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1
Understand yourself according to your own meaning, and don't underestimate yourself and be led astray byother people's opinions.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检验犯罪心理痕迹的方法有哪些导读:根据人的行为活动,可以分析判断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个性特点,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境条件,分析判断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从而从已知追溯未知,描述刻画出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面貌和特点,谈谈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检验犯罪心理痕迹的方法有哪些?犯罪心理学也是一门科学,犯罪心理痕迹检验也有其科学依据:一、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是犯罪心理痕迹检验的理论依据生理与心理因素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原因,社会环境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外在因素。
运用生理学与心理学原理,可对犯罪者的生理状况、心理发展与其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及罪犯个性特征的外显痕迹作出分析,而社会学原理则为我们提供了处于群体与社会环境中的罪犯心理的形成过程及留痕规律。
二、同一认定过程是犯罪心理痕迹检验的实质前苏联的波塔波夫早在《犯罪对策学》一书中指出:以侦查犯罪活动为目的而进行的同一认定,不仅能解决客体的是否同一问题,还能解决种类、数量、空间、时间、现象和心理活动等是否同一的问题。
何家弘教授在他的《同一认定》一书中,也曾将同一认定分为鉴定型的与非鉴定型的两大类。
鉴定型同一认定,主要指“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的物证技术鉴定;非鉴定型同一认定指物证技术鉴定以外的各种同一认定。
这种同一认定总要以具体人的观察、记忆、分析等个体认识活动为基础,而且,个人的有关经验与能力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显然,大多心理痕迹检验方法属于非鉴定型同一认定(美国的一些州法院将测谎结论归为鉴定结论)。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引言犯罪心理学是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来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的学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帮助警方、法庭和心理学家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以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为题,介绍一宗真实的案例,并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案例发生在某个小城市,一名年轻女性被发现被谋杀在自己家中。
她的尸体被发现在浴室里,她的遗体显示出明显的暴力痕迹。
她的同事称她是个性格开朗、外向的人,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案件分析首先,通过对案件现场的勘查可以发现一些案件的特征。
浴室是一处犯罪现场经常被使用的地方,由于这里面有水,可以很方便的清理血迹,这可能是犯罪分子选择该处作案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一名年轻女性的谋杀案,通常由非犯罪者所犯,这是因为女性通常比男性体力较弱,相对较容易受到攻击。
因此,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一个外貌普通、体力较强的男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对案件动机的分析来寻找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
据说,被害人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她在社交圈子中很活跃,并且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这一切都使得案件的动机更加模糊不清。
通常,犯罪嫌疑人会有一些对被害人产生愤怒、敌意等负面情绪的原因。
但是目前的调查情况并未发现这类证据,这可能是犯罪嫌疑人隐藏了真实的动机。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警方还发现凶手在逃离现场后,曾在周围一处男性居民的前花园留下了一对手套。
这些手套经过DNA鉴定,得出是属于一名男性嫌疑人的。
手套的存在表明犯罪分子可能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他遗留手套可能是故意犯罪的一种手法。
这种行为可能与犯罪分子的心理有关。
犯罪分子的心理分析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和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犯罪分子可能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冷酷无情 - 犯罪嫌疑人在谋杀中表现出了冷酷无情的态度,因为他选择了一个泡沫区域作为作案地点,这样可以更容易地清理现场,以避免被发现。
2.计划性强 - 犯罪分子留下手套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
马加爵案件犯罪心理分析1马加爵案件1.1马加爵案件简介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警方接到报警,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的柜子内发现4具尸体,接警后,办案民警迅速来到现场勘查取证。
经尸检及现场调查后得知,死亡4人为云南大学学生,四人为同学关系,死者分别是:邵瑞杰,唐学李,龚博,杨开红,4人均被钝器击打头部死亡,案发现场发现一个石工锤,经检验后确定,正是此起案件的作案工具。
