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27.05 KB
- 文档页数:2
谈谈犯罪心理痕迹在分析入室盗窃案件中的作用【摘要】当前,公安部开展“打盗抢”专项活动,进行破案大会战,各地公安部门积极备战,力争扩大战果。
其中盗窃犯罪发案比例一直居于各类犯罪的首位,破案率却始终处于低谷状态,如何提高盗窃案件的侦破率已经成为当前各地刑侦部门最为迫切解决的课题。
而恰当地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对入室盗窃现案件场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于提高破案率将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入室盗窃盗窃犯罪,特别是入室盗窃,现场损坏的物品和遗留的痕迹物证相对其它案件来说会显得特别的多。
但是当前随着犯罪嫌疑人反侦察伎俩的提高,现场痕迹物证的提取率在逐渐降低,勘查中能够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犯罪现场提取不到手印、足迹等痕迹物证。
如果仅靠物质形态的痕迹物证特征来分析案件现场,理由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不过如果能够结合犯罪心理痕迹所显示的信息来分析判断,那么对案件进一步的剖析效果会是非常明显的。
犯罪心理痕迹,目前在学术界主要有以史海青、傅晓海、徐俊文等人提出的观点颇具代表性:“罪犯在实施犯罪活动中,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心理特征”[1]、“以物质痕迹、被害人、知情人的陈述为载体,遗留在现场上的能够反映罪犯在犯罪预备和犯罪实施过程中,心理活动历程及个性特征的无形痕迹”[2]等,尽管表述措辞不尽相同,但中心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综合来说,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由于个人心理的作用和影响,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言行举止、动作神态等暴露出来,作用于周围环境而留下各种痕迹反映的总和。
不同或不同类型的犯罪现场会表现出不同的犯罪心理痕迹,文中阐述的只是如何充分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对入室盗窃案件现场分析的作用,以提高盗窃案件的破案率。
一、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对盗窃案件的定性可以进一步细化,可以揭露和识别作案人员的伪装行径,如对“监守自盗、内外勾结、外盗” 等区分判断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每一项犯罪行为,都是在犯罪动机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动机隐藏着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之后的心理状态信息。
犯罪现场勘查中痕迹解析摘要:犯罪现场勘查存在着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
物质痕迹具有广泛性、稳定性特点;心理痕迹具有客观性、可知性、抽象性、间接性、隐蔽性等特点。
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对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作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旨在探索一条新的侦查途径和思路,开拓侦查思路,为刑事破案服务。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物质痕迹解析1 现场勘查中各种痕迹的特点1.1现场中物质痕迹特点一般来讲,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行动对周围的环境制造出来的一些混乱状况。
其中可能是房屋内部的东西增加或者是减少,物体位置的改变,以及内外部结构的损害,有时还会在一些活动中出现声音、气味以及烟雾等情况。
这些都是为公安侦查人员提供调查的物质基础。
通常这些物质痕迹出现的比较普遍,一般都会存在一些蛛丝马迹。
并且,这些现场痕迹只有不是人为的有意破坏,都会比较长时期的保存。
现场的物质痕迹通常都会体现出一些犯罪分子的本质特征,因此,其特殊性对于侦查工作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2现场中心理痕迹特点犯罪分子在实施的过程中,心理一定会出现一些变化,这些心理状态的改变,一定会在犯罪现场的某些行为中有所体现,并且这些行为痕迹通常会比较稳定,而且反映出的犯罪心理相当的具有代表性。
这些犯罪心理痕迹在犯罪现场中的某些地方有所体现,侦查人员通过专业并且精细的侦查,就会发现这些无形的犯罪信息,掌握了这些信息之后,对侦查工作非常的有利,很多刑事案件都是通过这些犯罪心理行为产生的一些细节的破绽成功告破的。
犯罪现场中心理痕迹有如下特点:现场心理痕迹的客观性,现场心理痕迹的客观性是犯罪人的心理是通过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客观的表现出来;现场心理痕迹的可知性,犯罪分子开始作案之前,都是会有一定的外因或者内因导致的,因此,其行为总是在一些特定的心理波动期内产生的,加上外界因素的促使,最终进行实施犯罪。
尽管,犯罪分子在作案之前做了周密的计划安排,并且,做好了相应的心理准备,但是,人们的心理反应通常都是一致的,作案时都会出现紧张、害怕等心理,和平时的正常活动心理状态是有明显区分的,因此,一定会在其作案现场留下心理变化的一些行为动作。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和动机的学科。
它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和解释犯罪行为的心理特征,为刑事侦查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可以帮助警方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可能的作案模式,从而提高侦查效率和有效性。
一、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分析犯罪心理学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警方提供重要线索和思路。
通过了解犯罪者的个性、心理状态和价值观,警方可以更准确地推测出犯罪嫌疑人可能的行为方式和作案手法。
例如,在某起连环杀人案中,犯罪者表现出对权威的厌恶和对受害者的报复心理。
通过对其心理特征的分析,警方成功捕获了嫌疑人,并避免了更多潜在的受害者。
