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 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读这个词

C、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第一行诗)

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2、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3、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声读吧!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练习课件)

a)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b)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风雷”指的是什么?这“万马齐喑”指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赏析【部编版七下】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代表作:《定庵文集》。【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落红”自喻,抒发了诗人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满腔热情和献身精神。 【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说课稿 山丹县南关学校张小玲 一、说教材 纵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程编排,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抒情、移情于景,恰当准确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在选中的古诗五首中《己亥杂诗》是唯一一首近代诗歌,其写作背景接近学生所学,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直抒胸臆中蕴含复杂交错的情感,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如:白日斜、天涯、落花等可衔接李煜、马致远等人的诗歌,去帮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离愁诗歌或哀怨诗歌的写作技巧,其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乃属脍炙人口的名句,简短两句简单中蕴含丰富的写作手法,诗人借诗所表达一腔爱国热忱和矢志不渝地为国奉献精神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心和民族自信心,更能帮助学生明确认识中华之少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诗歌学习中,在诗人高贵品格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学习技能,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提高学生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优秀思想品德,高贵的道德情操的人才。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积累重点字、词意,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忠贞不渝的爱国之心和奉献精神。 重点:赏析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歌。 难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意境,领会作者不甘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的爱国热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新课标所要求的达标能力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要求,在预设课堂的时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在知识上更加关注其深度和广度,在所设计的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 2.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案,指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提前预习相关文学常识和基础知识,了解诗歌内容,促进课堂生成,思想创新。 诵读法:指导诵读,甚至背诵,体会诗歌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移情法:用多媒体音乐、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

《己亥杂诗》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上册)

《己亥杂诗》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 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背诵、默写《己亥杂诗》。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并背诵古诗《己亥杂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龚自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法与学法 教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介绍写作背景,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适时介绍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课件出示)。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停顿要领,让学生在书上做上记号。 己亥杂诗 12314;清12315;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 3、现在大家小组间以合作的方式来朗读这首古诗,互相间注意纠错,同时注意停顿,要读出感情来。(学生朗读时教师组

间巡视指导) 三、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师:我们读得差不多了,很好!我们要掌握一首优美的古诗,只读出来还不够,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首诗效果就会很好。下面我们看到书,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会再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泛指全中国。恃:依靠。 喑:哑。究:到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吧!(指名一些小组回答,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四、学习古诗,领会诗句含义。 1.师:好!诗中的一些词语我们理解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就看看诗句的意思吧!先看到第一句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等会再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好吧?(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概意思吧!(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古诗己亥杂诗翻译赏析

古诗己亥杂诗翻译赏析 《己亥杂诗》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龚自珍。此诗一共两首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220首七言绝句,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第一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翻译】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鉴赏】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

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第二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 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鉴赏】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 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 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本课要求让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准确领会诗歌的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 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发现点拔教学法 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3.收集作者资料和诗歌写作背景。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牺牲一切。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重点字:祭熏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让学生朗读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习《示儿》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体会朗读时的感情。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介绍 (3)讲解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万事空这里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句诗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却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诗人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诗人在这里为什么感到悲伤?(诗人为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而感到无比悲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文:将来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 后两句意思是当祖国统一后,在祭祀祖先时,一定要记得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下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始终实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由于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平时缺少此积累。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并通过示范的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与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质疑的基础。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 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己亥杂诗》说课稿

《己亥杂诗》说课稿 凉州区双城镇宏庄教学点贺兆林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难就难在教师不知道怎样教。许多老师觉得字词句难懂一些的作品还好教,她们在讲授时可以字词句的释义为主,或者逐字逐句进行串讲。但是对那些情景浑然一体、字词句又浅显易懂的诗作就觉得无从下手了。有的老师觉得这样的诗没什么好教的,上课时让学生们读两遍就得了。结果使学生对学习古诗不感兴趣,古诗教学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认真的解读了新课标,从中悟出了一些方法并把它付诸于我的这节诗歌教学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读一读等方式,进行渲染意境。 教学之后,我还反思到了自己在上所有古诗存在的一点共同缺陷,那就是对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因为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重视不够,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默读时间有点少了,因为默读是体验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的完善自

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教案.doc

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_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教案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爱国诗,关于己亥杂诗的教学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

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 海上日出 说课稿

16 海上日出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16课《海上日出》。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海上日出》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16课,它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奇伟壮观的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体现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课文描绘了晴朗天气时日出和有云时日出两种景象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多读感悟课文。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默读、自由读,也可以小组内互读。通过读,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难点在理解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上,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海上日出的美丽壮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含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探究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 4.感受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本课的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海上日出的全过程,理清层次,学会本课生字词,初步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第二课时的任务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掌握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 下面说说我参赛的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情景激情——想象叙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文中的“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使劲向

