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80例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名老中医治泌尿系统结石秘方泌尿系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尿道结石和膀胱结石等病在内,属中医五淋中的石淋(颖粒细小称砂淋),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1 .芒硝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方剂] 化石汤方组成四川大叶金钱草、胡桃肉各50克,生地、冬葵子、滑石(包煎)、炒车前子(包煎)、川牛膝各25克,瞿麦、净芒硝(另包,分3次服)各20克,石苇15克,生甘草10克。
[制用法] 每天l剂,水煎分3次服。
[方剂] 化石散方组成芒硝、海金砂各100克,琥珀30克,硼砂20克。
[制用法]上药研成极细末,每天5克,分3次服。
[疗效] 经50余例临床观察,一般只服化石散或汤即可。
若证情较重者,二方可以同时服用,分次频服,效果较为显著,无任何副作用。
[验证] 陈某,男,45岁,体素健。
唯近日腰部时发绞痛,发时痛不可忍,经X线摄片,诊为“尿路结石”。
其形状大于小指,紧嵌于右侧输尿管中段。
发作时剧痛难忍,医生劝其手术,因怯而拒之。
嗣由其同仁绍引,邀马老诊之。
马老诊毕,书以上二方,汤剂中增入延胡索20克(捣),煎汁每天4次温服。
散剂则与汤剂交叉服用。
复诊时腰、腹痛己止,身躯俯仰动作如常人。
再以二方持续服之,其证终未发作。
3周后X 线片复查,结石已消尽无迹。
休息周余,恢复工作,至今10年未发。
2 .硝石散治疗泌尿系结石[方剂] 火硝6克,滑石18 克。
[制用法] 在铁勺上置纸张上,把火硝倒在纸上,不让其接触铁器,放在文火上炒黄。
炒黄的火硝与滑石置入药煲中,加水一大碗,煎服10分钟,倒出药汁服用,每天l 剂,每天服2 次,连续服用至尿石排出为止。
[功效] 治结石,有神效。
[验证] 答xx ,男,50 岁,医师。
患尿石症数年,1978 年病症加重来诊,给予上方治疗。
连服5 剂,排下尿石数颗,小的呈黄豆大小;大的一颗长2.3 厘米、中端直径为0.7 厘米,呈枣核状,一面呈细颗粒糙面。
尿石排出后,病告痊愈,至今未见复发。
3 .鹿角霜治尿路结石[方剂] 鹿角霜30克,冤丝子、鸡内金、石苇、海金砂、白芍各12克,生甘草梢、王不留行各9 克,琥珀1 克(吞),金钱草15克,乌药、桃仁各6 克。
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属于中医“砂淋”、“石淋”、“血淋”、“腰痛”等范畴。
多因湿热蕴结下焦,肾和膀胱气化不利,尿液受其煎熬,而致结成砂石。
病久可以导致肾虚。
【诊断】1结石固定在肾内不移动又无感染时,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轻度腰部酸胀不适感。
2.结石移动而嵌顿于输尿管时,可突然发生肾绞痛,并沿该侧输尿管向膀胱、会阴及大腿内侧放射,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等症状,绞痛后可出现血尿。
3.肾区或肋脊角区有叩击痛者,提示肾孟及输尿管结石;见排尿突然中断,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或伴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者,提示为膀胱结石。
4.尿中可能排出结石。
5.尿常规检查常有大量红细胞、脓细胞。
6.可作X射线腹部平片检查,以显示结石;对结石不显影者,可作静脉尿路造影或逆行肾盂造影以协助诊断,并明确结石的大小、数目及其部位。
7.注意有无梗阻并发肾盂积水、尿闭和尿毒症。
可定期作放射性核素肾图及X线摄片,或B超探查肾脏以观察其动态变化。
【治疗】一、辨证论治腰部一侧疼痛或有阵发性绞痛,并向小腹、大腿内侧放射,小便不爽,或频急涩痛难下、尿色黄浑,或见血尿,口苦而黏,苔黄腻,脉弦滑,此为湿热蕴结下焦的实证,治以清利湿热,化石通淋为主。
如久延而致肾的气阴受伤,实中有虚者,应配合养阴或补气药。
治法:清利湿热,化石通淋。
方药举例:泌尿排石汤金钱草30g,海金沙(包煎)24g,滑石24g,甘草梢10g,川木通10g,车前子(包煎)12g,篇蓄、炮山甲、牛膝、川楝子各10g,煎服。
粉剂:鱼脑石15g,元明粉12g,延胡索、木香各IOg,共研细末和匀,每次3g,1日3次。
煎药与粉剂同用。
加减:小便短赤、不利或尿痛者,加黄柏、瞿麦各10g。
尿血,酌加大小蓟各15g,血余炭10g,生地黄12g,牡丹皮10g。
腰胁少腹痛较甚者,加续断、台乌药各10g。
剧烈肾绞痛,加乳香3g,没药3g;另用参三七粉15g,沉香粉1g,和匀分2次吞服;必要时可服苏合香丸1粒以止痛。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王豪来源:《家庭医学》2016年第05期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与尿道结石,以疼痛(腰痛、腹痛、排尿时痛甚)、血尿、尿中有砂石排出史、排尿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的“石淋”“砂淋”“血淋”的范畴。
本病男女均可发病,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近30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多。