二、行为动机解析犯罪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解析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
犯罪者进行犯罪行为往往有其内在的心理驱动力,例如报复、欲望满足、控制欲等。
通过分析犯罪者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以及近期的心理状况,可以推测出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动机。
这对警方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案件,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侦查措施。
三、作案模式推断除了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的分析,犯罪心理学还可以帮助警方推断出犯罪者的作案模式。
作案模式是指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方法和手段。
通过对历史案件的回顾和心理学理论的运用,警方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作案模式,并据此推测犯罪者可能的行为路径。
这有助于警方更快地锁定嫌疑人、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并避免其再次作案。
四、心理分析和审讯技巧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侦查阶段,它在审讯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警方可以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这有助于警方在审讯中采取恰当的问答方式和心理操纵技巧,从而获取更准确的证词和信息。
正确运用犯罪心理学的技巧,可以有效地揭示嫌疑人隐藏的秘密,为案件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警方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还可以推断出可能的作案模式,并在审讯过程中提供更准确的线索。
试论现场勘查中的心理痕迹动态分析作者:王森魏克强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7期摘要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
本文指出通过对现场物证痕迹的勘查,动态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有助于侦查人员明确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弥补现场物质痕迹的不足,同时能够对案件中的物质痕迹起到实质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引申的作用,从而促使侦查人员可以进一步理解案情,客观的把握整个犯罪过程。
关键词心理痕迹动态分析物质痕迹现场勘查中图分类号:D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162-02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从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
在现场勘查中,对这两种痕迹进行综合分析,能更准确、及时地揭露犯罪。
然而,传统的现场勘查理论和思想只注重对现场物质痕迹的提取和利用,往往忽视现场心理痕迹以及其个性特征的研究分析和利用①。
但随着犯罪新形势的变化及犯罪分子反侦查伎俩的日益增强,单靠从物质现场的勘查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难度越来越大,因而,通过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收集更多的犯罪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是在对现场物质痕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分析技术对案犯犯罪心理及行为活动进行动态分析,科学地对案犯的犯罪心理及其行为活动进行还原重建的方法。
对现场心理痕迹的动态分析有助于侦查人员明确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弥补现场物质痕迹的不足,同时能够对案件中的物质痕迹起到实质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引申的作用。
从而促使侦查人员可以进一步理解案情,客观的把握整个犯罪过程。
一、心理痕迹动态分析的基本原理(一)洛卡德转移原理是心理痕迹动态分析的理论依据作为各国普遍公认的侦查学与法庭科学著名理论,物质转移原理是由法国侦查学家、法庭科学家埃德蒙?洛卡德(Edmond Locard)在20世纪初提出的,该原理认为:一旦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其间必将发生物质转移②。
论现场心理痕迹的运用内容摘要理论上犯罪现场有两种痕迹,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
其中,心理痕迹能客观的反映犯罪人的客观心理意识和活动。
探明犯罪人的心理意识,一方面有利于案件的侦破,另一方面心理意识也是法律定罪量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因此,对现场心理痕迹的观察研究是侦察过程中必要的步骤。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侦查运用正文任何的犯罪行为都会留下痕迹,有有形的物质痕迹和无形的心理痕迹。
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无形的心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的有形痕迹之中, 客观地反映了犯罪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
心理痕迹是寓于物质痕迹的,但它的作用不同于简单的物证。
物证是指向犯罪人和犯罪行为的联系,心理痕迹则是串联起物证的导线,导线接通,物证的存在才有意义。
没有心理痕迹的研究,物证也只是零碎的单个物件而已。
所以在侦查案件过程中对心理痕迹的有意识的收集是必要的。
一、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佐罗在“劫富济贫”之后总会留下“Z”字剑痕以表达“此事是我所为”的英雄主义;初次入室盗窃的盗窃犯开锁的痕迹会比较混乱和模糊,因为初次犯案,内心的激动和紧张;纵火惯犯通常为男性并且对火焰有较大的喜好。
