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沧海”课例点评

“观沧海”课例点评

“观沧海”课例点评
“观沧海”课例点评

“观沧海”课例点评 教学实录----执教人陈郁一、教学目标 1、在对情和景特征分析的基础 上感悟《观沧海》雄浑阔大的意境。 2、通过对具体诗歌的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境界对诗歌境界的影 响。 二、教学难点对于意境学生难于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重点通过把诗人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与景物的特点相连接 来理解意境,学习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解感受五、上课过程一、分析《观沧海》 1、检查背 诵情况,简要点评。 讲述要点 1 对中国诗歌理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握诗歌的意境,而我 们刚刚学过,把握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要分析情和景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 融合在一起的。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观沧海》的情景和意境。 讲述要点 2 我们先来分析《观沧海》之景。 展示幻灯片的鉴赏提示我们在欣赏景物时要能把文字化为形象,调动 一切感觉器官,如同身临其境。 2、同学分析,同桌之间小声交流。 3、提问请描绘你通过诗歌所看到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

景物的特征。 2 到 3 名同学交流点评并归纳展示幻灯片上的归纳----雄浑阔大,气势 非凡。 吞吐日月,包容星汉。 讲述要点 3 上面我们已经基本体会了《观沧海》之景,其实,所谓一 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下面我们就来透过这些景物来 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4、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讲述要点 4 我们知道,要想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最基本 的原则是?知人论世那么对于曹操当然也是如此,屏幕上有曹操所处时代 的介绍,请看一下。 展示幻灯片对于曹操的生平资料可以再参考一下昨天所补充的资料。 5、同学分析。 6、提问交流我们既要看到曹操一以贯之的情感,也要注意具体作品 中的情感。 2 到 3 人交流归纳展示幻灯片----心系天下,渴望统一。 雄才伟略,翦灭群雄。 7、情和景的融合。 讲述要点 5 刚才我们对《观沧海》的情和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了解 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其实,对于诗歌的理解我们也许不应该把情和景割裂开来,而应把它 们当做一个整体来感受。

现在我们就来看本诗中情景是怎样融合的。 同学杂言交流展示相应的幻灯片并总结深邃汹涌的大海与作者沉雄 豪迈的气概相结合,大海主宰一切正暗示了作者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两 者的交融形成了一种雄浑苍劲的艺术境界。 8、请同学用几句话描述、概括你心中的《观沧海》。 9、齐读《观沧海》二比较阅读《浪淘沙北戴河》讲述要点 6 通过上 面的分析, 我们与曹操一起领略了波澜壮阔的大海, 感受了它的雄壮之美。 但是,也有人认为只在岸上观看不如亲自与大海的惊涛




《观沧海》导学案 (县优质课)

《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之上鉴赏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情感态度以及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所流露的人生情感态度,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sōu)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 鞭挞宇内,閴(qù)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我”眼中的曹操: 二、基础积累 1.朗读诗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碣石()澹澹()萧瑟()沉没()竦峙()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并翻译全句。 (1)东临 ..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秋风萧瑟 ..涌起 ..,洪波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观沧海》教学设计 农汉清 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2班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积极性较高,理解力相对较好,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一角硬币)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是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富豪;看到了一角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你不仅看到了它是硬币还看到了

它的面值;同学们它上面有什么看到了上面刻有花纹了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侦探,因为你关注细节;它是什么形状的看到它的形状你会想到天上的什么说到月亮和太阳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诗人! 那么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人骚客们思想的精华,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诗歌的学习。课间大家听到的歌曲所唱的是谁(曹操)林俊杰的歌声里曹操是英雄,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是奸雄,那么曹操的诗中又给我们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今天我们且就《观沧海》一窥曹操的心境。(板书课题:观沧海曹操)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谁可以为我们介绍你所了解到的有关曹操的信息呢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时期(196-220)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他去世之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应玚)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

2014年柯桥区初中思维课堂”优秀课例评比结果

2014年柯桥区初中“思维课堂”优秀课例评比结果 公示 2014年柯桥区初中“思维课堂”优秀课例评比已于日前结束。现将评比结果予以公示(详见附件)。 公示期限:2014年6月25日—6月27日 联系电话:8456626984566125 若作者单位、姓名等有文字错误,请直接与相关研训员联系,电话:语文:84566107、数学:84566110、英语:84566112、科学:84566109、社会思品:84566111、音美:84566106、体育:84566100、信息技术:84566127、综合实践等:84566102 附件:2014年柯桥区初中“思维课堂”优秀课例评比结果 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2014年6月25日