四人死亡时间不一,唐学李最早死亡,其次是邵瑞杰,然后是杨开红,最后是龚博。
而同宿舍内的另一名学生马加爵却不知去向,是死是活也不清楚。
警方分别调查了死亡4人最后出现的地方,接触的人及目击证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该案发宿舍及同寝室的学生马加爵,宿舍地面,墙上,也有明显被清洗过血迹的痕迹。
同时,警方在寻找失踪学生马加爵的踪迹时,有目击证人反映,在案发之后,曾看见他离开学校。
警方调查马加爵于案发前后的行踪发现,在案发前,马加爵曾经在银行取过两次钱,分别是350元和100元,另外警方调查其上网数据时发现,马加爵曾浏览过江西赣州,湖南邵阳,广东广州等地的地理,交通情况,并浏览了假身份证制作等相关信息。
警方怀疑他是预谋杀人,前期已经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由于此案的恶劣性质,加上学校人员,媒体的大肆传播及发酵,此案很快便传遍全国,造成全国轰动。
而同时,公安部也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20万通缉马加爵。
在经过多方分析后,警方初步判定马加爵于案发后,很可能是逃往了广东。
警方随即部署力量前往广东,但来晚一步,马加爵嗅到风声,已经逃离,3月15日晚,警方接到线民举报,发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很像是马加爵,办案民警很快来到现场,发现一名流浪汉正坐在路边吃馒头,在民警上前盘问时,马加爵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当晚19点30分左右,马加爵在三亚被抓获。
被捕后的马加爵供述了整起事件的起因,在案发之前,马加爵曾同邵瑞杰一起打牌,但是在中途时,邵瑞杰突然说马加爵出老千,马加爵一直都把邵瑞杰当成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在大学内唯一的朋友,他没想到邵瑞杰会这样说自己,于是,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争吵中,邵瑞杰还讥讽马加爵的人品差,所以龚博(另一名被害人,与马加爵并无过节)生日的时候才没有请他,马加爵一下怒火中烧,原来在他们心中,一直都是这么看待我的,争吵过后,马加爵躺在床上,越想越不是滋味,也是从那时起,马加爵心里就生起了杀意,而当时定下的目标便是邵瑞杰及龚博。
试论现场勘查中的心理痕迹动态分析作者:王森魏克强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7期摘要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
本文指出通过对现场物证痕迹的勘查,动态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有助于侦查人员明确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弥补现场物质痕迹的不足,同时能够对案件中的物质痕迹起到实质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引申的作用,从而促使侦查人员可以进一步理解案情,客观的把握整个犯罪过程。
关键词心理痕迹动态分析物质痕迹现场勘查中图分类号:D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162-02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从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
在现场勘查中,对这两种痕迹进行综合分析,能更准确、及时地揭露犯罪。
然而,传统的现场勘查理论和思想只注重对现场物质痕迹的提取和利用,往往忽视现场心理痕迹以及其个性特征的研究分析和利用①。
但随着犯罪新形势的变化及犯罪分子反侦查伎俩的日益增强,单靠从物质现场的勘查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难度越来越大,因而,通过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收集更多的犯罪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是在对现场物质痕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分析技术对案犯犯罪心理及行为活动进行动态分析,科学地对案犯的犯罪心理及其行为活动进行还原重建的方法。
对现场心理痕迹的动态分析有助于侦查人员明确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弥补现场物质痕迹的不足,同时能够对案件中的物质痕迹起到实质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引申的作用。
从而促使侦查人员可以进一步理解案情,客观的把握整个犯罪过程。
一、心理痕迹动态分析的基本原理(一)洛卡德转移原理是心理痕迹动态分析的理论依据作为各国普遍公认的侦查学与法庭科学著名理论,物质转移原理是由法国侦查学家、法庭科学家埃德蒙?洛卡德(Edmond Locard)在20世纪初提出的,该原理认为:一旦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其间必将发生物质转移②。
犯罪学教学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防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犯罪心理学和犯罪行为分析,以揭示犯罪的原因和动机,为制定有效的犯罪预防和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深入介绍犯罪学教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
一、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者内心世界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动机和认知特点等方面来解析犯罪的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犯罪者的心理状态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对于犯罪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有些人可能因为持续的挫折感、人际关系问题或人格障碍等因素,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心理状态,容易被推向犯罪的道路。
在犯罪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识别和干预。
