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二)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具准备

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32×12=22×14=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

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75÷5=198÷9=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1、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第7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会解答一些数学问题。 2、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通过小数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 教师: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学生: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铅笔,首先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总价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3、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 3.1(元) 3.1<3.2,买绿色铅笔够了。

如果换成带橡皮的铅笔, 2.5+1.2= 3.7(元) 3.7>3.2,钱不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 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教师应到学生观察例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下面三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魔方小布熊布娃娃 7.8元 3.7元 5.2元 (1)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布熊一共花()元。 (2)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花()元。 (3)买一个布娃娃比买一个小布熊贵()元。 四、归纳总结 1、在解决有关小数加、减法的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2、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可以用来互相检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教案

第2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6903 40022 50805 4284 6903 60005 32284 5455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第5课时解决问题 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1.充分借助画图的方法理解题意。 在教学教材第63页例7时,为了使学生明确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自主尝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两题中都有4和5,解答方法却不一样呢?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将两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抽象出具体的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图表示的意思,进而突出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将其同运算联系起来,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2.注重让学生积累检验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明确题意,正确列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加以回顾,检查画图是否正确,所列算式是否正确地表示了图的意思。在整个回顾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画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画图等方式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 重点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画图用彩笔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1.对比练习。 5+6= 5×6= 4+5= 4×5= 2.谁能说出上面每组 中的两题计算题有什 1.学生独立计算、点名汇报,集体订 正。 2.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然后在小 组内交流、点名汇报。 3.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1.看图列式计算。 (1) 算式:6×4=24

么异同? 3.这节课我们来解决 有关数字相同,运算方法不同的应用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算式:6+4=10 2.列式解答。 (1)有3排桃树,每排5棵,一共有多少棵? 5×3=15(棵) (2)有两排桃树,一排3棵,另一排5棵,一共有多少棵? 5+3=8(棵) 3. (5元)(6元) (1)买6本故事书要多少元钱? 6×5=30(元) (2)买一本《故事书》和一本《科技书》,一共要多少元钱? 6+5=11(元) 4. (1)买3张成人票需要多少元钱?6×3=18(元) (2)买一张儿童票和一张成人票,一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1.(课件出示例7)引 导学生比较一下,两 道题目有哪些相同 点? 2.引导学生列式计 算。 你能根据两道题目中 的数量关系,选择合 适的方法列出算式进 行计算吗? 3.两道题目中都有4 和5,所求问题也一 样,为什么解答的方 法不同呢?教师引导 学生说明原因。 4.引导学生检查列式 是否正确。 师:用什么方法能知 道自己解答的对不对 呢? 5.师生共同归纳解题 方法。 1.学生认真读题,交流题目的异同后 明确: 两道题目中都有数字4和5;两道题 目所求问题一样,都是求“一共有多 少张?” 2.学生思考后列式计算,汇报: 生1:第(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列 式是5×4=20(张)。 生2:第(2)题是把4和5合起来,列 式是5+4=9(张)。 3.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题意画图理解 方法不同的原因。 预设: 生1:第一幅图有4排桌子,每排有5 张,求一共有多少张,就是求4个5 相加的和是多少,求相同加数的和是 多少,用乘法计算。 生2:第二幅图有2排桌子,一排有5 张,另一排有4张,求一共有多少张, 就是求2排桌子的总数,要把5和4 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4.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检验的 方法。 5.学生结合情境讨论、交流解题方法,

第8课 分分秒秒不浪费(3课时)

第8课分分秒秒浪费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A类: 1.学生正确认读词语:时间流水回来 2.学生正确认读句子: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3.学生能正确书写汉字:如、回 B类: 1.学生正确认读词语:时间流水回来 2.学生比较正确认读句子: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来。 3.学生能描红书写汉字:如、回 C类: 1.学生跟老师读词语:时间流水回来 2.学生跟老师读句子:好孩子,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来。 3.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写汉字:如、回 教学重点: 2.学生比较正确认读句子: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来。 3.学生能描红书写汉字:如、回 教学难点: 2.学生正确认读句子: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3.学生能正确书写汉字:如、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读生字卡片 二、新授。 1、今天,天我们学习第8课分分秒秒不浪费 2、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3、听一听闹钟的声音,说说这是什么?闹钟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1)出示词语:时间 师师范读,生跟读 个别读,正音 齐读 (2)听听流水声,说说听到什么? 出示词语:流水 师师范读,生跟读 个别读,正音 齐读 4.出示句子:时间如流水,一去不会来。 教师指导分析句子,第一、二句“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来。”是讲时间很快就过去不会再回来。“如流水”是说时间像流水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 示范读句子。 纠正读音。