2014年柯桥区初中“思维课堂”优秀课例评比结果 一等奖(21篇) 学科课例题目作者学校 语文霓虹妆处堤堤艳,柳絮飞来片片红——基于课 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 信》对“思维课堂”的思考 丁丽娟实验中学 语文给学生一个思维栖息的巴乐园——以《狼》为 例初谈“思维课堂”的思维基点 朱鹏敏齐贤镇中学 语文创设质疑和表达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我的老师》课例 苗文娟钱清镇中学 数学以“思想”为线,织“思维”之网——以《圆 的内接三角形专题复习》为例 沈志勇鲁迅外国语学校 数学方法为先思维为本——“相似三角形专题复 习之影子问题”课例与评析 陈林华湖塘中学 数学关注知识生长,培养探究能力——一堂《梯形》 的课例分析 封萍平水镇中学 英语让情境的沃土孕育思维之花王蝶飞钱清镇中英语点燃思维的火花,启程零点的奔跑董敏实验中学 英语创造性思维进课堂—新目标九年级Unit 8 Period 2 课例 宋晓锋华甫中学 科学基于实验探究的有效互动课例实践许惠平柯岩中学 科学巧用小魔术开发学生的思维屠惠芳钱清镇中学科学创设情景寓学于乐拓宽思维徐金实验中学 社会思品让思维之光在生活化课堂中闪耀傅丹丹鲁迅外国语学校社会思品拨动思维之弦奏响学习之乐胡海霞马鞍镇中 社会思品品历史之厚重,还历史以真实金永潮平水镇中 音美巧妙利用递进式示范培养学生自我认知思维— —《卡通天地》教学设计 孔晓凤鲁迅外国语学校 音美享受思维的快乐,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劳 动的歌》教学设计 王巧玲钱清镇中学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 》 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 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 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 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 》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 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1/7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 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 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 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 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 (“日月之行”至“若 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 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 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2/7

观沧海 省一等奖优质课

、古代诗歌四首 湖北襄阳襄州古驿一中张海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基本信息 课题新人教版《数学》第二章第二节合并同类项 作者及工作单位罗学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识别同类项 2)会合并同类项,知道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营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助,严谨求实、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 2)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 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教学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 行为 设计意图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农汉清 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2班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积极性较高,理解力相对较好,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一角硬币)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是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富豪;看到了一角硬币

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你不仅看到了它是硬币还看到了它的面值;同学们它上面有什么?看到了上面刻有花纹了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侦探,因为你关注细节;它是什么形状的?看到它的形状你会想到天上的什么?说到月亮和太阳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诗人! 那么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人骚客们思想的精华,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诗歌的学习。课间大家听到的歌曲所唱的是谁?(曹操)林俊杰的歌声里曹操是英雄,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是奸雄,那么曹操的诗中又给我们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今天我们且就《观沧海》一窥曹操的心境。(板书课题:观沧海曹操)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谁可以为我们介绍你所了解到的有关曹操的信息呢?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时期(196-220)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他去世之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公开课教案_1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 一、新课导入 1.课题导入: (1)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同类项?如何合并同类项吗?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利用合并同类项和等式的性质解一些形式较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化归思想. (2)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3.学习重、难点: 重点: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确定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二、分层学习 第一层次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86页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问题1”的问题分析和解题过程,