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与湿热下注,病位在肾与膀胱。
本病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煎熬津液,聚而成石。
结石初起,多为湿热蕴结;久则肾阴亏虚,虚火内灼。
故治疗以清热化湿、利尿通淋为大法,视其兼证不同,酌以选方加减。
气滞血瘀、疼痛剧烈者重用行气活血之剂枳金汤枳壳、石韦、萹蓄、瞿麦、牛膝、生地各15克,金钱草、车前草各30克,木香、王不留行各10克。
血尿时加白茅根30克,合并感染加蒲公英30克。
水煎内服,每日1剂。
【功用药理】行气活血破瘀,清热化湿通淋。
枳壳行气开郁,金钱草清热化湿、利尿通淋为主药;车前草、石韦、萹蓄、瞿麦清热解毒、排石利尿为辅药;木香、王不留行、牛膝行气活血破瘀,引石下行;生地防止利尿伤阴。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枳壳、木香水煎剂能增强平滑肌舒缩功能,缓解痉挛;牛膝有扩张血和利尿作用;白茅根能止血利尿,蒲公英可清热解毒防治感染。
全方能增加肾血流量,加强平滑肌舒缩功能,抗感染,减少局部充血水肿,达到解痉、消炎、利尿、推动结石下行。
化瘀消石汤桃仁、王不留行、生大黄、鸡内金各10克,牛膝、海金沙、滑石各15克(布包),乳香、没药、甘草各6克,砂仁20克,金钱草30克。
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后多饮开水,适当跳跃活动。
【功用药理】清热利湿,化瘀消石。
桃仁、乳没、鸡内金化瘀散结、消蚀沙石;大黄、王不留行、牛膝通利泻下,引药下行,因势利尿,以利结石排出,一消一排,是治标之道;金钱草、砂仁、海金沙、滑石、甘草消热化湿,利尿通淋,是对因治疗,乃治本之道。
如此则标本兼顾,双管齐下,切中病机。
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分析作者:于井波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15期尿路结石是指泌尿系统结石形成,阻塞输尿管的一种常见病。
临床以肾绞痛和血尿为主证,并常引起尿路梗阻和继发性感染,在后期亦可发生肾功能不全。
本病男性发病率高。
最常见的年龄为20——50岁。
对于本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效果比较满意,现将临证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年龄14~61岁,平均42岁;其中20岁以下13例,20~40岁24例,50岁以上者13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
病程:病程最短1d,最长7年,平均为3年,其中1~4年占绝大多数,为33例。
1.2诊断依据临床症状:腰痛19例,尿痛31例,肉眼血尿44例。
B超检查或/及泌尿系统造影:发现结石及积水。
其中治疗组结石最大为1.2cm×0.9cm。
对照组结石最大为1.1cm×1.2cm。
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尿检均可见红细胞。
1.3中医辨证治疗组:湿热下注型27例,气滞血瘀型12例,肾气不足型11例。
2治疗方法用鱼葵方:鱼脑石30g,天葵30g,火硝30g,鳖甲30g。
湿热下注型加滑石12g,栀子15g;气滞血瘀型加青皮15g,陈皮15g,桃仁10g,红花10g;肾气不足型加黄芪30g,党参30g,杜仲10g。
用水1000ml浸泡30min后煎煮30min,取汁600rnl,分4次口服,10d为1疗程。
合并感染者配合抗感染治疗。
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或/及泌尿系统造影发现结石消失为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石明显缩小或数量减少为显效;临床症状缓解或明显改善,但结石无明显变化为无效[1]。
3.2结果治愈28例,显效18例,无效4例。
4病例1患者:胡柏杨,男,38岁,诊断:尿路结石患者于2004年2月突发左腰部剧痛,伴有尿频、尿急,恶寒发热。
3个月后到我院诊治,X线腹部平片证实左侧输尿管结石,位于第3腰椎之下缘处,约0.3cm×0.3cm大,化验结果:血白细胞计数10.8×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80%,小便常规检查:尿液呈酸性,红细胞0~1视野,蛋白少量。
治疗泌尿系结石效方金钱草、海金沙各30 克,鸡内金、牛膝、滑石各15 克,威灵仙、石韦、车前子、冬葵子各20 克.三棱10 克。
随症加减,每日1 剂水煎服,1 个月为1 个疗程.一般1~2 个疗程取效。
泌尿系结石中药方剂中医处方(一)【辨证】下焦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俳石通淋。
【方名】降石汤。
【组成】降香3克,石苇10克,滑石10克,鱼脑石10克,金钱草30克,海金砂10 克(包),鸡内金10克,冬葵子10克,川牛膝10克,甘草梢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贝叔英方。
中医处方(二)【辨证】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治法】通淋利湿,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溶石俳石。
【方名】昆海俳石汤。