4.找词语 5.汉字书写 如: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口”。 回:全包围结构的字,外面是大口框,里面是“口”。 1.)师播放书写动画。 2)范写 3).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A类: 1.学生正确认读词语:珍惜、分分秒秒、浪费 2.学生正确认读句子: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不浪费。 3.使学生明白时间像流水,一去不回来,知道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B类: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页例5。 本节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会用四则运算解决一般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教材用租船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全面分析问题,不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 (二)核心能力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对比分析和总结提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渗透优化思想,提高应用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借助生活经验发现尽量租便宜的船更省钱,进行合理的假设。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尽量不空座位会更省钱,能说出调整方案的方法,感受优化思想。 3.通过回顾反思,能说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策略,能正确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掌握先假设,再调整的基本方法。 (五)学习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行合适的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六)实施资源 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超市有一种餐巾纸,有三包装和六包装两种,如下图:

9元12元 买哪种餐巾纸更划算?说说你的理由。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大家都想去划船,说到去划船,从数学的角度考虑,你觉得需要了解什么信息? 就像你们说的那样,我在租船的地方确实看到了这样的信息,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出示课件) 如果我们一共有32人,你觉得我们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问题? 看来,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问题探究 (1)梳理信息,理解题意 题中的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你能把它们有条理的整理出来吗? 学生自主整理后汇报。 追问:限乘是什么意思? 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如果信息较多,我们可以把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梳理,以便于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整理前的信息,这是整理后的信息,整理之后感觉怎么样? 突出整理后的信息更简洁,便于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信息较多的题目,通过整理前和整理后的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整理信息的必要性,进而全面理解题意,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2)探究方案,理解假设和调整的方法 结合信息,要解决怎么租船最省钱,你会先选哪种船呢?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RJ)第10课时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案

第10课时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课题: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例5,完成教科书P15“练习二”中第13~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进一步巩固折扣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并正确计算不同优惠形式的折扣。 2.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的过程,能选择购物方案,并能充分解释方案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购物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销售方式的正确含义,能正确计算出优惠后的价格。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师:现实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提高销售量,经常搞一些促销活动。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促销方式?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①打折销售;②有奖销售;③返券或返现金促销…… 师:购物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哪种最实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生活中的“促销”问题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到底哪家的便宜”的问题意识。 二、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优选购买方案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商场的一些促销方式,并理解其实际含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2例5。 教学笔记 (1)阅读理解题意。 师: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找到“A商场打五折销售”和“B商场按‘每 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一件裙子“标价230元”。 师:怎样理解“每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学情预设】预设1:商品价格超过100元,一共减50元。 预设2:每满100元减50元,就是每个100元都减50元,不 满100元的不减。 师:你同意哪种说法?(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经过讨论,我们确定第二种理解是正确的。“每满100元 减50元”的意思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 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独立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1:230×50%=115(元),230-50=180(元),115 <180,选择A商场更省钱。 预设2:230×50%=115(元),230-50×2=130(元),115<130,选择A 商场更省钱。 预设3:230×(1-50%)=115(元),50×2=100(元),100<115,选择A 商场更省钱。 (3)展示交流。 师:你同意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学情预设】预设1:第一种方法是错误的,每满100元减去 50元,230元里面有2个100元,应该减2个50元。 预设2:第二种是正确的,总价里有2个100元,所以从总价 里减去2个50元。

高中语文必修3课时作业19: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一、基础达标 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直不百步耳 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 .无失其时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解析] B 项和C 项“无”通“毋”,不要;D 项“涂”通“途”,道路。 [答案] A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B .然而.. 不王者 C .养生.. 丧死无憾 D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解析] A 项,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义有两个意思,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B 项,古义是两个词,“然”,这样;“而”,却,但是。今义指转折连词,但是。C 项,古义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的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答案] D 3.下列各项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 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玉盘珍羞直. 万钱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 火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邻国之民不加. 少 [解析] D 项均为副词,更。A 项,打开;征发。B 项,副词,仅,只;通“值”。C 项,尽;超过、胜过。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迟暮 ②送孟浩然之. 广陵 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君不见黄河之. 水天上来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动词,到;③代词,它,代指月亮;④助词,的。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和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谨.庠序之教 B .王无罪. 岁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解析] A 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A 6.下面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五亩之田,树之以桑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D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 B 项,宾语前置句。其余为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桑树之”“以孝悌之义申之”“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课时 解决问题-优质教案