认识总量与分量之间的关系,思考在解方程过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4)自学参考提纲: ①“问题1”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今年购买的台数+去年购买的台数+前年购买的台数=140台. ②课本上是怎样解方程x+2x+4x=140的?有哪几个步骤? 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有两个步骤. ③在解方程过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使方程变得更简单. ④仿照问题1中解方程的过程,解下列方程: 2x-5 x=6-8 7x-2.5x+3x-1.5x=-15×4-6×3 2 解:x=4 解:x=-13 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对个别学习中遇到障碍的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对普遍性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2)生助生:小组同学间相互交流、互助解疑难. 4.强化: (1)“合并同类项”在解方程中的作用: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2)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解方程过程中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 (4)练习:解下列方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演示教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 课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张志伟 授课时间: 12月21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高一1班 授课地点:高一1班教室 授课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和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难点: 1、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中,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写作背景 苏轼 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此职位实为虚职,因此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他游历访古,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音读 1、听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速、语调;教师正音,作诵读指导。 字词正音:⑴故垒[lěi] ⑵纶巾[guān] ⑶强虏[lǔ] ⑷华发[huā] ⑸酹江月[lèi] 3、教师诵读指导。 4、学生个别诵读。 (六)意读 1、学生散读,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2、学生置疑,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3、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 (七)整体感知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经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先整体感知。 1、你能迅速找到全词的过渡句吗?----“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合并同类项课堂实录

《合并同类项》课堂实录 张家产中学 王振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2、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及运用分配律,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3.经历观察、类比、思考、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2)同类项的合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讲桌上乱七八糟地放着几本书,几个本子,几支笔。) 师:谁能帮助老师把讲桌整理一下? 生1:(把所有的书本摞放在一起,放在桌子上任一位置,笔放在一起。) 生2:(把书籍按书名分类堆放,把本子单独放在一起,笔放在一起。) 师:哪种方法比较科学,为什么? 生:第二种方法更好,因为把它们分成几类,便于管理使用。 师:在生活中经常把各种事物进行分类,而在数学领域,我们也要学会分类。 点评:让学生给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进行分类,使他们懂得相同用途的物品可以分为一类,初步感知“同类”的概念,体现了新教材中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思想,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游戏导入 师:(把八张卡片分给8名学生。并在大屏幕上投影出8张卡片的内容:-5n 、6xy 、8n 、 -7a 2b 、- 2 1xy 、2a 2b 、0.2x 2y 3、-3y 3x 2)请拿到卡片的同学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找“朋友”,并和找到的“朋友”一起站到讲台前面 。 生:(8生活动,其他学生观察。) 生:(观察的学生提出意见)手拿6xy 、0.2x 2y 3两张卡片的同学站在一起是不正确的; 手拿-21xy 、-3y 3x 2两张卡片的同学站在一起也是错误的。6xy 的“朋友”是-2 1xy ; 0.2x 2y 3和-3y 3x 2是一对“朋友”。 师:(把大屏幕上的卡片,按上面的分组把“朋友”拖到一行。)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因为6xy 、-2 1xy 所含的字母相同。 师:6xy 和0.2x 2y 3所含的字母也相同,它们俩是不是“朋友”呢?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字母的指数不相同。 师: x 3y 2与0.2x 2y 3是不是“朋友”呢?

课后评议会记录

课后评议会记录 时间:2016.11.17 地点:万善初中 主持人:杨冬梅 记录人:杨冬梅 参加人员:杨冬梅李瑶康建容段竹君俞光军刘建军冉艳杨军苏宏宋志友何青青蒋双双 会议议程: 谢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倾听质量。关注数学课堂上学生倾听质量,应成为我们每个数学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今天大家听了我的《合并同类项》一课,就本课关于学生倾听的质量和时间的分配进行分析: 一、导入新课课题用时5分钟学生倾听百分之百 二、初步探究,自主学习用时10分钟只有1人没有好好听。 三、深入理解,学习新知用时22分钟全班有3人思想开小差。 四、总结。用时3分钟。 刘老师:1、谢老师以自主探索学习为教学的主线,从问题的设计来看,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能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简单、清楚、明确,指向清晰,没有一个问题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也为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倾听打下了基础,可以看出老师下了一番功夫。 2、在老师的提问方式、学生回答方式上。提问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回答方式同样存在单一的问题。应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采用多种

方式回答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的倾听积极性。 何老师: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教学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谢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一家三口就餐的食物分类入手,具有吸引力。(二)、初步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复习了以往的角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三)、深入理解,学习新知,主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同类项。(四)、总结谈收获。提高口语表达和思维、总结能力。 康老师:下面我说说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谢老师的课堂用时40分钟。每个环节用时合理,时间分配恰当。我把谢老师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分析:这节课中,谢老师共提出了19个问题。其中属于思考性的问题是8个,属于启发、简单复述的问题是6个,这两项占了所有问题的73.7%。属于评价、整合信息的问题5个,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课堂提问没有。 苏老师:在谢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共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9次。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时,谢老师关注到了分布在课堂的各个方位的孩子。孩子们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亮,表述基本完整,并且切合老师提出的问题。

