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章:无价的人生

  • 格式:docx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宝章:无价的人生作者:李明新

来源:《中关村》2019年第12期

知道张宝章的名字,是在1983年年底。那个时候,我刚刚调到曹雪芹纪念馆(当时正在筹建中)工作,一晃36年过去了。

跟先生熟络起来,是2003年春天我做曹雪芹纪念馆馆长以后的事。他是这座乡村纪念馆的开创者之一。在曹雪芹纪念馆筹建的过程中,他和时任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易海云经常骑着自行车来植物园指导工作,自己掏钱买饭票,就在纪念馆职工食堂吃饭。在我的邀请下,他参加了2004年4月22日举办的建馆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会上,先生顾全大局,但坦诚直言,令人敬畏,从此,我便与先生熟络起来。在工作的交往中,时常得到先生的鼓励、支持,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对曹雪芹纪念馆的工作给予肯定。

张宝章是研究北京西山、研究海淀区的历史地理逾越不过去的一个人物。他于1932年出生,河北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52年起在海淀区从事宣传、文教和政协工作,主编海淀区志和“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研究工作,至今已经超过一个甲子。他在工作岗位上时,出于对工作的热爱,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对这些资料深入研究,著作等身,弥补了海淀历史地理研究的多个空白。于海淀这片山水而言,张宝章对于海淀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

1983年6月,张宝章正式赴任海淀区副区长一职,分工负责海淀区的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直管八个局处的工作,此前,他教过六年书,在区委宣传部从干事做到副部长,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他抓文教工作,知道需求,了解难点。

海淀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文教工作,“建设先进的科学教育区”是海淀区奋斗的总目标之一,时任区委书记李荻生同志提出了“教育为本,科技为先”、“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等深入人心的口号。在张宝章主管海淀区文教工作的7年中,海淀的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这个发展是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全面的发展,形成了基本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他抓了这样几件事:创造了适合区情的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体系:将100所小学划分为17个中心学区,作为教育局的派出机构领导本学区的教学。区成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领导负责街道和乡办托幼园所的领导和管理,还将驻区机关和部队几百所幼儿园按地域分片,区幼教科通过各片“组长园”进行教学业务的指导。这样全区的中小学和幼教工作一盘棋,没死角,大家齐步向前走。

第二件事是把农村教育作为重点。创造了区、乡共管农村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为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铺就了多条道路。给予海淀山后教工补贴,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改善他们的生活和教学条件,教师队伍稳定。

第三件事是抓薄弱环节。1988年组建了由28所基础薄弱学校组成的教育科研群体,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实施科学管理,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吃点偏饭”,让大家意识到在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工作同样光荣的时候,教学质量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很多学校后来还跻身于海淀区的中上游。

海淀区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求颇有“周公吐脯”的真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刚刚恢复高考,有一些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年轻人,因为一两分无缘高等学府。时任主管教育工作的海淀区副区长张宝章与区教育局领导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招1000名只差两三分落榜的高考生,把他们送到高校定点代培,毕业后补充海淀区中小学师资力量。当时的区委书记张福森同志不仅支持,还和宝章先生亲自去跑学校,搜罗人才。事实证明,这些曾经高考不利、但学习基础很好的孩子,在重新获得学习机会,并有工作前景的情况下,不仅学习出彩,后来在海淀的教育战线上成为了骨干力量。

海淀涌現了一批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力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六一幼儿园、空军直属机关幼儿园、人大附小、师大附小、中关村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等;中学有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一零一中学等,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海淀接受教育,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同时,作为主管文化的海淀区领导,张宝章在上任之初就提出了“首先解决对文化的认识问题”,要抛弃对文化的狭隘理解,要深入贯彻“大文化”的观念,全区各系统、各部门对文化要齐抓共管。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要重视“社区文化”的理念,他推动把基层文化与地域文化、全区重大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了全区性的“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由区政府牵头,组织包括文化、教育、体育、财政、工商、街道、卫生、园林、公安和工会、共青团、科协等单位和部门,统一协调规划群众的文体活动,以社区活动为基地,以街道和乡文体活动为中心,有计划地在本地区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提倡各街道和乡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特色,坚持下去。

经过几年的摸索,海淀已经形成了每年举办四次传统性大型活动的规律:

一是每年四五月份的“海淀音乐节”;二是每年七八月份的“海淀文化之夜”;三是每年九十月份的“红叶体育节”;四是新年春节期间的文艺汇演。

由于文化活动搞得好,1989年,中宣部和文化部组织的元旦、春节全国文化活动座谈会,就选在海淀召开。会上,张宝章作了经验介绍,得到了中宣部领导的高度肯定。后来他撰写了6000字的《社区文化的构想与实践》,以期把群众文化工作搞得更好。这篇文章发表在《海淀研究》上,后来此文又发表在北京市的《社会文化信息》上,并加了热情的推荐语。后来这篇文章因为对当时的群众文化工作有深度的创意、实践和总结,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中国文化报》用两个半版的篇幅,全文予以发表。

张宝章主管海淀文教工作这七年,工作年年有创新,文教体全面开花出彩,扎实地为海淀区的文教卫生工作夯实了发展的基础,这是张宝章人生的一个华彩乐章。海淀区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先进区,也正是有了那几年的扎实工作,才有了现在海淀教育名扬海内外的美誉。

1990年8月,58岁的张宝章被任命为海淀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在这个位置上他工作了四年。

那是精彩的四年,他对自己这一段的工作是满意的。1993年是先生在海淀政协任职的最后一年,之后他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区县政协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他考察了解了以全市为辐射面的工作,这对他后来主持《海淀志》的编辑工作、对他的“三山五园”研究,铺就了开阔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