事物总是共性和个性的存在,犯罪人也一样。
同一类型的犯罪人,总会有相似的心理意识,也就会在相似意识的主导下做出相似的行为,从而留下相似的心理痕迹。
所谓犯罪心理痕迹就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基于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性格具有稳定性。
犯罪心理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部分,所以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例如强奸杀人犯还将死者的衣服穿好,表现出了一种忏悔和惊慌的心理痕迹,初犯通常就有这样的心理状态。
随着犯罪行为成功次数的增多,犯罪心理对犯罪人的个性心理影响的程度就会加深,稳定性会更强,从而形成相似度非常高甚至是一样的犯案手法,又会留下同一性更强的犯罪心理痕迹——这样的犯罪人称为惯犯。
论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应用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中应用广泛,它是一种通过科学方法获取和检验案件现场留下的物证、痕迹或缺失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为案件提供强有力的科学证据,帮助破解案件关键。
以下是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应用的详细说明。
首先,痕迹检验技术可以分析收集到的指纹、鞋印、轮胎纹等痕迹,根据痕迹的特征和比对分析,确定作案人的身份和行踪轨迹,帮助警方锁定犯罪嫌疑人。
当然,痕迹检验需要完善的设备和专业技能,只有经过科学分析、复核、鉴定,提出专业意见才可确定成果的可靠性,确保案件侦破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其次,痕迹检验技术可以用来检验涉嫌犯罪的物品,比如毒品和武器等,以确定其真伪和来源。
在整个取证过程中,全面、细致、科学、规范的处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检验的准确度和可靠度。
通过对物品样本的检验以及与标准样本的比对,可以判断物品的性质、来源,进而推断作案人的行为模式和可能的动机。
第三,痕迹检验技术可以协助警方对易受到损害或篡改的数据进行取证和分析,以保全证据。
数据取证能够获取相关数据的原始记录和副本,防止证据被破坏、篡改或删除,而数据分析则通过数据的归纳、分析和比对,为警方提供重要的犯罪线索和证据。
最后,痕迹检验技术还能用来检测嫌疑人是否接受过虐待。
依据痕迹检验技术的特点和原理,警方可以分析和检测找到的一些痕迹。
通过检查嫌疑人身体和衣物上的伤痕或血迹等物证,以及胡须和头发的构成等痕迹,警方可以描述作案现场的情形。
从而找到作案人的特征和心理构成,进而推动警方对案件进一步了解和破解。
总之,痕迹检验技术的应用在刑事侦查中发挥的作用极其显著。
这项技术能够明确物证、痕迹或缺失情况,为案件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支撑。
因此,警方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痕迹检验技术的应用价值,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犯罪侦察技术体系,不断推动刑侦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242学术论丛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邢进 张宏生哈尔滨铁路公安局齐齐哈尔公安处刑事技术支队摘要:犯罪现场痕迹中一定隐含着相应的心理痕迹,它是犯罪行为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事物发展联系内在逻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实的一种客观存在。
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内部在不良心理品德发生变化而导致发生的。
通过对案件及犯罪现场物质痕迹进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个性、行为动机、当时的情绪状态,而且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遭遇、知识、经验、技术、习惯等。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现场勘查是侦查工作的起始环节,对侦查工作至关重要,侦查人员必须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对犯罪现场发现、提取的痕迹物证进行分析研究,弄清案件性质和特点,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最终确定侦查破案的途径。
这种分析就包含了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对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上遗留的痕迹物证进行分析,推断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时的特定心理痕迹,从而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动机、目的、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可能有的典型个性及生活经历,为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依据。
侦查破案,最终目的是要弄清案件事实真相,使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
要达此目的,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而证据的获得,又需我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寻找。
在刑事侦查中,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收集证据的一些合法途径,这些途径对收集犯罪物质痕迹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面对当今日益复杂化、暴力化、智能化的犯罪状况,我们有时很难找到确实、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真相。