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7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难点】: 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6×4 5×3 2×7 5×4 3×4 2×8 4×2 7×4 5×7 5×8 2×8 2×1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第78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个玩具盒()元,买()个,这里有()个()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8+8+8=24 8×3=24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 2. 能力迁移 如果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师:你是怎么想的?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A、买5支铅笔多少钱? B、买8本日记本多少钱?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再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九第4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

讲评。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第6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3。 1.能借助画图的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利用画图转化的解题方法。 重点难点: 重难点:通过画图分析找准标准单位“1”,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乐乐同学很喜欢喝牛奶,不过他在喝牛奶时遇到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互动新授 (1)教师出示教材第99页例3。 (2)阅读理解,喝了几次牛奶?第一次喝了多少?第二次呢?加了多少水?水全喝完了吗?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画图理解。 (3)分析:喝了两次,肯定用加法来解答。第一次喝完后,喝 了1 2杯,剩(1-1 2 )杯,加满水,纯牛奶不变,还是只有1 2 杯,又喝 了加水后的1 2,也就是把1 2 杯的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 占其中的1份。 把1 2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1 2 化成2 4 ,其中1份就是1 4 ,第二次 喝的牛奶是1 4杯,水是1 4 杯。

1 2+1 4 =2 4 +1 4 =3 4 (杯) (4)答:一共喝纯牛奶3 4杯,水1 4 杯。 1.阅读与理解。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互相交流。 (2)集体反馈,并填写在教材上。 2.分析与解答。 (1)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问题。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牛奶兑水的过程。 问:你们能画图表示这一过程吗? ①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 ②指名上台投影展示画图作品。 问:把12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学生结合图,不难看出是) 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把转化成。 ③解决问题。 师: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中的问题。 a.学生独立完成。 b.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怎样检验?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利用了什么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借助画图找准标准量“1”,在画图分析中,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从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101页第9*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适时补充)

第3单元 第8课 同步课时训练

(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曳.兵(yè)数罟 ..(cù gǔ)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赈.济(zhèn) 解析:B项,“庠序”的“庠”应读xiáng。C项,“饿莩”的“莩”应读piǎo。D 项,“衣帛”的“衣”应读yì。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项,无—毋;B项,涂—途;D项,颁—斑。 答案:C 3.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寡人之民不加.多加:增加 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或:也许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判断动词 数.罟不入洿池数:密 D.申.之以孝悌申:反复陈述 然而 ..不王者然而:这样却 解析:A项,加:更。B项,或:有的(人)。C项,是:代词,这。 答案: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 解析:A 项,以:介词,按照;介词,用。B 项,于:介词,在;介词,与。C 项,之: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D 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 答案:D 5.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填然鼓.之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树. 之以桑 D .谨. 庠序之教 解析:D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D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3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3)(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第10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教学内容:文档设计者:设计时间:文档类型:文库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Word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放心下载 苏教版六下P80 “练习与实践”第10~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或综合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解释和说明选择的策略和思路。 2.学生能根据策略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应用策略的能力,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加深对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体会,进一步体会数学策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数学策略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和策略,主要复习了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画图、列表和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了解一些实际问题特点和相应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 提问:能说说习题的意思吗?表格里已经填写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出这样取放多少次后,白子与黑子正好相等?你是怎样列式的?能说说怎样想的吗?