2. 犯罪者的动机犯罪者的动机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犯罪心理学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需求和欲望,揭示了犯罪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不同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犯罪行为。
3.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犯罪者的认知特点是他们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方式的反映。
一些犯罪者可能存在扭曲的认知方式,导致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评估和后果的判断产生偏差。
在犯罪学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不同犯罪者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出犯罪行为,并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认知错误。
二、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行为分析是指通过对犯罪现场、证据和犯罪者行为的分析,以揭示犯罪行为的模式、特征和演变规律。
犯罪行为分析在犯罪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1.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展现,通过分析犯罪现场的特征、布局和痕迹,可以推测犯罪者的行为模式和犯罪动机。
在犯罪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对犯罪现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犯罪现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证据分析证据是揭示犯罪行为真相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可以还原犯罪者的行为过程和心理状态。
收稿日期:2002-11-28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诉讼法学专业2000级研究生从现场物证分析犯罪的心理痕迹申建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摘 要】犯罪分子遗留在犯罪现场既有物质痕迹,又有意识痕迹、心理痕迹。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互相印证、互相补充。
心理痕迹分析虽然不能直接起到证据作用,但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刻画犯罪分子的个人特点,确定案件性质,判明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修正我们已有的推断,完善揭示犯罪的证据链条。
【关键词】物质痕迹;心理痕迹;关系;作用【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48(2003)01-0049-(03)Analysis of Criminal Psychological T race B ased on On -the -spot Material EvidenceShen Jian -junAbstract :What criminals leave behind in the crime scene includes material trace ,conscious trace and psychological trace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but connected with one another.Although psychological trace cannot w ork as direct evidence ,we are ,through it ,enabled to portray criminal ’s pers onality ,de 2cide case nature ,locate investigative direction ,narrow investigative range and correct our judgment s o that we could reveal the criminal evidence chain.K ey w ords :material evidence ;psychological trace ;relationship ;function 犯罪分子在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行为,必然身临其境,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被侵害客体及其周围环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遗留下痕迹。
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学在研究罪犯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与行为动机,对于预防犯罪、改善社会治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一、犯罪心理学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揭示罪犯行为的原因与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类罪犯,如连环杀手、性犯罪者、金融犯罪者等。
二、罪犯的心理特征罪犯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格特征:罪犯通常具有自我中心、冲动、暴力倾向等人格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他们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易于陷入犯罪行为。
2.心理健康问题:犯罪行为与罪犯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等会增加犯罪的风险。
3.社会环境因素:罪犯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对其心理特征有影响。
例如,缺乏家庭支持、生活困境、社会压力等因素会增加他们犯罪的可能性。
三、罪犯的行为模式罪犯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冷静型:部分罪犯在犯罪前会进行精心策划和计划,冷静而沉着,很少留下痕迹,这使得侦破工作更加困难。