因此,国际、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试图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查找犯罪嫌疑人。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案件的侦破中不仅行之有效,而且为寻找犯罪嫌疑人找到了一条捷径。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人的一定的心理又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形成的,因此人的一定的行为能反映出人的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乃至整个人的面貌。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摘要】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通过分析这些心理痕迹可以帮助警方还原犯罪过程,找到嫌疑人。
本文从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定义和特点、表现形式、追溯途径分析方法、对犯罪现场重建的意义以及在犯罪案件侦破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追溯途径分析对案件侦破起到关键作用,未来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研究的方向是提高心理痕迹分析技术和应用。
研究心理痕迹可以加强案件侦破,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是犯罪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重建、侦破、研究、意义、帮助、未来、定义、特点、表现形式、方法、案件、研究方向1. 引言1.1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的重要性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其在犯罪案件侦破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留下的心理痕迹、痕迹和迹象,它包含着犯罪者的思想、情感、动机和行为方式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心理痕迹的分析和追溯,可以帮助警方深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准确地确定犯罪嫌疑人,加快案件侦破进度,提高侦破效率。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还可以为犯罪现场重建提供重要线索,帮助警方还原案发现场的真实情况,为案件侦破提供更加准确的方向。
通过对心理痕迹的分析,可以深入挖掘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为预防类似犯罪提供重要参考。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对于提高案件侦破效率、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特点和追溯方法,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重要资源,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研究背景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是犯罪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进行追溯分析,可以揭示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作案动机和行为模式,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力的证据和线索。
在现代社会,犯罪案件日益复杂多样化,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和研究已成为刑事侦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学应用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罪犯心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及预防犯罪的学科。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心理学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犯罪心理学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并阐述其对案件侦破、证据分析和刑罚执行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犯罪心理学在案件侦破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在案件侦破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犯罪动机的分析与研究上。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剖析,警方可以获得关于案件背后的真相的重要线索。
例如,某起谋杀案中,发现凶手在作案后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无罪感,犯罪心理学家可以研究他是否具有无视生命的特点,从而帮助警方更好地理解他的犯罪动机。
此外,犯罪心理学还可以通过对犯罪者的行为特征、言行举止等进行分析,推断其可能的身份。
通过对案件相关人员的心理分析,警方能够逐渐确定嫌疑人范围,提高破案的效率。
二、犯罪心理学在证据分析中的应用证据分析是刑事案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犯罪心理学在证据分析中的应用可以对案件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犯罪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犯罪者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对现场遗留的物证进行解读。
例如,通过对凶手留下的手法、手迹、口供等进行犯罪心理学分析,有助于推测出其可能的心理状态、动机以及犯罪手法等关键信息,从而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线索。
犯罪心理学还可以通过对嫌疑人言辞和行为的分析,揭示其内心世界和动机,从而辅助警方进行证人的审问和供词的辨析。
