本页)参考文献:[1]郭学利等,17例四肢创伤性T FA的外科治疗,中华创伤杂志,2006.12:891—892.[2]刘英信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外科治疗经验与教训,中华创伤杂志2002,12,118-1199作者简介:任志剑:湖北省房县人民医院骨科,本科,主治医师.胫骨外支架固定导致假性动脉瘤一例报告■任志剑 黄道耕 周乐红高 翔 陈华星(湖北省房县人民医院骨科 442000)【摘要】形成假性动脉瘤大部分原因为枪弹伤、刺伤等,很少有外支架固定物损伤的报道,对假性动脉瘤的诊断, CT A、MRA、DS A等在基层医院设备不齐全,彩超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治疗上应根据发生部位对远端造成血供应影响程度选择不同的方式,如保守治疗、血管结扎术、血管修复术、断端吻合术、血管移植术、介入治疗。
病因假性动脉瘤按病因分为:创伤性、感染性、医源性、先天性、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性等。
创伤包括锐性创伤和钝性创伤,以前者更为常见;感染以细菌性心内膜炎、血管周围炎多见。
近年来,医源性动脉壁创伤所致的假性动脉瘤报道日见增多,1987年,Roberts报道动脉穿刺造影所致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低于1%。
但随着激光消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术、球囊扩张术均需要用口径较粗的导管靴,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不断的增加。
同时,传统的针灸也可以引起医源性的假性动脉瘤。
发病机制与病理假性动脉瘤从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但对其形成机制和破裂出血的成因尚未能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动脉因某种因素的作用(如创伤、感染等)发生破裂出血而形成局部血肿,继而被周围的软组织包绕,逐步形成的含血囊腔,腔内为凝血块、血栓及血液。
囊壁无正常动脉壁的内膜、中层及外膜三层结构,而完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囊壁的这一特征是与真性动脉瘤(aneurysm)的根本区别所在。
国内郑玉明等用兔股动脉成功复制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活体动物实验模型,提出了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成因的基础理论,并将早期创伤性动脉瘤的形成分为4期,①动脉损伤血肿形成期(约3d):动脉”开口型”损伤或动脉壁损伤并继发破裂出血,形成局限性血肿。
②形成前期(4-10d):动脉破口与局限性血肿均被血凝块及血栓栓塞,动脉血流不能进入局限性血肿内。
③形成期(5~1ld):血凝块及血栓溶解,动脉破口与局限血肿相通,动脉血流冲人局限性血肿腔内,搏动性包块出现,即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形成。
④瘤体增大期(30d内):搏动性包块随动脉血流冲击,日渐增大,并对周围器官和组织造成压迫,引起临床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或由于瘤壁薄弱,突发破裂出血,造成急性动脉大出血危象。
国内陈庄洪等”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对假性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诱发其破裂的原因,认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假性动脉瘤瘤体增大、破裂的重要因素,即瘤腔内血流呈涡流,瘤颈部底边的血流速度明显高于载瘤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对瘤壁产生切向应力,力口之瘤壁缺乏弹力纤维,对切向应力的耐受力差,在高速血流作用下,逐渐增大,当超过瘤壁耐受力时,将致其破裂;同时,瘤内阻力指数高于载瘤动脉,瘤壁顺应性低,血流阻力大,这种顺应性与张力负相关及动脉壁与瘤壁顺应性的不匹配,亦是致瘤体破裂的原因。
超声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及护理探讨在超声下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及护理。
方法对15例心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栓塞治疗,并提供积极的护理措施。
结果12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有3例患者经2次栓塞成功,总成功率为100%。
无动脉栓塞及静脉血栓形成、无凝血酶过敏表现、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的方法治疗假性动脉瘤简单、安全、成功率高。
但在整个过程中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术中技术和细致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随着心脏冠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广泛开展。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也逐渐增多,是心血管介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与留置的动脉鞘大小、术后抗凝治疗、压迫止血及患者有效制动有关【1 2】。
既往多选用外科修补或加压治疗,但并发症较多。
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显示,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假性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快捷经济的优点【3】。
我科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的方法,成功地治愈了15例假性动脉瘤患者。
现将其疗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01/2009-12,川北医学院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中,有15例患者并发了假性动脉瘤,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58~72岁,平均66±16岁。
其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2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股动脉或肱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及放置动脉鞘管的操作。
有4例患者假性动脉瘤在拔管24h 内发生,11例患者在拔管后5d内发生。
