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课改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摘要:本文探索新课程下语文课堂导学方式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导学方式诱发兴趣激活潜能“万事贵乎始”。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家无不在导入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精品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1、找准入口,切题导入,创新导入,解题激趣教师设计出具有创新思维价值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保持高频思维的吸引力,因势利导,便可在课堂中事半功倍,取得明显收效。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导入:上课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大的”家”字,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后,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结合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和金钱关系的主题,把七个家庭成员巧妙地组合在这个”家”里。
同学们根据这些人是亲密的血缘关系、是同处于一种亲情之下的一家子,他们顺理成章地盼着”亲弟”钱财的支持。
有了于勒的钱财,这个家显得和睦、温馨和稳固。
于勒是全家的希望,是全家的支柱。
有了于勒的大力支撑,有女婿的紧紧依附,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美满的大家庭啊!然而,事实上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告诉我们所谓的”亲情”只能是置于金钱之上的。
没有钱,自己的女婿自然是随时可能迈出家门。
充满创造力的学生,形象地设计出很有创意的表明社会中金钱关系主题的”家”字。
这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是新奇的联想与独特的比拟都是创造力的体现。
2、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揭谜欲望,层层解题步步深入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导语设计:”鲁提辖,男,39岁,膀大腰圆,满脸络腮胡子。
因三拳打死镇关西,畏罪潜逃,若有人捕获前来开封府,或首告到官,可得赏钱一千贯。
”这种悬赏缉拿的告示一出,下面的学生就炸开了锅,纷纷为鲁达鸣不平,要为他辩护:”鲁达无罪!镇关西罪有应得!”在辩护过程中,教师就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摘要: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导入。
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导入艺术,以图片导入,冲击学生视觉;故事导入,点燃学生激情;音乐导入,陶冶学生情操;诗词导入,激发学生联想;谜语导入,启迪学生思维;生活体验导入,触动学生心灵。
这样能使
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只有对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挖掘课文深度和积极思考,愉快地学习。
因此,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几种导入方式的运用和感受。
一、图片导入,冲击视觉
在导入新课时,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动画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形象生动,充满趣味,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借
景抒情的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
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使学生深刻
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时,我先让学生看“夸父逐日”
的图片,谈谈对夸父的最初印象。
画面比较直观,夸父强壮充满力量的形象能产生较强视觉冲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夸父的力量,更容易进入“逐日”的话题。
二、故事导入,点燃激情。
语文课导入的语言艺术“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艺术,而导语则是艺术中的艺术。
”导语不仅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一步。
好的导语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
它是教师谱写一篇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文中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老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
”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导语就是最常用的“拨弦”“点火”的方法。
于漪老师的教学可以说是把传统的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至。
她对每一篇课文的精心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心处理,乃至对每一句话或每一个词的剖析与鉴赏,都做到了细针密线,剥茧抽丝,她的教学语言像清风徐徐吹拂课堂,像清泉涓涓流进学生的心坎……她在教学《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就在学生背诵古诗初步进入“春”的意境时,于老师把学生回忆联想的思绪收拢来,因势利导地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
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
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
”于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未学课文却已感觉到浓浓的春的气息。
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从而唤起了学生对美妙春天的共鸣。
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是这样导入的:“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摘要: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多种学科相融合,与文学、德育、美育等基础学科更是密不可分。
因而,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也就很高。
教师不仅讲求艺术性,还要讲求科学性和实践性,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效益。
我认为,讲授一篇课文,不管是新课也好,旧课也好,开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讲授一篇新课文时,教师设计的导语精彩与否,关系着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文精神民族文化渗透情境渲染气氛所谓导语是指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的一段教学语言。
一个贴切而又新奇的导语,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设计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课文保持浓厚的兴趣,又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在讲授一篇新的课文时,导入的时间虽然很少,但是作用却不小。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
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许多教师都深谙其中的道理,也有不少教师曾撰文探讨语文课的“开讲艺术”。
现在笔者也试图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来探索语文新课的导入。
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来谈谈语文新课的导语设计。
一、凸显人文精神,设计感人动情的导语新课程标准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之后的篇幅中“人文”二字更是频频出现。
而现行教材中就精选了不少充满人文气息的文章,或尊重生命,或珍惜真情,或弘扬个性。
倘若教师在导入这些文章的教学时设计一些富于“人情味”的导语,就可以使之与文章本身相得益彰,使学生的心灵始终激荡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之中。
例如教学《背影》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博大的,是无私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
吃饭时,往孩子碗里夹菜的一个细微的动作;上学时,吩咐孩子‘路上小心’;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爱无言,子女有些体会到了,有些却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到。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积极性。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1. 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一种思维导向型教学法,通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问题导入法可以通过提问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中国古诗词是怎么产生的吗?”让学生思考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诗词的不同表现形式。
图片导入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导入方法,在语文课堂中也可以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展示一幅具有特色的图片,让学生感性地了解某个情境和主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在课堂中获得更高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效果。
例如,在讲述《荷塘月色》时,可以先放映一张描绘荷塘夜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情境和氛围,调动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和联想能力。
文学导入法是一种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思考、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一些名篇、诗歌、古谚、经典寓言和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认识和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内涵。
例如,在学习童话故事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种种道理和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培养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能力。
游戏导入法是一种结合对话、表演、竞赛和游戏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的教学方法。
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放松心情的同时锻炼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数字字谜时,可以设立一个数字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数字谜面及提示词判断谜底词汇,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感和逻辑思考能力,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探析窦桂梅的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摘要:语文课堂导入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如果将这一技术运用得当,将具有艺术性。
艺术化的语文课堂导入不仅能够为课堂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也能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窦桂梅;语文;课堂导入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之中,大都数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直接“给”学生,但事实上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只会让学生死板僵硬地接受知识。
每一位教师应该清楚的是,激发知识的动力应该是“导”,教师不仅要知道导什么,还要明白如何去导。
窦桂梅作为全国语文教学名师,在语文课堂导入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风格,通过对于窦桂梅老师关于小说、童话、散文等不同文体教学实录的观看,并对其导入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与分析,从而总结其特色,为一线教师提供指导。