【组成】昆布18克,海藻18克,红花9克,桃仁12克,柴胡12克,白芍24克,枳实9克,海金砂12克,冬葵12克,滑石15克,大黄9克,鸡内金6克,琥珀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郑家本方--------------------------------------尿路结石中药方剂【辨证】湿热蕴结下焦,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俳石。
【方名】四金化瘀俳石汤。
【组成】半枝莲30克,金钱草30克,鸡内金12克,石苇30克,郁金20克,三棱 18克,滑石30克,瞿麦15克,怀牛膝15克,海金砂30克,木通10克,茅根3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志发方-------------------------------------内科—膀胱结石中药方剂【辨证】湿热,瘀阻,虚弱。
【治法】利湿化瘀,散结通阻,补肾益气。
【方名】尿路结石汤。
【组成∝?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车前子10克,木通6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滑石12克,琥珀末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吴华强方----------------------------------------------------------消石汤 ---风中落叶我院结石专科在1995年1月~1997年1月期间,采用消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20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自拟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与气候、季节、水质、职业、社会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并有一定的地区性,常突然起病,腹痛剧烈难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对其进行积极防治很有必要。
我运用自拟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处方:金钱草30g,海金砂15g,鸡内金15g,萹蓄10g,瞿麦10g,滑石15g,车前草30g,元胡10g,川楝子10g,桃仁10g,红花10g。
结石直径超过6mm者,加三棱、莪术;血尿者加小蓟、蒲黄;伴有尿路感染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热伤津亏者加沙参、麦冬。
用法:水煎服分2次服,日一剂。
并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及多饮水。
临床疗效:一般经过3~20天的治疗,输尿管以及膀胱结石可在1周内排出;肾结石在1~3周内排出。
未排出者均因结石直径较大(超过1cm),患者可经体外冲击波碎石后,继续服用本方到痊愈。
分析: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多从淋证、腰痛、尿血等进行辨证论治。
本病多因湿热内蓄,结而不去,下注于尿路,煎熬尿液,而为砂石,砂石阻滞气机,不通则痛,轻者仅腰部隐隐作痛,重者腰痛如折,连及少腹而成绞痛。
或者砂石不能随尿排出,则小便艰涩,尿时疼痛,如果阻塞尿路,则小便中断。
砂石损伤脉络,可以出现尿血,热下注膀胱,则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本方中重用金钱草为君药,取其清热解毒、利尿排石之功效,笔者最大剂量可用到100g,配以鸡内金、海金砂,具有良好的排石功效。
萹蓄、瞿麦、滑石、车前草是清热利湿之品,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
大凡结石停留,必阻遏气血运行,结石排出,则依赖于气血的推动,故方中加桃仁、红花活血以行气,疼痛剧烈者,可加白芍、甘草,以柔肝止痛,方中若加三棱、莪术,则破血行瘀,可加大排石力度。
若再配合抗生素以及解痉止痛的西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典型病例:患者,男,36岁。
因突发腹痛1.5小时来诊。
体外冲击波碎石配合中医疗法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护理目的总结体外冲击波碎石配合中药丸剂及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护理经验。
方法对160例泌尿系结石行碎石治疗的患者分成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
对照组行碎石及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摹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应用自制中药丸剂及针刺疗法,同时予以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及辨证旌护。
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对照组总有效率63.7%,观察组总有效率98.7%。