追问:解答这道题时用的什么策略? 2.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让学生说说题里告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把长90米的绳子分成的三段长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你准备怎样理清三段绳长的关系,怎样解决问题?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怎样理清绳长的关系?你想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有哪些假设的方法? 引导:请你选择一种假设的方法,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样假设的?说说你的算式。 用不同假设的同学来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解答这个问题用了哪些策略? 3.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让学生观察、阅读,把情境组织成实际问题。 引导:你想怎样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然后列式求出结果。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大家看看这里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追问:你是怎样假设的? 提问:还可以怎样假设?哪位同学用了这样的假设策略的?说说你的解答过程。 追问:假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哪个条件假设的? 4.用恰当的策略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货场要运货50吨,用2辆大货车和6辆小货车正好运完。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比一辆小货车多3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小货车呢?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自己解答。有困难的可以讨论。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方法的学生分别板演。 交流:解答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样假设呢? 哪一种解法假设都是小货车的?怎样思考的? 假设都是大货车时要注意什么呢?这里每一步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问:这里用假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1)指名学生读题。 引导: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设两种门票的张数,再通过调整找出答案吗?那请你自己假设、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假设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假设的?这样假设后怎样调整的?

2020年三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 练习八word版教案

第3课时练习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 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

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2)

第6单元年、月、日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别时间与时刻。 难点: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0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0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3,以及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15只蚕宝宝。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师: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15÷3=5)你是怎样想的?(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15÷5=3)你是怎样想用?(15只蚕宝宝,每5只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 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1)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2)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 (1)学生读题,各自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 (2)全班共同校对,并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红和小明分蚕宝宝的问题中学会了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问题,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个整体,几个一份,求平均分成几份都是求平均有多少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第4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红: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3=5(只)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 解决问题

第8单元总复习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解决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情境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教材有关蝴蝶与花的主题图。 (1)组织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 (2)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图中描述的内容,说说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 图中的素材比较丰富,除了蝴蝶和蜻蜓外,还有不同颜色的小花。只要学生提出问题有道理,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解决问题时,也可以先让学生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

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说。 二、练习讲授 1.完成课本第96页练习二十一的第7题和第8题。 师:(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式? 学生活动: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后,在解题。 2.完成课本第9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6题。 师:(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7题。 第2小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8题。 5.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9题。 组织学生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6.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0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小英和小平分别可能套中的是哪两个圈? 三、课堂作业 1.台式电脑比笔记本电脑多几台? 2.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Section A 3 (Grammar focus-4c)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重点单词和词组 2)使用could 做出礼貌要求和请求许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局本课的重点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学会照顾自己,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 教学重点: 谈论做家务的词汇,情态动词could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礼貌的方式表达请求和允许 Step 1 Revision 根据所学内容,写出下列短语。 fold one’s clothes, do the dishes, use one’s computer, take out the rubbish make the bed, sweep the floor, stay out late, be angry with sb., take sb. for a walk clean the living room, work on, come over, do the housework, get a ride Step 2 Presentation 阅读下列句子,观察问句的用法及回答。 Step 3 Grammar

Could you(please)+ V-原形?表示委婉地提出请求 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Yes, sure. / Of course./ Certainly./All right. 2. Could you please do the dishes? Sorry, I can’t.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在表示请求帮助或请求允许的疑问句中,常用could代替can,以表示礼貌,委婉或不确定的语气,而can则不具备这些语气。这种情况下不能把could看作can 的过去式。以上两句中用could是为了表示礼貌的请求。表示请求帮助或请求允许时,除了can, could之外,还可以用may,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同一个概念。例: ①Could/Can/May I use your car for a day? ②I wonder if I could use your car for a day? 对于①、②句所作允答可以各种各样,如同意可以说Yes或Sure或Certainly,还可说Yes, (do) please. 或Of course. (you may/can). 或Go ahead, please. 或That’s OK/all right; 如果不同意,可以说I’m sorry you can’t. 或I’m really sorry, but I have to use it today. 要避免说No, you can’t. 这样显得很不礼貌。否定回答通常用委婉语气。 ③Do you mind if I use your car for a day? 对于句③所作回答可以说Never mind. /Not at all. 表“不介意”。不能用Yes. /Sure. /Of course. /Certainly.等。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应答中,要避免使用could,要用can 或may。因为应答须用确定的语气。而could在表请求的问句中是为了表示礼貌或委婉语气,用在应答中则成了不确定语气,与情理不符。所以应答中不说Yes, you could. 或No, you couldn’t. 而要说Yes, you can. 或Sorry. /No, you can’t. —Could I please use your computer? —Sorry, I’m going to work on it now. —Well, could I watch TV? —Yes, you can. Could I/you please …?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或提议,其后连接原形动词,比Can you /I…?语气更委婉。类似句型有: Would you like + sth. / to do st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