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戒表解(忏云法师 编)

五戒表解(忏云法师 编)

五戒表解忏云法师编

目录

受戒歌………………………………………………………………五戒歌………………………………………………………………自序…………………………………………………………………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戒…………………………………………………………………修六念法及修三忍法………………………………………………修六念法……………………………………………………………修三忍法……………………………………………………………修三慈法及七周行慈法……………………………………………修三慈法(修悲喜舍法,亦例同此)…………………………七周行慈法…………………………………………………………修四念处观法………………………………………………………四念处观、总别四种观法…………………………………………四念处观缘起述义…………………………………………………受戒与忏悔…………………………………………………………经论法语………………………………………………………………持戒三心(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愣严经身识圆通章撷录――优婆离尊者……………………………如来制立三学之次第与意义――唐南山律祖………………………

关于戒律之法语――印光大师………………………………………

学律应注意之二点――弘一大师……………………………………

述要……………………………………………………………………

儒书与戒律符合相通之文句…………………………………………跋……………………………………………………………………

受戒歌

明蕅益大师受戒易,守戒难,莫将大事等闲看,

浮囊渡海须勤护,一念差池全体残。

理胜欲,便安澜,把定从来生死关,

任他逆顺魔军箭,凛凛孤怀月影寒。

五戒歌

不杀生,大慈仁,物我一体如长春,

蠕动蜎飞佛性等,贤愚贵贱无疏亲。

不偷盗,充义奥,正直清廉明节操,

心外无法可当情,菩提性具非他造。

不淫欲,梵行笃,身心皎洁如珠玉,

泰山乔岳立清风;等闲超出娑婆狱。

不妄语,诚相与,广长舌相昏涂炬,

矢口千金敌国钦,九界同归作洲渚。

不饮酒,离群丑,智慧照明师子吼,

衣里圆珠岂更忘,免得亲翁再苦口。

自序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信解行证,实学佛之程序。然自信教至于证果,其间惟解行二门为进道之纲要。经云:“解如目,行如足,二者不可偏废。”故应解行并重,解行并进,以解行相资,乃至解行相应,庶几可证菩提。

经律论三藏,唯解门为能入。戒定慧三学,为行门之所依。三藏所诠三学之次序,应以戒行为行门基础,律学为解门初阶。然后依次研习经论,修持定慧,方能随顺悟入。

戒律广则八万四千,无尽藏戒品,约之为三聚。推其根本,唯在四重。究极一名,曰佛性戒。盖戒律所本与经论所示,定慧所修,以及佛法宗旨,学佛趣向,皆在开显众生本具佛性,使能悟入耳。

然经律文义浩瀚赜(zé)隐,虽发心阅览,辄难入门,得其要领。云自披薙(tì)研习教典,每依经律注疏,分列表解,俾易分析明暸,籍得纲宗。戊申之夏,诸方学子,集临山庵。云乃预将五戒之古德注疏,阅览参考,分类列表,用资讲解。以后诸方善信来山阅之,建议重印订本,以便携带披读。云善其意,允为重行改编,付梓再版。惟以谫陋,恐舛(chuǎn)圣意,尚祈诸方大德垂慈指正,则幸甚焉。

佛纪二九九六年(1968)岁次戊申仲秋

辽东长白沙门忏云谨序一、五戒表解

杀戒

释名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断有情命,是曰杀生。

堕胎胎儿死,犯杀戒。自杀亦犯杀戒。

制意一、由杀生害命,罪业深重,不堪入道。

二、杀害众生,违背大悲心故。

三、背恩养故,众生皆我过去生中父母故。

四、伤善缘故。此生结冤,后世不相度故。

五、悉具佛性,应敬不轻,岂可杀害。

六、违背菩萨无畏施故。

七、乖四摄行故。以杀害众生则不得摄化故。

八、杀生夺命,超过盗其所有一切极多极珍贵之财物故。

九、依众生故,乃得成佛,杀生何依。

十、三世诸佛法尔不杀生故。

次第一、人道应具恻隐之心,菩萨万行,以大悲为本,为存人道及万行之本,先须戒杀。

二、有情所重,莫过性命,为救物命,先制杀戒。

轻重有逆罪、重罪、轻罪之分:

一、杀父母、和尚、阿阇黎、阿罗汉为逆罪。

二、杀人为重罪。

三、杀畜生为轻罪。

又就

一、能杀心(痴重、嗔贪次之。)

二、所杀生。三、所用杀法。罪报轻重不同。

开遮开缘有三:

一、为救多数之人。

二、为救三乘圣贤,以慈悲心杀害凶徒,宁自犯戒堕入地狱,而不令此恶人犯五逆罪。

三、狂乱心(即严重之精神病)见火而捉,如金无异,见粪而捉,如栴檀无异,乃名为狂。较此轻者仍为非狂,犯戒则得重罪。

犯戒

果报杀生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泽,不久住故。

四、心常怀毒,世世不绝。

五、心怀恐怖。

六、恶梦。

七、众生憎恶。

八、命终之时,狂怖恶死。

持戒戒杀

一、戒杀即为修无畏施。

果报二、慈心增上,烦恼减少。

三、灭断嗔心,蠲除热恼。

四、少病、长命。

五、众生亲近,鬼神守护。

六、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七、解除怨结,广结善缘。

八、无恶道怖,命终生天。

九、於未来世,富贵自在。

十、受持五戒,若念佛发愿,则必往生净土。(以下四戒例此。)

盗戒

释名

不与而取他物,名之为盗。

类分多种:

一、偷取。二、劫取。三、骗取。四、胁取。五、讹赖取。六、抵谩取

赌博、偷税皆犯盗戒。印刷品邮件附信,亦犯盗戒。

制意一、业道重故。谓犯偷盗重罪,岂堪入道。

二、犯国法故。古今各国无不禁盗。人天大小乘戒悉制为重。

三、被盗之人,焦虑忧恼,或因之以致失命。

四、违六度,背四摄。以彼法先令布施,以度摄众生。今则反盗众生财物,违背彼法故。

五、坏人信心,破灭佛法故。(五戒悉同。)

六、三世诸佛法尔不偷盗故。

次第一、就十善业及十恶业,皆先杀次盗。

二、杀盗二罪,先害正报,次损依报。反之,断恶修善,则应先不害正报,次不损依报。

具缘具六缘成犯。

一、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有盗心。

四、是重物。(值银八分以上即为重物)

五、兴方便。

六、举离本处。

轻重有极重、重、轻之别:

一、盗十方僧物,现前僧物者,其罪重于杀八万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盗三宝物,师长、父母、发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盗国营公有财物者罪重。盗物值八分银者犯重罪。

三、八分银以下中罪、轻罪。

又就被盗之人苦恼多少,罪分轻重。

开遮开缘有五:

一、与想。(以为人已与己也。)

二、己有想。

三、粪扫想。(即极贱之物。)

四、暂用想。

五、亲厚想。

菩萨见恶官盗贼,夺他财物,以慈悲心,随力所能,罚治夺取,还所有主,不犯。

犯戒果报偷盗: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贫穷下贱,或多资财,而不得自在使用。

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灾。

四、他人失物,於己生疑。

五、身常受苦,心怀忧恼。

持戒果报戒盗:

一、资财盈积,而不散失。

二、多人爱念,信任不疑。

三、善名流布,十方赞叹。

四、处众无畏,人不敢欺。

五、身心安乐,命终生天。

淫戒

释名

染情逸荡,污秽交遘,名不净行。与己妻之外一切男女,犯不净行,是名邪淫。

受五戒居士应严戒之,又居士若自发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优婆塞。(期间久暂,随自发心。)

制意一、淫欲能系缚众生,不得解脱。令众生造种种业,受生死苦。为众恶之源,生死之本。

二、损自德行故,以染污心看女子,越毗尼罪,何况身犯?

三、业道重故。若犯邪淫,不堪入道。

四、扰乱静心故。谓欲火喧心,令失正念正定,不得涅槃,障正菩提。

五、入魔网故。经云淫欲者,是众魔境界。

六、三世诸佛法尔不淫欲故。

次第菩萨利他,以戒杀为先,因杀生极为违背利生故。自利修行,以戒淫为先,因淫念染污净心,障生定慧,引生众恶,受生死苦,极为违背自利故。

具缘具五缘成犯。

一、是众生。二、是正境。三、有染心。四、起方便。

五、与境合。

轻重就心、境、数论,罪报轻重不同:

甲就心,贪心罪重,嗔痴次之。

乙就境,与尊重之人,乃亲人犯淫罪重。

丙就数:一、暂犯即止。二、数犯乃断。三、数犯数断。

四、犯而久续。(前轻后重。)

开遮开缘有三:

一、若睡眠无所知觉。二、若不受乐。三、无有淫意。在家居士为化众生,心净如佛,可开方便,否则不可。

受八关斋戒日或菩萨戒居士,于六斋日应戒正淫。

若犯手淫,或调戏妇女,或故意摩触,皆犯淫戒中轻罪。出家僧众唯遮无开。

犯戒果报邪淫

一、堕三恶道。二、若生人中,妻不贞良。

三、得不随意眷属。四、淫欲为因,生死为果。

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诸苦。以及死生生死,轮回之苦。

持戒果报戒淫

一、诸根调顺,永离喧动。易修禅定,得真实慧。

二、人天尊敬,诸方赞叹。

三、戒邪淫者,未来生中,父母、宗亲、妻子、眷属、孝友贞顺,纯洁无杂。又离于女人所有过失,令诸众生,无复染爱。

四、戒正淫者,当来成佛,得马王阴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五、解脱生死,早证菩提。

妄语戒

释名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曰妄语。

亦摄恶口(骂詈语。)、两舌(离间语。)、绮语(华美浮词,无义利语。)

制一、业道重故。妄语之人,不堪入道。

意二、诳惑人故。回惑人心,恼害他人。

三、闭善路,开恶端故。欲造恶业,妄语在先。

四、实语益故。言语正直,心地坦白,易得解脱。

五、鬼神弃故。诸天鬼神,舍弃不护。

六、三世诸佛法尔不妄语故。

次第前三为身业在先,此为语业在次。然语业易犯,且分四种,罪报亦重。

具缘具六缘成犯。

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起诳心。四、覆实事。五、言明了。六、前人解。

轻重有逆罪、大妄语罪、小妄语罪之分:

一、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及破羯磨僧,破转法轮僧,为逆罪。

二、妄言证声闻菩萨果位,犯大妄语中重罪。

三、妄言见鬼见神,持戒清净,能习禅定,善通三藏,证世间四禅八定,犯大妄语中轻罪。以上三种,淆乱正信,害正法眼故。

四、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觉言不觉,不觉言觉。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实有言无,无言实有。皆犯小妄语

开遮大妄语开缘有三:

一、增上慢人。

二、若说果位,不言自证。

三、若戏笑说。

小妄语开缘:为救护众生剧苦及性命,或为佛法而自无恶心。绮语开缘有二:

一、为解除他人忧愁、恼怒故。

二、为摄护他人令信佛法故。

犯戒果报妄语

一、堕三恶道。二、多被诽谤。三、为他所诳。

四、言无人受。五、语不明了。六、种不得果。七、口气臭恶。

持戒果报戒妄

一、口常清净,如优钵罗香。(优钵罗为莲花之一种,其花奇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敬。

三、自心欢喜,人皆欣悦。

四、未来生处,恒闻如意音声。

五、增自威德,得无碍辩。

酒戒

释名

俱酒色、酒香、酒味,饮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饮料名酒,饮则犯戒。

酒有二种:

谷酒,用五谷所酿造者。

木酒,用花、果、种、根、茎、叶或药草所酿造者。

制意一、失礼仪。酒能令人迷醉,失礼貌威仪。

二、破净戒。醉时能破一切戒品,堕落恶道。

三、失定慧。酒醉乱心,昏失明慧,令人兴奋散乱。痴迷颠倒故。

四、损财利。使人消耗财物,损依报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种疾病,损正报故。

六、生灾祸。引生蹶仆倾跌、斗殴凶杀、车祸等事。

七、三世诸佛法尔不饮酒故。

次第前四为性戒在先。酒戒为遮戒在后。但菩萨戒则酤酒重於饮酒,以损害众生,违背菩萨道故。

具缘

具五缘成犯。

一、是酒二、酒想。三、有饮心。四、无重病因缘。五、入口咽下。饮则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计犯戒罪。

轻重一、自饮犯五戒中酒戒。

二、酤酒酿酒,犯菩萨戒,罪重。

南山律祖云:

饮酒、有人于下加辛肴者(五辛、葱、韭、蒜等。)正文无此。然既受净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今按吸烟,亦应判为不可。

开遮开缘有二:

一、病时遍以诸药治之无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二、若以酒涂疮(即外科用药酒无犯)。

麴,酒糟不应食。食中有料酒,食之不醉人者无犯。受酒戒者不得吸烟及食五辛。

犯戒果报饮酒

一、死堕灌口地狱。(酿酒,堕酒河地狱。)(酤酒,堕酒池地狱。)

二、生于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谛理。)

持戒果报戒酒

一、神智清明,恬静安。

二、善持四重,不犯众罪。

三、来世生人天道中,不堕三途。

杀儒教佛教

仁修慈悲行(参阅三忍三慈)