发生假性动脉瘤后,临床表现为穿刺部位出现肿块、局部疼痛、触诊有搏动感及震颤,听诊有血管杂音。
彩色超声和多普勒明确诊断为假性动脉瘤。
1.2 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用物准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将探头轻置于病变部位,利用二位超声观察瘤体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并寻找破口,测量其大小;观察瘤体上、下段血管壁及腔内回声情况。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因为每个患者病情的不同,所以采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而目前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方法有载瘤动脉结扎、动脉瘤切除端端吻合及血管移植、动脉瘤囊内血管修补术等。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方面的情况,在这里我们通过下述的介绍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假性动脉瘤的治疗近年来主张手术和介入治疗相结合,并根据瘤所在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有载瘤动脉结扎、动脉瘤切除端端吻合及血管移植、动脉瘤囊内血管修补术等。
1、若损伤动脉为非主干动脉,可采用结扎或动脉栓塞法。
2、若可修补者无论位于主干或非主干动脉,可行修补术。
3、若损伤动脉为主干动脉又无法修补者,则需切除动脉瘤后进行端端吻合和血管重建。
端端吻合仅适用于瘤体较小,切除后无张力的情况,对裂口处血管壁炎症明显,组织脆弱,或缺损范围>2cm者,应考虑血管移植。
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摘要】假性动脉瘤是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
一旦出现假性动脉瘤,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情绪,假性动脉瘤局部的疼痛肿胀等不适,也会加重患者心理反应。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脉管壁;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55-02假性动脉瘤是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以及抗凝,抗学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假性动脉瘤成为介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我科从2011年01月至06月行pci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78岁,其中植入支架2例,术后均予宽胶布,沙袋压迫8小时,一例与患者提早活动有关,两例与穿刺和压迫有关。
1.2临床表现:2例患者在术后2天穿刺部位出现明显肿胀,可触及波动性肿块,患者主诉疼痛难忍,一例患者外观穿刺部位无明显肿胀,平卧位休息时无特殊感觉,下床行走时伤口穿刺处感牵拉痛,3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均确诊为假性动脉瘤。
1.3 结果:1例于徒手压迫1小时,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沙袋压迫24小时瘤口闭合,两例徒手压迫1小时然后弹力绷带包扎,沙袋间隔压迫72小时瘤口闭合。
2原因分析2.1穿刺技术:介入手术过程中由于穿刺点过高或过低,或刺破动脉后壁,均可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增加. 因此,操作者在实施介入手术前应准确地确定股动脉的位置,并选择鞘管的型号,对于穿刺困难者,应在超声定位下穿刺或由资深的人员穿刺。
2.2抗凝药的应用:介入术前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支架植入术后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但可增加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
因此,术前应正确使用抗凝剂治疗,对术程较长、使用大量抗凝药的患者术后压迫和观察时间要长。
2.3肥胖者:体形肥胖者皮下脂肪层较厚,动脉粥样硬化者多,穿刺时动脉搏动不明显,给穿刺带来困难,压迫时又较难找准穿刺点,以致压迫不彻底,穿刺口闭合不完全。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of Femoral Pseudoaneurysms胡俊兴摘 要:目的研究在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采用在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55例临床资料。
本组假性动脉瘤治疗结束后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6个月超声随访复查,随访1a 。
结果 其中53例假性动脉瘤凝血酶注射均一次性成功,平均治疗时间5~15min 。
另外2例经过2次治疗获得成功。
结论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方法简单、安全微创、复发率低,是临床实践中微创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诊断;动脉瘤;凝血酶注射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688X (2015)01-0052-02收稿日期:2015-02-26作者单位: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汝州467599作者简介:胡俊兴(1968-),男,河南汝州人,副主任医师,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介入性诊断治疗的并发症之一。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发生呈上升趋势。
传统的加压治疗的方法存在成功率低、复发率高、持续时间长、患者痛苦大等缺点,另外有的患者通过这种机械压迫的方法最终不能使动脉瘤闭合,而外科手术修补切除瘤体又存在创伤。
我院2005年5月至2013年3月对55例诊断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进行凝血酶注射疗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5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55例,经超声检查并确诊,经传统的治疗方法加压治疗无效,男38例,女17例,年龄41~62岁。