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配合中药丸剂凿石丸及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效果好,科学有效的护理配合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中药丸剂凿石丸;针灸;护理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的常见病。
结石可见于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的任何部位。
但以肾与输尿管结石为常见。
临床表现因结石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异。
肾与输尿管结石的典型表现为肾绞痛与血尿,在结石引起绞痛发作以前,患者没有任何感觉,由于某种诱因,如剧烈运动、劳动、长途乘车等,突然出现一侧腰部剧烈的绞痛,并向下腹及会阴部放射,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程度不同的血尿;膀胱结石主要表现是排尿困难和排尿疼痛。
临床疼痛、血尿、小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及尿出沙石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属”石淋”范畴。
2011年2月~2013年6月我科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应用自制丸剂凿石丸及针刺疗法治疗泌尿系结石1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常见原因:①原因不明、机制不清的尿结石称为原发性尿石。
②代谢性尿石,这类结石最为多见,是由于体内或肾内代谢紊乱而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特发性尿钙症引起尿钙增高、痛风的尿酸排泄增加、肾小管酸中毒时磷酸盐大量增加等。
基形成的结石多为尿酸盐、碳酸盐、胱氨酸黄嘌呤结石。
③继发性或感染性结石。
主要为泌尿系统的细菌感染,特别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和变形杆菌可将尿素分解为游离氨使尿液碱化,促使磷酸盐、碳酸盐以菌团或脓块为核心而形成结石。
泌尿系结石中医治疗十法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常见疾病,包括肾、输尿管及膀胱结石,临床常见肾区隐痛;或腰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或小腹疼痛,伴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症状。
其发病与地理、水源、遗传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外碎石、膀胱镜取石、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本病的近期治愈率,但术后复发一直困扰着人们,还没有达到彻底的预防和根治。
因此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仍是今后临床和科研的主要任务。
泌尿系结石属于中医“淋证”范畴,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观察,发现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多为膀胱湿热蕴结日久,炼液成石,若有形之邪实瞬时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失宜,则腰腹剧痛、恶心呕吐等;结石日久,耗气伤阴、损伤脉络,则肾区隐痛、神疲乏力、消瘦尿血等。
针对泌尿系结石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运用以下十法,可取得理想效果。
一、清热利尿排石法结石的形成主要为湿热日久、炼液成石,因此清热利湿排石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主要和常用方法,此法主要适应于结石发病时间短、直径不超过1厘米,伴或不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常用中药如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瞿麦、车前子、木通、泽泻等。
现代研究已证实,本组药物多具有利尿作用,服后可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刷结石,促使其下行排出,并可增加输尿管蠕动、消除尿路感染。
二、行气导滞通腑法结石一旦形成,作为有形之邪实,阻于尿路,又可进一步郁闭气机。
尿路梗阻,又是促发感染的因素,因此行气导滞通腑法,亦是泌尿系结石的常用治法,此法主要针对近期肾绞痛频发,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者,常在清热利尿排石的基础上合用本法,常用药物枳实、厚朴、生大黄、芒硝、木香、沉香、乌药、川楝子等。
有关研究提示行气导滞通腑法,可通过增加胃肠的蠕动来促使输尿管蠕动而有利于结石排出。
三、活血化瘀散结法结石之形成,病程较长,久病多瘀,且有形之邪,每多导致气滞血瘀水停络伤。
临床病理检查提示,若结石在同一部位停留超过3个月,则可见结石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甚至在结石表面形成一层纤维组织的包膜,而且输尿管璧狭窄,失去扩张余地,结石排出的可能很小。