2.冲动型:另一些罪犯则是冲动型的,他们缺乏计划性,冲动驱使他们犯罪。
这类罪犯通常会在犯罪现场留下明显的痕迹,侦破相对容易。
3.连环作案型:少部分罪犯在犯罪后会继续多次作案,形成连环作案模式。
这些罪犯通常会改变手法和作案手段,逃避警方追捕。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类型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1.连环杀手A:连环杀手A曾在数个城市作案,手法残忍凶狠。
经心理评估,发现他具有自恋、冷漠等人格特征。
他的行为模式是高度计划化和冷静型。
2.金融犯罪者B:金融犯罪者B曾涉嫌多起金融诈骗案件。
调查发现,他有着极强的欺骗能力和洞察力,同时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的行为模式是冷静型和连环作案型。
3.缺乏家庭教育的小偷C:小偷C在社会底层长大,家庭教育缺失。
他在犯罪前往往情绪激动,缺乏计划性和冷静思考。
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应用方法探讨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心理痕迹分析与现场勘查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犯罪手段、分析犯罪现场异常痕迹及分析犯罪对象三个方面探讨了相关方法,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心理痕迹分析现场勘查犯罪对象1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概念“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是依据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侦查学等学科的科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通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所留下的犯罪行为痕迹,分析犯罪嫌疑人独特的犯罪心理过程及某种稳定的、典型的犯罪个性,据此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进而锁定犯罪嫌疑人的过程”。
犯罪现场的相关物质痕迹载体,都深深烙上了犯罪人的个性心理印迹。
而且不同的犯罪现场,心理印迹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心理学专家道格拉斯·莫尔认为:“个性分析技术是一项很重要的侦破方法。
”个性分析技术与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异曲同工且紧密联系,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正是提取犯罪现场依附于物质痕迹之上的稳定的、丰富的犯罪心理痕迹,从而分析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状态,锁定犯罪嫌疑人,确立侦查方向。
2 分析犯罪手段“犯罪手段,是犯罪人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方法。
犯罪手段与犯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历、犯罪动机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每一个犯罪嫌疑人,其作案手段各不相同,尤其是惯犯,他的作案手段已经成为行为定式,其自身尽管尽力避免,但是仍然会露出破绽,作案手段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是否强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犯罪手段逐渐趋于复杂化和智能化,这就对侦查人员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此同时,犯罪手段的判断分析也有助于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职业特点。
在犯罪现场勘查的过程中,首先注入侦查人员思维的和亟待分析解决的就是该犯罪嫌疑人究竟采用何手段实施犯罪。
郎琪杀害父母案犯罪心理分析 【案情简介】 2009年3月23日浙江富阳市,一对夫妇在家中被人用菜刀杀害,手段极其残暴,夫死妇伤。案发现场有明显的清晰痕迹,清洗工具被很好的藏于厨房,门锁完好,没有被暴力侵入的迹象,夫妇二人的儿子卧室整齐,被子掀起一角,可判断离开不久。经调查杀害行为为此夫妇21岁的独生子郎琪所为。2009年10月27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此案做出判决,判处郎琪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一、该案件中故意犯罪的心理 故意犯罪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与故意犯罪心理是既有密切关联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故意犯罪是一类犯罪行为的统称,而故意犯罪心理则指的是实行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故意犯罪心理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故意犯罪心理作为主观上的心理态度,它包括以下两项内容:一是认识方面的因素;二是意志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两个方面因素的有机统一,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故意犯罪的心理。 我通过看《今日说法》对整个庭审的报道了解到,郎琪杀害父母的手段极其残暴且根据其本人讲他与父母没有重大的误会,这不禁使大家怀疑——郎琪精神是否有问题。但是经过鉴定,结果表明郎琪精神状况正常。通过郎琪作案后的一些列表现,如作案过程中与母亲对话,向母亲所问银行卡密码,清理犯罪现场,藏匿清理工具,更换衣裤,毫无慌乱的逃离现场且事后清楚的记得逃跑路线等,可判断出郎琪自称自己喝了酒,当时迷迷糊糊神志不清的说法不可信。因此一个无精神问题、神智清醒的成年人完全可以预见到自己用菜刀乱砍父母的行为会导致父母丧命。在杀害过程中,郎琪见被砍数刀的母亲仍未死亡时便用手捂住母亲的嘴,欲使母亲窒息而死,这种行为表明郎琪对危害的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致使母亲死亡的结果,正是他通过一系列犯罪活动所意欲达到的犯罪目的。