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知识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3.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

4. 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教学重点:1. 能较顺利地理解课文;

2. 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 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比如“大丈夫”、“义”、“道”等等。

4. 能够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比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民不聊生的战国岁月,失去道德规范的权力泛滥成灾,各种势力竞相角逐。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膑、田忌,各种学说的能人均显赫一时。唯独一位儒者默默地整装治车,离开一个又一个的诸侯国,奔赴自己未知的前程。我们可以看到,他清瘦的、茕茕孑立的背影,在吱吱呀呀的马车上轻轻摇晃,渐行渐远。

为什么选择离开呢?因为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中,利欲熏心的君主们满耳充斥着厮杀声,满眼看见的都是染浸着血腥的土地,无暇顾及这位儒者宣扬的天下大道。而孟子,他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责任,并且勇于实践,但最后也只能止于至善。而圣人孟子就在这颠簸的马车上渐渐走向历史的前台,他的大丈夫形象充斥在天地宇宙间,为千秋歌颂、万世景仰!

今天我们就随着孟子自己所著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中的片段章节,来看看他选择用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活在这个世界,活在人们心中。

二、赏析课文第二段

1、大丈夫这个词的解释。

杜甫说:“丈夫垂名动万年。”男生们也动不动就说自己是男子汉大丈夫。那有谁知道“大丈夫这个概念是谁提出的?在这一段的末尾孟子提出了一个概念“大丈夫”。而在中国古代,对“丈夫”这个词的解释有好几种。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国语勾践灭吴》)(这是勾践为了复仇采取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对生育的奖励。)

丈夫之冠,父命也。(《孟子》本段)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孟子》本段)

(1)指性别,男性。(2)指成年男子。(3)指女子的配偶。

那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又是什么含义呢?

2、全班朗读第二段,教师解释加点字词。

3、分析文段

这是孟子和景春的一次对话。对话的内容由评价两个人:公孙衍和张仪开始。(1)景春是如何

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他的评判有什么标准?

明确: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2)孟子是如何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他的情感态度如何呢?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

孟子对此的解释含蓄而幽默,他是设喻说理的高手。这里孟子通过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稍微翻译这段)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主做了不义之事,大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君主面前只有太监婢女之流,才不问是非,一味顺从。在丈夫身边,一味顺从,讨你欢心的那是什么人?是小老婆。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可见,这里“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妻子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他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无知小老婆,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孟子认为得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得上“大丈夫”呢?

明确:得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课文注解)

其次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道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

再次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

简单一句话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守并践行仁义道德的人。

多么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啊。我们再把这对“大丈夫”的解释好好读一遍。(全班朗读)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岳飞的精忠报国,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苏武的留胡节不辱,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无一不镌刻着这样的大丈夫气概,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三、赏析课文第一段

(承上)因此我们可以把孟子的“大丈夫”这个词理解为一种气节。它无关性别与年龄,是指人只要有了这种气节就能称得上是“大丈夫”。这种气节要我们做到仁礼义,要使人住天下最大的宅子,站天下最正的位子,走天下最宽的道路。所以这种气节它至大无比。这种气节要“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讲原则,有刚强的硬度。(板书:至大至刚)那么大家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这归纳起来是一种什么气呢?——浩然之气。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阐述。

1、全班朗读课文第一段。翻译重要语句。

2、分析文段

(1)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提出“浩然之气”一说,那么什么是“浩然之气”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孟子在解释“浩然之气”时,有哪些关键词和这种“浩然之气”相关联。)

明确: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配义与道。直:正直;义:正义;道: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