《观沧海》公开课优秀教案

4.《观沧海》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能够把握诗歌中的景物特征。 2.通过补充资料,品析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怀抱负。 教学重难点 从朗读中把握诗歌大意,品析关键词语,把握诗歌中的景物特征。(重点)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怀抱负。(难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天下,雄才大略。他的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失败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大家猜猜他是谁? 二、了解古诗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勾结乌桓首领,屡次侵犯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3.字词疏通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萧瑟) 补充词语解释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2019年全国中考试题解析版分类汇编-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添括号,幂的运算性质

2019年全国中考试题解析版分类汇编-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添 括号,幂的运算性质 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 1.〔2017江苏淮安,9,3分〕计算:a4·a2=. 考点:同底数幂的乘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那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a n=a m+n计算即可、 解答:解:a4?a6=a4+2=a6、 故答案为:a6、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熟练掌握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2017江苏连云港,2,3分〕a2·a3〔〕 A.a5 B.a6 C.a8 D.a9 考点:同底数幂的乘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那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a n=a m+n计算即可、 解答:解:a2?a3=a2+3=a5、 应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熟练掌握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3.〔2017江苏南京,2,2分〕以下运算正确的选项是〔〕 A、a2+a3=a5 B、a2?a3=a6 C、a3+a2=a D、〔a2〕3=a6 考点: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合并同类项;同底数幂的乘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合并同类项法那么、积的乘方和幂的乘方的法那么运算、 解答:解:A、a2与a3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本选项错误; B、a2?a3=a2+3=a5≠a6,故本选项错误; C、a3与a2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本选项错误; D、〔a2〕3=a2×3=a6,故本选项正确、 应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属于基此题型、 4.〔2017江苏苏州,4,3分〕假设m?23=26,那么m等于〔〕 A、2 B、4 C、6 D、8 考点:同底数幂的除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把等式变形,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解答:解;m=26÷23=26-3=23=8, 应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同底数幂的除法,题目比较基础,一定要记准法那么才能做题、5.〔2017?江苏宿迁,4,3〕计算〔﹣a3〕2的结果是〔〕

初中数学_整式的加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整式加减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课本及学案上的错点,难点,疑点。 方式: 1.先一对一讨论,再组内共同交流,疑问用红笔 标出。 3.小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注意总结出整式加减 的步骤与方法,及整式加减计算过程中的易错点 及需注意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标记以备 课上质疑提问。 4.有点评任务的小组及时讨论点评要点,并在黑 板上做好标记勾画。 5.提前讨论完的小组坐下整理学案。各小组点评 教师进行点拨: 例2的学习,你发现进行 整式的加减运算一般分 几步? 学生活动:小组讨 论,互相叙述,教师深入 某一小组,与同学共同讨 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 简要归纳。 通过例题 的解答,让学 生自己发现 多项式加减 法的一般解 题步骤,有利 于培养学生 规范的解题 格式。 活动4] 学以致用: 练习1(日历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2(两位数交换求差问题)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 学生考察练习,了解对于 同一个问题情景,从不同 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 式子,但最终会得到同一 结果。 通过问题 与练习让学 生熟悉利用 整式的加减 运算解决实 际问题的过 程和应该注 意的问题,提 高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 能力。 [活动5]课堂小结 1.小结:整式加减实质上是怎样进行的?有哪 些步骤? 2.作业: ①《课本》课后综合练习题6、 让学生小结,师生进行补 充 培养学生 的总结和语 言表达能力 整式的加减-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掌握得不一定很熟练,许多学生容易造成合并同类项的运算错误。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同类项概念和去括号法则掌握得不好,容易造成去括号时的符号和分配律的应用上出错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它是整式运算的基础。我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在教学中尝试了“创造情景,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归纳提升,提升练习”的教学策略,学生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中捕捉到学习的知识。 1、创设情境,在课堂上运用实际例子,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大意。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博大的胸襟并结合写作背景说出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大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 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认识。现在进入初中学段,应在朗读和感知是个大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并其艺术手法有所领悟,据此我设计了“古诗五步教学法”即: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思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触景生情”一向是文人墨客们成就美文佳作的契机。比如:朱自清看 见充满生机勃勃的春景时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春光图,而老舍看见济南那薄雪覆盖下的小城美景时又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张张淡雅如水墨画般的冰雪世界,无不令人陶醉令人神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时,又会有怎样的心境,留下怎样的佳作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曹操的《观沧海》 二、前提测评:(知作者) 《观沧海》作者字东汉末年、家诗人,他与其子、合称“三槽”。代表作《》、《》、《》。 三、观看《观沧海》朗读视频:简说感受 四、多种形式的朗读古诗,师生共评指导朗读(读古诗) 五、小组合作学习:(解诗意) 借助课下注释和语文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大意 六、汇报交流:根据大屏幕出示的诗句及画面说说你的理解