用药之道·传统医学用药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与尿道结石。
本病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且近30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多,但因为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故防治方法尚不满意。
近10年来,随着腔内泌尿外科学、体外震波碎石(ESWL)、经皮肾镜取石(PCNL)等新技术的开展,几乎可以治疗大部分肾结石,但仍然不能取代中医药的治疗,尤其对于较小的结石,或体外震波碎石术后的治疗,中医药的应用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病以疼痛(腰痛、腹痛、排尿时痛甚)、血尿、尿中可有砂石排出史、排尿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归属于祖国医学的“石淋”、“砂淋”、“血淋”等范畴,如继发尿路感染,则可为“热淋”,总属“淋证”之类。
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与湿热下注,病位在肾与膀胱。
结石初起,多为湿热蕴结;久则肾阴亏虚,虚火内灼。
本病病机关键为湿热蕴结下焦、煎熬津液,聚而成石,故治疗以清热化湿、利尿通淋为大法。
视其兼证不同,酌选下方加减。
1. 枳金汤组成与用法:枳壳、石韦、萹蓄、瞿麦、牛膝、生地各15克,金钱草、车前草各30克,木香、王不留行各10克。
水煎内服,每日1剂。
功效:行气活血破淤,清热化湿通淋。
方解:枳壳行气开郁,金钱草清热化湿、利尿通淋,为主药;车前草、石韦、萹蓄、瞿麦清热解毒,排石利尿,为辅药;木香、王不留行、牛膝行气活血破淤,引石下行;生地防止利尿伤阴。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枳壳、木香水煎剂能增强平滑肌舒缩功能,缓解痉挛;牛膝有扩张血管和利尿作用;白茅根能止血利尿;蒲公英可清热解毒防治感染。
全方能增加肾血流量,加强平滑肌舒缩功能,抗感染,减少局部充血水肿,达到解痉、消炎、利尿、推动结石下行的作用。
加减:血尿时加白茅根30克;合并感染加蒲公英30克。
2. 化淤消石汤组成与用法:桃仁、王不留行、生大黄、鸡内金各10克,牛膝、海金沙、滑石各15克,乳香、没药、甘草各6克,砂仁20克,金钱草30克,水煎分2次温服。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标准)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泌尿系结石是指一些晶体物(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和有机质(如基质A、酸性黏多糖等)在泌尿系的异常聚积。
结石大多位于肾盏或肾盂,随着结石下移,可停留在输尿管和膀胱。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1)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
可伴有发热恶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排尿中断。
(2)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结石排出。
(3)尿常规检验有红细胞。
(4)作肾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肾盂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解释部位。
必要时作膀胱镜逆行造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吴阶平泌尿外科学》[2]、《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3]、《尿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试行)》[4]。
(1)病史:腰部和(或)腹部疼痛,多为间歇性绞痛,有或无血尿存在。
可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并发症。
(2)症状①上尿路结石:突发腰部或腰腹部绞痛和血尿。
②膀胱结石: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终末血尿。
③尿道结石: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呈点滴状,或尿流中断及急性尿潴留。
(3)体格检查:肾区叩痛、输尿管走行区域压痛。
(4)辅助检查:B超、尿路平片(KUB平片)、静脉尿路造影(IVU)作为推荐诊断依据。
CT、逆行或经皮肾穿刺造影、磁共振水成像(MRU)、放射性核素作为可选择诊断依据。
(二)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尿石症诊疗指南》[5]。
1.湿热蕴结证:腰痛或小腹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气血瘀滞证:发病急骤,腰腹胀痛或绞痛,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
舌暗红或有瘀斑。
脉弦或弦数。
3.肾气不足证: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80例