此外,当涉及到心理上的变态行为和奇怪的心理异常现象时,犯罪心理学的应用尤为重要。
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剖析,可以帮助法医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死者的伤情,甚至可以对嫌疑人的行为心理进行深入分析,为破案提供更为准确的证据分析。
三、犯罪心理学在刑罚执行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在刑罚执行阶段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学专家可以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结构的研究,制定出更为科学和有效的刑罚改造措施。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使刑罚具有更好的社会效果。
例如,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计划,以帮助罪犯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状态,从而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和改造。
・11・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
张冠营
(河南省平顶山市公安局高新派出所,河南平顶山467021)
【摘要】犯罪心理痕迹依赖于物质痕迹,是物质痕迹的内化,具有客观性、依赖性、可知性的特征。侦查人员在
现场勘查中可运用综合分析法和细节分析法获取犯罪心理痕迹,并遵循犯罪物质痕迹—物质痕迹形成分析—犯罪人
心理状态—犯罪人基本心理特征和心理面貌—确定勘侦范围、方向的基本途径。应注意尽可能全面地发现和提取物
质痕迹,注意各类痕迹的梳理分类,发挥特殊痕迹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心理;心理痕迹;现场勘查
【中图分类号】D6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91(2013)04―0011―02
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必然在犯罪现场留下一定的物质痕迹,而物质痕迹下常隐藏着对案件侦破有重大线索价值的犯罪人心理痕迹。目前,勘侦人员在犯罪现场勘查时非常重视各种物质痕迹的收集,却忽视了对心理痕迹的收集和分析。一、犯罪心理痕迹概论对犯罪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关系的正确界定是认识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也是确保在现场勘查中正确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案情的基本条件之一。(一)犯罪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的关系20世纪初期,法国人埃德蒙・洛卡德提出的物质交换与转移定律是物质痕迹检验的理论基础。基于此,勘侦人员可以通过对犯罪现场物质痕迹的搜集、分析来锁定、追踪犯罪人。虽然痕迹检验技术高速发展,但囿于技术运用范围的限制和一些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的提高,勘侦人员在犯罪现场获得的有价值的犯罪物质痕迹的机会越来越少。实际上,犯罪过程是一个包括了物质信息交换和意识信息交换的复杂过程,仅注重物质信息的搜集显然难以全面了解犯罪现场。相对于物质痕迹的勘查,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犯罪心理痕迹理论认为,犯罪是犯罪环境、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相互作用下的结果,犯罪行为时犯罪人心理活动的外化,其实质表现为犯罪人的行为动机、个性特点、爱好、习惯、知识经验等心理特征和个体特征。[1]犯罪心理痕迹理论与物质痕迹理论相结合被广泛地运用到犯罪现场勘查中,大大促进了我国刑事现场勘查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普遍将“犯罪痕迹”划分为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两种,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引起学者的关注。通常认为,心理痕迹是与物质痕迹相对应的独立犯罪痕迹类别。对于是否所有物质痕迹均反映一定的心理痕迹,犯罪人犯罪时的特征性犯罪心理是否会必然反映在犯罪现
场,特定的犯罪物质痕迹反映何种犯罪心理,特定的犯罪心
理又会外化为何种犯罪物质痕迹,犯罪人在反侦查意识影
响下的犯罪心理痕迹如何鉴别等涉及犯罪物质痕迹和心理
痕迹关系的问题仍没有系统的研究。一方面,我们知道脱
离了物质痕迹的心理痕迹无法存在,勘侦人员也根本无法
捕捉;另一方面,仅依靠物质痕迹鉴定机械地追踪犯罪人,
而不去深化物质痕迹隐含的犯罪人心理的做法不仅过于片
面,而且与我国刑事勘侦的实践需要也相违背。我国古代
一些断狱专家就已经开始了根据作案现场物质痕迹描绘犯
罪人心理特征及人身情况的做法和经验,并有《洗冤集录》、
《疑狱集》等著作。基于此,我们认为,犯罪心理痕迹不是与
犯罪物质痕迹并列的犯罪痕迹范畴,它不仅是犯罪物质痕
迹的外化,更是犯罪物质痕迹的“内化”,即是犯罪物质痕迹
表现出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特征和基本情况。但并不是所
有物质痕迹均能反映一定的心理痕迹;犯罪人犯罪时的特
征性犯罪心理也并不是必然地反映在犯罪现场。
(二)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
目前,关于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罪犯在实施犯罪活动中,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
的某种特定的心理特征。
[2]
第二,犯罪分子在犯罪现场作案过程中实施相关犯罪
行为时,通过遗留在现场上有形物质痕迹或相关人员的记
忆、描述而表现出来的犯罪分子特定、一致、典型的心理特
点及其独特的思维现象。
[3]
第三,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受到临场
环境的影响,有意、无意地通过其行为、语言、神态及其他状
态特征,作用于侵害体或周围环境的反映犯罪人心理活动
特征的总和。
[4]
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将犯罪心理痕迹
Apr.2013No.4Ser.No.139湖北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Police2013年4月