《己亥杂诗》 知识点汇总

《己亥杂诗》知识点汇总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1.体裁:七言绝句。出处《龚自珍诗人选注》 2.作者: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3.背景:清政府衰落时期,作者辞官回乡,诗人一生爱国爱民,心忧国家人民。 4.注释: ①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②吟鞭:诗人自己的马鞭,多用来形容行吟的诗人。 ③即天涯:便是天涯,这里指远离京师。 ④落红:落花。 5.重点句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译句:在弥漫无迹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远在天涯的家乡。 赏析:本句写景以“白日斜”“浩荡”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心情的痛苦和决心之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译句: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落红”喻指诗人自己,“花”喻指国家、人民。写出了表现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现用来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中心思想: 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对新的生命的赞美,也表现了死而不已的奉献精神,寄托了诗人虽脱离了官场,但仍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拓展:表示无私奉献的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已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未死) 练习巩固: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诗句。王老师已经退休在家,但她经常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给小区的孩子们补习功课,她的这种精神真可谓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 A诗的一二句真实反映诗人当时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 B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人中冷色调“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诗与陶《归园田居》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己亥杂诗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己亥杂诗》赏析题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继续忠心报国的志愿(或“志向”)。 (2)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3)“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比喻诗人自己)。(4)“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5)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6)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7)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3.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4.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5.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6.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答: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8.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答: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9.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答: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10.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答: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1.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 答: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解甲归田的惆怅,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继续精忠报国的信念。 12.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答: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思想感情。 1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或者: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或者: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

(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古诗三首 说课稿

12 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本课要求让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准确领会诗歌的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 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发现点拔教学法 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3.收集作者资料和诗歌写作背景。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牺牲一切。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重点字:祭熏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让学生朗读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习《示儿》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体会朗读时的感情。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介绍 (3)讲解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万事空这里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句诗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却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诗人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诗人在这里为什么感到悲伤?(诗人为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而感到无比悲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文:将来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 后两句意思是当祖国统一后,在祭祀祖先时,一定要记得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下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4)归纳主旨。《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对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_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教 案 【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 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 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 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 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 的是怎样的场面? 读这个词

1己亥杂诗

1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2①新雷① 造物无言却有情②,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③, 只待新雷第一声。 这首诗作于道光四年(1824)春初,写春将到的喜悦。诗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对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欢呼中,透露出作者渴望社会新变的心情。小诗短短四句,寓理于情,清丽可喜,耐人寻味 3。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在这迷人的夜晚,万籁俱寂,人们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气息,清脆欢快的虫鸣声,透过了绿色的窗纱,传到了静静的卧室中。 4这两句诗源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全诗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个夜里,当人们听到缠绵哀怨的《折杨柳》曲子的时候,谁不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思乡伤别之情呢?5 5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有“简斋集”。 这是诗人在河南行舟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船顺水而下,趁着顺风,百里路程只走了半天,水速是惊人的。榆堤两岸的景物,应似飞掠而过,此诗虽未写出,可由想象而得。然而,诗人注意的却是船上看云的感受:躺在船上看那满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有觉察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东。船上观景,看天上云彩是一种感受,看两岸花木又是另一番感受。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的不同: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太离远,观者未觉动。可是,同一个陈与义在另一种场合下看那天上的云,却又象跟着归去的诗人在一起行走 6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是一首七言绝句。这两句是说,不是我偏爱菊花,一年之中,菊花开过之后,再没有别的花开放了,赏花的机会再没有了。诗句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爱菊之情,其中含有对菊花坚贞品格的赞美。别出新意,笔法巧妙,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已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作者: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全文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人教一年级下册_《小池》说课稿

《小池》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时间”“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九个方面来说一下我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一、说教材 古诗《小池》是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古诗通过对细流、树阴、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了一副初夏风景画,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的感受夏天的美丽景色。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学生活泼可爱,乐于读书,求知欲强。对于阅读已经产生了兴趣,家长更是注重孩子的古诗学习,所以在阅读中体味古诗内容的优美,并结合诗文的语言环境学习生字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我所在的地区声母“l”和“r”的发音不够清晰,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三、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于价值观这三方面确定以下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流”“柔”等生字,会写“爱、尖”等生字。 2、培养孩子朗读古诗的兴趣,并使孩子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孩子能很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的书写。 2、教学难点:会背这首古诗,并能体会这首诗的美丽景色。

《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 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 48 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幵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 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己亥杂诗》赏析讲解

《己亥杂诗》赏析讲解 (蓝色字体来自教参)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关于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学者家庭。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烟。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 【写作背景】 已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诗句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讲解】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酒脱的气概。 首句明点“离愁”。诗人与北京,可以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祖父、父亲都在北京做过官。他自己幼年在京人塾就读,后来又多次赴京参加会试,直至在京做官。离开与自已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京城,产生“离愁”原很自然。但这里用“浩荡”来形容“离愁”的广大无边,说明愁绪之深,用“白日斜”这种带有象征色彩的描写来点明“离愁”产生的背景,却使人感到,这并不单纯是离开一个生活过多年的地方时的卷恋、惆怅之情,而是有着更深广的内涵。从客观形势看,清王朝的统治已进人“衰世”,“白日斜”并不单纯指离京的时间,而是象征着当时的国运与局势。正因为有这样深广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这“离愁”便包含着政治的内涵,是对国事的忧虑。 次句说自己一离京师,从此便如远隔天涯。诗人此次离京,先东行至通县,再沿运河南下,故说“东指”。“吟鞭”,是挥响马鞭的意思。“即天涯”,一出国门,即同天涯。这里有对朝廷的眷恋,也有对国事的忧念。从“浩荡离愁”和“即天涯”,便自然引出下两句来。 后两句展开联想,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人议论,自然而朴实。“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问题探究】 1.请解释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