目的总结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中医辨证治疗组8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62例,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治愈56例(70.0%),对照组治愈23例(37.1%),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标签: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治疗;疗效观察
泌尿系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病,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的统称。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腰部绞痛、血尿为特征。
属于中医的石淋、血淋等范围。
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确切,尤其对于中小结石疗效更佳。
肾结石往往本虚标实,易合并血尿、肾积水、尿路感染,因此治疗并非易事。
近年来,中医药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取得了可喜成果,疗效肯定,于2012年1月笔者总结从2004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共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6~76岁,平均41岁;病程1年以内62例,1 ~ 2年18例;其中肾结石22例,输尿管结石58例;合并积水18例,合并有泌尿道感染5例,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疼痛。
尿中带血,小腹不适,或痛引腰腹等。
对照组:共62例,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19~73岁,平均38岁;病程1年以内42例,1~2年20例;肾结石占17例,输尿管结石占45例;其中合并积水5例;有泌尿道感染者3例。
1.2 临床诊断标准
症状: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绞痛呈刀割样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股内侧,肾区叩击痛,膀胱结石为下腹部和会阴部钝痛、尿痛。
肉眼或镜下可见血尿,绞痛发作时血尿加重,合并尿路感染时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或脓细胞。
影像学检查:X线腹部平片多数显示结石阴影。
B型超声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判断结石大小、部位以及输尿管、肾盂积水情况。
辨证:实证,尿色红赤、尿道涩痛、舌红,苔薄黄,脉数有力;虚证,肾阴虚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阳虚见腰膝酸软、尿频溲清、怕冷、舌淡苔白、脉沉。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基础方,三棱、莪术、车前子、萹蓄、枳壳、王不留行各15 g,炮
穿山甲、鸡内金各20 g,金钱草50 g,海金砂、石苇、滑石各20 g,牛膝25 g。
肉眼血尿加小蓟、旱莲草、白茅根;绞痛加延胡索、赤芍、乌药(绞痛剧烈用山莨菪碱10 mg,肌注);肾阳虚加菟丝子、肉苁蓉;肾阴虚加枸杞子、熟地黄、龟板;肾积水加炒白芥子、制附片、茯苓、桑白皮;小便有脓球、白细胞加栀子、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连翘等。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三服,嘱患者多饮水,作跳跃,肾区叩击等。
10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对照组:肾石通颗粒15 g,每日3次口服,疼痛明显者给予西医对症治疗。
10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石排尽,X线腹部平片,B超检查结石影消失。
好转:部分结石排出,结石下移或者变小或肾盂输尿管积水消失,症状消失或减轻。
无效:临床症状不缓解及影像学检查(X线、B超等检查)结石无变化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方法,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治愈56例(70.0%),好转22例(27.5%),无效2例(2.5%),总有效率为97.5%。
服药最短5 d,最长4个疗程。
对照组:治愈23例(37.1%),好转32例(51.6%),无效7例(11.3%),总有效率为88.7%。
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典型病例
患者,32岁,于2011年5月12日夜间突然出现右侧腰痛,向右下腹部放射,且伴有恶心未呕吐,排尿不适,肉眼血尿,舌红苔黄,脉弦。
B超示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大小为0.8 cm × 0.7 cm,伴输尿管扩张,右肾积水。