故意犯罪心理构成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郎琪皆具备,因此从主观上讲郎琪具有故意犯罪的心理。 二、故意犯罪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先导,要了解行为,必先弄清动机。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直接动因或内心起因。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动机只是一种促使行为活动发生的内在力量,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的行为活动而言,动机不但具有内在的引起作用,而且在引起之后,对个体的行为活动还有导向作用、推动作用和维持作用。本案中郎琪杀害父母的动机是什么呢? 庭审时郎琪在回答为什么杀父母的问题时是这样说的:“那天晚上我喝了酒,很晚还没回家,我妈妈给我打电话骂了我一顿,回家后我会自己的屋后,觉得心里不舒服,迷迷糊糊的进了父母卧室,把父母砍了。”但是在这样一起残酷的案件中,导致行为人无情弑亲的原因竟然如此简单,这种陈述无疑太无说服力。被问起为什么拿走母亲银行卡时郎琪这样说:“是我妈让我拿的,她看我爸爸快不行了,就说‘你爸不成了,你快逃吧,把床底下的银行卡拿着’于是我就拿了”。但当问起案情经过时,郎琪的母亲卢某却给了不一样的回答:“银行卡不是我给他的,是他跟我要的。”事实上,郎琪是一个挥霍无度的人,截止作案时他的信用卡已经透支4万余元,除此之外还欠别人6000元。在作案前郎曾要求其父为其还债,结果遭到了父亲坚定的拒绝。郎琪是一家公司职员,收入不多,但消费需求却很高,即使父母平时会给他一些零花钱,但仍然无法满足他的需求,总是入不敷出。我们知道这样一条规律,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推动犯罪行为朝向犯罪目的的进发,犯罪动机发挥着推动功能,使犯罪行为向犯罪目的迈进1。父亲拒绝给钱的行为促使他产生了杀害父母然后继承财产的想法。对金钱高度的依赖、强烈需求以及获得钱财的急切欲望又进一步推动其及早采取犯罪行动。经分析,郎琪杀害父母的动机很简单但很让人不可思议——继承财产。在采访警察的过程中,一名记者曾问到:“他的犯罪动机竟然是为了继承财产,财产不是早晚都是他的吗,他为什么要杀父母呢?”警察露出不解的表情说:“我们也纳闷呢”。这就要从郎琪的性格上寻找答案了。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 犯罪心理是个体在不良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在一定的生理素质基础上,依靠心理的内化而形成,是个体在一定时空内整个人格的大暴露,是社会因素、个体因素、自然因素、情景因素的大交汇。犯罪心理的产生是由于多种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本案中我认为导致郎琪形成犯罪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家庭不良影响;不良交往;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一) 家庭不良影响 家庭是人们生活、生存的场所,家庭的各种因素无不对家庭成员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来自不良家庭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家庭结构缺损。第二,家庭气氛不良。第三,家庭教育缺陷。本案中,郎琪是父母的独生子,家庭完整,经济状况良好。不存在家庭结构缺损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的问题。郎琪是父母中年得子,也许因为代沟过大,郎琪与父母很少交流,虽然没大矛盾,但常常因为钱的问题导致气氛紧张。家庭成员关系较冷淡。父母对儿子十分宠爱,甚至有些溺爱,从小只要郎琪在金钱上有需要父母就尽力满足。工作后父母不仅不要求他上交工资,还额外给他零花钱用。这使一个成年的男青年即使在有了工作的情况下也不能独立,在他心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劳而获观念,他觉得背后永远有父母,父母永远是他坚实的金钱后盾。郎琪沉溺网路游戏,将大量的钱用于购买游戏设备之上,而对于这些父母却很少过问,致使他没有形成正常的节约用钱的意识和消费价值观。父母给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却没教会他如何独立,没有教会他生存的本领,没教会他珍爱别人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儿子很少沟通,更不用说对孩子谆谆教诲,对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了。因此长期的家庭教育的缺陷导致郎琪形成了冷酷、残忍、说谎、好斗等不良品质。 (二) 不良交往 人具有合群意识,交往是人的本性。良性交往促使人的社会化进程,不良交往则是某些心理不健康人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郎琪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上网上,很少与他人交往。他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网上暴力游戏的玩友,而虚拟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现实社会下的人际交往大大不同,游戏玩家之间不会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交往常态就是通过暴力游戏对决、互相残杀。人际交往中的消极行为模式很容易被学习和模仿,甚至模仿犯罪模式。不良交往强化了个体的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 (三) 生理因素 人作为有机体的存在形式有各种各样的特征。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特质。不同的生理特点可能产生不同的犯罪心理,实施不同的犯罪行为,这是客观的身体素质和体征决定的。我觉得在本案中影响其犯罪的生理因素主要是年龄和性别。郎琪犯罪时21岁,虽然已经达到法定的成年年龄,但是由于从小得到父母的溺爱,心智成熟缓慢,心理还没有达到成熟与健全的程度,他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再从性别上分析,性别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犯罪的心理特点和犯罪行为模式。郎琪是男性,具有较好的体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暴力倾向强,易怒易爆。 (四) 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