生对治恻隐应起十种心(概分一切众生为十种类,于十种众生发十种心。)

一、心。于恶行众生,欲令住善行故。

二、乐心。于受苦众生,欲令乐具不尽故。

三、慈心。于怨憎众生,不念加报故。

四、悲心。于贫穷众生,欲令远离彼苦故。

五、怜悯心。于享乐众生,欲令不放逸故。

六、利益心。于外道众生,欲令转信佛法故。

七、守护心。于同行众生,欲令不退转故。

八、我心。于一切摄菩提愿众生,取如己身故。九、

师心。观彼众生,求大乘道,进取积集,

具足功德,我当遵之如师,从学或私淑之也。

十、尊心。观彼众生,求大乘道,进取积集,具足功

德,我当尊重恭敬,不可轻视也。

偷盗对治

修少欲行

一、持律仪戒时,乃至梦中尚无偷盗草叶之心,何况醒时而作其事。

二、持摄善法戒时,乃至身命,念念舍与一切众生。

三、持摄众生戒时,慈悲方便,常念饶益,何况得有损益之事。

四、少欲行。见他财物,无量百千,无有欲心,

盗事。

况有五、知足行。谓身虽贫乏,心恒自足,终不他求,如遗教经少欲知足二段经文所云。

六、贪行。谓纵有百千财物,皆为众生而蓄,无有一

念向己之心。

七、行。于一众生,一念顿舍恒河沙数世界,财宝

身命。如是念念,永久无己。

欢喜行。若见众生,永离贫苦。财富百千,欢喜无

量,胜得天乐。

九、深悲行。谓见贫苦众生,悲澈心腑,流泪不止。

十、殊胜行。谓以人天福乐,二乘涅槃,授与众生,

非以为足。要令成佛,方为究竟。

邪淫对治

修净梵行

甲、就心修行

修惭愧心

惭者,惭自。概分为四:

⒈佛性。 2.所学佛法。 3.身分。 4.人格(宜自尊克己。)

愧者,愧他,亦分为四:

1、父母。

2、师长。

3、世人讥毁。

4、刑罚。(宜寅畏报恩。)

二、止邪思维

偈曰:欲欲知汝本,但从思想生,我今不思汝,汝即不得生。

观心无常

观真如心

观真心无妄,清净无染。舍妄观真,除染复净。

乙、就境修行

亲想:观老者如父母,长者如兄姊,少者如弟妹,稚者如子女。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冤想:观淫欲如冤如仇,欺我害我,使我沉沦,令我堕落。急当猛省,觑破身心境界,俱远离之。

尊想:观彼曾为过去父母,具有佛性,即未来佛。

不净想:即观身不净。(参阅四念处)

丙、就心境相合修行

心即圆觉妙心,境即寂光真境。心即三观,境即三谛。心境一如。谛观不二。(转念念佛。)

修谛语行

妄语对治

常作谛语、实语,乃至梦中不起覆藏之见。诳他之语,何况醒时故作。

离两舌语,离于恶口

无破坏心、恐怖心、恼乱心、不破人和好,已破不令增长,不喜离间心,不乐离间心,不乐说离间语。舍离侵恼语、粗犷语、苦他语、鄙恶语、令他不喜语、令他嗔恨语、嗔恼语、心热恼语、心火能烧语、坏自坏他语。广修润益语、软语、妙语、喜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和悦语、敬信语、多人喜乐语所有言语美妙悦耳。

离于绮语

常修善思语、实语、义语、法语、毗尼语、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毘

饮酒对治

修明慧行观察思惟饮酒过患:

资财散失,福德渐减。

诸根暗昧,智慧退失。

现多疾病,饮食减少。

增长嗔心,斗诤杀害。

淫欲炽盛,诸欲随增。

六、多失礼貌,形不隐秘。

七、泄漏秘密,事业不成。

八、毁辱父母,不敬师长。

九、父母不喜,眷属嫌弃。

十、不敬三宝,破坏犯戒。

十一、身心散乱,远离静定。

十二、违背正法,多作非法。

十三、善人相远,恶人相亲。

十四、多不遂意,增加忧苦。

十五、旷废光阴,恶习难改。

十六、身坏命终,死堕地狱。二、修六念法及修三忍法

修六念法

六念释义(念法)念佛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种念佛。)念法念三十七道品。又依经律论,起闻思修。

念僧念三乘四果,古今高僧德行、法语。

念戒念所受戒体,严持戒行。

念施念无所住行於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念天念欲界天,应修十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