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
诊断为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伴右肾积水。
鸡内金20 g、金钱草50 g、海金砂30 g、白芍20 g、三棱15 g、莪术15 g、车前子15 g、萹蓄
20 g、枳壳12 g、王不留行15 g、炮穿山甲15 g、石苇20 g、滑石15 g、牛膝20
g、小蓟15 g、旱莲草15 g、白茅根20 g、延胡索15 g、赤芍15 g、丹皮10 g、乌药10 g、栀子15 g。
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 mL,分3次口服。
7 d为1个疗程,第8天时排出3个绿豆大小结石,症状消失,复查B超,结石以及积水消失,痊愈。
4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石淋多由湿热下注,化火灼伤阴津,煎熬水液,日久结为砂石而成。
李洪武[1]认为肾结石病位在肾,病机为肾虚为本,沙石内结为标,兼
夹以湿热、气滞、血瘀为病。
林季伟[2]将肾结石辨证分为四型:下焦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肾元气虚损型;肾虚气阴不足型。
蒋新新[3]自拟“清化通淋汤”治疗石淋31例临床观察,药用:金钱草30 g,海金沙(包)20 g,炒鸡内金15 g,石韦10 g,萹蓄20 g,瞿麦10 g,细木通6 g,王不留行10 g,皂角刺、川牛膝、车前子(包)、延胡索、滑石各15 g、川楝子10 g。
辨证加减:腰腹绞痛加赤白芍、生甘草;血尿加大小蓟、白茅根;小腹胀痛加枳壳、木香、乌药;伴有瘀滞、舌质紫者,加桃仁、炮山甲、红花;舌红、口干肾阴亏耗者,加生地、麦冬、鳖甲;肾阳虚者,加肉苁蓉、川续断温肾化气以通淋。
水煎服,每日1 剂,分2~3次服用,以14 d 为1 个疗程,进行疗效观察。
治愈15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
现代治疗结石多用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苇、冬葵子、车前子、萹蓄等利水排石清热之品,但临床效果不满意,结石日久必然损伤人体正气,气虚血滞而无力排出结石。
张瑜等[4]白金尚治疗肾结石经验认为肾结石是以肾虚为本、湿热壅滞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故在应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配伍以行气活血以及软坚散结,药用如三棱、莪术、丹参、红花、丹皮、桃仁等,若结石大排出困难,可加甲珠、皂刺等肾结石日久损伤肾中阳气,气不化水而至肾积水,《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肾阳虚衰,气化功能不足,水湿停聚,则积水成矣。
因此治疗肾积水以温阳益气为要,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乌药等。
魏本立等[5]采用自制滑通尿石汤中医辨证治疗肾结石60例,基础方:金钱草60 g,萹蓄、瞿麦、海金沙、鸡内金各20 g,滑石粉、车前子、石苇各15 g、甘草10 g。
湿热蕴结加山栀5 g,大黄5 g;排尿涩痛伴血尿、腰酸腹痛者加白芍10 g、元胡15 g、蒲黄10 g、五灵脂10 g、牛膝10 g、桃仁5 g,如脾肾两虚加,黄芪15 g,白术15 g,茯苓20 g,当归10 g,枸杞子15 g,山萸肉10 g,熟地12 g,川断10 g。
上述诸药每日1剂煎汤500 mL分早晚两次口服,6 d为1个疗程。
治愈17例占28.3%,好转40例占67.0%,无效3例占4.7%,总有效率为95.3%。
对于中小结石,无明显尿路梗阻,特别对于年老体弱不宜手术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不仅可以免除手术人体的损伤,而且可以更有效地解除梗阻、治疗感染、改善肾功能,具有疗效快、价格易被患者接受、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尤其对较小的泌尿系结石效果甚佳,弥补了西医手术、体外碎石对小结石和泥沙样结石效果差的不足,而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抗生素治疗尿石症的毒副作用[6]。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洪武. 肾结石的中医诊治综述[J]. 医学信息,2011,24(4):1684.
[2]林季伟. 中医如何分型治疗肾结石[J]. 求医问药,2010(11):8-9.
[3]蒋新新. 清化通淋汤治疗石淋31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2011,43(4):52-53.
[4]张瑜,李海华,张凤云. 白金尚治疗肾结石经验[J]. 河北中医,2010,32(6):808-809.
[5]魏本立,王丽. 自制滑通尿石汤治疗肾结石60例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10,16(32):145.
[6]李云升,倪淑燕,张琳琳,等. 导赤散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69例临床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