一、简洁的艺术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特点去设计课堂导入。
在导入时,小学语文教师说的一字一句都应该进行反复的斟酌与思量,语言要精炼和简洁,善于描绘和比喻,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让抽象的事物产生视觉效果,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窥其貌、如临其境。
[1]小学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情景,增强渗透性,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用最为精炼的语言,将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窦桂梅老师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教学导入中窦桂梅老师先是为学生播放了一首歌曲——《好汉歌》,歌曲播放结束之后,窦桂梅老师手里拿着木板,在讲台上一拍,然后以说书人的口吻,通过语文为学生描绘出《水浒传》写成时的社会背景,同学们通过联想和猜测,推测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水浒传》这本书中一百单八将之中的其中一员,之后窦桂梅老师再展示林冲的照片,介绍林冲生平的简介,引出课文的主要任务,完成课堂导入环节。
浅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导入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是教师不懈追求的工作目标,只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劳动更具意义。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的导入,犹如音乐演唱会,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
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很快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反之,导入平庸,缺少悬念,就不能让学生兴奋,就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导入没有波澜,学生昏昏欲睡,也就谈不上什么良好的教学效果了,更不用说如何达到教学目的了。
所以,好的导入是一节好课成功的关键。
如何让有限的一节课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交流探讨。
一、主旨明确,导入语言新颖、生动。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窥视文章内容的窗口。
抓住“题眼”可以使学生理清线索,摸清思路,领略文章构思的精妙所在,捕捉作者所要表达的文章的中心,特别适用于那些标题新颖而集中揭示主题的文章。
新颖、生动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导入得好,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诗词导入法。
是一种借古诗词名句的导入方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用古诗词名句直接入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
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说起母爱,同学们也许会记起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诗人艾青对养母“大堰河”是如何怀念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2、故事导入法。
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形象生动的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提问语言适当、有效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若以悬念疑问挑逗学生好奇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摘要】导入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艺术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导入艺术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同唱戏的开头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定好基调,就能扣人心弦……可见导入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它能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酝酿情绪和带入情景的作用。
成功的导入法,具有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使其产生疑问激发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的巧妙性。
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以下几种。
一、设计悬念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一个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通常就是他积极思维的起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王崧舟老师的《二泉映月》是这样导入的:《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
但是,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篇课文中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
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划出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
王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介绍着:“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二胡曲,而且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风景来设计悬念,引出课文内容。
老师充满悬念的导语,使学生对二泉映月有了大概的了解,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跨度,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学生对新授课文的兴趣。
二、逐步揭题法逐步揭题法就是由老师一步一步的将课题揭示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课题意思和文章大意。
浅谈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
作者简介:王陈,(1985-),女,汉族,重庆人,现任教于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语文组。
作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导入对于促使学生自然接受新的语文知识,愉悦地享受语文的乐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导入环节,尽量设计高效的导入方式。
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导入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设计合适的导入方式。
以下谈谈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设疑导入法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
”思维自疑而始,心存疑问,方可继续探求,进而获得新知。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意识地设计疑问,设置悬念,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追根溯源的愿望,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讲《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可以设疑:“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一流大学呢?”以悬念引学生,可顺利将学生引入课文:“八十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巧妙设疑,可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
接下来学生自然能围绕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情境导入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导入时,教师若能用情意盎然的导语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往往能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学习的动机。
如讲《采薇》时,可以富于感情的导入语导入:“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依依‘,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雨雪霏霏’。
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
我的家乡,你怎么那么遥远?我的亲人,你们现在怎么样?——这是一个出征在外,如今归来的战士走在回乡的路上。
让我们走进《采薇》认识一下他吧。
”以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使他们对即将讲解的课文内容产生心理共鸣,也能使教学内容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升华。
除了富于感情的导入语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可感情境,如利用音乐、动画、图片等导入新课,这样既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又能营造课堂气氛,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打好基础。
三、讨论导入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促使学生思考,大大活跃他们的思维,顺利引入新课。
如讲《咬文嚼字》时,教师可提出讨论话题:“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
甲说:‘吃在中
国。
’乙说:‘在中国吃。
’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
’请大家体会这三个人所说的话的不同意味。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再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可见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我们要‘咬文嚼字’的原因。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怎样‘咬文嚼字’。
”简短的讨论和导语,便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到课文上。
四、复习导入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导入新课,这样可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既巩固了旧有知识,又可以启发新知识的学习,可达到以旧带新,温故知新的效果。
如讲《陈情表》时,可以学生已经学过的《出师表》引入:“诸葛亮的《出师表》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传世之作。
‘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用于臣子向皇帝陈情。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这样的导入,由旧知引入新知,既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很好的衔接新旧知识,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五、典故导入法
典故寓言、诗词名言、成语对联等是语文世界中的珍珠,散发着美丽的光芒,教师利用其导入新课,往往能吸引学生注意,同时还能使学生得到相应的知识拓展,启发学生的思考。
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便可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典故导入:“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用故事中的“大江东去”引出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苏词的风格留下一定印象。
教无定法,课堂的导入方法也没有固定模式,除了以上所述,还有其他导入方式。
总之,导入是整堂课的关键第一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想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则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精心设计导入方式,以争在课堂伊始扣住学生心弦。
与此同时,导入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开创具有独创性的导入艺术,除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外,还可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因此,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让导入点亮课堂,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