第4期总第139期
・12・
的载体和范围错误地归为犯罪行为、相关人员的记忆和描述、侵害体或周围环境。发生过的犯罪行为不能复制,勘侦人员只能通过现场物质痕迹及整个现场情况大致还原犯罪行为,将对犯罪人心理痕迹的分析、运用建立在以推理形式存在的抽象化“犯罪行为”之上,显然不科学,而“侵害体或周围环境”的表达与我们所说的“物质痕迹”属于同一含义。“相关人员的记忆和描述”确实可以构成犯罪人心理痕迹的载体,但它其实属于人证的范畴,与物证相对,在痕迹检验学体系内,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物证”表现。因此,结合上文的分析,我们认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能够反映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心理活动特征的物质痕迹总和。(三)犯罪心理痕迹的基本特征1.客观性。即犯罪人的主观性心理特征通过犯罪物质痕迹客观地反映在犯罪现场,不因犯罪人的主观意志控制而发生变化。2.依赖性。即犯罪人心理痕迹依附于、隐含于犯罪物质痕迹,没有犯罪物质痕迹便无犯罪心理痕迹。同时,这种依赖性还体现在:它必须依赖于勘侦人员的逻辑思维,才能被发现、运用;犯罪心理痕迹的作用限于犯罪勘查,对于分析案件性质和特点,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有较大作用。3.可知性。即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相对稳定,具有显著的人身特定性,勘侦人员能够运用心理学、生理学、侦查学等知识和技术探知犯罪人隐含于犯罪物质痕迹中的犯罪心理特征。二、现场勘查中犯罪心理痕迹的获取在犯罪现场勘侦过程中,首先应做好物质痕迹的勘查检验工作,这是犯罪心理痕迹获取和收集的基础。其次,深入研究物质痕迹所隐含的犯罪心理痕迹。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获取犯罪心理痕迹:(一)综合获取法勘侦人员应综合考虑犯罪现场的各种情况,分析各种物质痕迹间的关系,形成有序的群体痕迹链条还原犯罪行为,从而从整体上掌握犯罪人的基本心理特征。比如,案件中被害人在深夜被害,家中门窗完好,就可以推断犯罪人应当是熟悉当地环境且熟悉被害人生活习惯的熟人。(二)细节获取法勘侦人员应重视案件中容易忽视的细节,不仅要搜集有证据效力的证据,也要重视无证据效力的物质痕迹。比如,一起杀人移尸现场,女被害人裤子被脱掉,阴部却放置了一把油菜。这把油菜无证据价值,但却反映了犯罪人不忍被害人阴部被别人看到的传统思想。由此,侦查人员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在其亲属上,并成功破案。三、通过现场勘查分析犯罪心理痕迹(一)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目前,国内学者将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主要归纳为:犯罪现场痕迹—犯罪行为过程—行为时的心理状态—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或犯罪现场物质痕迹—犯
罪行为过程—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及个性特征—犯罪嫌疑人
的基本心理特征和心理面貌。我们认为,勘侦人员进入犯
罪现场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各种物证及物质痕迹,而犯罪心
理痕迹的依赖性也决定了其对物质痕迹的依赖。勘侦人员
通过对物质痕迹的形成深入分析,探究犯罪人行为时的心
理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描绘出犯罪人的个性特征。基于此,
我们认为,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是:犯罪物质痕迹
—物质痕迹形成分析—犯罪人心理状态—犯罪人基本心理
特征和心理面貌—确定勘侦范围、方向。
(二)现场勘查中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具体方法
勘侦人员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全
面地发现和提取物质痕迹,注意各类痕迹的梳理分类,注意
特殊痕迹的作用。
1.对犯罪工具的选择所反映的犯罪人心理。犯罪工具
是犯罪人进行犯罪活动使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包括犯罪时
所使用的枪械、刀斧、毒药、绳索等,还包括犯罪前后为达到
或逃离犯罪现场或进行犯罪活动的汽车、摩托车等。犯罪
工具的选择不仅能反映出犯罪人的经济状况、职业岗位、犯
罪目的、是否累犯等情况,甚至还能反映出犯罪人身高、体
重及运动能力、是否有充足的计划、知识水平及思维特征等
情况。比如,在某地发生的抢劫小卖铺案件中,犯罪现场勘
查发现,捅伤被害人的刀具为学生经常使用的铅笔刀。侦
查人员将附近学校的学生作为侦查重点,很快将犯罪学生
抓获。又如,利用计算机病毒实施犯罪,说明犯罪人学历较
高,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或学习经历。
2.对犯罪对象的侵害程度所反映的犯罪人心理。犯罪
人实施犯罪行为时一般都有具体的犯罪对象,对犯罪对象
的侵害,有些表现为身体伤害的大小,有的表现为物品损失
的多少。我们认为,犯罪人对犯罪对象的侵害程度不仅能
够反映出犯罪人的经济状况、是否初犯等情况,还能反映犯
罪人与犯罪对象的关系、犯罪人的兴趣爱好、行为特点等情
况。比如,在某地发生的一起入室盗窃案中,犯罪人盗走的
财物中包括一床崭新的被面。由此,侦查人员分析犯罪人
家庭状况不是很好,且可能面临着婚事;犯罪人花费了很长
时间拆被面,也说明了其心理素质较强,可能是惯犯,女性
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傅锐.浅议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应用[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12(2):78.
[2]史海青.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侦查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学报,2000(1):69.
[3]严建.犯罪现场勘查中心理痕迹的分析研究[J]
.铁道警官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5(1):60.
[4]蒲莹.论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D]
.北京:中国
政法大学,2010.
收稿日期:2012-11-19责任编校:边草
张冠营: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