2.2.1【观评课记录】整式的加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

观评记录 岳伟、张宇环、彭庆锋、苗成文、武立新、秦玉霞等老师的观评记录: (一)问题情境创设新颖,利用变魔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熟悉的数钱时的分类导入,为后面同类项的概念做好铺垫,充分体现数学贴近生活的思想。(岳伟) (二)给出探究一,找出具有相同特征的单项式,过渡非常自然,学生明白老师刚才展示实物分类的目的,探究题目出的恰到好处,学生很容易就能按同类项的标准分类。(武立新)(三)探究时,周老师都在积极地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开动脑筋,积极发言,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秦玉霞) (四)周老师设计找同类项的小游戏非常好,充分发挥学生爱玩的天性,将同类项的学习加入到游戏中去,要是能再多找一些学生参与会更好,学生也有一些拘谨。(苗成文、秦玉霞)(五)通过熟悉的数的运算律得到合并同类项法则,充分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并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彭庆锋) (六)教学设计合理,由浅入深,每个知识点都是学生探究得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类项定义和法则得出后,又让学生跟进练习,学生讲解,发现解决出现的问题,很好的巩固所学,形成了“探”---“思”---“练”---“固”的优秀

模式。便于学生当堂知识当堂掌握,当堂问题当堂清。(张宇环)(七)学生总结同类项特点及合并同类项法则口诀时,表现良好,充分观察、讨论、交流、概况,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总结概况能力。(岳伟) (八)练习题的处理非常好,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随机选取学生黑板板演,特别好的是能让学生讲解自己做题的方法和理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人人能做“小老师”,对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掌握。(彭庆锋、武立新) (九)本节课容量不小,虽然知识点不多,都是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练习巩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略显时间紧张,总体上来说是一堂好课。(张宇环、岳伟) (十)几个同学回答问题和讲解题目时都很精彩,都能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虽然也出现了错误,但是通过老师的纠正,更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其他同学交流讨论时也非常热烈,值得学习。(苗成文) (十一)周老师这堂课语言精练,普通话还需要再加强。(张宇环) (十二)课堂达标中第5、6小题是同一类型的拔高题,是两道好题,更能体现出学生对同类项定义的理解情况,但我感觉放到新课里有些难,可以放到以后的训练当中。(岳伟)总之,这堂课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合并同类项听课反思

<<合并同类项>>评课稿 冯静 周三上午,张娜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关于《合并同类项》的公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同类项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一步的运算---合并同类项。本课例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听课收获: 1.本课例以复习同类项的概念为引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后面的新课排除了阻碍。同时,以动画卡片的形式展示寻找同类项的过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集中到课堂上。 2.本课例采用创设情境:以长方形面积求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渗透了数形结合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突破难点的同时,体会了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3. 本节课在概念的讲解时通过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充分去感受概念的意义,启发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人人都开动脑筋,积极发言,积极参与,掌握知识效果较好。 下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几点想法: 1.巩固旧知,花费时间略长,可以适当减少题目。 2.课堂时间教师讲得较多,学生主动探求过程较少。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还不够深,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个别回答非常精彩,但仍需讨论形式的变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对于难点的突破,我觉得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请一个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后,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它的两个同类项,要求出题同学尽可能使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最后可以请同学合并前面同学所说的各项。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程式化做法,并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在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