颈动脉假性动脉瘤及颈动脉体瘤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导读:提高颈动脉体瘤及假性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安全性,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颌面外科医生不断研究和总结的问题。
……提高颈动脉体瘤及假性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安全性,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颌面外科医生不断研究和总结的问题。
由于该类疾病的治疗中都不可回避的要碰到处理颈部大血管的问题,因此风险较大。
我们认为手术前后有针对性的准备与处理对把握手术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结合我院收治的26例颈动脉体瘤和10例假性动脉瘤就手术前准备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进行讨论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假性动脉瘤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5~37岁。
瘤体发生在颈外动脉者5例,颈内动脉者4例,颈总动脉者1例;颈动脉体瘤26例,男9例,女17 例,19~64岁。
1.2结果10例假性动脉瘤手术治疗时行颈外动脉结扎者5例,结扎颈内动脉4例,结扎颈总动脉者1例。
术后2例伤口感染,其中1例合并坏死性筋膜炎,局部皮肤坏死,颈动脉近心端结扎线外露,经二次皮瓣修复后伤口愈合。
10例患者均未出现脑缺血并发症;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时有10例行颈总、颈内动脉结扎,并连同肿瘤同时切除一段血管,其中一例曾将颈外动脉远心端与颈内动脉远心端吻合。
分离肿瘤过程中颈总及颈内动脉破损各1例,后经缝合修补加以保留。
术中单纯结扎颈外动脉者8例。
1986年曾在外院进行了“术前准备”后的一位患者,探查切除肿瘤时,结扎并切除了部分颈总、颈内动脉,术后出现迟发性脑缺血并发症,第6 天抢救无效死亡。
其它结扎颈总、颈内动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脑缺血并发症,少数患者有一过性偏头痛但均逐渐减轻或消失。
2讨论2.1术前准备假性动脉瘤患者往往有颈部外伤或感染病史,发病比较急,假性囊壁破裂后易造成大出血。
因此术前准备的时间就受到了限制,这就要处理好病情急与大脑供血侧枝循环是否建立的矛盾关系。
患者应在严密的观察下,等待局部组织水肿消退,通过b超和血管造影尽早明确假性动脉瘤血管来源,如果是颈外动脉来源者应早期手术。
假性动脉瘤
1. 定义:假性动脉瘤 (pseudoaneurysm,PSA)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 血
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多由于创伤所致。
2. 原因:假性动脉瘤是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因火器伤、刺伤、医源性损伤等致
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
血肿,因动脉搏动的持续冲击力,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
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
成内膜,称为假性动脉瘤。它与真性动脉瘤的区别在于,它不像真性动脉瘤
那样具有动脉血管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三层结构。假性动脉瘤从发
现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但对其形成机制和破裂出血的成因尚未能完全阐
明。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动脉因某种因素的作用(如创伤、感染等)发生
破裂出血而形成局部血肿,继而被周围的软组织包绕,逐步形成的含血囊腔,
腔内为凝血块、血栓及血液。囊壁无正常动脉壁的内膜、中层及外膜三层结
构,而完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囊壁的这一特征是与真性动脉瘤
(aneurysm)的根本区别所在。
3. 临床表现: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听到收缩期
杂音。压迫动脉近心侧可使肿块缩小,紧张度降低,搏动停止,震颤与杂音
消失。巨大动脉瘤可有邻近神经受压损害和远侧组织缺血症状。如瘤内有附
壁血栓形成,有可能发生血栓迁移引起远侧动脉栓塞而产生相应症状,也可
因外伤或内在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诊断一般不难,除根据病史、体格检查
外,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必不可少。通过造影可了解假性动脉瘤的部位、大
小、数目、载瘤动脉及瘤内有无附壁血栓,且往往血管造影显示的瘤腔影像
小于瘤体实际大小是其特征,为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为选择治疗方法
提供参考。此外,CT和MRI检查对诊断也有较大参考价值,尤其MRI在检
查巨大动脉瘤时可确定瘤内有无附壁血栓。巨大动脉瘤往往显示各种成分的
混杂信号,如血流与涡流因流空效应呈无信号,钙化呈无信号,血栓为高信
号,含铁血黄素为低信号,动脉瘤为同心圆状分层混杂信号,血栓均在动脉
瘤壁的内面,可呈同心圆状,动脉瘤腔因此缩小,仅占瘤体的一部分。
4. 诊断:假性动脉瘤指动脉壁部分破裂,血液溢至血管外被局部周围组织纤维
包裹形成的囊性搏动性血肿,此种病变并非动脉真性扩张所致,不是真正的
动脉瘤,故称为假性动脉瘤。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不断开展,彩色多普勒
超声检查医源性假性动脉瘤逐渐增加,成为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常见原
因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使用抗凝药物及拔鞘后不正确压迫, 此外还与
穿刺部位过低有关,当穿刺部位离股动脉太远如穿刺到股浅动脉时,易发生
假性动脉瘤。因此处无动脉鞘限制,也无骨性结构可供压迫止血。
假性动脉瘤的主要超声特征为搏动的无回声囊腔,内部可形成血栓,可见云
雾状运动的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清楚地显示破裂血管和假性动
脉瘤之间的解剖结构的变化,可检测瘤体的大小、部位,瘤内有无附壁血栓
形成,血管与瘤体之间破裂口的直径,而且利用CDFI可清楚地显示破裂血
管与瘤体之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通过脉冲多普勒技术可测得收缩期自
血管经破裂口进入假性动脉瘤体内的血流速度和舒张期经破裂口自瘤体内
回到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即双期双向的特征性频谱,此种血流频谱对本病有
特征性的诊断价值,一般不出现在其他动脉疾病,一旦出现,即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